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

泰山

位于山东泰安城北的泰山,为五岳之东岳,气势磅礴,雄踞华夏。泰山以其雄巍壮丽而素获五岳独尊之誉。历史上曾有 72 代帝王前来泰山封禅,文人墨客更是接踵而至。他们留下的众多墨迹、石刻和文物瑰宝, 以及儒释道三教一体的古代东方历史文化,在这里构成了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泰山,织雄伟、幽奥、奇妙、旷远于一锦,绘人、文、山、水共一图,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并茂,现已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登泰山有东、西两路,北上至中天门汇合,直上南天门,再继续东行登玉皇顶。自南天门东行不远,左侧有山路通至后石坞。泰山风景一向有东路幽、西路旷、山顶妙、后山奥之说。如今登泰山,西路有汽车通至中天门;中天门至南天门西的观峰通缆车。若要全面领略泰山之幽、旷、奥、妙,步游最好。最佳方案是进岱庙前门,出岱庙后门,前行至岱宗坊,这是东路登泰山的起点。走东路经中天门、南天门后直上玉皇顶。下山时走小道经游后石坞,到中天门,走西路下。途经长寿桥,可右行插游扇子崖。

岱庙:位于泰山南麓,因祀东岳泰山神而又得名东岳庙。岱庙为历代帝王封禅泰山、行祭典大礼之地。史载:“秦既作畤”,“汉亦起宫。” 经唐、宋历代增修扩建,至北宋末,“凡为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又三楹”,金、元、明、清各代又均有增修,成为一座宏伟壮丽的宫殿式建筑。主殿天赃殿重檐庑殿顶, 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同列我国三大殿。殿内塑泰山东岳之神像,是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处。殿内墙上有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布局周密,笔法流畅,是宋代的绘画艺术珍品。岱庙东南隅炳灵门内,有汉武帝东封泰山时所植汉柏,现存 5 株。岱庙配天门东侧,有一四合院式行宫,为昔日帝王来泰山行祭典时的居所,名东御座, 清乾隆改其名为驻跸亭。院正殿内陈列有历代帝王祭器,其中明嘉靖年间的黄地蓝花釉瓷葫芦、沉香狮子和温凉玉圭,尤为珍贵,被称为泰山三宝。院内还有秦二世泰山石刻。现秦始皇刻石已无存。这块由秦二世胡亥诏书、丞相李斯篆书镌刻而成的残石,为已发现的我国最古文字石刻之一。岱庙内还拥有历代众多碑刻。这些碑刻可谓集我国书法艺术精华之大成。从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至宋朝的苏、黄、米、蔡四大家, 真草隶篆,颜、柳、欧、赵,体例俱全,风格各异。

岱宗坊:是座 4 柱 3 间式牌坊。过岱宗坊东拐,不远可至王母池。此处古木参天,清幽绝俗,是古代帝王登泰山时的小憩之所。其东北的

虎山,传为孔子发出“苛政猛于虎”的叹语之处。据说,当时孔子过泰山侧,路遇哭墓妇人,便向子路发出了这一浩叹。自王母池上行,经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等坊便可至红门宫。宫原祀碧霞元君,院内景色宜人。宫东北溪岩有一石,上刻小洞天,下有三水湾,每当水满月明之夜,宛若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自红门宫拾级而上可至万仙楼。这里以水且交辉的奇丽景色而获仙楼月夜之称。万仙楼北盘道西侧石壁上有“二”石刻,意谓此处自然景色之美已达“风”(夙)“月”无边的程度。继续上行可抵斗母宫。宫依龙泉山而建,东临溪水,龙泉水从宫房流过。后院正殿东有听泉山房,凭轩临溪,可见三潭叠瀑层层而下,静中有动,为泰山著名胜景之一。自斗母宫上行不远,走右侧岔道至经石峪,即见一自然石坪上刻有金刚经全文,字字半米见方,为北齐人所书, 历代书法家誉为大字之祖、榜书之宗。

壶天阁:阁因所居山势若壶而得名。阁门有联云:“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阁 3 面环山,一面古柏遮掩,站此眺景,若壶中望天。继拾陡级而上至回马岭。此处山陡崖峭,盘道曲折, 马不能行,故名回马。继续往上,经步天桥至中天门。至此,登山路已过半。中天门是登山东。西路交汇点,于此北望南天门及玉皇顶,云阶高悬如天梯,南瞰汶河如带。

