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歼灭东犯之敌
哈勒欣河敌军犯,东洋鬼子吃铁拳; 红军战士显威武,顽敌碰壁暂收敛。
欧洲战火越烧越旺,而在远东,日本军国主义也越来越胆大妄为,所以斯大林对苏联边境的安全,愈发忧心忡忡了。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旨在阻止侵略的步骤,除了加紧外交活动和强化国防建设外,还在边界一带修筑了一些防御工事。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斯大林对苏联的远东边界安全尤为担心。所以在此以前,就组建了远东方面军,建立了太平洋舰队。1936 年 3 月,苏联又同蒙古人民共和国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
自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之后,日本统治集团一直在试探苏联红军的实力,而且往往是趁世界其他地方发生危机的时候进行试探。1936 年日本在中蒙边境挑起了三起边界冲突,此后又发生多起。这段时间,由于慕尼黑危机和德国法西斯加紧扩军备战,苏联似乎专心致志应付欧洲事态的发展。于是日本决定在中蒙边境对苏联的军力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试探。然而,日本发动的侵略,已远远超出一次试探行动的范围了。日本人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是想借此提高日本军队在其他国家心目中的“声威”。此外,日本军政头目还希望把苏联和中国隔开,从而切断援助通道。
为了进一步取得德、意法西斯势力的援助,以便早日征服中国,并回过头来进攻苏联,日本法西斯经过谈判,于 1937 年 11 月 6 日同德、意法西斯签订了《日本、意大利和德国决定书》。通过这个议定书,意大利正式参加了 1936 年签订的日德“防共协定”。从此,三个法西斯轴心国侵略集团正式形成。
事隔不久,1938 年一二月间,德国法西斯由于在欧洲推行侵略扩张的需要,不满足于已有的“防共协定”,而渴望签订三国军事同盟。5 月初,日本近卫内阁由陆军、海军、外务三省(部),拟定了日、德、意三国加强合作以对付苏联的基本方案。其后,日德双方频频接触。日本政府发起进攻武汉战役时,日本关东军特种情报机关截收了远东苏军一份密码电报。其中提到“应在香山洞(位于张鼓峰东北约 12 公里)以西高地配置兵力”。日本军事当局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试探一下苏联的反应,也向其德国伙伴表明签讨反苏军事同盟的决心,于是一场蓄意向苏联进行军事挑衅的阴谋就这样确定了。
张鼓峰临近中苏边界,在图们江口上游 20 多公里的东岸,是一个海拔只
是 150 米左右的高地。在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这里还可以遥望海参威海港。
沙草峰是位于张鼓峰北方 2 公里多的一个隆起的山峰,其高度略低于张鼓峰。所谓“张鼓峰事件”就是日苏双方军队围绕这两个山峰,反复进行决死战斗的地方。7 月 16 日,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东条等人,对驻朝鲜日军司令官中村孝太郎中将下达命令,要驻朝鲜第十九师团尾高龟藏的部队集中到边境一带,准备向苏联进攻。7 月 30 日,日军一个营抢占张鼓峰,次日又一个步兵营攻击位于张鼓峰以北的沙草峰,进行武装挑衅。8 月 5 日,苏军开始反攻,经过 5 天激战,击退了日军。8 月 11 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在这次军事
冲突中,日方出动 7000 人,大炮 37 门。苏军出动大约两万人,大炮近百门,
还有 200 多辆坦克。由于苏军坚持自卫原则,日军也不敢扩大事端,张鼓峰事件便以日本帝国主义的挑衅失败而告终。
