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国际·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加速演变,世界战略格局深刻调整,力量对比、斗争形态、军事形势都在发生重大变化。

最突出的有两点:

一是美国虽然霸权执迷,但总体难掩势颓,正在从唯一的超级大国转变为世界第一强国。差别在于,唯一超级大国后面没有唯二、唯三超级大国,而世界第一强国身后排列着第二强国、第三强国,甚至更多的中等强国。未来,呈现“秦失其鹿,列国争雄”的态势。

二是国际“生态”发生质变,在国际社会这个“动物园”中,敢于使用武力谋求利益的“肉食”动物增多,大国战略竞争加剧,国际政治持续军事化。其中,尤以大国武力运用状况,最能体现战略实力消长,最能反映战略态势本质,最能揭示战略形势走向。

冷战结束以来大国武力运用的轨迹A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武装力量是大国战略博弈的根本依托,武力较量也是大国之间最深层次的较量。冷战结束二十余年,大国之间虽然没有发生直接的武装冲突,但是武力运用时刻都在进行。尤其近年来,大国之间的武力较量日趋复杂,呈现出微妙的特征和趋势。从中,既体现出大国战略实力的此消彼长,也体现出国际战略态势的攻守转换。

一、美国:战争机器不熄火

在地区局势深刻演变、危机热点不断涌现之际,五角大楼发出警告,“随着战略挑战的增加,美国已经无力继续维持整个世界的安全”。在此背景下,不得不重新审视,美国这个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个喜欢做世界警察的“山姆大叔”,怎么会感到无力维持世界安全了呢。冷战结束二十余年,美国的武力运用究竟经历了怎样过程。客观地讲,冷战结束至今,美国既是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世界范围内运用武力最多的大国。其中,有六次武力运用的规模强度比较大,代表了美国的战略轨迹。

A 载《解放军报》,2014年12月12日、12月26日与2015年1月9日。

第一次,海湾战争—进据中东,重塑世界战略格局

世界格局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在一定时间内出现局部权力真空,尔后被相应的力量填补。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国际政治秩序出现波动,造成部分地区的力量真空和战略失衡。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企图利用苏联解体的战略机遇,按照美国意愿重构国际秩序。增强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就是美国计划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中东的地区性强国伊拉克也跃跃欲试,企图借世界格局转换之机谋求更大的战略影响。地区性强国与超级大国之间的战略企图,无疑产生了直接矛盾。

为了达成战略企图,伊拉克决定先发制人。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出动14个师共10万余人,在空军海军的配合下,突然入侵科威特。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事发当天,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恢复科威特政府的决议。随后,又通过多项对伊拉克制裁、禁运的决议,并授权安理会成员国与科威特政府“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维护和执行安理会决议。美国的反应尤为强烈,美国认为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是对美国领导地位的严重挑战。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行为,影响到美国的重大经济利益和战略布局。

美国决定对伊拉克实施武力惩罚。1991年1月17日凌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起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海湾战争。此战,美军打的是空地一体战,前后打了42天,其中38天战略空袭,4天地面行动收尾。美国的主要目的是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拓展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影响,按照美国的意愿塑造冷战后的世界格局。通过海湾战争,美国迅速达成战略目的,在高效的军事行动中,一雪对“越战综合征”的顾虑。从此开始,美国更加敢于运用武力处理国际事务。从更大视野看,作为世界格局调整期间发生的第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海湾战争除了反映美国的战略意图以外,还产生了两个重要影响:一是使其他大国看到与美国的实力差距,推动世界局势向一超独霸的方向发展;二是反映出军事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展示了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的方向,极大地推动武器装备、作战样式、战争形态的创新。

第二次,科索沃战争—干预南联盟,强势拓展战略影响

冷战后的一个时期内,由于两极对抗均势被打破,多极化的趋势尚不清晰,国际政治力量处于失衡状态,地区动荡和军事危机时有发生。实质上,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为了防止其他大国重新崛起,尤其是为了防范俄罗斯东山再起,美国和北约积极推行东扩政策,加强巴尔干地区的军事存在,不断挤压俄罗斯在欧洲的战略空间。在此背景下,美国奉行全面扩张战略,与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统一的巴尔干地区国家—南联盟共和国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20世纪90年代,南联盟内部科索沃自治省的阿尔巴尼民族(简称阿族)与塞尔维亚民族(简称塞族)之间的矛盾激化。1996年后,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阿族分裂武装“科索沃解放军”与南联盟政府之间的流血冲突日趋频繁,由此形成科索沃危机。美国决定利用科索沃危机,将南联盟总统、“欧洲最后一个布尔什维克”—米洛舍维奇赶下台,瓦解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南联盟政权,除去北约东扩的障碍。1999年3月24日晚(北京时间3月25日凌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开始实施代号为“联盟力量”的空中打击行动,科索沃战争爆发。

此战,美军打的是非接触作战,也是战略瘫痪战,战争全程都是空袭,打了78天。这是自杜黑提出《制空权》以来,第一场完全由空中力量取得胜利的局部战争,空中打击成为战争中的重中之重,空中力量由战争中的“配角”上升到战争的“主角”。在这次战争中,美国的主要目的是武力干预南联盟事务,强化美国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增强美国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影响能力。经过78天的战略空袭,美国依仗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协调政治外交攻势,实现了既定的战略目的,为美国继续使用武力介入国际事务提供了鼓舞。

第三次,阿富汗战争—打击塔利班,掀开反恐战争序幕

阿富汗邻接南亚、中亚、中东地区,紧挨我国西部,处于亚洲心脏地带,且靠近北非和北印度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以来,多个帝国都曾染指阿富汗,想征服阿富汗,与阿富汗进行过武力较量,结果都是铩羽而归。因此,阿富汗也被称为“帝国坟墓”。由于阿富汗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美国一直想控制阿富汗,进而增强对中亚、南亚、中东等地区的影响能力。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楼遭到恐怖袭击,3000多人失去生命。恐怖袭击发生后,世界各国对美国遭遇袭击给予高度同情,美国国内也产生了浓重的悲情气氛与报复情绪。这一重大事件,为美国出兵阿富汗提供了合适的时机。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迅速认定本·拉登为事件的策划者,对拉登藏身的阿富汗,不断施加政治、外交和军事压迫。然而,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在美国军事压力之下,仍然十分顽强,拒绝交出本·拉登。2001年10月7日,美国政府以抓捕“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为由,以打击为本·拉登提供保护的塔利班政权为名,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正式掀开国际反恐怖战争的序幕。

此战,美军打的是精确作战和特种作战。美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空中火力打击和特种作战为主,积极利用反塔联盟实施“代理人作战”,在较短的时间内推翻了塔利班政权,摧毁了“基地”组织,基本实现了战争目的。但是,美军的主要作战行动结束以后,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残余势力利用民情、社情、熟悉地形和战法灵活等优势,不断杀伤和消耗美军的有生力量,使阿富汗战争成为一场漫长的战争,使阿富汗也成为美军的一个伤心之地。

第四次,伊拉克战争—再战海湾,达到顶峰之后陷入战争泥潭

哲学家讲,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是,美国却多次发动海湾战争,多次踏进了伊拉克这条“河流”。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的8年中,美国曾多次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尤其是1998年“沙漠之狐”军事打击的规模比较大。美国小布什总统上台后,决心在前两任的基础上,乘国际反恐之威,推翻萨达姆政权,重建伊拉克,重构中东地区的战略版图。当地时间2003年3月20日凌晨,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毁伤武器”为借口,对伊拉克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

此战,美军打的是快速决定性作战和网络中心战。主要作战行动从2003年3月20日开始,至5月1日宣告结束,前后共用42天。主体包括三个行动。一是“斩首行动”,旨在通过空袭和定点打击,摧毁萨达姆所在的建筑物,消灭萨达姆及其高层领导人员。经过激烈的空中打击,“斩首行动”未能达到消灭萨达姆的目的。二是“震慑行动”,旨在通过强大的空袭,毁灭政府机构和要员住地,摧毁指挥中心、通信枢纽、机场、港口、国家电台,歼灭共和国卫队等重要目标,削弱伊拉克的战斗能力和抵抗意志。三是“地面行动”,在大规模空袭的同时,投入地面部队,采取多点攻击、“蛙跳”打击、南北夹击的方式,直逼巴格达,旨在快速瓦解伊拉克的作战力量,加快战争进程。

主要作战行动结束后,美军转入稳定行动阶段。美国希望迅速扫清伊军残余势力,尽快稳定社会秩序,建立亲美政权,进而牢牢控制中东地区局势。然而,事情超出美军想象,伊拉克恐怖活动不断,局势动荡不安,美军伤亡严重,重建步履艰难,美国开始深陷越战式的战争泥潭。对于美国发起的伊拉克战争,世界各国褒贬不一。一方面,伊拉克战争是美国战略棋局的重要一环。通过伊拉克战争,美国在一定时期内达成了主导中东、进据亚欧大陆腹地、瞰制其他大国的战略目的。随着伊拉克战争主要作战行动的结束,美国的战略影响达到顶峰。另一方面,伊拉克战争将美国拖入了意想不到的战争泥潭,长期牵制了美国的军事重心,消耗了美国大量的战略资源。另外,伊拉克战争也是第一场初具信息化战争形态的战争,有力地推动了武器装备、作战样式、指挥体制、战争形态的快速发展,世界新军事革命进入新的阶段。

第五次,利比亚战争—空袭卡扎菲,新军事干预方式出炉

利比亚是北非的地区性大国,邻近地中海、非洲和欧洲大陆,既是欧盟的后院,也是世界大国竞争的地理枢纽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长期以来,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奉行反抗西方的政治路线,成为西方大国,特别是美、法、英等国的敌视对象,曾经被美国列入“无赖国家”名单。2003年,美国出兵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以后,卡扎菲受到震慑和威胁,有些向西方“服软”。美国和欧洲各国乘机扩大在利比亚的战略影响,但美、法、英等国并没有从心底里接受卡扎菲,对卡扎菲政权始终存在其他的想法。

2010年底,中东北非出现乱局,突尼斯、埃及、巴林、阿尔及利亚、也门、沙特阿拉伯、叙利亚等国不同程度地陷入动荡。利比亚也未能幸免,特别是突尼斯本·阿里政权的垮台和埃及政治强人穆巴拉克的下台,大大地刺激了利比亚境内外的反对力量,一些势力寻求推翻卡扎菲政权,形成了反对派与卡扎菲政府激烈对抗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美、法、英等国促使联合国于2011年3月17日通过决议,允许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以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

联合国决议通过以后,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迅速组成多国联军,肆意曲解联合国决议的内涵,于3月19日对卡扎菲政府展开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空中打击行动。由此,利比亚战争由不同派别的内战转变为利比亚政府军与美法英联军的国际战争。3月31日,北约全面接管对利比亚军事行动指挥权后,持续对利比亚政府军控制的地区进行空袭,直到10月31日行动结束,前后延续8个多月。此战,美军打的是空中精确打击和定点清除作战,是美国联合其他国家实施新军事干预方式的一次重要实践。通过长时间的空中打击,美、法、英等国推翻了卡扎菲政权,达成了基本战略目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持续动荡的利比亚。2012年9月11日,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森在利比亚班加西遭火箭弹袭击身亡,也是这场战争的后果之一。

第六次,打击“伊斯兰国”—霸权低迷背景下,再次出兵中东

除了上述五次以外,美国2014年8月份开始对“伊斯兰国”进行军事打击,也是一次重要的武力运用。在这次军事行动中,美国宣称的目的是打击“伊斯兰国”的恐怖势力,其实质影响和外溢效应产生诸多变数。

此次军事打击行动,与13年前小布什领导的对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军事打击相比,既有相似点,也存在明显的不同。表面上看,两次军事行动都得到了多数国家的支持,都在打击恐怖势力。实际上,2001年各大国对美国的支持,既是从道义上对美国遭受恐怖袭击的真正支持,也是实力差距下的无奈之举。而2014年,更像是对美国动用武力的怂恿,对美国军事力量投入恐怖纷争的诱导。例如,有俄罗斯学者认为,支持美国打击“伊斯兰国”,能够进一步降低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军事反应,从而加大俄罗斯对乌克兰危机走向的控制力度,也为俄罗斯介入叙利亚提供了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年前打击塔利班政权,是美国重新塑造世界格局的重要一步。而2014年对“伊斯兰国”的军事打击,虽然包含着深层的战略谋划,但更像是维护霸权、响应民意、维护地区利益的象征性举动,很像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基辛格博士指出,美国向IS宣战,主要是想向世界证明美国还拥有领导能力。

2016年后的战略形势表明,美国这一鸡肋式的军事反应,并没有给美国带来战略威望。

从轻易实现战略目标到难以达成战略目的

纵观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武力运用的轨迹,呈现出四个突出特征。

其一,美国武力运用的方法样式不断更新。孙子讲,战胜不复。这一点,在冷战后美国的武力运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在海湾战争中,美军打的是空地一体战;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打的是非接触作战和战略瘫痪战;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打的是精确作战和特种作战;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打的是快速决定性作战和网络中心战;在击毙本·拉登的“海神之矛”行动中,美军用的是大体系支撑下的精兵作战。从中,既体现出美军作战创新的力度,也体现出美军实力提升的速度。

