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两岸经济往来

我选择大陆,毕竟我是中国人!——王永庆

密访祖国大陆

1989年11月30日,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王永庆在家人的陪同下从美国出发,取道日本,经大连进入大陆。对于王永庆的到来,国家高层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派专人赴大连机场迎接。

王永庆一行到达北京后,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亲切接见。在当时,一切都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王永庆一行被安排住在钓鱼台国宾馆,受到高规格的接待。

在王永庆到来之前,国家高层领导人曾专门召开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议。会上,大家认真地落实了多项接待活动的细节。

一时间,王永庆的内地之行成为热门的话题,并演化成一场“王永庆赴内地考察风波”,各界人士都对此事深表关注。

台湾当局“经济部”的一位高官忧心忡忡地向报界表示:如果台塑真往内地投资设厂,跟着前往的厂商可能“会像旋风一样”,因为正在观望的其他企业集团及其产业卫星工厂,也将不甘人后地抛开疑虑奔向内地,“那可不得了!”

这位高官的担忧不是凭空而来的,当时台湾不少大企业集团都在跃跃欲试,探索前往内地投资的途径。较早之前就有台湾知名企业集团,频频往返于两岸之间,而另外一些大企业则透过香港等地的子公司,前往内地汇集商情与开拓据点。与官方的担忧形成对照的是台湾民众的理解。

1990年2月11日的台湾《经济日报》登载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7.8成的生产企业及8.7成的一般民众认为,王永庆如果将部分企业移至内地发展是可以谅解的。

这项由台湾一家投资顾问公司举办的“王永庆大陆考察风波问卷调查”,分别访问了200家生产企业和400名一般民众,除了得出上述结果外,还有4.2成的受访企业和7.6成的民众表示,台湾投资环境恶劣,企业外移是必然现象。

至于被问及王永庆企图将企业外迁的原因时,有4成生产者和5.7成的一般民众表示,台湾不论工资、环保意识、地价等,均已不适合劳动力密集的工业发展。

虽然被访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带着主观臆测的成分,却与王永庆的看法不谋而合。

王永庆后来在一个公开场合解释他为什么要把投资转向内地时,列举了四大理由:台湾的治安不好,有钱人常受到勒索;台湾土地价格过于昂贵,甚至比美国还贵,不少财团又利用老百姓就环保问题向企业施加压力,使得经营更为困难;劳动力资源短缺;工资上涨,劳资纠纷增加。

上述四点也是王永庆执意要把投资转向祖国大陆的重要因素。他希望通过访问大陆为今后投资做好准备,他有一个投资70亿美元的计划。应该说,70亿美元对于刚刚改革开放10多年的大陆经济来说,的确是一个大项目。对于如何承接这笔资金,当时许多人心里并没有底。

尽管如此,大陆一方仍然为此做了大量扎实的准备工作,并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工作班子,分成几个工作小组,分头承担各项接洽任务。

王永庆的总体设想是投资70亿美元,建造一座年炼油1000万吨、生产乙烯70吨的石化工厂,并自备电厂和远洋与内河运输船队,产品100%供应国际市场。

王永庆围绕这一设想,他向大陆有关部门提出了3个条件:一是大陆向台塑提供一定数量的原油;二是双方以合资方式合作;三是由大陆提供可供建厂的土地。

另外,为表示合作的诚意,王永庆亲自选派当时担任长庚医院院长的张昭雄与大陆卫生部门洽谈,并提出,台塑集团愿向大陆捐献两座各3000张床位的医院。

而在王永庆一边,台湾当局是否允许他赴大陆投资还是一个未知数。两岸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虽说已显露进入“快速发展”的征兆,但实际上仍是外松内紧。

早在1988年7月3日,《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正式实施,这一《规定》实际上是大陆对台经济工作的一个里程碑。但是4天之后,在国民党的“十三大”会议上,李登辉却在致辞时宣布,台湾当局对中共“绝不存丝毫幻想,也绝没有任何妥协可言”。李登辉的致辞可被看作是其日后“戒急用忍”政策思路的高度概括。

两岸关系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了双方投资者之间的经济往来。1989年5月13日,台湾政界人士陈履安重申,禁止岛内企业界直接投资大陆。

1989年5月24日,台湾有关官员透露,当局已拟具“原则禁止,例外规范”的间接投资要点,准许“合乎规定的”台湾厂商以间接方式赴大陆投资。所以说,王永庆在当时的情况下赴大陆考察,仍旧冒着被人说成“通匪、资匪”的风险,更何况台塑不是中小企业,而是台湾民营企业的一只领头羊。

从时间上看,王永庆早有赴大陆投资之意。就在陈履安发表谈话的当天,王永庆也对外宣称:“只要当局今天点头,我明天就去。”其实,早在两年前,在台湾当局刚刚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之后,台塑集团的几个母公司就开始通过美国公司的关系,间接派人到大陆去考察。

据说,考察团共有5个人,以石化专家及技术人员的名义从美国前往北京,并在中国石化总公司的安排下,参观大陆的石化工厂及考察未来大陆可能发展石化工业的地点,全部行程近一个月,从北至南,对大陆的石化工业状况作了一个通盘的调查。

台塑代表团此次考察行程包括参观北京燕山石化厂、山东齐鲁石化厂、上海金山石化厂,以及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更重要的是,大陆随行陪同人员还带领他们到一些适宜建厂的沿海地区,实地了解投资环境。

当时考察团看过的地方有宁波和湄州湾等地。宁波离上海很近,土地广大,人力资源充沛,但地质较差,码头风浪较大,不过北仑港码头水深可泊15万吨轮船,不失为建设石化工厂的理想地点。

