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争夺战略主动权
春暖花开硝烟浓,战略主动两相争; 统帅用兵多算计,捕捉战机显神通。
在莫斯科会战和苏军冬季反攻胜利后,敌我双方都急需休整。法西斯侵略军更是精疲力竭。随着泥泞季节的到来,漫长的苏德战线相对地沉寂下来。但双方都在袜马厉兵,准备更大规模的战斗,以争取战略主动权。
1942 年春未,苏联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都有所改善。反法西斯战线在继续扩大和巩固。1 月份签订了 26 国宣言。签字国一致同意全力反对进行侵略的国家,不和这些国家单独请和或签订停战协定,并与美英两国达成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所有这些以及其他各种情况,尤其是莫斯科附近德军的惨败,希特勒对苏联发动闪击战计划的破产,大大地鼓舞了各国的反法西斯力量,特别是进一步增强了苏联军民必胜的信心。
当时,苏联还无力进行全面反攻。自从西部国土沦陷后,苏联的工业产品减少了 1/3,耕地面积减少了 47%,牲畜头数减少一半。燃料电力都感缺乏,铁路运输极其紧张,人力更感不足。但在苏联共产党领导下,工农群众忘我地劳动,到 1942 年春天,苏联军工生产已恢复到战前水平。
为了进行下一步的较量,苏联最高统帅部、总参谋部和各方面军司令部, 按照斯大林的指示对前一阶段作战进行了总结,探 讨和研究了苏军成功和失利的行动,深入研究了德军的强点和弱点及其作战技术。在莫斯科地区获得重大胜利的鼓舞下,苏联政府顺利地实现了把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的转变。在苏军的装备中开始越来越多地补充了新式坦克、飞机、火炮和火箭炮。在发动冬季攻势时,苏联的武装力量在数量和技术装备上还远不及敌人。当时,它还没有训练好的预备队和足够的物质资源。如今,随着坦克工业和火炮工业的发展,斯大林已经能够开始组建由当时最新式的技术兵器装备的坦克军和坦克集团军了。
为了有效地对付德军的坦克,部队装备了改装了的 45 毫米反坦克炮和新
式 76 毫米加农炮。组建了新的炮兵部队和兵团。在军队防空和国土防空的组
织方面,斯大林采取了很多措施。到 6 月份,已建立了 8 个空军集团军,远
程空军兵团也开始得到大规模补充。这时苏军作战部队的兵力增至 560 万
人,坦克达到 3882 辆,火炮和迫击炮达到 4.9 万多门(尚不包括 50 毫米以
下的迫击炮),作战飞机达到 2221 架。在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的舰队中, 共有 140 艘基本类型的战舰:两艘战列舰,6 艘巡洋舰,32 艘鱼雷驱逐舰, 100 艘潜艇。在部队中广泛展开了战斗训练,全面熟悉和掌握作战经验及新式技术兵器。
依然将东线作为其主要战场的德国法西斯统帅部,也在进行着夏季战局的准备。希特勒统帅部不断将精锐部队派往东线。到 1942 年 5 月,在苏德战
场上,敌人约有 619 万(其中仆从军有 81 万),3200 多辆坦克和强击火炮,
5.7 万门大炮和迫击炮,3395 架飞机。德军在数量上仍占优势,苏方在坦克方面稍占优势,但在质量方面,相当大一部分坦克仍然落后于敌人。当时双方的战略计划都是夺取战略主动权。但德军在莫斯科惨败后,已无力在苏联战场上发动全线进攻,被迫把兵力集中在战线的南翼,以发动局部攻势。
其实,还在部队休整时,这位身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和陆军总司令的希特勒,就已在忙于制定夏季攻势的计划了。不过,这次计划不如去年那样野
