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联首相

哪里有争论,我们就带去和睦;哪里有谬误,我们就带去真理;哪里有疑问,我们就带去答案;哪里有失望,我们就带去希望。——撒切尔夫人

英国第一位女首相

撒切尔夫人从久经沙场的希思手中接管了保守党领袖的权杖,这是她在成就自己的辉煌事业的里程上又跨越了一大障碍。

本来,4年的保守党领袖生涯,却是撒切尔夫人当英国首相的“实习期”。如今实习期行将结束,离大选日子还只剩下一个月,她必须把握时机,率领她的一班子竞选人马全力以赴地投入竞选首相的角逐中。

撒切尔夫人发表了上百次演说,出席了几百次群众集会,同千千万万的人握手问候;她还要举行数不清的记者招待会,通过电视同选民交谈,在收音机里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工作持续的时间之长,竞选活动之多,都是无与伦比的。

没有一个顽强的钢铁意志和超人的健康体魄,要胜任这么繁重艰巨的工作量也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不妨说,这种竞选角逐不仅是两党领袖之间智慧与能耐的较量,而且也是体力与意志的拼搏。任何一方经受不住这一考验而累瘫下来,那他或她的政党就可能在大选中功败垂成。

此外,作为一名女性政治家,撒切尔夫人在唇枪舌剑、寸步不让地与工党辩论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展示她那女性温柔贤淑的气质。

为此,她必须富有家庭主妇的人情味,手拎菜袋子,在购物场和菜场出入,让左邻右舍的居民目睹,让新闻记者拍照。在一家农场,撒切尔夫人还即兴表演,抱起一头小牛亲昵,随行记者当即拍下这一温情脉脉的镜头。

但由于小牛在她怀里乱蹬乱踢,她不得不把小牛的脖子搂得紧紧的,要不是丈夫丹尼斯在一旁及时提醒,这头可怜的小牛很可能会被窒息死了。这是在当时紧张竞选中的一个耐人寻味的小小的“噱头”。

在大选的整个过程中,玛格丽特的丈夫丹尼斯始终随行在她的左右。这位64岁的丈夫对政治不感兴趣,但尊重爱妻的选择,为她张贴广告,乐于做各种力所能及的琐碎事务。

他们的女儿卡罗尔也特地从澳大利亚专程赶来,为妈妈助威。此前她为了躲避舆论界对她妈妈的过分关注,曾万里迢迢地跑去澳大利亚找了份工作干。

这位26岁的妙龄姑娘在学业和工作上都颇有成就,但她的弟弟马克却学业不成,经常给撒切尔夫人招惹麻烦。

在一个月的紧张竞选和激烈拼杀中,撒切尔夫人的竞选班子已累得精疲力竭,难以为继了。撒切尔夫人却一改其古板威严、冷若冰霜的“女领袖”的形象,变成了一位精力充沛、坚不可摧、循循善诱、热情风趣的超凡女性,一个力图唤起人们对不列颠的前途无限关注的领路人。

工党把她斥为极右翼分子,卡拉汉干脆警告选民说选择她就意味着全国面临分裂的危险。

撒切尔夫人则反唇相讥,并警告选民说:“这次选举关系到英国的前途命运,绝不能掉以轻心。”

她毫不隐瞒自己的忧虑,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是英国迎头赶上自由世界的时候了,是我们充当领导者,而不是落伍者的时候了。”

她认为:“除非我们改变我们的方式和方向,否则我们民族的伟大性很快将成为史书上的注释了。”

她的话看似危言耸听,却也起到了震慑英伦三岛人心的作用。在与工党领袖一决雌雄的关键时刻,充分显示出了她这位“铁娘子”那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的一面。

1979年5月3日大选日子到了。撒切尔夫人终于迎来了她出任保守党党魁四年之后的这一历史性时刻。大选前的各种民意测验都表明保守党的得分始终领先。

撒切尔夫人在投票前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镇静。她拒绝在电视台上同卡拉汉作最后辩论的安排,只发表了一篇极其简短的声明,表示她一旦当选,将大力加强降低税收和同犯罪作斗争的政策。

出语虽不惊世骇俗,却深得人心,因为英国人民长期受工党政府高赋税的困扰,早就啧有烦言,而社会上泛滥成灾的恐怖活动和北爱尔兰屡次发生的暴乱,更是英国人的一大心病。

人们普遍认为该是割除这一毒瘤的时候了。所以,保守党女领袖的声明虽然简短,却在广大选民中产生了强大的磁场效应。

5月3日一早,撒切尔夫人一家去芬奇莱选区投完票之后即返回了她在弗勒德街的寓所。在投票一完和点算票数之间的令人难熬的时间里,撒切尔夫人虽然外表镇定如常,但内心却忐忑不安,神经质地强迫自己做这做那,忙个没完没了。

因为她心里十分明白,无论是她的支持者还是她的反对者都十分关注这次大选,一旦保守党没能赢得这次大选,保守党的高层就会发生内讧,她的领袖生涯也将告终。

5月4日凌晨1时的钟声刚一敲响,撒切尔夫人一家又驱车返回芬奇莱选区。选举揭晓结果,撒切尔夫人以7900张选票当选为这个选区的议员。这是这位“铁娘子”得以入主唐宁街的前奏。

凌晨3时,撒切尔一家又来到保守党总部。这时,保守党似已胜券在握。撒切尔夫人受到总部大楼外面汹涌人潮的热情祝贺和热烈欢呼。她站在台阶上,在家人的簇拥下,接受蜂拥而来的记者们的拍照,闪光灯闪闪烁烁,气势至为壮观。

撒切尔夫人从此将成为英国历史上的第四十九位首相,同时也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英国历史也将从此揭开新的一页:从这一天起,开始了撒切尔夫人长达11年半的漫长统治,亦即开始了“撒切尔时代”。

1979年5月4日中午,折腾了一昼夜没睡的撒切尔一家人又来到史密斯广场的保守党总部。他们的到来随即引发了新一轮的欢呼高潮。按照惯例,这位新当选的女首相应接受女王的召见,正式受命组阁。

女王和女首相在白金汉宫女王的书斋举行了会晤。两个女人谈得十分融洽,从此开始了她们不同寻常的密切关系。此后,撒切尔夫人每周二都要觐见女王一次。

正式奉命组阁后,撒切尔夫妇随即前往唐宁街10号首相府。这回他们乘坐的是首相专车。在驶出白金汉宫的大门时,卫兵们向他们夫妇举枪示敬。唐宁街10号已挤满了新闻记者和摄影师,照相机和麦克风频频启动,一时蔚为壮观。

撒切尔夫人神采奕奕,在唐宁街10号门前发表了一篇简短的演讲。她又进一步补充说,既然选举已告一段落,但愿两党有识之士共同争取为大英帝国效力,因为国家面临的大事很多很多,有必要精诚合作,捐弃政党成见。

撒切尔夫人不亢不卑,卡拉汉也表情平静地与她握手告别。

作为首相府,唐宁街10号乃是英国权力中枢的象征。它的深灰色砖墙和白色门窗,述说着大英帝国的历史沧桑和宦海沉浮。

从1719年英王乔治二世下旨将唐宁街10号赐给英国第一任首相沃波尔爵士作私邸使用,以后相沿成习,传至第四十九任女首相撒切尔夫人,算来已有整整260年的历史了。

撒切尔夫人搬进唐宁街10号的新寓所后,除将居室和办公室布置一新外,还把她在下院办公室墙上的丘吉尔巨幅油画摘下,移挂在首相府里。

在英国,一般当选首相在一昼夜间就得公布其新内阁22名阁员名单,否则即被视为不正常。所以,撒切尔夫人在入主唐宁街的第一天,就必须趁热打铁,组成她的首届内阁。撒切尔夫人果然不负众望,在24小时内即完成了这一艰巨工作。

根据英国立宪君主制的老传统,每届新议会开幕时,都得由国王或女王驾临议会致辞,宣读新政府的施政纲领,盛大的场面通过电视和广播同步传送到全英国和全世界。这虽然是例行的一幕趣剧,但撒切尔夫人却决心在这一幕趣剧中向全国“传递出一个明确无误的变革信号”。

1979年5月15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宫举行了新议会的开幕式,女王在这一天宣读的施政纲领,实际上是撒切尔夫人精心研拟的演说稿,其中心内容是:

通过控制通货膨胀和使工会运动的权利与义务大体平衡来恢复英国经济,促使社会生活的健康;

