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时代

愚昧将使你达不到任何成果,并在失望和忧郁之中自暴自弃。——达·芬奇

到米兰寻求发展

米兰,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口,是德意志和法兰西通往意大利的门户。

它以金属工艺品闻名,是意大利各城邦中实力较强的一个。这样一个工商业发达、科学技术进步的城市,对于渴望在科学领域有所作为的达·芬奇来说,这里有着他活动的广阔的天地。

画家刚刚来到这里,就被城市的繁荣和多样化吸引了。与佛罗伦萨比起来,米兰要更现代、更繁华。

在等待大公接见的日子里,达·芬奇像在佛罗伦萨时一样,没有丢掉自己的习惯:带着速写本,沿着大街和广场散步,把过往行人中那些特别突出的面孔和身影画下来。

达·芬奇走在米兰的街上,街上车来人往,熙熙攘攘,充分显示了这座城市旺盛的生命力。他忘情地欣赏着这个同佛罗伦萨风格迥异的城市,不经意间才发现,自己也在被别人欣赏着。

的确,这个同样生机勃勃的年轻人有着高高的个子、健美的身材和英俊的面孔,怎么能不吸引姑娘们的目光呢?

连日来,达·芬奇耐心地等待着大公的邀请,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在米兰大公前好好表现一下,所以更加勤奋地练习歌唱和弹琴。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一日,一位衣装得体的侍者送来宫里的邀请:“请佛罗伦萨来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先生,今晚到大公府上参加宫廷宴会。”

“谢谢大人!”达·芬奇兴奋地接下请柬。

“阁下,届时是你展示才艺的大好机会,就请好好准备吧!”侍者不忘提醒道。

宫廷宴会是上层社会的贵族、知识分子、艺术家们交际和展示才艺的地方,米兰大公也十分热衷举办这种宴会。达·芬奇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在佛罗伦萨就经常是聚会的焦点。

这次,为了让米兰大公注意他、赏识他,达·芬奇还专门定做了一身别致的服装。

傍晚,达·芬奇穿上华美的宴会礼服出发了,这件衣服足以显示出他绝好的身材和睿智的气质。为了参加这次宴会,他还带上了自制的马头琴。

不多时,达·芬奇乘着雇佣来的马车便到了大公的城堡下。来到城堡前,他看见一座吊桥,整个城堡戒备森严,厚厚的城墙,坚固的塔楼,时刻有卫兵把守。

走过吊桥,通过城门,迎面是一个可以容纳上万人的广场,广场上已经停了许多来宾们的马车,有几个衣冠华贵的太太、小姐正在寒暄,刚刚下车的绅士们也在点头交谈,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喜庆的气色。

达·芬奇向宫殿里走去。大厅里,灯火辉煌,宾客满堂,贵族们个个身穿华服。仆人们忙碌地穿梭在其中,为达官贵人们服务。

这是一个豪华的大厅,镀金的天花板上绘制着精美的图画,墙上挂着名贵的挂毯,精美的塑像置于墙角,地上是精致的波斯地毯。乐队在一旁弹奏着悠扬的音乐。

达·芬奇接过侍者递过来的香槟酒,愉快地嗅了一下,人群中有人注意到了他,马上向身边的人打听:“他是谁?”

“听说是佛罗伦萨来的艺术家,叫达·芬奇,歌唱得不错。”

“哦,你看他手里的那把琴,看上去好奇怪。”

“是啊,我也从来没见过。”人们窃窃私语着。

达·芬奇被请到专供艺术家们休息的偏厅。他见到许多向大公献艺的人,有歌手,他们在试唱,想求得大公的赏识;有画家,正在准备颜料,要现场挥毫;有诗人,准备了为大公歌功颂德的诗作;还有小丑,他们挤眉弄眼,想博大公一笑。

他们都是为贵族解闷的,这就是一个取乐的晚会。“我也算给别人取乐的吧?”达·芬奇自嘲着,心情有些沉重。

侍者来报,晚会开始了,人们又都聚回了大厅。在明快的音乐声中,大公一家走了进来,大厅里顿时掌声四起。

大公落座后,一个穿红衣服的人,开始了风趣的开场白,他用浮华的词句吟诵着大公的功绩,介绍每位今晚表演的嘉宾,达·芬奇也在其中。

最后一个出场的,是今晚的节目女皇泽兹莉亚。她是米兰大公当时最宠爱的情妇。她出身于米兰的贵族家庭,不仅是一位美女,而且文化修养也不错,懂拉丁文,也懂艺术,她气质高雅,是个罕见的有才气的美人。

此刻,泽兹莉亚高傲地坐在女皇宝座上,她明亮的双眸和颈上闪耀的钻石在灯下熠熠闪光。她的头上撑着金色华盖,两旁清秀的少年男侍持着鸵鸟羽毛扇。今晚最有魅力的表演者将获得由泽兹莉亚颁布的嘉奖。

时间到了,美人轻启朱唇,宣布:演出开始。音乐声又再次响起来,短笛、长笛、提琴、竖琴齐奏。美丽的舞姬们身着轻纱来到场上,翩翩起舞。歌手、诗人、音乐家争先恐后地献艺。莫罗看着这一切,扬扬得意地笑了。

歌手们夸张地歌唱着泽兹莉亚的美丽、高贵,但她只是不动声色地微笑;诗人们做作地吟诵着华丽的赞美词,莫罗早已听腻;音乐家们弹起流传久远的宗教音乐,莫罗和太太小姐们兴趣都不高。

轮到达·芬奇出场了。他先扣响一个悦耳的和弦,琴声清越,如一股清泉在山间流淌。大厅里顿时一片寂静。

达·芬奇唱的是自己编写的歌曲,他的歌喉婉转动听,像夜莺一样吸引了每个人的神经,使人们为之动容。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在艺术家的浅唱低吟中缓缓道来,有感情充沛的小姐忍不住掉下激动的泪水。

在他激情又温柔的歌声里,人们忽而深情,忽而哀怨。他充满智慧的歌词,让人回味和沉思。人们为他惊奇、感动……

一曲终了,掌声如雷。最后,达·芬奇在这场歌唱比赛中得到了最高奖赏。节目女皇泽兹莉亚从金盘中取出月桂冠,轻轻戴在艺术家的头上。米兰大公莫罗也十分欣赏这位出色的艺术家,他决定第二天接见这位英俊的先生。

第二日,达·芬奇早早来到大公的宫殿。米兰大公端坐在宝座上,周身缀满了珍奇的珠宝,像是在向这位初来乍到的艺术家炫耀自己的富有。

“达·芬奇,我很欣赏你的才能,今后宫廷宴会你要常来献艺。对了,你弹奏的音乐美妙极了,你用的是竖琴吗?”

“大人,这不是一把普通的琴,是我亲手做的七弦琴,我将琴头塑成了马头的形状。如果您喜欢,我愿意把它献给您。”

“很好。那我拿什么来奖赏你呢?这样吧,我将米兰郊区要塞和修道院之间的土地赐给你。你就留下来为宫廷服务吧!我每年会支付你一笔可观的薪水,如果你做得好,还会得到其他的赏赐。”

“谢谢您的赠予,慷慨的大公,我将竭尽所能效忠您!”

但是,达·芬奇并不满足只做一个宫廷画师或者乐师,他还有很多理想和计划。

于是,达·芬奇又说道:“大人,事实上,除了音乐和绘画外,我还可以为您提供许多更有价值的服务。我可以设计建筑工程、水利,甚至军事机械……”

怀着想做一番事业的激情,达·芬奇开始滔滔不绝地向大公讲述着自己的各种构想。

达·芬奇看到,莫罗若有所思地听着这些构想。在他的脸上,时而表示出好奇的神色,时而又表现得不屑一顾。

最后,大公说:“我知道你很有才干,达·芬奇。我的宫廷需要你在艺术上的才干,非常需要。不过军事方面嘛,你还没有经验,要知道,打仗是件很残忍的事。”

莫罗毕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在莫罗心里,保守估计,达·芬奇应该只能说是在艺术方面有着某种天分。

也许,眼前的这位年轻人,确实对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怀有一种高涨的热情。但是,作为一个统治者,他绝不会冒险地相信达·芬奇可以成为文武双全的通才。因为,他还没有见过这样的天才。

但是,为了不打击艺术家的热情,他又圆滑地说:“也许,日后我要重新建设伟大的米兰,到时候就需要你这些发明创造了,努力干吧,先生!”