心勃勃。现在他才开始明白,要想经过一次战役就摧毁红军的全部力量是不可能的。这年夏天,他企图把大部分力量集中在南线,征服高加索油田、顿尼茨盆地工业区、库班的小麦产区,并拿下伏尔加河上的斯大林格勒。拿下这些地方,可以达到几个重要目标:使苏联失去为继续进行战争所迫切需要的石油、大量粮食和工业,另一方面却可使德国得到几乎同样急需的石油和粮食的来源。希特勒在即将发动夏季攻势时,对第六军团司令保罗斯将军说, “如果我拿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未我就必须结束这场战争。”
希特勒不仅需要石油来发动飞机、坦克和汽车,还需要人来补充他的兵员日减的部队。冬季作战结束时,德军伤员总数是 1167835 人,病员还不包括在内,后备兵员不足以弥补这样的损失。德国最高统帅部向德国的仆从国家要求提供更多的部队。早在冬天,凯特尔元帅匆忙赶到布达佩斯和布加勒斯特,为夏季攻势征募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军队,整师整师地征募。戈林, 最后甚至希特勒也亲自出马,请求墨索里尼提供意大利的军队。
1942 年 1 月底,戈林到达罗马,点收意大利向苏联战线增援的部队。他向墨索里尼保证,1942 年可以打败苏联,1943 年可以使英国放下武器。齐亚诺对这位脑满肠肥、胸前挂满勋章的帝国元帅的种种表现简直不能忍受。他在 2 月 2 日的日记上写道:“此人还是那样趾高气扬,架子十足。”两天以后又写道:“戈林今天离开罗马。我们在艾克尔西奥饭店吃饭,吃饭的时候戈林别话不说,只谈他的珠宝。他手上真地戴着几只漂亮戒指⋯⋯在去火车站的路上,他穿着一件宽大的黑貂皮大衣,既像 1906 年汽车夫的穿着,又像一个高等妓女去看歌剧时的打扮。”第三帝国的第二号人物的腐化堕落已日甚一日了。
墨索里尼向戈林表示,只要德国给大炮,就在 3 月份派两师意大利部队到苏联去。但是,他对他的盟邦在东线的失败是如此忧心忡忡,以至于使希特勒认为有必要在这个时候举行一次会谈,以便说明德国仍然拥有多么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次会谈于 4 月 29 日和 30 日在萨尔斯堡举行。墨索里尼、齐亚诺和随从人员被安顿在一座巴罗克式的克莱斯汉姆宫里,这座宫殿曾经是历代王公主教的故宫,现在又经过一番装饰,布置了从法国运来的帷帘、家具和地毯。意大利外交大臣猜想德国人得到这些东西大概“所费无几”。齐亚诺看到“元首”倦容满面。他在日记中写道,“去年冬天那几个月在俄国的生活,在他身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我第一次发现他添了许多白发。”
会谈中,德国方面照例说了一通对总的形势的估计。里宾特洛甫和希特勒请两位意大利客人放心:在苏联、北非、西线和公海上,一切都很顺利。他们透露,东线即将发动的攻势,矛头是指向高加索油田。“一旦俄国石油来源告罄,”里宾特洛甫说,“俄国便要屈膝投降了。然后英国也将屈服, 以求保全被打得支离破碎的英帝国的残山剩水。”
齐亚诺带着几分耐心听着。但他得到的印象是:不论美国最后采取什么行动,真正吹牛的却是德国。实际上,只要他们一想到这里,“他们就觉得凉了半截身子”。像往常一样,话说得最多的是希特勒,经过他好说歹说, 总算使墨索里尼答应向苏联前线提供更多的意大利炮灰。希特勒和凯特尔从各仆从国那里得到了很大收获。据德国最高统帅部统计,“盟邦”将有 52
个师可供夏季作战之用——罗马尼亚 27 个师,匈牙利 13 个师,意大利 9 个
师,斯洛伐克两个师,还有西班牙 1 个师。这 52 个师约占东线的轴心国家全部兵力的 1/4。在德军进攻重点所在的战线南部,将要增援 41 个师的生力军。
其中一半,即 21 个师是匈牙利、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的部队。哈尔德等绝大多数将领并不赞成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这么多的“外国”师上。他们认为,这些部队的作战素质是靠不住的。但是,由于他们自己人力不足,也只得接受这些援兵。这一决定很快就对即将到来的灾难起了促进作用。