云步桥:此单孔石桥凌驾于深涧之上,因附近常有云气弥漫,人行桥上如入云际,故此得名。桥北崖瀑布飞悬,穿行桥下,水花四溅。过云步桥抵五松亭。《史记》载,秦始皇封禅登泰山至此时,曾避雨松树下,因树护驾有功,乃封其为五大夫。按秦代官秩,五大夫为官爵九级。后人误附为 5 棵松树各封“大夫”。原树已无存,今存之 3 株为清雍正时补植。松旁建五松亭。再前行,可至对松山。此处双峰对峙,松生绝壁,云出其间,时隐时现。清乾隆皇帝有“岱宗最佳处,对松真绝奇” 之赞。山上建有对松亭。前望升仙坊竖立于南天门下十八盘蹬道中间, 坊南为慢十八盘,坊北为紧十八盘。盘道两旁山峰劈立,人行盘道上, 如上九天。在升仙坊仰望近在咫尺的南天门,盘道更陡更峭,如天梯高悬。此时此地俯瞰山下,青峰浮云,如置身霄汉,飘飘欲仙。因而昔有“游人过此坊即可得道成仙”之传说。攀紧十八盘即登上天庭仙界南天门。门拔地通天,雄巍险峻,上建摩空阁,高耸云天,极为壮观。

碧霞祠:是一组国内罕见的宏大精致的高山古建筑群。祠以山门为界分内外两院。内院正殿 5 间,殿瓦、鸱吻、檐铃均为铜铸。东、西配殿南有两座御碑亭东西分列。万岁楼两侧立有明代铜碑。外院东、西、南三面各建一门,名神门,南门上建歌舞搂,与东、西门神阁相通,钟鼓楼对峙山门左右,富丽堂皇。正殿中供泰山女神碧霞元君铜像。祠东北大观峰石崖上,有众多历代削壁为碑的石刻,堪称泰山碑林。其中以唐玄宗封禅泰山时所书的纪泰山铭碑最有名,称唐摩崖。其字体俊逸雄伟,开书法唐隶一格。

玉皇顶:又称岱顶、天柱峰,为泰山极顶,海拔 1524 米。顶上建有玉皇庙。玉皇殿前有块极顶石,是泰山最高点。历代帝王登泰山祭天, 就设祭坛于此石。石旁有古登封台碑和天左一柱石刻。庙内还有一座汉武帝所立的无字碑。汉武帝自诩功高盖世,非文字所能表达,乃立此无字碑,意在让后世见碑而思,思而生崇拜之情。

玉皇顶周围景点众多。登上岱顶极目四顾,“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吟咏杜甫的这首《望岳》诗,见景触情,将陶然浸入诗境。华夏看日出,数泰山最佳。旭日东升与黄河金带、晚霞夕照、云海玉盘,列为泰山山顶四大奇观。岱顶及其东南的日观峰、拱北石, 均是观泰山日出的最佳处。日观峰南的瞻鲁台原称舍身崖。崖东北为鹰愁涧,南为万丈悬崖。旧时一些善男信女常选此处跳崖以舍身成佛。明代有人在悬崖边筑了一道低墙,并刻“爱身崖”3 个大字,以劝人们自爱。现筑有石栏,可凭栏远眺。瞻鲁台西还有一仙人桥。桥两崖对峙,相隔数米,其间有 3 块巨石衔接撑抵,拱悬如桥。桥下则为深涧,势极险峻, 隔岸可望而不可即,仙人桥名缘此。

至此,已观赏领略了泰山之幽和妙。如走东路上山,路陡步艰,但也正因有此苦才能真正领略到泰山称盖于世的雄。泰山雄伟险峻的自然造型,伴有依山就势建于松柏林海中的一系列宏伟瑰丽的古建筑和众多摩崖碑刻等人文造型。它们相辉相衬,更充分显出其山势磅礴、阳刚峻拔之气概,令登山者油然而发“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叹,并仿佛自身已“入琼楼玉宇,叩天上仙阙”。

到玉皇顶后要在此就宿一晚,翌晨观日出后下山。自玉皇顶沿山脊经丈人峰至北天门,可前去游后石坞,以观赏和领略泰山之奥。后石坞位于玉皇顶、九龙岗和尧观顶之间,地处岱阴腹地。这里奇峰竞秀,旷远清幽。坞内有姿态各异的古松干株。石坞松涛为泰山胜景。坞内怪石磷峋如笋,故又有笋城之称。

