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鞋匠的儿子

斯氏出生贫寒家,世世代代受欺压; 从小立下英雄志,格鲁吉亚众人夸。

约瑟夫·斯大林的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他的父亲维萨里昂是一个鞋匠。维萨里昂的双亲祖祖辈辈都是农奴,对维萨里昂来说,农奴的解放意味着他可以凭做鞋养家。

1870 年前后,年轻的维萨里昂来到哥里镇,1874 年与邻村一家农奴的女

儿叶卡捷琳娜·格奥尔吉耶夫娜·格拉泽结了婚。妻子当时大约 18 岁,比大

夫小 5 岁。夫妇俩都是格鲁吉亚少数民族的下层劳动人民,因家贫失学,目

不识丁。他们的家就安在哥里大教堂附近一所大约 15 平方英尺的小屋里。这所房子只有一个窗户,光线暗淡。屋里摆着一张小桌子,四张凳子,

一个放着一把茶炊的小碗橱,一面镜子,一只存放衣物的箱子,以及铺着草垫子的木板床。叶卡捷琳娜在这所房子里生了三个孩子,但不幸都夭亡了。1879 年 12 月 21 日生下的第四个孩子就是斯大林。父母给他起的名字是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朱加施维里,后来参加革命后改为约瑟夫·斯大林。父母把这个独子视为掌上明珠,尤其是母亲,把一腔爱和心血完全倾注在约瑟夫身上,盼儿子早日长大成人。

当时古老的城镇哥里在格鲁吉亚还算是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方。它坐落在水流湍急的库拉河河畔,群山环抱,距第比利斯 76 公里。这里有葡萄园、麦田和果园。哥里是古希腊人所说的科尔吉斯州的一部分,据希腊神话传说, 忒萨利亚王子伊阿宋曾率领亚尔古的英雄们来这里寻找金羊毛。在这种田园般的环境中,穷鞋匠的儿子约瑟夫度过了他的童年生涯。

在斯大林的童年生活中,母亲叶卡捷琳娜占有支配地位。母亲同父亲一样只会说格鲁吉亚语。由于穷困,父亲经常以酒解愁,把挣来的为数不多的钱大都买酒喝了。母亲只得日以继夜拼命干活,勉强养家糊口。她为人家洗衣服,烤面包,收拾屋子,缝制衣服,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儿子免受饥寒。

叶卡捷琳娜是个虔诚的教徒,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她决定让约瑟夫长大了当传教士。农奴的解放,使得神学院为农民的孩子敞开了大门。按规定, 一个传教士可以结婚,掌管某个教区,进而可以步步高升,在替上帝效力的同时,可以享受到未曾梦想过的安逸生活。这就是母亲的心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无冬无夏地干活。

1888 年秋,斯大林进哥里镇教会小学读书。母亲就是在这所学校里当清洁工。当时,斯大林只能说格鲁吉亚语,她督促儿子学习俄语,这是传教士所必须学会的语言。叶卡捷琳娜还为儿子申请到了每月 3 个卢布的助学金。

她在学校当清洁工还能挣 10 个卢布。靠着这点微薄的收入,她与约瑟夫在学

校度过了 5 年。后来,有两件事情几乎使她望子成龙的心愿落空。斯大林在

8 岁那年得了天花,病情严重。但他那坚实的体格使他终于熬过来了,只是脸上永远留下了很深的麻子。另一件事是她丈夫的反对,他一定要让孩子去学做鞋的手艺。“你想让我的儿子当神父,作教堂官,是不是?”他吼道, “你一辈子休想!我是个鞋匠,我儿子将来和我一样,也是个鞋匠!”大概在 1889 年,有一天,维萨里昂硬把儿子带到第比利斯的阿杰尔哈诺夫的工厂。于是家里便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他的妻子和邻居百般劝阻,可是他不改初衷,硬是要儿子到制鞋厂学手艺。只是到 1890 年,父亲在一次酗酒打架

中被人用刀子捅死后,斯大林才又按着母亲的意志回到了学校。父亲的惨死, 给斯大林幼小的心灵打下了一个痛苦的烙印。

斯大林热爱自己的母亲,称赞她“精明能干”。他也钦佩母亲的善良、正直。斯大林曾劝母亲搬到莫斯科居住,怕她晚年生活孤独。她在克里姆林宫住过一段不长的时间。但是,她觉得这里与她原来的生活变化太大了,就又回到格鲁吉亚去过那恬静而又熟悉的生活。

1936 年,斯大林的母亲去世了,终年大约 80 岁。去世前不久,她对守在病榻旁的儿子说:“你没有当上神父,真可惜!”