德军统帅部的具体作战方案是,从奥廖尔南部发动进攻,夺 取沃罗涅什; 从哈尔科夫地区发起攻势,向东突破;然后,这些军队将与从塔甘罗格一带发动攻势的德军会师于斯大林格勒地区。希特勒的作战指令说,“无论如何, 必须竭尽一切努力到达斯大林格勒市区。或者至少使这座城市处于重炮射程之内,从而使它不能再成为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纳粹头子所以如此重视斯大林格勒,是由它的战略地位决定的。该城位于伏尔加河下游的西岸,原名察里津。它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的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战前的居民约近 60 万人。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广阔富饶的顿河下游和库班河流域,是苏联的粮食、石油和煤炭的主要产区。1941 年德寇侵占乌克兰之后,斯大林格勒便是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唯一交通线的咽喉,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此外, 斯大林格勒含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的得失会产生巨大的政治影响。
苏联方面,斯大林根据 1942 年春季所得的情报,认为 1942 年夏季德寇能在两个战略方向同时实施大规模进攻战役,这两个方向很可能是莫斯科和苏联南方。至于北方和西北方,斯大林说,预计德寇会实施规模不大的进攻行动。很可能德军会切去苏军防线上的突出部并改善其部队的态势。对于斯大林认为敌人可能实施战略性进攻战役的这两个方向,令他最担心的是莫斯科方向,该方向的德军有 70 多个师,100 多万人。关于 1942 年春季和夏初的苏军行动计划,斯大林认为,目前苏军还没有足够的兵力和兵器展开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在近期内,他认为应限于进行积极的战略防御,但同时必须在克里木、哈尔科夫地区、利戈夫——库尔斯克方向、斯摩棱斯克方向以及列宁格勒和杰米扬斯克地域实施一系列进攻战役。
冬季战役结束后,苏德双方战线犬牙交错,敌我阵地互有楔入,突出地段最深处达几十公里。双方经过积极准备之后,于 1942 年 5 月相继展开军事行动,为各自的大规模攻势创造条件。5 月 12 日,西南方面军奉斯大林之命, 在哈尔科夫方向转入进攻,预计实施两个突击:一个在沃尔昌斯克地域实施, 一个在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实施。进攻开始时发展顺利,苏军突破了敌人的防御,并于三昼夜内前进了 25 至 50 公里。斯大林对此很满意;但不久局势就发生逆转。为解哈尔科夫战线之危,盘踞在克里米亚的德国第十一集团军, 随即对克里米亚东部的刻赤半岛上的苏军发起进攻。5 月 15 日,德军占领刻赤半岛,苏军损失很大,经海路退到东面的塔曼半岛。
刻赤半岛陷落之后,克里米亚的德军稍事休整,于 6 月 2 日,倾其全力
一 20.4 万人,进攻军事要塞塞瓦斯托波尔。苏联守军 10 万余人奋勇抵抗。敌众我寡,情况不利,英雄的红军战士在市民协助下,同侵略军拼杀一个月之久,直到弹尽粮绝,饮水告罄。6 月 30 日,红军奉命撤退,7 月 4 日撤退完毕。从 1941 年 10 月 30 日至 1942 年 7 月 4 日,在历时 8 个月的塞瓦斯托
波尔保卫战中,要塞的英雄保卫者共毙伤德军 30 余万人。
在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激烈进行时,驻守在克腊马托尔斯克地区的德军,也乘机进行反击。他们的目的是摧毁苏军的攻势,占领重要地区,为实施希特勒 41 号作战指令夺取有利的出发基地。德国第六集团军司令保罗斯供
