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长矛与炮舰的较量

“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收。”其时,伦敦、曼彻斯特等地的传闻媒介竟这样叫嚣道。

那些在华烟贩子更是催促自己的政府“对中国实行迅雷不及掩耳的沉重打击”。

果然,英国政府采取行动了。9 月 21 日,当外交大臣帕麦斯顿接到义律自中国写来的要求“动用武力”的报告后,立即表示:对付中国的唯一办法“就是先揍它一顿,然后再作解释。”

1840 年新年过后的第 16 天,时年 22 岁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议会进行了一次演说,她声明禁烟事件使英商利益蒙受损失,并且影响英王“尊严”, 所以她正予以密切的注意。这篇演说词对外公开了英国政府发动侵华战争的决心,同时也愈加鼓励了整个统治阶级的侵略意向。

2 月 20 日,帕麦斯顿发出训令,任命曾任印度总督、英国好望角舰队总司令官的乔治·懿律和查理·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并任命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

就在同一天,帕麦斯顿又发出一件致中国政府的照会,正式向清政府提出赔偿烟价(隐其名曰“货价”),割让岛屿,偿还商欠等无理要求,并声明英国侵略军此次军费,全部由中国负担。帕麦斯顿还恫吓道:如不全部接受上述要求,英国必定“相战不息”。帕麦斯顿 2 月 20 日致中国政府的照会, 实际上就是不列颠政府对中国的最后通牒。

可悲的是,当改变中国命运的鸦片战争爆发时,妄自尊大,不谙外情的清廷却对自己对手的情况知之甚少。在御前会议上竟向大臣们连发数问:英吉利在何方?方圆几许?距中国多远?女王是否婚配?众大臣则面面相觑, 语焉不详。

诚如某些学者所论证的那样,就当时的军事装备和军队素质而言,优势显然在英国一方。其时,号称海军强国的大英帝国,拥有像“复仇女神”号那些最新式的铁甲舰,这种炮舰能够很容易地把炮口转向任何一个攻击目标。英军配备的野战炮射击既准确,杀伤力也极强。步兵的滑膛燧发枪本来就比中国的火绳枪有效得多,何况这时又被有击发装置的滑膛枪所代替(滑膛枪的有效射程为 300 米左右)。英军的战术也比较好。他们倚仗船坚炮利, 在海上任意往来,他们决定着战争的时间、方向、规模。他们愿意在什么时候打,就可以在什么时候打,愿意在哪里打,就可以在哪里打。尤其是针对当时清军只注意坚守沿岸固定的要塞阵地,炮口固定在朝向敌人从正面发动主攻方向的弱点,英国士兵能在海军炮火支援下,以密集队形从侧翼攻击来夺取炮台或者突破敌方阵线。

与英军相比,清军的装备极为落后。清统治者长期把骑射奉为“祖训”, 因此弓矢、矛戟、刀斧、椎梃是清军使用的常规武器。直到 1836 年才提出“军储利器,枪炮为先”,但又强调“枪箭并重,不容偏废”。军队的素质也极差。八旗兵在入关前后骁勇善战,但世袭之后迅速腐化。绿营军虽然分为陆军和水师,由各省统帅指挥,但实际上没有十足的兵力。花名册上尽是弄虚作假;为了应付点卯,就匆忙地招募市场的苦力;虽也定期军训,但重在观瞻而不讲究实际,注意搞戏剧舞蹈的剑术程式动作。每当发动大战役时,常

常由毫无所知的文官来担当统帅。在实际战斗中,这支队伍不是开小差就是劫掠农村。

尤其是水师,更难与英国海军相比。

1840 年 6 月下旬,英国远征军陆续到达广州东海面。

英国开战的理由不是说因为本国臣民的财产被剥夺,生命受到威胁,女皇陛下的官吏遭到了侮辱吗?而列举的“暴行”又都是以林钦差为首的广州高级官员干的。所以,当时人们普遍以为英国远征军将首先进攻广州,对林则徐施行报复。