至于湄州湾,大陆已在当地规划了一个面积为60平方千米的工业区。湄洲湾水域面积516平方千米,主航道水深15米至20米,适宜建设深水码头。

其实,台塑集团来大陆考察,只是想了解一下大陆的市场,并没有十分具体的投资计划。

但以后随着到大陆投资的台商数量越来越多,台塑集团的有关人员也多次借探亲之便,直接去了解投资环境及台商在大陆的经营情况,先后不下四五次之多,足迹遍及广东、厦门以及澳门、海南岛等地。至于是否有投资决定,一时众说纷纭。

台塑集团的一位高级主管说,台湾工商界人士到大陆去探亲考察的其中不乏知名度很高的人士,甚至有些已经在大陆投资建厂了。可是外界很少传言,也不会引起大家注意。

倒是台塑集团,哪怕只是一位员工或同人回去探亲,都会引起一些传言,使得台塑集团简直不敢有任何动作,甚至不方便到大陆去考察市场,实在是感到困扰不已。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塑集团不愿意因为单纯的考察行动被外界渲染,甚至被人诬为“统战工具”,所以百般避讳。

实际上,台塑早就通过岛外关系,甚至日本商社,对大陆的一些重要地区做过市场调查,其中包括深圳、广州、惠州、厦门及海南岛等地。

另外,就在王永庆出访大陆之前,大陆的一些大型石化企业也曾派负责人亲赴美国,参观台塑美国工厂,实地了解王永庆在当地的投资情况。当然,这一切也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但不管怎么说,王永庆自己的话以及有关其下属赴大陆考察的传言,实际上为他年底密访大陆埋下了一个伏笔。

投资大陆决心已定

1989年年末的一天晚上,王永庆在美国新泽西州的别墅里召开了一次战略会议,在会上,王永庆认真地听取了各方面反馈的意见,最后总结说:

过去,国家的强弱,决定于它的钢铁生产量,但是今天的情况不同了,转变为决定于石化业,尤其是乙烯的产量最为重要,全世界都往这方面发展,因为它有带头作用。

目前美国年产乙烯1600万吨,日本年产700万吨,中国大陆包括燕山、大庆等石化厂的总和为100多万吨。

第一步是,如果台塑在大陆的投资计划能够实施,那么整个集团的乙烯年产量可达154万吨,整体产能将增加150%,同时还可带动许许多多的下游产业一同前往投资设厂,推动台湾石化工业在整体上实现转型。

第二步是,台塑将在大陆投资医疗事业。台湾的长庚医院已经有10多年的发展经验,不论规模或品质都是东南亚最好的,目前在台湾拥有4个大型的医学院区,带动了台湾医疗界的良性发展。因此我计划在北京、上海、福州、厦门建立4个具有较大规模的医院,首先以长庚医院多年的营运经验协助大陆提高医疗品质及水准,然后再进行汽车工业的研发。

因为大陆人口达13亿,土地面积超过960万平方千米,因此交通工具非常重要,我们希望台湾和大陆将来都可以逐步提高汽车的制造率,最终达到自行生产的目的。我今年已经75岁了,若能为整个民族做几件重要的事,这一生也算没有遗憾了。

1989年5月,国务院终于批准设立“海沧台商投资区”,规划开发面积为100平方千米,这是全国最大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海沧地处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闽南“金三角”地区的中心,对外交通便利,距厦门国际机场仅10千米。

除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外,王永庆看重海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曾是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台商最早进入的一块土地。台商中的大部分中下级管理人员都讲闽南话,从台湾直接派人到厦门一带的工厂进行各项管理极为方便,可以省下不少经营成本。

如果未来两岸实现“三通”,福建和台湾的经济即可融为一体。福建多山少地,因此造成福建人也和晋商一样多出几分经商的天赋。如果把历史连起来,王永庆就成了福建商人的代表。

1990年1月11日,王永庆在家人的陪同下,再次乘坐飞机离开美国,经香港飞抵北京。像上次一样,他的这次访问仍然受到了大陆最高领导人的热情接待。王永庆还游览了北京的名胜古迹。

对于王永庆构想的投资计划,大陆方面的工作班子遵循中央领导的指示,给予了他大力支持,有关方面很快批准了王永庆在海沧“经济特区”内兴建炼油厂的计划,并承诺提供原油等优厚条件。

为了满足王永庆的要求,中央领导交代随行官员说,要配合王永庆,要和王永庆积极合作。当时,在政府内部对于王永庆的到访,和需要投资的石化项目所使用的名称代号是“1130工程”,后来对外则一律改称为“901工程”。

前者的寓意在于纪念王永庆于1989年11月30日到访大陆;后者则在于纪念“海沧计划”于1990年1月开始商谈。

王永庆在与大陆领导人会谈时说:“台湾的环境有其特殊性,1895年清政府对日战争失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被实施了50年的殖民统治。在日本殖民政策之下,将台湾所产米、糖运往日本,换回其他生活必需品,譬如衣着类,当时就全部是从日本进口。

“由此简单举例不难了解,在殖民统治的抑制下,当时台湾连一点纺织工业的基础都没有,其他各方面的情况也是大致相同,都十分落后,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唯一的例外就是在制糖工厂下附设了一个小型机械厂,负责糖厂的设备维修,也就是台湾当时仅有的所谓的机械工业。除此之外,其他稍具经济性的事业以及工作机会,完全受制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台湾居民一般都是以农为生,再有就是做制糖工、做铁道维修的粗工,或者是在日本财阀三井的大型茶园里从事种茶的劳动工作。

“1945年台湾光复,虽然经历了四五十年的发展,一般还是停滞在小型的工商业的阶段。虽然规模不大,但已是台湾有史以来首次遇到的最佳发展机会,因此大家都是日夜勤奋投入,努力工作。

“此种情形,就像是一直在饥饿状态中的瘦鹅,一旦有了足够的食物可以吃饱,食欲就会特别强,消化吸收的能力也是特别好,一段时间后,竟然长到比正常状态下所饲养的鹅还要肥大。台湾居民努力工作的情况,以及所获得的成果,大致上可以用瘦鹅作为比喻。