通过削减个人所得税、放松对私营企业的限制、削减国有企业及政府投资等来推动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维护议会和法制,放宽国家对人民日常生活的控制,停止强迫建立综合学校的措施;

协助居民成为房产所有主,提高儿童的教育水准,拓宽老弱病残的福利渠道,严加限制外来移民的入境等;

进一步强化英国的防务,增进与西方盟国的团结协作,在一个日益受到威胁的世界上有力地捍卫西方的利益。

在强化英国的防御力量方面,撒切尔夫人决心抓好三件大事,即发展英国的独立核威慑能力,促使美国批准美苏限制战略武器第二阶段条约,在欧洲中程导弹问题上大力推动北约采取紧急措施来抵消苏联的SS-20中程导弹。

撒切尔式的革命

撒切尔夫人从首次荣登英国首相宝座起,便刻意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激进的变革家”的形象,她倡导此前英国历届政府,包括保守党政府都从不曾有过的改革。这正应验了工党把她斥为“极右翼分子”和卡拉汉警告的“选择她就意味着现有的一切都将被连根拔起”的预言。

是的,“善者不来,来者不善”。撒切尔夫人是一位抱负不凡的高智能女强人,她走马上任伊始,便熟练地一头钻进国内外的大量政务中,她好像不是头一次坐在唐宁街办公室里,倒像是一个轻车熟路的政坛老手。

她迫切需要把她的从政构想和改革意念贯彻到她那日常的国务活动中,尽快扭转英国经济情况江河日下的颓势,给长期病入膏肓的大不列颠注入新的活力;她发誓要促成一个英国的“全面复兴”时代的到来。她隐隐意识到,只能这样,她才能真正掌控住局势。

因为当时英国的政治现实是,撒切尔夫人虽说历经四年的苦斗,到入主唐宁街10号止,还不能说她已完全征服了保守党,遑论真正控制全国局势了。当时保守党内外的很多人仍然认为,撒切尔夫人的主政阶段充其量仅是一个过渡期,保守党最终还会要故态复萌,经过曲曲折折的折腾,又将绕回到老路上去的。因此,铁下心来跟定这个女人的还为数寥寥。

当然,要真正掌控住局势,又谈何容易。撒切尔夫人认识到,她那头等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全盘否定工党政府的既定政策,要对工党的以凯恩斯主义为主体的经济政策动大手术,把工党的包括国有化政策在内的一揽子措施“推回去”,统统加以扬弃,束之高阁。

人们把撒切尔夫人的这一“野心勃勃的改革”或如卡拉汉所认定的根本不能实现的“乌托邦”设想称为“撒切尔式的革命”,不是没有几分道理的。

撒切尔夫人上台还不到一个月,就推出了第一个预算案,即1979年预算案。这个预算案在英国政坛上如同投下了一枚烈性炸弹,使各方震惊万分。不仅工党深表不安,就连保守党内多数内阁大臣都不禁愕然,因为撒切尔夫人根本没有把这个预算案拿到内阁会议上讨论过,多数大臣是在议会中由财政大臣杰弗尼·豪公布时才知道这一预算案内容的。

其结果不难想象,它引起了威斯敏斯特宫大厅的一片混乱。前工党政府财政大臣丹尼斯·希利挺身而起,在发言中猛烈抨击这一预算案,称它是“披着羊皮的母狼的预算案”。事后,他还愤慨万分,指斥这一预算案匪夷所思,“把工党政府积五年心血以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果毁于一旦”。

其实,保守党的这个预算案正是“新官上任”的头把火。撒切尔夫人正是要以这个预算案为起点,力促“撒切尔式的革命”早日降生。

撒切尔政府的首要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撒切尔夫人荣登英国首相宝座时,英国的通胀率为11%,3个月之后又增至13%。她在舆论面前除把这归咎于前工党政府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正常借贷所引发的恶果外,也指出伊朗革命促使油价飙涨高达30%,和对英国经济的巨大破坏作用。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撒切尔夫人在其执政的头一年,即1979年,就决定把货币发行量控制在11%。第二年初,她又开始推行“中期金融战略”,以求逐年降低货币的发行量,1983至1984年度,英国货币供应量降到了20年来的最低点。此外,撒切尔政府还提高银行利率,紧缩政府开支。

这还不算,女首相还撤销了前工党政府设立的3000多个计划,关闭了不少咨询监督机构,使政府部门的借款大大下降。

撒切尔政府在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抑制通货膨胀政策后,收到了预期的最佳效果,英国经济逐步走出了增长缓慢和通胀率高的低谷,开始呈现出健康攀升的良好势头。

撒切尔夫人极力主张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为私有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此,她按照约瑟夫所倡导的“真正”保守党人的实用价值标准,认为国家干预经济过多的表现,是“英国病”的根源。因此,她大力推行税制改革。

新政府于1979年出台的第一个预算案,就将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税率多次下调。为了避免税制改革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新政府增加了间接税,提高了增值税。与此同时,撒切尔政府还取消了物价管制委员会,缩小了国家企业委员会的权力,废除了180多项限制经济生活的陋规,以此来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撒切尔式的革命”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大力强化私有化政策。“二战”后英国历届政府都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建立了庞大的国有企业。到1979年大选之后,英国拥有的国有企业员工已超过了150万人。

同私营企业相比,多数国有企业管理不善,经营效益低下,常常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撒切尔夫人上台后的头两年,被迫拨出巨款来维持和改造部分国有企业。而从1981年至1987年,撒切尔政府已开始改变“英国病夫”的形象,将三分之一的国有企业转为私营,其中从国有企业转为私营企业的职工高达60多万人。这样,国有企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也就急剧下滑到1988年的7%左右。

撒切尔夫人的私有化政策是十分成功的。她使一批企业扭亏为盈,从而直接推动了整个英国经济的复苏。人们为此把保守党的经济变革誉为“撒切尔式的革命”是并不为过的。

如果说,撒切尔夫人推行抑制通货膨胀和私有化政策并非目的本身,而是一种刺激工业高效发展,以达到经济全面复苏的手段的话,那么,她一上台便大幅度削减文官队伍,乃是减少政府开支,平衡国家预算,以求实施“撒切尔革命”中的励精图治的重要一着棋了。

从1979年至1986年,新首相力排众议,最终把英国文职官员从73.2万人精简至59.4万人,实现了预期目标。

鉴于人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今天的亲信,明天就可能成为推行政策的障碍,撒切尔夫人于1981年1月和9月在国内经济情况日趋好转的情况下,为深化改革力度,曾经两度改组政府,把反对她新政策的人或貌合神离之流统统予以撤换,提拔那些比较听话的人。

同年5月29日,撒切尔首相还宣布对国防部进行了一次大改组:任命外交部国务秘书彼得·布莱克为皇家武装部队国务大臣,取缔了海陆空三军种各配备一名国务大臣的旧体制,以制止各军种相互扯皮、争夺国防预算的本位主义现象蔓延。此举还有助于确立她这位新首相的强大权力,并明确地向世人显示,她这位“铁娘子”已是英国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了。

在精简冗员、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撒切尔首相还大力促成住房改革。20世纪60年代之后,英国的各地方政府兴建了大批具有福利性质的公寓式大楼,供养鳏寡孤独、低收入者和失业人员寄居,房租极为低廉,甚至不收取房租,这就占用了国家的一大笔资金。

新首相上台伊始,就积极推动出售这些公寓式楼房,以回笼国有资金。在“铁娘子”任期内,合计出售了100万套公寓式大楼,回笼货币20亿英镑。

住房的私有化大大强化了经济改革的力度,构成了她那整个私有化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值得一提的是,国有资产私有化的结果,使全国股票持有者成了撒切尔夫人的热情支持者。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呈颓势走向的英国经济,在“撒切尔式的革命”的作用下终于摆脱了低谷徘徊,从1983年起,它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84年至1988年间,英国经济发展比法国快出一倍,比德国也快一半。这一时期撒切尔夫人的权势和威望也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巅峰。人们把“撒切尔式的革命”称为“奇迹”,把撒切尔夫人誉为“战后英国最伟大的首相”。

可是,又有谁知道,“撒切尔式的革命”是在多大精神压力之下推行的啊!