其二,美国武力运用的合法性在受到质疑。短短二十余年,美国的武力运用,从有联合国授权逐渐发展到没有联合国授权,其合法性越来越低。例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明确得到联合国授权;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难以得到联合国授权;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明显缺少联合国授权。实际上,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美国也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而是采取了“自我授权”的方式,当时已经引起俄罗斯等其他大国的高度疑虑,但当时各国与美国实力悬殊。

其三,美国武力运用的国际阻力越来越大。从各大国一致同意美国动武,逐渐发展到有大国模糊反对美国动武,再发展到有大国明确反对美国动武。例如,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中,各大国一致同意美国动武;在伊拉克战争中,包括法国、德国在内的多个大国模糊反对美国动武;在叙利亚危机中,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多个大国明确反对美国动武。尤其是,美国假借联合国设置“禁飞区”决议对利比亚实施打击以后,俄罗斯等国对美国的任何军事行动都保持了高度的怀疑和警惕。

其四,美国武力运用的目的逐渐难以达成。美国武力运用的结果,从能够实现战略目的,逐渐发展到难以达成战略目的。这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武力运用状况的最大变化。例如,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中,美国轻易就能实现预定的战略目的。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中,以及最近在中东地区的军事打击行动中,美国的武力运用越来越难以达成战略目的。例如,2015年11月媒体指出,一年前大张旗鼓支持美国军事打击IS 的那些国家已经接近作鸟兽散,阿联酋、约旦、沙特等国“悄悄溜走”。A与此同时,俄罗斯总统普京声称美国的军事行动为当地国家带来严重动荡,为地区形势带来诸多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也为美国威信带来了消极影响。进入2018年,经过多次博弈,美国已在中东地区丧失战略优势。

A 《美媒称阿拉伯盟友“悄悄溜走”》,载《环球时报》,2015年11月9日第2版。

二、俄罗斯:从断然出手到引而待发

快速部署、陆海空协同、全域精确行动,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和叙利亚的表现让世界瞩目,让美军和北约不得不做出新的评估。同样是这一支当年在苏联解体面前无动于衷的军队,在冷战结束后的二十余年中,经历了怎样的战争实践,才能够让它的对手—美军和北约如此忌惮。

客观地讲,过去二十余年中,俄罗斯武力运用的次数少于美国,但俄罗斯武力运用的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规模、强度、影响比较大的有五次。

一战车臣,俄军草草收场

1991年12月26日,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实体不复存在。苏联内部潜伏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新独立国家之间以及新独立国家内部的政治斗争、领土纠纷和民族分裂活动不断加剧。俄罗斯也不例外,在俄罗斯谋求独立的同时,俄联邦内一些自治共和国的独立意识也在增强。尤其是车臣,从俄联邦独立出去的呼声越来越高。1990年11月25日,车臣举行了“车臣族全国国民大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建立车臣“纳赫乔共和国”的宣言,选举退役将军杜达耶夫为大会执委会主席。1991年10月27日,杜达耶夫当选为车臣“总统”,随后宣布车臣独立。A

在此背景下,车臣分裂势力与俄联邦政府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1994年11月29日,俄联邦安全会议做出决定,要求以军事压力迫使杜达耶夫政权放弃“独立”,并解散车臣非法武装,如不奏效,则以作战行动将其消灭。经过准备,第一次车臣战争正式开始。这场战争持续近两年,进程分为4个阶段。B第一阶段,1994年12月11日至26日,俄军出兵车臣,合围车臣“首府”格罗兹尼,至12月26日,俄军从西、北、东三个方向推进到格罗兹尼边缘,达成战役合围态势。第二阶段,1994年12月27日至1995年2月21日,俄军强攻格罗兹尼。经过激烈战斗,俄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基本控制格罗兹尼。第三阶段,1995年2月22日至6月13日,俄军攻占车臣重要城市,进入山地追歼残余非法武装。第四阶段,1995年6月14日至1996年8月31日,双方边打边谈,俄政府与车臣反政府武装签订协议。1996年8月底,俄罗斯当局与车臣反政府武装基本实现停火。

A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战后世界局部战争史》第3卷,第252页,军事科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B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战后世界局部战争史》第3卷,第257~ 282页,军事科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作为从苏联独立后的第一次高强度军事行动,俄罗斯军队在第一次车臣战中的表现并不理想。此战,俄军付出重大代价,消耗许多资源,却未能达成既定战略目标,且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在作战思想上,俄军对车臣分裂武装仍然实施集团强攻、逐层推进的陈旧方法。在指挥协同上,多个军种、多支部队、多个行动之间缺少紧密的衔接配合。战争后,俄罗斯中央政府的权威遭到削弱,许多自治共和国乘机加大了对主权索求,西方国家也加大了干涉俄罗斯内政的力度。第一次车臣战争体现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军力衰落的大趋势,其表现与同一时期美军在海湾战争中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俄罗斯的国际影响进一步下降。

再战车臣,俄军扭转颓势

第一次车臣战争结束并不意味着车臣危机的解决。俄军撤出格罗兹尼后,车臣非法武装很快控制了车臣大部地区,再次掌握了局势的主动权。非法武装不仅在车臣内部十分活跃,还经常越出车臣边界,袭击邻近地区,并经常与驻扎在当地的俄军发生冲突。实质上,俄罗斯政府与车臣非法武装仍处于对抗状态。1999年9月,车臣问题再度激化。为了彻底铲除车臣分裂势力武装集团,维护俄联邦的统一,俄罗斯政府决定成立以总理普京为首,以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内务部长等政府要员为成员的战略指挥机构,统一协调各种作战力量和资源,调集10万大军,第二次出兵车臣。

1999年9月17日,第二次车臣战争正式开始,主体军事行动由四个阶段组成。A 第一阶段,1999年9月17日至10月15日,主要任务是杀伤非法武装的有生力量,摧毁车臣境内的军事设施和重要工业设施,在车臣北部建立安全区。第二阶段,1999年10月16日至12月3日,主要任务是大量杀伤非法武装有生力量,封锁车臣非法武装的聚集地,夺占军事要地,对格罗兹尼形成合围。第三阶段,1999年12月4日至2000年2月6日,主要任务是完全占领格罗兹尼,建立地方权力机关并确保其正常运转,逐步恢复经济活动,让难民返回家园,开始基本生活。第四阶段,2000年2月7日至4月13日,主要任务是消灭车臣南部山区的残余非法武装,结束俄军在车臣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此战,是俄罗斯扭转国内战略颓势的一场重要战争,目的是制止分裂、维护俄联邦领土完整和统一。自始至终伴随着国际势力特别是来自西方的政治、经济压力,是对俄罗斯国家战略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在战争中,俄罗斯政府先后动用了近10万大军,通过诸军兵种密切协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历经近7个月的激烈战斗,最终铲除了车臣非法政权,基本实现预定的战略目的。从中,既表明俄军正在回到发展建设的正常轨道,也向世界证明俄罗斯已经从战略低谷开始苏醒,俄罗斯有能力捍卫领土主权完整。而能够捍卫领土主权完整,是成为世界大国最基本的要求。

A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战后世界局部战争史》第3卷,第549~ 561页,军事科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出兵格鲁吉亚,反击战略挤压

高加索地区是连接欧洲和亚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苏联解体后,独立后的格鲁吉亚夹在俄罗斯与北约之间,成为各方争夺的目标。西方国家为防止俄罗斯东山再起,在苏联地区长期推行分化独联体、弱化俄罗斯的政策。进入21世纪后,西方国家先是通过“颜色革命”等方式把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国的亲西方政治力量扶上政权,后又酝酿吸收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美国更是不顾俄罗斯反对,推动北约东扩,执意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俄罗斯虽有反抗,但基本处于战略防守态势。经过多年实力积聚,至2008年,格鲁吉亚政府的鲁莽行动为俄罗斯反击提供了机会。

2008年,经过一个多月精心准备,格鲁吉亚政府在美欧等国支持下,趁全世界目光聚焦北京奥运会之时,于8月8日凌晨,突然出动兵力向格鲁吉亚自治共和国南奥塞梯的首府茨欣瓦利发动进攻,试图利用武力解决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南奥塞梯问题。经过短暂战斗,格军攻占茨欣瓦利,造成包括当地俄罗斯维和部队在内的多人伤亡。面对这种情况,俄罗斯立即出兵反击。俄军进入南奥塞梯,迅速遏止了格鲁吉亚军队的前进势头,重创格军。情况危急时,格鲁吉亚不断向美国求援,美国和北约虽然口头上支持格鲁吉亚,但并未出动一兵一卒。

此次战争,前后历时五天,也称五日战争,俄罗斯用实际军事行动达成了预定战略目的。一是惩罚格鲁吉亚;二是拓展了在高加索地区的战略影响;三是有力反击了美国和北约的战略挤压。这场冲突,是冷战结束后俄罗斯首次在境外采取军事行动,表面上是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冲突,实质上是俄罗斯同美国的较量和试探。俄罗斯武力回击和惩治格鲁吉亚,承认南奥塞梯、阿布哈兹脱离格鲁吉亚独立,既是对美国等西方大国长期战略挤压的回应,也是对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国脱俄入欧政策的警示,表明了俄罗斯维护传统利益的坚定立场。在短短五天的战事中,俄军反应快捷、行动迅速、战法灵活,充分显示出近年来俄罗斯军力发展的效果与俄罗斯国力回升的趋势。同时,也暴露出俄军在侦察、预警、指挥、通信、战场态势感知、武器装备老化等方面的不足。鉴于俄格冲突的经验教训,俄罗斯在随后几年明显加快了军队改革的步伐。

亮剑乌克兰,争夺地区利益

乌克兰是苏联解体后独立的主权国家,也是一个夹在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国家。冷战结束后,乌克兰政权几经更迭,在俄罗斯与西方之间摇摆。2004年,西方国家在乌克兰策划“橙色革命”,扶植亲西方的尤先科为乌克兰总统。2010年,亚努科维奇当选乌克兰总统,奉行向俄罗斯靠拢的政策。2013年11月21日,亚努科维奇政府宣布暂停与欧盟的联系国协定,引发大范围民众抗议。在此背景下,乌克兰内部亲俄势力与亲西方势力的矛盾进一步激化。2014年2月下旬,乌克兰东南部的克里米亚局势紧张,大量民众要求公投,以决定是否并入俄罗斯。于是,克里米亚成为双方斗争的焦点之一。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高度关注局势走向,并做好了武力应对的准备。2月26日,俄罗斯对11万俄军进行突击战备检查。2月27日凌晨,“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占领了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议会和政府大楼,并在楼上升起俄罗斯国旗。美国宣称,美方密切关注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进行的军事演习,要求俄罗斯军演保持透明,避免采取“挑衅行动”。2月28日,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附近的“贝尔贝克”机场被不明身份武装人员占领。美国总统警告,俄罗斯应当尊重乌克兰的领土主权完整,军事干预将会付出惨重代价。

3月1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同意总统普京在乌克兰领土动用俄军事力量,直至该国形势恢复稳定。3月1日晚,乌克兰武装力量进入战斗准备状态。奥巴马与普京通电话,敦促俄罗斯将军队“撤回”其在克里米亚的基地,停止在乌克兰其他地区的“干预”行为。3月16日,克里米亚举行公投,同意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3月1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同克里米亚代表签署条约,正式接收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

至此,俄罗斯通过快速高效的军事行动,与政治外交手段相协调,完成了出兵克里米亚、接收克里米亚的整个过程,达成预定战略目的。一是兼并克里米亚,加大对黑海周边地区的影响能力;二是瞰制乌克兰东南部,对乌克兰保持巨大压力,为将来的战略选择奠定基础;三是强力反击美国和北约的战略挤压,夺取地区利益,在该方向拓展战略影响。与前几次武力运用不同,此次行动没有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如此,更能体现出俄军的效能和实力,以及俄罗斯武力运用的高超水平。俄军认为,悄无声息的控制战略要地比在战斗中获胜更难做到。从后续反应看,美国和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略目标都不止于此,军事行动带来的战略影响也不止于此,局势仍在变化之中。

出兵叙利亚,转动大国棋盘

2015年9月30日至今,果断出兵叙利亚,是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第五次动用武力,也是一次情况更复杂、影响更重大的武力运用。既锤炼了部队,也达成了战略目的,赢得了政治主动。截至2018年12月,出兵的效果,充分展现了俄罗斯军事实力提升的现实,体现了俄罗斯回归大国地位的坚强决心。同时,中东地区形势变得更加复杂,美俄等大国、中东地区国家之间的分化组合、合作与博弈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正在拉开更大的战略序幕。

