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忠臣
**诸葛亮。**诸葛亮(181—234)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幼丧父母,随叔父至湖北,在隆中读书隐居十多年,关注天下风云,自比管仲、乐毅。建安十二年(207),因徐庶之荐,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求教,他为之感动,与之论天下大势,提
出占据荆、益,安抚夷戎,联吴抗曹,统一全国之策,刘备赞服,请他出山, 任为军师,自谓得到孔明“如鱼得水”。这时诸葛亮年仅 26 岁。孔明初出茅庐,用计火烧新野,以少胜多,击败曹军,令关羽、张飞拜服。接着,前往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孙权,孙刘联盟,大败曹操,取得赤壁大捷。乘机占领荆、益二州。221 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建立蜀汉,形三国鼎立之势。诸葛亮因功被拜为丞相。此后,东吴攻陷荆州,杀关羽,刘备不听孔明劝阻,率军伐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于彝陵。刘备羞愤而病,托孤白帝城,托孔明辅佐儿子刘禅,说刘禅如不成器,令孔明自代。刘禅继位,封孔明武乡侯, 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建兴三年(225),孟获率南中少数民族叛乱,孔明南征,对孟获七擒七纵,孟获心服,南方平定。此后,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因刘禅昏庸,连年征战,事必躬亲,234 年,劳累而死于五丈原军中(今陕西眉县西南),年 54 岁。遗嘱薄葬,家仅容棺,葬于定军山。孔明死后,蜀国震动,全国痛悼。刘禅今为孔明立庙于沔阳,纪念孔明。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特别是《三国演义》成书后,孔明成为忠诚、智慧的化身。
**魏征。**魏征(580—643)唐初大臣。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人。幼年丧父,不治产业,有经国安邦之志。隋末战乱,魏征出家为道士。大业十三年(617),参加李密起义军,被任为文学参军,数次向李密建策,未被采纳。李密失败,随李密投奔李渊,任秘书丞。武德四年,任太子李建成太子洗马,成为建成心腹。秦王李世民功高权重,雄材大略,与李建成明争暗斗,他劝李建成尽早下手。玄武门之变发生,建成被杀,魏征被俘,李世民责其挑拨兄弟争斗,他坦然回答,太子如早听我言,何至有今日之祸。李世民欣赏其才干、忠直,即位后任为谏议大夫。魏征得遇明主,尽心竭力辅佐太宗,为“贞观之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天下初定,有人建议太宗炫耀武力, 征讨四夷。魏征得出“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太宗从之。数年后,逃亡的农民返乡,全国丰收,社会安定,此后,因国家繁荣,太宗渐生骄侈之心,大臣无人敢谏,独魏征犯颜直谏,建议太宗居安思危,躬行节俭, 轻摇薄赋,与民休息。有时言词激切,致太宗大怒,而魏征神色不变,据理力争,以过人的胆识,道别人不敢道、不能道,常令太宗怒而后服,对之极为倚重。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忠臣之一。后来,魏征相继任秘书监,拜相,封郑国公。虽然地位提高,直谏的勇气、锐气不减当年。643 年,魏征病死,太宗恸哭,为之罢朝五日。
**寇准。**寇准(961—1023)北宋大臣。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少有大志,精研《春秋》。19 岁考中进士。先后任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知县,以吏治出色闻名。后任三司使、枢密院直学士等职。一次他朝奏激怒太宗,太宗起身欲退,他拉住太宗皇袍,重新坐下讨论朝政。后渐以犯颜直谏受到太宗器重,以唐太宗得魏征相比,任为参知政事。真宗即位后,相继任职于工部、兵部。景德元年(1004),又任宰相。本年冬,辽军大举南征,朝野震动、5 钦若等劝真宗南迁避寇,寇准力排众议,劝真宗御驾亲征。真宗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军民受鼓舞,欢呼声闻数十里,寇准受命指挥宋军,号令严明,士卒喜悦,英勇作战,射杀辽军统帅萧挞览。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形成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二年,加任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次年,遭王钦若诬陷被罢相,任刑部尚书。寇准的刚直、才能给真宗印象很深,天禧元年,又任他为宰相。三年,因得罪刘太后, 遭到以“溜须”著称的丁谓陷害,贬道州司马。乾兴元年(1022),再贬雷
州司户参军。二年,病死于海南岛。死后归葬,百姓沿路祭哭,立庙纪念。他后来成为名传后世的忠臣,在小说、戏剧中广为传扬,家喻户晓。