却说斯大林回到哥里教会学校后,按着母亲的嘱咐,更加刻苦用功。他争强好胜,加上天禀聪颖,记忆力非凡,因此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1894 年 6 月,他怀揣一张考试优等证书,离开了学校。当时他才 14 岁。校方保送他到第比利斯神学院学习。神父们无疑知道他是贫家子弟,他的父亲因酗酒闹事致死,因此这一保送标志着肯定他的才能,相信他前程远大。

格鲁吉亚首府第比利斯是座古城,位于格鲁吉亚西部地区,气候炎热, 风沙弥漫。这里有宽阔的广场和大街,从广场和大街伸展开去,是狭窄的曲曲弯弯的街道,两旁是鳞次柿比的平顶房和集市。在喧闹的集市上,从土耳其和波斯来的商人以及格鲁吉亚人和亚美尼亚人摩肩接踵,讨价还价之声不绝。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第比利斯的人口有 15 万多,主要是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和俄罗斯人。第比利斯是沙皇派来的总督的驻地,外高加索政府所在地,人们操着各种民族语言,熙来攘往,人声嘈杂。俄国沙皇政府看到外高加索作为边境地区的重要性,修筑了一条军用公路,加强防御。但这个地区随着石油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开始具有新的经济意义。1867 年,铺设了一条从第比利斯到黑海的铁路线,这条线路不久又从第比利斯延伸到黑海石油城巴库。

对年仅 14 岁的斯大林来说,从哥里搬到这个喧闹的城市,开始很不习惯。过去,他一直住在家里,得到母亲的体贴关怀;如今,他孑然一人生活在陌生的环境里。儿子负笈远去,叶卡捷琳娜也觉得孤单,但她引以自豪的是,他的儿子进了第比利斯神学院。这个学院在信奉东正教的格鲁吉亚人的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被看成是他们的最高学府。第比利斯神学院,后改为正教中学,它与俄罗斯帝国其他地区的神学院一样,其宗旨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且还要训练学生过宗教生活。但是,19 世纪下半叶,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席卷欧洲。在俄国,神学院的革命运动也在发展。

当时俄国由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思想也迅速传播起来。由列宁组织和领导的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大大推进了全国各地社会民主运动的发展。南高加索原是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区,还保存着许多农奴制的残余,这时工人运动浪潮也波及这里,因为这里资本主义势力已经侵入,加上民族压迫也十分厉害。

19 世纪最后的 25 年间,由外资占主要地位的石油工业和采矿工业在南高加索迅速发展起来。“于是,”列宁当时写道,“俄国资本主义把高加索卷入了世界贸易范围,消除了它那些带地方性的特点,即旧时宗法闭塞状态的遗迹,而为自己的工厂创立了市场。这个区域在资本主义侵入初期,人口尚属稀少,其土著山民本与世界经济隔绝,甚至是与历史无关的,而现在这里却已经是石油企业家、酒业商人、小麦厂主和烟草厂主麇集之区了。”自从高加索有了铁路和出现了第一批工厂,工人阶级也跟着出现了。尤其是石

油出产丰富的巴库发展得非常迅速,竟成了高加索工业和无产阶级的巨大中心。

19 世纪 90 年代,流放到南高加索的俄罗斯马克思主义者,就在此地开展革命工作。于是,在南高加索一带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当时,第比利斯神学院是在青年中间培植各种解放运动思想的苗圃,其中既有民粹民族主义思想,又有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这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秘密小组。神学院里所厉行的阴险毒辣的校规,引起了斯大林的激烈反抗,助长和加强了他的革命情绪。

约瑟夫·斯大林被录取时,第比利斯神学院已经变成一个反对俄国当局的中心。

1885 年,一个名叫西尔韦斯特·季布拉泽的学生,由于袭击了曾说过格鲁吉亚语是“狗语”的院长丘杰茨基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次年,丘杰茨基被另一个学生暗杀了。

