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国家·利益

有国家以来,国家利益就伴随而生,并在国际和国家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可预见的未来,无论国际形态发生何种变化,只要还存在多个国家,国家利益就将继续发挥牵引性的作用。

何为大国A

何为大国?古代的大秦帝国、汉帝国、唐帝国、元帝国、波斯帝国、罗马帝国,以及近代的大英帝国、苏联、美国等,都是大国。每一个时期,都会有这样的国家,它们比其他国家更加强大,它们决定着国际问题的处理方式,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它们就是大国。它们是世界棋盘上的棋手,其他国家多是棋盘上的棋子。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政治是国际政治、体系政治,更是大国政治。

A 载《国家利益拓展与军事战略》,时事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写于2007年。

一、国家是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种组织形式

国家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组织形式。恩格斯认为:“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又无力保全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A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首先是社会发展进程中需要的一种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既可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又可以使各方矛盾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恩格斯对国家的论述包括三重含义。首先,国家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形成的最高级的、最有效的能够保护和实现个人与群体利益的社会组织形式。与其说它是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不如说它是社会各群体利益协调发展的产物,是实现社会各群体利益的最佳组织形式。其次,按照马克思与恩格斯阶级斗争学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群人实施统治的组织。再次,国家是指维护这种阶级统治和各群体利益协调发展的政府机关,它包括政府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

本质上,国家是一个拥有特定人口、占有一定领土的组织。国家作为一种组织,与其他组织存在明显差异。它具有唯一性,在同一领土范围内只有一个行政主体,不允许境内的其他行为体享有主权;它是集权的,上层拥有对下层的领导管理职能;它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存在行政协作关系。它必须具有维护这种独特生存与生活方式的能力,即维护国家生存与安全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源于军事实力。从而自主有效地对内部实施控制,不允许其他国家挑战介入。在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非国家组织也在发挥重要作用,但国家仍是社会发展中影响最大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印度前陆军参谋长K·森德吉指出,只有国家拥有技术和工业基础能够转动战争机器,唯有国家拥有从事运输和在陆海空天空间中维持这些战争机器的后勤基础设施,同时也只有国家有能力给世界制造大乱。所以,世界秩序围绕国家构建。

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国家至少需要三个基本要素,一定面积的领土、一定数量的人口和武装力量。其中,领土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国家主权的基本含义,就是对地球上的某一部分领土享有排他性的管理控制。在自己的领土上,国家日常地进行仲裁和实施法律。国家必须保证领土完整,保证其不受外部其他政治权力的入侵。A 国家与领土的关系至关重要,一位罗马法学家认为,国家并不是拥有领土,它本身就是领土B。在国家生存发展过程中,人口同领土一样扮演着基础性作用。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讲“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就是看到了人口的巨大作用。武装力量存在是为了保证国家生存与发展,保证领土和人民不受侵犯,是国家主权存在的前提。有学者认为,“如果有效地挑战一个国家对自己人口和领土的控制,实际上就是剥夺国家实施控制的能力。一旦付诸实施,任何挑战就必须采取武装冲突的形式,经受武力的考验。”C

A [ 美] 贾恩弗朗哥·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B [ 美] 贾恩弗朗哥·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C [ 美] 贾恩弗朗哥·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随着时代发展,国家的职能在发生变化,已经超出提供生活资料和维护基本安全的范畴,保障人民权益、促进人民发展的角色更加突出。在早期,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限制,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时期,都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对国家没有选择的机会,通常是被动接受国家的选择。随着社会进步,人们活动空间不断增大,人一生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多个国家。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增多,可以发现有些国家对人民发展保障比较合理,而有些相对滞后。人们往往会选择那些利于发展的国家去生活和定居,从而出现大量的人才流动。于是,有的国家发展更快,有的国家相对落后,在国际范围呈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以争夺人才、夺取优势的态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竞争是政治、经济、军事、民心、体制、制度的综合竞争,只有推动文明进步的国家才能成为未来的世界大国,成为所谓的新型文明大国。

二、大国就是指强国的意思

“大”的含义有很多:一是指在面积、体积、数量、力量等方面超过普遍情况或超出所比较的对象;二是表示大小的程度;三是指程度深;四是指第一的、最高的。A

通常所说的大国,实际是指强国的意思。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使用“Great Power”而不是“BigCountry”表述大国,突出了国家实力强而不仅是块头儿大的含义。马丁·怀特指出,大国是指具有普遍利益的国家,它拥有同国际体系一样广泛的利益,这在今天意味着世界范围的利益。B 他认为,不需要界定那么多的标准,在任何时期,大家都知道当时的大国是谁。汤因比认为,“可以将大国定义为能够施加与其活动范围的最广义的社会范围同样广泛影响的政治力量。”巴里·布赞认为,国际关系一直是由相对少数的若干大国所主宰,从一个到数个不等,这些大国就是所谓的世界格局中的“极”,它们的多少和实力差别决定了世界格局是单极、多极还是其他。C 拿破仑曾讲到,处于巅峰时期革命的法兰西共和国“无须得到承认,如同太阳不需要得到承认一样”。俄国政治家说,“大国不去等待别人承认,而是自己表明自己是大国”D。

因此,大国的重点在于突出国家综合实力强大,大国就是暗指“强国”的意思。这是18、19世纪将英、法、德等国称为“欧洲列强”,而不称为“欧洲列弱”的根本原因,也是当前加拿大面积很大但一般不被称作世界大国的主要原因。

A 《新华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81页。

B [ 英] 马丁·怀特:《权力政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C [ 英] 巴里·布赞:《美国和诸大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D [ 英] 马丁·怀特:《权力政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从上述可以看出,成为大国应当满足三点要求。其一,大国需要拥有和国际体系一样广泛的利益。1500年以前,大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具有广泛利益的国家,如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大秦、大汉、大唐以及春秋五霸等。1500年后,是指在世界范围拥有广泛的利益。其二,大国需要拥有和世界体系一样广泛的影响力。它可以对世界体系中的其他国家施加一定影响,而这种影响一般来说是没有成为大国的国家难以企及的。其三,大国必须能够以自己的实力捍卫、促进国家利益和影响。总之,大国是指拥有同国际体系一样广泛的利益,并能够使用各种力量保卫和促进这些利益的国家。

使用武力的决心和能力必不可少,通常在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具备诉诸武力和打赢战争的能力。有学者指出:“大国,正如其名称所指,是谋求权力的组织,亦即最终诉诸战争的组织。它们也许还有其他目的—其居民的福利或者统治者的辉煌,但是对它们根本的考验是看其是否有能力进行战争。”英国著名学者巴里·布赞认为,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战争是决定进入和退出全球层面列强的首要决定因素。A 美国学者迈克尔·曼德尔鲍姆形象地描述为,当一个强国(power)打败了一个强大国家(great power),它也就成为了一个强大国家(greatpower)。

A [ 英] 巴里·布赞:《美国和诸大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4页。

可见,打赢战争至少是大国身份的一种体现,是国家实力达到一定程度的展现。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世界对法国的大国地位普遍提出了质疑,原因是怀疑法国是否具备使用武力维护利益的能力。再如,冷战期间,英国下决心远赴数千公里打赢与阿根廷的马岛战争,向世界展示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和能力,努力表明英国还是世界体系中的大国。

三、大国需要一些基本构成要素

在国际社会中,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机会成为世界大国,这需要以一些基本要素为基础,而且这些要求正不断提高。有学者认为,世界大国至少具备四个条件:众多高素质的人口,辽阔广袤的疆域,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以及所谓的“软权力”。A 有学者讲到,世界强国所追求的伟业有三重性:

为国家利益提供军事安全,满足国民的经济需求,保证经济持续增长。B 也有学者指出,大国显然要在构成实力的某些方面比一般国家强大,如在人口、领土范围、工业资源、社会组织、历史传统以及志在强大的决心上。C 这些要素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程度不同。一般来说,成为世界大国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A [ 美] 保罗·肯尼迪著,陈景彪等译:《大国的兴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序言第19页。

B [ 美]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431页。

C [ 英] 马丁·怀特:《权力政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一是庞大的领土面积。大国虽然并不等同于面积庞大的国家,但是拥有庞大的领土面积对于一个大国来说至关重要,是成为大国的基础要素。领土是一个国家数代人经过努力获得的生存空间,是国家实体延续的物质依托,是民族传承的最为精华的东西,虽然它不是成为大国的唯一要素,但是领土的重要性已经被实践反复证明。许多战争尤其是争霸战争都是围绕领土争夺展开的,法西斯日本和法西斯德国更是毫不掩饰地声称是为了谋求本民族的生存空间。俄罗斯之所以长期保持大国地位,与它拥有庞大的军力、广阔的土地、高效的动员体系和集权政治密不可分。某种意义上,拿破仑和希特勒称霸欧洲的事业都毁在了对俄罗斯这片遥远、广袤和寒冷土地的征服上。A

二是大量高素质的人口。对一个国家来说,人口数量和质量协调发展极其重要。随着科技进步,人的素质向更高层次迈进,人口质量的作用更加突出。但是,并不否认数量的重要性。有学者观察,人口数量与大国地位密切相关。尤其是,当具有相似政治能力的国家处于相同发展阶段时,具有人口优势的国家将占据主导地位。B 历史上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国,或者是本身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口,或者其殖民地的人口数量十分庞大。目前,世界上一些影响较大的国家人口数量都很大。例如,美国拥有人口3.27亿,俄罗斯1.46亿,中国13.9亿,日本1.3亿。历史轨迹表明,人口数量变化往往是世界重心转移的重要征兆之一。古代罗马和中国汉唐王朝都拥有当时地区体系内最为广大的人口;工业革命使欧洲人口大增,进入世界人口密度较高的前列;美国南北统一后,人口有了较大增长,为加快国家经济发展和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基础。但是,人口数量过大也会成为国家发展的负担和阻力。

A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B 朱锋、[ 美] 罗伯特·罗斯主编:《中国崛起:理论与政策的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三是稳定统一的政治。稳定统一是国家高效运转的基础,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历史实践表明,一个处于分裂动荡的国家是不可能成为世界大国的。例如,俾斯麦治下的国家统一为其带来了欧洲大国的美好前景,南北统一同样使美国迎来了成为世界大国的发展机遇。一个面积和人口都很巨大的国家,有一个优秀的领导集体,国家保持稳定统一,内部不出乱子,外部力量是难以阻止其进步的,假以时日将成为世界大国。

