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赶考的四位名流

一百年前的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人都要步科举这条路。就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这几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来说吧,他们几个人的年龄上下相差不小,出身和经历各不相同,知识背景也有很大差异,共同的是他们都曾在 1889 年同时考举人,在求取“功名”、“出身”的烂泥路里跌打滚爬,后来又各自从不同的方面为中国近代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严复(1854—1921),出生在一个乡间儒医家庭,家境贫寒。13 岁考上了免费的福州船政学堂,学英文、自然科学和航海术等。24 岁被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任船政学堂教习。1880 年被李鸿章调往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此后曾回原籍福建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888 年又到北京来准备参加第二年的考试,这就是说,一位掌握了西文科学、甚至已相当于专科学校教务长的当时稀有人才的身价远抵不上一名举人。这一次他又没考上,回到水师学堂却又升为“会办”(副校长)。后来他又回福州去考一次,科举之梦, 终未能圆,后被补为“进士”则与科举无关。

康有为(1858—1927),出生于经儒官僚家。自幼聪颖好学,唯不喜八股文。17 岁接触西学,后来通过《西国近事汇编》、《万国公报》和江南制造局的出版物“大攻西书、声、光、化、电、重学及各国史志、诸人程记皆涉焉”学问是大了,1888 年到北京准备第二年的考试,结果也是未中。他连中举人和进士是后些年的事。

梁启超(1873—1929),生于耕读传家的乡绅家庭。12 岁考取秀才,17 岁(1889 年)考中了举人。中举人后又到广州“学海堂”就读,准备考进士, 此时他“不知天地间,于帖括。训诂、词章之外,更有所谓学也”。他在 1890 年的会试中落了第。回乡路上途经上海,买到一本《瀛环志略》,翻阅了江南制造局的译书,由此接触西学,成为他人生旅途中的转折点。梁启超后来又曾随康有为到京参加过会试而没有考中。不过,他的心思已不在这上面, 因为他已“决心舍去旧学”了。

蔡元培(1868—1940),出身于商人家庭,早年丧父,家境贫苦。家族中唯有一位叔父中过举人,他从小随这位叔父读书,走上了科举道路。1889 年,他与梁启超同科中举,又比梁启超顺利,翌年中了贡士,于 1892 年补行殿试,中第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升补翰林院编修。28 岁的蔡元培已成为“声闻当代,朝野争相结纳”的士大夫了。到此为止,他完全未涉西学,只是在 1895 年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之后才有新变化。他从自学《电学先门》、《化学启蒙初阶》等科学 ABC 起步,为他一生的事业设立了新路标。

历史就是这样跟人们开玩笑,给中国人的思想搅个天翻地覆的严复,是

——启蒙大家无“功名”;沿着科举之路登士林之巅的蔡元培,则是——先入翰林后启蒙。

历史上有四位“花木兰”

《古乐府》里的《木兰辞》,出色地叙述了古代巾帼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据我国史料记载,木兰确有其人,但不姓花,而且历史上曾有4 位“花木兰”。

木兰姓朱之说,据清人瀛园旧主著《木兰奇女传》载:唐初,少女朱木兰,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人,娴弓马,谙韬略,14 岁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转战沙场 13 载屡建功勋,凯旋故里,唐太宗封她为武昭将军、武昭公主。赐姓李。其史实见于《旧唐说》。后人为纪念她,在湖北黄破县木兰山建有木兰词、木兰墓和将军庙。

木兰姓魏之说。据清人刘桂年著《三十二兰室诗钞》载:木兰,姓魏, 名木栾,俗称木兰,生于西汉初年,毫地(今河南)人,其父名魏应,汉文帝年间,匈奴南侵,为抵抗侵略者,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战死沙场,被追溢孝烈。

木兰姓任之说。据《新唐书》、《全唐诗》载:少女木兰,姓任,散尽家财,招募数千义勇,组成保家卫国的一支部队,木兰女扮男装,跃马横戈, 率军一举打败强大的叛军。为此,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曾有诗赞道“甲士千群若障云,一身出能定三年。”

木兰姓韩之说。据明人刘惟德著《韩木兰(娥)传》载:“少女木兰, 姓韩,原名娥,四川阆中人,幼丧双亲和叔父韩立共同谋生。12 岁正值元末

农民起义烽火,遂女扮男装改名韩天保,投奔红巾军王起岩部队。木兰 13 年军旅生涯,战功卓著。后人为纪念木兰,在她家乡修建了木兰庙、木兰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