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女和她支撑的两个苦难的家庭

朋友们,你们也许无法相信一位残疾女就靠她伤残的身体,而支撑起两个家庭。她自己本来就十分艰难,却还要扶助两个家庭,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难、辛劳。

在穿流如梭的人流旁边,人们惊异地发现了一位双腿脆坐在地上为行人修理自行车的女人。在以后的日子里,人们又吃惊地发现,这位跪地修车的女人居住的是那桥西公厕旁不足 6 平方米的半间小屋,并且还有两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和两个好似从天而降的婴儿,老少三代五口人共同生活在这整天散发着厕所臊臭味的窝巢里。

她叫张翠娥,是一个右大腿胯骨严重脱臼、右腿比左腿短半尺的残疾人。在此之前,这位残疾人曾历尽磨难苦苦地支撑着一个贫病交加的家庭,使那个家庭最终走出了困境。而此时,她修车摊后的那间小屋, 则是她病残之躯所支撑的又一个由者弱病残、孤儿寡母所组成的人世间罕见的苦难家庭。

张翠娥是怎样残疾,她又是怎样撑起这两个家庭的呢?

38 年前,当时的莱阳县城居住的年仅十几岁的小姑娘张翠娥,因为父母有病家庭贫寒,姊弟三个她又排行老大,所以便早早地告别了自己美好的童年,很小年纪就为家事操劳了。14 岁那年秋天,一天下午放学后,小翠娥又忙起一天一次的为猪圈填土的营生。她用那幼嫩的肩膀挑着两筐与自己身体极不相称的重重的泥土,吃力地蹒跚在村外一个名叫三角湾的崖边上。由于她身体瘦弱,走了几步就体力不支,脚底下石头一绊,连人带筐一下子跌进了足有两米深的清底,当场摔昏了。当家人将小翠娥拖上崖抬回家时,在煤油灯底下一照,全都吓呆了:只见她右腿血肉模糊,右胯骨错位突出了一大截。千呼万唤中小翠娥醒来了,她看到了自己流血露骨的右大腿,“哇”的一声尖叫,又昏厥了过去。从这以后,一个懂事可爱、天真活泼、热爱劳动的小姑娘,便成了一个走路严重瘫拐的残疾儿童。

那个年代,许多家庭生活都很艰难。而当时,惨遭厄运的翠娥又是处在一个贫病交加的家庭。她上有患严重哮喘病、一到冬天就几乎下不了炕的父亲和常年犯胃病、整天佝偻着腰直不起身的母亲,下面则是两个年仅 8 岁和 4 岁的弟弟,几乎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一家人。当时, 过早懂事的小翠娥眼瞅着三间低矮破旧的房子和幼弱病残的家人,常常一个人倚在墙角偷偷抹泪。她怨恨自己年龄太小了,更怨恨自己的腿残废了,不能过多地为家庭出力,为父母分忧。摔坏腿的那年,她便辍学了。尽管当时她是班里的优等生,老师同学们十分喜爱的好学生,但是, 这个苦命的女孩子却不得不与美好的校园告别,顶替起成年疾病缠身的父母。洗衣、做饭、干家务,同时照看两个年幼的弟弟,小小年纪就成了一个家里家外整天忙忙碌碌的家庭小主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明事理的小翠娥,面对两病一残两幼,如此凄惨可怜的五口之家苦难的日子,感觉单靠帮父母出力干家务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出力挣钱养家糊口。张翠娥为这事犯了好几天的愁。有一天,她终于打定了主意,吃过早饭,便一瘸一拐地来到大队部,找到了村支书,说

要到村里办的草编队里挣工分。当时的草编队很难进,但看样子很是为难的村支书考虑到了她的残疾和那个不幸的家庭,便同意了。刚刚 16 岁的小翠娥进了草编队,感觉自己以后可以为家挣钱了,喜悦得就像一只出了笼的小鸟。她勤奋好学、心灵手巧,没多长时间,就由生变熟,由慢变快.很快便出类拔萃,成了草编最快、从不出次品的高手,每天挣得了最高工分——7 分。当时对于一个常年没有整劳力的贫困家庭,一个残疾小姑娘却能够为家里挣全劳的工分,她着实让患病的父母欣慰了许多。