称:“这次战役的目的,首先是消除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区德军南翼交通线上的直接危险,保证守住哈尔科夫以及第六集团军设在那里的很多仓库和医院。其次,必须在北顿涅茨河以西和哈尔科夫东南占领地盘,以便渡过这条河流向东进攻。”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5 月 23 日,从克腊马托尔斯克进攻的德军,同从哈尔科夫向东进攻的德军,在巴拉克列雅以南 10 公里处会师,包围了南路苏军。5 月 29 日战斗结束,苏军受到严重损失,只有部分突围,西南方面军副司令员科斯坚科等几位高级将领也壮烈牺牲了。
在此期间,苏联的列宁格勒、沃尔霍夫和西方方面军都发动了局部攻势, 企图配合和改善哈尔科夫战役的势态,但都相继失利,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这样一来,在整个苏德战场上,德军又夺去了战略主动权,处于优势地位。尤其在南部战场,克里米亚战役和哈尔科夫战役之后,红军的力量大为削弱。
希特勒步步进逼。6 月 28 日,德国两个集团军群,一百数十万之众,先后从库尔斯克东北、哈尔科夫东北、斯拉维扬斯克、斯大林诺一带发动进攻, 企图在顿河西岸包围并消灭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的主力。苏军采取了机动灵活的防御战,在条件有利时坚决反击,不利时就主动撤退,避免陷入包围。在将近一个月的艰苦战斗中,苏军被迫后撤了 150 至 400 公里。在此紧急形势下,7 月 12 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建立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其编制中有第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二和二十一集团军,依次布置在巴甫洛夫斯克、克列茨卡亚、苏罗夫基诺、苏沃罗夫斯克,直到上库莫雅尔斯卡亚, 总长 530 公里的顿河防线上。在顿河至伏尔加河之间,苏联动员 18.3 万人修
建了工程浩大的防御工事。在斯大林格勒,早在 1941 年 11 月建立的城防委
员会,也积极展开活动,大力加强民兵和工人歼击营的组织工作。参加过 1918 年察里津保卫战的老工人的光荣传统和模范行动,极大地鼓舞着城市保卫者。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对这次战役极其关注,并亲自指挥,使英雄的红军指战员信心倍增。
1942 年 7 月 28 日,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发出第 227 号命令,严肃地指出了苏德战场南部的危险形势,要求红军坚决抵抗敌人的进攻。这个命令贯彻了同惊慌失措者和破坏纪律者作斗争的强硬措施,坚决地谴责了“退却情绪”。命令指出:“现在是结束退却的时候了。寸步不退!这就是我们当前的主要号召。必须顽强地保卫每一个阵地,每一米苏联领土,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守住每一块苏联土地,竭尽一切可能去捍卫它。”这道命令迅速下达到苏军各级领导机关、军事院校、直到各个连队,苏军指战员经过学习受到极大的鼓励,“坚决歼灭进犯之敌,夺取战略主动权”成了每一个红军战士的座右铭。
到了 1942 年夏末,希特勒似乎又显得不可一世。在进攻高加 索和斯大林格勒的战役开始以前,北非战场上便已取得了轰动一时的胜利。1942 年 5
