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财务分析

  1. 学校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学校财务分析就是运用会计核算资料和财务计划(预算)及事业计划预算资料,对本校的财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进而总结经验,揭露存在的问题,不断促进资金使用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更好地掌握财务活动的规律。

学校开展财务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包括财务计划(预算)的编制、财务分析、财务计划执行情况和考核等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财务管理的严密体系,它们互为补充,缺一而不完整。没有事前财务计划(预算),就对财务工作心中无数, 不知道全年有多少资金可供使用,也不知道已取得的资金应花在哪些方面, 各方面大致是多少;若没有明确的财务制度,则失去开支的标准和依据,就会造成财务工作的混乱;若没有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财务工作也就失去躯体,财务计划和财务制度也就成为空洞无物的东西;若没有财务监督, 经济活动和资金运转就会放任自流,财务法规和制度也不能得到保证;若没有财务分析,则会看不到工作中的成绩和缺点,不能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不能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可见,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财务各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1. 财务分析是检查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

现阶段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仍是重要的,每个学校的经济活动应有科学严密的计划,而且应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财务计划相衔接。各学校的财务计划(预算)制定得如何,执行中有何问题,原因是什么,都应在期末通过财务分析进行评价,以便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找出问题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提出改进和加强财务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1. 财务分析是监督国家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执行的工具。

学校在整个财务管理工作中,都必须充分发挥财务监督的职能,监督学校的一切经济活动、遵守国家的政策、法令和各项财务制度,保证学校的财务活动正常地有秩序地进行。在开展财务分析过程中,就不免要对学校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法纪进行检查。例如,在开支方面,对是否有不遵守法规进行检查,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的行为;在组织创收方面,是否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是否存在滥收费,任意提高收费标准的行为;在校办企业、校办公司的财务活动中,是否有偷税漏税、行贿受贿、倒买倒卖商品物资的行为;在基建工作中,是否遵守国家关于坚决压缩基建规模的规定, 该停建缓建的项目是否真正停建缓建;是否有违反国家关于严格控制集团购买力的规定,争购、抢购严控商品或者逃控;等等。对于一切违反政策制度规定的现象,在财务分析中都要予以彻底揭露,严肃处理,以维护社会主义法纪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1. 财务分析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武器。

财务分析的目的不仅在于对过去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进行评价,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分析,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对预算资金来说,其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资金的使用效益上,对生产经营资金来说, 其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奖金耗费和占用)争取尽可能多

的产出(产品数量、质量。通过财务分析,揭露生产经营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各项消耗是否超过定额(计划)、成本是否升高,设备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有无闲置,人力安排是否合理,技术改造是否有效,等等。把所有影响提高经济效益的因素都揭露出来,就可制订改进的措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以较少的投入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总之,财务分析对整个财务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具有“亡羊补牢”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性质。

  1. 学校财务分析的原则

进行财务分析,必须符合以下原则。一是及时性。

财务分析必须及时,才能达到分析的目的,实现分析的作用,因为: 财务分析本来是一种事后分析,其主要目的是检查和总结过去的工作,

以指导未来,如果分析不及时,经验就不能及时总结出来,缺点就不能及时得到纠正,漏洞不能及时被堵塞,浪费不能及时被制止,显然,也就失去了对未来的指导意义。

分析不及时,就不能为各级领导提供出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建议和措施,从而也就不能为其提供决策依据。

分析不及时,还会影响到下期计划的编制。一个科学的计划应该是先进合理、实事求是的,由于分析不及时,问题的症结未找到,影响经济效益提高的原因不清楚,在编制下期计划时就下不了决心和没有明确的方向。

二是客观性。

财务分析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因此,在分析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客观性原则。不能凭空分析,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实际,而只能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对已发生的财务活动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和总结,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一个学校的修缮费支出本年较上年增加较多,原因是什么?首先要分析一下这是一所老校还是一所新校。如果是老校,房屋、建筑物等按计划进行了普遍的维修,开支多一些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如果是新校,则可能有问题;其次要从修缮费的“零星基建费”、“房屋维修费”、“室外工程维修费”等六个“节”级科目与上年分析比较,找出开支多的原因。

