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爱国情感在祖国的社会环境中形成、升华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祖国的社会环境象源源不断的清泉滋润着祖国儿女心田上的爱国主义情感,它是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的又一个重要的条件。
祖国养育了它的儿女,每个人都和祖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克思说: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①不论人们是否认识到,只要作为祖国儿女的一员,就有热爱祖国,服务和献身祖国的使命和义务,这是由人们的客观需要及其与现存社会的关系决定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是人们的需要同祖国的依存关系的反映。人们的需要是通过生产劳动来满足的,而人们的生产劳动,一方面在祖国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这在前文已经论及,另一方面是在祖国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人们心理上对祖国能满足自己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体验,经过日时岁月的积累,逐步稳定化和深刻化,就形成了对祖国的感激和热爱的情感。生产劳动要求社会性协作,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必须在一定的社会集体中进行。这种个体依赖于集体的关系,经过无数次重复被人们认识和体验到,在人们心理上产生了对集体的眷恋、热爱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表现为个人对阶级集体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但最广泛最深刻的还是表现为个人对祖国的热爱。祖国的生存和发展是一切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有着血肉一般不可分的联系。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并不是人们从来就存在于心中的,而是有一个认识、体验的过程。人们只有自觉地认识到自己与祖国的客观联系,认识到和体验到自己对祖国义不容辞的责任,才能真正的迸发出炽热的爱国情感,尽自己为祖国服务和献身的义务。这里爱国主义认识和爱国主义情感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在距今久远的历史年代里就已认识到和体会到这种联系,产生了无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道德情感的志士仁人,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业绩,并使爱国主义情感巩固和发展起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们对祖国的关系以及对爱国主义道德规范认识的深化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首先,爱国主义情感在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陶冶中产生和发展。文化传
统和文化氛围,是社会环境的广泛而重要的内容,它激发着人们的爱国主义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爱国主义的形成。尽管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过程,但这一主体运行的过程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 只有在一定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下才能最后实现。我们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有源远流长、群星烂灿的文化史。民族文化是一个包蕴深厚的概念,它的内容是丰富的,其中包括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哲学思维、饮食文化、经
① 《老山魂》,载 1985 年 10 月 19 日《解放军报》。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329 页。
济思想、建筑艺术以及自然科学传统,等等。每一个文化种类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是不论哪一个文化种类都是人们按照社会和自身的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人们创造物质的、精神的产品,而这种产品一经问世,人们就会产生自信心、胜任感,从而看到自己的“本质力量”, 看到自己的尊严,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此基础上又产生新的追求,为实现自己新的奋斗目标而奋斗。人们就是在这样的追求中,在创造新生活和文化的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着,并形成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在这种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的熏陶下逐步萌生和发展起来的。创造文化的过程同时就是一个铸造民族之魂,陶冶爱国情感的过程。在这条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的长河中,充溢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在中国人的血管中融入了无法排除的民族基因、爱国真情。
第一,以语言社会交际活动为例。我们知道,语言是民族的文化形式。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和审美情趣总会淋漓尽致地溶铸在自己的民族语言中;一种语言所特有的语音和书面形式,大量长期发展起来的词语,别具一格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又总是反映出一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语言情感和语言自我意识,常常是一种十分浓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甚至可以形成民族的凝聚力。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动人地描绘了将要沦为异族的奴隶的法国人对祖国语言的深情。韩麦尔先生最后说:“法国的语言是世界最美的语言”,你们要永远“把它牢记在心里”;“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南斯拉夫作家普·沃朗茨在小说《早安》中, 借着一个小孩用什么语言向陌生人问安时思想斗争和感情变化,把德国人统治南斯拉夫年代里,人民“凛然使用我们的国语”以表示自己“属于我们的祖国和民族”的深沉情感,微妙地表现出来。
语言学家陈原说:“使用某一种语言的社会集团——一个民族,一个部落,一个个地区——对自己的父母语都有强烈的感情。”他认为,“也许是因为他生下来就孕育在其中并时刻使用这种媒介,使他觉得分不开,而且最能表达他自己。”“我在这里称语言是感情的东西,是有物质基础的,是从千百年世世代代共同生活而又共同使用一种交际工具因而形成的。这不是生理现象,而是社会心理现象。”①
