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
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
发力。现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轻视思想政治工作,以为定了制度、有了规章就万事大吉了,有的甚至已经不会或不大习惯于做认真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了,有的甚至认为组织找自己谈话是多此一举。正是这样的简单化和片面性,使一些本来可以落实的制度得不到落实、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问题不断发生。
用理想信念为精神“补钙”
涉嫌受贿2490余万元的原铁道部运输局副局长兼营运部主任苏顺虎,近日在法院公开受审时声泪俱下:“我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晚年放松了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使我犯了严重的错误,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令人欷歔的一段话,不仅是对自身堕落的深深悔恨,更是对广大领导干部增强理想信念的一种警示。
坚守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从一开始就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视为命脉和灵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正是这一深入骨髓的崇高理想和精神追求,激励无数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舍生忘死,90多年来团结带领全体中华儿女浴血拼搏、改革发展,获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毋庸讳言,当下党员干部队伍中一些人却磨灭了理想信念,以物质财富、肉体享受,甚至鬼仙迷信取代了信仰所应占据的位置。精神空虚,“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迷信“气功大师”“风水先生”者有之;信念动摇,处心积虑当“裸官”,家人钱财转移国外,随时准备“跳船”者有之;心为物役,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者有之。精神“缺钙”,最终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近期涉嫌严重违纪被查的倪发科、李达球、蒋洁敏等一批官员,其落马与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不无关系。
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就没有任何底线。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一关键论断,无疑对各级领导干部敲响了一记警钟,深刻彰显了中央从严治党的决心。学习贯彻“8·19”重要讲话精神,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自觉增强政治修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用理想信念为精神“补钙”,不断培植自己的精神家园。
正如伏尔泰所言,“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对每一位党员干部而言,加强理想信念是一门永不结业的必修课。越是价值多样、思想多变,越应保持信仰、坚守理想。只有补足精神上的“钙”,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原则,辨得明方向;在金钱物欲面前,守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在各种社会思潮面前,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实现中国梦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不畏艰难,奋勇直前。
(新华社北京2013年9月10日电 记者姜琳)
对患“软骨病”者来一次全面体检
近来,一些地方屡屡传出党员领导干部在办公室设“镇邪兽”、“转运石”,甚至请风水大师对办公室重新摆设或对办公楼周围作出调整,以换来好运保官员“不倒”,引起舆论哗然。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这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如今,官员领导干部“不问苍生问鬼神”,把自己的未来寄托给“大师”或“神人”,凸显出精神“缺钙”何其严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全国人民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振奋,希望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要“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面对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广大党员干部准备好了吗?
应该看到,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四大考验”,必须加强对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大危险”的防范。“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振聋发聩,令人警醒。迎头痛击作风之弊、贪污腐败,对患上“软骨病”者来一次全面体检,才能增强全党的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带领全国人民始终朝着党所确立的目标前进。
“软骨病”的实质是精神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从李春城、刘铁男、郭永祥等近期被查的一些高级领导干部来看,哪一个不是因为丢失信仰、迷失自我才最终堕落的?
多晒太阳有助于补钙。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开展,让广大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大楼,深入基层一线,多到群众中去,多晒实践的“太阳”。根据“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早日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个大扫除,才能杜绝精神空虚,给精神“补钙”。
加强学习也能防范“软骨病”。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党纪党章的学习,加强对世界各国历史文化的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从学习中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从学习中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学习开阔胸襟视野,提高能力水平,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党所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历经90多年艰苦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必将继续从严治党,永葆青春活力,永立时代潮头,永做中国人民奋勇前行的精神支柱。
(新华社天津2013年8月8日电 记者翟永冠、李代祥)
坚决把动机不纯、品行不正者挡在党外
在十八大将“纯洁性”写入党章的背景下,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党员队伍建设作出专门安排,表明我们党把纯洁党员队伍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党员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在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之中,正是因为始终注意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吸引一批批优秀分子不断加入党组织,才确保了党不断战胜艰难险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如果没有一支具有强大
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党员队伍,实现“中国梦”也只能是一种空谈。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员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组织纪律不强,甚至走上违法乱纪、腐化堕落之路。在一些人眼中,入党不再那么神圣,而是升官发财的阶梯。这些问题,正影响着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削弱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面对新任务、新形势和新挑战,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迫在眉睫。我们已经是一个拥有82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保持党员队伍适度规模是必要的。更为必要的,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大力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着力提高党员发展的质量,把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使党始终成为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强大队伍。
保持党员队伍纯洁,是一个时代命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好“入口”,加强培养教育,严格程序纪律,扩大发展党员工作民主,坚决把动机不纯、品行不正者挡在党外。要守住“岔口”,加强思想教育,完善评议等监督制度,引导党员常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避免走上歧路、邪路。要疏通“出口”,严明党的纪律,严格处置程序,及时把信仰不坚、庸碌无为、腐化堕落者清除出党。
党员的纯洁性,决定着党的生命力。每一名共产党员应坚定理想信念,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新华社北京2013年1月29日电 记者周英峰)
切实解决好“总开关”
观念支配价值取向,思想决定行为准则。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上正确把握大方向、大原则,夯实为民务实清廉的基础,才能干出一番让党和人民满意的业绩。
“总开关”,要害在“总”字。“总开关”把握不好,各种各样的出轨越界或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一名干部,纵使有学识、有能耐,但如果理想信念动摇,思想观念跑偏,也会经不起诱惑、抵不住干扰,难以做到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就容易滑向以权谋私、损公肥私的危险境地。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总开关”尽管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时时刻刻影响决定着我们的意识和行为。对人民的历史作用和主体地位认识不清,对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人生信念坚持不够,对公与私的界限混淆不清,不知不觉间,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的主观感觉就会萌生,急功近利、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就会滋长。深挖“四风”之根,细察行为之垢,我们总能发现是理想信念出了状况,“总开关”有了病灶。
“四风”问题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启示我们,唯有坚定理想信念,防止精神之钙流失并不断补充;锤炼宗旨意识,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主动性;严格制度约束,强化党纪规范贯彻执行;提高执政水平,增强统筹经济社会、当前和长远协调发展能力,才能从思想深处匡正错误认识,挖掉“四风”滋生的温床,筑起牢不可破的思想防线,砥砺求真务实的过硬作风,为更好地履行职责、完成使命提供从思想到行动的坚强保障。
解决好“总开关”问题不容易,不可能一蹴而就。党员领导干部要下大决心动真碰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发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怕揭短亮丑,不惧脸红心跳,大胆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指出别人的问题,亮出自己的问题,相互照镜子,前后正衣冠,一起出出汗,共同治治病,把问题摆在明处,把功夫下到实处,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动作风建设。
召开一次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是查摆问题的开端,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越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以为对照检查就是“闯关”,过了这一关就可以万事大吉。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群众的评价严格整治“四风”,以咬住不放的劲头和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抓下去,务必取得实效,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新华社北京2013年9月27日电)
