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神童

在距德国柏林约 200 公里处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布伦瑞克

(Brunswick)。1777 年 4 月 30 日,高斯诞生在这个城中的一个农民家。父亲格布哈特·迪特里希·高斯是一个地道的农夫。早年,他曾从其父那里学得一手好农活,不到 20 岁便在附近庄园从事园艺。他先后做过护堤人、泥水匠和喷泉技师等。据布伦瑞克教堂记事簿中高斯诞生记录的记载,他父亲的职业是屠夫。高斯父亲和第一个妻子共同生活了 10 多年,未生孩子就因病去世了。1776 年,高斯的父亲同石匠赫里斯托夫·宾泽的女儿结婚,也就是高斯的母亲罗捷娜。高斯的母亲读过几年书,认得一些字,但不能写信。她结婚时已经 34 岁,婚后只生了高斯一个孩子。

高斯的父亲性格坚毅而严厉,但母亲却温柔而又聪慧。母亲对他备加疼爱,因而高斯喜欢母亲胜于父亲。

高斯聪敏早慧,他的数学天赋在童年时代就已显露。高斯的父亲虽是个农夫,但有一定的书写和计算能力。在高斯 3 岁时,一天,父亲聚精会神地算帐。当计算完毕,父亲念出数字准备记下时,站在一旁玩耍的高斯用微小的声音说:“爸爸,算错了!结果应该是这样⋯⋯”父亲惊愕地抬起头,看了看儿子,又复核了一次,果然高斯说的是正确的。

后来高斯回忆这段往事时曾半开玩笑地说:“我在学会说话以前,已经学会计算了。”

在高斯启蒙教育中,舅舅弗雷德里希·本茨对他影响较大。本茨是位技术高超的锦缎织工,勤学好思,头脑机敏。他是高斯家的常客。他十分喜爱高斯,并经常给高斯讲故事,同他做游戏。

一次,高斯与舅舅出去游玩。走到河边时,只见河的上游漂来一根木头。舅舅问:“高斯,你说木头为什么不沉下去?” “木头轻呗。”高斯回答道。

舅舅弯下腰,捡起一颗石子,又问:“这颗石子重还是那段木头重?” “木头重。”高斯说。

本茨并不吱声,他用力一扔,扑通一声,石子沉到了河底。本茨用这种方法启发诱导高斯。

为了使高斯更好地成长,舅舅还为他买来不少儿童读物。高斯十分喜欢书里的故事,如饥似渴地读着。父亲对儿子的读书嗜好不以为然。每天,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就催促儿子上顶楼睡觉,以便节约燃料。顶楼又矮又小, 而且还没有灯。高斯急中生智,想出了个好办法。他找来一根芜菁,把里面

挖空,塞进油脂,再用粗棉搓一根棉条做灯芯。借着微弱的光亮,贪婪地咀嚼着书里的每一个字。知识的泉水汩汩地滋润着高斯幼小的心田。

1784 年,高斯 7 岁,父亲把他送入耶卡捷林宁国民小学读书。教师是布伦瑞克小有名气的“数学家”比纳特。当时,这所小学条件相当简陋,低矮潮湿的平房,地面凹凸不平。就在这所学校里,高斯开始了正规学习,并在数学领域里一显他的天才。

1787 年,高斯三年级。一次,比纳特给学生出了道计算题:

1+2+3+⋯+98+99+100=?

