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

公元前 632 年,晋文公为同楚国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首先攻下了曹国和卫国,又运用谋略,促使齐国、秦国同晋国联合攻楚。楚成王见形势急转直下,便率军暂撤,井命主将子玉放弃对宋国的围攻,避免和晋军决战。但子玉刚愎自用,不顾形势的变化,仍率楚军杀向晋军驻扎地。

晋国元帅先轸见楚军攻来,建议激怒子玉,使他北进,再同他决战。晋文公深感有理,便下令退军。将士中有人对这一决定很不理解,认为以国君避敌将,纯属耻辱。这时统领上军的狐偃解释说:“当初主公在楚国避难时曾对楚成王许诺过,要是两国打仗,晋国情愿退避三舍(古代行军,30 里为一舍)。我军退避三舍,正说明主公讲信义。他们还追上来,那就是他们理屈了。理屈就气衰,理直才气壮。这是出兵打仗的要害。”

晋文公按照先轸和狐偃的意见引军向后一口气退了 30 里(一舍);发现楚军朝前移动,就又退了 30 里(一舍);见楚军仍然紧追不舍,就再退了

30 里(一舍)。他们总共退了三舍,退到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驻扎下来。

其实,晋文公主动令晋军“退避三舍”,名义上是履行他在楚国时向楚成王许下的诺言,实际上却是为了实现“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战略目的。可子玉还以为晋文公不敢跟楚军对阵,一路紧追到城濮。

四月初二早晨,双方展开决战,晋军佯示后退,子玉更加骄横自大,指挥全军追击。晋军采用侧击、回击的战术,击溃楚军左、右两军。子玉见大势已去,只得带领中军和左、右军残兵败将,退回楚国。不久,他觉得无颜再见楚成王,就拔剑自杀了。

晋文公在城濮大败楚军,一跃成为中原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