从对内维护领土完整到对外争取地区利益

从冷战后重大军事实践的轨迹可以看出,俄罗斯的武力运用呈现出三点变化。

一是俄罗斯武力运用的实力、水平正在快速发展。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罗斯出动陆、海、空兵力6万余人,历时将近两年,尚不能彻底击败车臣非法武装,并在作战中损失惨重、多次陷入险境,充分体现了当时俄军的衰退状况。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罗斯前后调集10万大军,历经200余天的激烈战斗,基本肃清车臣境内的非法武装。在2008年的俄格冲突中,俄罗斯军队的表现虽有不足,但是变得更加迅速、更加高效,5天之内对格鲁吉亚实施了有力反击。而在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出兵克里米亚以及在乌克兰东南部地区的军事活动,充分体现出俄军的作战能力和运用水平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15年至2018年,俄军在叙利亚的表现,则表明俄军实力在加速提升,俄军运用水平更加纯熟。

二是俄罗斯武力运用的主动性、外向性不断增强。在运用范围上,冷战结束二十余年,俄罗斯武力运用从领土内到领土附近再到周边地区,行动空间不断向外拓展。在战略目标上,俄罗斯武力运用从对内打击车臣非法武装、防止领土分裂,发展为出兵格鲁吉亚,在领土附近反击美国的战略挤压,再发展为出兵克里米亚、出兵叙利亚,通过军事行动解决地区事务,其主动性、外向性明显增强。实质是从被动应对情况向主动巩固和拓展战略影响转变。例如,美国前国防部长哈格尔声称,俄军现代化程度高,战斗力强,已经挺进到“北约门槛”。2015年至2018年,俄军在叙利亚等地的行动,更是展现了强国归来的气势。普京多次声称,俄罗斯武装力量的能力有质的提升。

三是俄罗斯武力运用的决心、信心都有明显提升。在冷战结束之初,由于军事实力和战略指导的限制,俄罗斯面对美国的步步进逼通常是忍气吞声,大多是空虚的抗议和谴责。2008年俄格冲突之后,俄罗斯在面对美国挤压时,越来越敢于显示和使用武力维护其战略利益,甚至争取地区利益。例如,在乌克兰危机长期相持的时候,普京曾宣称:“如果我愿意,俄罗斯军队在两天之内不仅可以出现在基辅,也可以出现在里加、维尔纽斯、塔林、华沙或布加勒斯特。”再如,2016年1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一次电视直播的地理颁奖活动上开玩笑讲到,“俄罗斯的边界没有止境”,全世界为之瞠目。如此坚强的决心和自信,充分反映出近年来俄罗斯军队改革的成果和底气,反映出俄罗斯回归世界强国地位的愿望和意志。某种意义上,俄罗斯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正是美俄之间保持战略平衡、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重要原因,也是美俄战略博弈、合作与斗争的王牌。当然,军事、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在美欧长期制裁、经济发展艰难的背景下,俄罗斯的军事效能与军事战略也将受到影响,其长远趋势需辩证审视。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实施大幅度的战略调整,为美俄合作与斗争赋予了很大的变数。

三、英法日等国:武力运用形势各异

2014年美国对“伊斯兰国”实施打击的时候,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土耳其、丹麦与多个阿拉伯国家纷纷响应,日本也表示愿意提供援助。表面上看,它们都是美国的盟友,它们的武力运用应该是紧紧跟随美国而展开,但实际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在过去二十多年中,这些国家,尤其是英法日等国的武力运用,呈现出不同的轨迹和特征。

英国:甘做“特殊伙伴”,紧跟美国实施军事行动

冷战结束后,欧洲的安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地区安全风险并没有随之减少。在新的形势下,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长期将英美“特殊关系”作为对外武力运用的优先原则,当作发挥战略影响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是英国几乎参加了美国主导的历次战争。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多次对外运用武力,从海湾战争到利比亚战争,大大小小十余次军事行动,基本上都能找到英军的身影。例如,1991年,英国出动兵力3.5万人,跟随美国实施海湾战争;1994年,英国跟随美国,在波黑实施“武力维和”行动;1998年,英国跟随美国对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军事打击;1999年,英国跟随美国发起科索沃战争;2001年,英国参与美国主导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英国跟随美国发起伊拉克战争;2011年,英国跟随美国参加利比亚战争等。2014年9月,英国克服较大阻力之后,在议会下院通过了跟随美国对伊拉克境内“伊斯兰国”武装实施空袭的提案。

二是英国对美国的战争行动给予坚定支持。在美国的诸多盟友中,没有哪一个国家像英国如此坚定地跟随美国、如此有力地支持美国。过去二十多年,无论出现何种复杂局面,英国都会毫不犹豫地紧跟美国的步伐。例如,1990年8月3日,英国率先宣布跟随美国冻结伊拉克、科威特在英国的所有资产,8月6日派遣2艘护卫舰驶往海湾地区,8月8日又宣布向海湾增派海、空军力量,以实际行动支持美国的战争选择。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英国在法国、德国都对美国行动表示质疑的情况下,坚决支持美国的战争决定,并且派出4.5万兵力参加伊拉克战争。此外,在其他事关国际安全、事关美国利益的事务中,英国都给予美国坚定支持。

三是英国希望跟随美国发挥世界性的影响。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范围内俄罗斯、中国实力的提升,欧洲范围内德国、法国实力的上升,英国的战略影响呈现相对下降的趋势。为了维持世界性的影响,为了保留大国地位,英国不断巩固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甘做美国的“特殊伙伴”,借助英美关系抬高英国在欧洲的地位,借助美国的影响在世界舞台上继续发挥大国作用。2014年苏格兰独立公投与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之后,英国的危机感进一步加剧。英国明显感到其战略影响力今非昔比,与当年的“日不落帝国”相差悬殊。而保持战略影响,除了提升自身实力以外,与世界大国加强战略合作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随着形势变化,英国与世界大国合作的战略也将不仅限于美国。

法国:跟随美国行动并保留必要的军事行动自由

随着两极格局瓦解,东西方军事对抗的结束,法国开始重新审视所处的安全环境,制定新的国家战略,努力争取欧洲事务主导权与国际事务主动权。在武力运用上,法国既维持与美国的友好关系,跟随美国遂行军事行动,也保留适当的军事行动自由,必要时单独运用武力解决问题。

其一,依据国家利益需求来确定是否跟随美国的军事行动。冷战结束后,法国与美国的战略关系既不像英国那样紧密,也不像戴高乐政府时期偶尔有比较“出格”的行为。总体上,法国基本遵循美国的领导,处于美国领导的体系框架内。例如,2009年4月,法国正式决定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意味着其“独树一帜”的战略理念发生了一定变化。对于美国发起的诸多战争行动,法国不是一概而论,往往依据国家利益需求来确定是否参加。例如,法国参加了美国领导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而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时,法国公开宣称对伊动武必须到安理会再次讨论。当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表示,如果在核查没有结束时就对伊动武,法国将使用否决权。当然,法国的反应不是僵化的,伊拉克战争开始后,法国总统和外长都声称希望美英联军获胜。

其二,依据战略形势变化调整军事行动的积极性和自由度。法国是一个自主性较强的国家,它不可能将自己完全系在美国的车轮子上,而是经常根据形势变化调整军事行动的参与度和自由度。例如,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法国的表现就比较积极。法国在战争初期出动了87架战机、包括“福煦”号航空母舰在内的4艘军舰,远远超过美国的“铁杆盟友”英国参战的30架飞机和3艘军舰。2011年利比亚战争中,法国表现得更加积极,不仅第一个承认利比亚反政府武装,也第一个宣称要对利比亚实施军事打击。在联合国决议通过几个小时后,法国就率先向利比亚发起攻击。2011年4月,法军在科特迪瓦采取军事行动,以解除巴博的武装。2013年至2014年,法国在非洲的马里也采取了军事行动。在2014年空袭“伊斯兰国”的军事行动中,美国重点与法国进行了沟通协调,建议法军发挥更大作用。2015年至2016年,法国既与美国沟通也与俄罗斯协调,派遣战机参与叙利亚境内的军事打击行动。另外,在法国的积极推动下,欧洲防务体系建设也取得一定进展。可见,法国武力运用的参与度正在逐渐增强。

日本:从跟在美国背后行动到急于对外运用武力

冷战结束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日本主要是跟随美国遂行军事行动。既缺少单独行动的自由,也缺少单独行动的环境。最近几年,日本发生了明显变化,正从躲在美国背后走向世界舞台前端,急于对外运用武力。尤其是安倍晋三执政以来,日本先后抓住美国“亚太再平衡”、“印太战略”的战略契机,打着支持美国战略布局的旗号,以应对“中国威胁”为借口,以东海争端为幌子,强行解禁自卫权,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加快提升自卫队实力,为运用武力做准备的趋势十分明显。

一是大力加强进攻性武器装备。日本正在建造多艘轻型航母,大量生产先进战机、导弹、潜艇和诸多远战平台。例如,日本2015年下水的“出云号”、2017年下水的“加贺号”完全具备航空母舰的作战能力,但为了掩人耳目,日本给它们起名叫“直升机驱逐舰”。二是积极扩大武力运用的范围。日本不仅在法律上强行解禁集体自卫权,为自卫队松绑,增大自卫队的活动范围,而且在作战层面积极研发远距离作战的武器装备,不断探索新的作战手段。例如,2017年6月,日本“出云号”准航母巡航中国南海;2018年9月,日本“黑潮”号潜艇与“加贺号”等军舰在中国南海举行演习。三是针对性地进行实战部署。日本为了在西南方向作战,专门新设石垣岛监测点,新设兵力投送站,将相关海域的地形数据与作战兵器的打击数据密切结合。例如,日本自卫队在宫古水道部署反舰导弹,以扼控宫古水道,威慑过往舰艇。四是加大前沿军事技术的研发。例如,日本不断加强小型智能火箭、大型火箭、核武器、生化技术、隐形技术的研发,高薪搜罗科技怪才,妄想谋求军事上的颠覆性优势。五是增强与相关国家的军事合作。近年来,日本不断增加对亚太国家的援助力度,加强与澳大利亚、印度、越南等国的军事合作,企图在美国战略不济时,以日本为中心接收美国的盟友体系。例如,日本修改政府开发援助大纲,提高对外援助的数额,增强对越南、缅甸、印度、菲律宾的军事援助。另外,日本在海外大量购买土地,可根据需要调整为军事基地,摆出一副争雄世界的姿态。

日本是近代以来唯一不断地从战争走向战争的国家。过去数十年,在美国与国际社会的注视下,日本虽然表面上摆出和平姿态,但从未放松武器装备研发步伐。未来一个时期,随着国际局势变化,在美国对世界管控能力不足的背景下,日本武力运用的进攻性、威胁性、危险性将再度回归。一旦日本自卫队实力大幅度提升,将会沿着历史上的扩张道路进行战略试探。一是向西南试探,指向中国、朝鲜半岛和东南亚;二是向北试探,指向俄罗斯;三是向东、向南试探,指向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从近期态势看,日本对美俄都有忌惮,指向中国、东南亚和朝鲜半岛方向的可能性较大。总之,日本提升军事实力的决心、速度和危险性都将超出想象。未来日本武力运用,既包含与各大国战略博弈的企图,也包含继承美国战略遗产的妄想、包含削弱美国霸权的考量。

武力运用凸显国际“生态”质变A

冷战结束至今二十余年,大国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国际战略形势,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其中尤以武力运用的状况,最能体现战略实力的消长,最能反映战略形势的本质,最能代表战略格局的走向。遍览冷战后数十次武力运用的实践,纵观美俄等国武力运用的脉络,可以看出,大国武力运用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和趋势。

其一,从一个大国对外使用武力发展到多个大国对外使用武力,还有一些国家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冷战结束后,在相当长时期内,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既拥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也拥有超强的军事实力。中国、俄罗斯、日本等其他国家,都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在这一背景下,只有一个大国—美国,敢于对外使用武力。美国声称,“我们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在远离国土的地方实施大规模高效联合军事行动的国家。”当时,没有美国允许,其他国家都不敢轻言对外使用武力。它们或者是听从美国的号令跟随美国行动,或者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内安全稳定。当时,俄罗斯面临车臣分裂势力,俄军注意力集中在维护领土完整上,中国也在关注国际局势的动荡和防止“台独”。作为美国盟友的英法德日等国,明显缺少军事行动自由,通常是跟随美国实施军事行动。

A 载《解放军报》,2015年1月9日。

2008年后,这种状况发生改变,对外使用武力的大国,从美国一个国家增加到多个国家。例如,俄罗斯敢于在2008年对格鲁吉亚使用武力,敢于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中采取军事行动,敢于在2015年后出兵叙利亚。与此同时,作为美国盟友的法国、英国、日本等国,也有更大的军事行动自由。例如,法国在非洲多次使用武力,日本不断威胁在周边事态中使用武力。除此之外,印度、以色列、伊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埃及等多个地区性国家也在摩拳擦掌,筹划武力运用。如果把国际社会看作动物园,那么动物园里吃肉的动物已经越来越多,国际生态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其二,从大国竞争的背后支撑走向大国斗争的战略前沿,武装力量的地位作用明显提升。

