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造的微型太阳
要解决人类对能量的长期需求,最好的办法是发展可控热核反应。它是在极高的温度下,使轻原子核发生聚变而产生能量的一种方法。核聚变的原理早在 1933 年就被发现了,比裂变原理的发现整整早了 5 年。可是由于技术复杂,人类至今尚未建成聚变核电站。只能由不受控制的热核反应——氢弹来显示聚变过程惊人的威力。
核聚变实际上是宇宙中经常发生的一种能量转换过程。亿万颗恒星,包括我们的太阳在内,辐射的能量都是在氢核聚合成氦核时释放出来的。因此, 有人把核聚变装置称作人造“微型太阳”。但核聚变这种自然界中轻而易举、天天发生的过程,却是科学技术上久攻不克的顽固堡垒。
聚变反应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轻核都带有正电,因此会互相排斥。要发生聚合,必须使轻核以极高的速度运动,能克服静电斥力而相撞在一起。看起来这个问题不难,因为把带电粒子加速到很高的能量还是有办法的。如电视机的显像管,就能把电子加速到这样高的速度。利用粒子加速器也可使轻核加速到同样高的速度,用这种高速粒子去轰击轻元素的靶核,原则上就能产生聚变反应。然而实际上,这种做法效率很低,绝大部分入射粒子会反跳回来。散射的概率比聚变的概率高几百万倍。
另一种办法是把聚变燃料加热到极高的温度。这时,杂乱无章的热运动, 会使一部分轻核达到足够高的速度,克服斥力而聚合到一起。在这样高的温度下,轻核发生电离而成为正离子,核外电子不再绕核运动,而能在空间自由飞翔。这时的物质既不是固态,也不是液态或气态。在这种状态下,物质的每个体积单元中,都含有相等数目的自由电子和正离子,因此称为等离子体。它是物质的第四种状态。
实际上,宇宙中极大部分物质都以等离子体状态存在。所有恒星,包括太阳在内,主要成分都是氢和氦的等离子体。在地球上,最普通的等离子体则是霓虹灯内的发光气体。
在太阳中产生等离子体,主要是依靠它本身巨大的质量和体积。根据测定,太阳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 99.8%,其中 73%是氢,25%是氦,2%是碳、氮、氧等核素。它的平均密度为 1410 千克/米 3,比地球要小好几倍
(地球的平均密度为 5520 千克/米 3)。表面温度为 5780K。然而,在强大的引力作用下,太阳中心的密度则为 105 千克/米 3,每立方厘米的质子数达到 1025,温度高达 1500 万度。
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太阳中实际上也只有极少数质子发生聚变反应。大部分质子等了几十亿年还没有轮上。说起来也许不信,太阳中每克物质所发出的热量,比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发出的热量小 100 多倍,其数值只有 5×10-3 卡/(克·秒)。整个太阳所以能发出非常巨大的能量,只是因为它的总质量很大而已。
既然太阳中每克物质产生的能量比人体小 100 倍,它又怎能保持它的炽热状态呢?这时,因为单位时间发出的热量与太阳的体积成正比,而散走
的热量则与太阳的表面积成正比。因此体积越大,散热越慢,温度越高。在动物界,大象散热的速度就要比老鼠小 30 倍。如果它的新陈代谢和老鼠一样旺盛,就会被活活烤焦。
预计人类能够建造的热核装置,其尺寸要比太阳小得多,远远小于老鼠和大象的比例关系。因此,为了保证热核聚变的温度条件,能源释放热量的速率应比太阳大得多。现在,人类用一种比较粗暴的方式,来达到热核反应所需的高温。氢弹中的聚变过程,是依靠核裂变炸药来点燃的。聚变过程在极短的一瞬间完成,放出能摧毁一切的巨大能量。
要实现受控的聚变反应,则需采用另外一些方法,例如用强大的电流通过等离子体对它加热,或用激光等高度集中的能量使它升温。然而,要想使聚变释放的能量大于对等离体进行加热所消耗的能量,却并非易事。因为轻核在几百万次碰撞中,才能有一次机会发生聚变反应。因此要达到目的,必须把炽热的等离子体约束一段时间,不马上散掉,而且等离子体内粒子的密度要很大,以增加碰撞的机会。约束时间 T(秒)和等离子体的密度 n(粒子数/厘米 3)有关。密度大,约束时间可短一些。反之,约束时间就要加长。这个条件称为劳逊判据。氘—氚聚变,要求 nT 大于或等于 1014 秒/厘米 3, 反应温度为 1 亿度;氘—氚聚变,要求 nT 大于或等于 1016 秒/厘米 3,反应温度为 5 亿度。
在太阳中,对等离子体进行约束是不成问题的。它依靠自己的引力,自然而然地做到了这一点。然而在地球上,这却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如果将我们呼吸的空气加热到等离子体的温度,它的压力将为 1000 万大气压。地球上没有一种容器能把它约束在一起。而且任何容器材料与等离子体相遇时,不是本身被气化,就是使等离子体立即冷却下来。
多年来,从事聚变研究的科技人员,一直把希望寄托在各式各样的“磁瓶”上。根据磁性流体力学的理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将沿磁力线作螺旋运动,而不会横切磁力线离去。磁场越强,回旋半径越小。当磁场强度高达几万高斯,温度为几千万度时,带电粒子的回旋半径只有几毫米。由于等离子体也是一种带电的粒子流,因此可以利用这一原理对它进行约束。
目前,用磁来约束等离子体的最好办法,是利用一种叫做托卡马克的环形装置。1966 年,前苏联首先在这种装置上取得初步成果。
美国现有一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托卡马克装置在运行。这个装置在 1982
年成功地约束了首批等离子体,使聚变反应进行了 50 毫秒。等离子体温度达
到 1.8 亿度。
我国在 1984 年 9 月启动了自己设计和研制的受控核聚变装置——中
国环流器一号。8 年来,它完成重大实验 20 多个,获得研究成果 400 多项。
最近 3 年,科研人员针对世界核聚变研究的前沿课题开展工作。在核聚变的三大要素,即等离子体的密度、温度和约束时间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性进展。人造的微型太阳即将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