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师友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梅兰芳之所以能成为一代艺术大师,和他幼年的转益多师、博取众长分不开,也和他结识了一批有才华的朋友息息相。

梅兰芳的刀马旦戏、花衫戏是路三宝教授的。

路三宝大梅兰芳 17 岁,他是山东历城人。路三宝初学老生,后改花衫、刀马旦。和著名谭派老生谭鑫培合作的《杀惜》、《杀山》颇受欢迎。在与王瑶卿合作《梅玉配》、《金猛关》等剧中,受王派影响很大,不但做工细腻、扑跌矫健,更能抓住人物性格,进行充分的表演。

他教梅兰芳是从《贵妃醉酒》开始的。

《贵妃醉酒》是吴月红(月月红)、余玉琴、路三宝擅演的剧目。这出戏身段极其繁重,有大量衔杯、卧鱼的种种表演动作,如果没有腰腿武功底子,是难以出色的。所以一向由刀马旦兼演。

路三宝表演和余玉琴不同,他不踩跷,所以梅兰芳也不踩跷。梅花芳曾这样回忆过老师:“路先生教我练衔杯、卧鱼,以及酒醉的台步、执扇子的姿势、看雁时的云步,抖袖的各种程式,未醉之前的身段与醉后改穿宫装的步法。他的教授细致极了,也认真极了。”

梅兰芳从路三宝那学会了《贵妃醉酒》,经过不断演出,不断修改,给这出有色情的戏赋予了新意,并使《贵妃醉酒》成为梅派代表剧目之一的古典歌舞剧。几十年来,梅兰芳久演不衰,就是晚年还能演唱这出唱做极其繁重的舞剧,不能不说依赖于路三宝的教导,当然与梅兰芳勤学苦练、创造革新也是不可分的。

另一位对梅兰芳一生都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有“梨园汤武”之称的王瑶卿。王瑶卿在我国京剧艺术史上,是一位继往开来,有巨大贡献的艺术大师。

在艺术上,他打破了青衣、花旦、刀马旦不能兼演的陈规旧习,把各行当的唱、念、做、打的特点融为一体,使一个旦角演员可以扮演多种角色,为京剧的旦角开辟了广阔的新道路,创造了“花衫”这一新的旦角行当,促使旦角得以与生角并驾齐驱的发展。在教育上,他打破了男旦不收女徒的积习, 因材施教,培养了“四大名旦”、“四小名旦”以及王玉蓉、章遏云、杜近芳、解锐青、刘秀荣、刘长瑜等著名演员,入室弟子数以百计,可以说“王派”旦角遍及全国。

梅兰芳之所对王瑶卿产生极大兴趣,是看了王瑶卿表演的《虹霓关》后, 当时由梅雨田介绍,向王瑶卿学习的。王瑶卿与梅雨田交谊深厚,但因辈分关系。坚决不同意梅兰芳磕头拜师。他说:“论行辈我们是平辈。咱们不必拘形式,还是弟兄相称。你叫我大哥,我叫你兰弟。”王瑶卿与梅兰芳虽有师徒之分,但始终以弟兄相称。

王瑶卿不仅把从万盏灯(李紫珊)那里学到并唱红的《虹霓关》细致地教给了梅兰芳,并在梅兰芳学会了《虹霓关》之后,就再也不演此剧,表现了艺术家“让戏”的高尚风格和品德。

继《虹霓关》之后,梅兰芳又向王先生学会了《汾河湾》和《樊江关》这二出唱工少,说白多,重在表情和做派的戏。青年时期,梅兰芳能陪谭鑫培(《汾河湾》的柳迎春)、王瑶卿(《樊江关》的薛金莲)唱好这两出戏, 同样是与先辈的教导分不开。

以后,梅兰芳与王瑶卿同台,或向王瑶卿请教,从多方面得到教益。梅

兰芳从唱青衣开始,过渡到花衫,以至后来自成一派,王瑶卿先生对他是有重要影响的。

陈德霖是另一位对梅兰芳有重要影响的老师。陈德霖京昆俱佳,文武全才,直到 69 岁逝世前,他从未间断过舞台生活。他为人刚正,被尊为陈老夫子。陈德霖嗓音圆滑、高亢明亮有“音安妙而流响,声激越而靖厉”的评价。在表演上他因有昆曲武功和《打花鼓》一类剧目的根底,身段规矩稳练而不呆板,大方灵活而又严谨。是从时小福到王瑶卿之间承前启后的旦角演员。他把擅演的《思凡》、《断桥》、《刺虎》、《游园惊梦》等昆曲剧目和京剧《雁门关》、《战浦关》、《武昭关》、《四郎探母》、《南天门》等戏的唱腔、身段,都传授给了梅兰芳。

