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佛教名山
五台山
位于晋东北部五台县境内的五台山,为太行山一脉。五大主峰耸出云霄,海拔均在 2000 米左右,峰顶平阔如垒土之台,分别称东台、南台、
西台、北台、中台,山缘此名。其中的北台海拔 3058 米,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上有大片原始针叶林和天然牧场,已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其余三山为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五台山规模之大居四山之首。古刹梵宇星罗棋布于林荫之中、山涧之旁,泉流通瀑,钟声悠悠,身临其境,如登梵宇仙境。
五台山的高海拔形成了五台山区的特殊自然小气候,炎夏尚有冰, 盛暑时节仍清凉如秋,是名副其实的清凉世界。
五台山的著名景点有:
黛螺顶:坐落在清水河东畔山巅,俗称小五台。大殿内供东、南、西、北、中五方文殊菩萨,是上山朝拜文殊菩萨最适中的地方。过去有“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之说。晴日登顶西瞰台上,但见古刹白塔、殿台楼阁沐浴在金色阳光下,掩映于碧树绿丛中,还可远眺中台、南台、西台。
碧山寺: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寺,寺内有一尊缅甸汉白玉佛,是
五台山 10 景之一。
集福寺:以北宋杨家将杨五郎曾在此出家而闻名。继续西行,可抵达坐落在灵鸳峰巅的菩萨顶(与塔院寺、显通寺、罗寺、殊像寺合称五台山五大丛林)。菩萨顶据传为文殊菩萨的居所。清康熙、乾隆皇帝登五台山时,均住此寺。寺建于北魏,领黄教喇嘛庙之首,其主体建筑均用琉璃瓦覆顶,拾 108 级石阶而上至山门,气势雄伟。由此可东望黛螺顶,俯瞰星罗棋布的台怀寺塔。
广宗寺:此寺大殿盖铜瓦,俗称铜瓦殿。继续南行至五台山黄教始庙圆照寺,寺后的塔院内筑有一座白色喇嘛塔,四角又各建一塔,5 塔对峙。继续南行至罗眼寺,寺内有一座藏式砖塔。正殿内莲台上安有 8 瓣
莲花一朵,瓣内有 4 尊佛像坐四方。若操纵台下暗处的机关,可使花瓣
时开时合,佛像也因此时现时隐。此“现佛莲花”为五台山 10 景之一。显通寺:始建于东汉,属青庙主寺,是五台山上规模最大、历史最
悠久的寺院,俗称祖寺。寺内殿阁巍峨,寺周山峦起伏,松柏参差。寺内有一座铜殿,是我国寺观中仅有的 3 座铜殿之一(另两座,一为湖北武当山金顶,一为昆明金殿,即铜瓦寺),而显通寺铜殿的美观俊雅和技艺之精,则居 3 殿之冠。铜殿正中有一尊文殊坐狮铜像,殿四周布满
万余尊小铜佛像,此“稀有铜建”亦为五台山 10 景之一。殿前还有两座
五台山最大的铜塔。寺山门前钟楼内悬有一口重达 9999.5 市斤的明铸大
铜钟,击之声闻全山,此“长鸣金钟”亦属五台山 10 景之一。寺内的佛国藏珍楼内,陈列有华严经字塔、石质铜音侍女像等珍贵文物。
塔院寺:有座藏式白塔,数里之外可见,现已作为五台山的标志, 被列为五台山 10 景之一。
殊像寺:位于塔院寺西南里许。寺正殿是台内最大的殿宇。殿内塑文殊驾狻猊像,又悬塑有 500 罗汉游江。
