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什温与《蓝色狂想曲》

格什温(1898~1937),美国现代乐派著名作曲家。他将古典和爵士音乐结合起来,发展了“交响爵士乐”,终于成为融合流行与爵士乐的古典音乐大师,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流行歌曲创作的领袖。

其一生短暂,1937年夏,他因脑癌在好莱坞去世,年仅39岁。

在他无数音乐杰作中,最著名的作品有《蓝色狂想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第二狂想曲》、《古巴序曲》、《波吉与贝丝》、《为你疯狂》等。其中《蓝色狂想曲》是一部为钢琴和管弦乐队而写的类似单乐章的协奏曲作品。

美国音乐的旋律

1924年,一位才华横溢的美国青年人进行了一种不同寻常的音乐实验。他将古典传统音乐与美国土生土长的爵士音乐风格相结合,从而创作了一部不朽的作品——《蓝色狂想曲》。这位青年人就是美国著名的作曲家乔治·格什温。

如今,当我们说起格什温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说美国的音乐史。众所周知,美国是个世界大国,但是一说到历史文化,那就只能算是个弱小的国家了。我们知道,美国成立以后的人口构成上仍以英国移民为主,同时还有来自欧洲各地的其他国家移民。这使美国成了名副其实的民族大熔炉。因此,在音乐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欧洲主流派音乐的影响。

当1832年波士顿音乐学院成立的时候,美国人才真正开始致力于寻找属于自己的音乐。到19世纪,美国出现了亨利许、弗瑞、布里斯托、高夏克,以及大名鼎鼎的佛斯特等5位重要作曲家,他们是美国第一代重要的作曲家。之后又出现了第二代美国音乐家。他们将浪漫派的乐风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特别在晚期已经明显地排除了德国音乐的影响。

乔治·格什温这位美国现代乐派著名作曲家,于1898年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他的父母是移居美国的俄国犹太人。

这是个极具天分的孩子,从小对音乐就有着极强的领悟力。在他12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就让他开始学习钢琴。到16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是美国流行音乐中心——丁潘巷的一家出版公司的钢琴师兼流行歌曲推销员。

不过这项工作很快就无法满足他了。在他18岁的时候,他辞掉了这份工作,开始做他真正喜欢的事。他专门从事流行歌曲创作。同时,开始发表作品。两年以后,20岁的格什温已经成为美国第一流的流行歌曲作曲家。

1919年,21岁的格什温以一首《苏瓦尼河》跃升为全美最受欢迎的流行音乐家,并从此走入百老汇,开始舞台剧曲目的创作生活。

黑人爵士乐

爵士乐是一种最“酷”的音乐,它是从街头小调上升为世纪古典音乐的。爵士音乐那令人迷醉的旋律,有种诗化的抒情,它正用那魔力给我们带来一种感觉、一种体验。

一提到爵士音乐,就会想到萨克斯管,想到那忧伤的音调,暗淡的音色,舒缓的节奏,悠长的旋律,灰暗的颜色,晦涩的情绪,压抑的心理,不屈的性格,叙事的风格,苦难的主题,历史的内容。但不管怎样其最根本的形象是黑人的。

爵士乐形成的最早元素是黑人的灵歌。

黑人用那蓝色、忧郁、凄婉的音律向世人娓娓诉说着:只有萨克斯管是我的亲人,只有爵士乐是我的心愿,只有密西西比河是我的听众,只有新奥尔良是我的归宿;然而,我的家,我的故乡永远在非洲。

从17~18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将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成为那里白人的奴隶之后,他们被强迫劳动、受尽折磨。在田间,在劳动之余,黑奴们怀念故乡和亲人,常常唱一种哀歌,以表达他们痛苦的心声。这种音乐也渗透在一些宗教歌曲中。

美国黑人音乐与宗教音乐最直接和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灵歌。灵歌可以说是美国黑人宗教音乐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一个巅峰,同时也是美国黑人情感、思想上的一个精神支柱。它几乎集中了所有美国黑人对于他们的身世、他们的历史、他们的遭遇、他们的苦难,以及他们对于这个新大陆的期待和失望。

正是这些灵歌为以后的爵士乐带来灵感。

从酒吧间门里探出头来的爵士乐

也许今天,当我们说起格什温,我们会先想到《波吉与贝丝》,或者《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但是不管我们先想到哪一个,不可否认的是,他最具代表性的曲目还是这部《蓝色狂想曲》。

这位有史以来唯一的一位以爵士音乐和流行音乐作曲家身份而登上古典音乐殿堂顶峰的大师,虽然他的地位并不是随《蓝色狂想曲》的推出而奠立的,但是《蓝色狂想曲》将他的创作生涯再度推上高峰却是毫无疑问的。