四是制度和组织创新。政治稳定统一最终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制度和组织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采取更好的形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动、组织和协调各种资源朝富强的目标前进。有时候优秀的个人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无论多么优秀的个人也无法代替制度。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执政之初曾向张玄素请教治国之道。张玄素以隋朝的例子回答:“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因此,创新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制度和组织方式至关重要,是确保各国繁荣昌盛的根基和机制。每个国家,都需鼓励优秀人才、优秀资源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开放包容、灵活创新,推动国家走向强盛。

五是强大的军事力量。军事力量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支柱,是成为大国的必要条件。历史上的大国,虽然不全是依靠军事力量在战争中实现崛起,但至少每一个国家崛起过程中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可以不主动使用武力,但绝不可以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绝不可以丧失使用武力的能力。历史在发展,大国的门槛越来越高,对军事实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六是大力发展与时代结合紧密的领域。充分把握时代特征,大力发展与时代紧密结合的领域,才能实现快速崛起。15世纪,西欧国家充分把握了海洋连通的发展机遇。16世纪,荷兰敏锐捕捉了全球贸易的大好契机。18世纪,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充分发展海上力量谋求制海权,为成为世界帝国奠定了基础。20世纪初,美国开始加速发展海上力量和全球贸易和新的领域,在两次世界大战后优势突出,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可以说,15世纪以来的全球视野和制海权,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贸易,20世纪的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等都是与时代结合紧密的领域,它们在国家崛起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时代发展,对国家有重要拉动作用的领域也在发展变化,往日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因素在未来不一定能够继续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一般来说这种作用在降低,被新的领域所代替。从当前趋势看,信息、空间、海洋、网络、生物、智能在未来发挥的作用不断上升。

每一个时代都有引领时代发展的关键领域。近代以来先后出现过海洋、电力、机械制造、信息技术等,至今这些领域仍在发挥重要的作用。德国、英国、日本、美国等一些大国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导向,促进和引导了这些关键领域的发展,进而走上富强之路,先后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相对而言,近代中国走向没落与自我封闭的政策密不可分。拿禁海来说,西方国家挺进海洋的时候,我国近代王朝却自绝于海洋之外。对国家而言,违背了时代发展大势,影响国家对新领域的开发拓展。对军队来讲,大清虽有北洋水师、南洋水师,但由于作战方式与生活方式、生活环境脱节,在人们缺少生活体验的领域空间作战,终会战败。历史规律表明,军队组织形态与社会组织形态高度匹配的时候,最能体现时代水平,最能高效产出作战能力。蒋百里在《国防论》中讲道:“我于世界民族兴衰,发现一条根本的原则,就是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相离者弱,相反则亡。”按照这一原则,确定未来军队,必须着眼社会形态发展趋势,使作战方式与生产方式、组织结构与社会结构高度一致,始终体现人类社会进步中最先进的组织形态。

成为大国的要素还有很多,如不断创新的科技竞争能力、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等。21世纪以来,具有上述这些基本条件的国家已经不多了。随着历史上的一些大国衰落为一般国家,只有少数国家在未来还具有世界大国的潜力。有人把它们称为最后的大国,也有人把它们所构成的格局作为世界从无政府状态向世界政府状态或无霸权时代的过渡。具有这种可能性的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如果欧盟继续前行越来越像一个国家,那么还有欧盟,如果它们继续四分五裂状态,将缺少世界大国的潜质。或许还有日本。有人也许会提到印度,但从现实的状况看,好像印度难以具备世界大国的潜质。A

A [ 英] 巴里·布赞:《美国和诸大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巴里·布赞认为,除了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外,“冷战后,大国行列由英国/ 法国/ 德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所占有。印度正在激烈地敲着这扇大门,但是既无实力和得到正式承认,也没有被其他者考量享有该地位的资格。”

帝国是怎样炼成的? A

每个时代,都有一些大国居于主导地位,其中对世界格局影响较大的可称为帝国。许多人都在探索帝国何以形成,何以辉煌。《上帝与黄金》一书认为,自16世纪以来,每一个世纪英美人都面临威风凛凛的对手,而每一个世纪结束时英美及其领导的世界秩序都变得更加强大。换句话说,它们击败了一个又一个战略对手,它们赢得了一场又一场重大胜利,它们巩固了盎格鲁—撒克逊缔造的帝国。在世界格局加速调整的今天,它们又一次面临各种类型的挑战,盎格鲁—撒克逊人能够再次赢得胜利吗?带着这个问题,回望近代历史,更加有助于洞察帝国形成的轨迹,走好未来的路。

A 载《光明日报》,2015年4月28日,原文是为《上帝与黄金》一书做的书评。

帝国需要去经营。每一个世界帝国都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努力经营出来的。500年前,英国绝对不是世界上的主导国家,当时的葡萄牙、西班牙、奥斯曼帝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都在相当程度上远远领先于英国。300年前,美国也绝不是最有希望的那个国家,当时的俄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甚至大清帝国都看起来要比美国的发展势头好得多。但正是英国、美国领导了世界300多年,之所以如此,是它们主动经营的结果。有人说,因为它们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实际上,这只是帝国形成中的原因之一。而且,地缘态势的好坏,也是经营的结果,而不是起因。15世纪,英国的地理位置根本谈不上是有利的,它处于欧洲文明的寒带和半冻带的边缘,其港口远离地中海和经过好望角航线这些有利可图的贸易路线,远离欧洲政治中心。17世纪前,美国所在的北美洲还只是一个“文明人”不愿意涉足的地方,是一个连印度地理位置都不如的世界角落,更不用说什么地缘优势了。建国初期,美国也只有13个州,根本没有东西皆邻大洋的地缘优势。后来,它们之所以成为世界帝国,在于积极进取,在于主动经营。当前,多个大国都在加大经营力度,美国企图重新获得绝对优势,日本考虑美国衰落后以日本为中心接收美国的盟友体系,俄罗斯加紧恢复昔日辉煌。谁能胜出,重在经营,重在落实。

帝国需要大战略。对于想成为帝国的国家来讲,大战略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要有。这个大战略,不一定要写在纸上,不一定要每天念叨,但是一定要有,或者深藏在心底里,或者铭刻在灵魂处,或者凝固在血液中。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塞尔·米德认为,在英国、美国成为帝国的过程中,它们的大战略并不是有意为之,但仿佛是一直存在的。他认为,英国与美国同是盎格鲁- 撒克逊民族,或者叫作英美人,英国是美国起源的母体,美国是英帝国在大洋彼岸的强大衍生物。他在《上帝与黄金》一书中讲道:英美人确实有一个主导世界的总体规划,三百年来他们都忠诚地依此行事。通过自然而然地行事,通过遵从地缘、文化和社会的逻辑,先是英国人,后来是美国人恰巧走到一条在国际社会上管理自身事务进而管理国际事务的路上,这条道路为获得持久的全球权力做好了准备。从战略视野看,英美的谋划都是全球性的,很少单纯从某一个局部考虑问题。他认为,英美国家主要的野心不是主宰一个特殊的剧场,而是主宰世界每一个剧场演员们生活环境的结构模式。无论是欧洲政策、亚洲政策、非洲政策,还是中东政策,这些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对由这些政策捆绑在一起的体系达成控制。他们喜欢从世界视角看问题,喜欢从战略利益作谋划。当前,美国仍然有一个基本的大战略。在国际方面,是分而治之的均势制衡战略,防止其他大国出现不利于美国的组合;在军事方面,是维护超强军事优势,向对手纵深推进的前沿军事存在,将威胁与动荡推向其他国家的前沿和纵深;在经济方面,通过美元和一系列机制体制,以及必要时强硬的贸易打压、金融运作,努力维护美国的持久繁荣。

帝国需要做事情。帝国大厦不是一天建成的,更不是依靠宣传和口号建成的,主要是靠扎扎实实做事累积而成。不做事,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只有扎扎实实去做了,才是通往世界大国的正途。《上帝与黄金》一书指出,近代大国兴衰的宏伟历史都是扎根于无数个平凡的小事,如同饮料的调配、捕鼠器和剃须刀的发明,如同电灯、火车和电脑的创造。英美人建立的金融基础设施在过去的三百年间协助英国和美国赢得了战争,改变了世界经济和政治版图。它也促进英语世界的发展,助其对世界文化和社会产生有史以来比其他文化更为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对不断改进、修修补补的狂热并不仅限于金融市场,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组织方式、新的运动方式、新的市场战略、新的媒体、新的交通、新的研究资助,过去三百年间这一以英美为中心的全球性运动对世界的改变超出我们的认知,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也建立了世界权力和贸易的新模式。想做事,做好事,就需要一个稳定、开放、创新的社会体系。《上帝与黄金》一书中讲道,如果没有多元化的创新思路相互竞争,社会创新和变革的速度将会放慢,因为保守的惯性力量会自以为是地认为是在增长,而且不会遇到挑战,实际上是在保守僵化中后退。基于此,该书认为,开放社会、国际贸易和世界权力一起,构成了海权帝国的秘密,是过去四百年历史的主要驱动力。

今后一个时期,大国战略竞争加剧,世界格局深刻调整,新一轮国际权力转移拉开序幕。上帝会不会再次青睐盎格鲁—撒克逊人,下一个帝国将从哪里升起,都值得深思。《上帝与黄金》一书认为,从长远看,虽然美国衰落的幅度尚不确定,但面临诸多挑战,难以保持世界中心的“单极”地位,可谓相对坦诚的评介。

从利益强度理清纷乱的国家战略关系A

随着国际体系深刻演变,国家之间分化组合日趋复杂,不同国家之间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战略关系。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多边与双边关系相互交错,经济、外交、文化与军事、政治混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如何区分其中的战略关系,显得更加困难。如果从国家利益强度入手,就会发现,各类战略关系其实有很大不同。

一、国家利益是区分敌我友的基本依据

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总和。B 组成国家的要素有许多,一定范围的领土、人口和武装力量必不可少,有效将三者连接在一起的是它们共同构成的国家利益。

