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我把一生中的成绩归功于两件事,一是好的家庭,二是好的教育。——撒切尔夫人

经典故事

永远争坐第一排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上,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

父亲对她的教育很严格,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落后于人。

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太难了”之类的话。

父亲的“残酷”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第一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生们上五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

玛格丽特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之一。

40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永远争坐第一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

在这个世界上,想坐第一排的人不少,撒切尔夫人能够坐在“第一排”,就是因为她把“争坐第一排”当成一种人生理想,并且最重要的是她为此采取了具体行动。

让同学佩服的辩才

玛格丽特的父亲罗伯兹每个星期天都带她到芳金大街的教堂去,让她听牧师滔滔不绝的布道。

在家里,罗伯兹有意与女儿就各种问题进行辩论,以造就她机智、沉着、语言辉煌、充满感染力和穿透力的雄辩艺术。

11岁时,玛格丽特到凯斯蒂女子学校。在凯斯蒂辩论俱乐部的辩论会上,她以思维敏捷、观点独到、讲话准确、气势磅礴之势让同学们甘拜下风。

玛格丽特所在的学校经常请人来校演讲,每次演讲结束,她总是第一个站起来大胆提问。不管她的问题是比较幼稚,还是比较尖锐,她总是充满好奇地脱口而出,而其他的女孩子则往往怯生生地不敢开口,她们只能面面相觑或抬眼望着天花板。

父亲的不断鼓励使玛格丽特对自己的口才充满了自信。上中学的时候,玛格丽特是学校辩论俱乐部的成员,演讲从不怯场。但老实说当时玛格丽特的演讲技巧一点也不高超,用她同学的话说是根本不能振奋人心,这自然不受同学欢迎。

玛格丽特却毫不顾忌,一有机会就滔滔不绝上台演讲。有一次,因为她讲的内容大家不感兴趣,而且她又讲了很长时间,那时尽管台下时有嘘声,讽刺嘲笑随之而起,玛格丽特自信好强的个性却使她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里,依然毫不脸红地演讲下去。

甚至到后来,听她演讲的人都跑光了,她却仍旧坦然地把自己想讲的话讲完才停止。很多同学对她这种突出个性不理解,但她对别人的议论也毫不在意,一直维持着独立自信、我行我素的个性。

不随波逐流

玛格丽特的家教是很严格的。从小父亲就要求她帮忙做家务,10岁时就在杂货店站柜台。在父亲看来他给孩子安排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不允许女儿说“我干不了”或“太难了”的话,借此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很小的时候,罗伯兹先生就谆谆告诫她千万不要盲目迎合他人。

玛格丽特入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才惊讶地发现:她的同学有着比自己更为自由和丰富的生活,劳动、学习和礼拜之外的天地竟然如此广阔而多彩。

她的同学可以与他们的朋友一起在街上游玩,可以做游戏、骑自行车。星期天,他们又去春意盎然的山坡上野餐,一切都是那么诱人,那么令人快乐。

幼小的玛格丽特心里痒痒的,她幻想能有机会与同学们自由自在地玩耍。有一天,她回家鼓起勇气跟充满威严感的父亲说:“爸爸,我也想去玩。”

罗伯兹脸色一沉,说:“你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你的朋友在做某件事情,你就也得去。你要自己决定你该怎么办,不要随波逐流。”

见孩子不说话,罗伯兹缓和了语气,继续劝导玛格丽特:“孩子,不是爸爸限制你的自由。而是你应该要有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思想。现在是你学习知识的大好时光,如果你想和一般人一样,沉迷于游乐,那样一定会一事无成。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断力,你自己做决定吧。”

听罢父亲的话,小玛格丽特再也不吱声了。父亲的一席话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她想:是啊!为什么我要学别人呢?我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做呢!刚买回来的书我还没看完呢!

罗伯兹经常这样教育女儿,要有主见,有自己的理想,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个性。随波逐流只能使个性的光辉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这样的家庭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的高度的自信,独立不羁的个性使她常常有一种心理优越感。

毫不吝啬自己的信任

一天清晨,弗格斯家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他刚拿起话筒,一个陌生而嘶哑的男中音便在电话那头响起:“弗格斯先生您好,我是杰克法官。刚刚有人指控您偷了一家商店的两本书,请您于下午13时到达法庭接受审理,希望您积极配合我们。”

弗格斯一头雾水,他已经有段时间没有去过商店了,再说以他的地位与经济实力,还用得着去偷书吗?很显然,这是有人设计陷害他。

弗格斯刚刚被上司任命为私人秘书,这项工作虽然累人又费时间,但却是事务总管,是一个人人羡慕的职位。虽然对于弗格斯的当选,很多人都赞同并给予充分支持,但并不代表没有人嫉妒甚至希望他身败名裂。弗格斯实在是懊恼极了,原本愉快而轻松的早晨就这样变得愁云惨淡。