撒切尔夫人在改革道路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并非一两年内取得的。其实,“撒切尔式的革命”延续了整个20世纪80年代。她连任首相3次,这才使得她的内外政策具有连续性效果,这也就是“撒切尔奇迹”得以成就的根本原因。

但是,这位女首相的改革措施在她执政的头一年,并不曾“立竿见影”迅速改变英国的严峻形势,相反形势变得更糟。1980年的情况也不能令人欣慰,制造业的生产率严重下滑,低于几乎所有西方工业国家的水平。

撒切尔夫人决心把通货膨胀率降下来,并为此采取了多项措施。可是到1980年5月,通货膨胀率比一年前反而上扬了20%以上,失业大军高达116万人,同年8月英国的失业人数竟突破200万大关,开创了1935年以来的新纪录。

当时大公司纷纷亏损,小公司连连倒闭,经济形势一片灰暗。到当年的12月,失业人数再创新高。与此同时,新政府不但未能如愿以偿地把通货膨胀率降下来,反而比前一年上升。

经济形势的恶化,直接引发了1980年1月2日的钢铁工人大罢工。当年下半年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撒切尔夫人得到的票数,竟然低于被她在1979年大选中击败的工党领袖卡拉汉。

工党自然不会放弃这一有利时机,议会的辩论日趋白热化,人身攻击也成了家常便饭。议员们抨击撒切尔夫人是个缺乏人性的妈妈,面对庞大的失业大军竟能无动于衷,仍在一意孤行,拿国家命运当作儿戏。

尽管撒切尔夫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辩才而不被驳倒,但她在面对反对党的猛烈攻击的同时,却要应付保守党内部尤其是越来越多的阁僚从背后暗放冷箭,搞拆台活动,他们力主悬崖勒马,改弦易辙。当时这些人通称为“威特派”。

这一派人多系当年麦克米伦和希思手下的重臣。他们认为货币主义政策正在一步步地把国家推向深渊,保守派的执政地位已岌岌可危。两位保守党元老麦克米伦和希思也坐不住了,开始直言不讳地批评他们的继任者。

保守党的20多位后座议员奋起造反,威胁现任政府如不改变现行政策,他们将考虑脱党。就连1974年大力支持撒切尔夫人竞争党魁权位的“1922年委员会”主席爱德华·杜坎,也督促政府放弃正在实施的货币主义政策,采取能带来实效的新方案。

面对如此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越来越多的来自反对党、反对派的强大挑战,撒切尔夫人却敢于明确地说出一个“不”字。她深信自己走对了,而且越是处于逆境越是岿然不动,毫不妥协。事实上,撒切尔夫人对实施自己的政策的艰巨性早就充分估计到了。

她在1979年11月的一次宴会上就曾坚定地表示:

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但我们并不是诚惶诚恐的朝圣者,即便前进道路上布满了荆棘,我们也决不后退半步。

紧接着,1980年2月,她在一次对全国广播讲话中又再次表示:“任何一次大的手术之后,你都会觉得你的身体状况更为糟糕,但这恰恰是病愈的前兆。”自信、乐观之情,可谓溢于言表。

面对1980年下半年日益恶化的国内经济形势,连撒切尔夫人的亲信、货币主义者杰弗尼·豪都显得垂头丧气,但是撒切尔夫人却没有被多如牛毛的难题和黑云压城式的危机所摧垮,反而变得更加坚强。她在一次午餐会上公开强调:“我的工作职责就是让国家在合理的现实的经济秩序中发展。”

同年冬季,撒切尔夫人在保守党的年会上遭到党内反对派的围攻,要求首相“转向”,她所信赖的首席经济顾问约翰·霍斯金斯也觉得自己有责任提醒首相考虑这一问题。谁知这位“铁娘子”却义正词严地答道:“你知道,我即使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也决不会轻易改变现行政策的。”

撒切尔夫人在作如此斩钉截铁的表态时,双眸喷射出坚定的光束,令这位首席经济顾问也不由噤若寒蝉。

没有对自己理念的高度自信和对前景的无限乐观,没有抗拒巨大精神压力的独特计谋,撒切尔夫人是闯不过这一惊涛骇浪的险滩的。

面对党内外的一片反对声浪,特别是她所信赖的同僚和她所亲手提拔的新秀的纷纷倒戈,撒切尔夫人除了用铁腕多次改组内阁,撤换那些明里暗里与自己作对的反叛者外,她还决定利用参加保守党中央理事会在伯恩茅斯召开的年会,以便绕开内阁,在全国范围内动员保守党的支持力量。

她莅会发言说:

过去,我们的人民作出了牺牲,只是发现他们的政府在最危急的时刻丧失了镇定,牺牲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这一次将不会毫无意义。本届政府将一如既往,直到我们国家的前途有了可靠的保证。

我并不太在意人们怎样说我,我倒是很在乎人们如何看待我们的国家。因此,让我们保持冷静和坚强,让我们保持基于爱国主义的相互友谊。这是我决心追寻的一条路,这是我必须走的一条路。

撒切尔的讲话获得了好评,赢得了广大保守党员的支持。这对反对派是沉重的一击。

早在1979年执政初期,撒切尔夫人曾踌躇满志地扬言:“给我六个坚强的男人和真理,我就能解决所有的困难。”三年来,英国经济在“撒切尔式的革命”的冲击下,已陷于崩溃的边缘,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动荡与骚乱。

在1981年7月23日的内阁会议上,针对财政大臣杰弗尼·豪将在下一财政年度进一步削减50亿英镑的公共开支的发言,引发了各大臣的纷纷反对和责难。环境事务大臣迈克尔·赫塞尔廷头一个奋起发难,指斥豪的方案把城市推向绝望的深渊,必将引发更多的骚乱,并将危及保守党的执政地位。

掌玺大臣伊恩·吉尔摩则捡起前首相丘吉尔的名言:“不管你的战略有多么诱人,你也必须时刻关注它所带来的后果”来含沙射影地揶揄撒切尔夫人,提醒政府当务之急是制定好政治策略而不是经济方案。

国防大臣弗朗西斯·皮姆认为失业大军是引发社会动荡的导火线,政府关心的不应只是遏制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农业大臣彼得·沃尔克主张回到老路上去:停止提高税收,用扩大政府投资的办法来解决就业问题。

大法官黑尔沙姆勋爵干脆用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利用德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篡夺政权和美国胡佛总统紧缩政策导致共和党衰落30年的史例来危言耸听。

贸易大臣约翰·罗特嘲讽财政部的方案“最多只能算是低能儿的杰作”。甚至连内政大臣威廉·怀特洛虽是撒切尔夫人的心腹,在这次内阁会议上也左右讨好,扮演墙头草的角色。经撒切尔夫人一手提拔为财政大臣杰弗尼·豪的首席政务次官的约翰·贝弗恩也在这一严重关头改变了信仰,公开跳出来反对撒切尔夫人。就业大臣詹姆斯·普赖尔在会上与撒切尔首相就工会改革问题发生了正面冲突。

这样一来,撒切尔首相几乎在会上成了孤家寡人,她发现自己并没有获得“六个以上男子”的支持。会上抨击的虽是财政大臣杰弗尼·豪,而无情的子弹却一颗颗地打在了撒切尔的身上。可以说,在整个阁僚中坚定地站在财政大臣杰弗尼·豪一边的,只有撒切尔思想的向导和挚友、工业大臣基思·约瑟夫和撒切尔夫人不久前提拔上来的利昂·布里顿两个人了。

面对众叛亲离的尴尬局面,撒切尔夫人极为恼怒。她在极力为财政大臣辩护的同时,表示决心要把这一方案贯彻到底,誓不半途而废,功败垂成。内阁会议结束后,撒切尔夫人意识到必须继1月改组政府后,进一步搞好内阁的清洗。

1981年9月的第二次改组内阁,撵走或贬黜了大部分敢于与撒切尔首相作对的阁僚,提拔或调动了一大批与她信仰一致的僚属。这次政治上的大扫除对撒切尔夫人来说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胜利。

改组后第一次内阁会议结束,这位“铁娘子”志得意满地对她的顾问说道:“当主持一个多数人都站在你自己一边的内阁时,感觉是多不一样啊!”第二天的伦敦《泰晤士报》在评论这次改组时,指出改组打上了“首相本人的印迹和风格”,认为“她重新获取了政治优势并在她的政策中重申了她的信仰”。

9月改组的胜利固然使撒切尔夫人勇气倍增,信心陡涨。但保守党内威特派对“撒切尔式的革命”的顽强抵制远远没有停止。同年10月,在布莱克普尔保守党年会上,威特派和改革派又展开了一次大较量。

重炮轰击发自前保守党领袖爱德华·希思,他指责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使保守党陷入了近六七十年来最深刻的危机之中,“远比1938年慕尼黑事件和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严重”。