补精神之“钙” 强执政之基
从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到今天成为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历经93年风雨坎坷,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圆梦绘蓝图,改革再扬帆。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身体力行,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带领全党强信念、固根本,抓作风、夯基础,严制度、反腐败,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起党心民心、汇聚起智慧力量。
补精神之“钙” 固信念之本
6月的中原大地,骄阳似火,夏收正酣。河南省兰考县南马庄村纪念焦裕禄的牌坊前,许多慕名而来的游览者在这里凝神肃立,即使是农忙的村民经过这里也投以虔敬的目光。
50年前的一个冬日,焦裕禄冒着漫天大雪,亲手为生活困难的乡亲送上面粉和钱时,一位老人问:“你是谁?”焦裕禄说:“我是您的儿子。”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人民情怀是共产党人坚守信念高地的动力源泉。
党的十八大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
“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中央党校教授张荣臣说,“今天,时代变了,共产党人的信仰不能变,肩负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重任,党员干部更加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理论武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
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一年多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培训,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党员加强学习研讨,不断推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工作部署贯彻落实,推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思路和改革举措深入人心。
一年多以来,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深入领会讲话贯穿的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意识、真挚为民情怀、务实思想作风和科学思想方法,更好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工作。
一年多以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普通群众见贤思齐,自觉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行为蔚然成风,逐步贯穿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日益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说,中国共产党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成为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就在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民族、人民有担当,用模范行动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信念,感召和引领着人民群众。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持续不断的学习热潮,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自觉地做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政治上同心、情感上认同、行动上同步,推动全党凝聚起团结一心、昂扬向上、励精图治的强大正能量。
祛作风之弊 强执政之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一系列管党治党的措施,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推动优良党风回归,为改革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
处在改革再扬帆的历史关头,肩负在“深水区”执掌改革航船的重大使命,让改革者自身硬起来,作风建设仍然是关键。
改进调查研究,治理文山会海,减少交通管制,改进新闻报道,厉行勤俭节约……这是新一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履职伊始向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一年多来,党中央言必信、行必果,率先垂范、勇于担当,全党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各地区各部门狠抓落实,强化监督,有力促进了党风政风好转,带动了民风社风转变。截至5月底,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41880起,处理党员干部54862人,形成强大震慑。
2013年4月,中央决定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以身作则、示范全党,各地各单位学习教育贯穿始终、聚焦“四风”找准问题、开展批评动真碰硬、立说立行狠抓整改……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国家统计局2013年11月在21个省区市开展的民意调查显示,87.3%的群众认为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与以往相比有好转。
目前正在开展的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范围更广、领域更宽、数量更大,同群众联系更直接、更紧密。
活动中,各地各单位整治信访积案、拖欠群众款项、征地拆迁中损害群众利益、执法监管部门“三乱”、干部走读和办事不公、惠民政策和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紧紧围绕“四风”突出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等,深入正风肃纪、持续深化整改。
从治理“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铺张”“会所中的歪风”,到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从自查自纠,到对违规单位、人员“点名道姓”进行通报,从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到步步为营扎紧制度的“篱笆”……一年多来的作风建设,以抓铁有痕的力度,打消了当初社会上“一阵风”的疑虑,见证了中央一抓到底的决心。
更重要的是,作风建设的新措施、新成效,再次明晰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意义和价值,让人们看到了在全面深化改革年代再出发,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责任与担当。
除腐败之患 建制度之笼
“看到一个个贪官被查处,我们确实感受到党重拳反腐的决心。”一年多来的“反腐风暴”令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路社区居民李慧芬印象深刻。
腐败如毒瘤,侵蚀着党的肌体,影响着党的力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加强党对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明确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提出要“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围绕中央要求,巡视工作改进方式方法,实行巡视组组长不固定、巡视对象不固定、巡视组与巡视对象关系不固定,建立巡视组组长库,一次一授权,选派有经验的办案人员参加巡视,提高了巡视质量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内决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禁令接连出台,“老虎”“苍蝇”一起打,查办腐败案件力度之大、数量之多,为近年来少有。
与此同时,中央审议通过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提出要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惩治和预防腐败有了“顶层设计”,制度的“笼子”编织得更加牢固。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从严治党,从严治吏。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干部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松的问题,中央相继就规范党政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认真执行干部退休、工资接转,开展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等出台制度规定。各地区各部门也不断强化制度措施,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
明确分工,保持制衡。针对一些“一把手”习惯搞“一言堂”,成为腐败“重灾区”的问题,不少地方和部门探索适当分解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和责任,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畅通渠道,强化监督。为进一步拓宽和完善公众监督举报的渠道,中组部“12380”举报平台建成信访、电话、网络、短信“四位一体”综合受理平台,进一步方便群众反映选人用人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普遍加强网站建设,开设举报监督专区。
选人用人,严格把关。中组部修订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制定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意见,提出严禁在干部考察中隐瞒或歪曲事实真相,严禁在干部档案上弄虚作假,严禁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说情打招呼,严禁搞拉票等非组织活动,严禁超职数配备、超机构规格提拔
干部等一系列明确要求。
一记记从严管理的“组合拳”,一项项刚性约束的严规铁律,让“为官不易”逐渐成为常态,让全党和人民群众感到了变化、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对党的信心。
铸就坚强核心,引领追梦航程。
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建设不断加强。肩负领导全面深化改革重任的中国共产党,正以更加坚定有力的步伐,前进。
(新华社北京2014年6月30日电 记者张晓松、华春雨、孙铁翔、黄小希)
坚定理想信念 构筑精神家园
日前,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引导和帮助干部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2014年7月20日《新华网》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
笔者以为,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毋庸讳言,培训干部,加强理想信念和品德教育,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构筑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就是要深入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尤其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使干部真正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防止在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
“公民社会”等言论的鼓噪下迷失方向,防止在封建迷信和宗教的影响下失去自我。
实践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尤其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会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
事实证明,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这是国情所致,顺应时代发展之要求,同样也是引导和帮助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素质,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具体实践。