“但在另一方面,台湾虽然经过一番发展促成了经济繁荣,可是生活水准跟着水涨船高,工资大幅提升的结果,使得许多加工产业已经渐渐失去竞争的条件。一般情况下,当劳力密集型的小型加工产业遭遇到如上发展瓶颈时,即必须设法另起炉灶,筹谋其他更具附加价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但是台湾因为缺乏工业基础建设,再加上企业经营经验心得相对有限,以至于对上述的产业转型造成了根本性的阻碍,实际上很难伸展手脚。这亦是台湾今后再往上一层楼发展的难关所在。

“台湾过去三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主要是依赖良质的劳力条件,大量从事各种加工产业,并将其产品源源不断推销到国际市场,赚取可观的外汇,充实经济发展的条件。加工产业的类别及规模不断扩充的结果,自然就需要更大量的原料供应,由此而建立了中上游原料产业的坚实基础。台湾的石化产业体系就是循此途径,由下而上逆向发展出来的。

“我本人早年是先行创立了台塑公司,生产PVC塑胶粉,但是因为没有下游的加工体系,产品根本无法销售,因此再陆续成立南亚公司和新东工厂,从事二次和三次加工,好不容易才开启企业的生机,同时建立了石化产业的根基。当新东工厂培育出了相当数量的加工产业经营人才以后,我毅然将之关闭,让这些人才出去自立门户,从此开拓了广大的三次加工产业体系,为台湾整体石化产业发展作出了可观的贡献。”

在女儿的帮助下,王永庆一口气陈述了大约10多分钟,他的主要思想是向大陆领导人表明台塑集团的经营理念和方法,即石化产业必须上、中、下游垂直整合,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并参与国际竞争。其实,他的言下之意是说,台塑集团在岛内发展壮大的基础是因为有一大批下游企业。

王永庆担心的是,下游加工厂商大量外移的结果,终将会影响到岛内的石化上中游企业的经营结构模式。在台湾,下游加工业者不但和岛内中间原料厂商已经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即使在原料供应方面有所不便而要向外采购,但还是碍于上面的关系,最终也是要设法向岛内中间原料厂采购。

在目前情况下,岛内中间原料厂商的业务还没有出现明显衰退,其原因在于加工业者外移后,由于当地工资低廉,其业务大为扩充,加上当地还没有原料生产,自然继续保持和岛内的中间原料厂商进行交易。

但王永庆认为这种情况并不能够长久。因为不管怎么说,中间原料从台湾运到加工业者的外移所在地,运费将占原料价格的5%至8%,加上海运船期甚难掌握,而且货到当地码头还要等待转交陆运,时常因缺料而耽误生产。

更为严重的是,在制造某种产品的过程中,厂商经常会突然发现还必须补充某种副料,如果要等从台湾补送过去,那么肯定会造成停工待料现象。

在此情况下,如果当地有厂商生产此种中间原料,并可就近便利供应,那么以长远眼光来看,加工业者势必倾向于就近采购。这是一种极为正常的商业行为,并且可以预料的是,此一情形迟早肯定会发生在台湾中游业者身上。

“买也要吃,卖也要吃”,王永庆用这句台湾俚语再次来说明自己的意思。他说,生意双方都希望从交易中获取利益,因此,卖方在做生意时,除了考虑自己的利益以外,也必须同时替对方设想,让其感觉有利可图,如此生意才会长久。

特别是对于原料的供应者而言,如果只求一己的片面利益,而不顾及下游客户经营上的需要,那么绝对无法追求到真正的最大利益。台塑在经营观念上一向坚信,唯有能够妥善兼顾客户利益者,自己才能从中求得最大的利益。

投资大陆功败垂成

王永庆动情的陈述打动了在场的中央领导。

中央领导当场回应王永庆的要求,他说,为了配合台塑投资计划的实施,大陆将向台塑提供3个可供选择的建厂地点:福建海沧、湄洲湾和广东惠州。同时还提议双方先成立一个合资公司,并由大陆一方先拿出3亿美元作为该公司的运营资本金。经过协商,王永庆倾向把海沧作为未来建厂厂址。

中央领导当即回答说:

可以在海沧拨出10000亩土地,同时为方便起见,可以用成立特区的方式来推动台塑投资计划。

若是将来还有需要,也可以在与海沧毗邻的漳州,随时再拨出5000亩土地作为配合。总之,大陆对于“海沧计划”将支持到底。

会见结束后,中央领导邀请王永庆共进晚宴。王永庆委托女儿王瑞华代他致辞。王瑞华是王永庆与夫人李宝珠所生的第二个女儿,从小受过良好教育,既聪颖又美丽,讲一口流利的“国语”,代父致辞时年仅20多岁。

王瑞华说:“台塑是台湾岛内最大的民营企业,已有30多年的经营历史,为台湾的化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名中国人,王永庆一直考虑的是,如何能把台塑的经验带入大陆,同样也为大陆石化工业的发展创造一片天地。”

王瑞华的话赢得了全体来宾长时间的掌声,人们无不为宴会上弥漫着浓浓乡情而感慨万千。

席间,中央领导转过身询问一旁作陪的干部:“为什么不安排王永庆作一场报告?”

在场的干部面露疑难地回答说:“王永庆此次访问大陆的行程高度保密,如果安排讲座,难免会曝光。”

中央领导挥了一挥手说:“那就在保密的情况下讲嘛!”

