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穷是动力”的问题。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说过我们国家一为“穷”,二为“白”, “穷就要革命”这样的话。这是就我们国家的国情而言的。“大跃进”以后, 毛泽东的这个思想被引向极端,变成了“越穷越革命”,“富了难革命”。在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下旬的武昌会议上,有的领导同志以为农民会富得很快,当收入超过工人后,人民公社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就很困难, 因而,主张人民公社“趁穷过渡可能有利些,不然就难过渡”。这种看法不符合实际情况。广大农民并不富,不存在农民收入会很炔超过工人的趋势。有的地区宣传二年、四年过渡是刮的浮夸风。从理论上说。趁穷之势过渡的观点实际是一种平均主义思想,仍然是否认差别,怕富了不革命,因而想让穷队、穷社去共富队、富社的产,尽管当时在大力纠正这种错误。毛泽东读“教科书”时,一方面提出要划清两种所有制的界限,另方面也肯定了这种观点。这也说明了那时对”左”的错误的纠正,不是在指导思想上的根本纠正。当时,外国评论认为“穷是中国跃进的动力”。毛泽东很欣赏这句话, 说:“穷是动力”这句活,讲得很对。因为穷就要革命,就要不断革命。“富了,事情就不妙了。中国现在不富,将来富了,也一定会发生问题”。后来讲的“富变修”,正是这种思想的发展。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国家变富、人民致富的历史进程受到了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批判了这种错误, 才产生了我们党的富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