**包拯。**包拯(999—1062)北宋大臣。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 人。天圣年间考中进士。因父母年老,不受官职,专门奉养双亲,父母亡后, 出任地方官,以善于断案著称。他知天长县时.有农民来告牛舌被割,他让农民回家宰牛卖肉。不久,有人来告农民私杀耕牛(因当时法律禁止杀牛), 他说:“为何害人牛舌又来告发?”盗贼惊服。他知端州时,端砚驰誉天下, 他一砚不取,全部贡献朝廷。后升任监察御史,主张加强边防,反对向契丹进贡。后,又升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等职(故后世称他包待制、包龙图),立朝刚毅,正气逼人,连连上奏仁宗,指斥权幸大臣, 连贵戚、宦官都望而生畏,不敢胡作非为。当时权势之家竟筑楼台亭阁,致使汴梁惠民河堵塞,包拯下令,豪门只好拆除。包拯之前,衙门规定告状者不能面见行政长官。包拯革除旧制,令拆讼者面诉曲直,官吏从此不敢再欺压百姓,他因而成为京师妇孺皆知的清官,汴梁传语“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他性格刚直,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以致与亲戚、朋友停止来往。并声明:后世子孙为官犯赃,死不得葬本族坟墓,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后官至枢密副使。1062 年,因病逝世。他的事迹在《包公案》等小说、戏剧里广为流传,经长期艺术加工,成为妇孺皆知的忠臣、清官、被尊称为“包公”、“包青天”。
**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南宋末大臣。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来身材丰伟、面如美玉。幼年即倾慕欧阳修、胡铨,立志与之并列。1256 年,二十岁考中进士,双策集英殿,下笔万言, 一挥而就,理宗亲点为状元。王应麟赞其考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避敌,他上疏请斩宋臣, 献御敌之策,未被采纳。后因讥刺奸相贾似道致仕。1273 年,襄樊相继失陷。次年,元军进逼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为国家的败亡痛哭流涕,尽散家财,召募勤王兵一万人到临安,被任为知平江府,苦心进行抗元斗争。1276 年正月,以右丞相名义赴元营谈判,不为威胁利诱所动,被元相伯颜扣留。三月,谢太后率幼帝降元,宋亡。文天祥被押北上,在京口得船工帮助逃脱, 几经危难,到达永嘉,与陆秀夫共立赵王赵罡为帝,坚持抗元军。于海丰兵败被俘。元将张弘范命他招降张世杰,他写出旧作《过零丁洋》,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张弘范知其不屈,送其北上。至大都,元世祖忽必烈慕其才干,以宰相之职劝其投降,文天祥不为所动,只求速死。经过四年铁窗生涯,忽必烈知其意志坚强,遂于 1283 年 1 月 9 日杀其
于柴市,死后面目如生,年仅 47 岁。文天祥死后,成为后世教育后代热爱祖国的杰出典范,英名永垂青史。
**于谦。**于谦(1398—1457)明朝大臣。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7 岁时,遇一和尚,说他日后为“救时宰相”。永乐十九年(1421)考中进士。宣德初年,任御史,受到宣宗重视,亲授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清正明断,受到百姓拥护。正统三年(1448),升左侍郎。次年秋,瓦刺也先部大兵人侵,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兵部尚书邝林从征,于谦主持兵部。不久,发生土木之变,英宗被俘,明军全军覆没,京师震动。徐程建议监国的王南迁,于谦力主抗战,为珵王采纳,任为兵部尚书,全权主持京师防务。随后,拥工即位,即景宗。十月,也先挟英宗南侵,攻破紫荆关,京师危急,
于谦安排诸将坚守京城九门,下令将领临阵脱逃者斩,士兵退却者后队斩前队,并亲自在德胜门督战,迎战也先。明军将士用命,同仇敌汽,也先之弟孛罗、丞相卯那孩相继中炮毙命,也先挟英宗败回。于谦因功加少保,仍生活俭朴过人。景泰元年(1450),也先求和,送还英宗,英宗称太上皇。这时,南方相继爆发叶宗留、邓茂士等农民起义,他调动兵马迅速镇压,为明朝又立大功,景过对他言听计从。由于于谦功高性刚,渐受嫉恨。景泰八年
(1457),大臣石亨、徐有贞勾结宦官曹吉祥趁景宗有病,拥英宗复辟,诬陷于谦谋反,杀死于谦,本日京师阴霾四合,举国以为冤案。成化年间,终于平反昭雪。他是中国历史上卓建功勋、品德高尚而受冤而死的大忠臣,其“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千古传诵。
