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陵园

黄陵

黄陵是中华民族祖先轩辕氏黄帝的陵园,位于陕西黄陵县东北桥山上,故又称桥陵。南距西安市 230 公里。桥山下建有黄帝(轩辕)庙, 庙内有庄严雄伟的人文初祖大殿,殿内供奉着黄帝的灵位。

桥山多古柏。桥山古柏为黄陵 8 景之一,明时有诗描绘此胜景:“古柏参天黄帝陵,苍烟缭绕晓风轻。桥山彻底高耸翠,沮水缠腰万载青。” 轩辕庙门左侧有一株高近 20 米、干围 10 米余的柏树,树旁立一碑,上书“黄帝手植柏”,传为黄帝亲手栽植,可谓柏树之王、世界柏树之父。人文初祖大殿旁有株挂甲柏,树旁立一碑,上书挂甲柏 3 字,还有一行

小字:“志载,汉武帝征朔方还,挂甲于此。”传说汉武帝刘彻曾率 18 万大军巡察北方边关,征讨朔方。回师长安途经桥山时,命人临时筑祈仙台,向黄帝行祭祀大礼,并祈祷自己将来也能像黄帝一样乘龙仙去。祭祀之日,当他缓步走向祈仙台时,随时脱下戎装盔甲,挂在这株柏树上。

自汉武帝率 18 万大军祭典黄陵后,每逢清明祭黄陵已形成历代大典。

秦始皇陵

位于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距华清池 5 公里。有关历史文献记载,

秦始皇自 13 岁即位起,用了 37 年时间营造他的陵墓。他命丞相李斯按

照事死如生的礼制,征发 70 多万民夫和能工巧匠,仿咸阳阿房宫规模形式进行建造。《史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水经注》载: 秦陵“上画天文星宿情况,下以水银为四读、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汉书》载:秦陵“石椁为游棺,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 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绾之盛,不可胜原”。

《三秦记》云:始皇冢中,“以夜明珠为日月。殿悬日月珠,昼夜光明”。从上述记载可以想见这位自命为“功盖三皇,才压五帝”的“千古始皇帝”陵墓之豪华。1981 年,科学工作者应用地球化学勘测证明,秦陵地宫中确实存在大量水银。

据考古探测,秦陵分内、外两城,均为南北长方形,陵园面积达 56 平方公里。如今陵上载满了石榴树,四周环绕两重白杨林带,正好位于内、外城墙上。陵园地面建筑已被项羽入关时焚毁,但地宫尚未发现被盗。

1976 年以来,先后在秦陵东南 1.5 公里处发掘出 1、2、3 号兵马涌坑。1980 年又在陵西侧出土了两组车、马、御手,均为铜制的铜车马。又据探测发现,陵园内还有 70 多座陪葬墓。秦兵马俑博物馆就是在 1 号兵马俑坑上建立的展览厅。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浩浩荡荡的古代军阵; 东列是面向东方的 3 列横队,每队“武士”70 名,是军队的前锋;后面紧跟 36 路纵队,每路长 180 米,战车步兵相间排列,是军队的主体;南

北两侧各有一列横队,每队“武士”180 名,是军队的两翼;西端还有 3

列横队,是军队的后卫;整个阵容计有兵马俑 6000 余个之多,都按真人真马大小制成。武士俑或身穿战袍,或身披铠甲;战马似昂首嘶鸣,攒

蹄欲驰。这生动地表现了当年秦始皇率领千军万马外抗匈奴、内平 6 国、统一中国的雄伟气概。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秦俑陪葬坑中出土的近万件铜兵器,矛、戈、剑、戟、吴钩、箭镞、弩机、殳、铍(大矛)等样样俱全。其中青铜长剑虽埋在地下长达 2000