武装力量是大国竞争的根本依托,是危险时刻捍卫国家利益、支撑大国尊严的关键因素。在冷战结束后的一个时期内,美国占据军事力量的顶端,其他国家与其军事差距都很大,不敢有军事方面的挑衅。国际竞争的主场转向了经济、外交、文化、科技领域,国际社会很少提到武装力量的根本作用。当时,国际社会流行的经典理论都是围绕政治、经济、文化问题展开的。例如,弗朗西斯·福山著作《历史的终结》,从政治较量的角度提出了“历史演进过程将终结于西方民主制度”的谬论;塞缪尔·亨廷顿著作《文明的冲突》,从多元文明竞争的视角提出了“文明的冲突”的论断;多位经济学者在金融斗争中,提出了“货币战争”、“金融战争”的观点。如此种种,既是大国综合较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时期内武装力量在大国竞争中退居幕后的现实体现。

当前,这种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武装力量在大国竞争中的作用明显提升,重新从大国较量的幕后走向大国博弈的前台。过去,大国是以军事力量为支撑,在经济、金融、外交等领域开展斗争。最近几年,转变为军事力量在前面冲,直接谋求国家利益。例如,俄罗斯出兵克里米亚、出兵叙利亚、威慑波罗的海,美国在南海地区联合巡航、抵近侦察、挑衅施压。在国际事务中,武装力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或显示存在,或战略威慑,或军事打击。为了争夺发展权,为了谋求有利的战略态势,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都在强化军事部署,优化战略布局。可以说,国际政治斗争越来越军事化,军事已成为大国博弈的前沿和关键,军事实力将决定国家的地位和命运,在现实斗争中,军事能力到达之前,国家利益无从捍卫。

其三,大国武力运用的攻守态势明显转变,在未来一个时期将会呈现新的国际战略形势。

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大国之间武力运用的攻守态势正在出现变化。一是美国运用武力主动塑造战略态势的能力有所降低。冷战刚结束时,美国都是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随意采取军事行动,塑造有利于美国的战略环境。当前,虽然美国与其他大国相比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是美国的军事优势开始销蚀。其他大国正在快速追赶,美国已经丧失了塑造战略态势的绝对军事优势。在使用武力时,虽然还有盟友呼应,还有选择空间,但是受到阻挠较大,明显力不从心,采取军事行动的效果也不如预期。但美国又心有不甘,企图运用武力,防止战略态势向不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

二是俄罗斯明显加大了武力塑造态势的力度。冷战结束至今二十多年,俄罗斯先是经历了近十年的衰退,后是持续了十余年的复兴。其武力运用,从内向外不断拓展,军事行动越来越能够达成战略目的,其战略指导也从应对事态向积极塑造态势转变。以往,经常看到美国国会批准美军对某个国家动武,以后,也会经常看到俄罗斯议会批准俄军对外动武。例如,2015年9月30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授权总统普京可以在俄罗斯领土之外实施空袭。通过出兵克里米亚、出兵叙利亚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俄罗斯向世界表明,“俄罗斯回来了”。另外,日本也在加快提升自卫队实力,为对外运用武力做准备,为大国博弈积蓄力量,而且其进攻性和冒险性都超出一般国家。

当然,与美国相比,其他大国都存在明显的短板,俄罗斯的短板是经济,中国的短板是军事,日本的短板是政治,欧盟的难题是如何整合。受到各自弱点的限制,其他大国在短时间内尚无能力重塑世界战略格局,但是国际体系加速演变的趋势不会停止,在未来一个时期将会形成新的战略态势。

其四,大国武力运用的对象、范围都还处在有限程度之内,处在有序范畴,但正在走向进一步动荡,大国冲突风险上升。

过去二十多年,大国武力运用的态势尽管出现了许多新趋势,但总体上还处在有限程度之内。首先,大国武力运用的对象都是中小国家,还没有大国对大国使用武力的状况。大国之间都比较谨慎,虽有武力显示、军事威慑、军备竞赛等诸多行动,但还没有发展到大国之间的直接军事冲突。但是,2018年后,这种趋势正在改变,大国之间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明显加大。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都将准备的基点指向大国之间可能爆发的战争。例如,2018年1月30日,美军参联会副主席塞尔瓦声称,美国防部正在制定针对俄罗斯和中国的全球作战计划。其次,大国武力运用的场地处在边缘地带和邻近地区,还没有出现大国直接在另一个大国领土范围内使用武力的状况。但是,这种状况正在面临新的变化。再次,当前大国武力运用基本上还是有序的,没有出现今天甲乙联合攻打丙、明天甲丙联合攻打乙、后天乙丙联合攻打甲的混乱状态。

在一定意义上,这些都是时代主题仍是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国际战略形势虽有动荡但总体稳定的重要体现。其深层制约在于大国之间存在概略的军事平衡,如核武器、常规军事力量等。但是,每一类战略武器都有一定的作用期限,都不具备永恒的战略威慑效能。随着科学技术突破,核武器的威慑作用将急剧降低,单纯核武器的威慑效能将逐渐减弱。与此同时,以高超音速打击平台、智能武器、激光、电磁波、生物力量为代表的更高形态的军事竞争全面展开。只有核弹而没有这些高新作战能力的一方,将丧失战略威慑能力,从而也将面临出局的危险。而建立在经济往来基础上的“相互依赖”,也只是一个国际交往中的幌子,只要相互依赖没有深入到安全领域、生存领域,利益摩擦和军事冲突就将无法避免。2018年,不断加剧的贸易战就是典型例子。俄罗斯专家认为,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经济战,实质上都是国家战略之战,就是想把中国收拾下去。随着大国战略竞争加剧,相互之间的利益协调更加困难,国际形势趋向进一步动荡,大国军事冲突风险上升,必须构建更高水平的战略制衡和战略震慑能力。

总之,军事能力在大国竞争中的作用再度回升,大国之间武力运用态势出现变化,国际政治军事化趋势明显。未来一个时期,世界格局进入深刻调整阶段,大国之间战略博弈日趋激烈,新一轮权力转移拉开帷幕。

风云激荡 竞争加剧A

当前,21世纪第二个10年走过了一大半。在这几年中,延续多年的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危机与大国战略博弈,都出现了重大变化,西太、中东、东北亚、印度洋等地区的军事态势都呈现新的趋势。可以说,这是大国军事竞争日趋激烈的阶段,也是地区危机冲突频繁发生的阶段,更是未来战略格局崭露端倪的阶段。

A 载《解放军报》,2016年1月2日,该文章引入书中时,部分内容做了修订和增改。

大国战略博弈趋于凉战

古语讲,战胜不复,人类也不会踏过两条同样的河流。冷战结束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国际形势无法重现当年美苏冷战的场面。但历史也有相似之处,美俄之间、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还是让世人多少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美国学者费尔德曼将其称作“凉战”,本义是指未来中美战略竞争。实际上,凉战已经提前展开,参与方是美俄中在内的多个大国,而不仅是中美两国。

自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和乌克兰内战爆发以来,美国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与俄罗斯围绕乌克兰问题的斗争短期内难以平息。近年,美俄围绕乌克兰问题,不断采取加大训练、强化军备、频繁军事演习等手段隔空过招,虽然夹杂沟通谈判,但火药味随时可见。尤其是在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坚持多年难以支撑的关键时刻,俄罗斯果断出手空袭“伊斯兰国”,美俄在大中东地区的军事较量随之激化。正在美俄围绕乌克兰问题僵持不下之际,俄罗斯将战略触角伸向了中东地区,将战略棋局摆到了更加广阔的国际空间。2015年9月30日,俄罗斯空军开始对叙利亚境内的极端组织实施空中打击。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俄罗斯对反政府武装进行持续打击,协助巴沙尔收复大片失地。在俄罗斯如此强力的干预下,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影响大有消解之势,一些中东国家转而把目光朝向俄罗斯。

以叙利亚危机为切入点,美俄之间的军事竞争已经延伸到大中东地区,美攻俄守的局面开始反转。美国前国防部长卡特在演讲中称,“从南亚地区的堪察加半岛,到高加索和周边波罗的海国家,俄罗斯继续将自己包裹在隔离罩中”,将采取一切措施抵制俄罗斯帝国的复活。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1946年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一幅横贯亚欧大陆的铁幕已经拉开”。凉战的色彩逐渐显现,美俄之间围绕地区事务的较量已经展开,政治遏制、经济制裁、军事竞争持续存在。当然,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美俄之间的战略竞争难以演变成直接的军事冲突,而美俄也深谙大国博弈之道,不会将相互之间的橡皮条拉得过紧,虽有矛盾冲突,也有合作空间。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美俄博弈会出现一个时期的试探调整,长远走势仍会曲折。与此同时,美国明确把中国作为重点遏制对象,通过贸易战、经济战、外交战、政治战及危险的军事行动,全面加大打压力度,中美大局中的竞争成分增加,中美博弈趋于凉战。

主要国家高度关注西太

近年来,随着中国实力快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对中国周边尤其是西太地区的关注不断上升。2017年后,尽管受到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危机、极端恐怖事件等诸多国际热点问题的吸引,世界主要国家并没有放松西太地区的战略关注和投棋布子。西太地区正在成为国际政治关注的战略重心、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重心和军事力量部署的指向重心。

美国虽然受到掣肘,但仍在努力实施遏制战略,持续推进战略重心东移。奥巴马任美国总统时,制定“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巩固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经过多年努力,这一战略取得部分成效。正当美国按计划强化西太战略布局的时候,俄罗斯在乌克兰果断出手、在叙利亚强力出击,东欧地区形势、中东地区形势、大国竞争局势幡然剧变,打乱了美国战略调整的节奏,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步伐。2017年,特朗普任美国总统后,制定“印太战略”,大幅增加国防开支,用于强化西太地区的军事部署。特朗普在推特上明确表示,这些钱主要用于购买武器、加强南海等地区的军事部署。而原有政策也并未放松,如强化军事部署,把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更多的军事力量部署到西太地区;加强军事演习,频繁与日、澳、韩等国实施联合军事演习;巩固军事关系,深化与日、澳、韩、印、越等国军事合作;升级作战构想,将“空海一体战”拓展为“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等。此外,为遏制我国海上发展,继续以南海“航行自由”为借口强行派遣舰机进入我国岛礁12海里范围。随着形势演变,美国及其伙伴还将在南海掀起更大波涛。可见,尽管面临其他地区的重大挑战,美国仍将西太地区视为决定世界未来的战略舞台。

日本打着支持美国战略调整的旗号,以应对威胁为借口加快西太战略布局,实施战略南下。近代史上,日本一直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国家,其战略拓展方向历来有“北上”、“南下”、“东进”三种选择。当前看,北面是企图强力回归大国地位的俄罗斯,北上风险比较大;东面是二战时期对日扔过两个原子弹的美国,东进实力差距巨大;西南是稳步发展的中国与动荡整合的东南亚各国。近年来,瞄准西南方向的南下,成为日本的现实选项,日本不遗余力地一以贯之。一是进一步强化西南军事部署,在西南诸岛构建军事基地,频繁举行军事演习。例如,仅海上自卫队就有“出云号”准航母与多艘“苍龙”级潜艇下水服役。二是跟随美国拓展在西太地区的战略影响,增强在西太地区的侦察监视和军事行动能力。日本参议院强行表决通过安保法案,使其可以走到前台大张旗鼓地与美军并肩作战。民调显示,超过52% 的日本民众支持派遣自卫队赴南海行动。三是日本大力加强与澳、印、越、菲等国的军事合作,进行联合军演、售武和军援,企图继承美国的部分战略遗产,强化西太战略布局。

为了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大势,欧盟、印度、俄罗斯也在努力增强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影响。当前,世界范围内两大地区的力量发展较快、分量较重,一个是亚欧大陆,一个是太平洋。它们分别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板块与海洋板块,它们代表着世界前进的方向。西太地区处于两大板块的中心位置,拥有陆海兼备的地缘优势,是主要力量交汇的战略枢纽,是天然大有作为的地缘中心。为了在世界棋局中赢得优势,印度、俄罗斯、英、法、德等国纷纷加大西太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其一,印度战略东向。印度以印度洋为依托,不断向东南亚与南海周边延伸发展,并与美国、日本、越南、菲律宾、澳大利亚加强合作,积极拓展在西太地区的战略影响。例如,继2014年与日本建立特殊战略伙伴关系以来,2015年印日两国在地区安全协调、联合军事演习、国防技术合作等领域上迈出新的步伐,2016年印美签订后勤合作协议、加强军事合作。其二,俄罗斯战略东顾。俄罗斯的战略重心在西边,主要忙于东欧、中东、中亚事务,忙于美俄战略博弈。但在此过程中,俄罗斯并没有忽视西太,而是高度关注西太事务,加强西太地区的经营布局。例如,俄罗斯在远东设立超前发展区,提升与东盟国家关系、与越南等国军事合作、缓和与日本关系等。俄高层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南千岛群岛军事部署,将其打造为重要支点。其三,欧盟战略东联。英法德等国不断加强与中国、日本、澳大利亚、东南亚等西太国家的政治、经济联系,既调整经济发展形势,也以此深化战略协作。由此,美国战略东移、日本战略南下、印度战略东向、俄罗斯战略东顾、欧盟战略东联,世界主要力量纵横捭阖,西太地区已成为大国角力的战略棋盘。