月 27 日,隆美尔将军在沙漠地区重新展开攻势。他率领有名的非洲军和 8 个意大利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把英国沙漠部队打得狼狈逃回离埃及边境不远的地方。德国的潜水艇在大西洋也十分活跃,平均每月击沉 70 万吨英美船只。美国、加拿大和苏格兰的造船厂虽在热火朝天地加紧生产,但也补不上这个损失。这时从地图上看,希特勒所占领的地区是相当惊人的。地中海实际上已成为轴心国家的内湖,德国和意大利拥有北岸从西班牙直到土耳其的大部分地区,在南岸拥有从突尼斯到离尼罗河 60 英里的广大地区。事实上,德国部队现在守着北起北冰洋上的挪威的北角、南到埃及、西自大西
洋上的布列斯特、东至中亚细亚边缘的伏尔加河南岸这一片广大地区。
8 月 23 日,德国第六军团已抵达斯大林格勒正北的伏尔加河一带。两天
以前,卐字旗已插上 18481 英尺的厄尔布鲁斯山,这是高加索山脉最高的一
座山峰。8 月 8 日,占领了年产石油 250 万吨的迈科普油田,虽然德国人发现油田已几乎全部遭到破坏。8 月 25 日,克莱施特的坦克部队已进驻莫兹多克,距格罗兹尼四周的苏联最大产油中心只有 50 英里,距里海也只有 100 英里。31 日,希特勒催促高加索方面的司令李斯特陆军元帅纠集所有可以调集的力量向格罗兹尼作最后进攻,以便他能够拿到油田。同一天,隆美尔也向阿拉曼发动进攻,力图向尼罗河突破。
希特勒妄图一箭双雕。他命令第六军团和第四装甲军团在攻占斯大林格勒以后,沿伏尔加河北进,形成一个大规模的包围行动,从东西两面进逼俄罗斯中部和莫斯科。他认为苏联人已经完了,决定性的胜利已经在握;据哈尔德说,“元首”当时曾谈到分兵越过伊朗进驻波斯湾的问题。他眼看便可以与日本在印度洋会师了。德国情报部门 9 月 9 日的一份报告说:苏联在整个前线的后备力量都已消耗殆尽。希特勒对这份报告的正确性竟深信不疑。他在 8 月底与雷德尔海军元帅举行会谈时,他的心思已从苏联转移到英美方面。这位盗世好雄说,苏联在他的眼中正是一个“不怕封锁的生存空间”。他确信,不用多久便可迫使英美达到“可以谈和的程度了”。
与希特勒的看法相反,差不多所有战地将领都和总参谋部的将领们一样,看出了这幅美丽图画上的破绽。正如蔡茨勒将军后来回忆时所说的,“尽管大可乐观,却如镜中幻影”。首要的问题是,德国缺乏人力、枪炮、坦克、飞机和运输手段等种种资源,来实现希特勒执意要达到的目的。当隆美尔试图就埃及情况向希特勒指出这一点时,希特勒命令他到赛麦林山中去养病。当哈尔德和李斯特陆军元帅也想就苏联前线情况指出这一点时,他们被撤了职。
虽说在德军咄咄逼人的情况下,苏军处境比较困难,但是在斯大林的卓越领导下,红军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的抵抗日益顽强,秋雨季节又日益临近,这时就连最外行的战略家也会看出,德国军队在苏联南部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危险。第六军团的北翼战线极长,从斯大林格勒沿顿河上溯到沃罗涅什共长 350 英里,毫无掩护。希特勒在这一线部署了仆从国家的三个军团,这些军团的战斗力都不可靠自不用说,他们的装备也不充足,缺乏装甲、重炮和机动能力。还有,他们的兵力十分分散。罗马尼亚的第三军团只有 69 个营,
却守卫着一条 105 英里长的战线。德国自己腾不出足够的兵力来填补这个缺口。同时,正如希特勒对哈尔德所说,由于他认为苏联人已经“完了”,因此他并不为顿河侧翼这条暴露在敌人面前的漫长战线过分操心了。但是,这条战线却正是掩护斯大林格勒的第六军团和第四装甲军团以及高加索战线上的“A”集团军的关键。如果顿河侧翼垮下来,不仅斯大林格勒方面的德军要受到被包围的危险,而且高加索方面的德军也有被切断的危险。
1942 年 7 月 23 日,正当德军攻势进入高潮时,纳粹头子又在进行另一次赌博。当时苏军正奉斯大林的指示在顿尼茨盆地和顿河上游之间全线后撤,一路迅速向东撤到斯大林格勒,一路向南 退守顿河下游。德国必须当机立断:是集中力量拿下斯大林格勒、封锁伏尔加河;还是把主要矛头指向高加索,以夺取苏联的石油。早在月初希特勒便已反复考虑了这个决定大局的问题,但他拿不定主意。最初,石油气味的引诱力很大。“B”集团军所属的