普化寺:以雕塑闻名。从普化寺沿山路南行至观音洞,此原为西藏达赖喇嘛朝五台山时礼佛诵经之所。拾级而上至洞口,洞内供奉着观音, 并有一注清泉,清澈甘凉,被誉为佛国圣水。继续南行至南山寺。此寺依山势而建,殿堂高低错落,层叠有致,具山中含山,寺内有寺,院里套院的建筑特色。此“曲径南山”亦列为五台山 10 景之一。南山寺石雕石刻技艺之精,冠于全山诸寺,尤以大雄宝殿内的文殊和送子观音两尊汉白玉像最为精湛,被视为稀世珍品。殿后院有清末慈德太后手书“真如自在”的石刻。
镇海寺:位于南山寺南。此地两山夹峙,清泉长流,幽雅恬静,景秀境幽。镇海寺曾是统管北京、西宁、五台山等地黄教的衙门。
龙泉寺:位于南山寺西南。寺周 9 峰环抱,一泉长流,山高林茂,
泉清水冽,拾 108 级石阶北上至山门。山门旁有一座汉白玉牌坊,为 3
门 6 柱、一字形、中高两边低的结构形式。石坊形体精美,雕工尤为细
巧,其上所刻的 29 条蚊龙伸爪昂首,神态惊人;鸟兽欢跃,花卉并茂;
人物神情,栩栩如生。此白玉石坊亦列为五台山 10 景之一。
金阁寺:位于台怀西南 15 公里,地处南台西北岭畔。始建于唐,依
山而筑。正殿内有一尊高 17.6 米的千手观音,其主身铜铸,“千手”木
接,巧施彩绘,连成整体;观音两侧有 24 诸天环侍。此千手巨佛亦列为
五台山 10 景之一。
夏季入金阁寺,有“帘卷千山雨,室含万壑风”之感。人们称其为雾海腾花,为金阁寺一景。
佛光寺:位于南台外豆村东北。始建于北魏,兴于唐。寺依山势而建,3 面环山,殿阁巍峨,环境清幽。正殿为唐代木结构建筑,居高临下, 颇有压倒一切之势。殿内人塑面颊丰腴,眉毛弧弯,唇正齿皓,展现了浓郁的唐人风貌。此殿的建筑、群塑,殿内柱额上的唐代壁画和横梁下的唐人题字墨迹,萃聚一处,被称为佛光寺的唐代四绝。此瑰宝佛光, 也是五台山 10 景之一。
普陀山
普陀山是舟山群岛中一小岛,位于沈家门东北、朱家尖北。山东南海中的落迦山,为传说中的观音菩萨居处。两山统称南海普陀。普陀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兼有海山塔寺之胜,享有海山第一、海天佛国之誉。有人评说:“以山而兼湖之美,当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南天门:位于南山上,孤悬入海,与本岛一水相隔,架有石桥。有
清康熙年间武将蓝理题“海山大观”摩崖石刻。
紫竹林:位于山东南的梅檀岭下,因山中岩石呈紫红色,且剖视可见竹叶状花纹,故名。传为观音菩萨闲住之所。
潮音洞:位于紫竹林内。洞为山石裂罅形成,自崖至脚高数十米, 洞有两门似天窗。每当海浪涌入洞穴,浪石相激,声若轰雷,为听潮佳处。在涨潮时,倚岩俯视,若蚊腾足下。
不肯去观音院:建于潮音洞下。五代后梁时,日本僧人慧锷第 3 次来华取经学佛,从五台山迎奉观音像一尊,由明州下海回国,在普陀洋面为风浪所阻,以为观音不肯东去,遂在潮音洞下靠岸留下佛像。当地居民张姓舍宅建此院,是为普陀山开山供佛之始。
法雨寺:俗称后寺。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寺周古木参天,幽雅绝俗。寺内观音殿顶穹窿顶盖正中盘一苍龙,下悬一珠,周缘 8 根椽子各雕昂首舞爪的蟠龙,构成九龙争珠图案,故又称九龙殿。
慧济寺:位于佛顶山巅。自法雨寺拾级而上,经香云亭、云扶石至慧济寺。寺周多古树奇卉,寺西北有株鹅耳枥是稀有的观赏树。
梵音洞:返回法雨寺,东行经望海亭、善财洞至梵音洞。洞突出于岛东海岸,曲折幽深通向大海,崖台峻峭,陡劈如门,浪拍洞壁,动魄惊心,是普陀山最神秘处,与潮音洞组成的两洞潮声向为普陀一景。
朝阳洞:返回法雨寺,南行经大乘庵(内有一尊长约 10 米的卧佛及
