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揭示元素周期律
人类对于化学元素的定性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进行了长期的实践。 根据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观点,人们对元素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每一种元
素都是由特定的原子组成的;不管这一种元素的数量多少,它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这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的性质不相同。一种原子与另一种原子的最基本的物理性质的区别,就是原子的重量不同。
1862 年,法国地质学家坎古杜瓦首先提出了元素随着原子量的变化,其化学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问题。1864 年德国化学家迈耶,按原子量递增顺序制定了一个“六元素表”。这个“六元素表”,1865 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按原子量递增顺序,将已知元素作了排列。他发现,到了第八个元素就与第一个元素性质相似,亦即元素的排列每逢八就出现周期性。
纽兰兹从小受母亲的影响,爱好音乐,觉得这好像音乐上的八个音阶一样重复出现,于是自己把它称为“八音律”,画出了“八音律”表。1866 年3 月当他在伦敦化学学会发表这一观点时,得到的却是嘲笑和讽刺;他的有关论文也被退稿。七年以后,他的论文又被拒绝发表。虽然纽兰兹的“八音律”表存在着缺点和不成熟的地方,但他发现了元素的性质在排列上有周期性这一研讨方向是完全正确的,而且在这个正确的方向上向前迈进了一大 步。一直到 18 年以后,即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得到普遍承认后,纽兰兹的论文才得以发表,英国皇家学会才给他颁赠了勋章。
事实上,在 1869 年,德国的迈耶和俄国的门捷列夫几乎同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一项科学技术的发现或发明,同时被几个人在不同地方各自独立地完成,这在科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因为科学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绝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前人研究成果的继续和在此基础上的突破,是时代的使命,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结果。如果这项科学成就,只有某个人能发现,而另外的人不能够发现,那么就不成其为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了。只不过科学发现的时间略有早晚而已。
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生在西伯利亚。他从小热爱劳动,喜爱大自然, 学习勤奋。他在 15 岁时为了进大学,跟他母亲千里迢迢来到莫斯科,但因他不是出身于豪门贵族,又来自穷乡僻壤,被学校当局拒绝接受入学,于是不得不转往彼得堡。在那里,名牌大学也拒绝他入学,他只好进了彼得堡大学的一个师范学院,后来成为一名教师。门捷列夫从青年时代就立下攻读化学的志向,曾阅读了大量的化学书籍,总结了许多化学家的经验教训。
1860 年门捷列夫在为著作《化学原理》一书考虑写作计划时,深为无机化学的缺乏系统性所困扰。于是,他开始搜集每一个已知元素的性质资料和有关数据,把前人在实践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人类关于
元素问题的长期实践和认识活动,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还有共性。例如,已知卤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质;碱金属元素锂、钠、钾暴露于空气中时,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是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有的金属例如铜、银、金都能长久保持在空气中而不被腐蚀,正因为如此它们被称为贵金属。
于是,门捷列夫开始试着排列这些元素。他把每个元素都建立了一张长方形纸板卡片。在每一块长方形纸板上写上了元素符号、原子量、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然后把它们钉在实验室的墙上排了又排。经过了一系列的排队以后,他发现了元素化学性质的规律性。
因此,当有人将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看得很简单,轻松地说他是用玩扑克牌的方法得到这一伟大发现的,门捷列夫却认真地回答说,从他立志从事这项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约 20 年的功夫,才终于在 1869 年发表了元素周期律。他把化学元素从杂乱无章的迷宫中分门别类地理出了一个头绪。此外,因为他具有很大的勇气和信心,不伯名家指责,不怕嘲讽,勇于实践,敢于宣传自己的观点,终于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规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门捷列夫根据这个道理, 不但纠正了一些有错误的原子量,还先后预言了 15 种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结果,有三个元素有门捷列夫还在世的时候就被发现了。1875 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兰,发现了第一个待填补的元素,命名为镓。这个元素的一切性质都和门捷列夫预言的一样,只是比重不一致。门捷列夫为此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科学院,指出镓的比重应该是 5.9 左右,而不是 4.7。当时镓还在布瓦博德兰手里,门捷列夫还没有见到过。这件事使布瓦博德兰大为惊讶, 于是他设法提纯,重新测量镓的比重,结果证实了门捷列夫的预言,比重确实是 5.94。这一结果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它也说明很多科学理论被称为真理,不是在科学家创立这些理论的时候,而是在这一理论不断被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当年门捷列夫通过元素周期表预言新元素时,有的科学家说他狂妄地臆造一些不存在的元素。而通过实践,门捷列夫的理论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重视。
后来,人们根据周期律理论,把已经发现的 100 多种元素排列、分类, 列出了今天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张贴于实验室墙壁上,编排于辞书后面,是每一位学生在学化学的时候,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课。
在人类生活的浩瀚的宇宙里,一切物质都是由这 100 多种元素组成的, 包括人本身在内。
可是,化学元素是什么呢?化学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所以,人们常说,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砖石”,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还是可以的。然而,化学元素周期律说明,化学元素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和互相毫无关
联的。这些事实意味着,元素原子还肯定会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里已经蕴育着物质结构理论的变革。
终于,到了 19 世纪末,实践有了新的发展,放射性元素和电子被发现了, 这本来是揭开原子内幕的极好机会。可是门捷列夫在实践面前却产生了困
惑。一方面他害怕这些发现“会使事情复杂化”,动摇“整个世界观的基础”; 另一方面又感到这“将是十分有趣的事⋯⋯周期性规律的原因也许会被揭 示”。但门捷列夫本人就在将要揭开周期律本质的前夜,1907 年带着这种矛盾的思想逝世了。
门捷列夫并没有看到,正是由于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一系列伟大发现和实践,揭示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扬弃了门捷列夫那个时代关于原子不可分的旧观念。在扬弃其不准确的部分的同时,充分肯定了它的合理内涵和历史地位。在此基础上诞生的元素周期律的新理论,比当年门捷列夫的理论更具有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