自后石坞下行可至天街,再经南天门下到中天门,沿凤凰岭走西路下山,可观赏和领略泰山之旷。顺岭西行,经黄西河谷,可见一瀑布自山崖泻下,如白练悬空。崖下有一深潭,名黑龙潭。潭上建长寿桥,可在桥上或近处石亭观瀑。

过长寿桥西行,经无极庙而至扇子崖。石崖峻削上耸,其状如扇, 故名扇子崖。于此可西望傲徕峰。崖下有天胜寨遗迹。《泰安县志》载, 西汉末赤眉军领袖樊崇起兵莒县,北上泰安时曾驻兵于此。寨内米臼窝、演武场、张旗石等遗迹,至今犹存。

折返长寿桥东,走正路南下,经黑龙潭水库至爱国名将冯玉祥墓。复顺路前行至六朝古刹普照寺。寺依山势而建。寺内大雄宝殿后有一株六朝松,粗有数抱,冠盖如伞。每当月夜,月光透过松针射下,形同筛月,故在松旁建有筛月亭。

泰山近年来又新辟后山桃花源景区和玉泉寺景区。桃花源景区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桃红柳绿,清新幽丽,被誉为泰山小江南。泰山的名产赤鳞鱼,就生长在此溪中。

衡山

南起衡阳回雁峰,北至长沙岳麓山的衡山,绵亘数百里,一共有大小 72 峰。主峰祝融峰位于衡山县南岳镇北,海拔 1290 米,为衡山绝顶, 芙蓉、天柱、紫盖、石廪诸峰旁倚,巍峨壮观。衡山为我国五岳中的南岳,山上林木繁茂,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郁香,素享五岳独秀盛名。衡山为历代帝王巡狩和祭岳之地,也是我国著名佛教圣地之一。山中寺宇林立,祝圣寺、福严寺、南台寺、上封寺构成南岳四大佛教禅林,

渊源流长,宗系蔓及海外。自唐宋以来,名流学士、文人墨客接踵而至, 留下了众多题咏、碑记和石刻。

衡山有四绝——祝融峰之高,方广寺之深,藏经殿之秀,水帘洞之奇。

自南岳汽车站下车,穿天下南岳坊,前行 1.3 公里至南岳镇。镇上的南岳庙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宫殿式庙宇之一,在五岳诸庙中居首。此庙始建于唐,前后 9 进,红墙四周,角楼高耸,其规模格局赛似皇宫。

南岳庙祭祀的是辖治南岳衡山之神——南岳司天昭圣帝。圣帝殿高 24

米,重檐翘角歇山顶式,金碧辉煌,由 72 根石柱支撑,象征南岳 72 峰。

殿周石栏杆间嵌镶有 144 块白玉石双面浮雕,雕刻精致。祝圣寺居南岳四大禅林之首,相传因大禹曾在此遥祝舜帝而得名,其素斋名闻逻迩。由祝圣寺东北行 4 公里至位于紫盖峰下的水帘洞。每逢雨季,来自

紫盖峰顶的溪流到此形成高 20 余丈的瀑布下泻,宛若悬于空中的水帘。洞周遍布石刻。

自南岳镇坐登山汽车直上祝融峰。“南岳万仞起,祝融一峰高。” 传说此峰是因黄帝的一位身居火官之职的大臣祝融氏死后葬此而得名。峰顶建祝融殿,有“九千丈外云边寺”之称。若于凌晨乘车上祝融峰观日出,沿途还可目击善男信女结伴成群上山烧头香的景象。祝融殿香烟缭绕,木鱼钟磬之声不绝。登殿前的望日台看日出,可观赏“万顷苍波澄玉鉴,一轮红日滚金球”的壮观;登殿西的望月台,每逢云开天净, 极目千里,环顾群山,有南岳独如飞之感。

下祝融峰,先右拐去游会仙桥、罗汉洞,再下行走小路经念庵松、观音岩、高台寺、开云亭至上封寺,沿公路下行至南天门。衡门前、后山以南天门为界,此处建石墙铁瓦祖师殿一座,殿前有观景台,殿台竖南天门石坊。