改革派也毫不示弱,他们也一个个反唇相讥,财政大臣杰弗尼·豪甚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他借用前首相希思在1970年保守党宣言中说过的话来予以反击:“最近这些年,没有比无休无止的出尔反尔对不列颠损害更大的了。某项政策一旦确定,首相及其同僚就应有勇气坚持下去。”

摊牌结果,威特派的“倒撒运动”虽然来势汹汹,咄咄逼人,但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撒切尔夫人最终有惊无险,再获全胜。

总之,1981年是撒切尔夫人首相生涯中的关键一年。她经受住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巧妙地化险为夷,终于闯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树立坚持原则的国际形象

撒切尔夫人接手英国时,经济很不景气,她立下雄心大志一定要把英国经济从下坡路拉上来。

但是,作为一国的首脑,不仅要处理国内的事情,还要对国际上的事情,表明自己的立场。比如说,1979年发生的苏联军队侵略阿富汗事件,撒切尔政府不仅强烈谴责了苏联侵略,要求苏联军队撤出阿富汗,而且对苏联采取了经济制裁措施。

不仅如此,撒切尔政府还在伦敦主持召开了有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和加拿大六国副外长级的阿富汗局势紧急会议;约集了42个联合国成员国,要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开会,敦促苏联立即从阿富汗撤军;并且同其他西方国家一道,对苏联实行“制裁”,停止英苏间高级往来和文化交流,决定不延长1975年签署的英苏低息贷款协议等。

撒切尔政府还响应美国政府的倡议,抵制1980年将在莫斯科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1980年年底,波兰发生了“团结工会”的罢工风潮,波兰政府发布戒严令,宣布实行军事管制。

这本是波兰的内部事务。但是,由于波兰处在比较敏感的地区,它的事态容易触动东西方关系的神经。所以波兰政府实行军事管制后,西方一些国家立即谴责波兰违反了“人权原则”,并且认为一定是苏联在背后指使的。

撒切尔政府也持同一论调。他们一方面发表声明说,这是波兰的内政,应由波兰政府和人民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自己解决;一方面也在“人权”问题上抨击苏联和波兰,说如果苏联军队入侵波兰,西方就应采取“报复行动”。

阿富汗问题、波兰局势,加上早期的欧洲中程导弹绞在一起,使英国和苏联的关系骤然变冷,有舆论评论说,两国的关系如同回到了50年代。

但撒切尔夫人并没有把事情做绝,她还是保持同苏联的联系渠道,并从实力和利益出发,抓住每个机会同苏联进行谈判。

不久,英苏两国就在莫斯科不仅签订了新的文化协定,把原有的文化协定继续延长,而且还在伦敦恢复了部长级贸易谈判。

除此之外,英国政府还努力搞好同东欧其他国家的关系。

英美的“特殊关系”本是二战期间两国首脑丘吉尔和罗斯福建立起来的。1970年希思执政时宣称,英美已不存在“特殊关系”,只有“自然关系”,希思主张欧美之间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1974年工党执政,强调发展“传统的英美友谊和合作”。美国政府虽然并不多提英美的“特殊关系”,但是,对于英国不再这样提,特别是保守党的希思政府宣布不再提,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撒切尔夫人执政后曾于1979年12月访美;次年3月再次访美,同刚上任的里根总统举行会谈。她多次明确提出,美国是英国的“最主要的盟国”,认为西欧需要美国的核保护伞,“美国如果不留在欧洲,欧洲和自由世界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保卫”。

细心的人们可以发现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在政治上和气质上的相似点:他们都是货币主义的信奉者,都主张对苏联持强硬态度;而且,他们都是极右翼的政治家。

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基本上是在大西洋两岸的两个重要国家同时执政,他们的上台,壮大了保守主义的声势。

鉴于以上各种原因,所以人们说,撒切尔夫人恢复了丘吉尔开创的英美“特殊关系”。

英国外交部的一大特点就是处理前殖民地或联邦成员之间的关系的。撒切尔夫人执政后立即解决了一个罗得西亚问题,由此诞生了独立的津巴布韦共和国。津巴布韦独立实现在撒切尔夫人执政任期,因而便成为撒切尔夫人的一项政治资本。

“大津巴布韦”位于非洲东南部,其意为“石城”,早在8世纪至10世纪,就已经有相当发达的文化了。

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武装侵占了津巴布韦,并且把这里叫作南罗得西亚和北罗得西亚。从此,这里便沦为英国殖民地。

但是后来扎根在这里的白人殖民者变成了地头蛇,致使英国政府都控制不了。

这些地头蛇掌握了统治权,建立了最残酷的种族主义政权。他们对黑人施加极不人道的经济的和超经济的剥削和压迫,也对周围邻国实施武装入侵。

1965年11月,种族主义者扬·史密斯曾宣布“独立”,并于1970年3月改国名为“罗得西亚共和国”。

但非洲人民不承认这个“共和国”,因为它等于从法律上确定了白人统治。津巴布韦人民从它产生的那一天都抵制它。英国政府对此也持否定态度。

后来,当地人经过战斗产生了津巴布韦非洲联盟和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

他们打了好几年的仗,想要推翻史密斯政权,还向英国政府求援,向史密斯施加压力。后来,曾产生了穆位雷瓦政权。它虽然是一个“黑人政权”,但是津巴布韦人民以及其他非洲国家都不承认它。

撒切尔夫人在竞选时曾许诺:一旦当选就解决这个问题。1979年8月,第二十二届英联邦首脑会议在卢萨卡举行,刚当首相不久的撒切尔夫人出席了会议。

英国政府根据这次英联邦首脑会议的建议,于9月10日在伦敦主持了津巴布韦有关各方代表参加的制宪会议。12月21日,与会各方签署了“罗得西亚”和平协议。根据协议,1980年2月27至29日进行了议会选举,穆加贝领导的民盟在选举中获胜,4月18日,一个新的独立国家,即津巴布韦共和国正式成立。

津巴布韦共和国的成立为撒切尔夫人树立了正面的国际形象,也为她处理其他外交事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平息北爱尔兰动乱

北爱尔兰问题,一直是英国政府头痛不已的问题。北爱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止30年来在北爱尔兰的民族主义者社区和联合主义者社区的成员之间不断重复发生的激烈暴力冲突。

这种冲突缘由因北爱尔兰在联合王国内的争议性地位与对占少数的民族派社区的统治,以及占多数的联合派对民族派的歧视所导致。

暴力活动是由准军事集团进行的武装战斗,其中多数属于爱尔兰共和军临时派的战斗活动,目标旨在终结英国在北爱的统治与建立一个新的“全爱尔兰的”爱尔兰共和国。

伴随着暴力,北爱主要政党之间,包括那些谴责暴力活动的组织在内,在关于未来北爱尔兰地位与北爱尔兰政府构成问题上陷入了僵局。

1981年,在撒切尔夫人执政的第三个年头,北爱尔兰局势继续紧张。

7月29日,正当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公主在伦敦圣保罗教堂举行结婚典礼时,3000名罗马天主教徒上街游行,向北爱尔兰两个因绝食而丧生者的坟墓走去。

这些教徒祭奠的死者是一个叫罗伯特·桑兹的爱尔兰共和军成员。从1981年3月起,被拘捕在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梅兹监狱的爱尔兰共和军几十名成员举行了绝食斗争,要求政府给予“政治犯”的待遇。5月5日罗伯特·桑兹在持续绝食56天后死去。

这件事把北爱尔兰动乱的局势推向高潮。

随着绝食的死亡人数达到10人,双方的对立情绪进一步激化,暴力袭击事件层出不穷,警方和示威者屡有伤亡。

这一天,威尔士的民族主义者和举着黑旗的一些威尔士青年在都柏林游行。在主要是天主教徒居住的贝尔法斯特西区,住户窗口挂着黑旗。这些游行者走到电视台门前,抗议电视台播放王储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婚礼的电视节目。

爱尔兰共和军由于是反对英国政府的武装组织,并长时间通过暴力活动实现政治诉求,故被许多国家视为恐怖组织。英国政府也放手对他们的暴力、暗杀活动采取了武力镇压手段。

桑兹死后,撒切尔夫人在一次保守党集会上说,“爱尔兰共和国临时派已经将他们罪恶的暴力行动从贝尔法斯特和伦敦德里的大街上以及阿尔马的原野上扩大到了监狱的牢房中。他们当中的一个成员选择了自杀,这是对生命的一种不必要的浪费。因为绝食者所谋求的那种政治地位是不会得到的。政府的立场是明确的,犯罪总归是犯罪,不管其动机是什么,杀人就是杀人。”

