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代表

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城西南 25 公里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近百座楼台亭阁、殿堂榭桥掩映在苍林之中。西周周成王封弟叔虞的桐叶封弟的故事出于此。后人在这晋水源头建了奉祀叔虞的祠堂。该祠创建年代已无考,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已有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

晋祠中年代最古、建筑最精、艺术最美、规模最大的建筑物是圣母殿。殿内圣母居中而坐,这位圣母就是叔虞与成王之母、武王之妻、姜子牙之女邑姜。圣母两侧彩塑有 42 尊宋代侍女立像,形态各异,生动如真人。这宋塑侍女像和扼晋水主要源的难老泉、老枝纵横的周柏,合称晋祠三绝。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是国内现存同类建筑的孤例。鱼沼是晋水三泉之一,方形水池中立 34 根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着十字形桥面,这就是飞梁。它东西平坦,连接圣母殿和献殿;南北下斜至池岸,形如双翼,翩翩欲飞。这在古籍中虽早有记载,古国中也偶有所见,然现存实物,可能唯有它了。

祁县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县城东北的东观镇北 2 公里的乔家堡村。山西祁县乔家,曾是清代中期到民国初年显赫全国的富商巨贾。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 1755 年),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众多

院落自成体系,体现了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被诸多专家誉为清代北方民居罕见的一颗明珠。乔家大院占地近 9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近

4000 平方米,共有 6 个大院,19 个小院,300 余间房,是一处城堡式的

建筑。大院四周是全封闭砖墙,高达 10 余米。各院大门外侧均有拴马石柱和上马石。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主要取景于此。

乔家大院宅第设计精巧,工艺精细,具有很高的观赏和借鉴价值, 其中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尤令人称绝。大院院门对面的砖雕百寿图照壁上,刻有 100 个遒劲有力、形态各异的篆体寿字;两侧有清末军机大臣左宗棠书写的“损人欲以覆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篆书对联。篆书对联配篆书百寿图,相辅相成。

布达拉宫

矗立于古城拉萨西面的红山之上的布达拉宫。是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式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它不仅是拉萨, 而且也是全藏的标志。布达拉,或译普陀罗,梵语意为佛教圣地。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定都拉萨后,公元 641 年,他与大唐文成公主成婚,深感荣幸,特为公主筑一宫殿。当时松赞干布虽信仰佛教,但佛教尚未在酉藏兴起,这一建筑物当时只是被当作藏天的一座宏丽的宫殿,有人问, 布达拉宫怎么不称布达拉寺,也就是这个原因。

这座宫殿后毁于兵燹,只剩下法王洞和超凡佛殿两处。直到 17 世纪中叶,5 世达赖喇嘛受清王朝册封后,才重修扩建。重修扩建工程历时近50 年。当时 5 世达赖统一了西藏,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权,随后他从其母迁至布达拉宫居住。此后这里就成了历世达赖的冬宫。

今天的布达拉宫东西长跨 400 米,南北横宽 300 米,高 117 米,层

层殿堂依山势垒砌,嵯峨重叠,气势雄伟。宫体主楼 13 层,全部是石木结构,内有殿宇、佛堂、经室、寝宫、灵塔殿和庭院等,盖满了大半座红山,体现了融藏族建筑艺术特色和汉族文化于一身的风格特色。90 年代,国务院拨巨款对布达拉宫进行了全面整修,既保持其原貌,又使其放出新的光彩。

从大门沿石阶到第 6 层房屋,全部泥着白色,称作白宫,是历世达赖生活起居之所。措木钦厦是白宫内最大的宫殿,系继世达赖行坐床和亲政大典之地。日光殿位于白宫东缘六层最高处,能最早迎朝晕和最迟送晚霞,所以这里终日阳光灿烂,过去只有 3 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进

入此殿。从第 7 层至第 13 层殿堂,正中均刷红色,称作红宫,是历世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经堂所在。红宫内的灵塔殿,光彩夺目。自五世达赖始,每世达赖死后,均建一座灵塔。其遗体用盐涂抹,再涂以香料,干枯后放进其灵塔内,以供后人朝拜瞻仰。