张鼓峰事件后,日德之间关于签订三国军事同盟的谈判继续进行。不过, 这时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对三国军事同盟的攻击对象问题发生了意见分歧。7 月间,经五相(首相、外相、陆相、海相、藏相)会议讨论决定,军事同盟为“防共协定”的扩大,日本分别同德国签订反苏军事同盟,同意大利签订攻击英国的协定。但是,以东条为首的陆军将领对此表示反对,不同意军事同盟是“防共协定”的延续,不同意分别签,而主张签一个包括针对苏、美、英、法在内的三国军事同盟。外务省反对陆军的主张。驻德大使东乡甚至要求停止谈判,以免恶化同美、英、法的关系,对日本的将来不利。海军也不同意陆军的方案。海军省次官山本五十六认为,这样的军事协定会激起日本同美、英的战争,而日本海军兵力届时将抵不过美国。海军省和外务省的基调是只以苏联为对象。陆军的主张,是全盘接受了德国的主张。德国预计将来同英、法、美作战,要求不仅把苏联、也把英法美作为对象。日本近卫内阁在争论中下了台。
1939 年平沼骐一郎组阁后,前后又召开 70 次五相会议,谋求统一意见。这时,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攻占武汉,又陷广州,中日战争进入相持
阶段,日本军事当局东条等人,渴望早日签订三国军事同盟,借以增加反苏的资本。为了用反苏的实际行动推动这一军事同盟的签订,以及对竭诚援助中国抗战的苏联进行武力恫吓,不使苏联通过蒙古就近支援中国的抗战,日本帝国主义于 1939 年 5 月,又在中国东北的西部中蒙边境制造了诺门坎事件,发动了规模较张鼓峰事件更大的反苏军事挑衅。
早在这次军事行动之前,日本关东军就对诺门坎地区苏蒙兵力的配置及当地地形和自然条件,进行了周密的侦察。所谓诺门坎地区,是指海拉尔西南约 200 公里的地方,即从汗达盖、将军庙、阿穆古郎一线到哈勒欣河这一地区。这里是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哈勒欣河东岸到处分布着沙丘、风淤沙堆和洼地。事件发生的当时,又遍地丛生着杂草和灌木。在地形起伏较多的地方,坦克、装甲车、汽车等难以行动。浩尔斯丁河从诺门坎中间穿过,把这个地区分成南北两地。浩尔斯丁河是哈勒欣河的一条支流,它是一条宽 3
至 4 米、水深约 2 米的小河流,但其河谷的宽度约达 1500 米,是个泥泞地带。
1935 年,日本关东军测量队员曾在浩尔斯丁河流域被蒙军抓住。在发生战斗
的地方,哈勒欣河宽约 30 至 40 米,水深约 2 米,流速每秒约 1 米,只要拥有渡河工具,部队渡河并不困难。
哈勒欣河西岸的台地,看来比河面至少要高 50 米。苏军炮兵就在这些台地部署阵地,并充分利用了制高点,猛烈地轰击日军。但从日军一侧,却完全看不到台地上的苏军情况。日本关东军在进行了详细的侦察和部署之后, 1939 年 4 月,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就命令所属各兵团司令官要执行《满苏边境纠纷处理纲要》。纲要指出,一旦发生纠纷,要求前线部队“断然采取坚决果敢的行动”,至于如何处理由此而产生的事态和如何收拾局面,则要“信赖上级司令部”。
5 月 11、12 日,日本侵略军两次同蒙古骑兵交火。15 日,日军驻海拉尔第二十二师团的部队将蒙军赶回哈勒欣河的西岸。6 月,苏联集中兵力准备同日军一战,7 月成立第一集团军,下辖三个步兵师,两个坦克旅,一个空降旅和一支炮兵部队。为调整苏蒙军事行动,以后贝加尔军区为基础,组成远东方面军。日军方面,由关东军直接出面指挥,6 月间出动一批飞机对塔姆斯克机场等军事设施轮番轰炸,并派第一坦克团的主力增援边境日军,一
场激烈的进攻就要开始了。
为了加强对这次战役的指挥,粉碎日本法西斯军队的进犯,苏联最高指挥部特调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员朱可夫前去指挥。6 月 2 日,朱可夫抵达莫斯科,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元帅对他说:“日军突然侵犯我友邻蒙古的边界。根据 1936 年 3 月 12 日的苏蒙友好互助条约,苏联政府有责任保卫蒙古不受任何外敌侵犯。”
“这是入侵地区 5 月 30 日的情况图。在这一带,”伏罗希洛夫指着地图说,“日军长时间的对蒙古边防人员进行小规模的挑衅性袭击,而在这一带, 日军的海拉尔警卫部队侵入蒙古人民共和国领土并袭击防卫哈勒欣河以东地区的蒙古边防部队。”
“我认为,”国防人民委员接着说,“这里孕育着严重的军事冒险。无论如何,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你是否可以立即飞到那边去?如果需要的话,把部队的指挥权接过来。”
“我马上可以起飞。”
“非常好,”伏罗希洛夫说,“你乘坐的飞机 16 点可准备好,在中央机场。你到斯莫罗基诺夫那儿去,在他那里你可以拿到必要的材料,同时商量一下今后同总参谋部的联系问题。派给你几个专业军官。再见,祝你成功!”