下午1时,弗格斯准时到达法庭。指控人是个英俊的年轻人,语句如锋利的刀剑,弗格斯也不是任人宰割的软饼。二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法官一时难以判断,只好休庭宣布第二天再审。

弗格斯很气愤,他的上司是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对人对事一向要求严格,就在清晨还因为他的事假而不悦。而直觉告诉他,明天的审理也肯定不会有什么结果,真不知道要这样到什么时候。

第二天清晨,弗格斯还没想清楚该以什么样的借口再次向女上司请假,女上司就打电话过来,急于要知道他这天打算怎么办。言外之意是她已经知道了这件事。

想不到单位的人这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弗格斯红了脸,仿佛他真的做了贼。他告诉女上司,他要去法院,然后直接回家,因为他没脸见其他人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事务总管却被别人指认为贼,想想都觉得丢人,真不知道同事们会怎样看他。

女上司告诉弗格斯:“去过法院之后,一定要到单位来,事情再糟糕,一个大男人都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她还特别要求弗格斯在处理完法院的事情后去见她。

弗格斯很沮丧,干了这么多年,辛辛苦苦得来的职位可能就要这样没有了。

正如弗格斯预料的那样,法庭审理还是没有结果。

下午,弗格斯不得不假装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硬着头皮回到单位。推开单位的大门,同事们都不约而同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不过一秒钟,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弗格斯的脸上,弗格斯的脸一阵阵发烫,他一遍遍在心里说:我不是贼,不是,我是清白无辜的,是被人陷害的。可是没用,他的声音别人听不到。他成了“过街老鼠”,同事们不是斜眼瞄着他,就是绕他而行。弗格斯实在受不了这样的难堪,径自来到女上司的办公室,他想还是自己请辞吧!女上司先开了口:“来,我们去散散步。”

弗格斯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女上司已经出了门。

弗格斯跟随女上司来到走廊,女上司并没有和他说什么偷窃的事情,不过是让他聊聊他的孩子。提到孩子,弗格斯的紧张情绪立刻轻松下来,孩子的诸多趣事让他的脸上不自觉地露出笑容,一向严肃的女上司也不时地点头微笑。

女上司同他走遍了这座办公大楼的所有走廊,很多同事都看到了他们愉快交谈的情景。在走完了所有走廊后,女上司带弗格斯进了茶室,这里的门时刻敞开着,女上司选了临近门口的座位坐下,并示意弗格斯坐在她的对面,使得经过和进入茶室的人第一眼就看得见他们。在这里,视时间为金子般珍贵的女上司居然同弗格斯闲坐了一个多小时。

事情很奇怪,当弗格斯再次推开办公室大门的时候,同事们的态度竟然有了180度的大转弯,他们的眼睛里盛满了友善,脸上挂满了笑容……

当弗格斯终于被宣判完全无罪,和他的妻子离开法院准备回家的时候,他看见他的女上司正穿过人群大步向他走来,与他及他的妻子一一拥抱。

“我想我不必对你说什么了,是吧?”女上司故意板着脸。

是的,还用说什么呢?在这一令人伤心烦神的事件中,女上司始终是弗格斯的朋友。她毫不吝啬自己的信任并巧妙机智地维护住弗格斯的尊严,使弗格斯能够勇敢地面对鄙夷,最终走出困境。

这位女上司就是后来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被称为政坛“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她凭借真诚与智慧,赢得了民众的支持与信任。

回家甘愿做妻子

一天,撒切尔夫人回到家,敲门让丈夫来开门。丈夫问,“敲门的是谁?”

撒切尔夫人想都没想就回答:“英国首相。”

可等了半天丈夫也不来开门,于是她又敲门。

丈夫问,“敲门的是谁?”

这回撒切尔夫人回答:“您的妻子。”不消几秒,丈夫就笑嘻嘻的把门打开了。

铁腕女首相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对撒切尔夫人都非常尊重,尤其是在不少国家的女性心中,撒切尔是20世纪最杰出的女性,她证明了女人不但可以做到男人做的事,而且可以完成男人无法做到的事。所有人印象中的撒切尔都是一身职业套装,她女儿曾经回忆说,母亲根本没有休闲衣服,因为她从来没有“闲”过。

当年撒切尔夫人当政时,英国曾经流行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女孩问男孩:“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男孩说:“当首相。”女孩很吃惊:“男人也能当首相吗?”