共产党人之所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就是因为共产党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是因为有人格力量,影响、激励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业绩。从人民当家做主人到改革开放让人民群众逐步富裕起来,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无不见证了共产党人克难攻坚,不屈不挠,敢于人先,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朝着美好生活奋斗的光辉历程。
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就能确保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就能让干部明大德、守公德,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就能永葆共产党人清廉本色,对党和人民忠诚老实,做到言行一致,对上对下讲真话,面对大是大非能够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敢于进行斗争。
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德教育,就是坚定理想信念,构筑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为国家事业注入不竭的源泉。
(人民网2014年07月21日 公震)
以更大决心和力度从严治党
对一个拥有85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抓好理论学习、加强理论武装,到抓作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到推进制度建设、编织规范权力运行的“笼子”,党中央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从严治党,一系列举措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取得进展。
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理论武装常抓不懈
冬日的北京,天气转寒。中央党校校园内,洋溢着浓厚的思考学习氛围。
从今年11月到明年上半年,中组部和中央党校举办的7期省部级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研讨班陆续在这里举行。
仔细记录、认真思考、深入交流……第一期学习研讨班上,学员们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的认识,深化对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敢负责、勇担当的认识。
用科学理论武装,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
党的十八大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精神,丰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
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一年多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党员加强学习研讨,不断推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工作部署贯彻落实,推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思路和改革举措深入人心。
一年多以来,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深入领会讲话贯穿的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意识、真挚为民情怀、务实思想作风和科学思想方法,更好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工作。
把思想建设摆首位,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
党在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在实践上的重大突破,正不断成为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引领亿万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反“四风”、抓作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别看只是少跑几趟、少盖几个章,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少请几天假,少扣工资少花路费,对企业来说是节约经济成本、不误发展时机……”
有感于广东不少机关单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边查边改,使行政审批从“小步慢跑”变成了“加速前进”,在广州一家企业工作的市民王行健这样慨叹。
不止是在广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以来,人们发现,从中央到地方,不论机关单位还是党员干部,作风都在悄然发生改变。
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管作风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中央党校教授杨春贵说。
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今年4月,中央决定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中央到地方,全党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扎实整改、建章立制……
在各中央部门,环保部推出多项治理举措,改善环境质量;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举行覆盖全国的大型义诊,把健康送到百姓身边;国家烟草专卖局规范住房公积金缴纳、治理超标车辆,边查边改、立行立改……
在地方,江西省委带头,271辆“赣O”牌照公车全部更换成普通号牌;山东曝光“庸懒散”典型,办事推诿扯皮、故意刁难群众的当事人受到党内严重警告、撤职等处分;河南省公安厅制定便民利民措施,窗口部门采用“低台敞开式”办公……
当前,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正以扎实有力的措施抓好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的各项工作,做到思想不松懈、标准不降低、力度不减弱,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约束权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靠完善的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们欣喜地看到,我们党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正加快推进:
--今年5月,《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发布,中国共产党首次拥有正式的党内“立法法”;
--8月,首次集中清理党内法规的成果公布,1978年以来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近四成被废止或宣布失效;
--11月,党历史上第一次编制的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正式发布,对今后5年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们欣喜地看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进行了更加明确的部署,制度的“笼子”正编织得更加紧密、牢固:
--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
--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
--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
--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
--健全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
--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亲属经商、担任公职和社会组织职务、出国定居等相关制度规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们欣喜地看到,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我们党惩治腐败的决心更加坚定、态度更加鲜明:
--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对今后五年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进行“顶层设计”;
--一年来,李春城、周镇宏、刘铁男、倪发科、郭永祥、王素毅、李达球、蒋洁敏、季建业、廖少华、郭有明等多名省部级高官相继落马;
--统计数字表明,今年1至9月,各省(区、市)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1.7万件,同比增长10.1%;处分10.7万人,增长13.1%……
随着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党必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更加充分地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根本保证。
(新华社北京2013年12月3日电 记者华春雨)
从严管党治党 永葆政治本色
“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科学论述,进一步厘清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要求。
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从严治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
管好党,治好党,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使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2013年6月22日至25日,中南海怀仁堂。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在这里举行。
6个半天、3项议程--回顾总结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讨论研究加强作风建设的措施和制度。
为全党垂范,为梦想领航。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需要一个坚强的、有所作为、勇于担当的领导集体。
“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如今,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已经从宏大愿景,变为现实任务,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这么接近。
“接近并不等于已经实现。作为实现伟大梦想的领路人,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捷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重任与考验给共产党人的信仰赋予新的内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中国梦而坚持理想,坚守信念,永不动摇,矢志奋斗。
管好党,治好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作为下派干部,福建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李彬到福建清流县李家乡鲜水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驻村3年,李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全副身心交给乡亲。在李彬带领下,一个省级重点扶贫村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服务人民是宗旨,为了人民是本质。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代表的就是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如果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共党史专家逄先知说。
“过去我们的干部骑着自行车下基层,戴着草帽进农户。但是,这些年来,许多干部小车进小车出,从家门到机关门,同基层群众接触少了。”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
当身和心都远离群众之时,一些地方群体性事件发生就由偶然成为必然,党员干部违法
乱纪也往往由偶发变成多发。
党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充满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他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为此,中央政治局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此作为加强群众工作的突破口。