A 载《国防》,2008年第4期。

B 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战略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在古代,国家利益就备受重视。中国古代充分认识到利益在各种事务中的重要性。墨子说,兼相爱,交相利。A 荀子说,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B 司马迁在《史记》中讲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C 西方古希腊时期,国家利益已被认为是代表了所有公民的根本利益,在国家利益需要的时候,公民可以响应国家号召投入到保卫国家的伟大行动中去。雅典领袖在号召人民支持国家的战争政策时讲道,对于公民的福祉来说,国家的伟大远远优于集体性屈辱下的个人幸福。伟大的国家,也许不一定能使某人达到充分的富裕,然而如果他的国家毁灭了,他也必将随之毁灭;而繁盛的国家,则以其共有的财富给予每一个不幸的人以救赎的机会。D 到了近代,国家利益成为国际政治中的核心概念,成为区分国家战略关系的根本标准。

A 洪兵:《国家利益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B 《荀子集解》,载《荀子集成》第3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

C 《史记·货殖列传》。

D 李景治等著:《国际战略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二、不同的利益强度对应不同战略关系

利益强度是指某种利益对国家的重要程度。有的学者将利益强度区分为核心利益、重大利益、一般利益和次要利益四个层次,也有的将它区分为根本利益、一般利益与边缘利益等。在国际社会中,不同的利益强度对应不同的战略关系,决定国家战略关系的紧密程度。例如,美日战略关系就与中美战略关系有很大区别,而英国、俄罗斯的战略关系也与英美战略关系存在本质差异。

首先,建立在生存和安全利益基础上的战略关系最紧密。无论哪个国家,最重要的都是生存和安全利益,最优先考虑的都是生存和安全问题。当一个国家面临安全威胁或遭到攻击的时候,就进入了生存和安全利益的范畴。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战略关系,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战略关系。例如,美日同盟、美英同盟关系等。

其次,建立在经济联系基础上的战略关系弱于安全关系。相对于生存和安全利益而言,经济利益的重要程度要弱一些,通常属于国家的重要利益或一般利益。因此,建立在经济利益基础上的战略关系,是普遍意义的战略关系。有些时候,虽然不同利益可以转化,经济关系能够对生存与安全利益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很难上升到生存和安全利益的程度。例如,尽管中美、中日贸易往来比较多,但无法达到美日同盟关系的深度,除非出现实力逆转、形势突变等情况。

国家利益强度的差异直接影响国家关系的紧密程度。当低层次战略关系与高层次战略关系发生矛盾的时候,各国都会依据高层次的利益需求,决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虽然与德国有较大经济联系,但当战争爆发时,英国仍会把法国作为盟友,共同对抗德国。再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数额更大,但是美国在地区事务中仍会以安全利益为重。

三、从国家利益强度处置国家战略关系

随着经济联系深入,世界各国都存在贸易往来,但并不代表它们之间的战略关系完全相同。实际上,经济普遍联系背后充斥着复杂的利益问题,不仅有合作性质的利益、借重性质的利益,也有竞争性质的利益、冲突性质的利益。应当依据利益强度,合理处置各种战略关系。

一是依据国家生存和安全利益需求,构建稳固的战略关系,确保有一个扎实的安全根基。在我国由大向强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些国家与我国的生存、安全利益密切相关。应当首先依据国家生存和安全利益的需求,与这些国家构建紧密的战略关系,打牢国家发展的安全根基,避免遇到困难时孤立无援、缺少支撑。在此基础上,优先构建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为突破国家战略影响上升的安全困境提供有利条件。

二是根据利益强度的轻重缓急,科学区分朋友、对手,制定相应的对策。国际社会存在许多国家,对于不同国家,不可一概而论,不宜对所有国家都存在类似幻想,不宜对所有国家都采用同样的思路。在每一个时期,都应依据国家利益强度,明确标准,区分谁是朋友、谁是伙伴、谁是对手,针对不同类别的国家制定相应的经略目标、手段举措和处理关系的方式方法。每过一个时期,结合形势变化,定期评估,做出调整。

三是以经济联系为纽带,不断深化深层次的利益联系,改善战略环境。当前,我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有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有一些共同的、交叉的经济利益。但是,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还不够,事情发生时还是各管各的,以至于出现经济发展靠中国、安全保障靠美国的战略悖论。应以经济合作为基础,逐步拓展政治、安全乃至生存利益方面的紧密联系,营造经济、政治、安全、生存合作关系,打造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四是大力提升安全能力,积极拓展安全范畴,为更广泛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安全保障。在我国周边长期存在“安全保障靠美国”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安全能力滞后,难以为相关国家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未来一个时期,需大力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在解决我国安全问题基础上,逐步向周边国家和相关地区拓展安全影响,采取灵活方式深化安全合作。当然,必须具备能力和意志,才有安全利益合作的可信度。同时,制定清晰的地区战略构想,明确地区战略目标任务和实现目标的思路举措,经过长期经营,达成一定的战略态势。

此外,对于十分顽固的利益矛盾,在做好斗争准备的基础上,可采用两手对两手的策略手段。一方面,不断加强政治与经济合作,营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局面。另一方面,以经济联系为纽带,与其盟友伙伴增强经济、政治、安全等各层面交流协作,削弱集团带来的压力。在符合我国战略利益的情况下,也可加强沟通协调,共同解决部分现实问题。对于无法改善的,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积极采用各类手段,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相互依赖是个伪命题A

在国际社会中,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紧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属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相互依赖关系,能够有效制约着军事冲突的爆发。实际上,这是一种谬论,是一个伪命题。

A 载《国家利益拓展与军事战略》,时事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客观地讲,可以概略地把“依赖”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经济依赖。这是最普遍的依赖关系,也是最浮浅、最脆弱的依赖关系。在国际社会,各国之间存在广泛的经济联系,或多或少地都有经济依赖关系。这种建立在贸易联系基础上的依赖关系,就像人与人之间的酒肉朋友一样,场面上、外交上很热闹,但到关键时刻既不会提供多大帮助,也不会对国际冲突产生多少制约。历史表明,即使经济依赖很深的国家,也无法阻止相互之间爆发战争。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经济联系非常深,互为双方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但这丝毫不会阻止两国爆发战争。当前,中美、中日经济依赖也比较深,但不能据此认为会阻止军事冲突。如果说经济依赖有些作用,那就是经济依赖可以为更深层次的战略联系提供便利条件。

第二个层次,是政治依赖。从依赖程度上看,政治依赖比经济依赖深得多,是能够制约军事冲突的战略关系。有时候,两个国家之间虽然经济联系不多,但政治上存在相互支持相互借重的现实需要,能够降低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例如,最近一个阶段,中俄之间存在政治借重关系。从经济联系看,中俄贸易需求不大,两国经济联系远远低于中美、中日经济联系。但在政治上,中俄两国联系紧密,双方都需要在国际舞台发出相互支持的声音,尽管也有利益不一致的地方。辩证地看,政治依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远比经济联系更为稳固、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政治依赖的现实性更突出、敏感性更强,因而也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如果政治需求降低,合作基础松动,那么这种依赖将会坍塌,从而影响到相互之间的战略关系。

第三个层次,是生存和安全依赖。顾名思义,生存和安全依赖,是建立在国家生存和安全基础上的战略关系。如果出现问题,将会危及国家生存,使国家陷于危险境地。说白了,是一种铁哥们式的关系,是盟友关系。这是国家间最深层次的依赖关系,能够有效制约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有效制止相互之间爆发战争。在重要时刻,任何国家都会首先从生存和安全的视角出发,以超越经济联系和政治姿态的标准去研判敌我友、决定取舍给。例如,虽然日本、美国都与中国有庞大的贸易额度,但到了关键时刻,美日还是会从安全角度考虑问题,它们相互之间的战略合作明显更多一些。要想化解这种依赖,必须从生存安全角度入手,改变各方安全需求,改变战略研判。

可以看出,国际社会上流行的“相互依赖”说法,主要是指建立在贸易联系基础上的经济依赖,没有充分考虑各国的安全需求、政治需求。历史实践反复证明,它是一个伪命题,经济依赖不足以消弭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不足以遏制战争爆发。更何况,许多经济依赖不是相互依赖关系,而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经济依赖。从国际斗争实践看,只有不断深化战略联系,推进到政治、安全依赖,才是真正的依赖,才能制约和避免战争。例如,美国与英国、中国与巴基斯坦,都属于既有经济联系又有安全依赖的战略关系,有效制约了军事冲突,确保了双方稳定的战略合作。因此,对于国际社会中的依赖关系,需要深入分析、准确研判。

国家利益拓展A

在国际社会中,就像谋求战略优势一样,每个国家,只要有可能,就会努力拓展国家利益。从本质上讲,国家利益拓展是国家综合实力及战略影响力持续增强,是国家走向强大的过程和体现,突出表现为经济利益、政治影响与军事实力快速发展。

基于此,有学者认为,“国家利益拓展是一国通过国际体系的互动谋求客观的基本的国家利益(包括生存、独立、经济福利、国家尊严等)进一步增加或增强的行为”。B 也有学者认为,国家利益拓展是指国家基本利益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基础上对外部环境主动性需求不断加强和延伸的一种状态。C

A 载《国家利益拓展与军事战略》,时事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B 参见林霖:《国家利益初探》,载《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32页;杨帆:《冷战后中国国家利益拓展与维护》,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6页。

C 刘刚、杨文玲:《我国国家利益拓展分析》,载《教学研究资料》2007年第5期,第37页。

一、国家利益是动态变化的

国家利益是动态变化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正因如此,才存在国家利益的拓展和收缩。在汉语词典中,拓展的意思是指“开拓、拓宽并加以发展”。A 据此,国家利益拓展的意思就是国家利益的开拓、拓宽并加以发展。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国家利益的开拓,在原有基础上谋求国家利益进一步增加的行为;二是国家利益从广度及战略领域空间的拓宽;三是国家利益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增强,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和状态。简而言之,国家利益拓展是指国家利益不断开拓、发展和增强的状态。其含义不仅包括努力增加增强的结果,也包括努力开拓的过程。