皇帝岩:岩形似皇冠,岩上有宋徽宗御笔“寿岳”石刻。自皇帝岩西行至公路,下行至邺侯书院,此是唐朝辅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 4 代皇帝的名宰相邺侯李泌隐居衡山时的旧址。书院门首楹联写着:“三万轴书卷无存,入室追思名宰相。九千丈名山不改,凭栏细认古烟霞。” 再下行有半山亭、忠烈祠、华严湖等名胜。

藏经殿:坐落在祥光峰下,殿周林壑幽深,古木参天。附近有摇钱树、同根生、连理枝等奇树,以及允春亭、梳妆台、钓鱼台、龙池、水目寺等古迹。自藏经殿走石级路下行至磨镜台,传说唐朝佛教掸宗七祖怀让曾在此以“磨镜既不能成镜,坐禅又岂能成佛”的哲理开导佛徒马道一,使马顿悟法门。磨镜台由此得名。

自磨镜台西行 6.5 公里至坐落于莲花峰下的方广寺。寺建于南朝梁, 深藏于南岳翠峰秀岭间。古树苍苍,泉瀑潺潺,清幽绝尘,向有“不游方广,不知南岳之深”一说。此寺被称为南岳第一胜地。

自磨镜台南行 0.6 公里至岔路口,再西行 0.2 公里至位于掷钵峰下的福严寺。寺为六朝时天台宗二祖慧思所建,之后,唐朝佛教禅宗六祖怀让在此辟为掸宗道场,故有“六朝古刹、七祖道场”之说。寺周古木参天,有一株 1400 余年树龄的银杏树最为珍贵。寺后有高明台、虎跑泉、

一生岩等古迹。东行返至岔路口,再南行 2.8 公里至南台寺。寺为六朝海印禅师始建。日本佛教曹洞宗视衡山南台寺为祖庭。

自南台寺返回磨镜台,东行经灵泉溪、麻姑仙境至半山亭,南行下山。麻姑仙境十分幽静,有一游泳池借自然山岩凿成。池周广种竹木, 筑有多座似蘑菇的竹亭草舍。

近年来,衡山发现一处新景龙凤溪。溪全长 5 公里,位于甫天门北

的龙凤树,源于芙蓉峰下的毗卢洞,经深峡幽谷流入龙凤潭。在仅 5 公

里长的河床上,形成 14 处瀑布,四周有 7 处深潭。又因该处地势高峻, 一年中有 2/3 的天日处于云遮雾障之中,故有云雾公园之称。

衡山还有南岳蛙会奇观。衡山生长着一种灰黄色或褐黑色的石蛙。每年惊蛰、春分前后,冬眠始醒的石蛙,都成双成对团团相抱,层层堆压,堆成一座座蛙塔,竞相唱和,声震数里,可称华夏一奇观。石蛙聚会的时间约 1 周左右,随后在一夜之间全体顿然消失。其中的原因现在还没有弄清楚。

华山

华山,古称西岳,它海拔约 2200 米,北瞰黄河,南连秦岭,雄奇险峻居五岳之首,所以自古就有华山天下雄之誉。它的东、南、西、北、中 5 峰环耸,远望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古时花华相通,故得名华山, 又称莲花山。

常言说,“自古华山一条路”。这绝非夸大之词。看过电影《智取华山》的人,都已经对华山的绝壁陡崖有了了解。的确,华山奇峰高耸, 山势险要,只有一条路通往山顶,且相当险峻,攀登华山不仅是对人耐力的检验,也是对人意志的考验,千尺嶂、百尺峡、老君犁沟、苍龙岭, 均是令人望而生畏的险陲。例如苍龙岭,它是一道黑色山脊,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山中,路宽不到 1 米,两边都是壁如刀削、深不见底的深壑, 相传唐代韩愈当年在这苍龙岭上曾吓得抱头痛哭,留下遗书。然而,无限风光在险峰,华山那雄奇、威严的景观,不经过一番艰苦而又惊心动魄的考验,是无法领略到的。爬上苍龙岭抬眼望去,你会看到身边白云绦绕,四面青山巍峨,你就如同一个自由的鸟一样,高悬在青山翠谷之上。而当你头顶一线天光,在壁狭路陡的千尺艰难而上时,你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华山的雄险,也更会为古人不畏艰险而为后人留下了那一级级的登山之梯及扶索而感到震撼。今天的华山即使由于有了各种保护措施,已经不像古时候那么奇险,然而不少路段仍然令人心惊胆战,想想古时完全处于自然状态的华山该有多么雄险就可想而知了。我们从古人的诗文、游记中可以看到当年华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清代乾隆时的进士乔光烈的《登华山记》,可以说是对华山各处奇观的综合记录,下面是选其中精彩的片段:

岳有五,而太华之神秀,冠于嵩、衡、岱宗。《山海经》谓其削成四方,高五千仞,峻极天表,险绝人境,称名山之宗。

⋯⋯怪柏森立,多数百岁⋯⋯园竹数万竿,交翠蒙密,不见日影。坐琅玕中,宜奕宜饮,宜布簟卧,而尤宜于暑。盘薄久之,不知外事之若忘也⋯⋯

⋯⋯一峰直上,中陷如溜,步不得施,《水经注》谓之天井者也⋯⋯ 余既度嶂,仰见天光,如从井中出,为之汗涊力疲。勉而前,历百尺峡, 峡险如。东北行二里,过二仙桥,见铁栈横贯壁中,上架木板为梁,下瞰无底,度者面崖攀锁,屏息瞑视,践板以过。板不盈尺,嗫之振振然,

益危惴。念昔时凿悬度施穷人力,疑鬼神所为⋯⋯余既登太顶,谒显灵宫,观玉女井,仰天池——即《图经》所谓太乙池者,水才一泓,冬夏不盈耗。观瞻仙掌,指拇朗列,如抵如擎。俯视瀑布,从百尺峡下垂, 玉虹沉沉, 倒银汉而挂天绅矣。远望河渭,细仅萦线。其南,连山奔峭, 如海涛起没无际,莫知纪极⋯⋯风泉竹树,吹万之声;烟晖日景,变眩之色;岭蹊曲径,窈窕之趣;洞姿石态,诡俶之观;蹬危梯、涩缒曳之险,凡升降上下之得于岳者,悉集呼前,若目犹载之,意犹领之也。

从上面这段记载中我们可看到那宛如玉虹饮涧、银河倒倾的瀑布, 那如同大海波涛时起时落、无边无际的山峦,那清风吹动泉水、竹林发出的动人声响,那缥缈的云烟在日光照耀下变幻莫测的绚丽,那行走在崎岖小道上的无穷乐趣,那奇石怪洞中令人拍案叫绝的景象,那冬季不消、夏季不涨的一泓清泉,那如抵如擎的仙人掌峰等等,早已让人们心旷神怡!

明代袁宏道的《华山记》,对华山之美作了透彻的剖析。一针见血地说出了华山之美的本质在于它的骨。所谓山之骨,也就是山的峰峦脊梁。他是这样赞美华山的:

凡山之名者,必以骨,率不能倍肤,得三分之一,奇乃著。表里纯骨者,唯华为然。骨有态有色,黯而浊,病在色也;块而狞,病在态也。华之骨,如割云,如堵碎玉,天水烟雪,杂然缀壁矣。方而削,不受级, 不得不穴其壁以入。

他笔下的华山,不仅是天下唯一的表里纯骨的奇险之山,而且它的骨既有姿态也有颜色,而非其他骨那样浊而狞。袁宏道的确抓住了华山之美的特色,华山不同于其他名山的最主要特色之一便是它的山峰高耸、山势陡峭,不像其他山脉,山中甚至还有平坦较宽的路段,华山的一条绝径,大多是崎岖小道,路窄、坡陡,两边无依无托。

在唐代,李白写诗形容它“西岳峥嵘向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兴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力,洪波喷流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杜甫也有“西岳峻❕辣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 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西风凉冷后,高灵白帝问其源”(《望岳》)的赞美。然而,对华山特立超群的雄伟气势刻画最为形象全面的,要算刘禹锡的《华山歌》了,它既有宏观概括,又有细微描写,既绘其峻拔之形,又借此突现其神髓,以山写人,移情入山:

洪炉作高山,元气鼓其囊。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灵踪露指爪,杀气见棱角。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难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尤碌碌。

此诗开头就让我们大开眼界,原来华山是天地这座大洪炉经过千锤百炼铸造出来的,由于它秉赋着自然天地的伟力,难怪如此雄伟峻迈。长安是帝王之宅,那气势磅礴的华山,就像城关的钥匙。华山非凡的气势,足以让那些外来人产生超凡脱俗的感受,让他们的精神焕然一新。像华山这样的高山固然不少,但如果不能像华山这样有特达的品质,仍然是平庸无味的。赞华山,离不开它的超众的风骨,华山的美,也是这种风骨的表现。

