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使者

1916 年,日本有个大仓男爵,在东京创办了一家帝国剧场,决定请当时中国最著名的京剧演员梅兰芳去演出。梅兰芳的挚友冯耿光先生早年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士官学校,在日本朝野中有些熟人。大仓就是通过冯的关系, 约请梅兰芳赴日演出的。但是当时风云突变,发生了张勋复辟,北京大乱, 此事遂被搁浅。后来章宗祥、陆宗舆先后出任驻日公使,日方又挽章、陆从中斡旋,到 1919 年四月下旬,帝国剧场一再催促,在梅的友好们的大力支持下,方始成行。

对于京剧诞生以来的第一次出国演出,伶界全体无不引以为荣。4 月 20 日,北京正乐育化会(即后来的梨园公会),在北京同兴堂设宴共饯,次日, 数百名会员到北京前门东车站,敲锣打鼓,为梅兰芳一行人送行,盛况空前。

五月的日本,正是樱花盛开的季节,在上野、下野的公园里是一片樱花的海洋。东京和大阪的观众,无论是政府的官员,文艺界的名流,还是旅日华侨,一般的观众,对第一个传播京剧艺术的使者到来,特别是中国著名艺术家梅兰芳的到来,表示了高度的热情。

第一次东渡扶桑,与梅兰芳同行的有梅氏前妻王明华夫人,以及演员高庆奎、贯大元、姜妙香、姚玉英、芙蓉草(即赵桐珊)、董玉林、何喜春、陶玉芝、王毓楼,场面乐队有琴师茹莱卿、高联奎,司鼓何斌奎,笛手陈嘉梁,月琴孙惠廷,怀鼓唐春平,云锣马宝铭,木鱼马宝珊,南弦傅荣斌,大锣张达楼,企钹曾小轩等人。

带去的剧目有《天女散花》、《御碑亭》、《金山寺》、《琴挑》、《游园惊梦》、《思凡》,二本《虹霓关》、《乌龙院》、《鸿鸾禧》、《空城计》等。

在东京帝国剧场演出十二天,在大阪公会堂演出三天,余下的时间进行参观、访问、座谈。月余的时间里,全体人员沉浸在友好的气氛之中。

帝国剧场舞台比较先进,前台宽阔,灯光明亮;后台有浴室,可供沐浴。剧场还有一个特殊规矩,要是发给一个小纸袋,内装一枚有孔的五分小硬币, 就是今天客满了。据芙蓉草回忆,在东京十二场演出得了十次这样的硬币, 因为有两次空了二三个座位。

梅剧团的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赞赏。许多文艺界知名人士均著文介绍、评论。在梅剧团回国后,日本剧团排演了《天女散花》,不少名伶模仿梅兰芳的舞姿,称为“梅舞”。

对梅兰芳等人表演的《天女散花》,剧评家认为,是无与伦比的卓越表演,是象征主义的高超艺术。他们说京戏不用布景,只用简单的道具,这与日本戏剧不同,但演来却有声有色,令人钦佩。

以生旦为主的唱工戏《御碑亭》,深受日本观众的欢迎,像王有道休妻之事,在日本也屡见不鲜,自然引起被夫权压迫的广大妇女的同情与共呜, 许多妇女都掩面落下了同情的眼泪。

1919 年梅兰芳率团的访日演出,虽时间短暂,但却轰动东瀛,当时东京汇文书店曾有《品梅记》之辑,日本学者、名流竞作观剧文字刊于该册。

1924 年 10 月,梅兰芳第二次带剧团到日本巡回演出,那正是日本大地震的第二年。梅剧团为了支授帝国剧场的复兴,在东京演出的日期比较长, 同时还义演募款,救济受震灾的日本人民。

在这次率团东行期间,久保田约梅剧团到京都演出,并介绍梅兰芳到“宝冢”电影厂拍摄《廉锦枫》。梅兰芳饰廉锦枫,朱桂芳饰蚌形。还拍了《虹霓关》对枪一段。梅兰芳饰东方氏、姜妙香饰王伯党。