达·芬奇也知道,大公并不信任自己在军事和科学方面的才能,于是,不露声色地暗下决心:“我会证明给你看,我的想法都是能够实现的。”

达·芬奇来到莫罗赠予自己的封地上,这是一片周围有绿篱围绕的广阔原野。在这里耸立着修道院整齐的墙和一座由著名的建筑家布拉曼特设计建造的房屋。

修道院粉色建筑物的上面有一个阔大的圆顶,上面环绕的雕塑群像是一种非凡想象力的产物,博大精深,耐人寻味。

每一次,艺术家从这里经过,总要停下来欣赏这座建筑物的美好和博大,他很喜欢这个地方,对大公的馈赠十分满意。

达·芬奇在米兰安顿下来,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一边搞研究一边教学。一些热爱艺术的年轻人慕名投到他的学院来。

达·芬奇首先建起了一幢宽敞的房舍,在里面安排了画室、他本人的住室和学生与助手的住处。在紧靠房子的地方,他盖起了一座小巧的建筑物,那是大师准备进行科学实验的地方。

科学和艺术是达·芬奇并重的两大事业。他继续从事数学、化学、解剖学、植物学、工程学和地质学的研究。为了从事喜爱的科学事业,达·芬奇甚至会放弃一些昂贵的绘画订单。

达·芬奇有很多方案,也做了很多模型,甚至机械,他打算穿通山岭。他研究过清除港口淤泥和从深处汲水的抽水方法。他曾利用杠杆、起重机、绞轮机说明举起、拖拽重物的原理,他希望在此基础上制造出更为先进的机械。

到这座城市不久,这位善于研究的科学家便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合物。在生物化学方面,他所作出的一些新的结论,就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对科学来说也是珍贵的。

米兰,使达·芬奇感到如鱼得水,艺术家安心地在米兰生活下来。

为米兰宫廷服务

现在,米兰大公几乎每隔几天就要召见达·芬奇,但是与他谈的无非还是艺术设计和宫廷布置方面的事情。他总是要达·芬奇想出庆祝节日的服装,作抒情诗,或者满足他随便哪个方面的怪诞要求。

为了讨泽兹莉亚的欢心,大公请来达·芬奇为她画像。达·芬奇被领进泽兹莉亚的府邸。

“哦,真漂亮!”

在艺术家的眼里,泽兹莉亚的住所既富丽堂皇又充满了某种浪漫的文艺气息。达·芬奇看到花纹锦绣的波斯地毯,做工精细的丝绒窗帘和床上金光闪烁的锦缎帐幔交相辉映,房间里充满龙涎香的令人神迷心醉的气味。

好一派豪华瑰丽的格调!泽兹莉亚穿着华贵的服装,脖子上挂着夺目的珍珠和钻石项链,金色的头发高高盘起,一串钻石和黄金制作的头饰在发髻闪闪发光。她正焦急地等待着画家的到来。

“哦,达·芬奇先生,您来了!”见到达·芬奇,泽兹莉亚优雅地伸出自己的右手。

“夫人,能为您画像是我的荣幸。”画家礼貌地亲吻了女主人的手背。

泽兹莉亚满怀期许地说道:“先生,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了吗?”

出于专业的习惯,达·芬奇说道:“夫人,先不要急,让我们先来谈点什么,您知道我需要对您多些了解。”

于是,泽兹莉亚与达·芬奇愉快地交谈起来。其间,女主人还请达·芬奇欣赏了提琴演奏,悠扬的乐曲使得他们之间的气氛变得更加和谐。

这是一个十分年轻却又博学多识、充满智慧的女人。她天生具有某种高贵妩媚的气质,举手投足间显露出很好的教养。

当她与某个人说话的时候,美丽的眼睛会放射出温柔的光芒。画家禁不住想:恐怕,再暴戾的男人在这个女人面前也会变成温顺的小绵羊吧!

达·芬奇一边谈话,一边拿出速写本,飞快地勾勒着这个美人不同的神态。

对泽兹莉亚的个性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达·芬奇说出了自己的构想:“夫人,我想把这幅肖像设计成您正在聆听某种令人惬意的音乐,在您膝上有一只驯顺的小貂鼠,而您的纤细的手指正轻柔地抚摸着貂鼠的绒毛。您觉得这样可以吗?”

泽兹莉亚对这个创意十分满意。“我感觉好极了,先生,一切按您想到的画吧!”

达·芬奇开始集中精力作画了。他的绘画才能被调动了出来。他画出一双炯炯有神、顾盼自如,流露出无限柔情蜜意的美目。这双眼睛向每一位注视她的人传送出神秘的目光。她的猩红的小嘴轮廓分明,嘴角微微上挑,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微笑。

达·芬奇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泽兹莉亚肖像的绘制,美人的肖像被画得栩栩如生。

这幅画中的美女亲切、富贵,她白皙的双手在揉抚着可爱的小貂鼠。她好像听到了动人心弦的乐声,将手指不由自主地揉进貂鼠银色而柔软的毛中。那银鼠十分乖巧、温和。银白的毛,每根毛都十分清晰。

无论是在贵妇人的身上,或是在小兽的身上,一种优雅的温情被准确地表现了出来。女人抚摸貂鼠的那只手是那样完美,简直达到了令人惊异的程度。

达·芬奇给这幅作品取名叫《抚貂女人》,它是在1490年完成的。这幅画使达·芬奇轰动一时,在宫廷和贵族阶层间都在谈论着这幅精美的画像。达·芬奇很快成为米兰的贵妇人和小姐们议论的话题。

这些名门淑媛们对佛罗伦萨伟大的艺术家是如此感兴趣,都想有一幅出自这位大师手笔的自己的肖像或画幅,因此,来找达·芬奇画像的人络绎不绝。

佛朗基诺·加佛里奥是泽兹莉亚的琴师,经常为她演奏提琴。在这次给泽兹莉亚的画像工作中出了不少力气。他负责用音乐声调动女主人的情绪。

泽兹莉亚非常喜欢她的这位英俊的音乐家,她要求画家也为他画一幅肖像。于是,结束了《抚貂女人》的绘制之后,达·芬奇又着手在她那里绘制加佛里奥的肖像。

为了研究加佛里奥的面孔,达·芬奇还常去一家由他指挥合唱和演奏风琴的教堂,对他进行观察。

他很喜欢描绘这张严肃的、在稠密的栗色头发下的充满智慧的面庞。他要求乐师穿上带有咖啡色边饰的黑色天鹅绒衣裳,深色的衣服和褐色长发以及眼睛的色彩构成了一种非常协调的美。

虽然,每天为服务宫廷忙碌,达·芬奇还是坚持利用工余时间着手进行他早就想搞的水力机和宫廷照明机械的发明。

发明完成了,但是描绘琴师的画幅却不得不因更加重要的工作和源源不断的订货而中止了。达·芬奇接受了一个会社的委托,为某个大教堂祭堂的中央部分画幅圣母图。

经过反复的构思,达·芬奇决意把这幅画中的圣母画在风景的环绕之中。这样画起来会有些难度,就在他冥思苦想之际,大公又派人来找他了,达·芬奇不得不进宫去。

莫罗在他的雕花椅上对达·芬奇满脸笑意,他实在喜欢这个能干的艺术家,他每年赏赐给达·芬奇许多礼物,还给达·芬奇2000个金币。这可是一笔巨款,不过莫罗觉得很值得。

在莫罗身边坐着一位年轻女子,她是莫罗的近亲。此刻,女子正用她热切崇拜的眼光望着达·芬奇。达·芬奇发现这个女人脸上有一种纯真之势,很单纯,不矫饰,这是一种尚未堕落的女子特有的美。

莫罗介绍说:“大师,这是露卡列茨亚,她愿意付一笔厚重的酬金请你这个大画家为她做幅画,你愿意吗?”

达·芬奇对露卡列茨亚的美怦然心动。他有了创作的热情,这种单纯天真,他已经找了很久了,他欣然同意了这个请求。

达·芬奇给露卡列茨亚画了一幅画像。他将这位年轻女子画得天真单纯,对生活充满美好向往。露卡列茨亚高兴极了,她将达·芬奇请到宫中来,用重金酬谢了他。

“先生,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我的崇拜,如果我能为您做些什么,我一定非常乐意。”露卡列茨亚说。

“小姐,您太客气了。眼下,我确实需要您的帮助。我想请您为我的一幅圣母图做模特。”

“哦,先生,我非常荣幸!”露卡列茨亚慷慨地同意了画家的请求。

于是,达·芬奇以露卡列茨亚为他那幅圣母图的模特,画了一幅《岩间圣母》。过了一段时间,《岩间圣母》画好了,画家的学生们都来欣赏老师的这部作品。

大家来到画室,迫不及待地揭去画幅上的遮布。学生们被眼前的奇迹惊呆了,他们无法将目光移开这美妙的画幅。

他们看到这样的画面:在山洞里,奇形怪状的结晶体从洞顶垂下,花草从岩缝里穿凿而出,圣母、孩子和天使坐在地上;透过岩石之间的光线显出蓝色的天空;人体的轮廓在山洞的神秘的、潮湿的黑暗中逐渐模糊,而神秘的气氛和烟雾笼罩起来的面孔更显鲜活。

圣母玛利亚给左手拿着金翅雀的婴儿喂奶。玛利亚慈爱地屈身倾向自己的儿子,细心地照管着他,为自己的宝贝而充满骄傲。一切都显示着她的青春与健康。她被深厚的快乐感情笼罩着,那就是母性的快乐。

这组人物安排,艺术家按金字塔原理组成。顶端是圣母美丽的头,侧边是她伸开的温柔的手,底角是天使和婴儿。

达·芬奇在这幅画中第一次不只是简单地以风景为背景画出一组人物形象,而是以景物环绕于人物周围。风景第一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画有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诗意。

学生们屏住呼吸细细地研究着老师的布局和技法,琢磨着老师的每一个想法和每一处落笔,画室里安静得甚至能够听到心跳的声音。

达·芬奇也感到十分兴奋,虽然他无数次地听过行家们的称颂和大人物们的赞许,但那又怎能和这些淳朴、诚实的年轻人的激动相比呢?