不料,老师刚叙述完题目,高斯很快就将答案写在了小石板上:5050。当高斯将小石板送到老师面前时,比纳特不禁大吃一惊。结果,全班只有高斯一人的答案是对的。

高斯在计算这道题时用了教师未曾教过的等差级数的办法。即在 1 至100 中,取前后每一对数相加,1+100,2+99,⋯⋯,其和都是 101,这样一共有 50 个 101,因此,101×50=5050,结果就这样很快算出来了。

通过这次计算,比纳特老师发现了高斯非凡的数学才能,并开始喜爱这个农家子弟。比纳特给高斯找来了许多数学书籍供他阅读,还特意从汉堡买来数学书送给高斯。高斯在教师的帮助下,读了很多书籍,开拓了视野。

“他已经超过我了,”比纳特不得不承认,“我没有更多东西可以教他了。”

在这所学校里,有一位名叫约翰·马丁·巴蒂尔(1769—1836)的青年。巴蒂尔是比纳特的助手,他的工作是教小学生写字和削鹅翎笔。巴蒂尔后来成了德国数学家。由于对数学有着共同的爱好,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巴蒂尔买来代数分析书籍成了他们共同的课本。高斯不但看书,而且开始对数学大师们的某些“证明”不客气地提出挑战。

1788 年,高斯小学毕业了,经过比纳特和巴蒂尔的再三劝说,高斯的父亲才同意儿子继续升学,学费由比纳特和巴蒂尔负担。这一年,高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布伦瑞克高级文科中学。在这所学校里,他很快地掌握了古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的主要课程。由于他在古典文学上的良好基础和独到之处, 他一开始就上了二年级。过了两年,他又升到了高中哲学第一班学习。这时, 高斯仍未放弃对数学的爱好。

1788 年,高斯 11 岁时,巴蒂尔买到了他们盼望已久的大数学家欧拉著的《代数的完整介绍》一书。这是公认的代数学的权威著作。高斯对二项式

(1+x)n 定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欧拉二项式(1+x)n 的展开式是这样叙述的:当 n 为自然数时,展开式有有限项;当 n 为非自然数时,展开式有无限项。高斯对这一结论颇感兴趣,便尝试对它作出证明。关于这个证明的详细内容现在还没有留下可靠的资料,但即使这个证明是不完善的,至少也反映了高斯治学的严谨。高斯是公认的现代数学中第一个严格证明论者,他对分析的严密性要求影响了整个数学界。

12 岁时,高斯对统治了 2000 多年的欧几里得几何是否是唯一的几何真

理产生了怀疑,到 16 岁时,他已清楚地看到非欧几何的曙光。由于高斯聪明好学,他很快成为布伦瑞克远近闻名的人物。

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高斯边走边看书,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斐迪南公爵(?—1806)的门口。在花园里散步的公爵夫人看见一个小孩捧着一本大书竟如此着迷。于是叫住高斯,问他在看什么书。当她发现高斯读的竟是

欧拉的《微分学原理》时,十分震惊,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公爵。

1791 年,经卡罗琳学院讲师冯·齐美尔曼介绍,斐迪南公爵召见了高斯。通过简单的交谈,公爵喜欢上了这个略带羞涩的孩子,并对他的才华表示赞赏。公爵同意作为高斯的资助人,让他接受高等教育。

1792 年,高斯在公爵的资助下进入了布伦瑞克的卡罗琳学院学习。在此期间,他除了阅读学校规定必修的古代语言、哲学、历史、自然科学外,还攻读了牛顿、欧拉和拉格朗日等人的著作。高斯十分推崇这三位前辈,至今还留有他读牛顿的《普遍的算术》和欧拉的《积分学原理》后的体会笔记。在对这些前辈数学家原著的研究中,高斯了解到当时数学中的一些前沿学科的发展情况。由于受欧拉的影响,高斯对数论特别爱好,在他还不到 15 岁时, 就开始了对数论的研究。从这时起,高斯制定了一个研究数论的程序:确定课题──实践(计算、制表、或称实验)——理论(通过归纳发现有待证明的定律)──实践(运用定律进一步作经验研究)──理论(在更高水平上表述更普遍的规律性和发现更深刻的联系)。尽管开始研究时并不那么自觉和完善地执行,但高斯始终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他从小就开始的事业。

1795 年,高斯结束了卡罗琳学院的学习。10 月,进入了哥廷根大学读书。从此,数学神童开始了对数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