多年之久,至今仍寒光逼人,锋利无比,一次能划破 20 张纸,堪称世界冶金史、防腐史奇迹。

十三陵

十三陵是明朝 13 个皇帝的陵寝,全称明十三陵。它坐落在京郊昌平县境天寿山下的小盆地上。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从其侄朱允炆手中夺得帝位之后,将都城自南京迁至北京。十三陵埋葬着明成祖至明思宗的 13 个皇帝。在封建王朝,皇帝一登基就开始准备自己身后的万年之宅。各皇帝陵墓豪华奢侈的程度,大体上与他在位时间的长短成正比。

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皇陵群。陵区面积广达 40 平方公里,北倚天寿山,群山东西回抱,如屏围拱;南面的蟒山、虎峪分别左右,犹若守卫陵园的青龙白虎,陵区的大宫门恰恰正好建在两山之间。建在小盆地丘陵上的整片陵区,好似一座规模巨大的天然庭院。

十三陵中有神道上的石牌坊、石像生、定陵地宫、长陵的思殿和明楼五绝,颇值一观。

南起石牌坊,经大宫门、大碑楼至龙凤门的神道。在这段路上有用汉白玉砌成石碑坊,其形制为 5 门 6 柱 11 搂,通宽 28.86 米,坊高 14 米。坊下夹柱石上雕刻的麒麟、狮子、龙和怪兽,云腾浪涌,神态逼真。门上端额仿上雕刻的云纹,给人以柔美飘逸之感。这座晶莹光洁的牌坊,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石坊建筑。

排列于大碑楼至龙凤门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在 800 米长度内,自南至北依次排列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武臣、文臣、勋臣各两对,共 36 座。这些石像均用整块巨石琢成。这座雕刻群数目之多、形体之大和雕技之精,国内罕见。

明万历皇帝神宗及其孝端、孝靖皇后的陵寝叫做定陵。其地宫于 1956 年开掘,1959 年开放。地宫全部采用拱券式石结构,由前中后左右 5 座殿堂组成。前殿及中段地面,均用“金碎”(大型方砖,砖面磨光,棱边清晰,密砌无缝)铺砌。中殿陈设祭器,自前至后设孝端、孝靖、万历汉白玉宝座。后殿地面用磨光花斑石密砌,棺床中央放万历和孝端、孝靖棺停。

定陵出土文物现移于长陵展出。其中最为珍贵的有金冠、凤冠、百子衣、龙袍等。

坐落在天寿山主峰下的长陵,是明永乐皇帝成祖及其皇后的陵寝。祾恩殿即享殿,是祭陵时行祭典之所。正殿坐落在长陵第 2 进院落内一

座汉白玉护栏围绕的 3 层石台基上。殿面阔 9 间,进深 5 间,黄琉璃瓦红墙,重檐庑殿顶。殿内梁、枋、凛、椽、斗拱等全用楠木制作,32 根金丝楠木柱阵列,最中间的 4 根直径达 1.17 米,高 14.3 米,全用整材制作。其宏伟壮观、豪华奢丽,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明楼位于祾恩殿后,楼下即是地宫。明楼雄伟壮观,兼蕴几分绮丽风韵。站在明楼四望,

整个陵区尽收眼底。

天坛

位于永定门内中轴线东侧、天桥之北,居北京 6 坛(天、地、日、月、社稷、先农)之首。天坛建于明初永乐年间,为明、清两朝帝王行祭天、祈谷大典的场所,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祭天古建筑群。它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不在故宫、颐和园之下。

天坛具有独特而神化的建筑艺术,整个建筑群瑰丽端庄,富有神韵。它将建筑学、几何学、美学、神学、声学以及园艺学等交融于一体,于众多建筑中渗透、融入了象征天时序轮、皇天至尊、祭天以诚等神化形象,染就了一片天地玄黄,乾坤浑然的祭礼境界。

天坛建筑群由祭天群及斋宫组成。

祭天群三大主建筑——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自南至北依次位列于天坛南北向中轴线南段上,以丹陛桥相连。

丹陛桥:是一条长 360 米、宽近 30 米、高出地面、用青石板铺就的“通天大道”。桥中心稍凸起的细窄路面是供皇天上帝用的“神道”; 桥左半边为专供皇帝行走的“御道”;右半边为王公大臣们行走的“王道”。桥东侧有一平台,名具服台。祈谷之日,台上临时张挂华幄,作为皇帝盥洗更衣的场所。