拍完电影后,日本朋友请吃“鸡素烧”,由于多吃了牛肉,梅兰芳得了急性肠胃炎,久保田请京都名医今井泰藏出诊,经过及时抢救和精心护理, 梅兰芳很快恢复了健康。

今井泰藏不但不受报酬,还把梅兰芳当做贵宾,设宴款待。梅兰芳对此盛情深表谢意,问今井泰藏医师需要什么物品。今井泰藏再三推辞,无意中说起翡翠袖扣很美观,梅兰芳铭记在心,回国把翡翠袖扣买好,准备送给这位医生。后因国际形势变化,梅兰芳与这位日本朋友失去联系。直到 1956 年,梅兰芳第三次访日时,想把珍藏多年的翡翠袖扣送给今井泰藏医师,哪知医师在十三年前不幸逝世。为了表示对医师的敬意和悼念,梅兰芳亲自到今井泰藏家里,将翡翠袖扣献给了医师的遗像。

1956 年,梅兰芳受周恩来总理的托咐,率中国京剧团访问日本。全团 86 人,是梅兰芳历次出国阵容最整齐,规模最大的一次。

代表团在日本演出了《闹天宫》、《将相和》、《三岔口》、《人面桃花》、《秋江》、《拾玉镯》等京剧名剧。梅兰芳亲自主演了《贵妃醉酒》、

《霸王别姬》、《奇双会》,梅葆玖演出了《天女散花》,这些剧目不仅轰动了日本,还吸引了来自各国的观众。

梅兰芳第三次赴日演出,旧地重游分外亲切。日本著名歌舞伎演员市川猿之助为了接待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特意修缮了住宅庭院,用中国式的盛筵招待梅兰芳和全体团员,他还即兴表演了节目,大家尽欢而散。

日本国会破例招待了梅兰芳和一些主要团员,这在日本是很少见的极高礼仪。

梅兰芳除了在东京和大阪两地重演外,还到福冈、八幡、名古屋、京都等地进行演出。每到一地,都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演出之余,梅兰芳还广泛地与 1919 年和 1924 年的旧友重逢,欢欣话旧。

回国后,梅兰芳写作了《东游记》,献给友好的日本人民。冈崎俊夫将其译成日文,给日本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25 年后,1981 年 5 月,82 岁高龄的松尾国三先生全家到北京旅游,中国对外文化协会举行盛大欢迎会,引用已故周恩来总理的话:“饮水不忘掏井人”来赞扬松尾先生对中日友好作出的功绩。松尾先生叙述了当年梅兰芳的许多动人事例,还特地到梅先生的墓碑前献花致敬。

许姬传先生曾写诗送给松尾国三先生: 忆昔东游日,扶桑樱正红。

先驱开道路,友谊记丰功。舞态留银座,歌声来远鸿。博多承颖洽,话旧更相融。

1930 年初,梅兰芳率领剧团赴美演出,这是中国京剧首次在美国舞台上出现,也是梅剧团第三次到国外演出。如果说东渡扶桑,梅兰芳等人已遇到很大的困难,然而,日本毕竟和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赴美演出, 则完全是一种陌生的文化形态,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这次远渡重洋的演出,梅兰芳早就和齐如山、冯幼伟、吴震终研究过多次,并筹备赴美旅行演出的具体工作。为此,决定由齐如山负责宣传工

作,他执笔,大家提意见修改,写了《中国剧的组织》、《梅兰芳》、《梅兰芳歌曲谱》等,译成英文。歌曲谱由徐兰沅等论出工尺谱,特约音乐家刘天华翻成五线谱。还画了介绍中国戏的各种图画,有中英文对照的文字说明。舞台装置是采用“故宫”式样制作的,尽量制用折叠式,以便于装箱运输。