年龄最小的学生脸蛋涨红地说道:“老师,太美了!太美了!了不起……”

与学生们感受到的一样,《岩间圣母》后来成为了达·芬奇伟大绘画中的一幅,仅次于《最后的晚餐》的杰作。

这个时候,王宫里面又开始张罗米兰大公的侄子列阿卓公爵的婚礼了。

虽然,一直以来,为了夺取侄子的继承权,摄政王米兰大公把列阿卓培养成一个胸无大志、酗酒、胡闹的可怜虫。但是,如今这可怜虫已经19岁了,大公要为他张罗一门亲事。

莫罗深知侄子列阿卓才是米兰公国合法的继承人,而自己只是个摄政公爵。为了更好地控制列阿卓,他决定把自己姐姐的女儿嫁给这个傻瓜。

1489年,米兰公爵列阿卓·斯福查正式结婚。莫罗为了表现他对侄儿的疼爱,投巨资举办一场豪华的婚礼。

达·芬奇日夜不停地设计新婚夫妇新房的拱门、洞房,为房间绘制壁画,设计装饰品,甚至包括婚礼时白马的马具,还要为婚礼设计宫廷礼服。

莫罗大公还对达·芬奇提议说:“大师,我知道你懂机械,就请你做一个奇特的机械,作为婚礼的特别礼物吧!”

于是,达·芬奇又要为这个提议绞尽脑汁。

经过冥思苦想,最后,达·芬奇果然设计出一套在宫廷表演的石头机械,取名叫“天堂”。

在豪华的婚礼上,一个巨大的圆球摆在大厅中央,圆球周围围绕着许多小球,像是众行星围绕着地球。当时,人们认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行星是围绕地球转动的,达·芬奇这套巨大模型的灵感正是来源于这个理论。

当围绕地球的各个行星运行的时候,有颗行星突然停在新娘面前,音乐声如潮水般涌起。

在音乐声中,一对盛装男女向新婚夫妇献上祝福的赞歌……

这套机械实在让人们惊叹,莫罗大公感到非常满意。坐在贵宾席上的达·芬奇这才松了一口气。

时过不久,大公莫罗也结婚了。虽然,他已经把合法继承人、他的侄子阿列卓调教成一个酒鬼,又为他娶了妻子,可是仍然不放心,害怕有一天侄子会登上大公宝座以取代自己。于是,他自己便急急忙忙地也结婚了。

莫罗这次新娶了一个16岁的少女,她叫贝亚特丽斯。由于达·芬奇有卓越才能,他又被安排了许多工作。

接下来,达·芬奇需要耗费许多时间为年轻的新娘制作精美的腰带,为比武的战士和宴会设计道具和服装,还要组织游行和为马厩做装饰,他还为婚礼装饰了一个跳舞厅。

总算等到婚礼结束了,达·芬奇以为这下自己可以好好休息了。但是,贝亚特丽斯却派了个少年男侍来找达·芬奇。她一边梳妆一边和达·芬奇说话。

“先生,我喜欢列阿卓的房间,我想让你为我设计一个特别的浴室……

“先生,夏天快到了,我要在花园里建一个可爱的小亭……

“先生,大公的生日要到了,你给宫廷庆典绘几个房间好吗?”

达·芬奇只能一一应承。心中却叫苦不堪,自己的那些伟大的研究恐怕又要被耽搁了。

达·芬奇完成了贝亚特丽斯一大堆鬼点子后,终于可以歇一歇了。他闭门不出,关门谢客,想好好休息两天。

这天,有位不速之客来访,达·芬奇不得不接待她,她正是昔日集万千宠爱的,美丽、高贵的泽兹莉亚。

现在大公有了新欢,泽兹莉亚已经不太受宠了。达·芬奇发现她依然高贵典雅,神色比从前更为平和,也更为端庄。

“亲爱的达·芬奇,我是来向您告别的,我要离开这个让我痛苦的城市了。”

达·芬奇不解地望着她。

“先生,在我心底一直把您当作我的朋友,也许您认为我不配。”泽兹莉亚继续说。

她看上去显得十分悲伤而又兴奋。“从前,我由于软弱无依,只能委身给那个暴君,这是我这一生中最大的耻辱。”

“不要这样说,夫人,您永远是高贵的、与众不同的……”达·芬奇连忙安慰着。

“谢谢您的仁慈,亲爱的先生,您比我更清楚那不过是一种做作的高贵罢了。”泽兹莉亚自嘲道。

她接着说:“不过,现在我自由了!我决意离开米兰,离开莫罗,去过一种真正的纯洁的生活。”

听到这些话,达·芬奇对眼前的这个女子肃然起敬。

“在离开米兰之前,我想请您以我为模特画一幅圣母,而且圣母要和圣子在一起,她高贵、纯洁,充满母性之爱。”

达·芬奇为泽兹莉亚的勇气感动了,他诚恳地回答道:“好的,尊贵的夫人,我愿意为您效劳。”

于是,达·芬奇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情,专心致志地为泽兹莉亚绘画。整幅画用胶彩画成。这幅画定名为《哺乳圣母》,堪称是美术界的艺术瑰宝,现藏于俄罗斯艾尔米塔日博物馆。

达·芬奇以较少的柔和和较多的细部描写,展示出主人公极富热情的母性光辉。

画面的圣母面容安详,眼神温柔,但是仍然可以看出她端庄表情背后的欣喜,那是一种孕育了新生命的喜悦,在这种喜悦背后,是一种对未来的遐想和欢欣鼓舞。也许,这也正是泽兹莉亚当时的心情吧!

绘画结束后,泽兹莉亚便悄悄离开了米兰。

未完的青铜雕像

一天,米兰大公又召见达·芬奇,来到金碧辉煌的大公府上,画家见到莫罗正襟危坐,好像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找自己商谈。

“你真的会铸造斯福查纪念铜像吗?”大公问了一句。

好兆头!达·芬奇想,要抓住这难得的时机!他立即回答说:“当然!大人!”

大公微笑着说:“嗯……我说的可是很大很大的那种……”

“是的,大人,请给我两年时间,您一定会看到一座巨大雕塑,它将是意大利独一无二的,也将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达·芬奇充满自信地说,那语气分明告诉大公,造塑像非他莫属,只有他,列奥纳多·达·芬奇,才可以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大公点点头,他已经从女眷们栩栩如生、神态诱人的画像中看出达·芬奇的实力。“好吧,我委派你任宫廷雕塑师一职,负责弗朗西斯科·斯福查公爵的青铜塑像。”

于是,达·芬奇在米兰担任宫廷画师的同时,又开始创作莫罗让他制作的巨型雕塑,为的是赞颂公爵的祖先。

大公在城堡外选择了一块空地,让达·芬奇作为工场,准备开工。为了这座雕塑,达·芬奇废寝忘食地努力工作着。

达·芬奇先设计雕塑方案,最后确定了两个方案:一个是准备出发的马上,骑着骄傲的胜利者;另一个是跃起的马蹄下,被打翻在地的敌人。两个方案他举棋不定。

达·芬奇将方案禀告大公,请大公定夺。莫罗斩钉截铁地说:“给我的祖先歌功颂德,雕塑敌人干什么?”于是达·芬奇选择了第一个方案,准备出发的马。

达·芬奇开始设计草图,他画了无数匹各种形态的马。保存下来的草图多少向我们揭示了艺术家的探索。这里有奔跑的马,也有静静站立的马;这里还有一系列对马的细部精雕细刻的素描:它的臀部、它的脚、它威武地转向各种方向的面部。

除了马以外,还有人,人的形象更为复杂。达·芬奇知道这位弗朗西斯科·斯福查公爵既是一个粗鲁的大兵,也是一个冒险家,他还是狐狸一样狡猾的外交家,一个小心翼翼的统治者,一个戴着仁慈面具的暴君。

该怎样表现这个人物的形象呢?这又让达·芬奇绞尽脑汁。为了将来的塑像,达·芬奇孜孜不倦、认真地工作着。在这些草图里,形象显现得越来越完善。

几个月后,他公布了自己的计算结果和设计方案:铜马高45英尺,重20万磅,人物高35英尺,重10万磅,可以说是一座“伟大的巨像”。计划需要青铜80吨。

人们大吃一惊,意大利半岛为之轰动,酒馆里的人们谈论着。

有人说:“这简直不可能!”

也有人说:“他简直就是一个吹牛狂!”

还有人居然打起赌来,说:“嘿!如果他真能办到,我把我的脑袋拧下来给你!”

……

总之,大多数人都不相信达·芬奇,只有少部分人在一旁小声地反驳着说:

“不!我相信他不是吹牛狂,他真的能办到。不信,咱们走着瞧!”