500 木雕罗汉)、文物馆(内藏明清王朝的圣旨、玉印,以及玉佛、梵文贝叶经、珍珠塔等),东行去朝阳洞。洞延伸于海中山顶上,朝阳涌日亦为普陀山一景。
普济寺:俗称前寺。自朝阳洞西返,经仙人井南下抵寺。普济寺规模之大居全山诸寺之冠。寺前有莲花池,池南有御碑亭,寺东有多宝塔诸胜。
西天景区:这里有一普陀石,称天下第一台,两石相垒如盘,上大下小,看似摇摇欲坠,有梯可登石巅环眺海山。“二龟听法”由两形态酷似乌龟的青石组成,一“龟”昂首引颈,缘石而上,一“龟”匍伏岩顶,回顾张望,一副认真听法的样子。
九华山
位于皖南青阳县境南部的九华山。有 99 峰,其中有 9 峰形如莲花, 所以就把它叫做九华山。唐朝李白曾写了一首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宋朝王安石赞道:“楚越千万山, 雄奇此山兼。”这里奇峰怪石、潭谷洞府、古树泉瀑、绿竹鲜花,一派清新秀逸的风光。
“天下名山僧占多。”早在东晋时代,就有天竺僧怀渡禅师来此山传经布道,创建茅庵。唐高宗时,有新罗国王族金乔觉渡海而来,见九华山秀丽无比,遂隐身此间修行 75 载,坐化时享年 99 岁。后人看到他逝后的肉身与佛经中的地藏菩萨很像,因而称他为金地藏,并建肉身殿地藏塔供善男信女朝拜。自唐末辟九华山为金地藏道场之后,山中寺刹林立,全盛时有“九华千寺”之说,素称“莲花佛国”,居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列。现存寺庙 84 座,佛像 6000 多尊,山上古刹与黑瓦白墙的皖南民居纵横交杂,高低错落,浑然一体,风格迥异。九华街一带寺庙各抱地势,参差有致,形成以化城寺为中心的优美古建筑群。香烟缭绕, 钟罄木鱼声、诵经声交响,俨若一座佛国仙城。
峨眉山
位于峨眉山市西南境的峨眉山,属邛陕山脉余脉,共有大峨、二峨、三峨、四峨 4 座山。通常所游的峨眉山,指的是大峨山,其山脚距峨眉
山市区约 20 公里。峨眉之名见于晋代郊道元《水经注》:“去成都千里, 然秋日澄清,望见两山相对如峨眉,故称峨眉焉。”
峨眉山层峦叠嶂,高插云天,奇峰挺拔,绝壁万仞。山除具雄、险、奇、幽诸特色外,尤以“秀”冠绝华夏诸名山。南宋四川制置使、著名诗人范成大游峨眉山时,曾有“大峨两山相对开,小峨中峨迤逦来;三峨秀色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之赞。自此,“峨眉天下秀”名扬天下。峨眉山巅金顶、千佛顶、万佛顶鼎足而立,极顶万佛顶海拔 3099 米, 故峨眉山素有高出五岳,秀甲九州之誉。峨眉山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齐名,同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
万年寺:雄踞峨眉山主峰以东观心坡下一空旷平台上,背倚峻岭, 苍翠环照。每当“三秋雨水,白云轻飞,秋风号林,黄叶飐水”的季节, 秋色浓艳,此即峨眉 10 景之一的白水秋风。万年寺建于东晋,为峨眉山
主要寺庙之一。穹窿顶无梁殿内有北宋铸造的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铜像 1
尊,通高 7.33 米,象高与佛身高各半,重 62 吨。殿内四壁上部横龛 6
道,列置小铜佛 300 余尊;下部有小龛 24 个,内各供铁佛 1 尊,称千佛朝普贤。寺旁山溪及殿前水池内,生长一种形体瘦小的琴蛙,每当夏夜, 蛙声四起,其鸣若琴韵,此为峨眉山所独有。从万年寺上行,经息心所、初殿,即至华严顶。