旅美演出的经费自筹而来。从 1925 年筹备起 5 年的时间内,梅兰芳演剧积攒的现金已经用得差不多了,而赴美还需一大笔钱。最后,由京沪两地的金融界友人组成后援会筹措银元十万元,定的是英国坎那大皇后号的船票, 准备于 1929 年 12 月下旬从上海启航。

谁料,正当筹备工作已经就绪,梅剧团正准备动身之时,梅兰芳收到两封电报。信中讲,美国正值经济危机,市面不振,请缓来,如果要来则要多带钱。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令人始料不及。当时负责筹款的中国银行董事冯幼伟对梅兰芳说:“这件事的行止,你自己拿主意,因为如果不上座,你就破产了。”

面对这突然的变故,梅兰芳陷入沉思,经过认真的考虑,梅兰芳果断决定,欢送会已开过,船票已买好,倘若不走,在国内外的声誉必然一落千丈, 而我的情绪也会一蹶不振,我决定按原计划上船,走“当然这是一次冒险, 但我必须冒这次险”。

就这样,梅兰芳率领他的剧团于 1930 年 1 月 18 日从上海启航了,经日

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至西雅图换火车经芝加哥,于 2 月 8 日到达纽约。梅剧团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华盛顿,中国驻美公使为剧团

举行了招待会,全体内阁成员全都到了。

梅剧团首场演出了《晴雯撕扇》。对此剧,当时正在美国讲学的南开中学校长张彭春直言不讳地讲:“《晴雯撕扇》,外国人看不懂。这个故事发生在端阳节,外国没有这个节日,由此而发生的细节,也无法理解。”听了张彭春的话,梅兰芳紧紧抓住张彭春的手说:“张先生,你帮我挑选剧目, 如果我失败了,中国文艺界也没有光彩。”

经过与国内南开大学的交涉,张彭春可以随梅剧团工作,梅兰芳聘请他担任总导演,负责演出。张彭春和大家一起研究剧目的安排。会上,张彭春指出:“外国人对中国戏的要求,希望看传统的东西,因此,必须选择他们能够理解的故事。中国戏的表演手段唱、念、做、打,都是为剧情服务的, 外国人虽不懂中国语言,如果表情动作做得好,可以使他们了解剧情。每次演出要多样化,如同一桌菜肴,具备不同的色、香、味,才能引人入胜。我主张以传统戏为主,武打和古装戏作为片段,服装、化妆要搭配。”经过一番讨论,选定了三组剧目。

第一组:《汾河湾》是久别夫妻的生活故事,戏名译为《一只鞋的问题》。

《青石山》是关于降妖的故事。“剑舞”是《红线盗盒》片段。《刺虎》是复仇的故事。

第二组:《贵妃醉酒》是宫廷生活故事。“羽舞”是《西施》的片段。

《芦花荡》是《三国演义》的故事。《打渔杀家》是渔民反霸的故事。第三组:《汾河运湾》、《青石山》、《别姬》、《杯盘舞》。

这三组戏,故事、化妆、穿戴多姿多样,既突出了梅剧团的特点,也满足了美国观众的口味。在纽约、芝加哥就是这三组轮换着演。到了旧金山, 华侨要求演《天女散花》和完整的《霸王别姬》。除此,还加演了《春香闹

学》、《打城隍》和《空城计》

1930 年 2 月 16 日,梅剧团在纽约百老汇四十九街剧院第一次上演了中

国京剧,受到美国观众的热烈欢迎。最高票价 6 美元,黑市达 16 美元。两星期后移到帝国剧院又演出三星期,每场满座,观众达七万多人次。在市面不景气的时候,可算美国的一个奇迹。