于是,大家都静静地观察着事情的进展。

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艺术家越来越感觉到这个任务的艰巨性,因为尽善尽美是他的创作原则。

达·芬奇工作的时候,不喜欢被人打扰。但是,能不受干扰地进行工作,那简直是妄想,因为莫罗大公随时都会派人到达·芬奇这儿来:“公爵请您到他那儿去,先生……”艺术家只得懊恼地又丢下手头的巨作到宫廷去。

这位艺术家要陪莫罗和他的姬妾们谈话,他俊秀的外表,优雅的谈吐很讨这些女人的欢心,何况他还有音乐才能。

达·芬奇还要设计宫廷舞会,城市化装游行,为大公的女眷们装饰衣服,绘壁画和肖像。画肖像是达·芬奇最头疼的事了。

在如此干扰下进行艺术创作,谈何容易。达·芬奇十分痛苦,但他必须忍耐这种痛苦,艺术家必须具有巨大的忍耐力。

就这样,塑造“伟大巨物”的工作长久地被拖延下来。巨塑迟迟不能完成,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莫罗对自己一时开心提出的塑像工程已经冷淡了。他变得吝啬起来,付钱总是拖拖拉拉,有时,甚至还会说些不高兴的话。

顶着多方面的压力,直到1493年,达·芬奇终于把弗朗西斯科·斯福查的泥塑模型完成了,只剩下铸铜的工作。

这座塑像莫罗当初希望比达·芬奇的老师维洛基奥为威尼斯所作的柯列尼奥的塑像还要宏伟。达·芬奇现在做到了,他的野心被激起,并为完成这件相当困难的工作引以为傲。

11月,模型在广场展示。莫罗的侄女玛丽亚的婚礼行列在塑像前走过。

四面八方的米兰人赶来目睹塑像的雄姿,人们惊异于这个伟大巨像的体积和壮丽,还有它栩栩如生的形象。英勇的战马,正等待主人的旨意,仿佛随时就会奔跑起来;他的主人,那个能征善战的骑士双目炯炯有神,眼神严厉地望着前方。

诗人们纷纷写下十四行诗赞美它。而且,人们都相信,当这座巨型雕像被浇铸后,在力量上和生命上将凌驾于维洛基奥和其他人之上。

但是,它却一直没有被铸铜,因为莫罗舍不得拨出所需80吨铜的费用。达·芬奇也忙于艺术、科学和实验。但人们每天都会去看它,塑像下面,人们看见达·芬奇写的字刻在上面:“心灵在颤抖:塑像快竣工。”

另一行字是:“让沸腾的铜水听得一声喊:上帝哦!”

直到1499年,塑像仍未浇铸,就这样经过几年的风霜雨雪,黏土做成的庞然大物在宫廷广场上慢慢地裂开着、剥落着,无情的时间在毁坏它。

终于,在这年的9月,法国人占领了米兰,巨型雕像被全部破坏了。被亲眼目睹这座塑像的人们称作“奇迹”的巨塑,今天我们只能从其草稿上得其大概了。

从事科学研究

了解达·芬奇的人都知道,他就像一个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小蜜蜂,忙碌又勤奋地从这门科学飞向另一门科学。所有的科学都像散发着花香的花朵吸引着他,大师的一生都处在这种极其旺盛的好奇心的支配中。

那个时候,意大利还没有闹钟,但是达·芬奇却需要掌握好每一天的时间,以最大化地利用它。大师的脑子灵活机敏地转动起来,他要为自己发明一种计时装置,来为自己服务。

茶饭不思、睡眠不香,达·芬奇苦苦地思索着。他想,这个装置必须由两部分组成:定时装置和机械装置。定时装置负责计时,机械装置负责发出声响以惊醒酣睡之人。开始的时候,大师想用沙漏作计时装置,可沙漏无法带动机械部分。

受沙漏的启发,达·芬奇茅塞顿开!是的,可以用水代替沙子啊!达·芬奇为自己的聪明才智兴奋不已。

大师开始在笔记本里绘制这个计时装置的图纸,创造的火花不时迸发出来。在他的实验室里堆着各色传递装置:杠杆、轮子、吊轮、绳子、瓶子。达·芬奇反复地操纵着这些装置。

达·芬奇的“闹钟”终于发明创造出来了!这个装置的原理大概是这样:在酣睡者的床脚架上固定一个水管,让水管慢慢向一个盆子里滴水。水盆挂在一根管状杠杆上,杠杆的另一头还有一个水盆。

当第一个水盆里滴水积到一定深度时,水盆就会往下沉。管状杠杆的另一头就会被抬起来,水浅的那个水盆里的水就会自然流光。当杠杆高高抬起,到一定重力时,就会猛地打击睡觉者的双脚,这样,就把酣睡者从睡梦中惊醒了。

末了,大师在这张设计图下写上这样一句话:“此钟专供珍惜时间的人使用。”

由于当时没有自来水,水管吸水很不容易,这个计时装置用起来还是会有些麻烦的,但是达·芬奇超前的创造力却是值得赞扬的。

为了完善和减轻工人和手工艺人的劳动,帮助驾驭大自然的力量。作为科学家与艺术家的达·芬奇还在米兰完成了一幅表现宫廷军械库工作场景的草图。

图上一排赤身裸体的工人,手拉着长长的杠杆,为了增大拉力,双脚奋力支撑着。图上表现出来的沉重的机器与紧张的肌肉,恰当地抓住了力量的内在统一,也抓住了紧张状态下的人体的美。然而,这已经不是角斗士的古典美,而是艰苦劳动的交响乐章。

在米兰,达·芬奇继续从事一系列的力学、化学与工程学方面的研究。在深入了解了驰名欧洲的佛罗伦萨毛织车间手艺人的劳动之后,他还作出了脚蹬纺车的设计方案。

来到米兰后,达·芬奇还继续研究运河系统的设计方案,认真分析改善船舶的装载、运输条件,终于使他在佛罗伦萨时便已开始的研究得以付诸实施。

他的科学研究还包括如何利用水力、风力、太阳的力量。他对植物、水、太阳和土壤之间关系所做实验的规模是前人所未曾达到过的。

达·芬奇的实验室里还摆放着许多土壤和山上岩石的样品。通过岩石中的一些贝壳化石,他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意大利地域有一段时期曾经是海洋。

充满幻想的科学家还记着初来米兰时,大公说过想重建宏伟米兰的话。为此,他设计了一系列建筑方案,为新城市设计“干净而且气味新鲜的”“池内不留粪便”的厕所;设计“厕所里散发臭味的通气孔”;还有一种座位可以移动的便池;还设计出一种螺旋形的楼梯,用来帮助解决米兰市民爱在楼梯平台休息的坏习惯。

达·芬奇创建了自己的学院,收了一些学生,指导他们绘画和从事科学研究。

达·芬奇有两位学生一直跟随着他,他们是两个15岁的少年,都是孤儿。一个叫卡普罗吉斯,是从街上捡来的,达·芬奇把他带回家,虽然他很笨拙,没有绘画天赋。另一个叫萨拉伊,也是孤儿,无家可归,但是样子十分讨人喜欢,达·芬奇收留了他,并收他做了义子。

达·芬奇对孩子们说:“研究艺术应研究大自然,而不是模仿其他艺术家的作品。

“当你迈进绘画的领域时,你要注意许多的事物,但你要先特别注意一件事物而别于其他的事物。即使是没有价值的事物也要做出一些不同的东西来。

“醉心于快速,乐于容易的实践,不研究足够的理论的人,就像乘海上船,却没有舵,也没有掌握罗盘的海员。

“一个画家盲目模仿别人的作品,他就关闭了真知识的大门。因为他的志向是去增益别人的成就,而不是使师承增辉。

“静夜之中,你要努力回忆你所学过的那些东西,在心里画那些你在白昼生活中观察过的形象的轮廓。

“谁不会手脑并用,谁就成不了艺术家。”

之后,达·芬奇又投入到飞行研究中了。早在佛罗伦萨时,达·芬奇就绘画了一张关于直升机的想象图。

这是一个用上浆亚麻布制成的巨大螺旋体,看上去好像一个巨大的螺丝钉。它以弹簧为动力旋转,当达到一定转速时,就会把机体带到空中。驾驶员站在底盘上,拉动钢丝绳,可以改变飞行的方向。据说,这是最早的直升机设计蓝图。

现在,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发明家不满足于这种构想,他又画出了一种模仿鸟儿、蝙蝠和恐龙时代的翼龙,具有多个膜状翅膀的飞行器。达·芬奇设想人趴在上面,用手脚带动一对翅膀飞起来。为此,他需要做许多鸟类的解剖实验。

这天,达·芬奇在桌子旁绘制蝙蝠和斑鸠的平面图。一阵轻轻的敲门声把他惊动,达·芬奇知道这是铁匠到这儿来了。

铁匠叫佐罗阿斯特罗,他从佛罗伦萨跟随达·芬奇一起来到米兰。他在雕塑工场工作很久,技艺精湛。他很崇拜达·芬奇,而且忠诚于他。

达·芬奇很喜欢这个铁匠,喜欢他的憨厚,吃苦耐劳,也喜欢他宽厚有力的手,如雷鸣般的声音,魁梧的身材,虽然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眼被铁水烧掉了。达·芬奇非常信任他。

铁匠走进屋,手里拿着一只鹰,这是一种巨鸟,是达·芬奇早晨让铁匠去买的,他接过鹰,把它放在台子上。

这只巨鸟的翅膀有8尺长,整个屋子似乎都要被它占满了。达·芬奇仔细研究了这只鸟,这会儿,它正伸开巨翅躺在画家的脚边,这只已经死了的巨鸟仍像活着的时候一样,两眼露着凶狠的光芒。

达·芬奇曾为许许多多飞禽做过解剖,但为鹰这样的大鸟制作标本还是第一次。它的翼展怎么样?它的翅膀能有多大力量?达·芬奇都要参考这只大鸟的标本制作比较图。

“先生……”达·芬奇抬起头,见铁匠没有走,而且还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情。

“铁匠,怎么了?”大师问道。

于是,铁匠把藏在心中好久的想法说了出来。原来,他不能理解先生那么喜爱动物,还经常买来动物放生,又为什么忍心解剖一个又一个的动物呢?