华严顶:一峰耸翠,海拔 191 尽米,为第 2 层山绝顶。它南临白龙江峡谷,与仙峰寺遥遥相对;北向白石河,与鹿项颈远远相望。这里峰秀谷幽,云雾潦绕,万壑云升,干山成岛,登峰顶可仰望金顶、四眺群峰及隐于山中的古刹寺庙。华严顶以其迷人的景色而获有小金顶之称。从华严顶上行至九岗子,道分为二:右上登金顶,左下往清音阁、报国寺。如步右道上行,爬过钻天坡即抵洗象池。
洗象池:南宋时叫初喜亭,后名天花禅院,建于海拔 2200 米的高峰上,朱楼银顶隐现于蓝天白云绿树丛中,远观宛若仙山琼阁。佛家传说,
普贤菩萨每骑象到此,必在此地洗飘象,然后升腾而去。后有人写对联云:“菩萨曾来,池涌玉泉堪洗象;众生向上、坡连云路好钻天。”洗象池地势高爽,清幽寂静。凭栏四望,晴晦都有佳景可赏。晴好天日, 群峰翠峦罗列蓝天白云之中。浓雾涌谷之阴晦天,群峰则或隐或现,飘浮于虚无缥缈的烟云之间,尽成座座蓬莱仙山。尤富诗情画意的,莫过于皎洁的月夜。是时,云收雾敛,碧空万里,月朗中天,万籁俱寂,宛若置身霄汉。古人有诗描绘:“一月映池池映月,月明池静寄幽思。” 象化夜月是峨眉 10 景之一。从洗象池上行,连爬罗汉坡、连望坡,经雷洞坪至接引殿。继续上行,爬七里坡,经梳妆台、太子坪、卧云庵,即至金顶。
金顶:是峨眉山主峰,峭壁万仞,气势磅礴。登临峰巅,顿感气象万千,心胸开阔。前瞰,峰峦起伏,苍山如海,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宛若轻柔的素丝飘带,银光闪闪;后观,白雪皑皑的大雪山、贡嘎山直冲云天。明代诗人果应龙有诗描绘:“不胜高寒处,安知天地宽。”金顶上建有华藏寺。云海。日出、佛光、圣灯,是峨眉山四大自然奇观, 然只有登临金顶,才有可能饱览领略这些奇景。峨眉山这四大奇观中, 又以佛光最为声著。每逢雨雪新雳、云平风静的下午,西斜的阳光照射在金顶舍身崖的云层上,衍射出一道道彩色光环,明亮绚丽,有时重叠数层。游人凝视光环,有时隐约可见自己的身影居于环中。据说影入佛光,可获吉祥。虽说五台山、泰山等处也都出现过佛光,但不同的是, 有的仅偶然出现几次,有的今已消失。只有峨眉山金顶的佛光,每年仍出现七八十次。
卧云庵:在金顶之下。建于海拔 3000 余米的西峰绝顶,宛若俯卧于
白云之上,故名。庵左侧岩下,有一纵深逾 700 米的断崖绝壁,称舍身崖。近年来在舍身崖下发现了金丝猴群、蛇群、大蚯蚓群。从金顶下行, 经九岗子,左下到遇仙寺。
遇仙寺:建于晚清。传说,以前有人来峨眉山找神仙,踏遍全山, 杳无踪影。忽遇一老樵,问他何事来峨眉?他说来找神仙。老人抚髯大笑,曰:“清静无为便是仙,何须走上峨眉山?”随手从柴担中抽出一根竹竿给他,说:“骑回家去吧!”此人把竹竿夹在两腿中间。忽一阵风起,他倏地腾空而起,只听两耳生风,顷刻着地,已到家中。后有僧人就在此遇仙之地建此寺。下长寿坡,过长寿桥、观音桥、仙峰桥即至仙峰寺。这一路峰回路转,瀑鸣泉流,风光佳绝。
仙峰寺:背负危岩,面对华严顶。寺周林木葱宠,深逮幽寂。寺附近有九老洞。洞深不可测,传说轩辕黄帝到峨眉访问天皇真人,走到此洞口时,遇一鹤发童颜老人。黄帝问他还有同伴没有?答曰:“共有九老。”洞缘此而名。在九老洞周围及仙峰寺至洪椿坪一带,常有群猴出没。这里的猴子长得硕大丰肥,与人们常言说的“瘦得像猴”,印象截然相反。观猴一向是游峨眉山的一大乐趣。峨眉山现有猴群 4 支,分别
栖居于九老洞、遇仙寺、洗象池、扁担岩 4 处。他们占山为王,疆界分明,互不侵犯。峨眉山猴群大都通人性,与游人相安无事。人对它善, 它就温顺;人对它恶,它就以牙还牙。要想人猴相亲,得懂得些“猴观”。当猴子向你乞食时,千万别舍不得,有就掏出抛向猴群,即可通行无阻; 若确实囊罄食尽,则可将口袋翻出,拍拍,向猴们示意确已无物,猴也