尽管如此,她家庭的生活负担还是日渐加重。父母长年治病,长期服药,两个弟弟先后上了学,每天的柴米油盐吃穿用更愁死人。而张翠娥一年挣的工分,加上村里的救济,仅仅只能保住全家的口粮。所以, 性格刚强、敢于坦然面对苦难的张翠娥,这时候又不单单满足于生产队上一天挣的那七八分了,一个瘦弱伤残的身驱又在思谋其它了。在那个“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里,几乎没有人敢发展庭院经济,而她却冒险在自家的庭院里和母亲一起,养成了鸡和猪,后来又养上了长毛兔。当时缺少粮食,跛脚的她每天都拉着一根棍子趁着中午和傍晚的时间翻山越岭,跨沟越坎,艰难吃力地挖菜割草,几次累晕在山野里。晚上的时间,她也从未放弃过,白天在队里编了一天的提包,累得腰酸背疼, 并且伤残处常常红肿发炎。到了晚上她便利用平日收拾的一些破苞米叶,在家中编起了自己的提包。每天晚上借着跳跃的灯光,她强打着精神,挑灯夜战,经常要熬到下半夜两三点钟,为的是多编几个提包,能够拿到集市上多换一些钱。

1964 年,那个青黄不接的时节,这个家尽管靠着当时已经 20 岁的张翠娥苦苦地支撑,但日子还是很难过下去了,家中仅存的一点钱给哮喘咳嗽的父亲抓了药,粮食早已断绝,张翠娥将家中的布袋倒了个遍,也没倒出一粒粮食。感觉愧对家人的她心急如焚,心如刀割,先是提着菜篓出了门,过了老半天,顶着满脸汗珠,背着一篓子野菜进了家,然后做上野菜给家人充饥,而自己却拿着一条袋子,忍着饥饿到舅舅家借粮, 但舅舅家也几乎米尽粮绝,没办法,她只好愁眉苦脸地扫兴而归。

疲惫不堪的张翠娥路过一个村庄时,她看到了一户人家的屋檐下吊着一长串儿红薯干,就想到了忍饥挨饿的家人,尤其是那饿得直哭的小弟弟,于是她站住了。本想脱下外衣跟人家换那串红薯干,但衣服太破旧了,没脸跟人家换。怎么办?这时,她灵机一动,一下子想到了自己那又粗又长的辫子,这是她身上唯一引人注目,也是最令自己感到荣耀和美丽的宝贵东西。她要忍痛割爱,用自己的大辫子去换那串红薯干。门敲开了,说明了来意,好心的大娘一听,怎么也不让张翠娥剪,将那串红薯干送给了张翠娥⋯⋯

就是红薯干绊着野菜充饥,维持了全家四五天的生活,才接济到公社的救济粮。

许多年来,张翠娥在自己的弟弟和父母面前,完全成了一棵给他们遮风挡雨的大树,多少次家庭深处苦难时,总是她给这个家带来了无限生机,她用自己的病残之躯硬是支撑起了一个贫困潦倒的家。她并没有一丝怨言,唯有的是足以令她自豪的喜悦。

1996 年,才刚刚 50 岁的父亲终于经受不住病痛的折磨,撒手西去。

父亲死后,悲痛欲绝的张翠娥躺在炕上不吃不喝昏睡了三天三夜,被痛苦啃噬的她几乎垮掉了。父亲在世的时候,尽管是病魔缠身,拖累家庭, 但父亲却是家中的一大精神支柱,她总觉得有父亲在,哪怕是他躺在炕上不能动弹,也心里踏实,总感觉即使天塌下来,也有人顶着。平日里, 家里家外许多事情上,每当张翠娥不知所措难以把握的时候,便会得到父亲那双手的指点使她重新明确目标,振作起精神。而现在,她的精神依托没有了,父亲撇下了病中的母亲、伤残的自己和年幼的弟弟,无情地走了,这个几乎破碎了的家还将如何支撑?给父亲办完丧事后,当时已经 22 岁的张翠娥,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悲观和绝望,长期的过度疲劳, 加上过分的痛苦悲伤,使她那残疾瘦弱的身躯再也挺不住了⋯⋯