布达拉宫内的大小佛像,多达二三十万尊。帕巴拉康殿内主供的观世音佛像,是布达拉宫镇宫之宝,据说它是印度、尼泊尔边界的一株檀香木自然长成的,由松赞干布迎到西藏。相传其威力无比,保佑着全藏的安宁和幸福。布达拉宫内的雕塑、壁画等,都是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

有人说布达拉宫是金堆银砌之地,此话不假。其装饰极其富丽豪华。画栋雕梁且不论,有的柱子甚至还包着厚厚的金皮。各佛堂里数以万计的佛像及许多法器、神龛等,都是用金、银、铜、玉塑造的。最精致的十三世达赖的灵塔,塔身用金皮包裹,上镶珍珠玛瑙,共耗黄金近 12 万

两。灵塔前作为供奉品的一座珍珠塔,由 20 多万颗珍珠用金线串成。

罗布林卡

位于拉萨城西。藏语意为宝贝花园,为历世达赖喇嘛的夏宫。其布局与内地皇家宫苑相似,是西藏最著名、最富特色的园林。也是雪顿节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

大昭寺

位于拉萨古城西侧。建于公元 647 年,是拉萨最古老的寺庙。建成后,逐渐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八角街。当时的大昭寺成了吐蕃王朝的突出标志和象征。古往今来,每天有多少善男信女一步一磕头,顺着八角街朝大昭寺拜去。寺殿具唐代建筑风格,也吸收了印度、尼泊尔的建筑艺术特色。主殿觉拉康内,供奉着唐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一尊觉阿佛——释迦牟尼 12 岁时的等身镀金像。配殿内,供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等人的塑像。寺内还保存有唐代以来的大量珍贵文物。寺前有《唐蕃会盟》碑和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合植的唐柳等古迹, 展示了千余年来汉藏人民团结友爱的历史。

小昭寺

位于大昭寺北。公元 7 世纪中叶由文成公主督饬藏汉族工匠建造。

寺正殿供释迦牟尼 8 岁时的等身镀金像,又称不动金刚像。此像传说系当年由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

甘丹寺

位于拉萨市东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的旺古尔山坳,由西藏佛教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兴建。在西藏宗教史上,喇嘛教又分为许多教派,经过多次组合和较量,宗喀巴创始的格鲁派教成为全藏喇嘛教中最强大的黄教派,一世达赖、班禅皆出其门下。甘丹寺与哲蚌寺、色拉寺并称西藏黄教三大寺,甘凡寺为祖,因而它在三大寺中居显赫地位。

哲蚌寺

位于拉萨城西北 5 公里乌孜山南麓。公元 1416 年由宗喀巴门徒降央却杰兴建。寺依山势层层叠建,群搂耸峙,巍峨壮观,远观如山城,具有浓厚的藏族宗教建筑艺术特色。哲蚌寺是全藏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 达赖二世至五世曾居于寺西南的甘丹颇章(宫),历世达赖均以哲蚌寺为母寺。每年藏历六月三十日雪顿节第 1 天,哲蚌寺都举行盛大的晒大佛仪式。

桑鸢寺(桑耶寺)

位于拉萨城东南扎囊县境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寺建于唐代,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被称为西藏千寺之祖,后成为西藏佛教宁玛派(红教)的中心寺院。桑鸢寺是西藏古代建筑中最富特色的寺庙建筑群。它以印度著名的欧丹达燕提寺为模式,仿照佛经中的世界形成图说进行布局建筑。周长 1 公里余的圆围墙,象征佛经中的铁围山;耸立在圆围墙中心的乌策大殿,象征佛经中说的须弥山;因而桑鸢寺素有“寺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寺”之说。乌策大殿分 3 层,每层建筑风格调然不同:下层为藏式,中层为汉式,上层为印度式。每层的雕塑、壁画、佛像也与这 3 种式样相应,故桑鸢寺俗称三样寺。大殿 4 角立红、白、绿、