在现实中,国家利益拓展通常是全方位的,涉及众多领域和范畴,不仅包括有形空间的利益增加,也包括无形领域的利益延伸。一是在有形范畴上,实现广度性质的拓展,如经济利益、空间利益的拓展,历史上西方国家对外扩张过程中殖民地增多和势力范围增加多属于此类。二是在有形范畴上,实现深度、强度范畴的拓展,如古代王朝国家对周边地区控制程度的增强,管控力的增强,也有维护和巩固国家利益的意思。三是在无形范畴上,实现广度的拓展,如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国家利益进入信息领域等无形空间。四是在无形范畴上,实现深度、强度的拓展,如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影响力在国际体系中的增强等。

A 《新华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978页。“开拓”一词在《新华汉语词典》第539页中是指“创立,扩展”;“拓宽”一词在《新华汉语词典》第978页中是指“开拓使宽广”;“发展”一词在《新华汉语词典》第262页中是指“(1)事物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2)扩大。”

二、国家利益拓展存在历史必然性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国家利益伴随国家产生而产生,国家利益拓展具有历史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第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进步使国家利益范围增加。早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生活在河流平原附近,利益范围只能是生产生活所在的河流地域。随着发展,远古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从树叶和树木可以漂浮于水面的现象中,诞生了拼木为筏、坐筏漂流的实践,海上活动能力逐渐增强,一些海边进入利益的空间范畴。到15世纪人类可以在全球各大洋航行的时候,世界范围的海洋就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原因,飞机诞生使国家利益向空中延伸。到今天,国家利益已经涉及全方位多空间多领域范畴。

第二,国家实力和地位升降能够造成国家利益变迁。国家利益的基础是国家实力,它总是与国家实力变化成正比。当国家实力增加的时候,国家利益就会拓展。当国家实力衰落的时候,国家利益也会相应收缩。例如,强盛时期大英帝国的利益遍布全球各大洋,相对而言,今天英国的利益虽然也是全球性的,但是其范围和影响已经收缩了很多。

第三,国际法和制度变化会使国家利益出现变动。例如,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82年生效,沿海国家的管辖海域从12海里领海,拓展到从领海基线量起的200海里宽度的专属经济区和更大范围的大陆架,一些国家追求的利益范围因此加大。许多国家都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依据,谋求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在一些地区造成利益争夺和变迁。

第四,主观认知变化使国家利益认定范畴发生改变。一方面,在具体空间和时间,国家利益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主观认知变化而有质的改变。基于此,汉斯·摩根索指出,决定历史进程并改变地球面目的所有重大战争,都是为了实际利益而不是为了想象的利益而进行的。但另一方面,主观认知对国家利益的判断具有重要影响,一旦主观认知改变了,所认定的国家利益也会发生变化。有学者认为,“直接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不是观念,而是物质和精神的利益。但是,‘观念’造就的‘对世界的认识’却往往像扳道工一样起到确定方向的作用,使被利益驱动的行动沿着这个方向行进。”A

第五,国家战略指导能够推动国家利益向外拓展。不同的国家奉行不同的战略思想,一些国家主张维护原有利益,另一些国家主张追逐新的利益,谋求国家利益拓展。这种拓展集中体现在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利益拓展,也体现在向其他空间的利益拓展。例如,日本通过激活海外军事活动和特殊盟友体系,为其意志输出到其他地区提供了条件。再如,美国成功试飞X-37B 太空平台,意味着太空军事化进程加快,意味着美国利益加速向太空拓展。

A [ 美] 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导言第36页。

三、国家利益拓展通常面临三组矛盾

许多国家都努力拓展国家利益,从而一些国家成功了,一些国家失败了,一些国家消失了。之所以出现不同结果,与国家利益拓展面临的基本矛盾密切相关。通常,国家利益拓展面临三组矛盾,可能引发矛盾冲突。

第一组矛盾:利益拓展国与反拓展国之间的矛盾。尽管所有的国家都想变得更加强大,都想拓展国家利益,但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内,通常只有一部分国家能够拓展利益,而另外一些国家处于维持现状的状态,还会有一些国家利益受到损害。由于科技发展或其他原因,当国际体系整体利益发展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所有国家利益都在增长的现象。否则,就会存在利益拓展的国家与利益不拓展的国家,会出现利益拓展国家与反拓展国家之间的矛盾。当一个国家在利益拓展过程中损害了其他国家利益的时候,利益拓展国家与反拓展国家之间的矛盾就会激化。例如,历史上西方列强对亚非拉国家的殖民掠夺,严重侵犯和损害了当地人民利益,激起广大亚非拉人民的反抗。

第二组矛盾:同一时期多个利益拓展国之间的矛盾。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寻求利益拓展的国家不止一个,能够顺利实施利益拓展的国家也不止一个。它们之间由于利益拓展目标指向交叉,会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发生摩擦争夺,形成利益拓展国家之间的矛盾。加上与反拓展国家之间的矛盾,国际矛盾冲突就凸现出来。例如,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亚洲地区以武力扩张的方式寻求国家利益拓展,对亚洲各国产生威胁,直接造成亚洲国家与日本之间的矛盾;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区谋求利益扩张,与美国利益扩张的线路存在冲突,造成美日之间的矛盾。

第三组矛盾:利益拓展国家与维护霸权国家之间的矛盾。国际社会十分微妙,并不是单纯的利益拓展国与反拓展国之间的关系。霸权国家有时候扮演利益拓展国的角色,有时候也会扮演反对别国利益拓展的角色,主基调是维护和巩固霸权地位。由此,利益拓展国家与霸权国家之间存在矛盾冲突。以当前的战略态势为例,美国是维护霸权的国家,日本、俄罗斯、德国、中国、印度等国的利益都在拓展,只是拓展的方式和节奏不同而已。由此,美国与这些利益拓展国之间的利益协调比较复杂,它采取的手段是拉拢一部分,打压另一部分,分化新兴大国群体压力。

有学者指出,时代在变化,世界各国利益发展呈现非零和态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需要辨证看待。在部分领域或某些时期的利益发展是非零和的,而在有些领域和有些时期的利益则是零和的,甚至是冲突的,实质是零和与非零和共存的混合利益关系。

中国与西方国家利益拓展之异同A

新时代,中国利益呈现拓展态势,经济利益遍布全球,政治利益到达各重要地区,各种利益向海洋、海外、太空、网络等空间延伸,我国公民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而这些与历史上西方国家利益拓展相比,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不同。一方面,任何国家利益拓展都会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这是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另一方面,每个国家自身及所处时代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表现出一些独有的特性,是事物运行的特殊规律。

A 载《国家利益拓展与军事战略》,时事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一、相似之处:国家利益拓展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

中国利益拓展与历史上西方国家利益拓展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既是任何一个国家利益拓展无法逃避的普遍规律,也是大国崛起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一,国家利益拓展是国家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的过程。任何一个国家利益拓展的过程都是励精图治、实力积聚、战略影响不断上升的过程。在英文中,用rise 来表示。历史上的大国利益拓展无不如此。例如,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英国单纺纱工业一项,其生产力就提高300至400倍;1890年至1914年期间,德国煤炭产量从8900万吨上升到2.77亿吨,接近当时的欧洲霸主英国;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生产量比其他六国加在一起还要多,美国制造业人均生产总值几乎比英国或德国的高一倍,是苏联或意大利的10~ 11倍。A对中国来说,国家利益拓展的时间取向,与由大向强的时期基本吻合。改革开放数十年来,我国综合实力取得显著提升。如果再经过一个时期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就会迎来质变,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也会随之增强。

A [ 美]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145、204、320页。

第二,国家利益拓展过程中都会受到霸权国家的遏制。受到霸权国家遏制不是中国特有的“待遇”,历史上的大国在利益拓展阶段都会受到当时霸权国家的遏制、威胁,甚至冲突和战争。新兴国家想拓展战略影响,霸权国家想维护霸权势力,二者肯定会有矛盾,许多时候是不可调和的结构矛盾。例如,英国利益拓展早期,荷兰是当时海上霸主,英国在对外贸易、航海和造船方面远远低于荷兰,海外投资不到荷兰的1/15,船只不足荷兰的1/10,在地中海和西非沿岸到处受到荷兰势力的排挤。A 美国利益拓展过程中,欧洲人曾将美国人视为专制主义的妖魔,并抛出“美国威胁论”,当时法国《祖国报》有意将林肯与沙皇作为两个“邪恶轴心”并列,《美国祸害》一书甚至认为从门罗时期开始美国就对旧大陆怀有很深的敌意。B可见,新崛起国家利益拓展的需要与霸权国家维护世界领导地位的目标存在结构性矛盾,必然受到霸权国家的遏制。

第三,国家利益拓展需遵循客观存在的地缘战略关系。无论大国还是小国,都要受到地缘战略的制约。一般来说,距离大小与国家之间的影响力成反比,距离越近的国家之间相互作用力越大,相互影响也越大;距离越远的国家之间相互作用力越小,影响也渐趋减弱。表现在国家利益拓展上,就是由近及远的变化趋势。历史上国家利益拓展范围的演变都遵循这一规律,通常经历了内部整合、经略周边、本地区到其他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例如,美国利益拓展过程中,首先立足于国内统一发展,继而实行北美大陆扩张,推行“门罗主义”,巩固地区霸权,然后积极向海外扩张,倡导“门户开放”,而后通过参与两次世界大战成为世界霸权。中国利益拓展也受到地缘关系的影响,将走一条整合国内、经营周边地区、经略亚欧大陆、辐射全球范围的道路。

A 赵丕、李效东主编:《大国崛起与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6页。

B 张文木:《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第四,国家利益拓展都会受本国战略文化的深刻影响。战略文化是国家在运用战略手段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持久的、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与习惯性的行为模式。A它作为人们对国家生存与发展问题思考和处理的独特方式,具有强烈的连续性,对国家生存与发展方式的影响是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对国家利益拓展的目标、方式和能力构建也影响重大。在历史上,一些国家选择武力扩张和对外殖民掠夺作为利益拓展的主要方式,与其战略文化是相吻合的。中国是一个崇尚和平发展、担当天下情怀的国家,战略文化的基本内涵由和谐、统一、包容与天下情怀组成,中国利益拓展也必然体现着和谐、统一、包容与天下情怀的思想。