1890 年 3 月,学生举行为期一周的罢课。警察关闭了学院,87 名学生被开除。

斯大林入学时,神学院院长是个俄国修道士,名叫格尔莫格尼斯,学监阿巴希泽是格鲁吉亚人,一心想得到俄国当局的提拔,害怕学生的造反精神。他们对学生严加管制,时时刻刻盯着学生,探听学生的活动情况,经常检查宿舍。学校变成了一座大监狱。早晨 7 点全体学生集中到礼拜堂做长时间的东正教祈祷。白天,上课和祈祷交替进行。学生只有得到特殊允许才可以在课后外出两个小时,但必须在下午 5 点校门关闭以前返校。校纪森严。学生一个小过失就要受到在地下室的一间小黑屋子里关禁闭的处分。修道士的迫害,低劣的饭食,以及缺少新鲜空气和运动,使不少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这套反动校规,引起了斯大林强烈的愤恨。

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这个时期斯大林读书的范围更加广泛了。他读的作品不仅有格鲁吉亚诗歌,也有俄罗斯和西方的经典著作。果戈里、谢德林、契河夫和托尔斯泰都是他喜欢的俄罗斯作家。他阅读巴尔扎克、雨果、萨克雷作品的译本,萨克雷的《名利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爱看历史、经济和生物学方面的书籍。在他阅读的书籍中,对他思想影响较大的有达尔文的《人类的起源》,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巴克尔的《英格兰文明史》,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勒图努的《民族文学发展史》和门捷列夫的《化学》等。对一个年轻的神学院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大胆的读书活动。这些书籍使斯大林变成了一个无神论者。当一位同学提到上帝时,斯大林就打断他的话说:“你知道,他们在欺骗我们。根本没有什么上帝,我借一本书给你读一读,它会告诉你,这个世界和一切生物与你想象的有很大不同,关于上帝的话全是胡说八道。”

斯大林除了对启迪思想的政治书籍感兴趣外,还对民间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格鲁吉亚历史上充满了传奇故事,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约瑟夫被格鲁吉亚传奇英雄们迷住了。他读了肖泰·鲁斯塔维里的名著《豹皮武士》,但是给他印象最深的则是卡兹别吉写的绿林好汉柯巴的故事。他用“柯巴”作自己的绰号;后来这个绰号干脆成了他经常使用的名字,直到 1910 年前后,他开始自称柯巴·斯大林,最后才改为约瑟夫·斯大林。

斯大林感情奔放,在激情之下也写过一些诗文。

1893 年下半年发表过五首诗,次年发表了第六首。这些诗带有浪漫色

彩,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他有一首诗是纪念格鲁吉亚著名诗人拉斐尔·叶里斯塔维的。他在诗中表现出对祖国强烈的爱。另一首特别引人注目的诗名叫《致月亮》,这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抒情诗,歌颂为反抗外国压迫者而牺牲的格鲁吉亚烈士们。

对约瑟夫·斯大林来说,这个时期,他虽然失去了对东正教的信仰,但在纷乱的政治派别中,他还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道路。萨沙·楚鲁吉泽和拉多·凯茨霍维利的年纪都大于约瑟夫,他们才华超群,这个时期对他的影响最大。他们是 19 世纪末叶俄国涌现出来的一批出类拔荤的革命青年。这些人勇敢,富于理想,事业心强,他们极端仇视旧社会,强烈主张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

楚鲁吉泽出身于皇族家庭,是个有文学才干的知识分子。他投身革命事业,用格鲁吉亚文为《沟》和《伊比利亚》这两家大型刊物撰稿,大力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

1905 年 6 月他患肺病去世。当时所有的格鲁吉亚革命者都参加了他的葬礼,结果变成了一次群众性的游行示威。约瑟夫把楚鲁吉泽的文章收集成册, 于 1927 年出版,作为对朋友的悼念。拉多·凯茨霍维利的性格与楚鲁吉泽大不相同。楚鲁吉泽是个热情奔放的知识分子,而凯茨霍维利是个不知疲倦、富有事业心的实干家。凯茨霍维利也在哥里教会学校和第比利斯神学院上过学,然后开始了革命生涯。1893 年 12 月神学院发生的轰动一时的罢课之后, 他到了基辅,在那里被捕,坐了 3 个月的牢,出狱后一直受到警察的监视。