恒山

横亘于晋北浑源县城南的恒山绵延 150 余公里,为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东连太行群山,西控雁门天险,南接五台群峰,北临塞北盆地。相传在 4000 多年前,舜帝北巡至浑源,见此山之雄浑深险,即封之为北岳。

恒山主峰天岭海拔 2017 米,与另一高峰翠屏山隔唐峪东西对峙,唐峪水蜿蜒中流。金龙峡窄而深,两旁的绝壁悬崖如刀削斧劈,高耸入云, 形势险要。北宋杨家将镇守三关时,曾置重兵于恒山。至今犹可见悬崖峭壁上堡楼营垒、吊桥栈道等斑斑遗迹。

悬空寺:位于浑源城南 4 公里,建在恒山脚下金龙峡口西南崖峭壁上。寺建于北魏晚期,背翠屏山面天峰岭,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势若悬空、寺缘此得名。陡崖上凿洞穴插悬梁为基,就岩起屋,整个建筑群南北长、东西窄,楼阁殿堂布置得高低错落,参差有致,有曲曲折折的栈道连通,栈道上又建重檐式楼阁。其构思之奇妙,形势之惊险奇绝, 令人叹为观止。登楼俯视,如临深渊;谷底仰视,悬崖若虹;隔谷遥望, 如神仙窟宅。更绝的是,仅用不足百根碗口粗的圆木支撑着寺宇半悬于空中的部分,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木断寺塌的险情。人行其中,感脚底似在颤抖而心惊肉跳。

实际上,悬空寺已安然无恙地悬在那儿 1000 多年了,经受住了风雨冰雹地震的多次考验。它证明我国古代建筑学家早就精通结构力学和地理气候等方面的知识。此寺的建筑,除结构科学性外,还利用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悬空寺依附于金龙峡西南崖峭壁间,3 面环山,唯东北面向丘陵。不受西北来的劲风冷雨侵袭。寺上方的崖壁逐渐向前突出,将寺的全部建筑遮挡得严严实实。即使天空有雨雹直落地面, 也不会直接触及建筑。这种露天而不受西来或直落之雨雹淋打的建筑, 实属罕见。即使出现西南气流或回流,因受地理位势所制,其强度已大大减弱,一般不会形成雹暴天气。所处位置的日照时间也短,可使建筑少受日光侵蚀,延缓风化。

悬空寺这一国内罕见的景观,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惊赞为“天下巨观”;古人评为“公输天巧”,并镌刻在栈道石壁上。

登恒山,目前是从山脚停车场走西路直上朝殿。朝殿即北岳庙,山门两旁有青龙、白虎两殿,还有一苦一甜的两口古井。庙周有会仙府、九天宫等胜迹。登天峰岭巅,北岳雄浑苍阔之景象,一览无余。

圆觉寺释迎塔,建于清代。塔密檐 9 层,高 20 米,塔顶有一只造型精致的铁制凤鸟,风起凤飞,凤随风转,看塔而知风向,是我国唯一能测风向的砖塔。

嵩山

位于河南登封城北的嵩山,由东、西两山峰组成;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主峰嵩顶即太室山顶,海拔 1440 米。嵩山是我国五岳的中岳, 山势挺拔,层峦叠峰,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素有“三里一庵,五里一寺” 之说。

嵩山的名胜主要有:

中岳庙:位于登封城东 4 公里太室山南麓,是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庙背倚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邻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景色绝佳。中岳庙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规模不大。汉武帝至嵩山游览并封禅,太室祠立刻身价百倍,并得以大规模扩建。至唐、宋时,太室祠更极一时之盛,凡有大事告于天地,则必告中岳神,太室祠也随之改为中岳庙。中岳庙占地约 10 万平方米,南北有一条长 6500 米的中轴线贯穿。南自太室闭起,向北以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坊、峻极殿、御书楼,至建于黄盖峰上的黄盖亭,气势雄伟,有“飞甍映日,杰阁联云”之描绘。特别是位于庙中心的峻极殿,于清乾隆年间仿北京故宫太和殿重建,气势尤宏。庙内有唐宋以来古柏 200 余株,以及魏碑、唐碣、宋代铸铁人、宋金四状元碑、宋金庙图碑、铁狮等珍贵文物;庙门外有两尊汉石雕翁仲。传说, 中岳庙内宋代铸的铁人原有 8 座。北宋末,8 个铁人于一个夜晚躲过守门的翁仲,偷偷来到黄河岸边,欲渡前去抗金。无奈渡船太小,8 个铁人只能分两批摆渡。当渡过第一批时,天就亮了,中岳庙主派人将未及走脱的 4 个铁人拉回庙内,因而庙内铁人今仅存 4 个。

