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粪壤理论的新发展

汉代的《氾胜之书》在农业总论部分没有谈到增肥和灌溉问题,在各论部分记载了基肥、种肥和追肥 3 种施肥方法。

基肥结合整地,起到“和土”的作用,主要用之于枲、芋、瓠等作物; 种肥结合播种,可以起到防虫、御旱、忍寒的作用,主要用于禾麦等粮食作物,追肥则是结合田间管理,以促进作物生长,主要用于种麻,这是中国文献上有关追肥的最早记载。在各论部分还叙述了作物的灌溉次数和用水量, 在种稻部分记述了水温调节法,在种瓜部分记述了地下灌溉法。

水温调节法,主要用于种稻,即水稻生长初期,对水的温度要求较高, 可将稻田的出水口和进水口,安排在田边的同一侧,使水在田的一边直线穿过,整田的水流动不大,保持原有水温。夏至后,水温过高不利水稻生长, 可将出水口和进水口错开,水流斜穿过田面,田中的水换动较大,从而相对地降低水温。另外,用井水浇麻,可以将汲起的井水在太阳下晒一晒,以提高水温。

地下灌溉法主要用于种瓜,方法是将一口容积为三斗的瓦瓮埋在四棵瓜苗中间,瓮口与地面平,瓮中盛满水,然后用瓦盖住瓮口,水减少了又添加, 经常保持瓮中水满。这种方法通过瓮的渗透作用,可使作物得到均匀的水分供给,减少地面蒸发,提高水的利用率,特别适用于干旱的北方。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的总论部分也没有谈到增肥和灌溉的问题。在各论部分谈到了踏粪法和使用绿肥方法。

踏粪法是:

“凡人家秋收后,治粮场上,所有穰谷稖等,并须收贮一处。每日下 3

寸厚,每平旦收聚堆积之,还依前布之,经宿即堆聚。计经冬一具牛踏成 30

车粪。至 12 月、正月之间,即载粪粪地,计小亩亩别用 5 车,计粪得 6 亩。” 使用绿肥的方法是: “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穰种,七八

月犁馣杀之。为春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

《齐民要术》在个论部分还谈到了冬灌问题。总之,肥水问题在农业增产中仍然没有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南宋时的《陈旉农书》设立了《粪田之宜》专篇论述增肥问题。他认为, 如果能常给农田施用肥料,则可使土壤越来越“精熟肥美”,地力将“常新壮”。

《陈旉农书》的不足之处是,《粪田之宜》专篇重在理论阐述,实践性较差。

《王祯农书》不仅仅是将“粪壤”和“灌溉”摆在《农桑通诀》这个总论的重要位置上,而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的发展。

农业土壤的本质特征,体现在“粪壤”二字的深刻含义中。因为,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有本质的区别,这种本质区别就在于自然土壤只具有自然肥力,而农业土壤不仅仅具有自然肥力,并且具有人工肥力,而“粪田”则是人工肥力的主要内容。

王祯从理论上论述了从自然土壤到农业土壤的转化问题: “田有良薄,土有肥硗(qiāo,地瘠薄的意思),耕农之事,粪壤为急,

粪壤者,所以变薄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也”。

王祯还继承和发扬了《陈旉农书》中提出的“地力常新”理论,他指出: “所有之田,岁岁种之,土敝气衰,生物不遂,为农者,必储粪朽以粪

之,则地力常新壮,而收获不减”。

王祯还首先阐发了施肥是化无用为有用的思想,他说: “夫埽除之猥,腐朽之物,人视之而轻乎,田得之为膏润,唯务本者知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