达·芬奇听完铁匠的疑问,大笑起来,他告诉铁匠:“佐罗阿斯特罗,我不让人们伤害、虐待动物和我将一些动物拿来解剖做实验是两回事。我解剖这些动物不是要残害它们,而是为了了解它们的构造,进行研究,为人类服务。

“我痛恨人类为了取乐而虐杀动物,或将动物圈在笼子里,让它们失去自由。人类和动物都是大自然的生灵,都有生存的权利。”

“那您是不是也会解剖人呢?”铁匠继续问。

“嗯,不过,我解剖的都是死了的人,解剖学是一门科学。我需要了解人的各种器官和构造,才能真实地表现人。就像你一样,不了解铁的特性,怎么打造它们呢?”

铁匠豁然开朗,他对眼前这位勇于探索自然奥秘的先行者更加敬佩了。“我明白了,先生。”他说完,便默默地退了出去。

于是,达·芬奇又开始忙碌、专注地工作起来。

达·芬奇常常这样一整天待在实验室里,尽心尽力地制作各种标本或者绘画各种草图。这位大师常常连续工作一整天而不吃不喝,并且对要他进餐而打断工作的学生大为不满。

达·芬奇潜心地进行解剖,实验室里已经有了几十张各种鸟儿的解剖图和标本,都是他亲手做的。为了解开飞行的奥秘,他在鸟儿的骨架和翅膀上不知投入了多少精力。

达·芬奇在米兰的实验室好似千奇百怪的博物馆。室内铺着石板,放着熔铁炉和许多桌子。

桌子的一个台架上,塞满了平面图和科学计算结果;另一个台架上放着一些杯子,杯中装满各种化学药剂,还有研钵、曲颈瓶、蒸罐、大玻璃瓶和其他仪器。

墙上有没有眼睛的稀奇标本,还有各种鸟的翅膀。角落处,有猴子和其他一些小动物的骨架。

当达·芬奇把标本完成的时候,太阳的余晖已经收尽,于是巨大的房间里爬满了各种奇特古怪的阴影,每当夜幕降临,他的实验室便显得阴森恐怖,这个大大的房间真有点像鬼怪故事里描述的情形。

于是,达·芬奇的那些爱嚼舌头的邻居和小酒店老板们就表示出不满。他们纷纷议论说,达·芬奇的行为有问题,他从不上教堂,不用圣水洒房间,更不做弥撒、忏悔和领圣餐。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善良的达·芬奇可能会被教皇开除教籍,甚至会背上“巫师”的黑锅。

流言蜚语让达·芬奇有时会感到异常的孤独。在米兰,以注重科学而著称的统治者只是对保卫他的政权的大炮,对能给这城市增加荣誉的铠甲和刀剑感兴趣。

达·芬奇常常忆起他的启蒙老师托斯卡涅里,他闭上眼睛,仿佛又看见了他,那个把火种永远留在他心灵之中的人。

对于科学的热爱,让达·芬奇无所畏惧,不管外界的流言,也不顾君主的不满,达·芬奇就像一匹犟脾气的马一样,什么也不能阻挡他研究发现和发明创造的激情。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这是在莫罗最心爱的玛利亚·德尔·格雷齐修道院内教堂的墙壁上创作的。

那时,米兰大公的侄子列阿卓公爵病情严重,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据查,他是中了某种剧毒。人们议论纷纷,揣测各种原因。

实际上,毒害列阿卓的正是他的叔叔,米兰大公莫罗。这个野心勃勃的统治者被自己的私欲控制着,他为了霸占王位对自己的亲侄儿下了毒手。

列阿卓终于慢慢地死了,大公命令全城服丧。莫罗要求全米兰的教堂要不间断地举行追悼亡灵的弥撒。大公有所最心爱的教堂,就是玛利亚·德尔·格雷齐修道院内的教堂,他将侄儿就葬在这所教堂的墓地里。

修道院院长借这个机会告诉大公,修道院餐厅最远的一面墙上需要一幅圣画,以便让修道士们进餐时依然接受《圣经》的教诲、沐浴着天主的圣光。莫罗于是催促达·芬奇前去工作。

43岁的达·芬奇胡须已经有些发白,他并不想接这样繁重的劳动,但又不敢违抗公爵的命令,何况钱匣里的积蓄也不是很多。

达·芬奇还需要供养自己的义子萨拉伊。这个孩子是个长得很秀气却顽劣不堪的捣蛋鬼,叫大师既爱又感到失望。“他偷窃成性,说谎、固执,好吃懒做。他常偷钱,但要想让他认错,简直比登天还难。”这是他写在笔记本上的评语。

此时,为了节约财政和缅怀侄儿,公爵坚决禁止铺张的喜庆活动,达·芬奇只能在宫中游荡、无所事事,如果不服从命令就会被解雇,他和萨拉伊该怎么办?达·芬奇只能接受这个任务,签了合同。

经过修道院修士们的讨论,为了适宜饭堂的环境气氛,这幅画定名为《最后的晚餐》,是一幅有关《圣经》的画。

文艺复兴早期的画家们在《最后的晚餐》中,一般都让一排人坐在桌后面,互不相干,同一姿势重复出现,而将叛徒犹大隔开单独安排在桌子的另一面。

因此,在构图上,给人一种不真实、不自然之感,何况把尚未暴露叛徒行为的犹大,主观地放在受审判的地位,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所以,艺术效果很差。

但达·芬奇摒弃了这种结构。达·芬奇高明地把叛徒置于一群可爱的门徒之中。叛变的人隐藏在朋友中间,让人一下子看不出来到底谁是叛徒。

达·芬奇选择了晚餐中最令人激动的一瞬间。全画构思的中心是耶稣,他被窗外散射进来的光线突出出来,突出点是他的头部。门徒对称坐在两旁,每边6人,照例是3人一组。

耶稣对门徒说:“你们当中有一人将出卖我。”他说完,便无可奈何地把手放在桌上,沉默下来。耶稣的话如同向平静的水里投了一块巨石,顿时激起轩然大波,在本来静寂肃穆的气氛中,引起了极为强烈的反响。

每一个门徒都怀着害怕或恐怖震惊地问:“是我吗?”

这是紧张的一刻。这一刻,将显露出13个不同的灵魂。这13个性格迥异的人物,绝不雷同和重复。而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感情,达·芬奇都要让它符合不同人的性格气质,这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特别冲动的是坐在耶稣左侧的3个门徒。他们形成了紧密相连的一组,似乎受一个统一的意志支配着。年轻气盛的菲利普忽地从座位上跳起来,困惑不解地望着耶稣。老成的雅可夫抑制着愤怒,摊开双手,同时向后仰了仰身子。福马举起一只手,好像要急于弄清所发生的事。

在耶稣另一方的几个人,则每人在不同的精神状态中。他们离中心人物有一大段距离,他们的动作要矜持些。犹大急转过身子不安地抓住钱袋惊慌地看着耶稣。

犹大阴暗、丑陋、粗俗的侧面轮廓,被从明媚的日光照耀的其他人面孔中明显地突出出来。他紧握着装钱的钱袋,紧张地等待着叫他的名字。

恰如达·芬奇一语中的:灵魂应该通过手势和动作来表现。

达·芬奇开始全身心地投入《最后的晚餐》的绘制了。他着手准备素材,要找到10多个人物的形象实在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他首先来到曾给他提供过许多速写素材的兵器制造工场,虽然这儿的人物形象和年岁各异,但很多方面却与他所要求的相去太远。

也许这儿可以找到皮鞭下的奴隶或者某个巨人的形象,因为人们的脸上印着悲伤的痕迹,可是达·芬奇需要的却是笃信宗教的虔诚的面孔。

大师决定到广场,到城郊的人群中去寻找。他现在尤其需要两副面孔:一个是完美的化身,超凡脱俗、充满爱的耶稣;另一个则是变节、贪婪的犹大。

达·芬奇串遍整个米兰找有个性的头型和脸谱,他带着速写本、铅笔,沿大街漫步,他过广场,进闹市,看到有特色的人就迅速地画下来。人们并不反对被达·芬奇描绘,有些人还引以为豪。

意大利人是容易接近的人民。达·芬奇常常稍稍掀一掀帽子,客气地对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说道:“先生,你愿意和一个谦恭的画家喝一杯吗?您的面貌真讨人喜欢,我想您不介意我把您的面孔留在我的画本上吧?”