3天之后,中央有关部委的相关负责人一起出现在钓鱼台芳菲苑报告厅,准备聆听王永庆的讲座。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讲座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进行的。

这天的王永庆西装笔挺,特意系了一条红色的领带,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他内心的愉快和兴奋。一连数日的会谈虽然使他面露倦色,但是,在场的人士也注意到,每每讲到关键之处,他的眼神总是会闪出光来。

由于王永庆讲话时的闽南口音很重,同时还不时夹杂着一些英文单词,但是在女儿王瑞华的帮助下,总算让每一位听讲的人都清楚地领会到他的心声。最让与会人员难忘的是,王永庆系统阐述了台塑集团的经营理念。

他说,我们深切体会人性“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且人要松懈很容易,要紧张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所以在企业经营上,首先必要思考的基本问题是,如何维持不松懈的经营态度。

对内部而言,必须由本企业领导者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凡事追根究底,谋求合理化。以“止于至善”作为目标,永无休止地追求,才能在持续谋求合理化的过程中,凝聚企业各层人员的共识,普遍养成追求合理化的习惯,随时随地检讨现状中所存在的种种不合理,并设法改善,以此锻炼具有竞争力量的经营体制。

对外而言,台塑一般是主动顾及客户的经营发展需要,在售价方面自我抑制,尽其可能提供价廉物美之原料,以合理的售价,赚取合理的经营利润,如此即会形成一种经营上的压力,不致因为利润高,赚钱容易,而在不知不觉中造成松懈。

由此可见,我们在经营上所遵循的,是一种兼顾客我,利己利人而能维系长远的精神与理念,而且唯有能够利己利人,企业才能恪尽其能,回馈社会。

1991年10月10日,王永庆回到了阔别近两年的台湾。

王永庆此次回台湾,自然免不了又引起台湾新闻界的轰动。在接受采访时,王永庆对“海沧计划”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一方面,他认为在大陆投资的整体战略是正确的,对台湾未来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他认为“海沧计划”是否实施,取决于台湾当局的态度。

他说:“一些政治问题我不知道,也不能替台湾当局讲什么话,就只好不做,王永庆尽管不参与政治,但生活在高度政治化的台湾,任何事情都会与政治挂上钩。”

他的“海沧计划”备受企业界和台湾当局的关注,他不能不有所顾忌。另外,面对岛内复杂的政治形势与权力斗争,作为企业家,王永庆也就只能如此。

1992年10月,大陆方面通知王永庆,其所提的11项要求全部得到批准。11月5日,王永庆在北京与国务院领导及其他多位领导商谈有关事宜。而此时在海沧,有关方面已经开始在原定建厂土地上展开基础设施和土地整理工作。

据媒体报道,大陆方面为确保工程进度,甚至投入了机械化工程兵部队在日夜赶工。当地官员多次表示,王永庆投资案已经万事俱备,只欠签约的“东风”。

会谈一开始,大陆方面就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向王永庆表示,“海沧计划”可以全面依照计划推动进行。但不料王永庆却提出了产品要100%内销的要求。

他说,“海沧计划”中有关产品市场销售的方向必须转换,当初承诺过100%产品供应国际市场,即以拓展外销为主,但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3年,岛内外石油化工产业的经营状态和市场情况已经完全发生变化了,所以,必须要求100%内销产品。

当时大陆鼓励企业外销产品,以争取获得更多的外汇。王永庆要求内销产品,与大陆的政策是背道而驰的。为了说服祖国大陆一方接受自己的意见,王永庆对内销的理由作了详细的介绍。

王永庆说,台湾原来有数千家三次加工企业,但是现在90%的企业已经外迁,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在福建、广东等地设厂。因为经营比较顺利,这些加工厂不断扩展生产线,目前的生产状况已经偏向“供过于求”。

国际市场对于这些产品的需求量也很有限,在这些产品的进口问题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税壁垒。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内销来解决三次加工厂的问题。

另外,内销的好处是可以节约国家能源消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速带动经济发展,节省有限的自然资源的消耗,可以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对于这一段经历,王永庆事后回忆时一再谈道:“由于我临时才提出外销转变内销的看法,事先又不够周到,没有提出报备,所以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因此无论如何一定要尽其所能说明清楚,让大陆领导了解现实的需要以及得失所在。”

王永庆接着介绍说,台塑所提出的各项产品计划,并不是一般的消费品而是建设用的材料,不但能够代替传统的材料,而且还质量兼优。若能大量使用,既可减少国家宝贵资源的耗用,同时也能替代进口,节省外汇支出。

王永庆首先介绍了台塑的“看家产品”PVC粉。他说,台塑初步计划在大陆每年生产100万吨,其中70万吨用于制造PVC管材,可以做到质量兼优,待市场普遍采用,最终目标单是PVC管材一项,年产量就可达1000万吨以上,对于国计民生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及福利都将极为庞大,因而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接着,王永庆介绍了台塑采用拉伸法所生产的新型包装袋等产品。使用强韧胶布取代聚丙烯编织袋,可增强其物理强度韧性,用于制袋可以节省抽丝和系带的工艺。

除了工艺简易之外,在材料量方面,强韧胶布还具有较佳的经济性,一般25千克重的包装袋子,聚丙烯编织袋的材料用量是125克至135克,但强韧胶布的材料用量只有70克至80克。

另外,强韧胶布除了可以制作包装材料外,还有其他非常广泛的用途。更重要的是强韧胶布也可以替代纸袋,减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及耗用,在保护森林资源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实质意义。

经过王永庆的耐心说明,大陆方面的态度开始改变。王永庆所言如果真能够达成所介绍的效果,那么对于国家新办工业及发展经济都大有裨益,应该肯定和赞成。

第二天上午,双方的会谈继续进行。大陆一方参加会议的成员,除昨天的原班人马以外,又增加了一些其他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会议一开始,国务院领导直截了当地宣布:“昨天开会时,王董事长所提出来的计划,我们完全接受。”

对于大陆方面的决定,王永庆事后由衷地感叹说:“此一牵涉非小的事业计划案,经过提出介绍说明,便能当机立断表示接纳,显示魄力非同小可。”