撒切尔夫人指出,如果要北爱尔兰实现“和平与和解”,就“必须对恐怖主义的挑战进行抵制和给予回击”。

作为对撒切尔夫人的回应,英国北爱尔兰事务大臣汉弗莱·阿特金斯也发表谈话说,这种通过绝食以取得“政治犯”地位的活动是“徒劳”的,英国政府绝不会妥协。

北爱尔兰问题是一个长期留下来的、各种矛盾纠合在一起的问题:民族矛盾和英国与爱尔兰共和国的矛盾,北爱尔兰内新教与天主教的矛盾剪不断,理还乱。

早在1980年12月,撒切尔夫人就曾就此问题专程访问了爱尔兰,并同爱尔兰总理查尔斯·豪伊举行了长时间会谈。

双方在此后的“联合声明”指出:

英国和爱尔兰人民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利益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目前在北爱尔兰所存在的分裂和不和,正在使这种关系的充分发展受到阻碍。

两国为给北爱尔兰的和平寻求新的途径,还特地成立了“英国—爱尔兰联合小组”。但这些举措依然不能阻止各种冲突的继续发生。

如今,北爱尔兰局势发展到这种地步,保守党和工党都拿不出解决的办法。

撒切尔政府除了用武力镇压外,继续坚持1973年公民投票的结果:北爱尔兰新教派居多数,因此投票结果是,北爱尔兰继续留在英国。

工党本来与保守党在此问题上的态度大同小异,从6月起,开始改变调子,而且意见各不相同。

工党议员艾卜瑟说:“现在是承认北爱尔兰是我们的最后一个殖民地这一野蛮的事实的时候了,现在是我们沿着非殖民化的道路前进的时候了。”

艾东利·本则要求把英国军队撤出来,主张由联合国建立一个国际委员会,向北爱尔兰派遣联合国和平部队。

撒切尔夫人否决了艾东利的意见,她说,联合国解决不了塞浦路斯、黎巴嫩、中东和纳米比亚的问题,难道能保证北爱尔兰局势的稳定吗?

《每日电讯》发表评论说:“把北爱尔兰问题交给联合国去解决,只能是刚果流血悲剧的重演。”

工党政策研究小组于7月初,提交了一个文件,坚决反对给予爱尔兰共和军犯人以政治地位,并建议工党支持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统一,但不主张英国立即撤军。

在多种意见纷杂的情况下,撒切尔政府表示,要坚持在不违反北爱尔兰多数人意愿的情况下解决问题。

8月26日,新当选的北爱尔兰共和军议员欧文·卡伦要求“紧急”会晤撒切尔夫人讨论犯人绝食一事。

但撒切尔夫人拒绝了,她回信要他去找北爱尔兰事务副大臣麦克·爱利生商议。

她在信中说:“我高兴地看到,您作为北爱尔兰民主选举产生的选民代表正在通过外交途径来着手解决这些困难的问题。”

监狱的绝食者至10月,已饿死10人,至此,长达7个月的狱中绝食才宣告结束。

撒切尔夫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当时她正在澳大利亚参加英联邦首脑会议。

撒切尔政府随即宣布了改革北爱尔兰监狱的一系列措施。虽然仍不给爱尔兰共和军“政治犯”的地位,但犯人可以不穿囚衣,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来往”。

由绝食而引起的北爱尔兰动乱,暂时缓和了一些。但问题远没有解决。这种时断时续的暴力冲突,已经持续了多年,不解决根源,问题永远难以真正解决。

审时度势再赢大选

当历史的时针定格在1983年时,撒切尔夫人就到了第一届首相任期行将届满,有必要考虑是否需要提前大选的时候了。

按照大不列颠王国的惯例,每届政府任期本当是五年,但鲜有任期届满才举行大选的时候。执政党一般都乐意抓住对本党最有利的时机,提前解散议会,宣布举行大选。

马岛战争的胜利,使撒切尔首相一下成了维护大不列颠民族尊严的象征,赋予了她不可一世的英雄形象,其声望如日方升。这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无疑是一大政治资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人们普遍认为这位“铁娘子”会审时度势,抓住转瞬即逝的大好时机,提前举行大选。

在英国,首相连任本属罕见。但对撒切尔夫人来说,蝉联首相权位,是势在必行的,因为这个职位“对我似乎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更何况,她刚刚顺利通过了所谓“福克兰”的严峻考验,现在则是检验她是否已在英国政坛牢牢扎下根的考试,检验她能否对抗国内政治斗争的风浪。国内经济已开始呈现好转的迹象。一句话,“铁娘子”倡导的货币主义政策已初见成效,经济复苏的前景乐观,现在该是充分利用大好形势的时候了。

果然,撒切尔夫人于1983年1月初,在她那乡间别墅契克斯与几位内阁亲信会商已被媒体掀起来的大选问题。这次会商不仅研究了大选的日期问题,而且讨论了与大选有关的所有细枝末节。至于大选的时间,她的亲信们虽然提出当年的6月和10月或1984年的5月,但普遍认为6月可能是最佳的大选期。

正当撒切尔夫人开始酝酿大选日期的一星期后,她却和丈夫丹尼斯·撒切尔在英国占有马尔维纳斯群岛150周年这一天乘坐飞机,历经23个小时的漫长航程,风尘仆仆地秘密飞抵该岛,进行所谓“巡视”,看望岛上英国守军。

经过8000公里漫长而又十分冒险的飞机旅行之后,首相夫妇迅即神采奕奕地深入岛上的英国臣民和驻防英军之间,谈笑自若,慰勉有加。这些军民骤见儒雅可亲的大英帝国首相,不由欢呼雀跃。岛上举行了隆重而又十分热烈的欢迎场面。

撒切尔夫人在巡视刚刚遭受战火洗礼的马岛时,头发和衣服在海风吹拂下显得凌乱不整,更加突出了这位首相日理万机的操劳和表露了她对远离国土的守岛军民的爱心。在闪闪的镁光灯下,留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历史镜头。

“铁娘子”面对一大批群众,不由振臂高呼:“我们有时会觉得历史发生在他人身上,不料我们却蓦然发现我们正在这个岛上创造历史。”她的讲话无疑引发了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其实,撒切尔首相不远万里,不惮风险,不辞辛劳,跑到遭兵燹之灾的福克兰群岛来,是有其如意算盘的。她不仅要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提请国人注意她的高瞻远瞩和勤政业绩,而且要把这场战争的胜利果实铁定下来,并为英国在它那影响极为有限的拉丁美洲找到一个象征性的落脚点,重振这个一度“统治过四分之一世界的民族”的余威。

通过“巡视”马岛,撒切尔首相实际上拉开了1983年英国大选的序幕。但是,这时的撒切尔夫人已远非昔日可比,她在竞选策略方面已锻炼得炉火纯青,她的斗争艺术也日臻成熟了。

首先,撒切尔夫人不明确宣布大选的确切日期。1983年2月19日,首相的高级顾问放出了一点口风,说撒切尔夫人希望大选于当年的6月份举行,而对确切日期却始终讳莫如深。

这使反对党工党和其他几个小党既困惑又恼火,因为大选日期不明不白,他们将很难投入冲刺,难以把握竞选活动的节奏,不能在大选前夕制造声势,力争达到最佳最理想的效果。可见,在野党对此却只能在一旁干瞪眼,无可奈何,因为决定大选日期的权力完全操纵在执政党手里。

4月15日,撒切尔夫人在她的电视讲话中仍对大选日期闪烁其词。但是紧接着,撒切尔夫人在电视讲话中却为自己的政府评功摆好,系统地列举了她执政四年来的十大政绩。

这就是:加强了国防力量,并为加强北约作出了贡献;促进了集体的欧洲;维护了法律和秩序;通货膨胀下降到了5%;压缩了公共开支;推行了私有化政策;削减了工会的权利;提高了工业效率;让更多的人拥有住房;退休金增长率超过了通货膨胀率。

撒切尔夫人4月15日的电视讲话,实际上也就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竞选演说。这次讲话经电视传播开去,工党领袖迈克尔·富特心有不甘,便奋起反驳,于当天晚上在他的选区埃布维尔工党会议上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抨击,针对撒切尔夫人曾经承诺要解决或改进却又未得到解决或改进的7大问题作了揭发,认为她执政4年来犯了7大错误。诸如失业人数剧增、赋税加重、医疗费增加、警察额外开支激增而犯罪率上升、小学缺少课本等。