在这种情况下,不相识的人总会接受他的邀请,于是画家在就近的小店里买上两份好酒,从腰袋里掏出速写本,画起速写来。

达·芬奇在市场上那些商人中间,会碰见一些令人感兴趣的面孔。意大利的商人也许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商人都不一样,他们似乎不懂得和气生财。他除了扯着嗓门夸耀自己的货物以外,动不动就和顾客吵架,有时候那情景真值得一看。达·芬奇暗想,如果使这些神态各异的面孔上出现恐惧的表情或者狂喜的笑容,那会是一件有趣的事。

他曾经给进城赶早市的农民讲过一些滑稽的稀奇古怪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是奶奶讲给他听的,而有的则是他灵机一动编撰出来的。

周围挤满了人,他看见这些淳朴的听众脸都笑得扭曲了。讲述者的想象力被激发起来了,笑声越来越高,同时,速写本里也就出现了越来越多哈哈大笑的面孔。

不过,画家不仅需要那些有趣的形象和明朗的笑容,而且也需要恐惧的表情。当人们正在开怀大笑的时候,达·芬奇常常突然沉默下来,伸直脖子,两眼露出恐惧的光芒。那些紧紧盯着他看的观众不知发出了什么事,也不由得拉长了脸,显出一副恐惧的样子。

“先生们,”达·芬奇压低声音对站在他旁边的那伙刚刚还在捧腹大笑的商人说道,“请看好了,我现在拿的是什么东西……”

他把一件稀奇古怪的东西放在了装货的大车上。商人们害怕极了,他们从未见过这样可怕的东西。这不可能是地上生的,说不定它是来自地狱里的怪物呢!

实际上,这吓人的东西是达·芬奇用胶皮做的,里面灌满了水银,水银的流动使这稀奇古怪的东西扭动了起来。画家有时还把“地狱里的怪物”带到小酒馆里,他把一些偶然在街上相识的人召到那儿去。

“看,这多可怕!”他突然大叫一声,指着在桌上蠕动着的一个像蚯蚓或蛇一样的东西。它似乎要从桌子上跳起来。

聚在小酒馆的那些傻头傻脑的围观者,害怕地散开,退到门那儿,最后拼命地跑了。而速写本又画满了由于恐惧和绝望变成畸形的脸孔的速写。

工程十分缓慢地进行着。画家的心灵里充满了追求艺术的崇高和庄严,他的大眼睛太敏锐、太善于发现作品的瑕疵和不足了,他不断修改着前一天画好的部分。他的头脑又转得太快,太善于形成新设想、新构思,这些原因使他开始画得相当不顺利。

他常常在天刚亮的时候,就跑到修道院的食堂开始工作。从早到晚不停地描绘,爬上爬下,甚至会忘掉吃饭的时间。但有的时候,他又会在那里一连待上几天,却连画也不碰一下,忽而趋前,忽而退后,抱着膀子伫立在那里,以批评家的眼光凝视着画面,思考着如何下笔。

有好多次,他正在家中的工作室忙着,却好像忽然想到了什么,急忙放下手头的工作,在中午最热的时候跑来画画,却又在画了几笔后,匆匆走开去。

在1495年至1498年的几年间,达·芬奇断断续续,画画停停,时而工作时而闲荡。大公和修道士们对他不可估计的拖延感到十分不快。

修道院院长一看见达·芬奇站在墙壁边冥思苦想而不动画笔,便不耐烦地踱着步子,并不时地凑上前催问。

在艺术界里,那些妒忌达·芬奇的人们也不时地提出各种非议,认为他所做的工作大多是有始无终的,这次也极有可能完不成任务。

但是,这些干扰都没有改变达·芬奇追求艺术完美的态度,他仍然一丝不苟、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自己的工作。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3年的期限马上到来,饭厅墙壁上的油画还没有完工。大公变得不耐烦了。

1497年6月,他给总管大臣写了个通知:“告诉那个佛罗伦萨的达·芬奇,要他赶快完成修道院墙上的那幅画。”总管和修道院修士们也不断地督促着,用解聘来威胁着画家。

1498年,这幅伟大的作品终于完成了。为了先睹为快,莫罗大公一早便来到德尔·格雷齐饭厅,只有列奥纳多·达·芬奇陪着他。

《最后的晚餐》上面仍用粗麻布遮盖着,画幅前是横七竖八的脚手架。一个从饭厅里走出来的僧侣没有认出以斗篷遮面的公爵,只是冷冷地瞥了画家一眼。

大公跟在达·芬奇后面登上了脚手架。“现在,先生,你可以让我看一下你精工细作的宝贝了,我已经迫不及待了。”大公略带愚弄地说。

“大人,我相信它不会让你失望的。”画家胸有成竹地微笑着,随即揭去了粗麻布。

莫罗大公顿时呆住了,双眼一眨不眨地盯着眼前的画幅。在他的前面是餐桌和墙壁,在餐桌后面的是耶稣和12个门徒,这场景就是《新约》上说的耶稣和他弟子们的最后一次晚餐。

这墙壁虽是画家的笔画出来的,但好像是饭厅的延伸一般。达·芬奇充分运用了透视学原理,使水平线和画中的人物、桌子构成一致,就像观者自己也参加了这次晚餐一样。

“啊,简直不可思议!”米兰大公感慨着,“达·芬奇,快说说,你是怎么做到的?”

《最后的晚餐》问世后,在整个意大利引起了轰动,画中人物栩栩如生的神韵透过画面光华四射。达·芬奇通过大胆革新和辛勤创作,突破了前辈的局限和不足,终于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可惜的是,达·芬奇偏好用晦暗的色彩混在胶质物里作颜料在干墙上作画,这个方法允许他沉思和试验,所以这些颜色只是并不稳固地附着在墙壁表面上,又因为饭厅的潮湿和偶尔大雨造成的水患,在达·芬奇生前,这幅画已开始成片地剥落或掉下了。

1536年,它已经模糊不清,1558年时,它已失修毁坏。1656年时,修士们在门徒的腿的部分,开了一个通往厨房的门,更加速了它的毁掉。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幅画作,其实是达·芬奇的一个学生不完美的复制品。然而,不管现在留给我们的这幅画缺点如何,《最后的晚餐》仍被公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所能产生的艺术品中最伟大的绘画。

风雨飘摇的米兰

米兰大公的夫人贝亚特丽斯是个除了享乐以外没任何爱好的人,她甚至想不到偶尔做一两件善事,就像其他的贵夫人那样。另外,她残忍的个性还使不少人死在她的手下。

在一次狂欢的舞会之后,公爵夫人忽然病倒了,那是因为在舞会上,她跳舞跳到了无法自制的地步。

在病榻上,她忆起了那些因为没有讨好她,被她打发到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她想到了死,想到了可怕的地狱。于是,夫人给玛利亚·德尔·格雷齐修道院送去了丰厚的赠礼。

教士们对公爵夫人的“慷慨大方”既大惑不解,又感激涕零,于是便不断地祈祷,期望她早日康复。然而,没等多久,米兰的钟楼却敲响了她的丧钟。

莫罗大公悲痛万分,哭得好像疯了一样。他极尽豪华地安葬了贝亚特丽斯。在这期间,他不见任何人,除了达·芬奇。

大公对画家说:“哦,大师,只有你能够建造出一座与她相称的陵墓!我请求你,不要吝啬材料并尽快完成这个!”