七一前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
“开展这次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张宏志说。
管好党,治好党,严明纪律,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使党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6月20日,广受瞩目的清卡活动宣布完成--全国81万专兼职纪检监察干部职工按时递交了零持有会员卡报告书。
正人先正己,纪检监察队伍作风是否过硬,直接关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会员卡虽小,却折射出作风建设的大问题。”中央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许传智说。
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数次讲到反腐倡廉建设,语重心长,掷地有声--
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到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规律的新认识,对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向全党发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动员和部署。
5月27日,《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及《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对外公布,迈出了用制度约束权力的重要一步。
“两部党内法规的制定和公布,表明我们党将通过规范党内法规的制定、审查、备案和清理活动,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说。
有制度,更有行动--
十八大之后,李春城、刘铁男等省部级官员相继被调查,获得舆论积极评价。
今年6月以来,中央纪委接连宣布,倪发科、郭永祥、王素毅、李达球等高级领导干部因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引起强烈反响。
7月8日,人民法院对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案作出一审宣判,决定执行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踏石要留印,抓铁要有痕,只有实实在在的成效才能取信于民。
“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执政实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提出的基本命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和战斗力的应有之义。”中央党校副教授蔡志强说。
随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面推进,人们期待,党的执政能力得到新的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保持和发展,党的领导得到加强和改善。人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成真。
(新华社北京2013年7月12日电 记者霍小光、赵超)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彰显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整风肃纪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
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更凸显出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权力、反腐败、抓作风的重要意义。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用制度管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乱发津贴补贴,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长期存在。7月12日,监察部等部门对外公开了《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处分规定》。即将于8月1日起施行的这一规定明确:违规的单位和个人将承担纪律责任,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党的规章制度是党的法律。”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主任
李春华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政治任务,这一规定是反腐倡廉的具体措施,也是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有法度。5月27日,《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及《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公布。
制定条例对党内法规的制定权限、制定原则、规划与计划、起草、审批与发布、适用与解释、备案、清理与评估等作出明确规定;备案规定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的原则、范围、期限、审查、通报等提出具体要求。
专家认为,这两部党内法规是党内的“立法法”,其出台标志着党迈出了用制度约束权力的重要一步。
“两部党内法规的制定和公布,表明我们党将通过规范党内法规的制定、审查、备案和清理活动,推进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说。
此外,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还对领导干部用好手中的权力提出新的要求:“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责任与权力是对应的,权力行使必须有规可循,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
中央党校教授、党建专家叶笃初指出:“制度建设具有极强的传递性,不仅对当代、也会对后代产生影响。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将有力保障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
在从严治党的同时保证依法行政。新一届政府组建以来,加大规范权力运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提出,要“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同时,新一届政府抓紧推进职能转变,下决心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取消和下放165项行政审批事项,致力于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和腐败的漏洞。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立足于人民主体地位和有效监督权力的实践,强化权力运行的规范性和透明性。”中央党校教授蔡志强说。
用制度反腐败:惩防并举铲除毒瘤
7月8日,人民法院对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案作出一审宣判,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11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省海洋与渔业局原局长李珠江因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12日,安徽省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郭超和黄山市委原常委、政法委书记汪建设被宣布开除党籍;
13日,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证实,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区总工会主席李达
球涉嫌严重违纪,中央已决定免去其领导职务……
海外有媒体评价说,中国新领导人“发起了惩治党员干部贪污腐败和滥用职权的反腐之战”。
如何从源头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是当前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加强监督、关口前移。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对“制度反腐”“依法反腐”作出新的部署。
--“继续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
--“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用制度防止和惩治腐败迈出新步伐。
--10个中央巡视组进驻有关地区和单位,展开新一轮巡视工作,履行党章赋予的监督责任,并将“下沉一级”了解干部情况;
--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主流商业网站推出网络举报监督专区,鼓励网民依法如实举报违纪违法行为,网络举报受理、查办和信息发布机制将逐步完善;
--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审议反贪污贿赂报告;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新的五年规划正在制定;
--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中央提出,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
专家指出,面对腐败问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在制度层面、机制层面、立法层面采取全方位行动,规范约束权力,强化监督,这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推进反腐制度建设,才能釜底抽薪、直指要害,持久发挥遏制腐败、打击腐败的有效作用。
用制度改作风: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这是来自黑龙江省的一组数字:上半年,省市会议同比精简21.4%,会议经费同比减少18.3%,领导干部出席庆典活动同比减少76.1%,全省公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同比下降6.4%……
数字的变化,源自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动。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中央制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并且强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6月25日闭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强调,以“钉钉子”的精神把八项规定落到实处,强调将“制度约束”作为“刚性约束”。
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日益成为群众深恶痛绝、
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成为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
“我们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
7月11日至12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回顾历史上党在这里制定的制度规定,习近平说,“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央不仅提出重视思想信念教育,更将建章立制,健全加强作风建设具体制度和规定,实现作风建设机制化、常态化、长效化作为重要环节。
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不久,中央即提出,“活动一开始,就要针对‘四风’问题,立规矩、建制度,从源头上防治作风不正、不实、不廉的问题。针对薄弱环节研究出台一些加强作风建设的具体制度和规定,严格执行,令行禁止”。
作风问题关系党的事业兴衰,事关执政根基的巩固和执政能力的提升。
中央编译局赖海榕研究员认为,改进作风要做到善始善终,首先在于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其次要一以贯之抓下去、让全体人民监督,还要依靠规章制度约束个人行为,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让作风建设的制度规定“硬起来”。
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依靠制度的力量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回应人民群众的共同期待,让党凝聚起更加强大的力量,中国梦实现的脚步必定更加稳健、坚实有力。
(新华社北京2013年7月25日电 记者周英峰、华春雨)
用“顶层设计”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
8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新的惩防腐败工作规划有哪些新意?这一工作规划的实施,将对今后的反腐败工作产生哪些影响,能否产生新的成效?