第四装甲军团本来已经推进到顿河河曲一带,离斯大林格勒已经不远,但是希特勒却于 7 月 13 日把它从“B”集团军中抽调出来,派到南方去帮助克莱施特的第一装甲军团越过罗斯托夫附近的顿河下游,继续向高加索油田推进。这时,第四装甲军团本来也许可以奔袭轻取几乎没有防卫的斯大林格勒。但是,等到希特勒发觉自己犯了错误,为时已经大晚了。接着他一错再错。两个星期以后,当第四装甲军团回师北上,向斯大林格勒进发时,苏联人已经充分恢复过来,足以抵挡德军了;第四装甲军团撤离高加索前线,又使克莱施特的力量大受削弱,无法完成向格罗兹尼油田进军的任务。
纳粹头子不顾哈尔德和前线指挥官们的劝告,作出了同时拿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狂妄决定。这是希特勒在战争时期所作的对德军命运最有决定意义的一项决定。因为过不了几天,这项决定便得到了两头落空的结果,从而导致德国军队有史以来最为丢脸的失败。为此,德军大本营曾出现了一场激烈的争吵。总参谋长哈尔德极力主张集中主要力量打下斯大林格勒,并试图解释说,德国陆军根本没有力量能在两个不同方向同时进行两场强大的攻势。希特勒反驳说,苏联人已经“完了”。哈尔德便竭力使他相信,根据陆军的情报远非如此。
“对敌人的力量一直作过低的估计,达到了可笑的程度,并且越来越具有危险性。在这里要想认真地进行工作已经不可能了。”7 月 16 日晚上,哈尔德在日记上忧郁地写道:“凭着浮光掠影的印象,作出病态的反应,对形势及其发展前景毫无估计的能力——这些使所谓‘领导’具有一种极其特别的性质。”
哈尔德担任总参谋长职务的日子也已经屈指可数了。后来他在回想当年的情况时写道:“希特勒的决定,与自古以来公认的战略、战术原则不再有共同之处。他的决定是一种狂暴的天性在一时冲动下的产物,这种天性不承认可能性是有限度的,而只凭愿望和梦想行事⋯⋯”
关于哈尔德所说的纳粹头子“对自己力量不恰当地估计过高,对敌人力量有害地估计过低”的情况,他后来谈过这样一桩事情:“有一次,有人把一份非常客观的报告念给他听。报告上说,斯大林于 1942 年在斯大林格勒以
北、伏尔加河以西地区仍能集结 100 万到 125 万生力军,在高加索的 50 万人
还不包括在内。这份报告并证实了苏联为前线生产的坦克每月至少达 1200 辆。希特勒未等听完,便攥着拳头,嘴角上挂着白沫,把念报告的人大骂了一顿,不许他今后再念这种愚蠢的废话。”
“用不着有未卜先知的天才,也能预见到,”哈尔德说,“一旦斯大林把这 150 万大军用于斯大林格勒和顿河侧翼,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我十分清楚地向希特勒指出这一点。但是,结果却是解除了我陆军总参谋长的职务。”
这事发生于 9 月 24 日。早在 9 月 9 日,哈尔德听凯特尔说,握有高加索方面军队最高指挥权的李斯特陆军元帅已被革职,他便料到下一个该轮到他了。凯特尔还告诉他,“元首认为他在精神上已不能符合他所任职务的要求”。关于这个问题,希特勒在哈尔德 24 日向他辞行时对他作了详细的解释:“你我的神经都太紧张了。我有一半是为了你的缘故。我看不值得再这样拖下去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国家社会主义的热情,而不是专业的能力。在你这样的旧式军官身上,我是得不到这种热情的。”哈尔德就这样下台了。
然而,调换一个总参谋长并不能改变德国陆军的处境。这时分兵两路进
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德军,受到苏军的顽强抵抗,阻滞不前。斯大林决心力挽狂澜,此时此刻他正在苏军最高统帅部筹划一次震惊世界的大战役, 不久一场厄运就降临在作恶多端的希特勒头上了。正是:胡作非为食恶果, 大难临头竟不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