朱可夫飞到前方后,虽然战斗已打了多日,但那里的苏军指挥部对敌人的情况并不真正了解,而且战备极差,前面电话电报线路连一公里也没有铺设,也没有现成的指挥所和着陆机场。面对这种情况,朱可夫随即约军政委一同前去视察,通过对发生冲突地域内的地形的观察,和同苏蒙军指战员的谈话,使他对已发生的战事的性质和规模以及敌人的作战能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各种情况表明,这不是一般的边境冲突,日军并未放弃其侵略苏联远东地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疆土的企图,必须估计到,不久将会发生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朱可夫考虑了全面情况,随即得出结论:现驻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苏联第五十七特别军的兵力无力阻止日军的军事冒险,特别是如果敌人同时在其他地域和从其他方向发动进攻的话,该军就更无能为力了。考虑到情况的复杂性,朱可夫要求国防人民委员加强那里的航空兵部队,增调不少于三个步兵师和一个坦克旅的兵力到作战地域,并要求大大加强前线的炮兵力量。总参谋部完全同意了他的要求,并委任朱可夫担任前线总指挥。
又过了一天,莫斯科增派了空军力量,还派来了二十一名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飞行员,领队的是白俄罗斯军区著名的飞行员斯穆什克维奇。同时送来了新型飞机——现代化的伊—16 和“鸥”型飞机。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飞行员在前方进行了大量的训 练教育工作,他们把作战经验传授给新来的青年飞行员。不久这一工作即收到了显著效果。6 月 22 日,苏军 95 架歼击机,
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上空,与日军 120 架飞机进行了激烈的空战,有不少苏联英雄参加了此次空战,他们狠狠地教训了日本飞行员一顿。6 月 24 日, 日本空军再次进行密集袭击,也再次遭到痛击。失败后,日军指挥部极度混乱地将日机撤出战斗。在 6 月 22 日至 26 日的空战中,日军共损失飞机 64 架。通过实战,苏军飞行员提高了作战技能,锻炼培养了必胜的信心。
随后,日军又开始大规模的狂轰滥炸,其目的在于夺取制空权,以保证其部队将要进行的大规模战役。后来证实,日军 6 月份确实在哈勒欣河地域集中部队,以实施根据军事侵略计划制订的所谓“诺门坎事件第二阶段”的
战役。该战役当时的目标是:
——围歼哈勒欣河东岸全部苏蒙军队;
——渡过哈勒欣河,前出至河的西岸,以便消灭苏蒙预备队;
——夺取并扩大哈勒欣河西岸之登陆场,以保障尔后的行动。
为了实施这一战役,日本军事当局陆续增援部队,并下令组成第六军, 司令部设在海拉尔。第二十三师团、第八边防警备队等编入第六军属下。日军的如意算盘是,于 7 月上半月完成这一进攻战役,以便在秋季到来之前结束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全部军事行动。东条英机对他们蓄意发动的进攻充满信心,为了宣扬日军的“战功”,他甚至把一些外国新闻记者和武官邀请到作战地区,观看他们的“胜利进军”。在被邀请的客人中间,有希特勒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的新闻记者和武官。