廉政建设专家表示,工作规划是在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对今后五年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进行的“顶层设计”,将会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目标和具体措施,一定会对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产生深远影响。
坚决惩治腐败不动摇
8月22日至26日,薄熙来涉嫌受贿、贪污、滥用职权犯罪一案,在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这再次表明党和国家对惩治腐败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从严治党的一贯要求。严肃查办违法违纪案件,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以十八大为新起点,从中央到地方,反腐之风劲吹,一批“苍蝇”“老虎”相继落马,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判断和要求部署上来,把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作为重要任务和工作目标,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充分发挥震慑力。
“有案必查,有腐必惩,目的就是要通过有效严肃的查处,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反腐震慑力,彰显中央惩治腐败的决心,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说。
在不断取得反腐新成果的同时,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是当前的腐败现象依然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这次会议再次强调“老虎”、“苍蝇”一起打,表明反腐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治标与治本的统一。
清理滋生腐败的温床
八项规定,狠刹“舌尖上的腐败”,“清卡”行动,除“四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一项项改进作风的“狠招”相继出台,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向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宣战。
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比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些行为看起来不是腐败,但往往会成为腐败的温床。”马怀德认为,预防腐败应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增强宗旨意识,“从自律的层面解决防腐问题。”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预防腐败必须从狠抓党风建设入手,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树立“三个自信”,坚决纠正“四风”,切实改进作风。
在辛鸣看来,预防腐败不仅需要制度的提前约束和规范,党性教育同样重要。“共产党员的党性教育不容放松,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教育,让党员干部做到无腐败之心,自觉自律,远离腐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表示,党员干部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新一届党中央从抓作风建设开局、起步,找准了反腐倡廉建设的着力点,也找准了夯实执政基础的切入点。
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
薄熙来案件公开审理过程中,微博全程播报让公众了解到庭审全过程。“这一案件的审理,充分体现了反腐败中的法治思想和法治方式,这是制度反腐的基础。”求是杂志社研究员黄苇町说。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加强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纪委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
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表示,“反腐败是持久战,要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将权力涂上‘防腐剂’,使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不想腐,必须坚持制度反腐和法治反腐。”
今年1月召开的中纪委二次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健全事关反腐倡廉工作全局的重要法规,制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配套规定。
黄苇町认为,法规体系建设之外,还应针对反腐败斗争新形势,创新反腐败体制机制,比如规范网络反腐平台,加大对“裸官”的监督,完善个人事项申报制度等。
姜明安则指出,应当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将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上升到法律层面,“有必要制定综合性的国家层面的反腐败法,全面设计和规范反腐倡廉的战略策略。
“工作规划公布后,最重要的是落实,需要各领域、各行业、各项举措的衔接,同时要通过考核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测评。”程文浩说。
(新华社北京2013年8月28日电 记者赵超、黄小希)
两部党内重要法规的制定与发布传递新信息
5月2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及《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对外公布。
这两部重要党内法规的制定和公布,有什么重大意义,有哪些显著亮点?围绕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采访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解读。
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
“党内法规是党的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甄小英说,科学的党内法规决定着党的兴衰,也关系国家的命运。
一个政党内部规章制度的完备程度,是其发展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党内法规是党内规章制度的高级形态,党内法规建设是党的制度建设的核心环节。
1990年,党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正式使用了“党内法规”这一名称。此次发布的《制定条例》,是对《暂行条例》的修订。同时,针对党内法规备案工作,此次同步制定了《备案规定》。
“这两部党内法规的制定和公布,表明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建设,希望通过规范党内法规的制定、审查、备案和清理活动,促进从严治党,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说。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有法度。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规章制度,党内生活的一些主要领域基本实现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专家指出,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党内法规建设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些党员干部的党内法规意识比较薄弱,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统筹规划不够,制定工作滞后于时代发展和党的建设、党的工作实践,有的党内法规质量不高、针对性操作性不强,一些党内法规执行得不够好、落实得不到位。
党的十八大对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作出重要部署,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做好党内法规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甄小英表示,《制定条例》及《备案规定》的制定与发布,使党有了第一部正式、公开的党内“立法法”,对推动以党内法规建设为核心环节的党的制度建设,提升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丰富拓展执政党建设的新路子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中央以正式条例规范党内法规的制定、备案并公开发布,明确党内法规的地位和性质,实际上也是对全党的一次法制教育。”姜明安说。
提升党内法规制定的前瞻性、民主性和科学性
《制定条例》规定:制定党内法规应当统筹进行,科学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据了解,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
“编制‘五年规划’有利于加强党内法规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明确法规制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保证其系统性、协调性和前瞻性。”甄小英说,五年规划同五年一届的党代会相衔接,也有利于检查党代会关于党的制度建设要求的落实。
《制定条例》明确规定,起草党内法规,应当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实际情况,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经验,充分了解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制定条例》对征求意见环节作了细化规定:一是规定征求意见时应当注意听取党代表大会代表和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二是规定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党内法规草案,应当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三是规定征求意见可以采取书面形式,也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网上征询等形式。
姜明安说,党内法规姓“法”,就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反映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意志、利益,体现客观规律。《制定条例》在这方面作了许多创新规定,其中调查研究、听取意见主要在于保障民主性,专家论证主要在于保障科学性。
同时,《制定条例》对“前置审核”程序作了进一步完善,明确审议批准机关收到党内法规草案后,要交由所属法规工作机构进行审核,并规定了发现问题后的处理办法和程序。