在美国各地演出时,华侨都来协助。有的帮助梅剧团办入境护照,有的照顾梅剧团的食宿,有的到后台帮忙,有的扮演龙套,有的担任翻译。

美国剧评权威斯达克·扬在纽约报纸以显著篇幅发表文章,分折介绍中国戏剧及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引起学术界的密切注视。斯达克·扬说:中国戏的组织法与古希腊戏剧有相通的地方,很高明,过去对古希腊戏剧不消化, 看了梅兰芳的做工、表情,不理解的懂了。他还说: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 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现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梅兰芳的做工、表情,从眼的动作到手的动作都是恰到好处,姿态形象生动,有含蓄不尽的美。

在华侨最多的城市旧金山,梅剧团前后在提瓦利戏院、自由戏院和喀皮他儿戏院演出了两个星期。旧金山市长特地从外地赶回来到车站欢迎,并陪梅兰芳到广场致欢迎词,全场数万人欢声雷动。梅剧团成员分乘十几辆汽车、六辆警卫车呜笛开道,还有写着“欢迎大艺术家梅兰芳”的两面大旗和乐队。市长与梅兰芳共乘敞蓬汽车,在夹道欢迎的人山人海中,缓缓行驶到大中华戏院。门口也挑着两面大旗,上写“欢迎大艺术家梅兰芳大会”。市长和梅兰芳挽手进入会场。欢迎会在侨胞的热烈情绪中开始,首先是市长致欢迎词, 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和商会代表相继发言,最后梅兰芳作了答谢词。事后, 市政府的一位高级官员对梅兰芳说:“这种热烈情景是八十年来罕见的。”

1930 年 5 月 12 日,梅剧团到达洛杉矶,中国华侨及各国领事向梅兰芳献花。洛杉矶市政府特派警卫队呜笛开道,以演武侠片著名的电影演员道格拉司·范明克的夫人玛俪·壁克福派代表到站迎接,并派摄影队为梅剧团拍摄有声新闻电影。范明克因事在英国,特意委派其夫人玛丽·壁克福招待梅剧团食宿。

第二天剧场经理请梅兰芳到夜总会里喝酒,就在这里,梅兰芳会见了喜剧大师卓别林。两位艺术家拥抱在一起。卓别林风趣地说:“我早就听到你的名字,今日可称幸会。啊!想不到你这么年轻。”梅兰芳也幽默地说:“十几年前我在银幕上看见你,你的手杖、帽子、大皮鞋、小胡子真有意思。刚才看见你,我简直认不出来。因为你的翩翩风度和舞台上判若两人了。”卓别林说:“我还没看过你的戏,但明天就可以从舞台上看到最能代表中国戏剧、享有世界声誉的天才演员的演出了。”梅兰芳和卓别林,东西方两位大艺术家,互相倾谈了东西方的艺术特点,表演心得,心走到一起。

梅兰芳在洛杉矶演出时,该市波摩拿学院院长晏文士博士召集全体校董开会,建议趁此机会授予梅兰芳文学博士学位,大家一致赞同。并决定于该校 6 月 16 日举行毕业典礼时同时颁发。为此,院长向梅兰芳征求意见,梅兰芳对此荣誉拒不敢受。院长说:“您这次访美演出,宣传东方艺术,联络美中人民之间的感情,沟通世界文化,这样伟大的功绩几十年来还没有过,所以本校才决议将这个荣衔授予您。您不敢当,谁敢当呢?”盛情难却,梅兰芳只得欣然接受。但因 6 月 6 日要赴檀香山演出,辞谢不能参加授衔典礼。

晏文士院长和校董们决定改为 5 月 28 日提前颁授博士学位,这在该校历

史上是一次颇为罕见的破例之举。

数日之后,梅兰芳又至南加利佛尼亚大学接受该校颁授博士学位。

在檀香山演出后,梅剧团带着演出成功的喜悦和美国人民的美好情谊回国。这次访美演出成功,梅兰芳成为第一个用京剧艺术打破了欧美人士向来不看京剧的艺术大师,并成为第一个用京剧艺术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为国争光的艺术使者。他把中国京剧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引起国际上,特别是欧洲文艺界的注目。