为了发动这次新的进攻,这时日军已经集结了约 3.8 万人,并得到 135
辆坦克、10 辆装甲车和 225 架飞机的支援。而保卫哈勒欣河东岸一条 46 英
里长的正面的,只有 12541 名苏蒙军。苏军的装甲车辆较多,共有 186 辆坦克、226 辆装甲车,这给朱可夫提供了一次极好的机会,来检验苏联坦克的效能,检验各种战术的效果。
日军在拥有三倍于苏军的兵力优势的引诱下,企图包围并歼灭哈勒欣河东岸的苏蒙军队。作战计划规定,用一支强大的部队绕到守军左翼,偷渡哈勒欣河,夺占巴彦察干山,从背后实施攻击。这次攻势是 7 月 2 日发动的。步兵和坦克得以楔进苏蒙军阵地,一直进抵河边,才被阻止。7 月 2 日夜间, 日军陆续偷渡到河西岸,次日晨完成了部队的调动。日军打算在很快占领下一个目标巴彦察干山以后,继续向南开进,大有包围东岸苏蒙军之势。
7 月 3 日拂晓前,蒙军的苏联总顾问阿弗宁上校到巴彦察干山视察蒙军骑兵第六师的防御。但是,完全出乎意外,他发现那里有日军,他们乘黑夜偷渡了哈勒欣河,正向蒙军第六师进攻。日军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在 7 月 3 日拂晓前占领了巴彦察干山及其临近地区。考虑到新形势的危险性,阿弗宁上校立即向苏军指挥部报告了巴彦察干山的情况。很明显,从这个地域日军可以毫不受阻拦地对苏军主力的侧翼和后方进行突击。
鉴于当时的情况,朱可夫决定发动一次三管齐下的反突击。命令坦克第十一旅从北面攻击日军,摩托步兵第二十四团从西北进攻,而装甲第七旅从南面进攻。同时命令炮兵和轰炸机、歼击机加强对哈勒欣河渡口的轰炸和炮击,阻止日军继续渡河和在巴彦察干山地域集中兵力。上午 9 时左右,苏坦克第十一旅前卫营的先头分队进抵巴彦察干山地域。双方随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
日军在巴彦察干山集中了 1 万余人,而苏军只有 1000 人,双方力量虽然悬殊,但在进攻中,苏联的炮兵和坦克部队却表现了非凡的勇敢。苏军在行进间歼灭了刚渡河的日军,并向云集在巴彦察干山的日军展开猛烈的攻击。下面是一个名叫中村的日本士兵,在他的日记中所写的关于 7 月 3 日的交战情况:
“90 辆坦克突然向我们冲来。我们当时惊慌失措;战马嘶鸣,拖着火炮前车四处奔跑,汽车也四处乱窜。空中,我军两架飞机被击落。官兵上下都胆颤心惊。我们嘴里越来越常说的字眼是‘可怕’,‘可悲’,‘心惊胆颤’, ‘惊心动魄’。”
7 月 4 日,白天和晚上,战斗都在继续着。直至 5 日凌晨 3 时,日军的
抵抗最后被粉碎。日军开始仓皇向渡口退去。但是,他们自己的工兵,由于害怕苏军坦克的突破,已把渡口炸毁。日军军官全副武装跳入河里,大部分溺死在水中。
侵占巴彦察干山的日军残余部队,全部被歼灭在哈勒欣河巴彦察干山的东面斜坡上。几千具尸体,大量被击毙的马匹,一堆堆被击毁的火炮、迫击炮、机枪和车辆,铺满了巴彦察干山。在这几天的空战中,日军损失飞机 45
架,其中包括 20 架俯冲飞机。日军第六军司令官荻州立兵将军(曾任日本驻
苏武官),看到战况发展不妙,干 7 月 3 日晚即率领其指挥部退至河对岸。日军士兵小谷中士,在日记中这样记述了第六军司令部撤离战场的情况:
“荻州立兵司令官的汽车缓慢地、谨慎地向前开。月亮把平原照得如同白昼。夜是静悄悄的、紧张的,像我们这伙人一样。月光映照在河岸上,河水反映着敌人投下的照明弹的光亮。多么可怕的夜景!我们终于找到了桥, 顺利地渡过河。据说,我们的部队被敌人大量的坦克围住,面临着覆灭的危险。真要特别警惕啊!”