第五,国家利益拓展需要相应军事能力的有力保障。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间,军事力量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国家利益拓展必须得到相应军事能力的保障成为一条基本原则。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利益拓展的方式也不同,中国利益拓展不会重复西方国家以武力谋求霸权的道路,而是在和平、合作、发展中需寻求互利共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在没有强大军事能力支撑的背景下,就达到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利益拓展,必须有强大军力作支撑,必须遵循国家发展的自然规律,充分认识军事实力的重要作用,为国家利益拓展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A 徐根初主编:《中华战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第六,国家利益拓展需要国家实力各部分的协调发展。国家实力由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组成,国家利益拓展需要这些领域协调发展。保罗·肯尼迪认为,经济与军事力量是决定大国兴衰脉络的基本因素,任何一个大国的衰落都与二者密切相关,成为大国的国家无不是取得了经济与军事协调快速发展的国家。历史实践早就证明,只有强大的军事,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走的是一条畸形发展的道路;只有雄厚的经济财富,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到头来只能是任人宰割的肥猪。苏联由于过于突出军事而忽视经济,为其在美苏竞争中埋下失败的伏笔;宋王朝长期偏安于一隅,满足于经济繁荣的表象,终其历代都承受着屈辱和压迫;清政府后期则由于政治腐败,军事实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而遭受耻辱。这些都应当为中国利益拓展所警醒。此外,文化等软实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能够促进硬实力发挥、促进整体实力提升。

二、本质不同:中国利益拓展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

中国利益拓展与历史上西方大国的利益扩张有着本质区别,突出表现在国家利益拓展的目标、手段、方式、过程以及带来的影响等方面。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上战略环境的影响,也有主观上战略选择的结果,既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内涵的体现,也是21世纪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一,中国利益拓展是在核心利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背景下展开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中国是世界大国中唯一没有实现统一的国家。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尚未解决的关键利益—特别是涉及台湾和中国南海—的大国。”迄今为止,核心利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客观状况,暴露了中国利益拓展的脆弱性和局限性。国家利益拓展过程中,统一问题严重牵扯国家战略资源,影响战略运筹空间。霸权国家借此将势力深入到我国沿海,将我国力量长期压缩在第一岛链以内。一些国家在这一问题上向我国讨价还价,甚至敲诈。数十年来,台湾问题牵扯和消耗了我国太多的资源和实力,严重影响到国家安全发展,早已成为举国锥心之痛、心腹之患,以至于在国力运用上前后顾虑、左右掣肘,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束缚手脚、难以施展。

第二,中国利益拓展不以领土和势力范围扩张为目标,不谋求霸权。历史上西方国家在利益拓展过程中无不以领土和势力范围扩张作为目标。西班牙与葡萄牙曾经以佛得角群岛向西大约600千米处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将整个地球划分为两个国家的势力范围;英国在扩张过程中其殖民地面积曾达到3380万平方公里,比英国本土大120多倍;强盛时期的法国和德国,都曾经先后占有欧洲面积的绝大部分;美国通过购买、瓜分与侵占多种手段先后取得路易斯安那、佛罗里达、得克萨斯、俄勒冈与其他一些地区,在50年间扩张领土5525959平方公里A;日本从1894年实施扩张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侵占了半个亚洲。与它们不同,中国利益拓展不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不侵占他国领土,不谋求势力范围,不谋求地区或世界霸权,而是基于中国自身内涵式的发展为主,在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中加深联系,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维护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致力于建设一个和平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三,中国利益拓展奉行和平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近代历史上,西方国家在利益拓展的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战争,走的都是一条通过武力扩张、侵略和战争改变原先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进而建立新的霸权地位和国际秩序的道路。战争在西方国家的成长壮大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是战争催生了西方国家的诞生;二是通过战争削弱了抵抗势力,西方国家内部得到协调;三是通过战争获得国际资源的优先使用权;四是通过战争赢得有利发展环境,维护了利益拓展的态势;五是通过战争获得国际制度的制定权和主导地位,获得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和调配权。例如,18、19世纪,英、法、俄等欧洲大国通过战争夺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通过战争将战略影响拓展到西太和欧洲。与它们不同,中国利益拓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既是新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启示,也是中国人民根据时代潮流与世界共同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

A 赵丕、李效东主编:《大国崛起与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第四,中国利益拓展坚持互利共赢思想,维护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利益拓展无不是极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武力和商业活动中以满足自身需求为唯一目的,不顾及其他国家的正当权益,走了一条损人利己的道路,突出体现是对世界各国的殖民统治。它们不顾及土著人民的态度,赤裸裸地宣称对新发现的地区享有专属权,将当地的人民、资源和财富都据为己有。在此过程中,西方国家自己实现了发展、富裕和幸福,而所到之处为其他国家带来了落后、贫困和灾难。与之相比,中国的利益拓展既不是海外殖民,也不是争夺霸权,而是走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与所有国家发展平等互利关系,主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加大对贫困国家的援助,以赠送、投资、无息贷款、技术传授、建立经济发展特区等方式帮助一些国家实现发展,努力维护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使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近年来,我国秉持互利合作的思想,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互联互通互利、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上,推动共同发展。

第五,中国利益拓展以经济发展为主,不干涉别国内政,不附加任何条件。西方国家利益拓展,通常是武力开道、政治干预、经济跟随,采用武力侵占、政治敲诈和商业盘剥等方法,牟取巨大利益。例如,从1498年开始,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陆续到达印度,在印度政府同意或不同意的情况下建立了各自商馆,作为征服印度和亚洲的基地堡垒。随后,这些国家纷纷组建印度公司,并授予立法、司法和管辖权,建立军队、铸造货币以及对东方国家发动战争侵略的权利等。这一过程几乎是西方国家利益扩张的通例。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西方国家与非洲、拉美甚至亚洲一些国家的交往中,也往往以经济制裁相威胁,并在经济活动中附带一系列政治条件,提出各种政治要求。与之不同,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以经济共同发展为主,不干涉别国内政,不对交往国家强行附加条件。

第六,中国利益拓展对世界进步的作用是建设性的,不是破坏性的。西方国家利益拓展的传统道路给人类带来巨大破坏和灾难,伴随着它们每一次奋起,不仅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疯狂掠夺、血腥屠戮、人口贩卖和奴役,以及压迫民族和人民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和战争,而且还给世界和平与稳定造成巨大灾难。与它们不同,中国利益拓展对地区乃至世界发展都起到建设性的作用。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依靠自身发展解决了13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并超越美国拥有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率,还在非洲、拉美等一些地区援助当地发展。中国利益拓展的同时为地区和世界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机遇,维护了地区稳定和发展,始终是维护世界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英国学者司马安洲撰文指出:当今世界的和平亟须有助于稳定的新生力量注入和有别于西方的新领导模式涌现,“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国际争端与冲突,都从某种程度上暴露了近年来西方战略的失败。人们企盼世界和平的新希望,并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崛起的中国”。

国家利益拓展驱动军事战略调整A

国家利益是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客观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总和,是国家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国家利益在影响军事战略的众多因素中发挥着根本作用,它的变化必然要求军事战略做出相应调整。

A 载《国家利益拓展与军事战略》,时事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引入本书时内容有修订。

一、国家利益与军事战略的基本关系

国家利益是国家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军事战略是筹划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是武装力量建设和运用的方略,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在军事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安邦定国之途、强军兴国之道,是国家政治和国家利益的延伸。二者之间存在本质联系。

(一)国家利益是决定战争发生和发展的主导因素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国家利益是战争追求的政治目标,因此,战争也可以视为国家利益的继续。国家利益是决定战争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战争追求的政治目标,影响战争发展的全过程。

第一,国家利益是判断威胁的主要依据。判断威胁的依据主要有三:一是军事实力;二是战略意图;三是国家利益。三个因素都很重要,仅有军事实力和战略意图缺少利益驱动难以爆发战争,仅有战略意图和国家利益需求而缺少军事实力无法爆发战争,三者俱备的时候战争就不会太远。其中,国家利益又是决定战略意图的根本因素。

第二,利益冲突是诱发战争的根本原因。诱发战争的原因有很多,最为根本、最为普遍的是利益冲突。吴起指出,“凡兵之所以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A,争利是诱发战争的重要原因,其他各项也都与利益密切相关,并归结于利益。保罗·肯尼迪指出,1600年以后,列强舞台上最重要的特征是欧洲列国之间名副其实的多极政体的形成,各国不再为跨国利益、宗教信仰而战了,他们对战争或和平的决断,越来越受国家利益所左右。B

A 《吴子·图国》。

B [ 美]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69页。

第三,国家利益是区分敌我友的基本依据。曾任英国外交大臣的帕麦斯顿勋爵说,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追求那些利益是我们的职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打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美国、英国、苏联、中国以及世界上广大国家结成了志同道合的盟友。战争结束后,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以美英为首组建北约集团,以苏联为首组建华约集团,双方成为军事政治对立的敌人。从盟友到敌人的转变,都是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

第四,国家利益影响战争发展的全过程。国家利益冲突不仅经常导致战争爆发,还制约着战争规模的大小、强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以及战争手段的选择,影响到战争中一些重大作战行动的发起、作战样式的选择与战略武器的使用。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待欧洲和亚洲两个战场时奉行“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开辟第二战场时选择1944年6月实施诺曼底登陆,都是其国家利益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国家利益是军事战略指导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国家利益是军事战略指导的根本着眼点。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所构成的,国际政治中实际上最后的语言就只能是国家利益A。

A 倪健中:《国家安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首先,国家利益是判断战略形势的重要因素。国家利益在判断战略形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直接影响对战略威胁、主要对手以及主要战略方向的判定。威胁之所以是威胁,因为它危害到国家利益,敌人之所以是敌人,因为它是威胁国家利益的行为体。美国学者罗伯特·阿特认为,“制定一项大战略,最紧要的工作就是确定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一经确定,就会推动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与军事战略:国家利益决定了国家的基本方向,决定了国家资源需求的类型与数量,也决定了国家实现目标所必须遵循的资源运用方式”。A其次,国家利益是确定战略意图的基本依据。确定战略意图的前提是科学认识国家利益所在,在此基础上判定支持谁、打击谁和遏制谁,决定是否使用武力以及使用武力的程度。之所以能够把握一个国家战略企图的基本内涵,是因为他们的国家利益是客观的,是可以捉摸的。沃尔特·李普曼认为,国家利益“虽不是永恒不变的,但却是难变的。搞清楚一个国家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寻求的是什么,我们便可基本判明它还可能需要什么;知道它通常都干了些什么,我们便基本上可以预料它还将干些什么”。