虽然这时的撒切尔夫人对大选的确切日期仍迟迟不予宣布,但4月15日两大政党领袖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的言论,其实已打响了英国大选的开台锣鼓了。紧接着,4月19日议会开会,撒切尔首相出席答辩。在撒切尔首相特定的15分钟的答辩过程中,整个议会大厅吵吵嚷嚷,淹没了首相的发言。

在议会中,工党副领袖、前工党政府财政大臣丹尼斯·希利的嘲讽激恼了撒切尔夫人,这位“铁娘子”当即反唇相讥,一迭连声地大声反驳:“这么说,你们是害怕选举了?害怕了,害怕了,你们吓坏了,你们不敢参加选举,你们经不住选举的考验。”

这时,她也顾不上首相的尊严和仪态了,台上台下吵得沸沸扬扬,两党议员互相嘲骂,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尽管议长喊破喉咙,要求大家安静下来,也徒然白费,无济于事,撒切尔夫人的声音已淹没在一片叫喊声中。

1983年的4月下旬,已到了撒切尔首相当机立断,下定决心的时候了。5月8日,她在乡间别墅契克斯召见高级顾问,讨论大选的确切日期问题,讨论后宣布,大选定在1983年6月9日举行。大选日期敲定前,撒切尔首相按照传统,前往白金汉宫请求女王解散议会,并决定新议会定于6月15日举行会议。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女首相对大选结果表现出谨慎乐观的态度。她在谈到她的政府在过去一届任期内所做的工作时,曾信心十足地说:“我认为,在本届政府执政期间,这个国家在国内恢复了它的信心和自尊心。我认为,我们在国外之所以得到尊重和钦佩是基于两件事实:一是因为我们选择了正确的政策,另一是因为我们坚持奉行了这些政策。”接着,她又顺理成章地补上了一句:“要求人民重新予以授权历来并不是什么坏事。”

在这里,“铁娘子”发出了“重新予以授权”的呼吁,既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这个女人的“铁”质色彩,也表达了她对大选的坚定信心。

现在,大选前的总体形势,对撒切尔夫人和保守党确实十分有利。这是不容置疑的现实,无怪乎美联社记者评论说,民意测验表明,撒切尔夫人参加竞选的地位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任何一个政党的领袖都要强而有力。合众国际社甚至评论说,撒切尔夫人是自丘吉尔以来最强有力、也是最有争议的首相。

撒切尔夫人经过1979年的拼杀,已经深深懂得了一条真理:“选民对政党的拉票活动很快就会感到厌烦,重要的是不能让高潮来得太快,最理想的是在大选前的最后几天造成持续增强的效果。”这表明“铁娘子”的竞选艺术已渐臻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保守党采取的是“后发制人”的策略,5月18日,保守党发表了题为《保守党1983年宣言》。在这份《宣言》中,撒切尔夫人并没有作更多的新的承诺,而只是用温和的语调重申了她的政府4年来所奉行的各项政策,从而与工党宣言的走极端和过于偏激的形象恰成鲜明的对照。

这时,撒切尔夫人已不局限于笔战了,她要以自己的雄健辩才和紧张的竞选活动来争取选民对自己的认可和赞同。这一着也确实奏效,使工党措手不及,招架不住。

这位“铁娘子”先是向选民摆出了一通大道理,以便进一步宣扬执政党所取得的成果,大谈选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种种实利与好处。

对于反对党极力攻击的失业问题,她也不加回避,只是用事实来说话。撒切尔夫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失业是新旧交替的产物,是难以避免的,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失业问题与她推行的新经济政策有关。

她还向采访她的新闻界人士指出,现时英国的失业大军将会很快在迅速发展的服务业中找到工作,一些企业倒闭,另一些行业兴起,这本是现代市场的普遍发展规律。

接着,撒切尔夫人以采矿业为例,说她刚步入政界时,英国的矿业工人多达70万,如今只有20万人了。“铁娘子”于是问道:“让原有的50万工人重新回到原先的采矿业中去,难道就能振兴采矿业吗?”

形象化的比喻和大道理的说教固然要大讲特讲,讲足讲够,但是撒切尔夫人深知,光是这样还是不够的,老生常谈的话多了,选民们听了会感到腻烦。她于是采取反守为攻、先发制人的策略,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攻击对方的痛处和要害。

1983年5月19日,撒切尔夫人在自己的芬奇莱选区作第一次竞选演说时,抢先在失业问题上向工党发起进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在这篇长达50分钟的演讲中,这位“铁娘子”先是条分缕析,详尽列举保守党政府四年来的成就,然后话锋一转,突然向工党发起猛烈攻击:“现在,让我们瞧瞧工党都有哪些业绩。”

“叫他们找一找看,战后有哪一届工党政府下野时的失业人数会比他们上台的时候少?一届也没有。工党的现任领袖、当年专管就业的国务大臣,在短短的两年内就使失业人数从61.8万猛增到128.4万,几乎翻了一番。那时他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起死回生,现在就更是没有了。”

“主席先生,每一届工党政府都向人民许下诺言,什么要减少失业人口啦!可是事实上,每一届工党政府都在使失业人口不断增加。那么,要是再来一次工党执政,类似情况还会照样发生的。”

这次演讲的效果极佳,很多话打动了选民的心,听众的热烈鼓掌和大声欢呼即可证明。这说明撒切尔夫人的竞选艺术正在飞速长进。

1983年5月23日,撒切尔夫人又鼓起勇气,率领她的竞选班子风尘仆仆地赶到威尔士首府卡迪夫,向选民们发表她宣布大选之后的第二次重要演说。

在演说中,这位“铁娘子”一手拿着一本工党宣言《英国的新希望》,从选民最关切也是最熟悉的个人存款问题为起点,在卡迪夫市政厅侃侃而谈,抨击并分析工党的经济政策,而且绘声绘色,刻意给这种经济政策披上一袭恐怖的外衣。选民们屏气凝神,瞪大双眼瞅着这位夫人。

只见她不紧不慢、神色自若地说道:“听说工党影子内阁的一位成员形容这本书是‘有史以来最长的一份自杀状’,我可以奉告诸位的一点是:假如英国人民都在这份宣言上签了名的话,那它就成了英国的自杀状了。”

在作了这么一段听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开场白之后,“铁娘子”便单刀直入,深入浅出地剖析工党的宣言,从而给它判了“死刑”。好一通鞭辟入里的分析,好一篇耸动视听的演讲!

撒切尔夫人真不愧为在二十多年英国政坛上拼杀出来的干将,她善于出奇制胜,攻心为上,语言之犀利,用词之不凡,蛊惑之高超,警劝之深刻,都令人叹为观止。

在重点攻击工党《宣言》中的失业和国有化问题之后,撒切尔夫人又趁热打铁,对工党宣言中的主张退出欧洲共同体、削减防务开支、单方面核裁军和工会政策等方面逐一抨击,把它们批驳得体无完肤。

在竞选活动第二周,撒切尔夫人又率领她的竞选班子对英格兰北部进行了旋风式的访问。她在走访了众多工厂、商店、疗养院、医院和学校之后,晚上在约克市的皇家大厦对人山人海的选民和记者作了重要讲演。

在这次大选中,保守党和工党都大造舆论,纷纷请广告公司来为自己发动凌厉的攻势。保守党请来的是1979年保守党赢得大选的形象设计师戈登·里斯。

里斯在这一方面堪称高手,他不仅在竞选的服装类型和头巾颜色上给撒切尔夫人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而且动用了现代化的一切传媒手段,来塑造选民喜爱的领袖个人形象,收到了至佳至善的实效。

正当英国国内的竞选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国际上也传来了支持撒切尔夫人的强大声音。

1983年5月28日至29日,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按原定日程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威廉斯堡举行。出席会议的有美国总统里根、法国总统密特朗、德国总理科尔、意大利总理范范尼、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和日本总理大臣中曾根康弘。

考虑到英国大选正当紧张时刻,里根总统于5月10日曾致函撒切尔夫人:“我非常希望你在大选中获胜,从而赢得另一届任期,以贯彻你已经开始的富于勇气和坚持原则的政策。”信中表达了大洋彼岸“特殊关系”的盟友对这位“铁娘子”的最良好的祝愿。