**海瑞。**海瑞(1514—1587)明朝官吏。字汝贤,又字应麟,号刚峰,琼山(今海南琼山)人。回族。嘉靖二十八年(1549),被举乡试,进京上《平黎策》,建议开道置县,开发海南,被任为南平教谕,升浙江淳安知县,在位抗抑权门,清丈土地,平均赋徭,行“一条鞭法”。生活朴素,令老仆自种蔬菜。远近闻名。但因得罪权贵,滴湖北兴国州通判。这时,世宗宠信严嵩父子,无人敢抗,朝政极度败坏。他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任户部主事后,决心冒死上疏。于是预购棺材,先别妻儿,遣散仆人,上疏极陈世宗昏懒,朝政腐朽,百姓贫苦。他说:“现在百姓传说,嘉靖(世宗年号)即家家皆净”。世宗大怒,将其打入死牢。不久世宗病死,穆宗继位,海瑞才得出狱。隆庆三年(1569),以右企都御史巡抚应天(今南京)十府,力摧豪强,夺回被占之田还予贫民,雷厉风行,致使豪强躲避,远近震动。因而又得罪权门,罢官家居,离职之日,百姓沿路.哭泣,画其像祭祀。万历十三年
(1585),因压制海瑞的首辅张居正已死。他复出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年已72 岁,再次上疏,建议神宗用酷刑惩治贪官。十五年(1587),病死任上。官吏入府,见其器用寒酸不堪,感动落泪。海瑞逝世的消息传出,市民罢市哀悼。出丧江上之日,白衣者夹岸送葬,哭泣祭奠者百里不绝。
**史可法。**史可法(1602—1645)明末民族英雄。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其家世袭锦衣百户。崇祯元年(1628)考中进士,任西安府推官,随卢象升镇压农民起义,因功升任右金都御史,巡抚两淮、河南等地,与士兵同甘共苦,备受拥戴。清兵南下,南明政权建立,史可法被推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马士英共辅福王。因马士英嫉恨,督师扬州, 平息了江北诸将的倾轧,同心抗清。见马士英、阮大铖导福王骄奢淫逸,上书请福王卧薪尝胆,选将练兵,他声泪俱下,闻者感动落泪,而福王不纳。这时,他内受马、阮中伤、排挤,外抗清兵南侵,腹背受敌,而力挽狂澜, 以身许国,食不重味,寝不解衣,成为南明的栋梁。他性本喜酒,酒量超人, 但在军中戒绝饮酒。他年过四旬,膝下无子,夫人劝他纳妾,他叹息说:“现在国事繁忙,我怎敢考虑儿女私事!”最后因功勋卓著,位至大师。顺治二年(164)四月,清多锋大兵包围扬州,他坚守孤城七日七夜。由于他长期的爱国精神感动,城破后,扬州全城军民竟无一人投降,史可法见城破,自刎被救,被清兵俘获。清军统帅、豫亲王多锋向他劝降,他不为所动,只求速死,因而被杀。因寻尸不见,养子史德威葬其衣冠于扬州城外梅花岭,故民间一直传说史可法未死。
**郑成功。**郑成功(1624—1662)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原名福松,又名森, 字明俨,号大木。其父郑芝龙为南明平国公,很受唐王倚重。母亲为日本人。
郑成功幼年聪慧,稍大而文武全才,远近闻名,唐王极为宠爱,赐姓朱,赐名成功,故后来称其为“国姓爷”。顺治三年(1646),清兵南下入闽,郑芝龙降清,他哭谏不听,起兵反清,断父子之情,声言“背父救国”,合并叔父郑鸿逵、从兄郑彩、郑联所部,自称招讨大将军,联合张名振、张煌言部抗清力量,集中兵力攻氏江两岸,被南明桂王封为延平郡王。他先后五次进攻长江地区,于顺治十六年(1659)收复四府三州二十二县,各地人士纷纷来投,参加抗清,一时江南震动。次年,孤军深入,在江宁(今南京)误中清军缓兵之计,兵败退回沿海。至此,他 16 年中 6 次进军,东南沿海屡得屡失,回天无力,深感难于发展。1661 年,听取台湾通事何斌建议,率军三万渡台湾海峡,于四月在鹿耳门(今台湾台南市西北)登陆,顺利击败荷兰残民者,攻占赤嵌城(今台湾台南市)。经八个月奋战,到年底,收复被侵占近 40 年的台湾全岛。荷兰残民头目揆一投降。此后即建立政权,以台湾城
为东都,设一府二县,安定社会,推行屯田,发展经济。次年 5 月,因病逝
世,年仅 39 岁。其子郑经继位,继承了他的抗清事业。
**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清朝大臣,民族英雄。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族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出身于士大夫之家,幼年以机警聪慧著称。嘉庆 16 年(1811)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等职。嘉庆 25 年后,先后在江南。江北多省任职,主持军政、民政、水利等,政绩卓著,升任巡抚。道光 17 年(1837),任湖广总督。当时鸦片流毒海内,官吏军民皆受其害。他在辖区内严禁鸦片,成效显著。次年,上疏请用重典禁鸦片,受到道光帝重视,任他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负责禁烟。1839 年,他联合两广总督邓廷核查缉烟贩,收缴英美烟贩鸦片 237 万余斤,于广州虎门焚毁,持续达四十余日,人心为之大快。史称“虎门销烟”。同时,会同水师提督关天培,加强海防,多次挫败英军挑衅。为了了解西方,下令设立译馆, 翻译外文书刊,编成《四洲志》,被后人誉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0 年 6 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久攻广州不下,遂北上攻占定海。林则徐遭投降派首领穆彰阿诬陷,被革职。次年,流放新疆,兴修水利,多留德政。4 年后,又任陕甘总督等职。1850 年,病死于广东普宁县。他的事迹近代以来广为流传,为电影及多种戏剧所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