三是效益性。

任何经济工作都不能不讲效益,讲求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也是财务工作的根本目的。学校的财务工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讲经济效益,更没有去“求”经济效益,在“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体制下,财务部门基本上把工作重心放在“要钱花”和“等钱花”上,满足于要一个花一个、有多少花多少的报帐型会计核算,缺乏科学认真的财务分析。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后,研究和分析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课题不仅提到了广大学校财会工作者的议事日程上,而且引起了他们的广泛注意和高度重视。实践中,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存在于学校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在设备的购置和利用、材料的采购和使用、对教职工的合理安排、学生实验和实习、基本建设、修缮工作、教材印刷、差旅费开支等等方面,都有节约的潜力可挖,都有经济效益可“讲”可“求”。财务分析必须贯彻效益性原则,尽一切努力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1. 学校财务分析的依据

第一,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基本依据。

国家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是学校财务工作的准则,也是财务分析的最基本的依据,这些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指明了学校财务工作的方向, 规定了收入的渠道和开支的范围及标准,各校必须贯彻执行,违反这些政策制度,财务工作就失去控制,就不可能把财务工作做好。

第二,会计核算资料是督促检查依据。

进行财务分析,首先需要有完整的、能客观反映财务分析的具体对象, 又是其具体依据。因此必须健全和加强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以便为财务分析提供完整的资料。此外,统计资料和原始记录也是进行财务分析的依据。例如,要分析教师的利用情况,就必须有教学部门提供的课时数、课头数, 而这些资料是会计部门不能提供的。

以核算资料为依据,并不排斥财务人员去调查了解活的情况,为了更好地做好财务分析工作,分析人员应尽可能地深入实际,调查了解那些核算资料中不能反映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死的资料与活的情况相结合,才能使分析更全面、更客观、更具体、更深刻、更具有说服力。

第三,计划(预算)资料是分析的标准。

学校的财务计划是对学校某一时期财务工作的安排和打算,它不仅表明了学校资金的来源渠道,也显示了资金的使用方向,反映出事业发展的规模, 科学的计划是保证教育投资效益实现的基础。在财务分析中,要以计划为标准,把实际资料与计划资料进行对比,以分析和考核计划执行情况,找出未完成计划的原因,为下期计划的编制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1. 学校财务分析方法

学校财务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对比和因素分析法,分别说明如下: 一是对比法。

对比法也称比较法,其基本做法是将实际资料与计划(预算)资料、与定额、与上期实际、与国内外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分析差距的原因。例如,学校的每生分摊数指标,可将本期实际每生分摊数与计划每生分摊数比较,可与上年实际每生分摊数比较,分析其升降的原因;又如, 将公务费支出和计划与上期进行对比,还可与规模相同、性质相同的兄弟学校相比,计算其差异,研究公务费上升和下降的原因,以便进一步采取措施, 控制公务费的支出,把更多的资金花在业务费上,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是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有许多种,在数量分析中,一种较常用的方法是连环替代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运用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抓主要矛盾的观点,从影响某一事物(经济指标)的几个因素中,找出各个因素对该事物的影响程度,并确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作为改进工作的重点。其具体运用方法是:

分析影响某一事物的内在因素及其数字的相互关系(乘法关系或除法关系)。

列出各因素的计划(预算)数和实际数,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各因素的次序。

依次以每个因素的实际数替代其计划数,有几个因素就替代几次。每替代一个因素就要计算出“替代结果”(即本次替代后的积与前次替代的积之差),这个“替代结果”就是本次所替代的因素对该事物(经济指标)的影

响程度。

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相加应与实际数和计划数的总差额相等。 现以学校的教育事业费和修缮费为例,说明连环替代法的运用。