5月28日和29日,恰是周六和周日,“铁娘子”的竞选班子总算捞到了一个好不容易盼到的喘息时机,因为撒切尔夫人决定如期参加例行的七国首脑在美国威廉斯堡举行的会议。

她于28日中午从英国起飞,于美国时间下午到达目的地,会议完毕,于29日午夜再搭乘英国航班飞返伦敦。撒切尔夫人风风火火,一刻不停地在与时间赛跑。

撒切尔夫人毅然与会,其实是变换手法的竞选方式,不仅没有耽误她的竞选,反而为她竞选活动注入了勃勃生机,增加了新的活力。她不仅为个人形象镀上了一层黄灿灿的金光,而且与会的各国首脑对“铁娘子”颇多赞誉。

撒切尔夫人从美国一回来,立即带着征尘,继续投身于竞选的鏖战中。5月31日,她在深谋熟虑之后,又率领她的竞选班子北上苏格兰,发起一轮新的攻势。

撒切尔夫人在二十多年英国政坛的拼杀中,已练就了一副如簧的巧舌,伶牙俐齿,说长论短,半句也不饶人。有时又难免来个即兴表演,插科打诨,甚至掌握火候,恰到好处地使用诙谐语、幽默话,来调动群众的视听神经,在众人捧腹大笑声中不知不觉地塞进了自己的政见和希求。她那演讲技巧之精湛,已绝非昔日的牛津女大学生和刚踏入仕途的中青年演说家所能比拟的了。

1983年6月9日,英国大选的投票日到了。撒切尔夫妇一大早就赶去投票站投了票,以免去晚了,人们围观,影响投票进程。投票回来后,撒切尔夫人这才坐在家里,吃着她竞选以来的头一顿家常早点。

1983年6月10日,大选结果揭晓,保守党以压倒优势赢得了胜利,获得397席;工党209席;自由党17席;社会民主党6席;其他各党派共得24席。这样,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不仅取得了1983年大选的胜利,而且以绝对优势取得了对下院的控制权。这样,撒切尔夫人终于如愿以偿,迎来了连任首相的这个美好的一天。

正如此前她对一直跟随她采访这次大选的女儿卡罗尔·撒切尔所说的:“因为这个工作很适合我。我向来习惯于努力地工作,如你所知道的,拼命地去干。不过还远不止这些,我喜欢这个工作,而且这个工作也适合我做,再说,我喜欢这项工作远胜于喜欢做别的任何工作。”

为了把话说得更明确、更透彻,撒切尔夫人接着又补充说:

因为那是我在这个世上最乐意干的工作,而且我认为我对这一职务还会有所贡献。我认为,从对付潜在的敌手或介入世界舞台的观点看,积累起来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我认为,如果你执政时间较长,那对英联邦会议和七国经济首脑会议是有益处的。

撒切尔夫人在这次访谈中,除津津乐道她对蝉联首相一事“情有独钟”之外,还不无得意地谈到了这次大选的结果。这位“铁娘子”说道:“我认为,人民更喜欢我们已有的这个强有力的政府,喜欢它要走向一个特定方向的决心。我想他们明白现政府是正确的,再说,他们内心也觉得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是对的。”

创造“三连冠”奇迹

撒切尔夫人善于以卓越的战略眼光把握机会,蓄势待发,将斑斓的事业从一个高峰推向另一个高峰。

毫无疑义的是,她对待竞选也正是本着不断地与工党顽强争夺这一准则行事的,“使工党作为一支选举力量从英国政治中消失掉。”

撒切尔夫人的抱负是,在战后的新时期做丘吉尔没能做的事,竭尽全力,把工党执政时实施的福利国家政策和影响“推回去”,用“新保守主义”的政策拖垮工党。因此,撒切尔夫人大力推进同工党的斗争,正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策。

1987年5月11日,经过长达一年多的酝酿和准备,撒切尔首相决定把1988年应届大选提前到1987年6月11日举行。按照惯例,女王于同日将大选日期谕知全国人民。

不难看出,撒切尔夫人敲定的大选日期是十分适时的。想当年,她利用福克兰群岛胜利的声浪,不失时机地突然宣布提前大选。结果,“铁娘子”心想事成,第二次连任首相成功。

这次虽然撒切尔夫人缺乏战胜者那如日中天的威望,但国内经济形势的持续好转和在国际舞台上那十分活跃、牵挽三方的大国领袖形象,确实为她创下了异常有利的条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的经济情况确实有了举世瞩目的重大转机:国内的经济增长率是2.6%,英镑走势稳中有升,股价一直上扬,利率开始下降,通胀率几年来基本控制在3.9%左右,制造业形势大好,购销两旺,生产率的提高居西方各国之冠。

经济情况明显改善,就业者的实际收入平均增长了4.2%,国内市场上出现了“借贷繁荣”到“消费繁荣”的双喜场面。英国政府于1985年至1986年财政年度的税收总额超过了上一年度的8个百分点,私有化政策为政府广开了财源,净增了50多亿英镑。

总之,从1982年起,英国经济摆脱了“低谷”徘徊的怪圈,其增长速度超过了法国、意大利和联邦德国,仅次于远东的日本。

尽管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负面因素,诸如:失业人数始终居高不下,全国维系着三百多万的失业大军;制造业虽然欣欣向荣,但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十;南富北贫,国家经济的发展颇不平衡等。

但是,从发展情况来看,撒切尔夫人在第二任首相期间的总的经济形势的确是逐年看好的。

在国际舞台上,撒切尔首相以其精明和胆识拓宽了英国的活动空间,尤其是以其直来直去、不屈不挠的外交风格,在欧美苏三方关系中扮演了一名独特的和不可取代的沟通与协调角色,发挥了新时代中不同凡响的影响。这是自丘吉尔以来,任何其他首相都是做不到的。

早在1986年保守党在伯恩茅斯举行的年会上,撒切尔夫人在准备演讲稿时,就着眼于来年的大选而颇费精力。她对自己的幕僚说:“我必须总结以往历次演讲,但又不能简单地加以重复;我必须提出一个能在下几个月中燃起人民心中希望之火的主题。”

什么才是“燃起人民心中希望之火的主题”呢?其实,这个主题也就是在大选中锁定的基调。

经过撒切尔夫人的仔细斟酌及其同僚们的精心设计,最后商定了两个核心主题:其一是全面讲深讲透保守党经济政策所结下的硕果,即国内经济的逐年繁荣;另一是坚持英国要有自己独立的核武库,猛烈抨击工党的片面核裁军政策。

进入1987年后,英国国内的竞选气氛日益浓重。但保守党正式拉开竞选架势则是在当年的5月15日之后,即在宣布全国大选的四天之后。

为了有效地推动大选工作的顺利进行,撒切尔首相于5月23日成立了“一级策略组”,把前两次大选中与她一道战斗过的亲信和高参们召集来,开了个“紧急会议”,制定了有关“控制这次大选局势”的策略。

5月24日,撒切尔夫人终于找到了大选中的头一个突破口,因为这一天工党领袖金诺克在一次早间电视谈话中说漏了嘴。他说面对苏联武器的威胁和核恐怖的阴影,英国别无选择,只能用游击战来抵御。

于是保守党立即抓住他的这一失言,不失时机地展开了火力凶猛的攻坚战,从而扭转了前一阶段竞选时两党相互拉锯的局面。

撒切尔首相进一步阐述她在上一年保守党年会上演讲的核心主题之一,用密集火力攻击工党的无核防务政策,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位“铁娘子”痛斥了工党的防务政策是“向苏联摇白旗的政策”,指责“工党的英国将是中立主义者的英国,这恰恰是40年来苏联蓄意谋求的最大利益”,金诺克将使苏联轻易得手,“不费一枪一弹就能得到它”。

为了营运对策,变被动为主动,工党于5月28日随即转换辩论主题。他们把火力集中在人身攻击上,企图从这里打开缺口,来贬损撒切尔夫人的人品。

金诺克攻击撒切尔政府压缩公共开支,造成社会福利经费的不足,以致某些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医疗保健、教育和公共交通等部门的服务质量下降,他抓住这些事实大做文章,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他们挖空心思,终于找到了一名手疾患者,此人去年夏天不幸罹患的手疾与撒切尔夫人的手疾完全类似,但首相的病很快就给治好了,而这一平民却还在耐心地等候动手术。

按照预订计划,工党准备在大选将剩下一周多一点时间内就这一问题对现任首相大兴问罪之师,给她的“仕宦人格”进行一次大曝光。不想工党的这一招反而弄巧成拙,在这次大选中,这些鸡毛蒜皮的事似乎引不起广大选民的兴趣,反而招致了他们的反感。