天坛祭的是天,所以三大祭天建筑均以天圆地方作指导,以雕饰的龙、凤、云、天图案作衬托。古代视天为阳,因而在用数上,除周天天时、日月星宿等外,余多用阳数,即奇数,也叫天数,尤其尽可能用天数的极数 9 和 9 的倍数。

丹陛桥南端的圜丘坛,是每年冬至日皇帝行祭天大典的场所。坛为圆形,建在里圆外方两重矮围墙。坛分 3 层,各层坛面用青石分圈铺就。

每层圈数及每圈石数都是天数。每层开东、南、西、北 4 门,每门的台阶为 9 级;每层的雕龙护栏栏柱数依次为 72、108、180 根;都是天数。且 3 层总共 360 根栏柱,正合周天 360 度之数。

圜丘坛:上不建任何屋宇,因天是凌空的,祭天当对空而祭,称为露祭。祭天时,上层台上临时搭设天青色幄帐,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及列祖列宗牌位。古人认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天时,皇帝以自己的祖先配把皇天上帝,体现了“报本返始,尊天敬祖”的思想。

皇穹宇:是座圆殿。单檐蓝琉璃瓦覆盖,宝顶鎏金,远观如一把晶莹剔透的金顶蓝宝石大伞。檐顶由 8 根檐柱和 8 根金柱支撑;顶有 3 层天花藻井,此在古建筑中极为罕见。殿内正中汉白玉座上的神龛中,安放皇天上帝牌位,龛前两侧的石台上,安放清代 8 位祖宗牌位。皇穹宇的外围圆墙,磨砖对缝,巧用声波反射原理,形成了著名的回音壁。天坛回音壁与山西永济普救寺莺莺塔、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大佛寺石琴,同列我国四大回音建筑。皇穹宇殿门台阶前有三音石,站在阶前靠近皇穹宇的第一、二、三声石板上喊(击)一、二、三声(掌), 由于声波从圆壁反射回来的距离不同,故能听到相应的一、二、三声回音。

祈年殿:位于丹陛桥北端,是每年正月上辛日皇帝行祈谷大典(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场所。这座圆殿坐落在 3 层汉白玉台基上,

上、中、下 3 层的汉白玉护栏上分别雕有龙、凤、云图案。殿顶重檐 3

层,逐层上收为连体一层,宝顶鎏金。一色蓝琉璃瓦盖顶,寓“万物众生,五谷丰登皆由皇天主宰”之意。殿内用 28 根大柱支撑,柱分 3 围:

中央的 4 根雕龙大柱俗称龙井柱,象征春夏秋冬 4 季;里围的 12 根大柱,

象征一年 12 个月;外围的 12 根大柱,象征一日 12 个时辰。里外围共 24

根大柱,象征一年 24 节气,总寓天时序轮之意。3 国共 28 根大柱,象征

周天 28 星宿,寓日月星宿之意。殿内地面正中,是一块上具天然龙凤花纹的圆形大理石,称龙凤石;而殿顶的龙凤藻井就根据此石上的图案而作,上下相对应,此在古建筑中实属罕见。祈年殿以其独特的风韵和绚丽丰姿的艺术色彩,已作为天坛、进而作为北京的一个象征。

斋宫:作为天坛的一个独立建筑群,位于丹陛桥西,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帝王斋宫。宫国有封闭高墙,墙内外各有一道护城河沟环绕。斋宫的中心建筑是座单檐庑殿顶 5 楹大殿,殿内无一梁一柱,俗称无梁殿。皇帝在此殿斋戒,即像无梁殿那样虚空无邪。

