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委《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

(试行草案修改稿) 一九九一年九月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订的。

本计划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本计划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落实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加强政治、思想、道德教学,加强劳动教育或技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打好基础,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课程,注意教学要求适度,课业负担适当;从我国实际出发,注意城乡不同特点,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一、培养目标

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和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是:

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产常识,培养观察、思想、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较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是:

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观点,具有良好的品德,以及一定的分辨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

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择业的一般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课程设置

根据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与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设置课程。课程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科和活动的整体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所有学科和各项活动都要切实加强德育,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由浅入深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以及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进行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教育,进行增强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热爱社会主义和批判资本主义的教育,进行无神论和批判封建迷信的教育,进行破除旧习俗和树立新风尚的教育;进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热爱农村、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一)学科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设置,以国家统一安排为主,使国家统一安排和地方安排相结合;以文化基础为主,初中阶段适当设置一些职业教育课;以分科课为主,小学阶段也设置一些综合课;以必修课为主,初中阶段也设置一些选修课;以按学年、学期安排的课为主,也有一些课时较少的短期课。

小学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常识、自然常识、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九科,有条件的小学可增设外语;在初中阶段开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十三科。在地方安排的课程中,职业指导是必修课;此外, 可根据各地的需要,开设选修课,选修课包括职业课和文化课;还可以开设一些其他专题性的短期课。所有学科都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与此同时,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并根据各门学科的特点,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全面完成学科教育的任务。

各门学科设置的基本要求:

思想品德 思想政治 小学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浅显的政治常识教育,以及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法律常识和生活常识教育。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分辩是非的能力打下初步基础。

初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含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国家观念、民主与法制观念、社会发展常识(含社会发展简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路线);宪法序言、总纲和公民权利、义务等有关部分的教育。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语文 小学阶段使学生掌握汉语拼音、常用汉字和词汇,会说普通话,

会使用小学生字典,初步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使学生从小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初中阶段学生掌握现代语文的基础知识,学一点文言文,扩大识字量和常用语汇,较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通过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观察和思维能力,受到较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

数学 小学阶段使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知识和四则运算的技能,学一些简单几何图形和珠算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阶段使学生掌握代数、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学一点统计初步知识、直观空间图形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外语 小学阶段使学生掌握英语的字母、音标、少量的单词,接触一定数量的短语和日常用语,打好语音、语调和书写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使学生敢于大胆说外语,为初中学习外语作好准备。

初中阶段开设英语或俄语、日语等。使学习两年外语的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能进行简单的听、说、读、写活动;使继续学习外语的学生掌握适量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使用外语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外语打好基础。

社会常识 使学生初步认识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常识,初步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

历史 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包括乡土历史)、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着重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 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理 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包括乡土地理)、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初步具有阅读、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了解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我国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的国情。使学生懂得必须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和控制人口增长的国策,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

自然常识 使学生初步正确认识自然界常见的物体和现象,初步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与探索,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初步的观察、动手能力,使学生受到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和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教育。

物理 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力学、电学中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化学 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几种最常见的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生物 使学生掌握植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及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分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生物遗传、进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基础

知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懂得人体解剖和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育 小学阶段使学生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及简单的体育运动技术。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的习惯,增强体质,加强纪律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友爱、朝气蓬勃和勇敢顽强的精神。

初中阶段使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初步掌握基本运动技能。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竞争意识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音乐 小学阶段使学生掌握浅显的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接触我国民族民间的和国外的优秀音乐作品,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初步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初中阶段使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和欣赏我国民族民间的、国外的优秀音乐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美术 小学阶段使学生掌握浅显的美术知识和简单的美术技能,初步接触我国民族民间的、国外的优秀美术作品,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美术欣赏能力。

初中阶段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我国民族民间的、国外的优秀美术作品。通过美术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劳动 劳动技术 小学劳动课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初中劳动技术课使学生掌握一些服务性劳动和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可使学生适当掌握某些职业的基础知识和技术。通过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职业指导课必须使学生了解关于就业和升学的方针政策,了解当地各类

学校和主要职业的情况,职(专)业特点和素质要求,以及自己的特长,学习择业的一般常识,指导学生根据国家的需要及自身条件正确选择升学和就业方向。

青春期教育、国防、环境、交通等教育,一般不单独设课,也不进行考核,主要渗透在相关学科和活动中进行。

二、活动

活动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学科相辅相成,都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活动的内容,主要有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娱乐、体育、劳动等方面。各项活动都要结合各自的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和才干,发展学生的志趣、爱好和特长,增进学生健康。

本计划设置以下活动:晨会(夕会)、班团队活动、体育活动、兴趣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一般都列入周课表,有些活动也可以学校固定活动日的形式安排。

晨会(夕会) 用来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和升旗仪式。教育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集体、遵守学生守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团队活动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集体

活动,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组织观念, 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

体育活动 包括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和课后体育锻炼,每个学生必须参加。通过体育活动,使学生增强体质,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兴趣活动 包括科技、文艺、体育、科学等方面内容,由学生自愿选择

参加,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社会实践活动 分为社会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其他社会活动包括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军事训练以及结合社会调查和科学调查进行的远足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工农,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校固定活动日 从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组织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如植树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以及祭扫烈士墓、运动会、远足等,逐步形成学校的教育传统。

三、教学计划表

(一)学年时间安排表(表一)

(二)课程安排表

义务教育“五·四”学制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安排表(表二) 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安排表(表三)