7 月 5 日晨,巴彦察干山和哈勒欣河西岸已无枪声。这一带的战斗以日军主要集团被粉碎而结束。这一仗是苏联红军积极防御行动的典范。这一仗以后,日军再也不敢轻易冒险跨过哈勒欣河了。
此时,在哈勒欣河东岸的战斗仍在紧张地进行着。在巴彦察干山被击溃的敌人,把残余部队调到河东岸,企图支援担任钳制任务的安岗部队,但这支部队最后也遭到惨重损失,没有获得任何进展。苏军粉碎了日军在巴彦察干山的重兵集团,并守住了哈勒欣河东岸的防御阵地。这一胜利打击了敌人的侵略气焰,大大鼓舞了苏蒙军的斗志。
在巴彦察干山这一仗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坦克第十一旅,摩托化装甲第七旅,蒙军装甲第八营及同上述部队协同作战的炮兵和空军。巴彦察干山的作战经验表明,一支善于同空军和机动炮兵 协同作战的坦克摩托机械化部队, 是实施快速作战行动的决定性武器。
在朱可夫指挥这次战役的时候,苏联同西方国家的谈判以及与此同时对德国人的试探,也在 1939 年夏天进入了关键性阶段。斯大林对远东战局十分重视。正如鲁斯兰诺夫所写的:
“哈勒欣河战役的意义不可低估。当时全世界都在注视着这次战役的结局。它关系到苏联的国际威信,而且也是在实战条件下检验新武器装备和新战术的难得的机会。朱可夫深知这项任务也是对他的能力的检验,因此他必须经得起这次检验。”
日军吃了这次败仗以后,并不死心,仍在蠢蠢欲动,寻找战机。8 月 12
日,一个有炮兵、装甲车和部分坦克的加强步兵团,在 22 架轰炸机的支援下, 向蒙军骑兵第二十二团进攻,并占领了战线南端的大沙高地。日军沿全线积极建立防御:运来木材,挖战壕,构筑掩蔽部,进行工程作业加固阵地等。从 7 月 23 日到 8 月 4 日,日本空军遭受 116 架飞机被击落的严重损失后,目前只限于对苏方中央渡口、炮兵阵地和预备队进行侦察飞行和小规模轰炸。
这时苏蒙指挥部,正按斯大林的指示紧张地进行总攻的准备工作。总攻预计不迟于 8 月 20 日,目的在于最后消灭入侵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日军。为了进行总攻,苏方除了增派两个步兵师、一个坦克旅、两个炮兵团和加强轰炸航空兵及歼击航空兵外,还必须把五六万吨的重要物资,从远达 650 公里以
外的供应站运来。要在战役开始以前运到这一批物资,需要 3500 辆卡车和
1400 辆油槽车,而当时集团军群只有 1724 辆卡车和 912 辆油槽车。为了保证这一任务的完成,英雄的苏联司机们作出了非凡的努力。在热风的人的条件下,往来一趟需驶行 1300 多公里,要花费 5 天的时间。他们夜以继日,终于如期完成了运输任务,对保证战役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朱可夫认为,战役战术的突然性是克敌制胜的决定因素。为此,苏军在制定战役计划的同时,还拟定了在战役战术方面欺骗 敌人的计划。其中包括:
——隐蔽运输和集中为加强集团军群从苏联调来的部队;
——隐蔽调动在哈勒欣河东岸进行防御的兵力兵器;
——部队和物资储备隐蔽地渡过哈勒欣河;
——对出发地域、部队的行动地段和方向进行现场勘察;
——参加此次战役的各兵种特别隐蔽地演练各种科目;
——发布假情报,欺骗敌人,使日军弄不清苏方的真实意图。
为了欺骗敌人,掩护部队在夜间运动,苏军还使用了各种音响器材。这些器材能逼真地模拟打桩、飞机飞行、坦克运行的声音。在突击队伍开始调动以前 12 天至 15 天,苏军就开始模拟各种音响,使敌人对之习以为常,以后出现什么响动就不以为意了。而这一点对苏军真正变更部署和进行部队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外,苏军对指战员还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发动工作, 并对日军的兵力部署进行了详细的侦察。一切准备就绪之后,1939 年 8 月 20 日,苏蒙军队发起了合围、歼灭日军的总攻战役。
为了实施包围计划,朱可夫建立了 3 个集群,即南部集群、北部集群和中央集群。南部集群编成内有:步兵第五十七师,坦克第六旅,蒙古骑兵第八师,摩托装甲第八旅,坦克第十一旅的两个坦克营,一个自行火炮营,防坦克第三十七营和一个喷火坦克连。北部集群的编成内有:坦克第十一旅, 摩托装甲第七旅,步兵第三十六师第六○一团,蒙古骑兵第六师和防坦克第八十七营。中央集群的编成内有:步兵第三十六师和第八十二师,步兵机枪第五旅和两个炮兵团。朱可夫的预备队是摩托装甲第九旅和空降兵第二一二旅。