1897 年,他回到第比利斯,以巨大的热情从事革命地下工作。这两位年轻的革命者激发了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从而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斯大林在 1931 年与德国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谈话中说道:“我参加革

命运动是从 15 岁起,当时我和居住在南高加索的俄罗斯马克思主义者成立的一些秘密小组发生了联系。这些小组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引起了我读马克思主义秘密刊物的兴趣。”

路德维希问道:“是什么力量把你推向了反抗的方面呢?是因为双亲的虐待吗?”斯大林回答说:“不是的。我的父母是没有学问的人,但他们对我却非常好。是另外一回事,是我当时在那里求学的那个神学院的反动校规, 和贫富不均、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使我成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真正革命学说的拥护者。”

当时俄国已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年代。列宁已在彼得堡展开了革命活动。

1894 年列宁发表了他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名著《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这一光辉著作对俄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阶级力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无产阶级解放之路。这些马克思主义著作, 激起了年轻的斯大林要求革命的愿望,他准备献身于革命,决心为争取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从资本家和地主的剥削压迫下解放出来而斗争。这些革命情绪反映在斯大林在神学院期间所写的诗篇里。斯大林在他的诗作中吐露了他对于从压迫和剥削中把劳动者解放出来的憧憬,相信人民必会起来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而且一定会胜利。

1896 年至 1898 年,斯大林成了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的领导骨干。他向大家讲解达尔文学说,举行关于历史、政治经济学的座谈会。组员们还

对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父与子》以及其他作家的古典文艺作品进行热烈的讨论。在斯大林这个小组里,还根据手抄本研究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和列宁为反对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和“经济主义”而写的一些著作。学习小组并根据斯大林的倡议,组织了手槁杂志的出版。血气方刚的青年朋友们在这个杂志上撰文抨击专制制度及其对劳动者的压迫和残酷剥削。斯大林尤其喜欢列宁关于俄国局势的分析,他说:“我无论如何都要见见他。”

1898 年 8 月,在当地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介绍下,斯大林参加了“麦撒墨

达西社”,这是格鲁吉亚的第一个社会民主党的组织。从 1893 年至 1898 年, 这个小组在格鲁吉亚和南高加索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事业上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麦撤墨达西社”的性质在政治上并不是统一的,多数社员是站在“合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使马克思主义适应资产阶级的要求, 阉割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并倾向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斯大林与自1895 年参加该社的楚鲁吉泽和 1897 年参加该社的凯茨霍维利三人,是在“麦撒墨达西社”中占少数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者的核心,这个核心便是格鲁吉亚革命的社会民主主义派的萌芽。

斯大林加入麦撒墨达西革命组织之后,更加意气风发,除了领导神学院马克思主义小组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外,还在工人群众中进行革命活动,参加秘密工人会议,写传单,组织罢工。这是斯大林在第比里斯先进无产者中间所受到的第一次革命实际工作的锻炼。

1926 年,斯大林向第比里斯铁路工厂的工人演讲时回忆道:“我记得,

在 1898 年,那时我第一次指导了一个铁路工厂的工人小组。这是 28 年前的事情了。我记得,在斯笃鲁阿同志住宅里,有吉波拉则、乔德里施维里、齐赫芝、宁鲁阿以及第比里斯的其他先进工人在场,我是怎样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初步实际工作的教益。与这些同志们比起来,我那时候还是一个青年人。也许那时我比这些同志中许多人读的书要多一点。但是,我作为一个实际工作者,在当时毫无疑问是一个刚刚开始工作的人。当时在这里,在这些同志中间,我受到了第一次革命战斗的洗礼。在这里,在这些同志中间,我那时是一个革命的学生。现在你们大家都见到了,第比里斯的工人是我最初的教师。”

由于斯大林经常在工人和学生中进行革命活动,1899 年 5 月 29 日,学院委员会把他开除了。这对斯大林来说无疑是个打击,不过他从此更加自由了,便一心一意投身到以革命为职业的生涯中去,成了革命的“柯巴”。正是:囚鸟出笼更欢唱,高温烈火宜炼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