王永庆一边与大陆方面展开积极协商,一边着手推动各项准备工作。其中,仅购买炼油及轻油裂解、人造纸厂、BP厂以及年产24万吨低密度聚乙烯厂等所涉及的核心技术等,就已经支付了2700万美元,如果再加上土地以及聘请当地技术人员等费用,台塑为“海沧计划”首批支出共计5亿元人民币。

当然,王永庆也预计到,“海沧计划”由于已从原先的全部外销转变为全部内销,所以台塑集团未来的产销业务实际上将涵盖整个大陆地区。内销、外销的转换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意味着王永庆的战略思路发生了调整。

进入大陆的原因由原来单纯地追求生产成本的降低转向以追求市场为导向。当然,台塑若要在大陆各地布局设厂,其工作负荷及经营责任之沉重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来自岛内政商两界的压力也必定会使今后的路程坎坷,结果仍难以预料。

11月6日的会谈成功,无论对于台塑还是大陆,都是一件大事。当日晚间,国务院领导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盛大宴会,招待王永庆一行,庆祝这次合作取得良好进展,并且大陆的工作班子已经准备好了各种文件等待签署。

可就在这时,台湾当局对于王永庆的举动大为恼火,认为“海沧计划”带给台湾岛内的“政治伤害比经济伤害大”。

于是台湾岛内传出了台湾当局对王永庆提出的处理意见,内容大致是:如果王永庆与大陆方面签署有关“海沧计划”的协议,那么台湾当局将停止台塑集团的股票交易,责令相关银行冻结台塑集团的资金往来,限制台塑集团高层人员出境。

王永庆闻知顿时紧张不安,但为了顾及台湾当局的过激反应,为了台塑的未来发展,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对几万名股东负责,王永庆于无奈之下只得在征得大陆方面的谅解后,决定暂缓签约。

至此,轰动一时的“海沧计划”就此功败垂成。在以后10多年的岁月中,王永庆多次感慨万千地回忆说:

所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当时一步之差,“海沧计划”未能实施,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价。于今思之,真是悔恨莫及!

台湾当局的制裁

当“海沧计划”曝光之后,台湾当局“高检署”的检察官认为王永庆有“帮助内乱罪”之嫌,随即引来岛内一片评论。

即使在“惩治叛乱条例”没有废止之前,王永庆的行为,也扯不上“内乱罪”。因为“帮助内乱”的罪,必须先确立帮“谁”内乱,如果“谁”是指中共,那么王永庆的行为是否构成“帮助中共内乱罪”,在法律及政治现实上,均有相当大的认知差距。

从法律角度来看,王永庆的“海沧计划”尚未实施,若以台湾刑法来衡量,顶多适用刑法“预备或阴谋”行为,但王永庆的行为显然无所谓“破坏国体,窃取国土、颠覆当局”的行为,因此这项罪名不会成立。

再从刑法“从犯”的观点来看“帮助内乱罪”是否能成立。当局“最高法院”判例指出,刑法上的帮助犯,是以正犯已经犯罪为构成条件,也就是说,帮助犯并无“独立性”,如果无人犯罪的行为存在,帮助犯即无成立的理由。而中共早已于40年前取得政权,在法律上,有没有事后的“帮助犯”?值得斟酌。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大陆共产党政权,台湾已经承认,并准许两岸人民互访,以及间接的经贸往来。若于此时将大陆的“内乱罪行”视为“继续状态”,那么王永庆的“帮助”行为才有“正犯”的依据,当局就不应在许多政策中,视大陆的“善意回应”而做进一步的接触和往来。

否则,当局的行为岂不也触犯“帮助内乱罪”吗?一些熟悉两岸法律事务的法界人士说法又是如何呢?

邱彰律师说,王永庆的行为最多“违规”而已,更何况大企业对台湾的贡献很大,台湾当局不应把他们“逼”到大陆去。

范光群律师表示,台塑的“海沧计划”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经济行为而已。这种行为若也构成“帮助内乱罪”,那么探亲时的“3大件5小件”、间接投资、赴大陆观光等,都可以说成是“帮助内乱”了。

王永庆也没有“颠覆当局”或“窃据国土”的意图,不应把此单纯的经济行为冠上“资匪”“内乱”等罪名。

台湾当局“法务部”研究两岸投资交流基金会及学者、律师都认为,到大陆投资设厂,在废止“惩治叛乱条例”后,目前已无刑罚禁止,在“两岸人民关系条例”通过前,应属法律真空无刑法规范的状态,不适应刑法内乱罪的条款。

赴大陆投资的台商成千上万,只要不公开行事,台湾也不管,只有王永庆想拿到台面上来,要规规矩矩地做事,才会惹出当局的反对。台湾当局也是没办法,不知道也就罢了,如果知道本地人到大陆投资,还不表示反对,岂不明着鼓励企业家出走大陆吗?

王永庆虽为龙头老大,他不能偷偷摸摸地做事,这不符合他的行事风格,遇上了“八股”的官僚机构,也只好按下自己的意愿,眼巴巴地看着失去了赚钱机会。

台塑“海沧计划”铩羽而归,王永庆险些因为这个计划摊上官司。在台湾各界人士的影响之下,王永庆才侥幸逃过一劫。

台湾当局瞄准王永庆是积怨已久的结果。因为每当台湾当局发出一些弊政时,王永庆就会毫不留情地站出来,向当局反映,为民请命。

由于王永庆肯讲真话,特别是在一些公开场合毫不留情地抨击时弊,因此他经常遭到当局的打压。

王永庆为了实现石化王国梦,他提出在台湾建立轻油裂解厂和重油裂解厂,这本来是件好事,却由于私人原因,在台湾当局的阻挠下遭到了流产的命运。蒋经国就曾经亲自过问过此事,他对属下说:“不能任其发展,免得以后他做大了不好控制。”