日军打算 8 月 24 日发动攻势,朱可夫则比日军提前 4 天,于 8 月 20 日抢先动手。这是一个星期日,天气晴朗。日军指挥部深信苏蒙军队不会进攻, 也没有做好进攻的准备,因而允许其军官星期日休假。其中不少人在这一天远离自己的部队,有的到海拉尔,有的到甘珠尔庙等地。朱可夫认为,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情况,决定就在星期日开始进攻。5 时 45 分,苏军炮兵对日军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阵地开始进行突然猛烈的射击。部分炮火则对苏航空兵要轰炸的目标发射烟幕弹。
在哈勒欣河地域,由远而近,飞机马达的隆隆声越来越响。在空中出现150 架轰炸机和近 100 架歼击机。飞机的突击非常凶猛,红军指战员的情绪极为高涨。8 时 15 分,各种口径的火炮和迫击炮对日军目标开始火力袭击, 充分发挥了它们的威力。8 时 30 分,苏联航空兵再一次飞临上空。通过各条电话线和无线电台发出预定的密码命令——15 分钟以后,开始冲击。苏航空兵和炮兵的突击非常成功,日军在精神上、火力上都被压制住了;在一个半小时内,日军炮火无力进行还击。日军的观察所、通信联系及炮兵阵地虽然全被摧毁了,但仍拼命顽抗,死不投降。战斗进行得异常艰苦。
在这次反击中,有一位观察家亲眼目睹了朱可夫所表现的领导能力,后
来他向鲁斯兰诺作了这样的描述: “朱可夫命令他的一个师进攻日军坚固筑垒阵地。整个战役的结局取决
于这次进攻的成败。可是,这个师败下阵来,损失惨重,而且被敌人的火力压得不能动弹。师长打电话报告情况,并请求新的指示。朱可夫命令他再次发动进攻。过一会儿,朱可夫亲自拿起话筒,要这位师长接电话。当朱可夫得知他还没把部队拉上去时,便问‘你到底能不能开始进攻?’师长小心翼翼地表示没有把握。于是朱可夫说:‘我现在解除你的师长职务,叫你的参谋长接电话。’朱可夫又向参谋长提出同样的问题。参谋长作了肯定的回答。朱可夫说:‘我现在任命你担任师长。’但是,参谋长也未能重新发动进攻。当他向朱可夫报告以后,听到了同样的命令:‘我解除你的师长职务,等待新师长的到达!’朱可夫派他的一名参谋去指挥这个师,而且派出炮兵加强了这支部队,并给予空中支援。在付出巨大牺牲之后,终于攻克了敌军阵地。他所制订的反攻计划的其余各阶段也都取得了胜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段故事流传很广。作为斯大林的解决问题的能手,朱可夫不断地被派往各地去处理重大而紧急的事态。他很快得到了这样的名声:他是一个对下级行动迟缓、犹豫不决或反应迟钝不能容忍的说一不二的指挥员。
就这样,在朱可夫强有力地指挥下,经过 5 天的激战,苏军终于在 8 月
26 日完成了对日军第六军团的合围。
27 日开始分割歼灭被围的日军,由于流沙、沙坑、沙丘使战斗行动极为困难。日军异常顽固,战至最后一人。但是,日军士兵逐渐识破了官方所吹嘘的“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某些日军士兵和军官所写的日记,反映出他们当时的心情。
下面是日军连长福田日记的摘录: “1939 年 8 月 20 日。
“从清早天气就很好。敌人的歼击机和轰炸机 50 架,一群群地出现在天空。6 时 30 分,敌人的炮兵全力进行射击。炮弹在我们头上呼啸。
“炮弹遮天盖地打到我们近旁。真可怕。观察所使用一切办法寻找敌人的炮兵,但毫无办法,因为轰炸机在轰炸,歼击机在扫射。敌人全线获胜。
“7 时 45 分。可怕。人们怨声载道,炮弹隆隆爆炸,简直像在地狱一般。形势十分困难,情况很糟,我们被包围了。如果黑夜即将到来,全体人员应呆在交通壕里,排成一行⋯⋯士兵的心灵是悲哀的⋯⋯我们的处境不好,很糟,乱七八糟。
“8 时 30 分,敌人火炮不停地向我军射击。躲到哪儿,都没有生路,到处是炮弹,只有在菩萨脚下才能得救。
“10 时 40 分。残酷的战斗在继续。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人死亡,多少人受伤⋯⋯射击一直不停。
“8 月 21 日 。“苏蒙空军大批飞机轰炸我们的阵地,火炮也不停地轰击。在轰炸和炮
击以后,敌人步兵投入攻击。死亡人数不断增大。晚上,敌人的飞机轰炸我们的后方。
