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究竟指谁
关于“春秋五霸”,长期以来说法不一,颇为混乱。中学历史课本上的“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下注另一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各大学讲义、名家专著的说法,也各不相同。张有智在《山西师大学报》今年第 1 期著文认为, 判断谁是五霸的标准,应看其是否曾号令诸侯、外于称霸中原的盟主地位。根据史实,宋襄公在泓之战中,伤股而殆,称霸中原的梦想化为泡影。秦穆公园东进受阻,不能称霸中原。而齐、晋、楚、吴、越则不同,他们国力强盛,屡进中原,挟天子,令诸侯,实为盟主,堪称“五霸”。早在战国时代,
《墨子·所染篇》、《苟子·王霸篇》等都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晋
文、楚庄、吴阖闾、赵勾践。只是到了东汉,由于儒家思想占了统治地位, 对战国时人的“五霸”观点才出现异论。究其原因,一是封建学者认为吴、越是蛮夷之国,而来襄、秦穆是仁义之君。因此,对战国人的“春秋五霸” 观点进行了肆意篡改,取消了吴、越,增补了宋、秦。二是解经之学盛行, 出现了一经多家数解的情况,也造成了“春秋五霸”说法混乱。五四以后, 许多学者想纠正这一错误观点,但又谬于历史事实而说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