除此之外,王永庆提出的一系列建厂计划都遭到了当局的封杀,哪怕是极好极有见地的项目,也难逃厄运。

对于台湾当局领导人在“三通”上的只说不做,王永庆更是恼火异常,甚至当面警告说,当局如果不采取经贸开放的措施,台湾各行各业的发展势必受到严格限制,甚至窒息,后果不堪设想。

他说,如果台湾当局能够改变拖延“三通”的政策,促使两岸关系走向正常化,种种不便和损失即可望消除。在正常化的两岸经贸关系基础上,一切事务的进行就如同活水一般顺畅流通。

不仅大陆台商在岛内的原料供应商可以省去赴大陆设厂就近配合的麻烦,世界著名企业在台机构也会谋求扩充发展,甚至其他知名企业也可能到台湾设立营运中心。他希望台湾当局认清形势,采取开放措施,为台湾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用王永庆自己的话说,他无论做什么,出发点都是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全社会的富裕,为了民族的强盛,他才会孜孜不倦地建立对外商业贸易,尤其是在大陆的贸易,因为他知道,台湾要想长远发展,孤立起来是不行的。

“海沧计划”的影响

因为台塑的名气太大,跟来了一大批慕名而来的台商,这些中小企业大多转往汕头去了。

厦门官方和民间对台塑的海沧案有期待也有疑虑。一位官员说:“王永庆的‘海沧计划’震动太大,结果台湾不准他来,这也没办法,对台湾影响太大了。现在两岸关系又不好,台湾方面放行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有的民间人士认为:等了这么久,看来是很困难,王永庆要真能来,厦门地皮要整个翻起来,其影响力是任何一个人难以估计得来的。

除了不看好台塑“海沧计划”实行的可能性外,厦门人对台塑引入的石化工业也有相当大的疑虑,最主要的仍是石化业所引起的污染问题。

有人说,石化业污染多,台湾对污染要求严格,环保标准较高,王永庆才跑到厦门来搞,这么一来对厦门是祸是福还很难说。

当台塑“海沧计划”还在执行与否之间徘徊之际,一些熟悉内情的人士已预知此案行不通了。

曾任台塑公司总经理室特别助理的邱锦江,后来在泰国卜蜂集团的石化业工作,他分析海沧案不会成功的理由是:

一是,台塑实际负责海沧案的人员透露,包括美国及台湾的台塑人员,已无法做这个投资计划,台塑由美国派往厦门的人员也已撤出。世界轻油裂解的技术,80%的市场由隆马斯、安东及伟伯斯特、凯洛格三大公司掌握。卜蜂国成石化三大公司皆有往来,经向三家公司查询海沧案,得知王永庆尚未明确向该三家公司提出有关问题,只提了一下在大陆投资将向他们买技术。

二是,王永庆要推动海沧案,人力缺乏。台塑本身不可能耗资“储备”500名人才或由现有员工中抽调500名人才前往海沧,而台塑在美国及台湾的人才,这三年已流出将近100多人到国成石化公司。大陆方面,也不可能短期即抽调数百名人才支援海沧。

三是,台湾当局和“行政院长”郝柏村明显表示反对王永庆到海沧设厂,王永庆斥资数十亿美元到大陆很难办到。国际银行团是否提供贷款,取决于有关部门的态度。而且国际银行视大陆为高风险地区,而王永庆若不寻求国际贷款,以台塑集团本身或王永庆个人财力,难以办到集资数十亿美元往大陆投。

邱锦江表示,台塑的美国公司及在台员工,皆有人转到他的公司任职,台塑有关主管也经常与他联系,使他能了解海沧案。再加上他在台塑及石化业数十年的经验,熟知石化业建厂的必经作业程序,确知海沧案短期绝对动不了。

王永庆的“海沧计划”只不过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罢了!难怪后来所提的条件都答应了,王永庆还是可以很平静地放弃,一点也不觉得可惜。或许,私下的王永庆对“海沧计划”并没有狂热到丧失理智的程度,他宁愿稳扎稳打,也不愿把自己陷在进退两难的泥沼中!

尽管台塑的“海沧计划”搁浅了,王永庆却仍未完全忘情海沧,除了一家PVC管材厂,又以香港南亚塑胶公司关系企业为名,在海沧投资5000万美元设置了塑胶管接头工厂。这间工厂是以华亚公司的名义投资的。

华亚管件厂由华亚公司与厦门海沧投资总公司合资,华亚占6成股份,海沧占4成,整个项目从洽谈到合同签订均十分顺利。

塑胶管接头厂,南亚原本考虑设在广州,后来因考虑塑胶管接头系配合聚氯乙烯管使用,才转移到厦门。而南亚在厦门合资的华亚厦门公司,生产PVC胶管,是南亚打算在大陆投资的3家塑胶管厂之一,持股比例最高,也是南亚有派员参与经营的唯一工厂。

在“海沧计划”搁浅之后,台塑又在漳州进行了建电厂的尝试。台塑企业以石化工业起家,为何突然对电力大有兴趣,而且一口气大手笔在漳州要投资30亿美金?

王永庆早就对电力有兴趣。台塑等三家公司的汽电共生设备,早已在电力生产跨出一大步。资料显示,台塑三宝的电力年生产量达56万千瓦,年产值达87.8亿元,数量十分可观。

搬到漳州设电厂,股东报酬率约为33%,即3年还本,一旦6部机组全部开始运转,年税利助益不小。以台塑为例,其1995年的税后纯收益为55亿元,从漳州电厂获得的利益约为其1/4。

当然,大陆方面也有自己的打算。漳州电厂运转满23年后,台塑需将机器设备、厂房及土地等无偿移交给福建省电力局。

但是最后,漳州电厂在台湾当局为大陆投资降温政策下,台塑主动撤回申请。台塑表明等候当局拟订相关办法公布实施后,再另案提出申请,一方面使当局“经济部长”好做人,一方面也有迂回自海外控股公司转进大陆的准备。