甄小英解释说,上述程序的修订,有利于解决一些地方制定党内法规过程中闭门造车、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一些党内法规质量低,甚至存在与国法、党纪相冲突和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
为更好地把住党内法规的质量关,《制定条例》还把“注重简明实用,防止繁琐重复”作为制定原则,要求党内法规方向正确,逻辑严密,表述准确、规范、简洁,具有可操作性。
此外,《制定条例》对党章、中央党内法规、省区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的效力等级,作出了明确规定,以解决党内法规的规范冲突问题。
保障党内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执行力
与1990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相比,《制定条例》将原条例名称中的“程序”二字删去。同时,将省区市党委制定党内法规活动纳入了适用范围。
甄小英说,这次修订增加了制定工作的实体性要求,特别是对党内法规制定权限作出专门规定,明确了哪些事项只能由党的中央组织制定、哪些事项可以由
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或省区市党委制定,有利于从根本上避免或减少无权制定、越权制定、重复制定等无序制定现象,确保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同时,将省区市党委制定党内法规纳入适用范围,有助于解决省区市党委制定党内法规的做法不够规范的问题。
与《暂行条例》相比,《制定条例》将“有的党内法规公开发布”的规定,修改为“党内法规经批准后一般应当公开发布”,确立了“以公开发布为原则、以不公开发布为例外”的制度。
“法的基本品性就是公开、透明,没有公开、透明的东西就不能叫做‘法’。”姜明安说,这样修订可以提高党内法规的知晓率,进而监督相应法规的贯彻执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党的民主性、先进性。
引人关注的是,在这次修订中,《制定条例》用专章对党内法规备案、清理与评估作出规定:
一是细化了备案制度,规定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和省区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应当自发布之日起30日内报送中央备案。正是配合这项制度,同步制定了《备案规定》。
二是增写了清理制度,要求党内法规制定机关应适时对党内法规进行清理,并根据清理情况及时作出废止、失效或者予以修改等处理。据了解,中央正在全党部署开展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三是确立了实施后评估制度,要求党内法规制定机关、起草部门和单位根据职权对党内法规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开展评估。
甄小英说,这些做法有利于强化对党内法规的监督,解决“红头文件”打架等问题;有利于摸清“底数”,加快构建科学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有利于督促党内法规的实施,维护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严肃性、权威性。
(新华社北京2013年5月27日电 记者周英峰)
让党内法规制度更具生命力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发布,1978年以来中央制定的767件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300件被废止和宣布失效,另有42件将作出修改。
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党内法规制度进行集中清理,必将为党的制度建设注入新活力。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制定了大量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规范党组织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党内法规”是个约定俗成的概念。人们常说“党规国法”,“党规”就是“党内法规”,指党的中央组织以及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党内规章制度的总称。纳入这次清理的规范性文件,是指虽未使用党内法规名称和体例格式,但包含法规性内容、具有党内法规效力、可以反复适用的党内文件。
“由于缺乏清理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尚未对已出台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开展过集
中清理,党内法规制度十分庞杂,相当程度上存在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等问题。”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任铁缨说。
以本次集中清理中被废止、宣布失效和修改的文件为例:
--中央在1985年、1987年、1993年、1996年、1997年、2001年先后出台6个关于防止机构编制膨胀的文件。上述文件的内容,已被2011年出台的关于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新文件涵盖,新旧文件并存造成执行困扰;
--1984年出台的关于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一个文件,规定党政机关在职干部在不保留原来职务的前提下可以保留公职经商办企业,这与《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规定冲突;
--2003年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有些规定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约束力不够,难以满足新形势要求;
--2004年出台《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有些规定保障措施操作性不够强,对侵犯党员权利的责任追究力度不够大,导致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表达权、监督权保障不到位。
专家认为,党内法规制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有损于党内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碍于党内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也不利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顺利推进。借鉴开展法律清理、行政法规清理的做法,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予以集中清理,一揽子解决党内法规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十分必要。
中央对开展清理工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和任务来部署。《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明确规定,党内法规制定机关应当适时对党内法规进行清理。去年,中央批准印发《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开展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了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
关于开展这次集中清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办公厅法规局负责人认为,其意义可以用“三个工程”来概括:一是“基础工程”,通过全面清理可以摸清党内法规制度的“家底”;二是“系统工程”,通过清理可以解决党内法规制度中存在的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的问题,有效维护党内法规制度的协调统一;三是“战略工程”,通过清理有利于明确下一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方向、重点和着力点,加快构建科学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肖立辉也认为,“摸清家底,对现存的党内法规做一次彻底清查,看看哪些已经不合时宜需要废止,哪些需要修改,哪些继续有效,对于党内法规建设十分必要,对于党内政治实践也十分必要。”
严肃审慎、科学民主的清理过程
这次清理工作时间跨度大、涉及主体多、覆盖范围广、文件数量多,任务十分繁重。
为做好这次集中清理工作,中央批准成立了由中央办公厅牵头,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政法委、国家档案局、国家保密局等单位参加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设在中央办公厅法规局。各地区、中央有关部门也相应成立了清理工作领导机构。
据介绍,此次集中清理按照“由近及远、先上位后下位”的思路进行。所谓由近及远,是指清理工作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清理1978年至2012年6月底前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第二阶段清理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前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所谓先上位后下位,是指先对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和各省区市党委同步启动清理工作,但要待中央《决定》出台后,再对照中央清理意见开展审核、审批等工作。全部清理工作将于2014年12月底前完成。
据介绍,纳入第一阶段清理范围的中央文件共767件,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及各省区市清理的文件加起来逾2万件。
任铁缨说,历时一年,对767件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算下来平均一天就要清理2件。同时,要对每个文件逐字逐条研判,作出审慎、经得起考验的清理决定,以免使清理工作效果“打折”,工作任务之重可想而知。
记者从中央办公厅法规局了解到,这次清理遵循了严格的程序,经过了5个环节:一是确定清理范围。从1978年至2012年6月制定的近4000件各类中央文件中,梳理出767件属于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纳入清理范围。二是提出清理意见。根据“谁起草、谁提出清理意见”的原则,由中央有关部委和单位研究提出初步清理意见。三是组织集中审核。中央办公厅会同有关部门成立集中审核工作组,根据各有关部委和单位提出的初步清理意见,逐件进行论证审核。四是广泛征求意见。将审核意见分送有关部委和单位,并根据各方面反馈情况形成一致的清理意见。五是中央审批发布。《决定》稿形成后,按程序报请中央审批发布。
据介绍,这次清理主要采取了废止、宣布失效、继续有效等3种处理方式。
--决定废止162件,占清理文件总数的21%。废止的主要有3种:一是文件主要内容同党章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相抵触,或者同宪法和法律不一致;二是明显不适应现实需要;三是已被新的规定涵盖或者替代。