三天后醒来时,她看到佝偻的母亲和两个弟弟都在号啕大哭,其中大弟正扯着她的手摇晃:“姐,你可不能再倒下,现在这个家全靠你了!”这时候,身体虚得几乎说不出话的弱女子,朦朦胧胧地忆起了父亲弥留之际把她叫到跟前,颤抖地握着她的双手嘱托她的话:“娥儿,苦了你了,这个家就靠你了,你一定要照顾你妈,帮你妈把两个弟弟拉扯成人⋯⋯”父亲的临终遗言,在她耳边回荡,化作两行浊泪,顺着小翠娥黄瘦的脸庞滚滚而下⋯⋯悲痛过后,经历过许多磨难、似乎已经习惯磨难摧残的张翠娥,彻底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挑起了这个本该属于父亲但却无情地压在她的病残之躯上的重担。为了维持一个母亲多病、两个弟弟正上学的家庭的正常生活,一个刚刚 20 出头的残疾女子几乎豁出了命。1978 年夏天,只能靠多养家禽多挣钱的张翠娥又一瘸一拐、大汗淋漓地背着一捆青草沿着乡间的小路往家走,不小心一下子摔倒了,从坡上一直滚到坡下,大腿又摔成了重伤。由于舍不得花钱治疗,几天后伤口感染化脓,差点又造成左腿截肢。

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年,历经磨难、心灵手巧的张翠娥已经 23 岁了, 完全出落成散发着青春气息的大姑娘了。尽管她是个残疾姑娘,但却美名远扬,有不少的人上门说媒提亲。有道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张翠娥经受了这多年的苦难何尝不想嫁出去,过上点幸福的日子。但她不能, 因为自己两个弟弟还未成家立业,病中的母亲又特别需要人照顾,她也始终忘不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当时,为了自己的终身大事,她反反复复地考虑了好几夜,偷偷地在被窝里哭了好几场,既埋怨老天爷对自己不公,也抱怨自己命苦,但最后还是战胜了自己:为了保住这个家,自己先不嫁人了,等弟弟成家立业后再说吧。农历 1979 年腊月初六,是她二弟结婚办喜事的日子。新娘进门、鞭炮齐鸣的时刻,也是她多年来肩负家庭重担的最后时刻,她终于艰难地走过来了。

苍天有眼,历尽了磨难,付出了青春,将自己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苦难家庭的张翠娥,终于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父亲了:她为初中毕业后的两个弟弟盖起了八间新瓦房也帮着娶上了媳妇。另外,经过多年治疗, 老母亲的老胃病大有好转,腰也直起了许多。1980 年清明时节,她来到了父亲的坟前长跪不起。一惯有泪不轻弹跟男人一样坚强的张翠娥,此时却号啕不止。她就是向地下的父亲诉说 20 多年来的痛苦和辛酸,也是一种如释重负的精神释放和身体放松。也无愧苍天!

二弟成家立业后,张翠娥已是 34 岁的老姑娘了。无情的岁月和家庭的磨难使她失去了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按说,从来都没有尝到过

爱情甜蜜的张翠娥.这时候,应该努力去追求已经迟到的爱情。但是,有一天,她去外村探望无儿无女、守寡多年的老姨,得知她的双目几乎失明时,悲伤之感猛然袭上心头:老姨太可怜了!一种想孝敬可怜的老姨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就是从这天起,这个残疾女人十几年来刚刚萌生的渴望爱情的希望之火又自我熄灭了。心地善良、菩萨心肠的张翠娥又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她要尽一个做外甥女的一片孝心,让老姨度过一个有依有靠的幸福晚年。当她将这一想法告诉给双目失明、孤独无援的老姨时,老姨的眼泪从她那深陷的眼窝里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她一只手紧握张翠娥的手,另一只手颤抖着抚摸着张翠娥的脸,嘴里说着:“我的好闺女,你可不能再苦了自己⋯⋯

1983 年,张翠娥买来了一辆脚踏三轮车,在她右腿用不上力的情况下,竟学会了用腿单腿骑车。有一天,她骑着三轮车来到了城里,打算做贩菜的生意。她先来到蔬菜批发市场,批发了多种蔬菜,然后再骑车到各处贩卖,中午啃上几口自己带的干粮,下午接着再卖。就这样,她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地贩卖蔬菜,一天只能挣上四五元钱,有时菜卖剩了,晚上焉了,还要赔本。尽管这样,张翠娥却把自己出力流汗挣来的辛苦钱全都花在了老姨和母亲身上,自己仍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

