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宾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i930),俄国19世纪末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巡回展览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擅长历史画创作和人物肖像,作有《索菲亚公主》、《伊凡雷帝杀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以及作曲家穆索尔斯基、作家托尔斯泰,文艺评论家斯塔索夫、外科医生皮罗戈夫等人的肖像画等,以刻画深邃的个性见长。

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长281厘米,高131厘米。作于1870~1873年,现收藏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

作画历程

1844年,列宾出生在俄国边境哈尔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镇。他的父亲是一个屯垦军官。全家人在屯垦地耕作,生活贫困而艰难。但是,忠实履行军人天职的父亲使年幼的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列宾的绘画才能是由他的表哥引起的。这位表哥在画坊里当学徒,时常给小小的列宾带来一些水彩画颜料、笔和纸张,使他对于用颜料画画这种游戏简直入了迷。

有一次,邻居的一位老太婆告诉他,没有罪的小孩死后可以进天堂,列宾忙问:“天堂里有颜料和纸吗?”

列宾渐渐地长大了,对用颜料画画这种游戏,似乎依然情有独钟。因为列宾从小身体就很虚弱,所以家人允许他学习画圣像,也许是希望上帝能够帮助这个孩子平安长大。

19岁那年,列宾用平日里积攒下来的钱来到彼得堡。在那里,他先跟圣像画家布纳科夫学画。

第二年,勤奋的列宾考入美术学院。求学期间,列宾就完成了一系列的肖像画作品,包括《瓦西里·列宾像》、《赫洛博申像》、《舍芙卓娃像》以及《斯拉夫的作曲家》,并创作了洋溢着生动的幽默的油画《准备考试》。经过6年的刻苦学习,列宾以优异成绩获大金质奖而赴意大利和法国留学。

在19世纪70年代,列宾开始逐渐形成自己民主主义题材和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他写道:现在庄稼汉是鉴定人,因此必须表现他们的利害关系……他创作了极具表现力和震撼力的风俗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他当时另一幅作品《雅鲁女儿的复活》获大金质奖章。

在画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之后,列宾获得美术学院津贴,到意大利和法国旅居,熟悉了古代和当代西欧各流派的艺术。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巴黎的咖啡馆》、《萨特阔在水晶宫》、《维尔的运石马》、《巴黎郊区》、《巴黎的蒙马特大道》,《捕鱼女》等多幅风俗和风景画。

回国后,列宾回到故乡,又创作了《羞怯的农民》、《眼神锐利的农民》、《祭司长》等作品。

1878年,列宾参加了巡回展览美术家协会,此后埋头于农民主题的创作,如《在乡政府》、《晚会》还有表现当时农民被征兵参加俄土战争的《归来》、《回国,过去了的战争英雄》、《送新兵入伍》等,其大型作品《橡树林中的礼拜行列》和《库尔斯克州的礼拜行列》充分利用外光的表现手法,表达灿烂的阳光和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

1882年后,他迁居圣彼得堡,并经常在国内外旅行,是其创作的高峰期,但其表现现实,描写革命者的许多作品,不能被沙皇政府的检察机关通过,经常被从展览会上拿掉。如《押解》、《宣传者被捕》、《拒绝忏悔》、《意外的归来》、《集会》、《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巴黎公社社员墓的年祭》等。

列宾在90年代受象征主义的影响,绘画风格也明显吸收印象主义画派的外光效果,油画《多么自由》和《果戈理焚稿》明显有象征主义的倾向。当时俄罗斯正处于革命时期,他也创作了许多描写当时情景的作品,如《红色葬礼》、《在沙皇的绞架附近》、《驱散示威游行》、《1905年10月17日的示威游行》等。

十月革命后,列宾居住的故乡,因签署苏芬条约被划为芬兰领土。列宁曾多次写信请他回到祖国,但终因年老力衰而未能成行。直到1930年9月29日病逝于故乡。

肖像画家

列宾还是一位出色的肖像画家,他把肖像画称作“最有现实意义的绘画体裁”。

他为同时代的名人作了一系列出色的肖像。其中《穆索尔斯基肖像》画于音乐家生命垂危的时刻。但在画面上并不感到他是一个重病的人,他微低着头,像在倾听弹奏的乐曲,又像在构思新的乐章。

1883年,列宾为文艺评论家斯塔索夫作了《斯塔索夫肖像》,是他俩一起去德国时在德累斯顿画成的。列宾把这位博学多才、热情、无私,有时也带些偏激情绪的学者的风貌,作了生动的描写。

列宾还作过《托尔斯泰肖像》。当时托尔斯泰正值精力旺盛的写作盛期。他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已经问世,列宾为他作此肖像时候,像他正在准备《复活》的写作提纲。列宾为这位思想深邃、目光炯炯的文学大师,作了深入的、然而又是十分朴实的写照,创作了一系列的肖像画,如《托尔斯泰肖像》、《托尔斯泰耕地》、《托尔斯泰下棋》、《托尔斯泰工作》等。