这种语言交际中的社会心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升华为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感。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中华民族总是利用自己优美的母语,在社会交际中提高自己的爱国主义道德认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维护民族的尊严的。1950 年 11 月,以伍修权为首的我国政府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参加“美国侵略台湾案”的讨论。伍修权斥责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不使用联合国规定的正式工作语言——华语,他义正词严地说:“我怀疑这个发言的人是不是中国人”,因为“伟大的中国人民的语言他都不会。”伍修权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斗争环境,为捍卫刚刚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尊严,进行了勇敢机智的斗争,表现了一个真诚的爱国者地祖国无比热爱的情怀。今天,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方面,我们的语言情感和语言自我意识,无疑是我国人民斗争中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但是,它已经不仅仅是对自己母语甚至方言的偏
① 《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第 357—363 页。
执狭隘的纯经验性的社会心理了,它是一种中华儿女的自觉意识,这就是既热爱母语、勇于维护它的纯洁和尊严,也尊重其他国家民族的语言传统和习惯,乐于学习和掌握其他语种,吸收一切外来的精神文明财富包括语言方面的经验,进行语言文学的建设和改革,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文字,使祖国的语言文字更加纯洁健康地向前发展。这本身就凝聚着爱国主义的深沉感情。第二,以音乐艺术活动为例。音乐艺术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
是人类创造生活、热爱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感情创造了音乐,音乐激发着感情。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艺术。非洲和拉丁美洲各民族的音乐舞蹈,多是激烈的节奏,简单的旋律,因为那里炽热的太阳和气候培养了他们热烈的、跳动不安的情感;欧洲许多国家的音乐充满理性和条理,因为较早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他们过于注意自己的绅士风度;俄罗斯音乐粗犷而缓慢,是因为广袤的土地和寒冷的空气给那里的人们以豪放宽广的性格;美国音乐浪漫而多彩,显然是由于多民族文化共处产生出来的混血儿。中国音乐是中国人的情感塑造出来的。中国人的情感总的说来是细腻、丰富、朴实、热情的。但由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国土地辽阔宽广,中国人的情感也由于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显得多种多样,中国的音乐自然就仪态万千,变化无穷。东北民歌健康、朴实、明朗、高亢,带有浓厚的山林气味, 又像是冰雪在共鸣。蒙古的歌声豪迈粗犷,像是在伴着马蹄声歌唱,曲调随着马蹄颠簸起伏,充满草原情调。新疆歌舞富于手鼓节奏,表达着人们热情开朗的胸怀,使人联想到冰山雪莲以至风暴。黄土高坡,那里的音乐是山风和土组成的。歌声直爽粗放、朴实无华,这是黄河两岸人民情感的典型流露。江南的乐曲,表现的是山青水秀,象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歌曲柔情婉转,全是生长在好山好水、肥沃大地上的江南人民细腻灵秀、聪颖活泼的情感的表达。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活,他们用情感编织着歌曲,用歌喉讴歌这片热土,这里的乡亲,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用歌声感染、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人,唤起人们感情的强烈共鸣。因为优美的歌声能引起人们的爱慕与追求,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甚至使人陶醉其中,神往留连。传说战国时代民间歌女韩娥在临淄的雍门一带卖唱求食,他的美妙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三天以后还觉得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后人便概括成“绕梁三日” 的成语来描绘此事。中国音乐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体系。各种各样的音乐艺术形式,无数的杰出作品都包蕴着中华民族热爱家乡的深沉情感,这种情感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和民族的形成、国家的出现, 而逐步升华为各个时期的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感,并从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交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爱国主义传统。无产阶级继承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自觉地把音乐艺术活动中的朴素爱国主义情感升华到高度爱国主义的思想境界。在我国历史上,人民高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抒发的是爱国激情,投入的是保卫祖国的伟大战斗。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可爱的将士一面柔情地哼着《十五的月亮》,一面豪迈地干着“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的惊天动地的事业。
第三,以文学创作和欣赏为例。中国古代文学,素有“以悲为美”的历史传统,正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个观点和传统,从上古共工触山、精卫填海的神话中,就已初露端倪;从《诗经》、《离骚》直
到清末小说,可以说是基本贯穿始终的。所以晚清的刘鹗这样来总结中国文学艺术的规律:“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
《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哭泣者,悲痛伤心之极也。由于悲哀之极,便生出无限的艺术感染力,生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哭泣时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也各有作者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文艺观,但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及以后延续下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是一脉相承的。千百年来,这血泪之词,歌哭之声,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了连绵不断的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氛围和社会民族心理。这种连续性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爱国主义情感本身的需要。正像人类社会按照它固有的客观规律向前发展一样,爱国主义情感也有它发展的趋势,尽管在它前进的道路上有过和会有这样那样的曲折,但是它的总趋势是发展的进步的,这样才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应该说,包蕴在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中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是中华民族心田上爱国主义情感流水的一个重要的源头。这个源头的继续流淌直至汇成奔腾的大河,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要靠文学作品的感染和陶冶。陶冶以潜移默化为主要手段,把人们的朴素爱国主义感情,从日常的心潮起伏、随遇而生的状态,逐步提高到成型定向,形成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前一代人所受的陶冶可以转移到后一代,这样我们的爱国主义传统永远不会中断,而会得到发扬光大。