通情达理,给予放行。要不然猴子会爬到你身上搜身。当猴子吊在树杈上伸爪向你索食时,你可将食物放在手掌上,猴子会非常小心地一爪勾树,一爪从你手掌上抓走东西,立刻穿林遁去。猴爪轻触掌心,痒乎乎地非常舒服。自仙峰寺下行,过 99 道拐至洪椿坪。
洪椿坪:原名千佛庵,是山中著名古刹。寺院雄踞天池峰下,重楼叠阁,依山而建。四周秀峰环立,溪涧潺流,古木扶疏,绿荫如盖。山间烟岚霭霭,炎夏清晨,常有霏霏细“雨”飘忽庭院,四周林木朦胧一片,似闻淅沥“雨”声。这就是峨眉 10 景之一的洪椿晓雨。寺内有一盏
金碧辉煌、造型奇特的千佛佛灯,是清代制品。灯高 1 米,直径 70 厘米,
共有 7 角,边与角上遍刻云龙怪兽,精巧玲珑。灯上雕有佛像 500 尊, 生动多姿,经黑龙江峡谷即至清音阁。这一路是名副其实的画廊。
黑龙江峡谷:是一条宽仅及丈、长约千米的断崖峡谷,两边壁立如削,中间一江如带,婉蜒曲折,断崖横阻。但转过山弯小桥,便出现欲开不开,欲合不合的天光一线,故又有一线天之名。崖顶藤萝蔓生,浓荫密覆。人行峡中,听溪水淙淙,微风习习。俯瞰黑龙江,激流滚滚, 倒影映青。炎夏至此,也觉凉气袭人。
清音阁:是峨眉山最迷人的去处之一。它背倚牛心岭,面向五显岗, 白龙江和黑龙江交汇于阁下,有飞龙桥分别横跨于两江之上。两桥间有双飞亭,亭下有一石岩,形若凤凰扑水,名凤凰嘴。岩上的牛心亭,小巧玲珑。从亭上往下看,只见两江之水分道过两桥,奔腾而来,猛击水中一块形似牛心的巨石,涛声灌耳,浪花飞溅,空气清凉宜人,这就是峨眉山著名的双桥清音胜景。夜晚如宿阁中,卧听奔腾流水击石声,别有一番韵味。
报国寺:是峨眉山登山正路的起点。始建于明,清康熙年间进行扩建,定名报国寺。今山门上额悬的“报国寺”匾,是康熙皇帝的御题。寺依山借势逐级升高,四重大殿宏伟壮丽,气宇轩昂。寺内遍布玲珑精致、秀丽多姿的花圃亭榭,可称是一座花园式寺院。四重殿宇的第 1 殿
供弥勒佛;第 2 殿供如来佛;第 3 殿是七佛殿;第 4 殿是藏经楼,楼下
有一尊高 3.4 米的瓷佛像,是明永乐年间烧制的。
报国寺外凤凰山包上的松林丛中,新建有一亭,上挂一口大铜钟。此钟为明嘉靖年间圣积寺住持所铸,数年前迁此。钟重 12500 公斤,高
- 米,钟内外壁铸有自晋以来历代君王、文武将相、高僧居士的姓名和铭文、佛偈 6 万余字。过去晚上敲钟时,每敲一下念一句祝词,钟声悠扬,声传 15 公里外。圣积晚钟也被列为峨眉 10 景之一。
伏虎寺:距报国寺里许。始建于宋,毁于明。清初重建,历时 20 年之久。寺名缘由有二:一说是寺后的山形如卧伏之虎;一说是这里建寺之前常有猛虎出没伤人,僧人建此寺以镇虎患。伏虎寺殿堂巍峨,气势恢宏,为峨眉山区刹之一。寺周围楠木参天,浓荫蔽日。令人奇怪的是, 伏虎寺虽隐于绿荫丛中,但屋瓦上却终年不存一叶,屋顶上总是干干净净,因而寺又有离垢园之称,清康熙皇帝还为之亲笔御题“离垢园”3 字。经研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伏虎寺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 山风吹过时产生的环形气流,在屋顶上几经回旋吹拂,落叶便被吹得无影无踪。寺后面有座罗峰山,每届春秋晴好时日,从伏虎寺远远望去, 但见悠悠白云飘浮在苍翠浓荫之中。这就是峨眉 10 景之一的罗峰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