天坛内古柏森严,花木繁茂,幽雅恬静之中,难掩庄严肃穆之气。

北海

北海与中海、南海并称三海,总名太液池,过去与景山同为皇城禁苑。三海南北约 2 公里,中海与南海连成一片,与北海的分界是横跨太

液池东西两岸的金鳌玉桥。昔日燕京 8 景中,北海景观占其二,即琼岛春荫和太液秋风。

北海原是辽、金、元代的离宫,明、清时为御苑。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皇家园林,亦是世界上建园最早、迄今保存完好的皇家御苑。

北海景观布局以琼岛为中心,岛上楼台亭阁、轩堂廊榭掩映于幽邃山石之间、绿树浓荫丛中,颇具神话中琼楼玉宇、蓬莱仙境的景象。琼岛南、东面分别有永定桥、陟山桥与岸相连。位于岛中心高丘上的白塔与位于南岸团城上的主殿——承光殿,气势连贯,遥相呼应。北海北岸、东岸还有 3 座园中之园,以及庙堂、亭壁诸胜迹。

团城:是一座圆台形城堡式皇家小庭院,建在北海南端小丘上。城高 4.6 米,面积仅 4500 平方米。城上殿堂亭阁疏落参差于松柏丛中,显得宁静而庄重。主建筑承光殿的结构,与故宫的角楼类似。殿中供有一尊用整块玉石雕成、镶有宝石的缅甸玉佛。殿前玉瓮亭中有一品用墨玉雕成的大玉瓮——渎山大玉海,传说是元代忽必烈大帝大宴群臣时用的盛酒容器,可盛酒 30 余石。殿东侧有棵金代所植的苍松,传说有一年盛夏,乾隆帝驾此,宫人摆案于树荫下,清风徐来,科气顿消。乾隆大悦, 乃封此树为遮荫侯。站在团城上居高临下,北望北海,南眺中南海,东南望故宫,东眺景山,环城四顾,处处入画。

白塔:建于琼岛之巅,一向作为北海的标志,是一座风格泅异的藏式喇嘛塔,塔座为折角式须弥座。塔南的善因殿作为白塔的前殿,居高临下,是南眺风光的佳处。

相传汉武帝幻想长生不老,在长安建章宫前置一承露铜仙人,收集露水,和以玉屑服之。北海的铜人承露盘,是乾隆命人仿此而建。

位于琼岛西北角的阅古楼,楼平面作半月形,楼内迦廊壁间嵌有《三希堂法帖》等刻石 495 方,保留有百余位历代书法家的墨迹。此楼汇集了我国书法艺术之精华。

位于琼岛北岸中心的漪澜堂,以它为中心、以古堡式小楼倚晴楼和

分凉阁为东西端,组成一半圆形楼台亭阁式迦廊建筑群,是仿江苏镇江金山寺而建成的小院。快雪堂内及堂前两廊,镶嵌有历代著名书法家刻石。

北海西北边的九龙壁是我国现存 3 座九龙壁之一。

北岸的五龙亭、天王殿等隔水相望,是北眺风光的佳处。

南出倚晴楼至琼岛春荫。有碑立于琼岛东麓绿荫深处,西背山丘, 面对绿水。碑正面琼岛春荫 4 字为乾隆御笔。

濠濮涧、画舫斋、静心斋为北海 3 座园中之园。濠濮涧藏于小山丘背后。颐和园未建成前,这里曾是慈禧的消夏去处。画航斋曾是清代小行宫,院内以一方水池为中心,主体建筑画能斋位于池北,池南、东、西各有殿堂,四面厅廊环抱。院东北角有古柯庭。庭前有棵千年古槐。院西北角有小玲珑院。静心斋俗称乾隆小花园。园东枕山丘,西倚庙堂, 南临沧波。它既有南方园林清幽秀雅、小巧玲珑的情趣,又不失北方园林雕梁画栋、宏伟壮丽的气派,是 3 个园中之园的佼佼者。

