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危青年戴小川

一位残疾得只能用双拐行走的青年,以其顽强的奋斗开通了马鞍山市首家个人心理咨询热线——“小川热线”,这不是神话,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他的名字叫戴小川,他是在一个温馨而又充满艺术情调的氛围中长大的。

小川是个很有抱负的孩子,从小对文学特别感兴趣。他的学习成绩挺好,他那时希望能上大学中文系像他爸爸那样当一名“无冕之王”。然而,11 岁那年的一天,他突然感到走路困难,经诊断,患了颈椎肿瘤, 从此他开始同病魔漫长的搏斗。

1974 年 11 月,小川到南京军区总医院做了第一次肿瘤切割手术,手术是成功的,但却无法根治他的病症,渐渐地他只能依靠双拐行走,后来连学也无法上了。小川那时多么渴望上学校啊!他认真地对朋友说: “如果有一天我死了,请你把我的书本和我埋在一起。”小川的父亲无意中听到这句话,心碎了,靠在门框上抽泣了很久。18 岁那年,小川拄着双拐拐到县电台当一名广播员

在小川 21 岁的时候,他又做了第二次手术,但手术仍然没有使他站起来。从此,他四肢的功能永远地丧失了,颈椎以下部位全部瘫痪,当时治疗他的专家们断言:他的生命最多维持三五年。

小川面对这人间的厄运,心情灰暗得如同暴风雨袭来前的天空。他想到了死,想到过自杀,但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能在自已有限的生命中为社会做些什么,不是活得更有意义吗?

父亲在小川的床头题了四个字:“过好日子”,小川深深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意思。“过好日子”,像小川这样的状况到底怎么过好日子? 小川迷惘了,最后他选择了文学创作这条艰辛而又拥挤的路。他的手不能执笔,就将呕心沥血构思好的作品口述给妹妹小虹和其他朋友记录下来,几经失败,处女作《眼前那绺漂亮的卷发》终于公开发表了。

小川的病情继续恶化着,肌肉从萎缩开始腐烂,甚至可以看见白白的胯骨:尿路感染引起肾脏感染,生命 时时受到尿毒症的威胁;由于长期卧床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一到冬季零度以下,他混身就冒虚汗,遍身褥疮又侵袭着他的残体,常弄得鲜血淋漓,小川几度挣扎在死亡线上。然而小川并没有倒下,对理想的追求却更加执着。小川在家人的帮

助下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辛勤地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耕耘着。几年来, 他发表了一百多篇热情奔放,风格独特的文学作品。1993 年,小川加入了马鞍山市作家协会。

文学创作上的成功使小川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不是一个废人。但文学创作毕竟是艰辛的,他的生命和潜力毕竟是有限的,他思索着能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再做点什么。当他了解当今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淡紧张而使从前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得异常脆弱时,他想办一条心理咨询热线,希望用真诚的友爱连起更多渴望抚慰、渴望理解、渴望扶助的心灵。

“小川热线”真的热起来了。

1994 年 6 月 6 日,一个吉利祥和的日子,同时也是小川和他的朋友

们永远难忘的日子。

随着一阵鞭炮声响,马鞍山市首家个人心理咨询热线——“小川热线”正式开通,从此,一条真诚温馨的触角从这里去抚摸钢城至全国许多地方的一些冷暖不一的角落。

随着热线的开通,小川每天要接十几个咨询电话,请求解答的问题也很杂,有工作上的烦恼,家庭中的困难,生活中的不幸等等。小川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为人们解答。咨询电话中更多的是各种关心小川的询问,有些人直言提出要帮助小川,这些让小川很受感动,同时也鼓励了他在以后的工作中将更加努力。

许多人对“小川热线”特别支持,经常打电话鼓励不说,还亲自登门看望小川。

小川动情地对朋友们说:“生活中多一份善良的扶助,多一份实实在在的关心和爱护,人生旅途就会少几许坎坷。正是因为有许多人在关爱着我,才使我从孤独迷惘中得到爱的抚慰,才使我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理想的追求。所以,每当我接到一个电话。哪怕再困难,我心里也非常高兴,因为我在帮助别人排忧解难时,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我给别人捎去快乐时,自己也享受到了快乐。”

是的,小川每接一个电话都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代价。他只能靠别人把话筒放在嘴边进行对话,即使是这样,他也是非常高兴的,因为他感到他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小川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以其不屈的顽强奋斗的精神鼓舞人们,人们喜爱小川,同时每一个富于爱心的人都希望小川和他的热线能永远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