五岳 - 图1启母阙:位于北 峰,也是中岳汉三阙之一,阙上铭文主要叙述了古代夏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阙东北面有一块几丈高的石头, 名启母石。相传远古时洪水泛滥,大禹治水心切,和妻相约,击鼓为号, 送饭至工地。夏禹治水的行为感动了上苍,玉皇大帝施展法术,让禹在开山凿渠时变成一头力大无比的黑熊。一日,怀有身孕的禹妻涂山女前来送饭,时鼓尚未击,她看到的是一头黑熊在此凿石运土,惊愕之际, 化作这块巨石。禹想妻有孕在身,大呼:“还我儿来!”声落石开,儿从石中跳出。所以禹的儿子名叫启,此石也名启母石。

崇福宫:位于启母石西侧。宋神宗时,司马光因与变法革新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遂置身崇福宫中,用 10 多年时间主持完成了上自战国下至五代的编年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编写工作。据记载,先后在崇福宫工作的大臣、名儒有范仲淹、司马光、李纲、程颢、程颐、朱熹等 30 余人。崇福宫不仅是名儒云集之地,也是历代著名道教学者栖身传教之所。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城北 2 公里太室山南麓峻极峰下,原是北魏嵩阳寺旧址,宋仁宗时改为嵩阳书院,当年与唯阳、岳麓、白鹿洞合称四大书院。宋代著名学者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朱熹等,均在此讲过学。书院前有一唐碑。传当年汉武帝巡游嵩山时,戏封嵩阳寺内 3 棵柏树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三将军已毁于明末大火,大将军与二将军至今依然健在,据推测,此两棵柏树大约栽种于西周或更早些时候,迄今已有 3000 年左右历史。

少林寺:位于少宝山五乳峰前。寺始建于北魏,第一任住持是一位叫跋陀的小乘教和尚。南朝末年,印度佛教禅宗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带着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衣钵,由印度来到少林寺首创禅宗,宣扬大乘佛教,史尊达摩为始祖,少林为祖庭。少林寺素有天下第一名刹、少林胜概冠中州之誉。少林派武术名震海内外,少林拳素负盛名。寺内千佛殿前地面上的 4 排 12 行陷坑,是少林寺僧人练拳习武的脚坑遗址。寺西不远有国内现存最大的塔林。为历代和尚墓地,现存自唐至清千余年间的砖石墓塔 220 余座。样式繁多,造型各异,是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宝库。

初祖庵:庵 3 面临壑,背连五彩峰,景秀境幽。大殿神龛内供达摩像。继续上行登五乳峰中则至达摩洞。达摩所传的禅宗,不重义理而主张坐禅壁观,以面壁沉思、姑息众念来领悟禅理。达摩洞深 7 米,宽 3

米。据说,达摩在此洞内盘膝静坐,面壁 9 年,以致其影入石。“面壁功深”这一成语典故,缘出于此。“九年面壁,影入石中”,被称少林寺十大传奇之

二祖庵:相传慧可想拜达摩为师,以传其衣钵。达摩闭门面壁,置之不理。慧可就在门外等候。时值数九寒天,大雪没膝,可慧可侍立雪中不动。翌日,达摩仍不许慧可入室。于是,慧可用刀砍下左臂献于达摩,以表其求道之诚。达摩这才把衣钵传授给他,作为传法的凭证,于是慧可被尊为禅宗二祖。“断臂立发,衣钵真传”这一成语典故盖出于此。二祖慧可立雪断臂,也居少林寺十大传奇之列。二祖庵南有块巨石, 叫天削石芙蓉,传为慧可断臂后养伤处,名养臂台。庵前有慧可所凿 4

眼井。令人称奇的是这 4 眼泉水相隔虽仅咫尺,但水味却分别是甜、酸、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