“8 月 22 日 ,9 时 30 分 。 “敌人步兵开始冲击,敌人机枪猛烈开火。我们处境极为危险,我们胆
颤心惊。士兵情绪糟透了。所有军官死光了,我被任命为连长。这事使我非
常不安,一夜都睡不着。”
就是在这个时候,福田的生命和日记都中断了。1939 年 8 月 30 日,侵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日军第六军团全军覆灭。这是对日本法西斯的严重打击,迫使日本执政当局不得不重新考虑苏联武装力量的威力。
正当日军在中蒙边境的反苏战斗中被打得惨败时,8 月 23 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因为希特勒事先根本没有向日本打招呼,日本对此毫无所知。消息传来,日本政府大为震惊,于是便向德国提出抗议,责备它背信弃义。苏德条约加深了日本政府内部的意见分歧,平沼内阁被迫下台。不久日苏蒙签订了诺门坎停战协定,这次相当于局部战争规模的反苏军事挑衅,以日本帝国主义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日军伤亡 5 万多人,损失飞机 180 多架, 火炮损失 72%。
在为纪念在哈勒欣河牺牲的英雄而树立的纪念碑上,刻有如下的词句: “为捍卫热爱和平的蒙古人民的自由和独立,为保卫各国人民的和平和
安全,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在哈勒欣河地域与日寇作战中献身的苏军英雄战士和蒙古人民革命军英勇的战士,永垂不朽!”
苏联红军在这次战役中打出了国威、军威,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英勇顽强的形象。苏联政府为了表彰苏联军人反对日本侵略的功勋,授予其中70 人以苏联英雄称号。朱可夫回到莫斯科,备受嘉奖和礼遇。斯大林怀着感激的心情,亲自向他表示祝贺。苏联人民委员会颁布命令,提前晋升朱可夫为大将。斯大林在接见这位从前线凯旋归来的将军时,详细询问了苏日两军作战的情况。
“你认为日军怎么样?”斯大林安详地叼着烟斗说。 “与我们在哈勒欣河作战的日军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朱可夫回答
说,“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下级指挥人员受过很好的训练,作战异常英勇。他们一般不会投降,剖腹自杀毫不迟疑。军官,特别是中高级军官,主动性差,死守命令,习惯于墨守成规。”
斯大林还就日军的技术装备、作战特点及红军作战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改进的问题等,同朱可夫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朱可夫说:“对于我们所有的部队、兵团指挥员、部队指挥员和我本人,哈勒欣河战役是一个学习战斗经验的好机会。我认为,日本方面如今对于红军的力量和作战能力也得出了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
斯大林对朱可夫的介绍十分满意。他说:“现在你已经有作战经验了。你到基辅军区去,利用自己的经验加紧训练部队。”
基辅军区是苏联最大的军区之一,它是苏联的西大门,这个军区的司令员责任尤其重大。朱可夫利用这个机会,随即问道:“如何理解西方战争的极端消极性?下一步战事将会如何发展?”
斯大林笑着说:“以达拉第为首的法国政府和以张伯伦为首的英国政府,不愿认真对希特勒作战。他们仍然希望怂恿希特勒同苏联作战。1939 年他们拒绝同我们建立反希特勒同盟,他们不想束缚住希特勒侵略苏联的手脚。但这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他们自己得为这种近视的政策付出惨重的代价。”
朱可夫回到旅馆后,久久不能入睡。斯大林的外表,他那低沉的声音, 对问题的深刻分析,渊博的军事知识,以及听取汇报时那样聚精会神,这一切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战局将向何处发展?他脑子里一直盘旋着这个问题。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