台湾当局指出,可确定个别公司对大陆投资占该公司最近2年或3年有效岛内投资金额之最高比率。若依此原则,台塑六轻计划总投资金额达83.6亿美元,折合台币2300亿元,其2成即为16.7亿美元。换句话说,台塑若将漳州电厂缩减一半,台湾当局即没有不同意之理了。

总之,漳州电厂案虽然暂时撤回,未来的变数仍多,在每年报酬率达股本3成的高额利润的诱因下,王永庆是不会轻言放弃的。

表面上王永庆说:“当局不同意就不要做。”但台塑若因此而受阻,不排除以第三地公司名义继续推动此案的王永庆说,台湾不当的对外投资管制,只会让厂商化明为暗而已。现在赴大陆投资的厂商到底有多少、投下多少金额,台湾无法确实掌握,这是不可思议的事,但是却发生了。

王永庆一再表示,目前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的石化工业、重工业的发展已快速起飞,规模都比台湾要大得多。对于台湾仍在原地踏步,他感到无限惋惜。

台湾企业虽不能完全依靠大陆,但也不能限制企业到大陆发展,未来台塑集团将以迂回转进方式登陆投资,以完成其大陆投资梦。

我们来看漳州电厂对台湾产业有什么好处呢?由于台塑漳州电厂将有20%的机械设备使用台湾的产品,将刺激台湾机械业外销,并且许多工程都必须由台湾业者支援方可达成。

漳州电厂从台湾移出的资金不过4亿美元,未来的边际效应将逐渐发挥。台塑方面想不通的是,台湾当局既要成为亚太营运中心,当局为什么放不开赴大陆投资的心态呢?

台塑并未给当局压力,但台湾如要成为亚太营运中心,必须学习日本政府辅导厂商赴外发展,利用各国投资上的比较利益,壮大台湾的母集团,推动出口,赚取国际利差条件。否则只是一味地怕资金外移,妨碍台商的投资发展,错失赚钱商机,又怎能成为亚太营运中心呢?

如果台塑的漳州电厂计划完成之后,年营业额为新台币1000亿元,获利超过台塑集团在台湾的利润。

由于台塑握有25年的购电合约,每度电的收购价是0.9元人民币以上,如果16部机组负载量36万千瓦,每小时可发10000度电,漳州电厂每年营业额为300亿元人民币,约1000亿元台币,超过台塑集团旗下任何企业的营业额。

大陆向漳州电厂购电的价格,是台电向民间企业购电的3倍多,漳州电厂的获利可能超过整个台塑集团在台湾的获利总和。

漳州电厂投资案,是采用建造营运移转方式进行;预定营运23年后,移转给大陆有关部门,由台塑、南亚、台化3家公司各出资1.4亿美元,与另一家台塑美国转投资公司出资2.8亿美元,共7亿美元作为股本,在第三地成立合资公司,再赶到漳州成立“华阳电业公司”。

台塑关系企业出资7亿美元购买设备,并且经核准后60天开始建厂,第一部机组商业运转后,第一年营收即可达到8.31亿美元,然后利用营运后的盈余再投资,预估向银行筹借的长期贷款将达到20亿美元,平均投资报酬率约12%。

王永庆指出,由于大陆通货膨胀相当严重,如果这项投资在3年内不能完成商业运作,赚钱就会没有希望,到时候会考虑放弃。台湾当局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台塑集团于1996年6月间向当局“经济部投审会”递出了到漳州投资电厂的申请计划,总金额3亿美元,投资规模超过以往任何企业的大陆投资案。

4年前的海沧案,在还没到“投审会”之前,就被台湾高层劝阻了。如今又提电厂案,真叫台湾当局为难。当局“经济部长”为了漳州电厂案,与王永庆至少见过两次面,并要求“投审会执行秘书”蔡练生就此案作专案报告。

当局“经济部”作出到大陆投资电厂的三项原则:装置容量20000千瓦以下的小水力电厂或汽电共生厂列为许可类;禁止台湾电业赴大陆投资电业;其他行业申请赴大陆投资电业者,将采用专案审查。按此法律,漳州案将先送“专案审查会”讨论。

为了慎重起见,“投审会”特别举行“专案审查会议”之前,发函给当局“能源委员会”“大陆委员会”“工业局”“财政部证管会”及“中央银行外汇局”等单位进行书面审查。

各单位已陆续完成书面意见,当局“大陆委员会主委”张京育特别指示幕僚,应先与“经济部”沟通,再表达“大陆委员会”的立场。

“工业局”认为,从产业发展的立场,“工业局”对台塑集团的漳州电厂投资案没有意见,但是大规模的投资是否排挤台湾的内部投资,值得关注。

“大陆委员会副主委”高孔廉说:“‘经济部’是主管单位,我们尊重主管单位的意见,不会表示特别的看法。”

漳州电厂投资案出自王永庆,消息一传出,外面银行就表示出高度兴趣。台湾实际可以出资的额度只有不到两成而已。

在王永庆的构想中,漳州电厂30亿美元,台湾方面出资的部分,只有台塑、南亚、台化3家公司成立的华阳电业4.2亿美金,仅占总投资额的14%。

由于电厂投资案确保有一定的利润,使漳州电厂案受到各国厂商的重视,其中日本三菱银行、德系银行、大陆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住友银行都闻风而来:提出专案融资方案,估计已经达到8成至9成,约20多亿美元。

据了解,外商在大陆与东南亚设立的电厂都将电源出售给当地,有固定合约锁住利润。国际性的电厂融资案,只要提出政府购电合约、电厂购煤合约、建厂合约、营运合约等4项合约,国际金融机构就可以提供8成的信用贷款,无须任何担保物品。台塑由于国际知名度佳,信用良好,贷款额度非常可观。

