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斯特凡大教学

教堂的建造历史

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有教堂一样,圣斯特凡大教堂经历了屡遭劫难和几经改建的命运。早在12世纪初,巴奔堡的戍边伯爵们就曾在此建造了一座方殿式罗曼风格的教堂。两次大火之后,波西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重新建造了一座方殿型的教堂。西门正是那个时候的产物。这座大教堂的哥特式风格是14世纪时在哈布斯堡的鲁道夫四世公爵的倡导下逐渐建成的。

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圣斯特凡大教堂几乎没有中断过它的建造。15世纪,南塔的建造完成了;16世纪,北塔的尾期工作结束了;18世纪,圣斯特凡大教堂的高塔完工;19世纪,教堂的改建和修缮工作一直在进行着。除了1683年土耳其人兵临城下和1809年拿破仑大军再次破门而入外,圣斯特凡大教堂几乎没受到战争的威胁。对圣斯特凡大教堂最大的破坏是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强烈的炮火袭击使大教堂起火,大教堂的屋顶、铜钟、管风琴和大部分玻璃窗画毁于一旦。战后的奥地利满目疮痍,大教堂的重建工作从1948年开始,—直延续到1962年。全奥地利的九个邦州,分别负责修复大教堂的某一个部分。

维也纳的精魂

圣斯特凡大教堂是欧洲最高的几座哥特式古建筑之一,带有浓厚的东欧教堂色彩。在大教堂顶盖外面,砌有大面积色彩缤纷的图案,有“维也纳的精魂”之称。

大教堂朝西的正门是罗马风格,尖塔是哥特式,而圣坛是巴洛克式的。将这些朴实无华、庄严而又奔放的伟大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还真要多亏维也纳人非凡的折衷调和才能。

大教堂由一座主体楼和三座楼塔组成,以南塔最为壮观,高138米,成锥体形直插云天。镶嵌在屋顶上的青黄色的瓦片光彩夺目,鲜艳瑰丽。塔内有一费加罗厅,著名作曲家莫扎特曾在厅内为《费加罗的婚礼》谱写了闻名于世的乐章。大音乐家海顿8岁时参加过这里的少年唱诗班。每逢节日,前来大教堂祈祷膜拜的人络绎不绝。据载,为支持将维也纳升格为主教区的要求,哈布斯堡王室曾计划在这里再建一座尖塔,与南面的那座1433年建造的大尖塔相对应,以取悦教皇。但该市的教士坚持应把钱用在加强城防上,以抵抗土耳其人和宗教改革势力。结果,北塔从未像样建成。1578年只盖了个看上去有点滑稽可笑的文艺复兴式的圆顶草草了事。然而圣斯特凡大教堂的部分魅力正在于尖塔部分靠向一边而造成的不对称。

圣斯特凡大教堂南北两塔都可以坐电梯而上,俯瞰维也纳的全景。在北塔的钟楼里有一口20多吨重的大铜钟“普默林”。这口大钟的钟体是在1683年战胜了土耳其军队后,用其所弃的武器盔甲浇铸而成的。在二战最后几天的一场大火中,大钟掉了下来,摔得粉碎。现在的这口是战后人们收集其残骸依原样重新铸造的。平时“普默林”大钟是不能随意被敲响的,只有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刻,“普默林”浑厚的声音才回响在静谧的夜空,向人们祝福……大教堂的地下室其实是一个墓室。这里存放着哈布斯堡王朝大部分皇帝的心脏及数千人的白骨,那些心脏分别用盒子装好,放于地下室中,而遗体则埋葬在别的地方。大教堂和神坛都是建筑师安东·尼尔格拉姆设计的,他把自己的形象也刻在了神坛的基座上,圣诞节时,唱诗班穿着白色的圣袍,颈上系着红色领结,沉醉在他们自己的歌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