连环替代法是运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不过在具体运用时,要科学地合乎逻辑地排列各因素的顺序,不能任意颠倒,否则计算的替代结果就不一样。一般而言,数量指标要排在前,质量指标要排在后(质量指标一般都是复合指标,如元/公斤,元/小时等等)。

  1. 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学校财务分析,首先要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的资料主要是《资金平衡表》、《拨入经费增减表》、《经费支出表》,将表中的决算数与预算数对比,即可看出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督促检查分析时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

第一,教育事业费收支分析。

收支总额分析。本年教育事业费收支总额(实际数)可从“拨入经费增减表”格式或“经费支出表”格式查得。

收支分项分析。通过收支总额分析,从总体上了解了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和收支情况,但总体分析是一种综合分析,它可能掩盖一些问题,这就必须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分项目的局部分析,以深入考核各个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在收入方面,将“本年拨款”、“上年包干结余”和“本年抵支收入”三项的实际数分别与其预算数进行对比,检查是否有未完成预算的项目,若有,要进一步查明原因。在支出方面,实际支出数分别与其预算支出数进行比较,检查和分析其是否超支以及超支的程度(计算百分数), 同时对超支项目要进一步结合其所属“节”级科目来分析,找出具体原因。

第二,其他资金收支计划的分析。

这里所指“其他资金”包括教育事业费以外的其他各项资金。如科学事业费、代管科研经费、科技三项费用、科研借入款、待转抵支收、委托代培收入、学校基金等。其他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也是将其实际收支数与预算收支数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并查明未完成收支计划和超支的原因。分析时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分析其他资金收支的基本情况。分析其他资金收支的基本情况时,可利用“资金平衡表”格式中的“其他经费”有关各项的“年初数”和“年末数” 两栏数字来确定,将这两栏数字加以对比,即可看出上述其他资金各项目的本年收入是否大于支出:年末数大于年初数,表示本年该项目收入大于支出; 年末数等于年初数,表示本年收入等于支出(或本年无收入也无支出);年末数小于年初数,表示该项目本年收入小于支出(或无收入有一部分支出)。经过这一基本情况的分析,就对其他资金各项目的收支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分析其他资金各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在分析其他资金各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时,要将其实际收支数与预算收支数进行对比,这可通过各项目的总分类帐户的本期发生额合计数来分析,若发现实际收入小于预算数,或实际支出大于预算数,应深入分析原因:有无未贯彻“先收后支、先提后用”的原则?有无年终突击花钱、将大量贤金占用在各项暂付款上?有无不遵守专款专用的规定互相拉用资金的现象?科技三项费用和代管科研经费两项是否如实计算了成本?有无应转入预算内的抵支收入未如数转入预算内而转入了

学校基金?对外服务收入中有无任意提高收费标准的现象?学校基金支出中有无滥发奖金、实物的违纪现象?等等。

第三,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初步评价。

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既可以看出一个学校的计划管理水平,也可看出学校是否严格执行预算,还可检查预算执行过程中是否遵守各项法规和财经纪律,同时也可了解学校全年经济活动的概况:资金收支总额是多少, 包干经费结余了多少等等,从而可以对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做出初步的评价。

  1. 学校事业发展计划分析

学校的事业发展计划分析主要是分析在校各类学生数的增减变化情况、教职工的增减变化情况以及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一般而言,各类学生人数年末数大于年初数、固定资产年末数大于年初数时,表明学校的事业在发展。事业发展计划分析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基本数字表”格式和“资金平衡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以及有关预算资料。具体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各类学生增减情况分析。

学校的招生计划是由国家制定的,不能任意增减。将各类学生的本年实际增加数与计划招生数进行对比,即可了解学校是否完成了国家规定的招生计划,并进行未完成计划的原因分析;将本年实际减少数与计划减少数进行对比,可了解学生的毕业情况,如果实际减少数比计划减少数少,说明可能有本年应毕业的学生未能毕业,需进一步查明原因:成绩不合格而留级、退学、因病休学、死亡等。尤其对退学的学生要作进一步分析:是受错误思潮影响自动辍学,还是因学生不遵守校纪校规犯有严重错误被校方勒令退学或劝退。