选民们最关注的,是未来首相人选的个人魅力、国内政绩和国际形象,而这三方面撒切尔夫人都兼而有之,而且高居榜首,因而工党这“黔驴技穷”的最后一招,也只落得个“无济于事”、掀不起大浪的结局。

针对工党的这一人身攻击,撒切尔夫人闻讯后,虽然十分恼怒,但从大选的这一“大局”出发,她还是强忍在心,不予计较。但是,在爱丁堡的一次集会上,“铁娘子”总算找到了机会,她要“后发制人”了。

她在集会上大声疾呼:

工党正打算使用人格攻击,这确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可人格攻击代替不了政策,它只能暗示对方慌成一团。不管怎样,这种攻击对我毫无影响。

恰如杜鲁门所说:“如果你受不了热度,那就请离开厨房。”主席先生,经过了8年热炉的历练,我想我完全可以说:我将能更全面地把握和协调,这个热度我也完全可以忍受。

选民们从“铁娘子”的这次演说中不难看出,她那政治家的宽博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其实这也是对工党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策略。

至于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金诺克如与撒切尔夫人相比,那就更是小巫之见大巫,不可同日而语了。同在1987年,撒切尔夫人的国际“造势”,就比金诺克要辉煌、有力得多。

撒切尔夫人访苏和随后的访美,都清晰地凸显出她那“世界人物”的光圈。

与撒切尔夫人在这一系列出访所赢得的“满分”相反,金诺克也曾去美国推销他那“无核防务”,结果受到了冷遇,美国总统里根也仅“礼仪式地”接见了他半个小时。

总之,1979年以来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功表演,赋予了撒切尔夫人更为有利的条件,为她在即将到来的大选角逐中大吹了“东风”;相形之下,工党领袖金诺克只能敬陪末座了。

在西方民主政治和经贸发展中,舆论传媒一直起着不容低估的作用。撒切尔夫人自1979年执政以来,对新闻界始终十分重视。在第一届首相任期内,她曾将英国的几家大报编辑名单呈给女王,希望为他们晋升爵士封号。

平时,“铁娘子”也很注意与报界保持良好的关系。因此,在面临大选的关键时刻,报业托拉斯和电视频道就都站到了现职首相一边,给了她以最密切的配合。这一切,对撒切尔夫人赢得第三任首相大选的胜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过紧锣密鼓的对垒双方的拼杀后,保守党显然雄踞上风,取得了民意测验中的稳定优势。

1987年6月11日,英国大选结果揭晓:保守党在下院的650席中夺取到了375席的多数,虽说比上次大选的1983年减少了43席,但还是一马当先,独占鳌头。

在大选结果揭晓的那天早晨,撒切尔夫人和她的丈夫丹尼斯双双出现在保守党总部大楼的正面窗口。

在窗外欢呼人群的众目睽睽下,喜出望外的“铁娘子”从窗口伸出右臂,叉着三个手指,向欢呼雀跃的支持群众致意,表示这是“第三次连任”。楼下群众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又一个五年”的欢呼声也如春雷滚滚,响遏行云。

与撒切尔夫人欢庆胜利的同时,工党领导人金诺克不得不承认自己业已败北:工党在这次大选中只拿到了229席。在好不容易熬到的五年一度的逐鹿中,又只好眼巴巴地屈居在野党的地位了。

不过话虽这么说,工党也不是毫无得分可言。他们在苏格兰和北方的其他地区却获得了显著的进展:比起1983年那一次的大选,这次总算是个赢家,也就是说多得了20席。金诺克在聊以自慰之余,不无苦涩地表示,在英国南富北贫的“分裂鸿沟”显得更深更大了。

在1987年的英国大选中,输得最惨的当是社会民主党和自由党组成的联盟,他们一共只获得了22席,令两党领袖欧文和斯蒂尔大失所望,至为震惊。特别是社会民主党的败绩在英国人眼中至为醒目。

6年前,社会民主党的“四大天王”欧文、威廉斯、詹金斯和罗杰斯刚从工党中分裂而出时,曾经不可一世,大有气壮山河、一主沉浮的气概。

那时,撒切尔首相的政局不稳,党内派系倾轧,内部团结很成问题;而工党刚刚在大选中遇挫,一蹶不振;那时,新生的社会民主党与自由党结成联盟,使人耳目一新,认为他们作为一股代表“中间势力”,有希望把保守党中的左翼人士和工党里的右翼分子团结在自己的麾下,向英国几百年来先是托利党和辉格党,紧接着是保守党和工党两党并峙的一统天下,发起史无前例的猛烈冲击,因而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三党体制”取代“两党体制”的时候了。

由于对大选具有必胜的信心,所以撒切尔夫人在大选前夕反倒泰然自若,显得不把大选当作压倒一切的中心大事来抓,因而照旧忙她的国际事务。

就在大选前夕,撒切尔首相还是参加了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会议还没开完,她就急着赶回伦敦迎接选举的结果。大选一完,“铁娘子”当即宣布内阁名单,又风风火火地赶回布鲁塞尔开会去了。那里正期待着她在欧洲共同体的财政摊款问题上作出和解的姿态。

这样,在1987年的6月中,撒切尔夫人不仅创造了一大奇迹,成了英国一百五十多年来第一位连续赢得首相宝座“三连冠”的人,而且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和布鲁塞尔欧洲共同体会议上大出风头,使参与这两个国际会议上的男士也不由肃然起敬,对她那女性的魅力、巾帼的意志和首相的智慧大为倾倒。

1987年英国大选才揭晓几小时,她就在唐宁街10号的办公室里接见了第一位外国记者,即美国《时代》周刊驻伦敦办事处主任克里斯多夫·奥格登。

“铁娘子”着重谈到了两点:

一是国内方面将在第三届任期内继续推动“私有化”政策向纵深发展,要使在私营企业工作的人都能享有购买本企业股份的权利,使“每一个挣钱的人都成为产权人”;

二是国际方面将在第三届任期内继续奉行亲美政策,因为她“倾向于把美国看作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因为她赞赏“美国人民的慷慨和他们对自由的热爱”。

当奥格登问到她“是否在考虑第四次连任”时,她的回答是:“四五年以后会是个什么样子,我还拿不太准。”表示“要把在选举中提出的政策付诸实施。”

当奥格登问到她希望人们如何“评说”她时,撒切尔夫人的答复是:“希望人们说,我们有勇气处理其他政府绕开的问题,并且因此而把一个走下坡路的国家变成一个能再度为自己的创业精神而自豪的国家,变成一个可以信赖的盟国和有影响的民族足以引为自豪的国家。换句话说,我们使英国重新恢复了活力。”

在这里,撒切尔夫人为自己勾勒了一个宏伟的蓝图。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撒切尔夫人还必须准备走一段漫长的道路:她还要再接再厉、寸步不让地同工党对着干,用她的话说便是“使工党作为一支选举力量从英国政治中消失掉”;她还要继续限制英国工会的活动,通过进一步立法,规定工会领导人每隔五年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改选一次,并建立专门机构来管理工会。

第三次入主唐宁街10号的撒切尔夫人在一阵欢呼声浪过后,有理由为自己的宏伟蓝图而自豪:她觉得在这个多事的地球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她去做,还有不少的挑战等着她去应付。

从1975年她当选为保守党的领袖算起,到1989年,她作为一个全英国和世界级的政治家已整整11年了,而1988年又是英国经济自1981年5月处于“低谷”之后,进入持续增长的第八年。

在英国历史上,恐怕没有人比撒切尔夫人创造了更多的第一。她是英国保守党这块“男人的天地”里的第一位女领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是创造了蝉联3届、任期长达11年之久纪录的女首相。英国自19世纪初叶利物浦勋爵连任三届共15年以后,再没有任何一位首相有如此之长的执政时间。

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所推行的一套政策而被冠之以“主义”和“革命”的首相。英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丘吉尔也稍逊色。

第三次蝉联首相一职之后的第二天,撒切尔夫人去了白金汉宫,向女王呈上了新内阁成员的名单。几位主要大臣依然留任,他们是财政大臣奈杰尔·劳森、外交大臣杰弗尼·豪爵士、内政大臣道格拉斯·赫德和国防大臣乔治·扬洛。

组建新内阁之后,撒切尔夫人又着手执行她那雄心勃勃的第三任首相期间的重大使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