再次,国家利益是军事战略指导的最终归宿。从本质上说,所有战略实践的最终目的都是维护或夺取一定的国家利益。或者是打垮敌人的军队增强对敌人的控制和影响,或者是占领敌国的领土扩展领土范围,或者是将大片土地变成殖民地谋取巨额经济财富,或者是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或者是抢夺势力范围,或者是占据更大的市场等。

A [ 美] 罗伯特·阿特:《美国大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三)军事战略的根本职责是维护和保障国家利益

军事战略的根本职责是维护和保障国家利益,无论制定还是实施军事战略都必须以国家利益要求为基本原则。

军事战略能否有效维护国家利益,直接关系国家荣辱、兴衰和存亡。国家竞争具有现实的残酷性。企业破产可以贷款经营,工厂倒闭可以重新开张,而国家灭亡难以再生。孙子指出,“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A 由国家领土、主权和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组成的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最重要的东西,其核心部分的丧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衰亡。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尤其是核心利益,古往今来世界各国无不把军事能力作为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军事战略的根本职责是维护和保障国家利益。一个国家内部通常存在多种利益,其中只有国家利益才是军事战略根本职责的维护对象,而不是某些个人和集团的利益。当然,在部分时期,也会存在个人利益、集团利益超越国家利益的现象,存在假公济私、以军事战略维护私利的情况,但是这种状况无法持久,久则国家走向衰亡或私利最终破产。历史实践表明,“每一次进步都是全局利益战胜局部利益的结果,每一次失败都是局部利益压倒全局利益、短期行为取代长远目光所致”B。此外,军事战略必须适应国家利益的发展变化,跟随国家利益的变化做好相应的支撑保障。

A 《孙子兵法·火攻》。

B 吕德宏:《从思想到行动—解读美军战略规划》,长征出版社,2008年版,“写在前面的话”第2页。

二、国家利益拓展与军事战略调整的规律

历史实践表明,国家利益拓展与军事战略调整之间存在着重要规律。

(一)国家利益拓展驱动军事战略发展

其一,国家利益拓展使战略目标内涵增加。国家利益没有到达之前,许多事物尽管十分重要也不会进入战略目标的视野。国家利益拓展到达,战略目标的范畴就会随之扩充。例如,17世纪初期,俄国占领西伯利亚之前,谋求在太平洋西岸的出海口还没有进入战略目标。1803年美国得到路易斯安那等地之前,也不会将争夺制海权作为战略目标。然而,一旦利益拓展到了上述地区,后面的要求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战略目标的范畴。

其二,国家利益拓展对战略能力提出需求。国家利益拓展使战略需求不断增加,必然对战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例如,19世纪后半叶,继在大陆掀起扩张狂澜、实现南北统一之后,美国利益拓展进入关键阶段,将目标瞄准海洋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但是,相对欧洲列强来说,美国的军事实力比较薄弱。这种情况下,国家利益拓展与战略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国家利益对战略能力的需求非常强烈。

其三,国家利益拓展影响战略部署的调整。国家利益分布影响到战略部署的基本格局,国家利益拓展造成利益分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战略部署的调整。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阵营倒塌,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进入国家利益拓展的又一个机遇期,重要利益的分布更加广泛。在此背景下,美国迅速调整战略部署,扩大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和海外设施的使用权,推行在世界各关键地区的军事存在。A

其四,国家利益拓展需要增强战略手段。随着国家利益拓展,所面临的威胁也会发生变化,需要相应的战略手段作支撑。17世纪,俄国利益不断向海外延伸,彼得一世针对只有陆军难以满足扩张需求的状况,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陆军的君主是只有一只手的人,而同时也有海军才能成为两手俱全的人。”B

A 梁月槐主编:《外国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 146页。

B 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组:《沙皇俄国侵略扩张史》(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6页。

此外,国家利益拓展还会对战略因素产生影响,驱动军事战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利益经过长时期的拓展,进入海外扩张阶段,影响军事战略的各种因素发生重大变化。

在军事理论方面,马汉提出“海权论”,指出美国的战略重心将指向海洋;在舆论引导上,斯特朗认为美国是上帝挑选出来领导落后民族的基督教徒,具有不可超越的能力A,宣扬新的“天定命运”学说;在地缘关系上,拉美成为美国的后院,使美国享有巨大的战略纵深;在文化发展方面,宗教和文化宣传成为重要的手段,试图将美国装扮成“说话温和,手握大棒”的形象。这些都对美国军事战略调整产生了推动作用。

(二)军事战略必须适应国家利益拓展

历史实践表明,军事战略必须适应国家利益拓展。军事战略适应国家利益拓展,能够为国家利益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国家利益拓展。如果不适应国家利益拓展,将使国家利益受到危害,使国家处于危险的境地。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利益拓展都与军事战略的保障密切相关,这一点显得尤其突出。

军事战略落后于国家利益拓展直接导致国家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1853年,俄国尼古拉一世企图通过发动克里米亚战争,夺取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实施南下扩张政策,谋求实现其确立在欧洲统治地位的战略目的。但由于军事战略与追求的扩张利益存在较大差距,无法同时对付土耳其和英国、法国这三个欧洲大国,致使俄国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几乎丧失在巴尔干和黑海方向长期侵略扩张所得到的一切利益。B

军事战略落后于国家利益拓展必然使国家丧失利益拓展的良好势头。公元1143年,葡萄牙在光复领土中建立,成为欧洲大陆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1443年,他们踏上探索国家强盛的道路,直到1487年,在几代航海开拓者的努力下终于发现“好望角”。然而,在商路即将打通的前夕,国家利益不断扩张的时候,遇到西班牙的挑战。由于军事战略长期落后于国家利益拓展的需求,在1490~ 1492年战争中葡萄牙战败,利益扩张势头受到阻遏。

A 张世平:《史鉴大略》,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0页。

B 赵丕、李效东主编:《大国崛起与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页。

军事战略落后于国家利益拓展容易引起其他的国家垂涎和武力掠夺。历史上,对于西方列强来说,依靠武力维护已经占有的利益与抢夺别国的利益始终是一对突出的主题。它们对利益的贪婪是无止境的,一旦有机可乘,就会充分发挥武力的作用,对那些无力维护国家利益的弱小国家进行抢掠,对那些战略能力落后于国家利益拓展需求的“同行”倒打一耙。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荷兰就是被“同行”挤垮的。

军事战略落后于国家利益拓展需求的矛盾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带来诸多问题。一般来说,国家利益拓展会面临诸多矛盾。一是拓展国与反拓展国之间的矛盾。一个国家在利益拓展的过程中侵犯和损害了他国的利益,会导致拓展与反拓展的矛盾。二是拓展国与拓展国之间的矛盾。在同一时期,寻求利益拓展的国家不止一个,相互之间由于目标指向的交叉会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发生摩擦,形成拓展者之间的矛盾。三是利益拓展国与霸权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三组矛盾是导致国家利益冲突的直接原因。A 如果军事战略落后于国家利益拓展需求的矛盾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会带来复杂的利益冲突,衍生一系列问题。

军事战略过于超前国家利益拓展,也会对国家可持续发展造成破坏影响。从军事战略指导的根本属性上讲,需要对未来一个时期的形势做出预测和相应的筹划准备,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如果对军事战略和国家发展缺少本质认识,军事战略超出国家承受限度,也会破坏国家长远发展。例如,冷战期间苏联将过高的资源投入军事发展,使国家整体发展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

因此,军事战略必须适应国家利益拓展,既要满足国家利益拓展需求,能够为国家利益拓展提供有力保障,又不超出国家长远发展承受限度,不影响国家可持续发展。走一条国防与经济良性互动,安全与发展相互促进的道路。

A 齐生平、臧士明:《国家利益与军事战略》,载《国防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第56页。

(三)核心利益拓展与重要利益拓展导致军事战略调整

国家利益通常可以分为核心利益、重要利益与一般利益,各类国家利益对军事战略影响的程度是不相同的。相对一般利益而言,核心利益与重要利益的拓展更容易导致军事战略调整。

核心利益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世界各国无不把核心利益的变化当作实施军事战略调整的根本依据。核心利益是关系国家生存、安全与发展的根本利益,包括国家领土、国家主权、国家安全以及在一些重要地区的关键利益等。核心利益一旦发生根本变化,会对军事战略产生重大影响,核心利益拓展能够为军事战略调整提出强烈需求和直接牵引。例如,1803年开始,美国通过购买、军事占领、兼并、瓜分等多种手段,先后获得5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种核心利益急剧拓展的现实状况对美国的军事战略提出强烈需求和牵引。美国在巩固既得利益的基础上,迅速实施军事战略调整,把取得对美洲的支配权作为战略目标,在“门罗主义”的口号下极力反对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并在支撑核心利益的过程中敢于使用武力。

重要利益是仅次于核心利益的利益范畴,如果重要利益受到损失,虽然不会直接危及国家的生死存亡,但会对国家生存、安全及长远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它通常包括,国家经济发展、通道安全、能源供给和在一些地区的重要利益等多个方面。冷战时期,一些国家也把意识形态看作是国家的重要利益。相对国家的核心利益而言,虽然国家重要利益拓展对军事战略调整的牵引不那么强烈,但是国家重要利益的拓展也往往能够触动军事战略调整。

一般利益比较广泛和普遍,如海外生态环境和一些地区的经济稳定等。由于一般利益对国家的影响层次相对较低,它对军事战略的影响并不明显,一般利益拓展通常难以促使军事战略调整。当然,并不排除个别情况下,也能够对军事战略调整产生较大影响。另外,核心利益、重要利益和一般利益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在不同时期,各组成部分的重要性会发生变化,一般利益也会上升到重要利益的程度。