--宣布失效138件,占清理文件总数的18%。宣布失效的主要有2种:一是文件的调整对象已消失;二是文件适用期已过或者文件规定的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文件事实上已不再执行。
--继续有效467件,占清理文件总数的61%。继续有效的有3种:一是文件内容不存在问题;二是文件内容虽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影响继续执行,废止、修改的必要性不大;三是文件内容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修改,但修改前继续有效。决定予以修改的文件共42件。
据介绍,这次中央发布《决定》,是第一阶段清理工作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中央党内法
规和规范性文件第一阶段清理任务完成,随即转入第二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在对照中央《决定》完成第一阶段清理工作后,也将转入第二阶段。
让党内法规制度真正成为硬约束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河北考察调研时指出,有些政策规定是约束性的,有些明确是刚性要求,却成了“稻草人”,成了摆设,这样就会形成“破窗效应”。
“有生命力的制度,应当是科学合理、务实管用、适应需要、便于执行的好制度。”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胡建淼认为,制约当前制度执行力提高的一大障碍是制度本身存在的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等问题,经过清理,将那些不该继续执行和事实上已不再执行的党内法规制度予以废止和宣布失效,达到制度“瘦身”的目的,同时对需要修改的党内法规制度安排进行修改,达到制度“健身”的效果,可以为提高制度执行力扫清障碍。
专家认为,经过这次清理,继续有效的文件可以说是“有一件算一件”,必须得到严格执行,确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
这次中央《决定》明确要求,对继续有效的467件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力度,完善制度实施后评估机制、督查机制、问责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行为,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切实维护党内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各项制度规定成为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
专家认为,党内法规制度真正得到实施,单靠一次集中清理并不够。这次集中清理只是解决了此前党内法规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今后,还要按照中央要求,建立健全清理工作长效机制,既要重视定期清理,一般每5年开展一次集中清理;也要重视日常清理,在制定或者修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时,同步对与之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的相关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实现清理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任铁缨说,集中清理之后,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在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吸纳这些年党建创新的成果,党的法规制度将更加具有生命力,将为管党治党、执政治国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新华社北京2013年8月28日电 记者华春雨、黄小希、徐硙)
党内法规不能成为“稻草人”
《中共中央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日前发布,300个中央“红头文件”正式被废止和宣布失效,还有42件将作出修改。党的历史上首次党内法规制度集中清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以党章为根本的党内法规制度,是规范党组织的工作和活动、规范党员行为的规章,是推动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的重要遵循,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在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制度的共同作用下,按指示办事、拍脑袋决策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各级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广大党员的行为更加规范、有序。
但也要看到,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内法规制度中存在的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等问题日益突出。有的滞后于实践发展和形势需要,有的同宪法和法律、既有方针政策不一致,有的相互之间交叉重复、冲突打架。数量庞杂、新旧并存,加上执规不严、落实乏力,一些党内法规制度公信力、约束力弱化,甚至沦为形同虚设的“稻草人”。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党内法规制度亦然。这次“翻箱倒柜”式的清理,摸清了党内法规制度的“家底”,仍然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的继续执行,该废止的废止,该失效的宣布失效,该修改的安排修改,一揽子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等问题,有力维护了党内法规制度的协调统一。无疑,这也为推进党内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内法规制度真正得到有效实施,单靠一次集中清理并不够。要按照中央要求,建立健全清理工作长效机制,既重视定期的集中清理,也重视日常的即时清理,实现清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要完善制度实施后评估机制、督查机制和问责机制,将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刚性化,严肃查处违规行为,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切实做到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
制定制度是为了落实和执行,而不是使之成为摆设。以这次集中清理为契机,加快构建科学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使党内法规制度更加具有生命力,从而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显然是党心所归、民心所向。
(新华社北京2013年8月28日电 记者赵超、周英峰)
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27日正式发布,对今后5年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
这是党历史上第一次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战略工程,将为进一步加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广泛集纳各方意见建议
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制定颁布了一批重要党内法规,为管党治党、执政治国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然而,在新形势新阶段下,党的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由于统筹规划不够,一段时间以来,党内法规‘碎片化’现象比较突出,法规制定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计划性还不够,党内法规体系建设总体上比较滞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甄小英认为,制定和修订党内法规任务迫在眉睫。
为了加快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把党执政治国和自身建设的制度基础夯实,中央决定编制《纲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统筹,对党内法规建设进行顶层设计。
记者从中办法规局了解到,《纲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充分研究论证、汇集各方智慧的基础上形成,历时近1年时间,数易其稿:
2012年底,中央办公厅会同有关单位成立了《纲要》起草组,由中办法规局牵头负责具体起草任务。随后,中央办公厅向24个中央有关部委和31个省区市党委征求建议,同时起草组前往有关部门和地方进行调研,听取意见建议;
2013年3月,起草形成《纲要》初稿。起草组先后组织召开10多场座谈会对《纲要》稿进行研究论证,并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听取20多位省部级班、地厅级班学员代表的意见。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对《纲要》稿又作了进一步修改;
2013年8月,中央办公厅将《纲要》稿送中央有关部委和部分省区市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对《纲要》稿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送审稿。《纲要》送审稿按程序报请中央审批通过后,以中共中央文件形式发布。
“修改、制定、实施党内法规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特别是管理党内事务的最主要方式,其核心价值就是在实践基础上,让制度先行,使党的领导更加规范化,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组织、领导干部和党员的作用。”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说。
科学编制,回应挑战,夯实党的执政治国基础
2013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发布,根据《决定》,1978年以来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300件被废止和宣布失效,这标志着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第一阶段清理任务完成。
“当前的清理工作是为今后党内法规建设开个头,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认为,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政党,应该努力找到不断促进自身健康发展的法规,这样才能全方位地回应新形势下的新挑战。