黑各一塔,象征管理须弥山四方人类社会的四大天王。大殿周围的 12 座佛殿,象征须弥山四方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大殿东南角的白

塔,周围立有 108 座小塔。大殿周围圆形围墙上,每隔 1 米有红塔一座。真可谓千塔林立,故桑鸢寺又有千塔寺之称。河北承德外八庙中的普宁寺和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后山的四大部洲,即是仿桑鸢寺而建。

大明寺

位于扬州城西北蜀岗中峰上的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是扬州著名古刹之一,曾是唐高僧鉴真大师居住和讲学之地。

大明寺以平山堂而出名。北宋仁宗庆历八年欧阳修任扬州知府时, 于大明有西侧建平山堂。欧阳修的《朝中措》词“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即指此堂。它有“壮丽为淮南第一”之称。坐在堂前,登高揽胜,一目千里,“远山来与此堂平”, 因而得名。远山近水,晴岚春荫,就像一幅天然画面。欧阳修逝后十多年,苏轼来扬州任太守。他登临平山堂,凭吊欧阳修,感赋《西江月》词,其中有:“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 仍歌杨柳春风。”平山堂上有一副以宋代散文四名家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禹偁《黄山冈竹楼记》和苏轼《放鹤亭记》中名句集成的楹联:

衔远山 吞长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 迎春 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堂西的芳圃(西园),曾为康熙、乾隆南巡时驻跸扬州之听,西园兼有古典园林与山泉野趣之胜,有“天下第五泉”。康熙、乾隆御碑亭等胜迹。”

大明寺大雄宝殿后东侧有 1973 年建成的鉴真纪念堂。纪念堂参照唐代风格式样,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生前曾参与设计建造。

扬州现辟有乾隆水上游览线:游船从天宁寺前御码头出发,走小秦淮西行,经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进入瘦西湖,经二十四桥北行抵大明寺。

大观楼

大观楼位于昆明城西 4 公里。楼南临滇池,与西山的太华山隔水相

望。楼高 3 层,登楼望滇池,一碧万顷。此楼历来为文人墨客赋诗论文

之地。楼正门两旁柱上悬挂一副蓝底金字共 180 字的长联。上联为: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现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鞭蓉,三春杨柳。

下联为: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

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 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

便断喝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长联内涵美质,外溢华采。上联描写滇池极大观楼四周自然景物,充满诗情画意;下联追叙云南历史,评说兴衰,远见卓识,寓情怀于景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上下联对仗工整,意境深远。这副长联一经问世,立即在昆明引起轰动,人们争相传抄。长联作者孙髯,清乾

隆时人,少年聪颖有志,他愤于官场黑暗,终身未参加科考,自称万树梅花一布衣。这副长联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者,大观楼也因此而声名远播。

卢沟桥

卢沟桥横跨于北京城西南郊永定河上,它建于金代,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造连拱桥。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赞此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卢沟桥桥身全部用白石砌成,全长 260 米,宽 7.5 米,下有 11 个桥

拱。桥身两侧的石雕护栏各有望柱 140 根,柱头上均雕有或卧或伏的大小石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大石狮身上雕有许多小石狮,它们或是爬在大狮身上或头上,或是在大狮怀里戏斗,或是只露半个头一张嘴,或是戏弄大狮的铃铛或绒头,不下一番功夫是难以数清的,因而北京素有一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仔细数数,共 485 头。

卢沟桥两端还有两对石兽,东狮西象,象征大桥固若金汤。桥东端还有精刻的华表和两座石碑,其中一座碑上刻有金章宗题、清乾隆皇帝手书卢沟晓月 4 个大字,碑四周有 4 根抱龙柱。卢沟晓月是旧燕京 8 景之一。

卢沟桥位于旧宛平县城西。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侵略者在此挑起了著名的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中国驻军二十九军将士奋起抵抗, 揭开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序幕。卢沟桥也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