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得天独厚
秦山核电厂三面环山,一面濒海。圆柱形的高大建筑物,是安放核反应堆的主厂房,又叫安全壳。它是一个非常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圆筒,壁厚在 1 米以上,由成千上万吨钢铁和水泥浇灌而成。因此,这个厂房要求地基能承受每平方米 60 吨的重量,并且在核电厂的整个寿期内不能产生差异沉降。秦山谷地恰好具有这样的条件。对山体进行适当开挖后,整个厂房直接座落在基岩上。这里地质构造稳定,地震烈度很低,可保护主厂房稳如磐石。
安全壳近旁的长方形建筑物是汽轮发电机厂房,里面的设备和普通火电厂相似,但尺寸要大得多。
从主厂房往前看有一片平地,上面整齐地排列着许多小车间,它们是为主厂房服务的。这片平地原先是经常被海水淹没的滩涂。经过设计人员的精心安排,用开挖山体得到的土石方修筑了一条海堤,才从海水中夺得了这一片土地。
厂区周围高低参差的重峦叠嶂,恰好成为厂区和居民村之间一道完美的天然屏障,把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质的反应堆及外面的厂房包在山峦之中,并面向辽阔的海面,大大地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安全感。
还有一些看不见的地下和水下设施,秦山谷地也为这些设施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例如,核电厂运行时需要大量的冷却水,多达每小时 7 万立方米。这些水是经由一个穿山的涵洞,从海平面下的一个取水口中汲取的。那里基岩裸露,岸坡陡峭,水道深而稳定,可以汲取到深层的低温海水。核电厂所需的淡水则是由附近的长山河供给的。那里新建了一个自来水厂,生产的淡水足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核电厂运行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包括废水),都贮存在厂区的地下建筑物内。这些建筑物能有效地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到环境中去。
大家还可以看到,这里没有常规电厂里必不可少的铁路专用线。对核电厂来说,装入反应堆的核燃料可以烧整整三年,而一炉燃料总共只用 40 吨二氧化铀,因此就没有必要建造铁路线。建厂期间所需的设备、器材,是通过公路或水路运送来的。附近的沪杭公路和金山卫码头,都为核电厂大型设备的运输和装卸立下过汗马功劳。
当然,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建在浙江省海盐县,不仅仅是由于这些技术上的原因。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放宽一些,把视角再提高一些,从我国能源供求的全局观点来考虑,就会明白,选择这个厂址建造核电站,还有更为实
际的经济背景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从全局来看,我国和面临能源饥荒的某些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是一个能量资源比较丰富、能量消费比较节制的国家。
我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有 7200 亿吨,按照目前的开采量,可供全国人民
使用 1000 年。除煤炭外,我国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石油产量排在世界
第六位,天然气产量排在第十三位。我国水力资源也十分丰富,蕴藏量达 5.38
亿千瓦,居世界首位。如果能开发其中的一半,也有 3 亿千瓦左右,相当于
我国全部电站设备总容量的 4 倍。
然而,我国能源的分布情况却不理想。适于开采的煤炭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北方,所以一直得“北煤南运”。水力资源大多集中在西南地区,那儿地质条件复杂,交通闭塞,即使把水力资源开发出来,也得“西电东调”, 解决电能的远距离输送问题。而迫切需要能源的沿海地区,却无法自给。
华东地区科学技术发达,资金、劳力密集,历来是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根据预测,到 2000 年,这个地区的用煤量约为 1.1 亿吨,而区内生产的煤炭只到这个数字的 40%,其余都要通过铁路从山西省运来。目前华东地区每年要输入发电用煤约 1000 万吨,这已使铁路运输处于十分紧张的超载状态。因此,由于运输上困难重重,依靠输入煤炭来发展电力,有可能使电力供应的缺口越来越大。只有同时开发其他能源,尤其是核电,才能扭转这一颓势。
在华东电网的端点——浙江省海盐县,建造第一座核电站,为华东地区能源结构的改造迈出了决定性的第一步。现在,国家正在秦山开始第二期核电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