(三)说明

  1. 本计划中地方安排的学科,是在国家统一规定开齐各门学科的基础上,为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不同情况和需要而安排的, 以利于实现合理分流。职业指导课是必须的专题性短期课。选修课是为适应学生不同需要设置的,可为准备升学的学生安排每周 4 课时外语和每周 1 课

时或 2 课时数学(分别在三、四学制初中毕业年级开设),这些学生的职业指导课一般安排在毕业年级,为这些学生安排的职业指导课,应提前开设, 所需课时可从劳动技术课的时间安排。

以上内容及课时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 做出规定。

  1. 小学思想品德、语文、社会常识、自然常识和初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都要在本学科总课时中留出适量课时给各地安排乡土教材的教学。

  2. 为与学前教育衔接,小学新生入学初的前两个月,每天上午安排 4 课

时的学校,必须安排户外活动 1 课时,这段时间的自习课可以不安排。小学

一年级在每节课中间安排 5 分钟的休息或活动,也可提前 5 分钟下课,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一些室外活动。小学低年级各科教学要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同时要注意入学年龄和所受学前教育的差别,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要求和进度。

  1. 农村小学和初中语文都应加强农村应用文和农村常用字的教学。农村小学可根据需要在高年级单设珠算课,所需课时在数学总课时中调整;还可适当补充计量、统计、记账方面的基础知识。毕业年级的自然常识课可改为农业(或林、牧业等)常识课或增加一些农业(或林、牧业等)常识内容。 5.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且具备师资条件并能解决中、小学教学

衔接问题的地方,小学一般可在高年级开设外语课,每周各 3 课时(体育、

自习各减 1 课时,每周上课总时数增加 1 课时)。确实不具备师资条件的, 经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初中一、二年级可不设外语,课时由地方安排。

  1. 初中人口教育的常识部分,可结合地理等课有关内容讲解;政策方面的内容,可结合思想政治课有关部分讲授。小学自然常识、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应重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应重视进行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 音乐、体育课要积极创造条件按本计划规定开足课时,不得随意减少。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卫生保健教育,其中初一年级可安排 5 课时左右的时间进行青春期教育。

  3. 劳动教育除开设劳动课外,还应通过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渗透进行。有条件的小学,一、二年级也可开设劳动课,每周各 1 课时,四年级以上各

年级可增为 2 课时,所需时间均可从活动时间中调整。农村小学的劳动课可与农忙假做统一安排。贫困地区的小学高年级还可教给学生一些当地实用的生产技能。初中劳动技术课可用适当时间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或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

  1. 每课时,小学一般为 40 分钟,初中一般为 45 分钟。小学、初中每天

安排广播操 20 分钟,眼保健操 10 分钟,上、下午各一次。统筹安排体育课、

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 1 小时。

  1. 小学一年级一般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二、三年级课外作业每天不超过

30 分钟,四年级不超过 45 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 1 小时;初中作业量一

般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切实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 10 小时,初中学生每天睡眠

9 小时。

四、考试考查

  1.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期、学年末终结性的考查、考试和毕业考试,是对学生的合格水平地考核。

  2. 小学毕业考核,文化基础学科中,语文、数学为考试学科,其他为考查科目。语文、数学考试合格,并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即为达到毕业合格水平。在基本普及初中的地区,小学毕业考试在县(区)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一般由学校命题,农村也可由乡(镇)组织命题。

初中结业考核,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文化基础学科范围内,严格控制考试学科。考试科目及命题权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 确定。考试合格,并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即为达到义务教育的毕业合格水平。地方安排的学科的考核要求,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确定。

小学、初中的毕业考查学科,应认真按教学大纲要求做好考查的组织工作,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1. 学期、学年末的终结性考试学科要严格控制,以每学期末进行一次为宜。考查着重在平时进行。除毕业考试外,各级教育部门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

  2. 考试考查可采用闭卷、开卷的书面方式,也可采用口试、操作等方式。考试评分一般采用百分制,考查一般采用等级制或评语制。采用等级制的, 一般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

  3. 在已经基本普及初中教育的地区,不另举行小学升学考试。五、实施要求

  1. 教学计划是各级教育部门和小学、初级中学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依据,是编订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督导、评估学校教学工作的依据。

本计划所规定的课程门类、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时间,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 在本计划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并对由地方安排的学科的课时做出明确规定。调整后的教学计划报我委备案,各地、各校必须严格执行。

  1. 本教学计划适用于全日制小学和初中,包括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学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六·三”学制和九年一贯制,也适用于小学五年、初中三年的过渡学制。

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安排可参照“五·四”学制制订,“五·三”学制的课程安排可参照“五·四”学制的小学部分和“六·三”学制的初中部分制订。

  1. 承担县(区)以上改革实验任务的学校,确需变动教学计划,须经批准。批准权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规定。

  2. 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计划,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根据不同职业技术的需要另行制订。

民族小学、初级中学的教学计划,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参照本计划的精神,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自行制订, 并报我委备案。

  1. 农村复式教学点(班)、简易小学及非全日制小学,按本计划全面开设各学科尚有困难的,可适当减少学科门类,或只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常识,或只开设语文、数学,都必须加强德育,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具体课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确定。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这些学校、教学点(班)的指导和管理。

附表 学年时间安排表

阶段

时间

项目

小学阶段

初中阶段

备 注

上课

34 周

34 周

初中最后一学年第二学期增加毕业复习考

试 2 周,上课周数相应减

期末复习考试

2 周

3 周

校固定活动日

1 周

1 周

社会实践活动

1 周

1 周

机 动

1 周

1 周

学年活动总量

39 周

40 周

假 期

13 周

12 周

包括寒暑假、节日假、农忙假,可组织有意义的活动,但不得用于集体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