张翠娥 1984 年贩了整整一年的菜,到处奔波,出力不少,而实际收入却微不足道。1985 年她在好心人的帮助和指导下,又改行做起了修理自行车的行当。尽管修车跟贩菜比起来,挣钱多也不必东奔西跑了,但是由于她右腿比左腿短半尺,所以她不能跟其他人一样蹲着修车,只能跪坐在地上,修车的难度可想而知。尤其是她刚出来修车的时候,确实难为情,记得有人第一次喊她“师傅”,让她修车时,她紧张得时常拿错工具,心慌得不得了,羞得脸火辣辣的:“不是都喊男人叫师傅吗? 怎么叫起我师傅来了?”她当时跪在地上确实有一种无地自容的感觉。但是,张翠娥是一名敢于面对现实的女性,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她都要努力克服。后来,你一声师傅、我一声师傅地叫常了,她的脸也不红了, 心也不跳了,双手麻利地修着自行车,十分自信地做起了一名修车师傅。

尽管张翠娥一直利用晚上时间去十几里外的老姨家帮她蒸馒头、洗衣服、准备柴草、清扫卫生,但是,她总感觉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70 多岁的老人,又双目失明,万一有点闪失,那可不得了。再说自己的腿骑车和行走也不太方便。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张翠娥决定将当时已经74 岁的老姨接过来一起住。这样她既不耽误修车,又能照料好老姨。后来,和儿媳合不来的老母亲也来了,这样,一个靠修车为生的残疾女人在她所居住的厕所小屋便同时养活了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

岁月就如同她修车时紧靠着大桥下面的河水,在一天天静静流淌。她和两个老人的生活,也像这涓涓河流,不急不躁,安静平常。日

子艰苦了些,但是她们心满意足。

可是,有一天,这种平静的日子又被打破了。1989 年冬日的一天清晨,早早待候完两个老人吃完饭的张翠娥,又搬着工具一瘸一拐地上了桥头。这时候,她看到桥头旁聚集了一堆人,便好奇地挤进去一看,只见一个破包裹里包着一个奄奄一息、脸色黑紫、样子十分难看的婴儿。她用手指轻轻地动了一下婴儿的眼皮,婴儿微睁的小眼睛几乎连眨也未眨动。“这是做孽啊!别说是条小儿命,就是条小狗,也不能扔啊!”

张翠娥自言自语地说着,并抬头望了望众人,见没有人反应,就急忙将这可怜的小生命抱到怀里,挤出了人群,车也不修了,一瘸一拐地抱着回了小屋。

抱回屋里仔细一看,是个女婴:小脑袋几乎跟鹅蛋一样大,小手就像个小鸡爪,估摸着体重最多能有三四斤。好心的母亲和老姨心疼得直掉泪。伤心过后,张翠娥和两位老人便忙活开了:老母亲忙着把女婴放进被窝里暖身子,眼睛不好使的老姨忙着用手轻轻揉搓婴儿那冻得青紫的小手和小脚,而张翠娥则一瘸一拐地忙着去买婴儿食品。

当时路南干休所的几位老太太过来看望,一阵长嘘短叹之后,都说养不活,叫她送出去算了。可是,这个女婴真的福大又命大,遇上了大慈大悲的张翠娥。一个星期过后,经过张翠娥和老人们的精心呵护和治疗,婴儿的眼睛终于睁开了,哭声也响了起来。当时,张翠娥高兴得不得了,抱着孩子直流泪。从此,一个从死神手中夺回的小生命便有了自己的母亲。一个从来没有结过婚生过孩子的老姑娘,开始体味起做母亲的滋味。

在母亲的指点下,她回村张罗弄来了别人家孩子穿剩下的小棉袄, 小衣被,东凑西拣了一大堆旧衣布,浆洗之后做尿布。除了每天给孩子喂奶粉和饼干外,为了省钱和给婴儿增加营养,她还买来了小米,碾成面儿,加糖熬成粥喂孩子。除此之外,有时张翠娥可怜这没娘的孩子, 还常带孩子回村去求哺乳期的妇女,给她吃上几口真正的母奶。另外, 由于孩子的身体受过冻,懂得点医学的母亲还叫张翠娥买回了几味中药,然后熬一下,用来给孩子擦洗身子,每天晚上一次,从没有间断过。