(四)战略能力发展应当与国家利益拓展相一致

国家利益需求牵引战略能力发展,战略能力发展支撑国家利益拓展。二者保持内在一致,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战略能力与国家利益拓展相一致是维护国家利益必然要求。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全体国民生存和发展需求的高度凝聚,维护国家利益是国家行为的最高准则。战略能力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主要力量,必须与国家利益需求相一致,与国家利益拓展相一致。如果战略能力落后,要确保国家利益的安全,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例如,苏联解体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步步进逼,不断挤压俄罗斯在亚欧大陆、在独联体范围的战略空间。俄罗斯在向西方靠拢之梦破灭的同时,并没有采取有力行动,根本原因在于当时俄罗斯的战略能力不足,无法做到与国家利益相一致,从而也无法有效维护国家利益。2018年,美国特朗普政府敢于对其他国家实施霸凌的经济贸易政策,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他国家战略能力与美国存在差距,美国这样做没有军事挨打的风险。

战略能力与国家利益拓展需求相一致是军事战略调整的根本原则。军事战略调整很重要的一条原则是保持战略目标、战略能力、战略手段三者的统一。而目标、能力和手段的统一,必然要求战略能力与国家利益拓展相一致。现实中,往往是国家利益拓展与战略能力的提升并不一致,有的是战略能力首先提升,通过武力手段和对外抢掠,为国家利益拓展提供重要条件;有的是国家利益拓展首先开始,经济利益、商贸往来以及市场和资源在一些范围迅速扩展,战略能力随后跟进,保障已经获得和将要谋取的国家利益;有的是国家利益拓展与战略能力的交替推进,在不同的具体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无论是利益拓展在先,还是战略能力提升在前,在长时期内,战略能力与国家利益拓展总是需要保持协调一致。总之,国家利益拓展既不是军事战略调整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军事战略调整的必要条件,但从长远看,国家利益拓展通常能够促使军事战略做出相应调整。

世界海洋海军海权5000年钩沉A

海洋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涉足的领域。继一万年前农业文明产生以后,5000年前一些岛国为代表的海洋文明逐渐兴起。随着海洋技术发展,至15世纪,海洋成为大国竞相发展和争夺的重要场所,占地球表面积71% 的海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心。充分利用海洋之利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不断竞争成为世界性大国。其中的英国、美国,更是将海洋的作用发挥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也将他们的国家推向了世界的顶点。在5000年海洋开发利用、500年合作竞争中,不乏合理利用海洋的经验,也不乏海洋争端的教训。继续走向海洋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回望世界海洋海军海权5000年的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A 载《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一、海洋文明的诞生与发展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海洋结下渊源。某种意义上,海洋是人类的另一个故乡。在古代,最早的海洋活动主要是为了维持和繁衍生命,是陆地活动的延伸和补充,人类在海洋边上捕鱼、运输和探险。远古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从树叶和树木可以漂浮于水面的现象中,诞生了拼木为筏、坐筏漂流的实践。那一时期,人类还无法驾驭水面的波浪,只是小心翼翼地在海边游弋。这一现象直到独木舟的出现。

恩格斯说:“火和石斧通常已经使人能够制造独木舟。”从木筏到独木舟的进步是人类生产水上交通工具的开始,也是早期海洋文明的开始。当时,海洋文明的力量和范围都较小,人类很难和海上风浪对抗,尚不知道怎样驾驭和利用海洋,难以达到农业文明的宏大规模和繁荣景象。最早的海洋文明是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商人可以在几乎始终能够看到陆地的情况下航行到地中海沿岸的所有国家,米诺斯商人驾驶商船满载着来自埃及的粮食、象牙和玻璃,来自叙利亚的马和木材,来自爱琴群岛的银子、陶器和大理石,来自塞浦路斯的铜,以及自己岛上产的橄榄油和陶器,往返于地中海A。通过这些商贸活动,海洋文明或称岛屿文明,维持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A [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7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接下来一个看似遥远的现象为海洋文明兴起提供了机会。农业文明产生的稍后时期,游牧民族逐步壮大,它们凭借马匹和铁制武器,掀起了两次席卷亚欧大陆诸文明中心的大规模入侵浪潮。第一次约在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入侵者通常是手执青铜武器,驾着马拉战车侵入文明中心;第二次约在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1100年之间,入侵者通常是骑在马上,用铁制武器作战。A 结果,除中东地区以外,其他农业文明均遭受重创,其他地方的帝国迅速地、接二连三地崛起和崩溃。游牧民族的两次入侵,打破了农业文明主导局面的坚实性,为海洋文明兴起创造了机会和条件。首先,游牧民族的铁骑难以踏上没有大陆连接的岛屿与海岸,部分海洋文明免于战乱。其次,一些被击碎的农业文明出现了混乱,有的民族群体离开原来居住地开始进入海洋边缘体系生活,文明和民族的交融为海洋发展注入活力,促使人类社会出现以克里特、腓尼基、迈锡尼、雅典、罗马为代表的内海文明。B

海洋文明兴起使人类活动空间有很大扩展,航海工具也由木筏、独木舟、木板船向大型水上船舶演变,用于商业目的的海洋航行增多。同时,为了维护海上利益与海洋贸易,一些民用船舶逐渐由运输和捕鱼工具,发展成为暴力工具,被用作战船以抵御或攻击其他海上、陆上力量。公元前700年,腓尼基人已经建造了专门用于海战的平底战船,这是世界上最早用于海战的战船。早期文明中的埃及、巴比伦、印度、克里特岛等地开始将武力用于海上。德国学者帕姆塞尔在《世界海战简史》中认为,地中海的克里特岛在公元前2000~前1400年第一个拥有实际意义的海上武力。埃及在公元前27世纪~前22世纪将商船用于海外远征,并于公元前1195年击败来自地中海中心各岛屿组成的“海上民族”。从此,海洋海的争夺拉开序幕,海上力量膨胀,海军逐步建立,海战登上舞台。

A [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7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B 王生荣:《海洋大国与海权争夺》,海潮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二、古代海军的建立与海权思想的萌芽

古代海军诞生于奴隶制时期。地中海地区是世界三大文明的交汇处,具备各种特殊条件,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海军诞生地。这一时期,海军建立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护卫海上商路,对贸易往来的武装押运,或者争夺海上商路重要通道的控制权;二是为掠夺财富和掠夺领土服务,输送远征军渡海登陆,攫取新的领地,或者对陆上大军实施支援;三是抵御邻国从海上方向的进攻和袭扰,以海洋作为屏障和防线,捍卫本国利益。

公元前492~前449年,希腊与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爆发。公元前480年,第一次大规模海战—萨拉米斯海战为赢得整个战争奠下坚实基础。其后,重要的海战有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一系列海战和亚克兴海战等。这些战争标志着古代海战成熟,标志着古代海军形成。这一时期,中国航海技术与海上力量都有明显发展。古代中国是当时东方海上强国,燕、齐、吴、越、闽、粤等地沿海居民擅长航行,造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些诸侯国建立了水师、舟师、水军。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古代海权思想萌芽。在地中海的争夺中,各国普遍认识到海洋以及海军活动自由权的重要性。“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早期罗马共和国的著名哲学家西塞罗通过对罗马与迦太基两次“布匿战争”的感言,标志着古代海权理论的本质认识。

公元5世纪下半叶,西罗马帝国崩溃,中世纪开始,海洋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这一阶段是海军的过渡时期,主要经历了单层甲板与帆船两个时代。5~ 10世纪,东西方各大国呈现一定均势,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占据主导地位,海军发展相对缓慢。具有较大规模海军的国家有东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它们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海战,并促使战船进一步改进。10~ 12世纪,造船业取得很大成就,帆船出现,从桨船到帆船舰队的改变则是在后来的15~ 16世纪。大约14世纪,火炮用于海战,但并未立刻引起海战样式的改变。1571年的勒班多海战是历史上最后一次使用桨船为主作战的大型海战,它的结束也象征一个时代的结束,意味着帆船火炮时代的到来。同时,中世纪西方探险家、商人、传教士和移民的海外活动,也促使中世纪向近代过渡,促使世界由地区向全球阶段转变,地区性海洋向世界性海洋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王朝的海上力量有了很大发展。中国唐代的航海与造船技术均居世界前列,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851年写成的游记中记述,“中国唐代的海船特别巨大,抗风浪的能力强,能够在波涛险恶的波斯湾畅行无阻。”当时唐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影响遍及世界,周边及西方国家称之为“大唐”,有的则称之为“天朝”。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造船和航海的全盛时期。统治者将航海与人民的生产发展结合在一起,造船业取得重大突破。一时间,官营、民营造船厂遍及各地,船的型号、种类五花八门。当时造船能力十分惊人,据史载仅漕运船一项宋真宗时期年产量即达2910艘。而到元代,仅战船一项,不完全估计,从公元1270年到1292年的22年间,共建造江船8000艘,海船9800艘,装备最佳,民用船只数量更多,呈现海洋盛况。这种盛况也表明当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明朝(1368~ 1644年)期间,航海活动以郑和七次远洋航行为代表达到极盛,造船业和海洋事业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但好景不长,1433年,明皇帝下诏终止海上活动,从而海洋发展重新在西方确立。东方海洋意识的淡漠和没落,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在新的世界竞争、海权争夺中,将处于被动和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

三、近代海军发展与大西洋海权的更替

公元10世纪起,在世界范围内三次大的民族扩张浪潮交叉掀起。第一次是骑马民族、游牧民族的扩张。在东方表现为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民族的大扩张,在西方表现为匈奴、哥特等向西方的冲击,这些民族西进也有被蒙古人驱赶的原因。第二次是穆斯林主导下的民族崛起与扩张。史书记载:“不仅1500年前后,伊斯兰世界是占地最为广阔的,而且那一时期以后,它还继续在大力向外扩张。”“除了不断扩展疆域外,约公元1500年前后的伊斯兰世界还以它的三大帝国—地垮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的奥斯曼帝国、波斯的萨菲帝国和印度的莫卧儿帝国—而闻名于世。这些帝国当时都已臻强盛,统治着伊斯兰教的中心地带。”A 第三次是西欧的扩张,包括伊比利亚扩张、荷兰、法国、英国对全球的殖民大扩张等。这三次大的扩张主导了12~ 19世纪约800年的世界格局,它们分别是从东方向西方的扩张、从中间向东西两端的扩张、从西方向东方的扩张,这也代表了当时世界重心由东向西的迁移过程。这三次民族扩张浪潮为海洋文明与欧洲海洋国家的兴起和扩张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15世纪开始,西方文艺复兴的同时,一些国家走上探险之路,欧洲以强大的海上力量向全世界扩张,世界进入剧烈变革时期,进入大西洋海权争夺时期。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蒸汽机的发明,使舰船动力有了很大提高,指南针为航海提供了便利的指导,火炮为舰船提供了强大火力,海权观念为坚船利炮指引了前进方向。伴随着制海权的激烈争夺,在朝着海洋发展的欧洲主要国家诞生了近代海军。新大陆以及欧洲至亚洲的航线开辟以后,海洋发展有了新的形态,原来局限在地中海海域的海洋文明中心被打破,向更大范围的大西洋文明发展。