“遵命,大人!”达·芬奇匆匆领命。

经过苦心安排,达·芬奇主持了一个规模盛大的葬礼。在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的最前面有打着黑色丝旗的先导,哭丧着脸的骑士们骑在披着黑色马衣的马上,举着祭幡,紧随其后。

教士们抬着贵重的大烛台,上面用黑色的饰带缠着6英尺长的沉甸甸的蜡烛。整个宫廷和居住在米兰的全体显要和外国友人都参加了这次葬礼。

公爵夫人贝亚特丽斯的离世不知是否预示着什么。

1498年她死后,莫罗大公非常悲痛,减少了许多娱乐活动。但是,米兰政局已经开始动荡不安,法国又虎视眈眈。

大公为了外交和军事需要把财政都拢在自己手中,一方面增加税收,令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另一方面却紧缩财政支出,停止了支付像达·芬奇这样的宫廷艺术家的薪水。

好在达·芬奇还有点积蓄,他为能有时间搞他的研究,感到很欣慰。

这是1496年,达·芬奇一边画着那幅《最后的晚餐》,一边准备他的飞行器试验。他的一种类似鸟的飞行器已制作完成,但是,试验结果却失败了。

为此,达·芬奇还受了一点轻伤,他的朋友卢卡·巴却里听说这件事过来看他。卢卡·巴却里是著名的数学家,他刚迁到米兰来,达·芬奇认识他后,两人一见如故,结为挚友。

达·芬奇听说卢卡·巴却里来了,高兴地出去见他。

卢卡说:“亲爱的达·芬奇,全米兰都在疯传你试飞时摔断了腿,而我看你还是蛮健康的呀。你的实验怎么样,我能不能帮你点忙,我觉得原理还是挺合逻辑的。”

达·芬奇笑着说:“我只是受点轻伤,没什么。不过,我对鸟翼作过许多次解剖。我发现鸟类的起飞无须振动双翼,这是因为它在气流之中,气流在进行着循环运动。人类只要掌握这种方法,也是可以复制这种器具的。”

“达·芬奇,我敬佩你的想象和能力,但在现实条件下,你的很多想法都无法完成。”卢卡说。

“不,有些想法是可以完成的,”达·芬奇无奈地说道,“只是大公不批给我经费。去年我向大公提议改良米兰城市的交通设施,他就说没有经费了。”

“噢,原来如此。不过,达·芬奇,别灰心,你先把想法记下来,以后有条件了继续研究。”好心的卢卡劝说道。

“是的,我在做笔记。”达·芬奇感到很开心,即使是这样动荡的日子,还是有真正的朋友关心自己的研究和创作的。

两个好朋友就这样相互交谈起来,节衣缩食的日子并没有阻挡他们对于科学的探索和研究。

尽管达·芬奇也尽量减少自己的各种开销,但是他的日子却越来越不好过了,莫罗已经两年没付给他薪水了。他有学生、助手、仆人,他还养了几匹马,这些都需要开支。

现在,达·芬奇和他的学生们已经快要破产了。在大师的日记本上,有这样一句记载:“今天是1499年4月1日,我发现本人仅有218个里拉。”

达·芬奇意识到,他必须想办法搞一些钱来,不能让大家跟他一道挨饿呀!于是,达·芬奇不得不给莫罗写信。

达·芬奇想,这封信应该有点强硬语气,既要流露出自己的不满,要让公爵意识到自己的不公正,却还不能流露出谴责的意味,一定要巧妙措辞。他把写好的信稿揉成一团,扔在地上。

第二次,他不满意它稍嫌强硬的语气,不卑不亢的分寸真难把握,他又毫不犹豫地把它揉成一团。

最后,达·芬奇写成了一封颇费心计的信。信中,他温和地提醒大公:“我不想放弃我的艺术,我冒昧奉陈,提醒您注意我的事情和我被弃置的艺术。我以为您服务为生,关于那座骑马的塑像,我不说什么了,我只是领我两年的薪资……”

1499年,达·芬奇终于收到一封大公派人送来的信。他在信中说,送给达·芬奇一座米兰郊区的葡萄园作为收益的来源。

过了不久,莫罗又派人送来拖欠达·芬奇的两年薪资。这时米兰形势紧张,法国人就要攻进来了,莫罗不惜花费钱财笼络身边的人。

莫罗清楚以米兰的实力实在无法同法兰西抗衡,现在他在紧急地四处活动,他用金钱贿赂收买法国政要劝说法王取消侵略计划,又送礼给强国同米兰结盟,同时加强军事设施。

达·芬奇得到这笔薪资,就像走投无路的人一下子成了富翁,心理压力顿时减轻了,他又可以专心搞发明研究了。

不久,宫廷总管请达·芬奇为宫廷修一条可以洗热水澡的水管。达·芬奇连忙答应了要求。

达·芬奇开始构思热水管道。他像往常一样只要引发了发明创造的思绪,头脑就会飞快运转开来;头脑中一旦有新思想的火花在闪烁,他立刻就会有浮想联翩的新设想、新方案。达·芬奇把精力全部用在铺设管道的工程中。

8月份,不论莫罗怎样用尽心机,法军还是来到了。

达·芬奇这时已经设计出洗澡水的最佳温度——“3分热水4分冷水”,他按照这个比例铺设管道。达·芬奇亲自督导工人们挖掘地面坑道,眼看着工人们安置热水管道。作为一个宫廷设计师,他实实在在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1499年夏,就在达·芬奇带领工人们施工完毕的时候,法王留多维克十二世的军队入侵了伦巴第亚。他们是由莫罗大公的私敌、被放逐的特里乌利卓引进来的,他的目的是对大公实行报复。米兰城守备司令官别那基诺打开城门,他串通法军,出卖了米兰。

达·芬奇最后一次看见大公是9月2日。他一个人在街上走着,没带随从。他正朝玛利亚·德尔·格雷齐修道院的方向走去,可能是去贝亚特丽斯的墓地。第二天,全城议论开了,说莫罗逃跑了,到皇帝马克西米连那儿去了。

不几日,米兰全部沦陷了,不少米兰人认为这是好事,他们打出“热烈欢迎法王统治米兰,莫罗滚蛋”之类的标语。他们对莫罗这个前任暴君恨之入骨,寄希望于米兰的侵略者。

莫罗逃跑了,然而米兰的新统治者又怎么样呢?

侵略者毕竟是侵略者,当米兰人还在欢呼他们的救星时,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这座城市的胜利者已在犯下他们所能犯的一切罪行了。

法军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杀死很多人。广场上,骑兵纵马从人群踏过,铁蹄之下,血肉横流。士兵们在烧杀抢掠,奸淫妇女。米兰在暴力下呻吟。

酒馆、百姓家成了他们称王称霸、为所欲为的场所。地痞流氓也趁机一哄而起,在光天化日之下无法无天地干起了坏事。

人们惊呆了,难道这就是他们盼望的情景吗?广场上乱七八糟地堆着法国人从百姓家里抢来的贵重家具、金器、丝织物,市区的主要街口到处有大炮、斧头和其他武器,侵略者经过的地方留下了成百上千的死尸、被毁坏的门户和倾倒的酒桶。烧毁的民房和店铺冒着黑烟,使人几乎喘不过气。

达·芬奇目睹这一幕幕惨象,他无力阻止。傍晚,他来到城堡前面的广场,广场上挤满了受伤的百姓、士兵,他们围坐在一堆堆篝火旁,无家可归。

而他的那个巨大的雕塑作品——斯福查骑马塑像的泥塑模型,此时正在成为法军弓箭手的靶标,许多地方还被法军用马刀砍出了铁支架。

达·芬奇面对他的心血被如此摧残,依然默默无语。他的学生愤怒地要冲上前去同法军拼命,被他坚决而冷静地制止了。

达·芬奇领着他的学生回到了画室,依然平静地工作。但达·芬奇心里已作出了离开米兰的决定,他开始安排一切,要知道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在这儿已经生活了17年,离开米兰,他的心灵深处是十分苦痛的。

这时候,米兰人开始私下里传说,莫罗大公正准备收复自己的都城。米兰人的心情早已改变了。

当初,他们欢呼“留多维克万岁!”的时候,曾把法兰西国王看作推翻暴政的救星,但接踵而来的灾难使他们在莫罗大公的统治里边寻找起“善良”来了。

百姓们的口号变了,他们呼喊着:“法国佬滚回去,我们的莫罗大公万岁!”

米兰又开始流血了。

英勇的米兰市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与入侵者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法国人逃进了临时垒筑的碉堡里,向四周的人们疯狂射击。

这时候,莫罗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率领集结好的军队向米兰开进了。他以泽扎里·波哲阿为榜样,让那些凶残的恶棍、流放犯和冒险家,加入他的队伍,此外还有大批德国和瑞士的雇佣军。

由于法国人没料到米兰大公的突然进攻,于是莫罗在人民的配合下夺回了城市。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大公部队里一个名叫沙查哈里卜的瑞士人的出卖行为,法国人很快又再次占领了米兰。

这一次,莫罗不单单失去了米兰,还失掉了自由。在法国军队胜利的吼叫声中,在成千上万失望的米兰市民面前,大公被捆绑着四肢,像野兽一样装在笼子里,用车拉着穿过整个市区。他一脸呆滞的表情,看着那些挖苦他的胜利者。

莫罗大公带着米兰人的绝望,也带着征服者的骄傲被关进法国的一所监狱里,从此再无音讯。

1499年冬天,法军占领米兰不久,达·芬奇便和他的学生们匆匆打点了行装,离开了米兰。他们在微白的晨光中骑马跑出城南门,离开了生活了近20年的米兰,结束了在莫罗大公保护下的安定、温暖、舒适的寄人篱下的食客生涯。

几个星期之后,铁蹄下的米兰迎来了它的新的统治者,法兰西王留多维克。这是一位虚弱无力、长着一副皱皱巴巴面孔的统治者。米兰的重要人物和热那亚、威尼斯的大使们簇拥着这位看上去并非强有力的君主。

来到米兰的第二天,喜好名胜古迹的法王便慕名前往玛利亚·德尔·格雷齐修道院。教士们谦卑地对威势赫赫的客人们表示欢迎,并把他们领到饭厅。

法王和随从们来到修道院饭厅,他仔细地观赏着壁画,惊叹不已。

法王说:“这幅壁画确实是珍品,有没有办法把这面墙拆下,搬回法国去?”