铁影壁:呈棕褐色,为火山岩构成。壁两面浅雕云纹异兽,为元代遗物。

五龙亭:临水建于北海北岸。5 座亭的檐顶均覆盖黄剪边绿筒琉璃瓦。檐下梁枋施以点金旋子彩画,绚丽多彩,金碧辉煌。亭与亭间用 S 形平桥相连。这里昔日是皇帝携宫眷观烟火或垂钓之所。站在正中的龙泽亭上,南望琼岛,白塔耸立,画楼琼阁瑶殿堂榭似隐似现于山石绿树丛中,颇有仙味。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它是清朝皇家的避暑行宫。其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初期。1860 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88 年慈福太后重建; 1900 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1902 年修复。

颐和园融汇了国内多著名园林南秀北雄的传统造园艺术风格,集众家之长于一身。殿堂轩馆、楼台亭阁、廊榭桥石,巧妙地、和谐地点缀在湖光山色和绿树花草丛中。再借远处西山群峰和玉泉山塔佳景,扩展了空间,虽由人作,宛自天成,造出了锦绣河山诗画境的“人间天堂”, 是世界上造景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当年慈禧每当夏季将临, 即来园避暑长住,并例行朝政。所以颐和园又有夏宫之称。

颐和园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众景点傍山靠湖布局。自万寿山前山南脚中央、突出于昆明湖中的云辉玉宇牌楼起,北上经排云门、排云殿、佛香阁至山顶的智慧海,构成一条南北向轴线;东起邀月门,西迄石丈亭的长达 700 余米的临湖长廊,构成一条东西向轴线。这两条呈⊥形排列的轴线,联结着前山各建筑群,烘托着全园中心——佛香阁。在广阔的昆明湖面上,仿杭州西湖建有 3 座湖中小岛和西堤 6 桥。湖中的最大岛——南湖岛又以十七孔桥与东堤相连,使全园各景点相依相托,互为呼应,浑然一体。隐于后山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河、街, 使园景更添一层姿色风韵。

踏上东宫门内古柏夹道的嵌花石径,进仁寿门至仁寿殿。仁寿殿是慈禧、光绪驻跸颐和园时的“金銮殿”。从仁寿殿南侧绕过土山屏前行, 视野豁然开朗,眼前是仙山似的万寿山和碧波粼粼的昆明湖,西望玉泉山塔,远眺西山群峰,立即有置身画中之感。沿东堤南行,经耶律楚材

祠、文昌阁、知春亭、铜牛、廓如亭,步十七孔桥上南湖岛。知春亭处于四面环水的小岛上,有画桥通湖东堤。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柳嫩桃红, 绿红相衬,取“见柳而知春”之意命名此亭,倚亭四望湖光山色、楼阁塔影,令人心旷神怡。廓如亭是全国最大的古代 8 角亭。十七孔桥飞跨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具北京芦沟桥和苏州宝带桥之特色,是古代园林中最大的石质桥梁。544 根桥栏的栏柱上,各坐一头望狮。南湖岛与佛香阁隔水相望。岛上的龙王庙为宫中拜龙王祈雨之所。嘉庆皇帝曾在此求雨而得雨,遂亲笔改题祠匾额为广润灵雨祠。岛北高丘上的涵远堂居高临下,是昔日帝王观看水兵操演之所,也是眺景的绝佳处。

自十七孔桥东岸继续沿湖东岸南行,至柳桥右拐走西堤,顺堤西复北行,出堤北口至石舫。西堤仿杭州苏堤 6 桥而建。漫步长堤,碧水共长天一色。堤上有始于乾隆年间的景明楼,一主楼两配楼顺堤并列,气势壮观,昔日是清帝、后的观景休想处。楼借宋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句得名,故有小岳阳楼之称。6 桥中以玉带桥最负盛名。整座桥体采用汉白玉精砌而成,其椭圆形桥拱和双向反弯形曲线桥面,如银波逐于碧水之中。