当年委托格什温创作《蓝色狂想曲》的人就是被誉为“爵士乐之王”的保罗·怀特曼。怀特曼比格什温大8岁,两人有着很好的交情。怀特曼出身正统音乐界,但是后来却致力于爵士乐的发展。

20世纪初,美国纽约开始流行起一种音乐,这种音乐的风格相当具有特色,复合了犹太、黑人、欧洲移民、美国民歌的音乐要素互相同化而形成,并进而影响了百老汇的喜剧演出。

美国人对百老汇剧的演出具有无比狂热的热情。因为这种风格实际上已经可以说是属于真正的“美国产品”了,具有美国风格,但是美国人还少了用“美国语言”谱成的交响乐曲。因此美国人一直引颈企盼出现一首具有美国风格的交响乐曲,即便是管弦乐曲或协奏曲都可以。

在怀特曼的意念中,爵士乐是美国足以傲世的伟大产物,他也一直希望能够创造出“交响式的爵士乐”,但是一直没能够如愿。越搞越大的乐团,虽然能创造出巨大的声响与热闹的气氛,但是距离“交响化”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1924年,怀特曼来到百老汇,找到已经炙手可热的格什温。怀特曼请格什温帮忙写这样一部“庄严的作品”。

格什温左思右想,思索着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国风洛”的音乐。那段时间,他正在波士顿试演新完成的音乐剧作品,于是只得往来于波士顿与纽约之间。据说格什温是在去波士顿的旅途中创作这首乐曲的。

事后,格什温曾这样描述:“那是在火车上,可以听到铿锵的节奏和隆隆的撞击声……我经常在噪音深处听见音乐。就在那里,我忽然从头至尾构筑出,甚至是跃然纸上……”从波士顿返回纽约仅一星期,除了少数钢琴独奏的华彩乐段外,格什温完成了全曲的钢琴谱。至于那几个华彩乐段,他准备留到首演时作即兴创作。

乐曲完成后,格什温却为作品的标题大伤脑筋,直到离初演只有几天时间时才最后定名。因为作品采用了起源于美国黑人劳动歌曲和灵歌的布鲁斯(blues)的曲调,这与蓝色(blues)是同一个词,最终就是采用了“蓝色狂想曲”这个标题。

格什温在谈到《蓝色狂想曲》主题时,他说这是他积蓄了整整10年的乐曲基调:“这首乐曲是动荡的20世纪20年代音乐的声音,一个打破旧传统主张、享乐主义、蔑视习俗惯例和疯狂追求快乐的时代;青年女子不受传统拘束的年代……在后裤袋里装酒瓶和非法经营酒馆,而不承担法律义务的年代。”

格什温在这部作品中,对那些情绪截然不同的段落的安排采用抒情性与戏剧性、舞蹈性与歇唱性对置的方式,颇具匠心。

伯恩斯坦曾说过:”《蓝色狂想曲》是如此的段落性和不连贯,以致可随意切断、变化乐段或抛弃一部分;可在钢琴、管风琴、班卓琴或kazoo(一种玩具小笛)上演奏。但不管怎么改变,它仍然是《蓝色狂想曲》。为什么呢?因为那些曲调如此伟大,用这些曲调创作的东西将永远不会陈旧。”

由于格什温创作《蓝色狂想曲》的时间十分紧迫,他对配器没有把握,所以这首乐曲最初的配器是由美国著名作曲家格罗菲完成的。后来格什温又为这首曲子重新配器,这也就是现在演出的版本。

1924年2月12日,保罗·怀特曼在纽约伊俄瑞安音乐厅举行演奏会。怀特曼将《蓝色狂想曲》在演奏会中举行首演,并且由格什温亲自担任钢琴独奏,怀特曼担任乐团指挥。

之前,格什温已经盛名远扬,因此首演的时候许多伟大的当代音乐人物都到场聆听这首交响化的爵士乐,其中有小提琴家海飞兹、艾尔曼、克莱斯勒,作曲家拉赫玛诺夫、斯特拉文斯基,指挥家史托考夫斯基、孟根堡等人。

首演获得巨大成功,《蓝色狂想曲》的盛名不胫而走,成为美国管弦乐中最重要的一首作品,也更加巩固了格什温在乐坛的地位。

在《蓝色狂想曲》中,格什温既借鉴了欧洲古典交响曲的传统技巧,又是美国的爵士音乐在严肃音乐中开花结果,创造了一种新颖别致的美国音乐风格。格什温在美国流行音乐与所谓“严肃音乐”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创造出了一种“交响爵士乐”的新典范。《蓝色狂想曲》也被认为是“允许爵士乐从酒吧间门里探出头来”的第一部成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