撒切尔自己的看法是“如果你想让什么东西被说出来,去找个男人;如果你想让它实现,去找个女人。”她首先是位女首相,其次才是首相。很多媒体都喜欢用撒切尔给丈夫做早饭的一张照片来证明:女强人也必须兼顾家庭。但实际上,撒切尔从来都是个不折不扣的女权主义者。大学时代,年轻的玛格丽特(那时她还是玛格丽特·罗伯兹)就曾经写道:

假如伊丽莎白女王即位,真能消除反对有抱负的妇女登上最高权位的最后一丝偏见的话,那么一个妇女解放的新时代,就真的即将来临了。

1979年5月4日,玛格丽特·撒切尔率领保守党在竞选中获胜,她踏上唐宁街10号的台阶,对其支持者说出了著名的一段话:

混乱处我们带来和谐,

错误处我们带来真实,

怀疑处我们带来信任,

沮丧处我们带来希望。

但当她前去觐见英国女王时,感到非常紧张,她知道,作为一名女性首相,她要是干得不好的话,英国就将不可能再有另外一名女首相了。因此,在她执政的11年里,她用铁腕政治把她的施政纲领同她的个人魅力一起深深地镶进了每一个英国人的灵魂深处。

1990年11月,撒切尔夫人辞去首相职务。1992年6月被封为终身贵族。1993年5月,任威廉-玛丽学院第二十一任名誉院长。

2005年10月13日,在撒切尔夫人80大寿时 ,不管是多年的朋友还是曾经的政敌,都专门发来生日祝福,高度评价她,英国女王和布莱尔首相等嘉宾还出席了她的生日庆祝会。

年谱

1925年10月13日,撒切尔夫人即玛格丽特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舍姆市。

1943年,进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女子学院攻读化学。大学时代参加保守党,并担任牛津大学保守党协会主席。

1947年至1951年,任两家化学公司的化学研究员,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法律。

1953年,林肯律师协会批准她为律师。

1959年,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

1961年,任年金和国民保险部政务次官。

1964年,任下院保守党前座发言人。

1970年,任教育和科学大臣。

1975年2月,当选为保守党领袖。

1977年,首次访华。

1979年5月3日,保守党大选获胜,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她上台便抛弃了“共识政治”。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

1982年,第二次访华,商谈香港回归问题。

1983年6月和1987年6月,连任首相。

1984年12月,第三次访华,在北京与中国政府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0年11月,辞去首相职务。

1991年,卸任后再次访华。

1992年6月,被封为终身贵族。

1993年5月,任威廉-玛丽学院第二十一任名誉院长。

2001年12月,撒切尔与丈夫丹尼斯爵士赴马得拉群岛度假,但在庆祝50年金婚纪念日时曾出现轻度中风。

2002年3月,在医生的建议下,撒切尔夫人因为健康原因退出了社交圈。

2005年10月13日,撒切尔夫人80大寿,不管是多年的朋友还是曾经的政敌,很多人专门发来生日祝福,高度评价她。英国女王和布莱尔首相等嘉宾也都出席她的生日庆祝会。

名言

● 我是个生就的勤奋工作者。● 我要战斗下去,直到胜利为止。● 一件事情如果值得去做,那就值得做好。● 千万不要陷入文件堆里,文件就是病房。● 懂得管理家庭的女人更容易学会治理国家。● 你把任务交给谁,这个人一定要敢于直言。● 首先确定目标,然后确定时间,一项一项干。● 金钱不是目的,而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不断反复问自己,这项工作干下去有无价值。● 知识就是力量,要善于从干的人身上获得力量。● 金钱是无底的大海,可以淹死人格、良心和真理。● 对任何事情都不凭想当然,要亲自到基层去看看。● 必须选择那些有改革责任心的人去贯彻你的决心。● 做领导和做淑女是一回事,总要别人说你是淑女才好。● 你要消灭官僚主义,但不能靠官僚机构去消灭官僚主义。● 金钱不会从天而降,它必须由地上的人一点一点地赚取来。● 假如我能始终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我会表现出惊人的忍耐力。● 我不会关心我的下属们说了什么,只要他们能按我说的去做。● 所有的权力都是一种职责而已。我当然必须明智地、有效地运用我的权力。● 家庭生活是否幸福,会对一个人产生巨大影响。血浓于水,家里人总比外人亲。这需要相互体谅。● 我睡眠从来不超过四五个小时,反过来说,我的生活是我的工作。有些人为生活而工作,我是为工作而生活。● 我并不强硬,我是极其温和的。但我不想任人支使,我不想违背自己意志行事——我是牌中大王。● 在我的时代,没有女人会担任首相、总理或外交大臣这些高职。至少我不想当首相,但你该对自己有百分之百的自信。● 对于那些终日为某个著名媒体的言论而小心翼翼,甚至处事态度来个180度大转变的人,我只想奉劝一句,你可以随时改变立场,如果你想那样做的话,但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 你不要靠委员会讨论传递意见,而要坚持让那些调查研究人员直接向你报告。任何有创造性的意见经过委员会讨论后就变成了毫无生气的折中主义。● 我并不十分苛求孩子,对他们的教育严格到中等程度就行了,要教育孩子懂得是非,当然也得有些纪律,但不要为纪律而纪律,要说明道理。孩子会没完没了的问个明白,你要始终十分耐心。不管怎么样,我得说明道理,答复他们的问题。有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得不够,这是当前的重要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