A [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7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6页。

最早迈向大西洋海上霸权争夺的是欧洲西部的伊比利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欧洲扩张中占据首要地位,属于欧洲扩张的第一轮冲击波。它们扩张的直接原因有三个,即宗教斗争与改革、开辟海上新航路、夺取香料等原料产地。为了达到目的,它们鼓励商人与航海家带领船队走向世界各地,建立商站,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探险,使用海军占领海外土地。这种肆无忌惮的扩张推动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的地理大发现,世界历史上残酷的殖民时代开始。“这时展现在一切海洋国家面前的殖民事业时代,也就是建立庞大的海军来保护刚刚开辟的殖民地与殖民地贸易的时代。从此便开始了一个海战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频繁、海军武器更有效的时期。”A在这一背景下,海上霸权的争夺日趋激烈。火药的应用和工业革命的到来,为海上霸权争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技术手段和作战样式。

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83页。

16到19世纪的海洋争霸中,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美国凭借其海上力量先后竞争成为世界性大国。公元1143年,葡萄牙在光复领土中建立,成为欧洲大陆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1443年,它们踏上探索国家强盛的道路,直到1487年,几代航海开拓者的努力下终于发现“好望角”。在商路即将打通的前夕,财富即将掌握的时候,遇到强大对手西班牙的挑战。结果在1490~ 1492年战争中,葡萄牙战败,西班牙崛起,二者共同统领海洋时代的开篇世纪。其后,英国、荷兰迅速崛起,对西班牙海上霸权进行挑战。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在西班牙开始没落的同时,荷兰与英国的海权之争拉开帷幕, 两国分别于1652~ 1654年、1665~ 1667年、1672~ 1674年三个阶段进行大小数十次海上作战。结果是,荷兰的海上扩张受到遏制,英国进一步崛起。17世纪后期,西班牙、荷兰走向衰落,法国崛起,英法为争夺海上霸权,进行了一百多年的漫长战争。1763年2月,英法缔结《巴黎和约》,标志着英国争夺海权的胜利,奠定不列颠帝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基础。1805年,英国在特拉法尔加海战彻底击败法国,以此为起点,其后虽然法国也获得了一些海上权益和海外殖民地,但同英国相比,其海洋地位仍居劣势。这前后,美国获得独立,迅速发展并积极扩张疆土,为变成海上强国创造了条件。

四、现代海军与世界性海洋霸权

从地理大发现开始,世界性交流和碰撞随之而来,海洋发展正式进入世界性海洋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海上霸权争夺从大西洋扩展到全世界的各个海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海军、世界性海洋霸权时代来临。

19世纪,英国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霸主。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制海权理论在英国基本确立。19世纪80年代,美国也跨入钢铁巨舰时代,以1890年、1893年、1905年海军军事学院马汉连续发表的《制海权对1660至1783年历史的影响》、《制海权对1793~ 1812年法国革命和法帝国历史的影响》、《制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三部著作为代表,美国认识到海权对世界的进程具有决定性影响。这同时也标志着新海军的诞生,而且创建了一个成体系的战略思想学派。A

A 美国陆军军事学院:《军事战略》,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页。

马汉认为,海权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强调海洋的重要性和控制海洋的战略意义。他认为,占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海洋是大自然赋予人类通往四面八方的交通媒介和各大陆相互交往的交通要道。任何时候海上贸易都能致富,而财富是国家的生命活力、物质和思想的具体表现。谁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贸易并进而控制世界财富。因此,海洋必然成为渴望获得财富和拥有实力的海上强国进行竞争和发生冲突的主要领域。而海上强国要获得海上行动自由,需具备四个条件:必须生产足够的产品供出口并进行商品交换;必须拥有作为海上交通工具的运输船只;必须占有能够保护和发展海外贸易、获取巨大利益的殖民地和基地;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以保护海外领地及其与本国基地之间的交通线。马汉认为,构成海权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构造、领土范围、人口、民族特点、政府的特点等。A 海军的战略目标就是保证国家获得平时和战时的海权,海军战略的关键是平时和战时建立并发展国家的海上力量。海权论提出,大大加快了各国对海权的重视以及现代海军的发展。

1798年,美国海军部建立,标志着美国海军获得了独立海军的地位。时任第一任海军部长的斯托德勒指出:“为了保卫我们的海岸,保卫我们辽阔的国土免遭侵略,为了保护贸易和未来的和平,以及考虑到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扩大海军力量。”B 从此,美国迈上了世界性海军的发展和争霸道路。在海权思想和国家利益拓展的牵引下,美国19世纪末逐渐摒弃“孤立主义”,加快对外扩张力度,露出与列强竞争的想法。1914年,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起初,美国巧妙地采取表面上的“中立政策”。当战争双方两败俱伤的时候,美国宣布加入战争,直接加快了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失败。此战,英国的对手受到重创,“协约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英国所获得的第一批果实就是从德国等战败国手里夺去了大片殖民地,使英帝国的版图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大。”C 表面强大的英国此时尚未完全感觉到它已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元气大伤。此时的美国则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成为一等海上强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的霸主地位继续受到削弱,加上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英国海上霸权的根基出现动摇。1921年12月13日,大国签订了华盛顿条约,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吨位应为5531.751.75的比例,标志着海上霸权的转移。1939年~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虽然最终赢得了战争胜利,但是却输掉了霸权地位,美国成为世界海洋霸主。与此同时,快速崛起的还有苏联海军。

这一时期,海洋的作用和意义已经超出了马汉的理解,海洋由国家的护城河转变为交通要道后,不仅是可以提供交通的公共大道,而且成为重要的用兵之地,成为军事基地和战略前沿,海军则是这个战场的主角。

A [ 美] 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38页。

B 何树才:《外国海军军事思想》,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C 钱乘旦等:《日落斜阳:二十世纪英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

301页。

五、当代海军、由海向陆与海陆之争

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解体,美国和北约国家在海军实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加上印度、中国等国家海军力量尚不够强大,从而在海军实力上造成了极大的不平衡,在海洋空间上形成了新的非均衡的战略格局。

世界海洋霸主调整了海洋海军海权的认识,将制海权提到了更高的地位,控制海洋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控制海洋本身。一方面,控制海洋,可以以海制陆决定陆上的命运。把海洋作为作战系统的基地,随时可以投入各类作战行动,对陆地国家施加影响。1992年,美国海军提出“由海向陆”的战略指导思想。进入21世纪,提出建立海上独立打击群的想法,加强以海制陆的战略能力。另一方面,控制海洋,可以将危险和动荡引向其他国家附近,将战略前沿向前推,大大拓展自己的战略纵深。同时,坚持马汉有关海军战略无平时与战时之分的思想,认为海上战略既适用于战时,也适用于平时,在战争时期是战胜对手的军事力量,在和平时期是执行国家政策的有力工具,平时比战时的运用更频繁。

当前,世界海洋空间已经显得十分拥挤,海上大国的利益区分也已基本明确,它们将目光投向海陆交界处和陆地纵深,广袤的亚欧大陆正在成为最尖锐矛盾的根源A,陆海之争重新进入视野。在此背景下,两类冲突极有可能发生。一类是陆地纵深的冲突。美国是海上力量的主导者,近一个时期尚还没有实力对等的挑战者出现。海上力量悬殊,成本较高,大部分国家没有能力在海上遂行大规模战争。而陆地武器扩散严重,不需要太多的经济力量支撑,即可以展开一定规模的军事冲突,在陆地纵深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比较大。世界大国和地区国家对陆地纵深地区的战略关注在不断上升,新的战略驱动浮出水面。二类是濒海地区的冲突。一方面,海洋霸权国家为了挤压陆地国家的海洋空间,强力限制陆地国家海上力量活动范围,可能引发濒海地区冲突。美国的空海一体战、全域介入作战思想,正是为了应对陆地大国崛起而提出。另一方面,陆地国家也会优先考虑向邻近地区拓展战略影响,在濒海地区改变战略态势。新一轮海上利益范围划分正在酝酿,国家实力消长的背景下,霸权国家企图加大对海洋的控制,而新兴海上力量不断积蓄,隐藏着下一轮战略博弈的风险。

A [ 俄] 加列耶夫:《假如明天战争来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总之,海洋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经历了岛屿海洋、海域海洋、地区海洋与世界性海洋四个阶段。每一阶段转变都由许多因素引起,主要有社会形态变化、人类对海洋认知和海上力量转移等。其中,人类对海洋认知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提高和海洋价值的理解,经历了四个层次的变迁。其一,海洋是国家的天然屏障,它是一条宽大的护城河,可以阻止陆上民族冲击和敌国进犯。其二,海洋是良好的交通要道,是天然的贸易大通道,可以将文化交流与商业利益追逐带到世界任何地方。其三,海洋是大国斗争的广阔场地,它是殖民者对外扩张侵略的用兵场所,是强国的活动乐园,是弱者的悲苦境地。

其四,海洋是良好的军事基地和战略前沿,是部署和使用军事力量,对海上以及陆上对手进行遏制、控制和攻击的宽阔领域,是海洋霸主对各类对手实施打击的自由活动区与前沿阵地。海洋认知是不同国家海洋海军海权发展的基础。未来一个时期,海洋仍将是大国博弈的舞台,将是各国竞争合作与利益联结的纽带,未来的海权也应当是包容的、共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