1930 年夏天,梅兰芳和他的剧团愉快地结束了美国之旅,回到了上海的马思南路“梅花诗屋”。

归途中,梅兰芳即产生了到欧洲旅行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戏剧的想法。回国后就与英、法、德驻华的外交官联络赴欧演出之事。同时和旅欧华籍友人以及在欧洲留学的中国朋友交换赴欧旅行演出的看法,尽管只是计划,但社会上已广泛传开了“梅兰芳要赴欧洲旅行演出”的消息。但消息变成事实,要付出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是很难实现的。

1934 年 4 月,梅兰芳从汉口演毕返沪时路过南京,南京中国银行经理吴震修把外交部托转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来电抄件给梅兰芳看,大意是:“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闻梅兰芳赴欧表演消息,极盼顺道到苏一游。”并表示:“梅君在苏境内食宿招待,可由苏方负担。”回到上海后,又接到苏联来电:“热烈欢迎梅兰芳,请将表演节目,酬劳及其他一切条件详细函示。”

梅兰芳经过深思熟虑,旁咨博采,决定赴苏演出,几经磋商,终于在 1934

年 12 月底,接到了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代理会长库里雅的正式邀请书。

为迎接梅兰芳的到来,苏联政府成立了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著名戏剧、电影、文学界知名人士组成的“梅兰芳招待委员会”,并派“北方号” 专轮接梅兰芳从上海直达海参崴,而后,乘专车经西伯利亚大铁路西行抵达莫斯科。

经过周密的安排和准备,1935 年 2 月 21 日,梅兰芳率团登上“北方号” 专轮启航到苏联。

经过长途跋涉,梅剧团于 3 月 12 日到达莫斯科。梅兰芳等人一下火车, 立即受到苏联方面的热烈欢迎。

访苏首场演出在苏联音乐厅进行。以后又相继到列宁格勒演出,无论走到哪,梅剧团都受到热烈欢迎,其盛况不亚于美国。特别是在莫斯科大剧院的招待晚会更令人称羡。

会上,梅兰芳与王少亭合演了《打渔杀家》,和朱桂芳合演了《虹霓关》, 杨盛春主演了《盗丹》,这是孙悟空形象第一次出现在外国舞台上。

梅兰芳的演出,受到了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梅耶荷尔德、文学家高尔基、A·托尔斯泰、著名芭蕾舞演员谢苗诺娃,以及专程来苏观摩梅兰芳表演的德国著名剧作家和导演布莱希特等人的热烈欢迎。电影名导演爱森斯坦还邀请梅兰芳拍摄了《虹霓关》里东方氏和王伯党对枪一场。

对梅兰芳的表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梅博士的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可供我们探索研究。”又说:“中国戏是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梅耶荷尔德评价说:“俄国戏剧受德、法、英各国的影响,走到自然主义路上,在舞台上讲究和真的一样,像照相那样呆板,没有生气。《打渔杀家》中,父、女二人,两支船浆,在毫无布景的台毯上,表现江上的风景,

观众从想象中,觉得他们在大江中的生活是有诗意的,而且是有真实感的。你们的手法高明,对我有很大启发。”他还评价说:“梅博士的表演,面部的表情,特别是善用眼神来传达剧中人的思想感情,令人叹服⋯⋯梅先生手势的美妙多姿,随着剧情的发展,使我们不懂汉语的人,也能够了解剧中人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应该用心学习的。”

布莱希特也指出了他多年来所朦胧追求而尚未达到的,在梅兰芳却已经发展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世界三大演剧体系的创始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荟聚一堂,各抒伟论,互相交流,对戏剧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深广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梅氏演剧学派,在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梅兰芳终于以其卓越的表演,使京剧成为世界戏剧宝库中一颗熠熠生辉的宝石。他通过戏剧。将中国人民的美好情谊传达给了世界各国人民,他通过戏剧,向全世界传播了中国文化,他把京剧提高到一种崭新的高度,他无愧于一位伟大的文化使者的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