然而,英国政府给这支侵略军的指示却是:第一步先封锁珠江口,然后北上占领舟山群岛——直至到达天津,以威迫清廷接受赔偿烟款、割让岛屿、开埠通商等一系列侵略要求。

英军为什么要避开广州,仅对其实行封锁呢?道理很简单,为了不挫伤锐气,首战选定的地点理应是一个既重要而又不会进行苦战的地方。而广州一带,林则徐的防御是极为坚固的。

还在上年厉行禁烟的同时,林则徐就意识到自己的对手“欺弱畏强”。为了防止不测,他接受邓廷桢、关天培的建议,在虎门海口武山、横档山之间的江面最狭处,安设两道横江木排铁链,用以堵截入侵敌船。稍后,他还购置和仿制西洋大炮,使虎门炮台的大炮增至三百余门。

为了能够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林则徐还在广州设立翻译馆,组织翻译人才,翻译外国书报,了解国际形势,把积累的材料编成《四洲志》等书。这些书叙述各国历史、疆域、政治情况,成为了解近代西方最早的著作。

尤其可贵的是,林则徐在备战御侮时,相信“民心可用”。他根据英人藐视水师、害怕渔民的这一情况,招募渔民、旦户丁壮五千人,编为水勇, 授以火船,精练夜袭火攻之法。后又发布告示,宣布:“如英夷兵船一进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

正因为广州一带布防严密,英军感到无隙可乘,所以才留下都鲁 1 号等四艘军舰和一般武装汽船对其实行封锁,而主力则进逼舟山。

7 月 3 日,英国主力舰队驶抵舟山海域。

6 日凌晨,英军攻陷了定海城。当他们占领炮台时,一看那里的大炮上铸有制造年代和铸造者的姓名,不觉轻松地吹起了口哨。原来那些大炮已经服役 240 年了,这种老掉牙的东西,仍在近代战争中派上用场,真是一幕悲剧。

此刻,林则徐最担心皇帝会发生动摇。但正如林则徐担心的那样,当英国巨舰群继续北上,于 8 月 6 日来到天津洋面大沽口外时,朝中立刻乱了阵脚。

当时,天津由直隶总督管辖。直隶总督是有名的驰禁论者琦善。8 月 25 日,懿律把帕麦斯顿的一封信交给了琦善。这封信首先攻击了林则徐的禁烟措施,说该官“轻视大英国家特委管理领事”,并“强迫凌辱该领事”,所以“大英国决讨昭雪”。接着,要求:①赔偿在广东没收、销毁的鸦片价款;

②对英国商务监督所施加的侮辱谢罪,并保证将来不再有类似的情况;③指定沿海一个或数个岛屿作为英国臣民居住和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④全部偿还公行商人欠英商的债款;⑤负担英国远征的军费。

道光皇帝见到琦善呈上来的这封信后,立刻闪过把林则徐作为替罪羊的

念头。

8 月 30 日,琦善在与义律长达 6 小时的会谈中,“坦白地承认英国人是受虐待了”,英国人要在“广州图报复而惩罚林,也是林应得之咎”。琦善还死乞百赖地要求:“这是在广东发生的事情,还是在广东谈判吧。”由于琦善又通过他的助手白含章告诉英人,琦善已“被任命为全权大臣,要到广州去调查并申洗⋯⋯委曲”,懿律兄弟终于同意南下广东谈判。

英军一起航南下,道光皇帝以为琦善“片言片纸,连胜十万之师”,只要惩罚林则徐,替英国人“申冤”,便可完事大吉。于是,在 9 月 28 日正式下令把林则徐撤职查办。

11 月 29 日,琦善带着钦差大臣的官印来到了广州。他一到这里,就把林则徐以前所采取的措施全部颠倒过来。

琦善的做法,意在取悦“英夷”,可英人毫不客气,他们的条件依旧。由于英方意识到他们的要求通过谈判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于是决定再

次挑起战事。

1841 年新年过后的第 7 天上午,英军攻陷了沙角炮台(即穿鼻炮台)和大角炮台。1 月 21 日,琦善同意了义律提出的《穿鼻条约》。但当这个草约报请审批时,两国政府都不愿意接受。