除此之外,列宾还为其他名人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如批评家《斯塔索夫肖像》、作家《皮谢姆斯基肖像》、革命家《莫索尔斯基肖像》、外科医生《比罗戈夫肖像》、女演员《斯特列别托娃肖像》、《伊斯库克里男爵夫人肖像》等。

列宾也创作了许多大型历史题材的油画,如《索菲亚公主》、《伊凡雷帝杀子》和《札波罗热人给土耳其苏丹写回信》等。

“俄罗斯人民苦难和力量的缩影”

19世纪不少画家画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惟独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没有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他深谙“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点,所以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给人深重的痛感,也深深撼动了人们的心。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成名作,作此画的时候,列宾才刚过20岁。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描绘了俄国人民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还在学生时代,彼得堡涅瓦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就引起了列宾的同情,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想描绘一幅表现纤夫的作品,以揭示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社会的不平等。

1870年夏季,列宾与同班同学华西里耶夫去伏尔加河旅行写生,典型的俄罗斯风光和纤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这个时候开始,列宾就已经在脑海里构思这幅作品了。为了画这幅画,列宾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共同生活了好几个月,仔细观察他们的外貌和动作,体验他们的心情,和他们一道走了很长的拉纤的路。

最后,我们看到了11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辛地拉着纤绳。纤夫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也是一支在苦难中练成的坚忍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

画家用晴朗的天空,金黄的沙滩,蓝色的伏尔加河这种浅淡的颜色作背景,将纤夫置放在画面中心,这样便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纤夫身上。在松软的沙滩上,一个个纤夫都举步维艰,蹒跚地走着:这“举步维艰”,这“蹒跚”,又演绎着一个个纤夫自己的故事。

那位走在最后的,头低得连脸也看不见。中间的肺病患者两眼睁而不视,张口急促喘气,看来力不能支了。前面的那个大汉,疲惫飘忽的眼光,只能投射到脚前不远的地方。中间那位老纤夫的头发胡子都白了,想抽袋烟减轻身上的疲劳。也只能边拉纤边装烟。穿红衣服的老板,摊开两手站在那里,发现他们减慢了速度,似乎在叫喊。他哪管纤夫们刚爬上一个斜坡,已经力尽气穷了呢!少年前面惟一壮实的汉子,额头上有被伏尔加风霜刻出的深深的皱纹。他戴军帽穿军靴,想必是个退伍兵,他为沙皇打过仗,可沙皇不会怜悯拉纤的退伍兵。少年纤夫居于画面中心,这是个聪敏、漂亮的男孩儿,他穿着一件在挣扎中撕破胸襟的衣服,挂在胸前的十字架特别显眼。父母把他托付给上帝了,可上帝也不会怜悯拉纤的少年。少年纤夫胸前的十字架,抑或是对基督的讽刺?他不知道生活为什么这样折磨自己,只是用右手扣着、左手托着纤带,力图减轻纤带对胸口的勒痛……那昏暗迷蒙的背景,空旷奇特的空间,给人以惆怅、孤苦,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同时也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因此该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面对着不朽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人们忍不住赞叹“真像活人”大画家盖伊在面对此画时,曾喃喃自语:”在这一张油画前,《最后的晚餐》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列宾的作品之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缘于他对现实生活深刻的观察和体验,亦即严格的创作态度。为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曾沿这条俄罗斯母亲河旅行,他“一头扎进纤夫的生活,扎进他们伤心的现实的最深处”。这使他得以看到那些纤夫像牲畜一样的奴隶生活,也使他笔下的纤夫有血有肉。他围绕这一主题创作了油画《涉水的纤夫》、《篝火旁的纤夫》等,最后历时3年完成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被誉为“俄罗斯人民苦难和力量的缩影”。

生命最后的坚持

列宾始终苛刻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件作品。

晚年的列宾在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时说:“所谓灵感,不过是对辛勤劳动的一种报酬……在努力了80年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对任何绘画题材,我必须长期创作,然后才有意外的发现。”

列宾生命的最后几年,右手已不能握画笔的他就改用左手画;调色板则借助皮带挂在脖子上面。在“老家”画室,列宾的最后一幅自画像被置于最醒目的地方。望着面前这位已然变成“一个干瘪的老头”的人,回想他为世界留下的那么多不朽名作,人们的钦仰之情油然而生。在他暮年,他常常对人讲:“我们必须好好地画。”话语朴素,但做到谈何容易。

好好地画——它需要精湛的技艺,但更需要画家的良心、学养、生活的积累和对艺术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