建筑师们忙回答:“陛下,恐怕不能。在拆这幢建筑的时候,这面墙很可能就会倒塌。”

“那么,画家在哪?我要把他带回去作画。”法王仍不死心。

“陛下,他离开了,听说是回佛罗伦萨了。”下面的人回答道。

法王感到很失望:“将来,我一定要让大师也为我的宫廷服务。”

短暂的漂泊岁月

离开米兰之前,达·芬奇带学生们去看了一个好友,他就是住在瓦甫利奥别墅的老麦尔兹先生。这座别墅坐落在离米兰5个小时车程的阿达河畔上。

老麦尔兹先生对画家一直怀着尊敬和热爱之情。他虽然是个生意人,但对科学和艺术却很感兴趣,也喜欢研究哲学问题,还喜欢把政治问题弄个明白。

老麦尔兹先生有一个儿子,名叫佛朗切斯科·麦尔兹,他也与自己的父亲一样,十分喜爱和尊敬达·芬奇。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到来对麦尔兹一家来说像过年一般。

达·芬奇非常喜欢瓦甫利奥这个地方,这里气候湿润、风景如画,有着各色各样的天然岩洞。艺术家第一次来的时候,就对这些奇观感触很深,他的那幅名作《岩间圣母》中的景物就是取材自这里。

佛朗切斯科·麦尔兹听说父亲的老朋友要离开米兰了,显得特别沮丧和心神不定。在瓦甫利奥的日子里,这个孩子到处跟着达·芬奇。

“老师,我特别喜欢您的大作,”小麦尔兹对大师说,“等我再大一点,就收我做学生吧!我要跟您学习绘画、自然科学还有数学,学习很多重要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您更有学问、更了不起的人了!”

达·芬奇看着小麦尔兹绘画的木炭画,这是他送给和大师一起来瓦甫利奥做客的小萨拉伊的礼物。

画面上布满孩子稚气的手笔,小麦尔兹有点不好意思地微微低着头。在这些纸张上,有的画着天使;有的画着头顶光圈的圣母;有的画着树木和小动物……

达·芬奇认真地看着每一幅画,它们虽然还有些不准确,但看得出来,作者的观察是相当细致入微的。

看了小麦尔兹的画,达·芬奇感到很欣慰,这是一个值得培养的孩子。于是,他和蔼地说:“你还小,我的孩子,不过你热爱艺术,又善于观察,等你长大一点,如果你还愿意学画的话,我一定收你做学生。”

风和日丽的时候,达·芬奇就会应小麦尔兹的央求,一起到阿达河边散步。这一老一少好像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达·芬奇给小麦尔兹讲许多有趣的事情。

有一回,达·芬奇从悬岩上掰下一小块泥巴,然后给孩子讲解它的构成。

这块表面普普通通的泥巴上,有一些贝壳和海生物的化石。当时的学者无法解释这些海洋遗物怎么会出现在岩洞里,于是假定,这是由于星球的某种魔力所致。

达·芬奇却说:“这和魔力没有关系,看那儿,孩子,别看那是隆起的高山,可从前却应该是海底。大自然永远在创造、在毁灭,这种创造与毁灭的循环不可能有停止的一天。

“宇宙间,只有人类尚未认知的事物,却没有不可知的事物,只要深入细致地研究、考察这些生物的细微变化,人们便能逐渐认识地球的起源,看到它的过去,并预料到它的将来。”

小麦尔兹仔细地听着大师说的话。他喜欢听大师讲这些神奇有趣的事情,听大师用简单易懂的话语谈论艺术与科学。大师的知识是那样渊博,在小麦尔兹的眼里,他简直无所不知。

然而,再过两天,达·芬奇就要离开瓦甫利奥这个可爱的小城市了,小麦尔兹在心中默默地祈祷着:“希望大师早日回来。”

现在,达·芬奇又要上路了。和他同行的有铁匠佐罗阿斯特罗,还有波里特拉菲奥和马尔柯两位学生,以及他的朋友卢卡·巴却里先生和义子萨拉伊。

这一行人决定到威尼斯去碰碰运气,这就要路过曼图亚城。曼图亚位于通向亚得里亚海的一条大河河畔,这条名为波河的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带着阿尔卑斯山的雪水流向意大利,在意大利南部波河平原上滋润着意大利,滋润着曼图亚城,而后流入亚得里亚海。

在米兰通向曼图亚的路上颠簸数日后,达·芬奇一行人来到了曼图亚城下。

他们得知威尼斯此时也正在与土耳其人打仗,于是卢卡·巴却里先生提议自己先到威尼斯去探探情况,看看那里能否给自己和达·芬奇提供一个安身之处。达·芬奇和学生们就先逗留在曼图亚,等候巴却里先生的消息。

曼图亚城有位著名的女伯爵伊莎贝拉。她被称为最美丽、最典雅、最高尚的女人,很多艺术家都倾心于她的风采。

她是米兰公爵夫人的妹妹,在她姐姐在世时,这位夫人曾几次去斯福查宫参加圣诞庆典和化装舞会,与做主持人的达·芬奇有过一面之缘。她听说达·芬奇来到曼图亚,就邀请大师到她的府邸做客。

走进女伯爵的府邸,达·芬奇发现这里不如米兰大公府上豪华。女伯爵伊莎贝拉虽已到了中年,仍是一位很美丽、很有风采的女人,而且她有着一股天生高贵的气质。

女伯爵客气地招呼客人,说:“达·芬奇先生,我对您仰慕已久,您的作品美誉已传遍意大利半岛,今天您大驾光临,我十分荣幸。”

达·芬奇对伊莎贝拉优雅的谈吐十分震惊,也对她对自己的以礼相待感到有些受宠若惊。

“夫人,您过奖了,您的芳名才真正响彻四方,能来拜访您,是我的荣幸。”

“达·芬奇先生,我听说您的肖像画画得特别好,能否也为我画一幅呢?”

达·芬奇一心等着朋友来信,本无心给人画像,但又不好拒绝女伯爵的请求,只好勉强地答应下来。

于是,伊莎贝拉在宫中给达·芬奇安排了一处住的地方。她每天把达·芬奇召进自己的住处,为她画像。

达·芬奇很感激女伯爵对自己的礼遇,为她尽心画了一幅小型的侧面肖像。肖像完成以后,获得伊莎贝拉的大加赞赏,但她根本不提薪酬一事。这让达·芬奇感到很恼火。

不久,达·芬奇又听说伊莎贝拉让她丈夫把肖像画送人了,原来,在女伯爵眼中,绘画并不是一件艺术品,而只是她送礼的一份礼品而已。

女伯爵的这种慷慨,让达·芬奇感到极不舒服。他日日盼着朋友的来信,信终于来了,还是威尼斯当局的邀请信。

威尼斯是意大利半岛上最富庶的城邦。此时,它正遭受着土耳其人的进攻,急需要像达·芬奇这样具有军事才能的艺术家。

收到信后,达·芬奇把学生们打发回佛罗伦萨,告别了生活一个多月的曼图亚城,只身向威尼斯进发了。

2月的意大利,阴雨绵绵,道上泥泞不堪。尽管去威尼斯的路途遥远又艰难,达·芬奇一想到去威尼斯也许会有一番作为,心中便满怀热情。他一路快马加鞭,早起晚停,尽量缩短行期。3周后,终于来到了威尼斯。

达·芬奇惊异于这座城市的美丽。威尼斯是“海中的城”,由一群小岛组成。圣马克教堂与圣马克广场、钟楼是当时威尼斯的中心。艺术家从圣马克广场的钟楼上眺望整座城市,到处是富丽多彩的哥特和拜占庭式建筑,城市间有几百条河道,由几百座小桥连接着。

看了许久许久,达·芬奇掏出不离身的笔记本,写下了一句由衷的赞叹:“我从没见过这么美丽的城市!”

达·芬奇的到来受到威尼斯人的热烈欢迎,他们在威尼斯元老院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并且请身为艺术家兼科学家的达·芬奇讲了话。

人们对大师寄以深切厚望,一双双火热的眼睛望着他,艺术家的心灵震颤着,眼里充溢着感动的泪水。

随后,达·芬奇住在公爵府里,全身心地开始了研究工作。他设想出一种可以潜入水中4小时把敌舰上钻几个洞使之沉没的“潜水衣”。但是,试验了许多次都不能正常使用。

土耳其的军舰依旧停泊在海湾,觊觎着美丽的威尼斯。没有耐心的威尼斯统治者和威尼斯人感到焦急和失望,有人甚至扬言要把这天才发明家投入牢狱。

这让达·芬奇感到了不安。异国他乡的生活风俗也让他感到不太习惯,他开始越来越思念自己的家乡。

到了3月,达·芬奇下定决心结束漂泊的生活,离开了威尼斯,回到故乡佛罗伦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