在清廷看来,“朕君临天下,尺土一民,莫非国家所有。琦善擅予香港”,成何体统。于是,下令逮捕琦善。犯有欺君之罪的琦善不得不戴着镣铐离开广州。

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看了义律的报告,也拍着桌子大发雷霆。这位战争贩子的逻辑是,英军既然占领了舟山,何必用这个重要基地来换取那个干燥多石的岛屿香港呢?对于义律发布公告一事,帕麦斯顿也颇为不满。他致函义律说:“在你和琦善之间,对于割让香港一节,并不是像签订了任何正式条约,而且无论如何,我们可以断言在你发布通告的时候,这种条约即使经琦善签字,也绝不是已经由皇帝批准的;因此你的通告全然是为时太早。”

此后,义律被亨利·璞鼎查所代替。

5 月 24 日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生日。英军选定这一天再次进攻广州。

其时,镇守广州的是皇侄奕山以及户部尚书隆文和 70 岁高龄的湖南提督杨芳。只坚持了两天,奕山便可耻地在城上竖起投降的白旗。几乎没有经过任何讨价还价,《广州和约》就于 5 月 27 日诞生。它赫然写道:奕山、隆文、杨芳及外省军队,在六日之内撤至城外六十英里处;中国当局向英军交付六百万元。

这实际上是无条件投降!

按照英国入当时的策略,他们假惺惺不愿意与中国的百姓为敌。因此, 初到广东时,曾用汉文发布一个声明书:“向中国人民保证,这次远征对于和平居民并无恶意,远征完全由于林则徐的虐待英人而起,大军所攻击的, 仅仅是政府的官员、军官以及兵士”。他们满以为这样就能把仇视清廷的广大人民拉到自己一边来。但是中国人民不信他们这种骗人的鬼话。因为他们一侵入中国就始终与和平的居民为敌。再说,凡有一点爱国心的炎黄子孙, 岂能容忍洋鬼子在自己的土地上横行霸道。

那是广州和约签订后的第三天,不少英军到广州城郊三元里一带烧杀抢劫,奸淫掳掠,甚至挖坟掘墓,抢劫死人身上的东西。侵略军的暴行以及清廷官吏无耻投降的丑态,激起了三元里人民的强烈怒火。当场有几名英军被

打死。其余英军见势不妙,抱头鼠窜,逃回四方炮台。5 月 30 日拂晓,三元里等各乡群众竖起平英团大旗,主动向英军占领的四方炮台攻击。一个身临其境的英国军官曾这样描述过:“一大群一大群的敌人集合在军营的后面, 以长矛、盾牌和剑为主要的武器。⋯⋯敌人散布在一英里以上的地面上,大约有五千人之众,⋯⋯两小时以内,敌人增加到七千人以上,露出许多军旗和几枝火绳枪。”英军司令卧乌古除留部分侵略军防守四方炮台外,亲率一千多名英军向三元里进犯。农民群众则采取诱敌深入之策,且战且退,等把英军引到牛栏岗一带时,迅速将其分割包围起来。英军发现苗头不对,马上下令后撤,但已来不及了。只见平英团的健儿们挥起大刀、长矛、铁锹、木棒、石块,排山倒海地冲杀下来,一时满山旗帜,遍地锣声。对于这种壮丽场面,曾经亲自参加过战斗的林福祥在《三元里打仗日记》中记述道:103 乡人民群众“执旗继至。不转眼间,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在手即成武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斯时也,重重叠叠,遍地野山,已将夷兵围在核心”。当天,英军少校毕霞等多人被击毙,不少英国士兵感到“可怕到了极点”。31 日,英军头目义律率兵来救,也被围困在里面。后来,只是由于卖国贼奕山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和南海和县梁星来替英军说情(用欺骗等手段),侵略者才得以在唾骂声中逃去。

这场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显示了只有在广大人民中才存在着反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力量。

8 月 10 日,执行帕麦斯顿训令的英国新任侵华全权公使璞鼎查来到香港。随同他来的还有一支取道印度洋和从新加坡来的远征军。

为了使自己的主子——帕麦斯顿的训令尽快变成现实,璞鼎查立刻马不停蹄地率领侵华海军司令巴尔克少将、陆军司令卧乌古少将,以及军舰 26

艘,陆军 3500 人北犯。

于是,8 月 26 日,英军攻陷厦门;10 月 1 日至 13 日,连陷定海、镇海和宁波;这以后,又再攻取乍浦、吴淞口、镇江等地,直至把战火烧到南京, 迫使清廷代表在炮口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