自石舫起,即进入昆明湖北诸景点。石舫的正式名字是清晏舫,喻大清王朝稳如盘石、河清海晏之意。是园内著名的水上建筑。于此观雨赏月极佳。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的主要建筑群。它依山而筑,居中是一座 8 角两层楼阁,东西对称配置两亭两楼,用爬山廊沟通;阁后山坡上有一座白石牌坊,坊后高处建有小殿,殿两侧又有廊下通两搂。登阁远眺山光水色,漫步游廊,宛若置身于画屏中。湖山真意亭建于万寿山西部山脊上,与建于山东部山脊上的景福阁遥相呼应,亦是远眺佳处。智慧海位于万寿山巅,这是一座纵横相间的拱券式无梁佛殿,殿内供观音座像。殿通体用五色琉璃瓦装饰,尤以嵌于殿外壁面上的千余尊琉璃无量寿佛更富特色。殿前有琉璃牌坊一座。牌坊前后及无梁殿前后石额, 依次题众香界、祗树林、智慧海、吉祥云,构成佛家的一首 3 字偈语。自智慧海东行几步,即可南进排云、佛香阁景区。这是园内布局最

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中轴建筑群体。殿阁、楼廊、亭桥、坊碑建筑面积达 2 万余平方米。排云门——排云殿——清辉殿——佛香阁层层升高,排列有序,金碧辉煌,气势巍峨,是园林、寺庙、宫廷功能综合体现的杰作。佛香阁是一座供佛的高阁,正好位于全园中心,仿当年武昌黄鹤楼建造,高 40 米,下有 20 米高的石台基,建于 60 余米高的山坡上, 气势雄伟,一向为颐和园的标志。阁的四周用游廊连通,居高临下,纵目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是颐和园眺景的最佳处。阁西侧的宝云阁, 是一座由铜铸件构成的佛殿,其形如亭,俗称铜亭。阁东侧的转轮藏是一座宗教建筑,其正殿前立有高近 10 米的万寿山昆明湖石碑,碑的背面刻有乾隆御笔《万寿山昆明湖记》文。排云殿是慈禧做寿时接受贺拜、举行庆典的场所。殿两边分列 4 配殿,正殿两侧有耳殿,中有复道相连。该殿整个建筑用游廊贯串,并用黄琉璃瓦盖顶,为园内最壮观的建筑群。殿内陈列有慈褡做寿时大臣们所献的盆景文物。

南出排云般。殿西侧的清华轩内分批展出颐和园的收藏珍品。殿前的排云门,正好位于长廊中心。门前方突出昆明湖中的云辉玉宇牌坊,

是前眺南湖岛、回眺佛香阁的绝佳处。

自排云门步长廊东行,即可游园东北角景点。长廊循万寿山南麓、昆明湖北岸构筑,镶于山水之间,东起邀月门,西迄石丈亭,以排云门为界分东、西段。两段对称点缀着四座重檐八攒尖亭,临湖一侧自东至西有对鸥坊、云辉玉宇牌坊、鱼藻轩等景点穷入湖中。廊全长 700 余米,

分隔为 273 间,每间的枋梁上都绘有精美的传统故事彩画,共 8000 余幅, 故有画廊之誉。长廊婉蜒曲折,将远山近水和众多建筑连成一体,这一高超的造园艺术,独步于海内外。

扬仁风:是一座自成院落的长方形小巧园林。院前辟月洞门,门内一方水池,缘池叠假山。北上石阶登扬仁风殿,因其横截面形似打开的折扇,故俗称扇面殿。殿前地面上铺有 8 条用青石嵌砌成的“扇骨”, 又用汉白玉雕砌堆叠成“扇轴”,俨如一把打开厂的折扇。殿名取自《晋书·袁宏伟》典故:袁宏出任东阳郡守,谢安以扇赠行,袁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

乐寿堂:是慈禧来园时的寝所。倚山面湖,以临湖突出的“水木自亲”作其门厅,下原筑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堂正厅是慈禧批阅奏章之所, 设有宝座、御案、掌扇、屏风等。宝座前置有名贵的青花瓷大果盘和 4 只镀金九桃大铜炉,均为慈禧生前原物。堂西内间为慈禧寝宫,东内间为更衣室。堂阶前两边对称地排列着铜铸梅花鹿、仙鹤和大瓶,取“六