地区国家军事渐趋活跃

当前的世界格局与冷战结束初期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与伊拉克战争爆发时的力量分布也不可同日而语。国际战略形势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有的变化已经浮出水面,有的变化正在酝酿,并且调整变革有加速的趋势。不仅俄日等世界性国家萌生了新的意图,一些地区国家也从中看到行动空间,军事日渐活跃。

首先,地区国家的战略选择更加复杂。在原有格局中,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除几个大国与个别国家以外,诸多地区国家即使对国际秩序不太满意,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不敢背离美国的战略路线。即使比较有特色的伊朗,在过去几年也从对美十分强硬转向了沟通谈判。这种状况近几年发生变化,至2014年征兆逐渐明晰,在2015年、2016年变得较为明朗。转变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地区国家的战略选择更加复杂,需要更慎重地权衡大国因素。从而,部分地区国家拥有更大的自由空间,部分地区国家面临更大的战略风险。例如,伊朗前几年不仅与美、俄、英、法、中、欧盟达成了核协议,也巩固了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但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撕毁了伊核协议,伊朗风险加大。土耳其由于对美俄战略意图、地区战略形势与国内政治态势权衡艰难,也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此种种,都是世界格局调整转换过程中新一轮地区分化组合的突出体现。

其次,部分地区国家逐渐敢于动武。冷战结束后一个时期内,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强大的国家实力和超强的军事实力。没有美国允许,任何大国都不敢轻易对外使用武力,广大地区国家更不敢轻言动武。2008年后情况出现变化,2015年后变化更加明显。不仅俄罗斯出兵克里米亚、出兵叙利亚,法国出兵非洲,日本突破防卫限制,部分地区国家也将军事手段作为一种选项。例如,土耳其曾越境叙利亚实施军事行动;沙特阿拉伯也曾对也门胡塞武装组织实施打击;越南在边境地区与柬埔寨发生短暂冲突;以色列对叙利亚境内目标进行炮击空袭,伊朗也有或明或暗的军事行动。2018年,以色列多次空袭叙利亚。这类情况表明,部分地区国家逐渐敢于采取军事行动。但总的看,它们的行动效果并不太理想。究其原因,相对世界大国而言,地区国家的战略实力偏弱,无法左右形势走向。即使大国攻守转换中出现战略空隙,也会很快就被填补。而且大国博弈风险较大,合作竞争、攻守转换、利益置换等手段,皆非地区国家所能驾驭。另外,目前世界格局处在变动时期,各方都很敏感,地区国家采取军事行动极易受到关注。尽管如此,这也体现出地区国家更加活跃的趋势,表明地区国家塑造地区事务的期望。

新型领域军事竞争加剧

由于人类发展水平所限,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难以驾驭并且正在开发的新型安全领域,这恰是各国战略竞争的牵引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谁能获得新型安全领域的军事优势,谁就将拥有大国博弈的战略主动权。近年来,各国围绕太空、网络、深海等安全领域的军事竞争明显加剧。

大国太空军事能力持续增强。飞得更远、飞得更高、飞得更快是人类发展的不懈追求,从更广泛的行动空间去打击对手、削弱对手是每一支军队的努力方向。1957年8月21日,苏联将世界第一个多级远程洲际弹道导弹向太平洋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利用正式展开。从此太空军事化进程一发而不可收,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制高点。至2018年,美俄等国的太空军事能力持续提升,太空军事化进程加快。一是空间态势感能力增强。二是太空攻防能力更加成熟。美国导弹防御局推出雄心勃勃的“多目标杀伤器”,俄罗斯成功试射新型反卫星导弹。三是全球快速打击能力发展加速。美国加快研制高超音速导弹,按计划,美国全球即时打击系统即将成型。四是外空试验加速推进。美国加快“上帝之杖”、“航天母舰”、X 系列飞机、天基动能武器、天基激光武器等武器系统的研制试验,计划试飞“航天母舰”。日本也正式公布太空开发十年计划,加大太空军事步伐。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明确要求,“希望采取能攻善守的太空战略。”

网络空间军事竞争更加激烈。网络空间虽是无形空间,却能够贯穿、渗透、融合并制约陆地、海洋、空中、太空等有形空间的能力生成和发挥。在军事上,网络空间是物理空间的黏合器、作战系统的增效器、人与武器装备的连接器,影响到作战能力生成与发挥的各要素各阶段。基于网络空间如此重要的作用,军事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美国发布新版网络安全战略,明确将网络作战纳入战法,并组建网络司令部总部。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马里兰州美军基地开会时讲道:“如果要打网络战,我保证,只要我们想赢,就一定能赢。”俄军的网络作战能力也大幅提升,并在主要作战平台加装了网络作战系统。

深海、极地的军事竞争日趋加剧。2015年4月份,美国要求加拿大在该国北极地区安装升级的导弹传感器系统,以应对多种类型的导弹威胁。2015年8月份,俄罗斯向联合国递交扩大北极大陆架申请,要求将12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划入俄罗斯。2017年1月,俄罗斯国防部称,将在北极建立100余处军事基础设施。2017年,美国时任国防部长马蒂斯表示,俄罗斯在北冰洋的活动具有攻击性。2018年6月,马蒂斯再次表示,美国应当把在北极的博弈带上新高度。在深海等水下作战方面,美军仍然拥有明显优势,在完善水声探测的基础上,加速发展尾流、排放物、光等多元探测手段,加大水下作战平台部署和演练,探索水下“非对称”作战方法。此外,各国在生物、智能领域的军事研发也在加速。

军事改革进程再次提速

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群体密集涌现,不断冲击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掀起了新一轮军事改革浪潮。在短时间内,全面渗透到军事领域的各个层面,全面覆盖了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各主要国家。近年来,世界军事改革浪潮呈现出再次加速的趋势。

美国进一步优化军事力量体系。美国一直是军事改革的领头羊,20世纪70年代,着手建立“侦察- 打击系统”;20世纪80年代,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军事技术加快发展计划;1986年,颁布《戈德华特- 尼科尔斯法案》,在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上取得重大进展;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强化空间优势、信息优势、打击优势;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几年中,在佩里、沙利卡什维利、沙利文、欧文斯、马歇尔、拉姆斯菲尔德等的大力推动下,实施了美军的整体转型;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进行了实战检验。其后几年,美军断断续续有一些重要举措展开。

2015年,美国感到大国军事竞争加剧,制定第三次抵消战略,对体制编制做出新的调整。例如,美国升级战略威慑与打击力量,将全球打击司令部的级别由中将级提升为上将级,将核打击力量与所有重型轰炸机整合到全球打击司令部。这一调整,是从着眼处置中小国家挑战向应对大国战争威胁转变的一项重要举措。2017年1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发“重建美国武装部队”的指令,启动美军新一轮体制改革。2018年6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下令国防部启动组建“太空军”计划。

俄罗斯军事改革成效不断展现。苏联解体后,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进行过多轮军事改革,但效果都不明显。2008年俄格冲突后,俄罗斯军事改革开始加速,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俄罗斯在5个月之内就将6个军区重组为4个战区,理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2012年,俄罗斯批准建立类似于美军“高级研究计划局”的未来研究机构。2013年,要求将联合训练从战略层面向战略层面深入到营一级。2015年8月1日,俄罗斯整合空中力量与太空力量组建空天军,主要应对太空威胁,其以太空为主、整合空天、战略攻防的思路逐渐清晰。空天军组建后,从2015年9月30日至今,对叙利亚境内的极端组织实施了多次空袭,无疑有一定的实战检验意义。由于叙利亚问题背后复杂的战略形势,俄罗斯军事行动体现出“盯着强敌、打击弱敌、管控战局、营造态势”的战略艺术。2018年8月,俄国防部宣称,在叙利亚战事中,检验了231种武器,6.3万军人获得战斗经验,包括25738名军官和434名将军。

中国军队改革全面深入展开。彰显了党的领袖、军队统帅洞察大势和变革图强的历史担当,是有效应对当今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大举措。一是精简规模,裁减军队员额30万。二是优化结构,推进领导管理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加强战区职能,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三是重塑体系,着眼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努力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军队强则国家强,每一次军队改革都将是一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20世纪70年代以来,每一个大国的军队改革都带来了世界性的震撼。第一个大国,美国实施军队改革,迎来了冷战的胜利和霸权的巅峰;第二个大国,俄罗斯的军队改革,给予了其强势回归的勇气;又一个大国,中国的军队改革,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必将引领世界走向未来。

总之,大国军事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力量围绕权力利益再分配的斗争明显加剧,武装力量运用更加频繁,冷战后国际军事秩序开始瓦解,国际军事新秩序拉开帷幕。

世界新军事革命的代表性做法A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群体密集涌现,快速冲击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掀起新一轮军事革命浪潮。这场新军事革命浪潮影响之广泛、发展之迅速、触动之深刻,皆前所未有,短时间内渗透军事领域各个层面,全面覆盖世界主要国家。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迅猛发展,新军事革命呈现再次加速的趋势,美俄等国不断采取新的改革举措,推动新的军队改革浪潮,代表性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A 载《解放军报》,2018年5月3日。

一、以天为主,整合空天力量

在物理空间范围上,太空是空中的自然延伸,二者没有明显的物理界线,是浑然一体的战场空间。从战争形态演变规律看,空中、太空与各类空间武器装备、空间作战平台,必将融为一体,即空中、太空、导弹、飞机、系统的一体化体系化。这是规律,也是时代发展趋势。在空天一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体现为不同的建设特征和运用特征。

第一阶段,空天力量发展的萌芽期。这一时期,空中力量发展相对成熟,具有扎实的技术支撑和实践经验,是航空和航天空间的主体力量。太空力量处于孕育发展期,还没有形成规模体系,仅作为战略辅助力量。此时适当的做法是,以空中力量为主,牵动太空力量发展。可供选取的管理体制有三种:一是在空军建设中纳入太空力量,将太空力量作为空军建设的一个增长点,如美军在20世纪70至90年代采取的方式。二是以空军为主兼顾太空力量发展,将太空力量作为一个战略性兵种单独发展,如俄军曾经采取的“空军+ 航天兵”的方式。三是空军与太空力量分别发展,或者将太空力量建设放在其他力量体系中建设,类似于我国2015年前采取的方式。

第二阶段,空天力量发展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空中力量发展比较成熟,太空力量逐渐形成一定规模、体系要素日趋完备、具备一定的战略能力,空中力量与太空力量都是战争进程中的重要力量。此时合适的做法是,空中力量与太空力量并行发展,互相牵引,相互促进。可供选取的管理体制有三种:一是类似于美军2018年前的做法,名称上统称为空军,实际管理的力量包括航空与航天两大类力量,在编制上既有航空大队,也有航天大队。二是基本沿用空军加上太空兵种的体制,如俄军在过渡期采用的“空军+ 空天防御兵”体制。三是采用空军和天军两个军种并立的管理体制。

第三阶段,空天力量发展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空中力量与太空力量发展都相对成熟。太空力量的战略能力、战略作用更加突出,对战争进程影响更大,成为空中力量与太空力量中的主角。此时合适的做法是,以太空力量为主,选择吸收空中力量的单元、要素,带动空中力量发展。可供选择的管理体制有两种:一是空中力量与太空力量并行管理,分别组建空军和天军。例如,2018年6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下令国防部启动组建“太空军”的计划。二是以太空力量为主,吸收整合空中力量,组建空天军,构建统一的空间力量体系。例如,2015年8月1日,俄罗斯将空军和空天防御兵合并,组建空天军,主要由太空部队、防空反导部队与空中力量组成。

从空天力量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以空军为主、整合太空力量的做法不符合时代要求。太空成为军事竞争的制高点,未来中长期的发展趋势是以天为主、整合空军、组建空天力量体系。空天一体,将是太空力量主导的空天一体,而非空中力量主导的空天一体。在向未来过渡期间,可以将太空力量作为一个战略兵种加快发展,待战略能力相对成熟时作为一个军种,或者能力成熟时吸收整合空中作战单元、要素,组建强大的空天一体力量体系。

二、强化感知,构建综合信息支撑体系

现代作战,追求以快制慢、发现即摧毁。发现能力,即态势感知能力成为战场制胜的前提。以态势感知、侦察预警、指挥控制、信息保障、网络攻防为要素构建的综合信息支撑体系,成为作战能力生成和能量释放的体系依托。世界军事强国都把强化态势感知、构建综合信息支撑体系作为建设重点,支撑战略打击能力和战略威慑能力的效能发挥。