梅兰芳一生的戏剧生涯中,曾向无数的师友学习过,如昆曲名净李寿山, 架子花兼武花钱全福等等。

此外,梅兰芳之所以成为我国的戏剧大师,除了他本身具备的优异条件外,外来的帮助应该是不可分的。齐如山就是其中一位。

齐如山是昆弋腔发源地河北高阳县人,童年时代就养成看戏习惯,后毕业于同文书馆,曾两次去过欧洲,1913 年回到北京后,开始研究戏剧,著有

《说戏》一书,为汪伯唐(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所赏识,并在“正乐育化会”为京剧艺人做过演讲,引起会长谭鑫培、田际云(艺名想儿霄),以及梨园中人的注意。他原是梅兰芳的观众,看了梅的演出惊为天才,他说梅嗓音圆润,身段优美,扮相俊秀,擅长做戏,既有天赋又能发挥,“确是一块好材料”(当时谭鑫培赞美梅兰芳的话),由此而产生扶植梅兰芳的动机。

齐、梅二人的结识并没有介绍人,而是通过书信往来而论交的。1913 年, 梅兰芳在天乐荣园演《汾河湾》,齐如山坐在台下看戏,看到薛仁贵在窑外唱“家住绛州县龙门”哪一大段时,饰柳迎春的梅兰芳面向内坐,竟自休息了。(老先生都是这么教的)这一段唱词正是薛仁贵在叙述当年与迎春结合的经过,柳迎春怎么可以丝毫没有反应呢?

于是他便写了一封长信给梅兰芳,阐明他的看法:“假使有一个人他是自己分别十八年的丈夫回来了,自己不相信,叫他叙述身世,这是对他的考核,岂能对方在滔滔不绝地叙说着,自己却漠不关心呢?虽说老先生是这样教的,但是损坏了剧情,戏剧是永远不允许演员在台上歇着的,何况这一段是全剧的关键,妻子听了丈夫叙述的旧情,决不会无动于衷的,如果要想成为一个大演员,非有改革之心不可。”

齐如山还在信中,把他设想的表情动作,按照薛仁贵的唱段,逐句具体写了出来,供梅参考。自日后,梅兰芳又演《汾河湾》,齐如山再去看戏时, 梅已完全按照他的设想作了艺术上的加工、修改,并且获得一阵阵喝彩声。据说散戏后,演薛仁贵的谭鑫培对人说,他很纳闷,他并没有耍腔,何来众多喝彩声,留神一看,原来梅兰芳在做戏。由此可见,梅在青年时代(当时不满 20 岁)就能虚心接受意见,从善如流。不久,梅兰芳就叫跟包的送一封信给这位台下看戏的老观众,请他见面叙谈,从此两人订交。

齐如山又从古画中为梅设计了古装打扮,并把古代各种不同的舞姿帮助他设计到戏中去。首先是《嫦娥奔月》继之又有《红线盗盒》、《天女散花》、

《廉锦枫》等等。

20 年代,是京剧鼎盛时期,当时都中名角荟萃,各张一军,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称“三鼎甲”最为突出。俟“四大名旦”形成,各组编排新戏

为号召,竞争激烈。当时程砚秋有罗瘿公、金晦庐,荀慧生有陈墨香,尚小云有金菊隐(清逸居士),而梅之新戏皆多半出于齐如山之手笔,尤以当时齐为梅从古装剧而神话剧而言情剧,排演了脍炙人口的《俊袭人》、《洛神》和连续上演的日本《太真外传》,使梅派新戏别具一格,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这些外请的老师给梅兰芳以众多的剧目、广泛的知识外,家传的艺术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他从伯父梅雨田那里学会了《武家坡》、《大登殿》和《玉堂春》。对《玉堂春》,梅兰芳的朋友林季鸿在老腔老调的基础上, 加以革新创造了娓娓动听的新腔,梅雨田就是把这个新腔的《玉堂春》教给了侄子,并在演出时为他操琴。梅兰芳在 1911 年秋,首演成功,后来成为一出“梅派”代表剧目。

纵观梅兰芳的学戏,演戏经过,是继承祖父传统戏路的。梅巧玲是先学昆曲,后学青衣,兼学花旦;梅兰芳是先学青衣,后学昆曲,兼学刀马旦。相同的是打破了青衣与花旦或与刀马旦不许兼演的规定,突破了行当界限。梅兰芳就这样在师父、同行、外界友人的关心、帮助下逐步成为一代艺

术大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