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奏鸣曲》

肖邦的《奏鸣曲》中,演奏得最多的是 bb 小调和 b 小调两首。

《bb 小调奏鸣曲》完成于 1839 年。乐曲分四个乐章。对于乐曲的形式结构,人们多有不同看法。比如舒曼就以为不该叫作“奏鸣曲”。多数意见认为,构思的原则还是奏鸣曲式的,只不过不是传统规范中的奏鸣曲罢了。这是肖邦创作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乐曲的悲剧性、戏剧性,以及宏大

的规模,都堪与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相媲美。第一乐章开始有四小节缓慢的引子,立刻将听者引入悲哀、疑虑、沉重的情绪中。第一主题是急速的短句,被惊惶不安的气氛笼罩着。第二主题在 bD 大调上,情绪趋于平稳,但仍不能说稳定。第二乐章是快速的谐谑曲。名为“谐谑”,情绪上可不是诙谐的。正相反,有人形容这乐章是“犹如低云密布,雷声隆隆,大风咆哮” 的感觉。第三乐章是著名的《葬礼进行曲》,经常被单独拿出来演奏,许多国家在悼念对国家民族贡献卓著的人物去世时,都演奏这一乐章。音乐生动、鲜明地描绘出送葬的行列步履沉重的由远而近的形象。中段的一条旋律既象来自明媚的“天国”,又象是对死者高洁品格的回忆:

俄罗斯著名评论家斯塔索夫说这是“绝无仅有的作品”,是“在钟声悲鸣中

整个人类沉痛的行列”。李斯特说“这里哀悼的不仅是一个英雄的逝世,而是整个一代的死亡”。据说肖邦本人从不拒绝弹“葬礼”,但弹完后就不再弹任何别的音乐了。最后一乐章极为别致,没有和声,是双手相距八度奏同音的疾速音流。大钢琴家鲁宾斯坦说这是英雄和无名战士“墓地上一阵阵吹不完的风的天才描写。”

《b 小调奏鸣曲》写于 1844 年。也是四个乐章,同样是肖邦最宏伟的作品之一。不同的,是明朗、抒情的成分多一些,而戏剧性的对比、冲突同样存在着。整个音乐所包容的艺术形象异常丰富。第一乐章第一主题本身,就包含着潇洒、敏捷、刚毅、有力等的性格;快板:

第二主题是柔美如歌的。有人说象夜曲,然而是“早晨的夜曲”,象是在早晨的新鲜空气中,还飘散着的花朵香气呢:

以这两个主题为基础的整个第一乐章,乐思丰富,优美,有人甚至说“优美得没法形容”。

第二乐章是优雅轻快的谐谑曲,评论家说“不但有谐谑曲明朗清脆的音响,而且也有一种超凡的、可爱的、急躁的性格”。

第三乐章是很慢的慢板。三段体。歌唱性的 B 大调主题基调明朗,又有庄重、静穆感,很象一个人在大自然中慢步静思。E 大调的中段有点冗长, 可那浪漫、梦幻般的色调,使人听而忘返。

第四乐章回到 b 小调,极快板。音乐一扫前两个乐章那些安祥的情境, 刹时变得猛烈、激动,很快变得雄心勃勃、坚韧不拔。主要乐思的核心音调是:

乐章的结尾部转入 B 大调,壮丽堂皇,有如英雄胜利的振臂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