一是以信息“网伞”建设为抓手,打造全维一体态势感知体系。现代战争要求战场信息感知系统必须具备全手段、全空间、全地域、全时域、全频域、全天候等“六全”覆盖能力,以实现对战场空间无缝隙、无误差、无延时的“三无”感知能力,为战场指战员提供客观性、准确性、实时性、完整性、可用性、预见性在内的高质量信息产品。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国纷纷以一体化信息“网伞”建设为抓手,加大态势感知系统的整合融合力度,打造高质高效、全维一体的态势感知体系。美军大力推动联合信息环境建设,以实现态势感知网、共用传输网、指控网、火力网的有机融合,信息环境高效集成,为战略、作战单元提供高质量的情报信息和决策支持。俄军也以“统一信息空间”为基础,构建新型战场态势感知体系,重点抓顶层设计、标准体系建设、数据资源融合工作,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5月,俄国防部长绍伊古表示,俄军已初步建成“统一信息空间”。

二是以抢占新型作战空间为契机,拓展态势感知的范围与精度。随着战场从传统空间向极高、极深、极远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拓展,深海、极地、外层空间、网络空间、电磁空间乃至认知空间都成为重要战场,新型空间竞争日趋激烈,对新型空间的战场感知能力成为必不可少的战斗力增长点。当前,美军感知网可实现对新型作战空间的持久广域监视与局部精确识别。在深空态势感知方面,美军着力构建天地一体的实时空间态势感知体系,依托“天基空间监视系统”卫星、“太空篱笆”、深空望远镜等装备实现对空间实时感知。“太空篱笆”建成,可探测和跟踪20万个直径大于2厘米的空间目标。俄罗斯已具备近地轨道10厘米以上空间目标感知能力。英法等欧洲国家也拥有各自的空间目标监视系统。在深海方面,美军着力打造“深海监视网”,探测和锁定潜艇等水下平台。

三是以提高导弹预警探测能力为抓手,提升态势感知的威慑能力。预警探测系统,特别是导弹预警探测系统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感知手段。随着导弹突防能力提升,美俄等国纷纷加快导弹预警体系建设。2018年3月,美国导弹防御局局长表示,美国有能力拦截来自弹道导弹的威胁。俄罗斯成功发射新一代“统一航天系统”导弹预警卫星,天基预警能力提升,不仅能够探测全球范围内的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导弹发射,还可探测到战术导弹发射。预计到2020年,俄罗斯基本可实现地基预警雷达全部换装“沃罗涅日”、形成环绕边界的闭合探测网。日本也已建立包括卫星、预警飞机、侦察机、雷达、监听站多种手段在内的侦察预警网络,具备对超高空、空中、海面和海下目标的不间断侦察监视能力。由此,多个大国加强态势感知能力,加快组建融侦察预警、通信联络、战场感知、指挥控制为一体的比较成熟的综合信息支撑体系。

三、夯实根基,强化战略打击与威慑能力

从有战争开始,进攻与防御既是基本作战形式,也是基本作战能力标准,二者都要求具备强大的战略打击能力与战略威慑能力。美俄等国在信息支撑体系建设取得进展的基础上,纷纷将战略打击能力与战略威慑能力建设作为提升整体作战能力的重中之重。例如,2017年10月9日,美国时任国防部长马蒂斯指出,美军发展注重三大目标,首要的是必须确保武装部队的杀伤力,“确保我们的军队成为全世界最具杀伤力的联合部队。”对杀伤力的追求,核心就是要求具备远远超越对手的战略打击能力。

一是强化核武器战略打击与威慑效能。核武器仍是主要战略威慑力量,是大国战略平衡的砝码,是战略打击与战略威慑能力的基本依托。近几年,俄罗斯核打击能力持续提升,强化部署。俄战略导弹部队司令谢尔盖·卡拉卡耶夫宣称,已经部署400枚携带不同当量级别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未来几年还将增加部署。2017年12月,美国新版国家安全战略确认,俄罗斯的核力量依然是美国面临的最严峻威胁。美国专家认为,俄罗斯拥有可携带巨大当量核武器的水下无人核潜航器。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国情咨文中指出,已成功试射无敌的新型核导弹。针对这一状况,美国总统特朗普声称,美国的核武库必须现代化,确保永远是世界第一。

二是加快高超音速武器进入作战体系。高超音速武器是颠覆传统作战样式的武器之一,是一种典型的压缩战场时空、打破力量平衡的战略性武器,一旦进入作战体系将带来革命性变化,尤其会对核武器的战略打击和威慑效能带来极大挑战。为赢得军事优势,美俄等国加快试验高超音速武器,推动实战部署。俄军已经装备超过5倍音速的“匕首”,正在试验超过20倍音速的“先锋”高超音速武器。美国《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

要求,“在美国国防部提出申请经费的基础上,增加1.5亿美元支持发展高超音速武器,”“并向导弹防御局增加1.4亿美元,用于提升对高超音速武器的防御能力。”印度也在加速发展高超音速武器。日本首款高超音速武器空对舰导弹已经研发完成,主要装备承担岛礁护卫任务的航空自卫队。高超音速武器实战化部署,正在带来战略能力的重新洗牌。

三是整合战略打击力量。2015年,美军升级战略威慑与打击力量,将全球打击司令部的级别由中将级提升为上将级,将核打击力量与所有重型轰炸机整合到全球打击司令部。这次调整,着眼战略打击力量集中使用,着力提升战略打击和威慑效能,是从应对恐怖分子与中小国家挑战向应对大国战争威胁转变的战略举措之一。时任空军参谋长指出:“将所有常规和战略轰炸机整合到同一个司令部,会提升空军遂行全球打击和战略威慑任务的效率。”目前,经过两年多磨合锻炼,美军全球打击能力有了新的提升。朝鲜半岛形势紧张之际,美军全球打击司令部司令罗宾·兰德曾经宣称,“已经做好今晚就可投入战斗的准备”。俄军出兵叙利亚以来,不断展示战略打击力量。

四是加强新概念武器研发运用。美国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核心理念是以颠覆性、新概念、新原理军事科技突破为抓手,推动战略打击手段的丰富与作战样式的革新,形成新的超出对手较大距离的优势。例如,2017年,美国陆军接收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交付的60千瓦级激光武器;美国海军在波斯湾成功进行激光武器试验。美军计划,在2020年前部署多种激光武器和电磁炮武器系统。此外,还有诸多的无人化演练、智能化试验。俄军大力推进新概念武器研发,开拓颠覆性技术的军事效能。2017年10月,普京在会见世界青年大学生联欢节参与者时指出,“基因工程将在药物学领域带来颠覆性的机会,改变人类密码,这比核弹还要可怕”。2018年10月,俄罗斯国防部称,美国正在打着和平的幌子加紧研制其生化军事武器,美国的生物实验室是中俄的重大威胁。

四、注重统筹,灵活编成战区作战力量与战略性作战力量

在信息时代,基本作战样式是信息体系支撑下的一体化联合作战。其中的联合,既包括作战要素整合,也包括作战力量统筹。世界各国在加强作战要素整合、军种力量融合的同时,也更加关注作战力量统筹问题,尤其注重战略性作战力量与战区基本作战力量的统筹运用。战略性作战力量,是指国家统率部掌控的对战争进程具有极为重大影响作用的作战力量。战区基本作战力量,是指战区可以直接指挥的作战力量。早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加列耶夫大将就指出,“武装力量将不是按照军种,而是按照由武装力量各个组成部分所担负的战略和战役—战术任务来建设”,即战略核力量、战略打击力量、战略防御力量和一般任务部队。前者统称战略性作战力量,后者归于基本作战力量范畴。近年来,美俄着重从三个方面加强战略性作战力量与战区作战力量建设运用。

其一,夯实战区直接指挥的基本作战力量,加大各军种力量的融合程度。美军依据使命任务和军队能力,将全球范围划分为六大战区。近年依靠信息支撑体系,进一步压实战区作战能力,深化不同作战力量之间的联合感知、联合行动、自主协同能力,强化网络体系为中心的实时自主协同作战。从战略层面联合深入到战术层面联合,深入到最底层作战单元之间的联合,深入到全域范围内主要武器装备之间以及人与作战平台之间的联合感应、联合行动。俄军在叙利亚作战中,充分检验军兵种力量融合的效果。将各参战的作战单元连接成大型作战网络,指挥周期缩短,联合作战效能明显提高。陆、海、空天军组建联合火力打击平台,累计打击上万个目标,体现了精准的联合行动能力。

其二,加强最高层直接掌握的战略性作战力量,加大战略力量整合力度。美军多个职能司令部得到强化,战略性作战力量进一步整合发展。21世纪初,美军曾在航天司令部和战略司令部基础上组建了新的战略司令部,主要任务为网络战、导弹防御、空间打击、情报侦察和监视以及应对大规模杀伤武器。近年来美军进一步整合战略力量,增强战略司令部全球侦察、监视、指挥和战略打击职能。2015年,美军开启第三次抵消战略,大力加强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筹划设计职能,加强对各类颠覆性战略性作战力量研发、建设、运用的整合力度。2017年8月18日,特朗普宣布升级美军网络司令部,增强美军实施网络战的能力,提升整体国防能力。2018年3月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国情咨文指出,俄多项战略武器取得突破,战略性作战力量得到加强。

其三,依据作战需要,加强战区作战力量与战略性作战力量的衔接和统筹运用。2017年12月,兰德公司研究报告认为,俄罗斯进行未来战争可能统筹采取以下样式,威慑使用或实际使用战略核武器以获取战略优势,使用远程常规精确打击武器打击关键的作战和战略目标,通过动能武器、网络战、机动部队打击对手的指挥控制力量和投射力量等。随着技术突破和时代变化,会有更多的新型作战力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从战略性作战力量向战区直接掌握的作战力量转化,也会有更多的新质作战力量成为战略性作战力量。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需要注重统筹,坚持高端发展,以新质作战力量牵引作战体系升级。

此外,美俄等国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当前战争是信息化战争,未来战争是什么形态,各国都在探索。许多方向性的特征已露端倪,如太空化、无人化、生物化、智能化等,基本趋势是智能化。美军提出跨域作战、自主协同、分布式杀伤、人工智能、智能反应等概念,俄军高度关注无人机群作战、无人作战、机器人作战、生物智能技术突破等。支撑这些作战概念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应用。同时,机器学习、跨界融合、量子科技、生物交叉技术、脑科学、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概念武器等技术手段快速创新,与人工智能结合,正在军事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推动军事智能化发展。

我国周边存在三条利益交汇线A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如何看待我国战略环境,极为重要。如果以国家利益为切入点,可以将我国周边分为三条利益交汇线。第一条是在西太平洋地区与美国、日本等国的利益交汇线。这条线从朝鲜半岛开始,循着国界线延伸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东部,包括我国黄海、东海、台海、南海进入大洋的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区域,外围包括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第二条是在我国西南和向西方向,与越南西部、老挝、缅甸、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的利益交汇线,外围包括中东地区、南亚地区、印度洋地区。第三条是在我国西北、北部方向,与俄罗斯、中亚和蒙古的利益交汇线。随着时间延伸,三条线的位置和范围还会有所变化。近阶段看,2025年前,三条利益交汇线分别呈现如下特征。

A 载《中国国防报》,2010年6月1日。

第一条利益交汇线是战略压力线,是对我国威胁最大、压力最突出的地区。这条线,既是我国走向海洋的前沿战略方向,也是霸权集团对我国实施遏制围堵的主要地带。在这一地带,诱发战争和军事冲突的不稳定因素很多,如台湾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钓鱼岛、琉球群岛、南海博弈、地区利益等。加深与朝鲜半岛、东盟国家、澳大利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联系,可以使这条利益交汇线的压力减小,使遏制效果减弱,使缓冲地带和战略纵深增加。该地区问题的关键在于中美两国,中美是这一地区稳定的基础,处理好中美关系利于管控各类风险,利于保持该地区总体稳定。中美关系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美国的战略指向。日本是这一地区外溢效应比较强的国家,是产生动荡的重要不确定因素,将日本限定在可控范围,有利于地区安全。

第二条利益交汇线是动荡起伏线,也是应当加大战略经营力度的地区。这一地区的突出特征是动荡,不稳定因素比较多。诱发战争和军事危机的不稳定因素主要包括边境问题、印巴争端、伊朗、伊拉克、土耳其、阿富汗、南亚事务、印度洋事务以及大中东地区动荡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等。加深与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埃及、沙特、孟加拉国、尼泊尔、阿富汗、不丹等国的战略协作,加大对印度、越南、缅甸的稳定力度,加大对其他南亚、中东地区国家的经营力度,符合我国战略利益。应当努力使该地区与我国的战略目标接近,将该地区走向连接在我国安全和发展框架之内,至少应当使其保持在不被用来遏制我国的状态。如果经略得当,可以将战略缓冲区增加数千公里,可以为化解遏制、拓展战略影响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条利益交汇线是相对稳定线,是近期与我国有良好合作基础的地区。过去十几年,这一地区与我国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为了巩固发展,应当增强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增进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共同利益,协调在重大战略问题上的一致性,为各自发展与共同发展提供战略支撑。该地区持续稳定的关键在中俄关系,与俄罗斯保持友好合作符合中国长远发展的战略利益,与中国保持友好合作符合俄罗斯的战略利益。需要管控互信的基础,降低不确定因素影响,避免大局波动。该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是哈萨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加强合作,利于地区战略平衡。