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是广泛的。除了前文提到的忧患意识以外,还有多方面的内容,诸如:一是爱国就要建设祖国。这个思想是源远流长的。早在战国时代,墨翟就曾说:“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主张勤俭实干,艰苦奋斗来建设自己的国家。而后这种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文化心理和建国兴邦意识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今天我们把它继承下来加以发扬光大,作为无产阶级的传家宝,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柱、重要的保证和立足点。二是爱国就要保卫祖国。这个传统也很悠久。《诗经·秦风》的“岂日无衣,与子同袍”,是用文字同仇敌忾最早的表述。后来在传世的几十万首唐诗里,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的诗,推为第一,这里不是单赞誉他的艺术技巧,而主要是褒奖他的爱国思想情感。他又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作者使明月关山见证了神州大地的久历风霜,身经百战。从秦汉说起就是从亘古说起,以“不破”“不还”作结,就是要后代子孙永远保持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不衰。中国共产党人升华了这种保疆卫土的爱国精神,当诗人田汉为我们伟大的国歌拟写歌词的时候,在他笔下发出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怒吼,这当然不是一时的感情迸发,而是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民族危亡时代的总宣泻。今天,祖国在振兴、腾飞,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意志和身躯筑起了一座伟大长城,巨龙般挺身而起,环视全球了。
其次,爱国主义情感在爱国主义道德规范的教育下深化。每个国家千百年来形成的爱国主义道德规范,也以社会舆论和道德教育的形式熏陶着人
们,只要人们乐于接受而不拒绝这种熏陶和教育,他们就能使自己的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上升到爱国主义的认识,确立起对祖国的正确的是非荣辱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对祖国的责任,不仅在感情上热爱,而且在行动上表现为忠诚。这种行动以必要的自我牺牲为前提,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祖国利益为目标。因此建立在对于爱国主义道德规范认识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深刻性、稳定性,能够体现为坚强的爱国主义意志。人们具备了爱国主义道德情感和坚强意志,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就能在爱国主义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的椎动下,克服困难,发扬献身精神,把爱国主义行动坚持到底。我国明代爱国名将戚继光的爱国主义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是颇为典型的。《明史》记载:“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他从小在祖国的文化典籍和家庭教养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青年时代戚继光目击东南沿海倭寇之害,就在兵书空白处题诗言志:“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誓平倭寇、保卫祖国海疆的抱负和以国为重、以己为轻的高尚荣辱观。为了民族大义,他多次受个人被弹劾、免官之辱,带“罪” 领兵。为了训练一支强大的“戚家军”,他“一年 360 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征战杀伐,作出了个人最大的牺牲,体现了以坚韧不拔的爱国意志,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再次,爱国主义道德认识和情感在爱国主义道德实践中升华。爱国主义道德实践过程,同时又是人们新的爱国主义道德认识和爱国主义情感的体验过程。历史上有许多事例说明,当人们选择了以身许国的爱国行为时,就会以自己的爱国行为傲视和鄙夷一切损害祖国利益的勾当,激起更强烈的自尊心,使一切爱国行为在自己的心目中更加崇高,一切卖国和损害祖国利益的行为在自己的心目中更加卑下;人们会认识到自己所作出的自我牺牲换来了亲人、后代、人民和祖国的安宁幸福和繁荣富强,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 人们会体验到自己的行为与祖国历史上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举动的某些相似之处,体会到加入爱国主义行列的自豪感,产生与历史上爱国伟大人物心心相通的共鸣。在新的爱国主义道德实践中,人们获得的这些认识和体验,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爱国主义道德情感,增加了它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使爱国主义信念越来越深的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加上社会舆论对爱国行为的赞誉,对卖国或损害祖国利益的行为的谴责,爱国主义的行为影响就会越来越大,效果也会越来越好。人们认识事物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一循环往复发展的认识过程和规律,在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中,同样也遵循着这一规律向前发展,这就是以爱国主义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动各个环节在实践基础上的信息相互反馈,相互促进来实现的。
总之,中华民族心田上爱国主义感情的流水源远流长。它从远古流来向久远的未来流去。每一个中国人都理所当然地应该扪心自问:这条感情流水的江河是否也奔流在自己的心中?如果你不仅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和悠久的文化,而且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建设祖国的伟大人民以及它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那么你一定能够作出肯定的回答。我们愿每一个中国人包括青年朋友们在内,都能作出问心无愧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