佛罗伦萨古城

古城历史

在意大利语中,佛罗伦萨意为“鲜花之城”。它像是一块巨大的翡翠坐落在北亚平宁山麓的阿尔诺河河谷的一块平原上,四周环抱着丘陵。

早在公元前8世纪时,就有一支有着维拉诺瓦文化的古意大利民族来到这里,在阿尔诺河和穆乌内河之间定居下来。公元前59年,罗马人在这里建起了方形古堡式城市。今天的柯尔索大街、斯佩奇亚里大街和斯特罗齐大街就位于古罗马城东西向主街道上。拜占庭人于539年占领了佛罗伦萨,哥特人又于541年夺取该市。在隆巴尔迪统治时期,佛罗伦萨获得了一定的自治。而在法兰克人统治时期,它失去了一部分疆土,居民数量也大量减少。公元1000年前后情势开始好转。尽管有无休止的争论和两败俱伤的战争,这座“鲜花之城”仍然持续发展了好几个世纪并建起了新的城墙。到了15世纪,佛罗伦萨既是贸易中心,也是意大利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发祥地。18世纪上半叶,佛罗伦萨成了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的中心,出现了像莱昂纳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这样的艺术巨匠,佛罗伦萨的声望达到了顶峰。1860年,在复兴意大利期间,托斯卡纳地区以投票方式并入意大利王国,佛罗伦萨一度被定为王国的首都。

文化之都

佛罗伦萨是座神奇的城市,遍地是文化,满城是艺术,因此一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摇篮、意大利的雅典。今天它不但是意大利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文化艺术瑰宝。

在意大利,人们称罗马是政治首都,米兰是经济首都,佛罗伦萨则是文化首都。佛罗伦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这里到处弥漫着优雅的艺术气息。它的每条街道、每座建筑、每个地方,都向人们讲述着历史的传说,演唱着古老优美的歌曲,呈现着精美的图画。如果要找出代表西方文化的最高价值和美学传统的最高成就的城市,可说非佛罗伦萨这座意大利小城莫属。佛罗伦萨共和国的艺术、政治和商业达到其高峰距今已有四个世纪,它依然生机勃勃并闪烁着昔日的辉煌。

佛罗伦萨主教堂

这座全城最大的教堂真正的名字叫圣玛丽亚鲜花大教堂。它是许多艺术家好几个世纪的劳动结晶。1294年,艺术公会委托阿诺尔佛·迪冈比奥建一座新教堂替代旧的圣雷帕拉塔教堂。教堂的内外工程一直持续紧张地进行到1375年,达数十年之久。1375年新教堂竣工,老的圣雷帕拉塔教堂被拆毁。教堂的大圆顶工程是到1420年终开始的。所有工程于1434年完工,两年后即在教堂开工140年后启用。大圆顶上的灯亭始建于1445年,1461年安装镀金圆球后完工。教堂的外墙则是19世纪按哥特式风格建造的。

主教堂大圆顶用了一种新颖的鱼骨结构和以椽固瓦的方法,从下往上递次砌成。圆顶是双层薄壳形,两层之间留着空隙,上端略呈尖形。它高91米,最大直径45米,坐落在一个巨大的鼓形体上。圆顶内部画了壁画。连灯亭算在内,教堂高达107米。

教堂外墙用料是卡拉拉的白色大理石、普拉托的绿色大理石以及马雷马的粉红色大理石。装饰三座大门门楣的是圣母的故事。三个新月状形饰自左向右分别是《仁慈》、《圣母和城市主保圣人》、《信义》。在上方正中大玫瑰窗与下面两侧的小玫瑰窗之间,有一处塑像装饰带,雕刻的是众使徒和圣母像。在大玫瑰窗的上面,排列着一系列艺术家的胸像。再往上到山墙的正中,装饰着《万世之父》浮雕像。

教堂结构严格按意大利哥特式规格设置,横宽竖长,气势轩敞。正殿与偏殿两侧饰以条带的高大方棱柱。壁柱支撑着大跨度的略带尖势的拱孤、拱柱,赋予大殿极强的节奏感。围绕巴乔·邦迪奈利王祭坛,有三座被隔成五间的圆形后殿。地面用五彩大理石铺砌,由达乌洛氏的巴乔与朱利亚诺和弗朗切斯科·达桑加洛及其他艺术家于1526~1660年间完成。左殿墙上有两幅骑马人物壁画。

市政广场

佛罗伦萨市政广场因四周围的精美建筑而被认为是意大利最美的广场之一。它始建于13~14世纪,最初是在被拆除的皇家建筑的地基上建起来的,后来经过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广场东南角传统的行政中心老宫雄视整个广场。老宫的左侧是美丽的晚期哥特式风格的琅琪敞廊。琅琪敞廊里面陈列着几组重要的雕塑作品。其中较著名的有切利尼的《帕尔修斯》和章博洛尼亚的《海克力斯与半人马》。右边是巴托洛米奥·阿曼纳蒂作的《海神喷泉》:在水池正中海马拉看的双轮战车上立着巨大的白色海神像,佛罗伦萨人称它为“大白雕”。水池旁还有多姿多彩的青铜雕像。喷泉的北边竖立着章博洛尼亚作的《科西摩一世骑马像》。广场四周是造型朴素的历史建筑。