三条利益交汇线的关系必须恰当把握。其一,在任何时期,保持上述三条交汇线中至少两条处于稳定状态,都符合我国利益。其二,在任何时期,尤其是关键时期,必须与其中一条处于友好状态,确保稳固可靠。在任何时期,都不要使其中两条同时处于紧张状态,否则国家将处于风险境地。其三,在两个利益交汇线上各方战略关系紧密的情况下,国家利益可以适当向另外一条线的方向发展。当然,这种拓展不可盲目,不能急功近利,必须从长远考虑,做好战略筹划。就像孙子所指出的:“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有所争、有所不争,都是为了布势,都是为了大局。

当前符合我国战略利益的情况是,协调第一条线上相关各国的利益和意图,积极化解第一条交汇线对我国的遏制与压力,加大对第二条利益交汇线相关地区的经营力度,巩固第三条交汇线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密切关注不同方向之间的战略联动,并分阶段有重点地逐步解决周边现实问题。这种态势会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大约十年左右,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地区力量消长、大国分化组合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北部、西部、东部等周边战略态势将会呈现新的特征,需及早战略筹划。

美国或某一天摁不住日本A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政治运作和军事存在,有四项基本功能。一是摁住日本,使日本处于可控范围之中,防止日本重新对美国构成威胁;二是遏制中国,使中国的战略影响限定在地区以内,防止中国成为势均力敌的竞争者;三是挤压俄罗斯,使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战略收缩,防止俄罗斯重新崛起为可怕的战略对手;四是巩固盟友体系,使类似于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长期奉行对美友好政策,防止它们脱离美国影响。这四大功能,形成的顺序有先有后。其中,摁住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在东亚的直接目的,是美国早期战略设计的根本目的之一。

A 载《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2012年。

其后数十年,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后面三大功能不断凸显。在漫长的冷战中,遏制苏联成为美国在亚太布局的主要目的。发展到目前,形势出现很大变化。从2009年起,美国开始将中国作为首要防范对象,突出遏制中国的战略目的,加大对中国的遏制力度。从2018年起,美国明确把中国作为战略对手,全面加强遏制打压力度。在美国的战略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将日本看作牵制中国的棋子,为了牵制中国而加快对日本松绑。诸如,明确宣布《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怂恿日本与中国的海洋权益纠纷;为日本武器出口和军事力量进攻运用提供支援;纵容日本修改宪法;支持日本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等。

而同一时期,日本正在下另一盘战略大棋。它努力抓住美国“亚太再平衡”、“印太战略”的契机,打着支持美国战略调整的旗号,以应对“中国威胁”为借口,以协助美国遏制中国为幌子,以东海争端为抓手,加快修宪步伐,加快提升政治、军事实力。尤其最近一个时期,安倍政府带领下的日本急速右倾。其实质是尽早成为正常大国,既暗中努力摆脱美国的战略掌控,也为美国相对衰落后的大国博弈做准备。而日本的“正常”与“不正常”,都是相对于美国来说的,其他国家并不能决定日本是否成为所谓的“正常国家”,“正常国家”就是摆脱美国的战略控制。日本修宪成功后,在应对“中国威胁”和支持美国战略调整的幌子下,如果军事实力和政治实力提升到一定程度,美国也将无法掌控。

历史一再表明,相对古老而成熟内敛的中国而言,一个偏激狭隘且不受限制的日本具有更大的危险性,更敢于冒险、更敢于挑战国际秩序。这一点,曾经历珍珠港事件的美国体验得更加深刻。如果继续放纵日本,美国某一天也将无法摁住日本,从而为国际社会带来更大的潜在的风险和灾难。这也是国际社会所指出的,美国放纵日本,必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乌克兰危机撬动美国霸权A

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南面是黑海,北面是白俄罗斯,东邻俄罗斯,西邻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处在欧盟、北约与俄罗斯战略利益的交汇处。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重要的战略价值,北约与俄罗斯长期在此博弈,各方支持的势力纷争不断,危机事件经常发生。2013年底,乌克兰再次爆发危机,美国、欧盟与俄罗斯展开新一轮博弈。到2014年3月1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同意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乌克兰领土使用武装力量,直至乌克兰形势稳定。作者当天研判,综合考虑俄罗斯在临近乌克兰东部地区的战备演练与克里米亚岛内部分军事力量的战略预置,俄罗斯对乌克兰使用武力的做法基本明确,乌克兰危机进入新的阶段。当时对乌克兰危机走向和利弊影响概略分析如下。

A 载《长缨》,2014年第4期,写于2014年3月1日,引入本书中时部分内容有修订。

一、战略博弈:俄罗斯对乌克兰使用武力的目标不仅在于克里米亚

从理论上看,俄罗斯对乌克兰使用武力的目标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一是出兵克里米亚半岛,维护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军事存在,实现对克里米亚的实际控制;二是出兵克里米亚半岛,通过某种形式,将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的领土范围;三是出兵乌克兰东部地区,谋求在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军事存在与实际控制,造成乌克兰事实上的东西分裂;四是出兵乌克兰大部分地区,在乌克兰国内扶植亲俄罗斯政府;五是出兵乌克兰全境,谋求对乌克兰全国的实际控制。这五个目标呈现逐步升高的态势,目标选择越靠近后面,俄罗斯面对的阻力与风险也越大。

从现实状况看,实现各层次目标的可能性有很大不同。按照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军事影响与克里米亚的人口结构,即使俄罗斯不向克里米亚增加军队,也能维护在克里米亚的基本利益。所以,既然俄罗斯出兵了,其目标就不仅是维护在克里米亚的战略影响和军事存在,将有更高的目标要求。一是恢复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略影响,维护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特殊利益;二是寻求在乌克兰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乌克兰东部,或者将乌克兰东部一些地区并入俄罗斯版图。当然,其理想目标是控制乌克兰全境,只是近期可行性很小。目前,在出兵克里米亚之后,俄罗斯已经完全控制克里米亚,最低目标已经达成。俄罗斯正在充分评估可能面临的风险阻力,观察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与北约的反应,以便做出下一步行动。

从美国与北约国家的反应看,俄罗斯出兵乌克兰面临的军事风险很小,阻力主要集中在政治与经济方面。在政治上,将面临以美国为首的美欧国家的抗议谴责,以及某些形式的封锁孤立。例如,北约提出暂停与俄罗斯的联合军事行动,部分成员国提出抵制俄罗斯参加八国集团峰会等。在经济上,将面临来自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的经济制裁。但是,由于欧洲与俄罗斯经济联系比美俄经济联系多一些,欧洲与美国经济制裁俄罗斯的步调不会完全一致。在军事上,美国和欧洲国家由于自身困难、军事能力与准备不足等原因,尽管会调动兵力显示存在、实施威慑与加强部署,但使用军事力量阻止俄罗斯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可能性很小。

综合衡量,俄罗斯出兵乌克兰的直接结果可能有三种。一是乌克兰在实质上分裂,小分裂是失去克里米亚,中分裂是既失去克里米亚又失去东部部分地区,大分裂是失去整个东南部地区。二是乌克兰不分裂,美欧与俄罗斯谈判博弈,在俄罗斯、美国与欧洲国家监管下,重新推选政府,并体现俄罗斯的战略影响和利益关切。这种可能性在一定时期内是存在的,如果俄罗斯继续加强军事影响,这种可能性会急剧降低。三是俄罗斯控制乌克兰部分地区,甚至包括乌克兰东部及更大范围的地区。从现实反应看,在整个乌克兰危机过程中,普京对美欧等国的想法非常清楚,准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如何得到这些利益,而美欧等国则不清楚普京在想什么,对俄罗斯将来可能的行动也不清楚。从后来的形势发展看,乌克兰失去了克里米亚与东部部分地区。

二、国际影响:俄罗斯对乌克兰使用武力拉开单极时代终结的序幕

俄罗斯敢于并能够对乌克兰使用武力,对国际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是表明俄罗斯大国地位的强势回归。冷战结束后,俄罗斯虽然经济起色不大,但其恢复大国梦想的努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并且都与军事行动有着密切联系。十几年前的车臣战争表明,俄罗斯正在努力维护国家内部安全稳定,防止领土继续分裂,还不具备向外辐射的战略能力。2008年的俄格冲突表明,俄罗斯开始反击美国与北约的战略挤压,能够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对乌克兰使用武力则表明,俄罗斯将战略前沿推出国土之外,在地区事务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表明俄罗斯正在加快恢复全球力量中心之一的地位,这是普京带领下的俄罗斯长期追求的战略目标。

二是体现美国对世界掌控能力的绝对下降。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与叙利亚危机等中东地区局势演变,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美国对世界控制力下降的迹象。此次俄罗斯对乌克兰使用武力,更鲜明地体现了美国对世界掌控能力的绝对下降。具体到对俄罗斯的影响,变化非常明显。冷战结束初期,美国不断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2008年俄格冲突开始,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挤压首次碰壁。从2014年俄罗斯对乌克兰使用武力,形势开始发生转变,俄罗斯将寻求反向挤压,实质是战略影响力的扩张。

三是正式拉开了单极时代终结的序幕。经过长期发展,多个地区性大国都想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日本、俄罗斯、印度、德国、英国、以色列等都在蠢蠢欲动。尤其这一次,在美国高调反对的情况下,俄罗斯依然对乌克兰使用武力,如果放在美国独霸的单极时代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俄罗斯对乌克兰使用武力,正式拉开了美国单极时代终结的序幕。2014年开始,世界进入向后单极时代过渡的列国争雄阶段。(一年多后,2015年俄罗斯出兵叙利亚,更是进一步拉开了后单极时代开启的序幕。)四是大国“抢地盘”的趋势崭露端倪。在美国对世界掌控力下降的背景下,多个地区大国都在努力拓展战略影响。日本的外向性、扩张性明显增强,俄罗斯加快整合欧亚联盟、白俄联盟的步伐,德国也发出要为塑造世界未来做好准备的声音。尤其俄罗斯对乌克兰使用武力,既表明俄罗斯极力捍卫国家利益,也表明俄罗斯正在拓展影响范围。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明显加剧,一些大国更加敢于使用武力谋求利益,大国“抢地盘”的趋势凸显。

三、我国安全:俄罗斯对乌克兰使用武力的深层次影响是利大于弊

俄罗斯对乌克兰使用武力的事件,既会对国际格局产生强烈冲击,也会对我国战略态势产生较大影响。总的看,可以从三个时间段去审视。一是短期影响,我国在乌克兰的经济利益与部分政治利益会有损失;二是中期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战略态势的影响是利大于弊;三是长期影响,由于大国博弈中的分化组合具有较大不确定性,长期影响比较复杂,不易衡量。对近中期的影响分析如下:

其一,美国感受到来自俄罗斯更加强烈的威胁。美国曾经与当年的苏联进行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为了对付苏联专门组建了北约。最终,通过数十年艰难的战略对抗,美国赢得冷战,这一过程在美国烙下深刻印迹。当前,俄罗斯在美国和北约多次警告的情况下,依然敢于对乌克兰使用武力,强硬冲撞西方意志,让美国看到冷战时期苏联的阴影,仿佛新的噩梦开始。通过这一事件,美国感受到来自俄罗斯更加强烈的威胁,当时比中国对美国构成的挑战具有更大的现实性和不确定性。

其二,美国针对中国的遏制战略受到一定牵制。美国的大战略目标是,在亚欧大陆上永远不要出现对其世界霸主地位构成挑战的大国。冷战期间,美国将矛头指向苏联。冷战结束至2008年,美国致力于挺进亚欧大陆纵深,防止俄罗斯与中国崛起。2009年开始,美国将中国作为首要防范对象,制定“亚太再平衡”战略,加快推进战略重心东移。至2014年,美国重心东移的战略已经运行多年,虽然不算成功,但也取得一定效果。

正在美国将战略重心瞄向中国,加紧博弈斗争的时候,俄罗斯开始崛起,并且是违背美国意愿的强势崛起。诸如前一个时期的斯诺登、叙利亚问题等,俄罗斯都更加敢于发出声音,更加敢于采取行动。尤其这一次,俄罗斯不顾美国严厉警告,对乌克兰使用武力,进一步表明俄罗斯战略影响力的增长。美国将对俄罗斯威胁做出重新评判,对欧洲形势与北约作用做出新的评估。欧洲、大西洋方向与中东地区战略态势的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掣肘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步伐。

其三,美国、俄罗斯都将加强与中国的沟通协调。一方面,俄罗斯将加强与中国的沟通协调。俄罗斯对乌克兰使用武力,尽管遇到美国、北约军事阻力的可能性很小,但会在一个时期内面临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遏制”,尤其是经济制裁。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将加强与中国沟通,减弱西方国家对其制裁影响。当然,还会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加强联系。如果日本不与美国同一步调指责俄罗斯,俄罗斯也可能加大与日本的沟通力度。另一方面,美国也将加强与中国的沟通协调。无论在联合国,还是在国际社会,美国在应对俄罗斯影响力膨胀的问题上,都有听取中国意见、衡量中国态度的必要。另外,美国也将会以防止出现“新苏联”的议题提醒中国。

综合衡量,俄罗斯对乌克兰使用武力的事件,为我国打开了新的窗口。目前,俄罗斯出兵乌克兰,只是到了克里米亚,还比较谨慎克制,一定程度上牵引了美国的战略注意力。可以说,打开了窗口的缝隙。如果俄罗斯在乌克兰境内的军事行动再向前一步,向其他地区扩大,战略窗口将更加明朗。

四、把握重心:适当加大对俄罗斯支持力度化解美国霸权体系压力

在乌克兰危机局势相持之际,美国与俄罗斯都在加大对中国的拉拢力度。一方面,危机发生后的一段时期内,美国以可能出现一个“新苏联”的威胁相诱导,以“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来规劝,以收紧对日本、菲律宾、越南的约束做表态,企图使中国站在美国的立场,加大国际社会对俄罗斯孤立。另一方面,俄罗斯是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在国际事务上有较多的共同利益,俄罗斯想在这次事件中得到中国较为明确的支持。在此背景下,怎样做才更加符合我国的战略利益?

