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部分质变论。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虽然这个思想不是毛泽东最先从理论上提出来的①,但是他很早就把这个思想运用于革命实践。一九五八年初,他把“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许多部分的质变”的思想,作为工作方法提出来。包含了他对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在这次读”教科书”的谈话中,毛泽东从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关系方面,说明了这个思想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普遍性原理。他指出: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统一。量变中有部分的质变,不能说量变的时候没有质变;质变是通过量变完成的,不能说质变中没有量变。质变是飞跃,在这个时候,旧的量变中断了,让位于新的量变。在新的量变中,又有新的部分质变。

为了具体说明这个思想,毛泽东举了好多例子加以论证。在自然界方面, 他举蚕为例,认为从蚕子到蚕、到蛹、到飞蛾的过程可看作四个阶段,它的变化从一个阶段进到另一个阶段,都不只是量变,而且有质的变化,有部分质变。拿人本身来说,毛泽东认为人从生到死。经过童年、少年、青年、壮年到老年这样不同的阶段,在死之前,既是量变的过程,也是部分质变的过程。这几个明显的生长阶段,就是部分质变。人死是最后的质变,这个质变就是通过以往的不断量变,通过量变中的逐步的部分质变完成的。毛泽东还举合作化为例,认为从个体经济转变到集体经济是一个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这样一些不同阶段的部分质变完成的。

毛泽东分析这些例子后指出:在一个长过程中,在进入最后的质变以前, 一定经过不断的量变和许多的部分质变。在社会领域,还有个主观能动性问题。如果在工作中不促进大量的量变,不促进许多的部分质变,最后的质变就不会很快来到。

毛泽东对部分质变论的这些阐述,使这个在哲学界沉寂了二十多年的问题,自此以后获得了新生。六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哲学家们广泛地承认了这个思想,许多哲学教科书都以专节论述这个思想。这是毛泽东对这个理论的重大贡献。

正确地对待毛泽东的“左”倾观点

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以后,党的工作指导方针的“左”的倾向

① 三十年代初,苏联的西洛可夫、爱森堡等合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已提出了”过程内部或质量内部的飞跃”的思想。毛泽东在 1936 年 11 月到 1937 年 4 月读这本书的中译本第三版时,在这些处作了批注。指出:“不但过程而且阶段凡有质的变化就是飞跃”。“一切客观过程都如此”,“这一认识却要紧”。李达在 1937 年 5 月出版的《社会学大纲》中,论述了”部分的质的飞跃”的思想。毛泽东读李达这本书时。

注意到了这些思想,在这些处划了杠杠、圈圈,但无批注文字。艾思奇在 1939 年编的《哲学选辑》的附录

《研究提纲》中,明确地使用了“部分的质变”概念。毛保东当年读过这本书,但在这些处既没划道道, 也无批注文字。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

在不断发展。在一九五九年底到一九六○年初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毛泽东的谈话自然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左”的观点。例如,政治方面的,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庐山会议是两个阶级的较量;“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具有客观必然性,等等。这些问题已有历史结论,不必赘述。在这里,着重指出以下关于经济关系方面的一些“左”倾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