为此,《纲要》针对今后5年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提出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要求、主要任务和落实要求,对党内法规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纲要》分为9个部分,概括为4个板块:第一板块,即第一部分,对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要求作出阐述。第二板块,包括第二至第七部分,从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民主集中制建设等6个方面,对今后5年需要制定的党内法规制度进行阐述。第三板块,就是第八部分,对提高党内法规制定质量和执行力提出要求。第四板块,就是第九部分,对抓好《纲要》组织实施提出要求。
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使编制更为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纲要》在体例框架方面做了精心设计:
采用规划纲要的体例具有较强的导向性、体系感,有利于明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的总体思路,克服制定中的“碎片化”现象。
将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方面党内法规列为单独一部分,有利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将有关民主集中制建设的法规项目单列出来,有利于推动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针对一些党内法规质量不高、落实不力的问题,专门安排一个部分对此予以强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党内法规制定质量,保证党内法规落到实处。
“任何法规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不断修订完善补充,现实情况发生改变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修订。”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表示,此次《纲要》突出了与时俱进的特点,不断强化顶层设计,这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提高质量,重在执行,增强法规生命力约束力
党的十八大对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了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立体式、全方位推进制度体系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这对做好党内法规制定工作、提高制定质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是对今后广大党员干部执行力和约束力的现实考验。
多位专家认为,制度贵在务实、管用。党内法规制度真正得到有效实施,提高内容质量是基础,强化执行力是关键。
叶笃初举例说,在现实工作中,有的年轻党员把规章制度看作只是一种学习材料,同自己的精神生活、日常行动并无干系;有的领导干部包括基层同志视党章和法规“不过是写在纸上的东西”,我行我素。
为此,《纲要》不仅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党内法规的重点制定任务,还从提高党内法规制定质量、加大党内法规宣传力度、健全党内法规执行机制、充分发挥党内法规工作机构作用等方面,对党内法规建设进行了全面安排和系统部署,突出强化了党内法规建设的保障措施,以推动《纲要》的贯彻落实。
专家指出,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各种行为,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使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纲要》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的思想,如果能不折不扣地严格贯彻实施,一定会极大增加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增加我们对建设规范化执政党和法治中国的信心和决心。”王振民说。
(新华社北京2013年11月27日电 记者孙铁翔、李菲、黄小希)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
日前,中共中央审议通过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专家表示,《实施方案》全面阐述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目标,明确了重点内容和责任分工,规划了推进各项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体现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专家表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
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副所长彭立兵认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重要保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要靠党的坚强领导,靠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迫切需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彭立兵说。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从修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到改革政绩考核机制,从制定《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到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意见》等,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已经迈出坚实脚步。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是提炼、升华有效管用的新成果,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以制度改革带动党的建设工作全局,保证党组织整体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央党校教授高新民说。
另一方面,专家表示,党的建设工作还面临着制度不够完善、制度执行不严等难题,要从深层次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制度机制上下功夫,《实施方案》正是沿着这样的逻辑攻坚克难和深入推进的。
突出四方面重点任务
《实施方案》围绕四方面改革任务提出了26项重点举措,并提出改革举措在2017年前基本完成。
针对这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专家表示,深化党的组织制度改革,重点是严格党内生活制度、完善党委工作制度、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是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教育培训、管理监督、激励保障等制度;深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重点是完善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完善党员队伍建设制度;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是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创新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完善人才流动配置、评价激励机制等等。
高新民说:“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并非单指某一方面的制度建设,而是指以制度改革推动党的建设整体往前走,以各种制度要素的整合、创新,形成求真务实、勤政廉政、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专家表示,四个方面的26项改革任务基本覆盖了党的建设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每个方面又自成一个领域的制度体系。同时,《实施方案》不仅明确了各项改革任务的分工责任单位、成果形式、时间进度,还强调建立督查机制,开展评估工作,使《实施方案》的制定、实施、检验环环相扣。
“这既充分体现了中央发挥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的职能作用,也要求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发挥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强化执行的主动性。”彭立兵说。
鲜明的时代特色
专家表示,《实施方案》体现出的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思路,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成果,同时,《实施方案》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实施方案》的特点之一是既继承、又创新。”彭立兵说,其对已有的好制度进行坚持和完善,比如,在《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出台34年之后,《实施方案》提出对进一步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作出规定,另一方面,对缺失的制度及时完善,比如,地方党委决策程序规定就将弥补这方面制度的空白。
《实施方案》还体现出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的特色。高新民表示,《实施方案》是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在内容、方向、时间进度上进行顶层统筹安排的结果,同时,有的制度,如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就是基层在实践中提出,中央予以升华并以制度形式确立为全党基层党建的共同目标。“没有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结合,就没有制度改革的实际进步。”高新民说。
此外,《实施方案》还对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了回应。“如整治‘裸官’、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领导干部在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兼职等,中央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具体制度规定,将来还会进一步出台相应规定,构成严密体系。”高新民说。
专家表示,推动《实施方案》全面落实,一定能够为到2020年建立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党的建设制度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新华社北京2014年9月2日电 记者华春雨、黄小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