对各类学生增减情况进行分析时,一般要计算以下指标: 计划完成情况指标。

招生计划完成率(按学生类别计算)

= 实际招生人数 ×100% 国家下达的计划数

事业发展指标。

事业发展率=招生计划完成率 100% 学生毕业率指标。

学生毕业率(按类别计算) = 应毕业学生数 ×100%

实际毕业学生数

第二,教职工增减情况分析。

对教职工增长情况要结合学校主管部门规定的定员定编情况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对缺编学校,教职工的增加(尤其是教师)是事业发展的表现,反之,对超编学校,教职工增加则说明人力利用有问题。目前许多学校教职工超编现象严重,未达到国家规定的编制比例,各校应根据国家关于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积极组织和安排知识分子的流动,尽量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在教职工增减情况的分析中,既要注意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又要注意教职工内部各类人员的比例。

第三,固定资产增减情况分析。

在正常情况下,学校的固定资产(尤其是房屋、建筑物)的增加,说明学校的事业在发展,投资规模在扩大;如果学校求大求洋,不顾财力可能盲目上基建项目和购建固定资产,则另当别论。

进行固定资产增减情况分析时,可先将“资金平衡表”中的固定资产或固定资产基金的年末数和年初数进行比较,从总额上分析其增减情况。其次, 结合固定资产分类情况表来考察主要是哪些类别的固定资产增加和减少。一般说来,教学科研设备的增加有利于改善教学条件和提高教育质量,宿舍的增加有利于改善教职工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环境,行政办公设备的增加要作适当控制。分析时要注意现有设备是否得到充分利用。

  1. 学校经济效益分析

学校的经济效益是客观存在的,为了不断提高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必须开展经济效益分析,建立一套符合学校特点的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以便校际之间相互比较,互相促进。

学校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 前者是微观经济效益,后者是宏观经济效益。从宏观上说就是要培养出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各种不同层次的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这里主要是人才质量和人才结构两个问题。人才的质量包括人才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以及他们的业务能力,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为现代化建设献身精神。人才的结构包括不同层次学生的比例、同一层次中各专业学生的比例。要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就要求学校配合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地做好人才的预测工作, 加强招生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微观经济效益主要从以下各方面来考核。

第一,事先计划完成情况的效益分析。

各类学生增减情况分析的三个指标,不仅是事业发展计划分析的指标, 也可作为考核学校经济效益的指标,尤其是招生计划完成率指标更能说明学校事业计划的完成情况,对短线专业来说,招生完成 100%以上对国民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对长线专业来说,则不能超过 100%。

第二,资金耗费的效益分析。

资金耗费的分析主要从每生分摊数和有关“目”的经费支出占全年经费总支出的比重两方面来进行。

每生分摊数指标。每生分摊数是指全年经费实际支出数与全年全校学生平均人数(折合数)的比,这一指标综合反映学校培养一个学生的当年的培养成本,全年经费实际支出数中应剔除当年固定资产购置费,加上固定资产的应折旧数额,计算公式是:

全年经费实际支出数 − 设置购置费 + 折旧费

每生分摊数 =

全年学生平均人数

每生分摊数指标还可用每生分摊工资数、每生分摊设备费来分别考核培养一个学生需要的人力费和设备费用,计算公式如下:

每生分摊工资数 = 本年实际支出工资总额

全年学生平均人数

每生分摊设备费 = 本年末固定资产原值总额

全年学生平均人数

一般说,两个规模、性质相同的学校,每生分摊工资数少而分摊设备费多的学校经济效益好。

有关经费比重指标。学校的全年经费支出是否合理有效是考核微观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它主要是从有关“目”级科目的支出数占全年经费支出的比重来考核的,其计算公式是:

人员经费比重 = 人员经费总支出

全年经费实际支出

×100%

公用经费比重 = 公用经费总支出 ×100%

全年经费实际支出

业务费占公用经费比重 = 业务费总支出 ×100%

公用经费总支出

教学科研设备比重 = 教学科研设备支出 ×100%

设备购置费总支出

上述四个指标中,人员经费比重小、公用经费比重大为好。说明“吃饭钱”比“建设钱”少;业务费占公用经费比重大、教学科研设备比重大为好, 说明在公用经费中较大部分用在业务支出上,或者说明在设备购置方面主要是购置教学科研设备,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

第三,人力利用效益分析。

人力利用效益分析主要用编制比和教师工作量情况两类指标来考核。编制比是指学校有关人员之间的比,这些指标国家有具体规定,若学校的实际编制比超过了国家的规定,则效益较差。

编制比指标:

教职工与学生比 = 全年教职工平均人数

全年学生平均人数

教师与学生比 = 全年教师平均人数

全年学生平均人数

②教师工作量指标

教师人均课时数 = 全年全校授课时数

全年教师平均人数

任课教师比重 = 任课教师实际人数 ×100%

全年教师平均人数

以上二指标,教师人均课时数越多、任课教师比重越大,说明学校的师资力量利用效果好。

第四,仪器设备利用效益分析。

近几年来,学校的仪器设备增长较快,但利用情况并不太好,值得引起注意和重视,为了考核仪器设备的利用情况,可用以下指标来分析。

仪器设备利用率指标:

仪器设备利用率 = 在用仪器设备台数 ×100%

帐面仪器设备台数

这一指标反映全部仪器设备中有多少被利用,有无闲置情况,至于已用的仪器设备的具体利用情况还要利用单台仪器设备利用率指标来分析。

单台仪器设备利用率指标:

单台仪器设备利用率 = 全年实际使用时数 ×100%

全年应使用时数

仪器设备完好率指标。仪器设备完好率是反映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技术状况和维护情况的重要指标,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性是充分地利用固定资产的前提条件,其计算公式为:

仪器设备完好率 = 仪器设备完好台数 ×100%

帐面全部仪器设备台数

第五,预算外资金的效益分析。

预算外资金的效益分析,可用下列指标考核: 委托办学净收入率指标

委托办学净收入率 = 本年委托办学净收入 ×100%

本年学校基金收入总额

该指标反映学校当年接受有关方面委托培养学生的收入扣除成本后进入学校基金的部分(即净收入)占全年学校基金收入的比率,其动态数列可反映学校接受委托培养的趋势。

事业发展基金率 = 本年实际开支的事业发展基金 ×100%

本年学校基金收入总额

该指标考核当年学校基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发展事业,同时可检查学校是否执行了国家的财经纪律。

抵支收入率指标

抵支收入率 = 全年抵支收入总额 ×100%

全年拨入经费总额

该指标反映学校从预算外收入中,按规定转入预算内抵充教育事业费的收入总额占全年国家拨入经费的比重,反映出预算外资金来源的发展趋势。

第六,总务承包的效益分析。

根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总务有关单位实行改革,承包在目前是改革的基本形式,为了考核其经济效益,为总务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应建立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主要有:

校办工厂(车队、招待所)人均创利额

= 校办工厂(车队、招待所)上交利润 ×100% 校办工厂(车队、招待所)年平均人数

炊管人员人均营业额 = 全年食堂营业额 ×100%

全年医务人员平均数

医务人员工作量 = 全年门诊人数

医务人员平均数

人平修缮收入 = 全年修缮总收入 ×100%

年维修人员平均人数

建立上述六大类经济效益考核指标,能比较全面地考核学校有关经济活动,为学校主管部门和校领导提供经济效益的基本情况,为主管部门比较所属学校的财务工作、推动后进提供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