换句话说,漳州电厂案等于是用台塑的信用利用国外的资金,为岛内股东赚取合理的利润,是一笔最划算的生意。

在两岸关系低迷之际,国务院迅速通过了台塑漳州电厂案,双方于1996年5月28日签订合约。

福建省政府对此案很积极,从立案到各种手续的办理,都限时完成,在用地、电价和原料进口方面,都给予优惠条件。

1996年年初,大陆在福建举行军事演习,两岸关系进入紧张状态,台商投资减少。为考虑缓和两岸民间关系,带动新一波的台商投资热潮,尤其是带动台商投资大型基建项目,中共中央再度重视该案。

另一方面,也是以此向台湾表白,国家将贯彻两岸政治分歧不影响经济交流的原则,在两岸政治情势紧张之下,仍大力推动两岸经贸合作。于是,国务院便很快通过此案。

福建漳州市政府为了争取王永庆设电厂,提供的优惠很多,比如:免费提供使用137亩土地,并给予5年免税,5年税额减半。

有了这些好的条件之后,王永庆深表满意,立即派一个“大陆电厂投资技术小组”赴大陆,与福建省电力局洽商购电合约细节,双方签订25年的购电合约,收购电价将随煤炭成本变动而机动调整,保证收购电价比台湾民间电厂卖给台电每度0.9元的价钱好,约高出3倍左右。

尽管“海沧计划”失败,但是这个计划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台塑在化工行业没有进军成功,但在电力方面跟大陆取得了良好的合作。

希望祖国早日统一

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台湾和大陆的沟通、交流一直存在着障碍。为了改善两岸关系、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中国政府在1979年提出两岸“三通”的计划,也就是要将大陆和台湾紧密联系在一起,“通商、通邮、通航”。

在这个方面,王永庆也做了多方面的努力。

王永庆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他生活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差不多30年,不管台湾政局如何变化,他始终坚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他坚决地表示说:“我是炎黄子孙,两岸人民应该亲如一家,因为我们彼此血肉相连、兄弟情深。”

王永庆对于台湾当局阻挠祖国和平统一的做法表示愤慨,他经常和台湾当局唱反调。

为此王永庆曾上“万言书”。他还以“石化业如何把根留在台湾”为题,公开呼吁台湾当局正视塑胶工业、石化业的处境,加速对大陆投资政策的明朗化。“万言书”表达了他到大陆投资的期望与决心。

他写道,台湾企业前往大陆特区集中投资石化业,本质上也是台湾石油产业的延伸,届时在特区内所建立的完整石化产业体系,其竞争力之强,恐非其他国家所能望其项背,也创造了台湾石化产业发展史上第二个光辉灿烂的春天。

他认为,台商立足大陆之后,必会创造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寻求持续发展,并能够逐步稳健推动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以产生正面的影响。

如果台商集中前往菲律宾和印尼投资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王永庆在他的“万言书”中写道:

其后果是盈利不再汇回岛内,反而有可能将其原在台湾的产业根基连根拔掉。

退一步讲,即使在印度尼西亚与菲律宾等地投资能促进台湾经济繁荣,又不会拔掉根基,但是对于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前途到底能产生什么实质的意义呢?

王永庆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王永庆热切地呼吁台湾当局开放大陆经贸政策,允许原料厂商赴大陆投资,以供应台湾下游企业所需原料,以免贻误台湾石化原料业的生机,断送企业根基。只有这样,“则民族幸甚,国家幸甚,业界幸甚”。

王永庆是如何看待两岸关系的呢?他曾对《天下》杂志等报刊表示,目前两岸关系很敏感,两岸有沟通的话,对彼此都好,希望目前一时的僵化状况,能慢慢软化下去,期望两岸关系缓和。

过去40多年来,大陆一直实施计划经济,台湾则市场经济经验比较丰富。但大陆人才多,乡镇企业慢慢开放,国有企业也逐渐加强,各地沿海地带也慢慢走向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政策一实施,经济的机能就可发挥。为了多生产,为了多做发展,市场经济就慢慢地有所发展,市场经济不会再走回头路。

王永庆说,他的祖先从福建来,他就是中国人,应该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

对未来,王永庆也表现得很乐观,他也指出,中国人不应该吃大锅饭,一个国家各种法律、制度、规章都要做好,国家才有希望,人民才有希望。

大公司也容易变成吃大锅饭,公司即使有很严格的管理制度,也需要人用心去做。

一个人在公司上班,吃公司的饭,就要忠心为公司做事。一个大的国家,如果大家都吃大锅饭,你不做事的话,我也不会去做,那国家又将如何呢?

王永庆指出,政府效益一向不好,每个政府都一样,大陆虽然是共产党政府,不一定比日本政府效率低。美国、日本、台湾地区的经济繁荣,并不是因为政府的领导有效益,而是底下的老百姓很强,各行各业很有竞争力,才使得经济繁荣。

尽早实现台湾与大陆的统一,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心愿。

台湾与大陆的统一,现在已经十分突出地摆在所有中国人的面前。王永庆十分赞同大陆关于海峡两岸应当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人民自由往来,增加交流,促进了解,最终按照“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决策,并积极推动台湾当局放宽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的限制,扩大探亲的范围,促进两岸文化、学术、经济等民间交流的发展。

包括王永庆在内的海峡两岸同胞迫切盼望国家早日统一,富强昌盛。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凡是有利于统一的主张,王永庆都是支持的;凡是不利于统一的主张,王永庆都不赞成;对于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无论来自岛内还是岛外,王永庆都对此表示愤慨。

王永庆期望台湾当局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为实现两岸的直接“三通”、祖国的和平统一采取积极步骤。

王永庆也期望广大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大陆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推动祖国统一的进程。

可是,王永庆每次赴大陆投资,都会引起台湾当局极大的震撼和千方百计的阻挠。

两岸的基本政治立场不同,因此台湾当局很恐惧。虽然只是单纯的经济活动,却不由分说地扯上了政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