概略而言,我国有两大挑战需要权衡,有上中下三策可供选择。

在当前态势下,有两大战略挑战需要权衡。一个是现实中来自于美国霸权体系的战略压力,另一个是美国所警示的可能出现“新苏联”的风险。总的看,来自于美国的压力与挑战更加现实、更加紧迫、更加强烈,这种压力在周边安全态势中能够切实感受到。相对而言,美国所警示的可能出现“新苏联”的风险,带有较大不确定性。退一步讲,即使可能出现,十几年后我国应对战略风险的能力也会有大幅提升,能够化解风险。综合衡量,最近十余年的战略重心是努力应对来自于霸权集团的压力、威胁。同时,保持战略的灵活性、建设性。

在总的战略判断基础上,有上中下三策可供选择。

上策,是适当加大对俄罗斯的支持力度,推动俄罗斯向前迈出半步,争取更加现实的战略窗口。原因如下:其一,适当加大对俄罗斯的支持力度,能够进一步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俄罗斯关键时刻表示支持,能够进一步深化中俄战略关系,共同推动世界格局向后单极时代发展。其二,适当加大对俄罗斯的支持力度,能够减缓美国对我国的战略压力。当前,俄罗斯已经出兵克里米亚,由于存在较多顾虑,暂时没有向乌克兰东南部地区采取行动。如果俄罗斯感受到一定支持,将会在乌克兰问题或其他问题上继续向前迈出半步乃至一步。从而,围绕乌克兰局势展开的博弈更加明朗。其三,适当加大对俄罗斯的支持力度,能够使俄罗斯在中日之间的态度做出部分调整。近年来,俄罗斯制定向亚太发展的战略,考虑与日本发展关系,而美国则要求日本与美国保持一致。日本不想损害与俄罗斯发展关系的势头,难以做到与美国基本一致,但也不至于完全违背美国战略意图,其表态带有较大模糊性。在此情况下,加大支持俄罗斯的力度,有利于共同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共同遏制日本扩张。另外,有利于我国与中亚、西亚国家经济政治联系的深化,有利于亚欧大陆整合。

中策,是乘此次危机在美俄之间游走,在各方之间保持大致平衡,得到一些经济层面、政治层面的短期利益。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的几个月中,美国为了给中国一些策略性的好处,要求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降低挑衅中国的调门。俄罗斯也表示有些事情可以进一步协调。在此情况下,如果在两方之间保持大致平衡,能够得到一些战术性的好处。但这些好处是随时可以被收回去的,不是我们自己能够hold 住的。

下策,是在美国诱导下,以防止出现“新苏联”为顾虑,以“不干涉内政原则”为虚名,倒向美国立场,乘此次危机从美国获得一点可以被随时收走的表面利益。例如,美国表示可以收紧对日本、菲律宾、越南的约束,可以加深政治合作等,这些都是可以随时被取消的。如果是下策,我国将会失去战略机遇和部分战略利益。例如,牵制美国再平衡战略的机会可能丧失,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的可信性与深度也会迅速削弱。

综合衡量,为防止出现不利局面,应采取上策,即适当加大对俄罗斯的支持力度。通过支持俄罗斯向前迈出半步,对美国形成更大牵制,巩固我国的窗口。当然,这是策略上的考虑,更主要是提升实力,为世界格局深刻调整背景下的大国战略博弈做准备。

衰落中的大国更可能使用武力A

美国学者戴尔·科普兰在《大战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动态差异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能够影响到其战略选择,相对发展稳定的大国而言,处于衰落却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更可能使用武力。

一、衰落的大国与使用武力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尔·科普兰提出动态差异理论,初衷是为了解释世界体系中大战爆发的原因,为预防和研判战争提供理论参考。基本观点如下。

第一, 大战主要是由那些处于优势地位却害怕明显衰退的军事大国发动的。B 科普兰将大战界定为世界体系中主要大国都参与的全面战争, 它有三个典型的特征:

A 载《外国军事学术》,2009年第2期。

B [ 美] 戴尔·科普兰著:《大战的起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一是, 国际体系中所有的大国都卷入其中; 二是, 战事是以最高强度进行的全面冲突, 即全面的军事动员; 三是, 战争结果很有可能是一个或多个主权国家被消灭。A他认为,大战主要是由拥有军事实力但处于衰退中的国家引起的。正在衰退的大国会为自己的未来而担忧,即使它们自信地认为正在崛起的国家当前是爱好和平的,也会由于无法把握崛起国家未来的战略意图而考虑使用武力手段。

第二,军事实力直接影响大战的风险,拥有军事优势是发动大战的必要条件。对于走下坡路的国家而言,如果军事实力弱小,通常不去考虑使用武力维持地位,不会去冒大战的风险;如果军事实力强大,武力就会成为一种可能选项。对于实力处于上升阶段的国家而言,它变得逐步强盛起来,希望尽量避免战争,或者等待更有利的时机运用武力。因为,只要耐心等下去,它在未来就能有更多的力量投入战争,或者有更大的胜算。而衰退的军事强国则不然,会把战争作为一种选项。

第三,是否倾向于发动大战,与国家的衰退程度及衰退的必然性密切相关。一个正在衰退的大国,即使军事上占有优势,也不会在刚刚衰退时就发起预防性战争,它需要考虑距离衰退的最低点还有多远,以及坚持现行政策是否注定衰退。科普兰认为,衰退有三种主要形式。第一种,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某个国家因经济、技术和社会基础全面恶化而引起的衰退。这种衰退的程度比较严重,被称作非逆转性停滞。第二种,某个国家军事力量非常强大,但经济力量和潜在力量处于劣势时,就会出现衰退。经济力量是指一个国家总的相对经济活动。潜在力量包括所有可以转化为经济实力却由于某些原因尚未转化的资本资源,如人口规模、材料储备、技术水平、教育程度和未利用的肥沃土地等。一个正在衰退的国家,如果军事力量占有优势,但其他力量处于劣势,就会对未来忧心忡忡,更容易把战争作为挽回衰退局势、赢得影响力的希望。第三种,力量波动问题,由于其他国家的政策获得短期成功,引起本国军事和地缘政治方面衰退,在相对力量上产生损失。如果不及时进行检查,很可能使正在衰退的国家暂时处于脆弱的境地。为了巩固地位,衰退国家往往急于采取容易引发大战的强硬措施。

A [ 美] 戴尔·科普兰著:《大战的起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第四,国际体系中“极”的数量和力量对比,对于是否发生大战起着重要作用。所谓“极”,就是实力处于最高层次大国的个数。例如,冷战时期明显是美苏两极格局。在两极格局中,只要正在衰退的国家在军事力量上略占优势或稍处劣势,即可能加大军事冲突的风险。相对而言,在多极体系中,每个大国都需要顾虑很多,在军事力量上有更加明显的优势,才敢采取军事行动。

第五,处于衰退的大国会对继续衰退的风险与引起危机的风险做出综合衡量。如果缓和的政策就能够维持本国在整个体系中的力量地位,领导人会避免采取强硬的政策。如果采取政治、经济、外交等各种方法,仍然无法挽回衰退趋势,采用武力手段的可能性就会上升。每一个理性的决策者,都会综合衡量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以及各领域发展前景,研判风险与可以采取的军事行动。

二、未来一个时期美国的战略走向

在当前世界体系中,美国是有能力发动大战和制造大国之间危机的国家之一,它所处的发展阶段符合动态差异理论。首先,美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权力开始流散,美国的战略影响和国际地位呈现相对衰退的迹象。其次,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美国在军事上拥有明显优势。可以说,美国是一个初步呈现衰退迹象却拥有明显军事优势的大国。参考动态差异理论,对美国未来一个时期战略走向分析如下。

第一,由于衰退的程度较弱,战略回旋空间仍然很大,美国不会在短期内对其他大国采取军事过激行动。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并与其他大国拉开很大距离,突出表现是军事行动能力、国防预算开支和国民生产总值都超出中国、俄罗斯、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大国之和。2008年后,尤其是2014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美国实力和地位呈现相对衰退的迹象。但美国的整体优势仍然十分明显,远远高于后面一些大国,战略回旋空间仍然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会急于对其他大国采取过激的军事行动,俄格冲突、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危机中美国的克制就是一例,未来短期内也会避免大战的风险。

第二,由于衰退的逆转性还不确定,美国将优先考虑采用一些不激烈的措施尽力挽回衰退趋势。冷战结束后的二十多年中,美国曾经多次面临衰退的警告,总是能够采用灵活措施挽回衰退趋势,保持绝对实力不断增长。这表明美国衰退的不可逆转性还不绝对,也表明美国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动态差异理论认为,如果和缓的政策就能够维持本国在整个体系中的力量地位,领导人会避免采取更强硬的政策。对于近年来所呈现的相对衰退迹象,美国会优先考虑采用一些经济、政治、外交措施,优先考虑解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建设等国内问题。在大国之间的武力运用上,以协调接触、显示武力、战略威慑、遏制挤压为主,尽量避免采用引发战争的剧烈行动。数年后,如果经济、政治打压、科技封锁与改革措施效果不够明显,美国将会考虑尝试一些可能引发重大危机的军事行动。

第三,在当前国际体系中,美国虽然拥有相对优势,但受到的制约非常大。当前,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美国处于唯一超级大国的格局已经松动,向多元化或多极化的趋势发展。未来一个时期,大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行为模式更接近于多极体系中的特征,各方都受到较大制约。动态差异理论认为,在多极体系中,敢发动大战的国家必须在军事领域占据明显优势。目前看,美国军事力量对于后面任何一个大国都拥有明显优势。但也受到多方面制约,世界体系中潜在力量的制约,以及大国核力量、新型战略手段的制约。尤其是近些年,美国受到的制约进一步加大。

第四,未来一个时期,美国会大力加强军事力量建设,紧紧抓住军事这个强有力的战略依托。动态差异理论认为,越是处于衰退或者即将面临衰退的国家,对军事力量的依赖越是严重。美国将大力加强军事力量建设,紧紧抓住这个强有力的依托。例如,2008年9月24日,金融危机全面展开,当美国国会围绕财政部长提出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激战正酣的时候,众议院以392比39的压倒性优势通过了6120亿美元年度国防预算。没有来自民众的公开批评,没有来自于媒体意味深长的评论。表面上看,国防费用支出似乎并未受到金融危机带来的显著压力。实际上,正因为美国政府和民众深刻感受到了这种巨大压力,他们在保护美国优势和安全上达成了高度默契,在巨额国防预算上毫无争议,都意识到要紧紧抓住军事实力。正如保罗·肯尼迪在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二流国家尽全力研制核武器时所指出的,“这不是力量的反映,而恰恰是虚弱的反映。”A(2018年8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数额高达7163亿美元。)

总之,未来一个时期,美国将优先解决经济发展和国内问题,优先采取经济、贸易、金融、政治、外交等手段打压对手,极力避免衰退趋势。同时,将加大对崛起大国的遏制打压力度,并通过各种手段迫使其他国家分担霸权成本。在与大国相关的军事问题上,将优先考虑协调、显示武力、威慑遏制等不太激烈的行动。一旦美国通过经济、政治、外交举措难以挽回相对衰退的趋势,它运用武力的可能将会上升,引发军事危机的过激行动将会增多。这一理论,对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大国也是适用的。总的看,国际经济重心、政治影响重心、军事实力重心三者分离的时候,战争发生的风险较大,直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重心再次靠拢。

A [ 美]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3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