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海顿的钢琴曲

提到海顿,首先会想到他是“交响乐之父”。他一生写了至少 104 部交响曲及大量的室内乐作品,这是他在音乐史上最大的贡献。他还写过不少歌剧及宗教声乐作品。同时,他在钢琴音乐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创造。

海顿 1732 年出生于奥地利农村一个小镇罗劳,1809 年逝世于维也纳。海顿的父亲是马车制造匠,母亲是厨师,幼年生活贫寒,很早就接触了民间音乐。六岁进入一个教会合唱团唱歌,并学习乐理、古钢琴和小提琴。八岁又转入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唱诗班。这里虽然没有正规的教育,但通过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海顿几乎是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必备的音乐技能。十八岁时因为噪子变声,被唱诗班解雇,他立即变成了维也纳街头的流浪者。幸亏偶遇旧友,才在一个阴冷的旧屋住下,使他喜出望外的是这里竟有一架被人弃置不用的古钢琴。后来他回忆说,每当他坐在那台破琴前面的时候,“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

这时,他只靠打零工过日子,但仍自学音乐理论,研究作品。直到几年后遇到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声乐教育家波尔波拉才有转变。他一方面为波尔波拉的声乐课伴奏,同时向他学习作曲。这使他获得了更系统的作曲知识。以后的数十年间,他就在为宫廷、王府、教堂作曲、演奏的工作当中,为人类创造了珍贵的音乐文化。

约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初,海顿与比他小了二十四岁的年青的莫扎特相识。莫扎特把海顿看作是自己的老师,天性谦虚好学的海顿也从莫扎特的作品中受到启发,两人自此保持了持久的友谊,直到 1791 年莫扎特去世。非常遗憾,学生竟比教师早逝了十八年。

就在莫扎特去世的前后,海顿又与年青的贝多芬在波恩相识。海顿立即看出了贝多芬非同寻常的天才,愿收他为学生。当 1808 年庆祝海顿 76 岁诞辰时,贝多芬曾令人感动地跪吻海顿的手。

海顿写下的钢琴曲至今没有准确的统计出来,这是由于有些尚待发现, 有些还须进一步确认。至今得到公认的已有五十几首钢琴奏鸣曲,其中 1788 年的几首明确注明了是为钢琴写作的,此前仍是为古钢琴的。此外,还有《变奏曲》、《回旋曲》等作品。

钢琴奏鸣曲是在海顿笔下得到初步完善和确立了基本形式的。具体表现在整体上由多乐章组成,其中至少有一个乐章(通常是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而奏鸣曲式已经是有对比主题组成的呈示部,之后的发展部(又称展开部),接着是对比主题在同一调性上的再现这种三段体的形式。后来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都是建立在海顿确立的基本格式之上的。

从小接触民间音乐,使海顿钢琴奏鸣曲的主题多有活跃、生气勃勃的特点。这也反映出海顿性格中乐观开朗的一面。所以,不同主题间的对比并不强烈,仿佛都是同一类颜色,只是深、浅、明、暗的程度不同。这些特点, 在早期作品中更为多见。

海顿的中期,尤其是晚期奏鸣曲,一方面受到莫扎特的影响,一方面也是他在不断深入新境界,音乐风格有所改变,增加了抒发内心深处情思的、甚至是带有悲剧性的因素。

尽管很长时间内,演奏家们没有把注意力的重点放在海顿的奏鸣曲上, 但还是有不少作品可以经常在音乐厅里听到。而且这种趋势显然还在不断增

加。

海顿的《C 大奏鸣曲》由于被收入《小奏鸣曲集》中,几乎是钢琴学生都弹过的,成为人们非常熟悉、非常喜爱的一首乐曲。据推测,这是十八世纪七十年代的作品,属于他创造生涯的中期。乐曲分为快、慢、快的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第一主题是快板奏出的:

我们很容易体会到音乐的欢乐、跳动,而且还诙谐。末尾引出的左手三连音,后来几乎遍布整个第一乐章,将音乐贯穿在统一的活跃气氛中。经过一段小的发展、过渡,转属调(G 大调)的第二主题,请听,音乐并无质的变化:

第二乐章是很慢的慢板,F 大调,音乐象是深思、诉说,右手的曲调是这样的:

弹奏这个乐章很自然地会想起莫扎特《C 大调奏鸣曲》的第二乐章。由于无法确定两部作品各自写作的确切时间,不便说谁影响谁。但是总可以看出海顿的中、晚期与莫扎特是有不少共同追求的。

第三乐章是 C 大调的快板,回旋曲式。

《D 大调钢琴奏鸣曲》是另一首同期的作品,也是快、慢、快的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第一主题不但欢快,而且热烈: 第二主题的基本色调并无改变:

在后面的发展中,使用了比《C 大调奏鸣曲》更丰富的手法,但更引人注目的还是第二乐章,d 小调,广板,出现了悲剧性情绪,与前后乐章产生鲜明的对比,据此可以推断,这首乐曲创作的时间可能晚于前一首:

头一个中、低音乐区的密集小三和弦强奏出来,心情沉重、痛苦。带有符点的旋律线,时疏时密,哀伤地吟诵着,迂回在各个声部上。仔细听,延留音乐造成的不协和音(大七度、小二度)都在表达着这种心情。象这样在音乐里诉说哀痛,在通常是“乐天”的“海顿爸爸”那里,并不多见。

《E 大调奏鸣曲》是一首海顿晚期作品。

这是海顿最宏大、最杰出的代表他最高艺术成就的钢琴作品之一。写这部作品时,海顿已年近六旬。在这样的年纪,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这,音乐已远不是单纯的喜与忧,而是深刻、力量、富于哲理性。我们只领会一下其中的第一乐章。第一主题,快板:

开始是短促、警觉的音型,接着是抒情性的上行主三和弦,最后留下一个轻轻的、却又迫使听者寻求解决的问号。接着,这段音乐整个模进,然后右手迸发出一串音流。第二主题是(只列出开头):

让人感到一阵阵热烈的、不断向前推进的力量。

两个主题提供了多种不同性质、互相对比的戏剧性音乐材料。这些材料都得到了充分、精心的展开,构成一幅宏大的音乐诗篇。其中有抒情、有期待、有思索,然而占主导地位的是自信、深沉、奋进。

在第一主题的谱例中,包括有■的节奏型。这个节奏型和我们都熟悉的贝多芬作品中“命运的敲门声”的节奏是一样的。这个因素在这部作品中得到相当程度的发挥。不仅这一点,整部作品的气质都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到贝多芬。可以说,海顿在这里开辟的道路是直接通向贝多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