(鹿)合(鹤)太平(大瓶)”之意。堂前庭院中广栽玉兰(颐和园乐寿堂玉兰誉满京城)、西府海棠、迎春、牡丹等花木,取玉堂春富贵之意。院内还横卧着一块 8 米多长、状似莲花的大青石,名青芝岫。说起这块大石,还有一段轶闻:此石原在京西房山的深山中。明书法家米万钟嗜石成癖,一次游房山时发现此石,温润秀洁,非同寻常,遂雇佣数百壮夫人马,历时 7 天才将此石接运出山;又走了 5 天,终因财力竭尽而弃于良乡道旁。米氏为此石耗尽家财而败落,故后人戏称此石为“败家石”。清乾隆时才将此石运至颐和园,置于乐寿堂前院中。位于乐寿堂东侧跨院内的永寿斋,是慈禧宠信太监、大总管李莲英随侍慈禧来园时的住所,俗称总管院。总管院有两处值得留意:一是客厅中有 8 根椅子罩上了黄缎子,李莲英称,这是“老佛爷”来永寿斋时坐过的椅子, “奴才”不敢再坐,以示其对主子的效忠;二是李莲英书房座椅上镶嵌的大理石镜面上,有幅自然形成的野狗图案。李曾有一句名言:“要做人,先做狗。”此图案正是其做人的绝妙写照。

戊戌政变失败后,慈禧曾将光绪幽禁于玉澜堂。堂后院宜芸馆是光绪皇后隆裕来园时的住所。为将光绪与外界隔绝,玉澜堂后檐及东、西配殿内,当时均砌上了砖墙。德和园由清宫三大戏楼之一的大戏楼和专供慈禧看戏的颐乐殿,以及供她休息的庆寿堂、赏王公大臣看戏的两厢看戏廊等组成。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是著名的园中之园。园取“以物外之静处,谐寸田之中和”命名。园内一池碧水,环池楼堂亭斋榭桥以三步一回、五步一折的曲廊连通。花木扶疏,竹影参差,极富江南园林情趣。景福阁位于万寿山东部山脊上,与位于西部山脊的湖山真意亭遥相呼应。景福阁前(南)部为宽大畅厅,是慈禧观雨、赏月和宴请各国使节夫人之所。登景福阁远眺,知春亭、南湖岛和十七孔桥等,均历历在目。

四大部洲是组藏式喇嘛庙建筑,仿西藏扎囊桑鸢寺而建。它由中心建筑香岩宗印之间及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台、月台、红绿黑白 4 座

梵塔共 19 座建筑构成。这组建筑群汇集了汉、藏、印度 3 种文化的风格, 依山而筑,色彩鲜明。

苏州街:位于后湖中段苏州河两岸,倚山夹水。我国素有以庙带市的民间商业模式,苏州街亦然。但苏州街的独特之处是以藏式喇嘛庙带江南水乡的小桥临水街市,粗犷的高原风貌与朴秀的水乡风情融为一体,创出了我国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杰作。此列肆于宫苑的宫市,亦是我国古代宫市的孤例。苏州河婉蜒 70O 余米,有“水上长廊”之称。借万寿山之隔和参天古木之围,这儿形成了颐和园内的世外桃源。

圆明园

位于京西北郊、颐和园东的圆明园遗址,是主园圆明园和附园长春园、绔春(万春)园 3 园的总称。它原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达 520O 亩,其中水面有 800 多亩。当年园内金碧辉煌的殿堂楼阁、亭榭轩廊数以百计,且挖湖堆山,广植奇花异木,汇集仿建了江南许多著名胜景,又建造了一组欧洲式宫苑西洋楼。当时被推为京畿三山五园之首, 被誉为万园之园。清朝皇帝自雍正至咸丰,每年有大半时间是在圆明园内度过的。1860 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将这座皇家御苑劫掠一空,最后付之一炬,煌煌名园,化为焦土。现仅存长春园中的西洋楼部分石雕残迹,作为近代中国受外强欺凌的物证供今人凭吊。也是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