尽管取名叫艳艳的女婴在张翠娥和老人们精心养护下,身体状况大有好转,保住了性命。但是,艳艳残忍的父母却给她留下了病根,使她患上了惊悸抽风症,一感冒发烧就复发,犯病时手脚不能动弹,浑身颤抖,样子很吓人。所以,平日里每当孩子发烧,张翠娥就急急忙忙抱着孩子往医院里跑,生怕孩子有危险。记得一个初冬的早晨,小艳艳又犯病抽起了风,张翠娥顾不了许多,爬起来抱着孩子,就往医院跑。本来行路就十分困难的张翠娥,由于天还未亮,看不清路,一不小心,重重地摔倒了,一种护犊之情,本能地使她高高举起双臂,而自己的双膝却重重地跪在地上,坚硬的地面和突出的砂石,将她的双膝撞得血肉模糊⋯⋯

靠修车为生养活着两老一小,这副生活的重担压在一个残疾女身上已经够沉重的了。可是,1991 年春天,又有一副担子压到她的身上。这天下午,天空正下着小雨,不能出去修车的张翠娥难得能坐在门口清闲一番。大约 3 点钟左右,一个中年男人抱着一个婴儿来到张翠娥跟前, 说叫帮忙抱一下孩子,他要上厕所。可是这个男人一上厕所就再也没有回来。从此,张翠娥手上便又多了一个弃婴。

从那以后,一个残疾女人,靠每个月修车挣的几百元钱,同时养活两老两小。要吃饭穿衣,要吃药治病,这究竟是多大的生活压力!在有限的经济来源中,为了保证两个老人和两孩子的生活,张翠娥自身几乎苦到了不能再苦的程度。她一方面拼着命多修车,多挣点钱;一方面又尽量勒紧自己的腰带,从吃上节省。她一早一晚挤着时间到地里沟里挖野菜;到当地农学院的实验田里拣大白菜帮、萝卜叶,拾到家里洗一洗,

做渣菜;要么就是拣些食品加工厂剩下的芋头下角料煮一煮,作为自己的生活主食。平日里,老人孩子吃面条,她则喝面条汤泡渣菜。她一年到头过的几乎是一个苦行僧的生活,为的是尽量改善老人和孩子的生活。

苦难人生,无情岁月,弹指一挥间。38 年过去了,一个过去扎着小羊角辫、肩背着菜篮子、一瘸一拐走在乡间小路上的小姑娘,现在转眼间变成了一个浑身写满岁月痕迹、饱经沧桑的知天命之人。就连她收养的两个女婴,也都七八岁,到了上学的年龄了。

当人们问起一生未嫁,为了两个苦难的家庭,历尽磨难,苦度了大半生的张翠娥是否后悔过时,她说,以前总担心无人养老送终的老姨, 两年前去世时嘴里不断地说着:“我真有福,我真有福⋯⋯”是含着微笑离开这个世界的。她还说,上学前班的两个孩子很是聪明伶俐,前几天拿着考卷回家,都争着给自己看考卷上那大大的“100”分。更令她高兴的是过去病得经常连饭都做不了的母亲,现如今,身子骨却出奇的硬朗,都 80 岁的人了,还能经常骑二轮车上街。看到眼前这些,她不但不后悔,而且还感觉很幸福,很自豪。

已经 52 岁的张翠娥,一天到晚都是那样忙忙碌碌。看她那修车时脸上挂着微笑和她一瘸一拐东跑西颠的样子,让人油然而生出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和敬佩。当她的浓浓亲情和奉献精神强烈地感染着人们的心灵, 震撼着社会时,面对伸来的一双双温暖之手,她没有更多的奢求,她说, 这个家还是靠自己来支撑。

为了亲人,她奉献了她的大半生;为了两个弃婴,她还要奉献她的晚年。面对苍老的张翠娥,人们从她瘦弱的身躯里读到的是一种真正的无私,舍弃了自己的青春,舍弃了自己的幸福而一心只为他人奉献的无私。尽管她失去了那么多,但她的生命在奉献中闪烁出耀眼的光辉,受到人们的称赞。

现如今,为了改善市容市貌,桥头已经不能再开修车铺了,张翠娥又开始骑上三轮车拣起了破烂。但毕竟拣破烂不是长久之计。她说以后的负担还重着呢,将来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