老宫

始建于1294年的老宫,是一座专供佛罗伦萨行政长官居住的堡式楼宇。94米高的塔楼建于1310年。塔楼的下面是一个长廊。整个建筑的外部用大小不等的粗糙方石块砌成。主体部分上下共分四层,开有双半圆拱窗。建筑物的造型给人以庄严巍峨的印象。在侧外墙的上方,楼顶长廊的下面连拱里,画着本城九个主要的盾形徽记。塔楼的大机械时钟安装于1667年。大门两边立着持铁链者雕塑。上面有科西摩一世1551年的辩论铭文。楼底下左前方,就是阿曼纳蒂作的《海神喷泉》。

老宫前面有一块不大的台子,上面摆放着雕塑,其中有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复制品。另一件是邦迪奈里的组雕《海克力斯和卡科斯》。大门上面有一块山墙式蓝饰屏,饰屏两边立着两个石狮。饰屏正中是象征基督的圆形押字图案。从大门进入老宫就是米开罗佐庭院。庭院内有镀金灰泥柱和壁画。院子中央有韦罗基奥的《抱鱼神童》喷泉。从这里的楼梯可进入“五百年大厅”,穿过这个厅,人们可以进入不同的纪念性套间。每个纪念套间都有若干个藏有丰富的油画和壁画的厅室。克雷门特公爵厅里有瓦萨里的著名壁画《包围佛罗伦萨》,向人们展示了佛罗伦萨16世纪时的详细面貌。

圣十字教堂

圣十字教堂是一座哥特式风格教堂。它是阿诺尔佛·迪冈比奥于1294年开始建造的,工程一直进行到14世纪下半叶。教堂直到1443才正式启用。其三山式侧外墙建于19世纪。仿哥特式的钟楼也是这一时期建的。右侧连拱廊下面有一座14世纪弗朗西斯科·帕齐的墓。教堂里宽大的正偏三个殿门有八棱列柱,列柱上飞起大跨度的双沿尖角顶连拱。经过16世纪部分改建以后,这座教堂变得更加美丽。从入口到三大殿头顶,整个地板都是用旧墓石铺成的。耳堂设有好几个礼拜堂。中心礼拜堂里有阿乌洛·加迪1380年画的壁画《圣十字架传说》。祭坛上有里尼作的多面联画《圣母和圣徒》。正面墙上的一扇彩绘玻璃窗画着《下十字架》。在教堂十字中心区,有好几间16世纪的礼拜堂,里面藏有许多重要的艺术作品。

佛罗伦萨的桥

过去的佛罗伦萨有数十座桥,历经几个世纪的沧桑,到1957年时只剩下六座。除老桥外,其他桥都是1944年被德国人炸毁后重修的。老桥是该市最古老的桥。不仅因为它是惟一幸存下来的真正的古桥,还因为它架在三座老桥的旧址上:一座是古罗马时期的,一座坍塌于1117年,一座是1333年被阿尔诺河洪水冲毁的。现在这座桥是1345年建造的。老桥是一座结构坚固、造型典雅的三拱桥。以两侧排成行的小屋为其特色。凌驾于这座桥上的瓦萨里长廊飞越群楼。当时建这条河上走廊的目的是为了让科西摩一世能方便地往来于阿尔诺河两岸的宫殿。

佛罗伦萨市的第二座桥是新桥,又称卡拉亚桥。当时是载重车辆通行的桥,先后于1274年和1333年两次毁于大洪水后又进行重建,最后是在1944年被炸后又一次重建的。

第三座桥是格拉切桥,因感恩圣母礼拜堂而得名。第四座桥是三圣桥,是阿马纳蒂的作品,设计方案曾由米开朗基罗过目。其前身是一座建于1257年的桥,因洪水泛滥而被冲毁。桥头和桥尾有四季雕塑像。现在的桥是二战后50年代按原样在原址上重建的。另两座桥是19世纪建的,一座是圣尼科洛桥,另一座是加西纳桥,1928年重新命名为维托里娅桥。1957年建起来的韦斯普奇桥是该市第一座现代桥梁,位列第七。

洗礼堂

洗礼堂是4~5世纪建在古罗马佛罗伦萨北门的一座完整建筑。建筑呈八角形,外带一个矩形附室,坐落在一个不高的地基上。现在依然保存着的部分可追溯到11~13世纪。光洁的棱锥形层顶建于1128年,圆柱式屋顶灯亭建于1150年,长方形的附室布道坛建于1202年。其外部用绿、白色大理石装饰。建筑的每一面都以壁柱、拱券、石条做相间装饰。中层开了一圈窗户。这一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座青铜门和内圆顶上的镶嵌画。

洗礼堂的南门饰有昂德雷阿·皮萨诺作的《施洗礼者圣约翰的一生》。被称为“天国之门”的东门是三座铜门中最著名的,为基贝尔蒂的旷世之作。作品描绘的是《旧约全书》的故事,按情节分成十个画面,分别镶在十个框格内。它被米开朗基罗称为“天国之门”。铜门四周还雕刻有《圣经》人物和当时艺术家的肖像。

洗礼堂内部四壁上下分成两层,下层以圆柱结构为基调,上层以方壁柱结构为基调,壁柱间有双拱窗。墙面由彩色大理石拼砌而成,貌似石砌地板。堂内有两个古罗马石棺和拉涅里主教的石棺。从布道坛上,我们可以欣赏到与大圆顶同时代所作的13世纪的镶嵌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