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李松对话录
李松:用笔锋穿越历史时空
文/《红河日报》记者 万盛
涉及话题敏感而又紧扣社会热点,视角独特而写法新颖,观点鲜明而颇具建设性,这样的一部历史随笔集,想必会受读者青睐。
新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牛栏关不住猫》,就是这样一部书。这是云南蒙自籍作家、诗人、新华社资深记者李松的第15部专著。这部书在当当、京东、亚马逊、淘宝、天猫等网站及全国各地新华书店一上市,就吸引了不少读者和媒体的眼球。在书中,李松的笔锋穿越中国浩渺的历史时空,深度挖掘一系列腐败问题久禁不绝的深层次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对策,语言诙谐,集较强的权威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多角度展示中国反腐的艰难历程。
长期以来,李松始终关注中国的反腐事业。早在2005年5月,李松就在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发表《驻京办:地方“第二行政中心”?》一文,首次详细披露了“驻京办”内幕,多位中央领导做了批示,从此引发中国社会对“驻京办”问题持续多年的高度关注,李松也被称为“揭露驻京办第一人”。
此后,李松一直针对各种腐败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在《瞭望》《半月谈》《人民日报》等刊物发表作品近千篇,多数被《文摘报》《作家文摘》《报刊文摘》《中国剪报》《联合早报》《国际时报》等海内外报刊转载。其作品多次获“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奖”,不少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在李松迄今出版的专著中,已有多部成为畅销书。作为一部历史随笔集,《牛栏关不住猫》紧扣反腐话题,不仅回顾历史,也观照现实,读来轻松而具有实用价值,是一本广大读者了解中国社会现实的参考读物。
最近,本报记者就《牛栏关不住猫》一书,对李松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期让读者能够更多地了解他的精神世界,以及他的责任和担当。
1.仅高薪未必能养廉
记者:你写这部历史随笔集《牛栏关不住猫》的初衷是什么?
李松: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官僚制度在延续和发展的两千多年里,曾代表着传统政治的精致、典范和成就,与辉煌的盛世景象融为一体。但在这个过程中,腐败始终与历史的发展形影相伴,成为附在执政者身上的痼疾。中国历史上的腐败形式五花八门,或为权位,或为金钱,或为美色,但都是为满足贪婪者的私欲。回顾历史,尽管每个王朝的覆灭具体原因各异,但腐败导致速亡,却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基本规律。“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贪腐误国,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以至于近代学者王亚南曾断言,中国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
在一定意义上,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变迁史,就是不断地以史为鉴的制度完善史。为写这部书,我动笔前准备了半年左右,这段时间我大量涉足相关历史书籍。从动笔写书到成稿,我花了一年时间,我期望能从历史层面,多角度展示中国反腐的艰难历程,给读者更多启示。
记者:在中国历史上,反腐手腕最狠辣者当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但他最终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除了历史、制度等问题外,也有官员薪金等问题,国外有些国家通过“高薪养廉”等制度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方法在我们国家行得通吗?
李松:是否高薪养廉,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应该看到,在中国公务员中实行高薪制,有其合理性。从个人角度讲,中国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干部里不乏高学历人才,他们寒窗苦读多年,在公务员考试中万里挑一,从事的工作也很繁重,现有的工资结构远不能体现其价值;从反腐的角度看,高薪养廉至少在一个社会发展的早期是非常需要的。如果从政者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源来维持一个体面的生活,“潜规则”必然流行,那就是权力寻租和腐败。
但是,中国实施公务员高薪制度肯定会阻力重重。一方面,高薪不一定就能确保养廉。宋朝的王安石推行过“高薪养廉”,结果徒劳无功;清朝从雍正皇帝开始就有了“养廉银”,但清朝末年的腐败仍令人咂舌。另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追求道德治国,泛道德化现象严重,举国上下都认为身为官员就应该无私奉献,谁敢提高薪养廉、提高公务员工资,都会成为众矢之的。在这种状况下,给潜规则的诞生酝酿了土壤,有些官员一边假仁假义,一边贪污盛行。
提及高薪养廉,很多人会以新加坡作为成功案例。其实,新加坡的廉政建设很成功,前提是有一系列健全而完善的法律监督和组织框架构成作为配套。说新加坡政府官员因为拿高薪所以才廉洁,这种观点过于片面。因此,在中国要实行高薪养廉,一个前提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2.将真相还原给公众
记者:你在《牛栏关不住猫》一书中也坦言,有腐败,就有反腐败,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标志。结合我国当前的反腐形势,是否能有更好的破解办法?
李松:中国反腐要最终成功,必须通过法治反腐,通过限制和规范公权力行使的范围、方式、手段、条件和程序,才能使掌权者不敢任性、不能任性、不易任性、不想任性。尤其是,须尽快建立健全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加大媒体及民众对公权力的监督力度,以推动反腐常态化、法治化、制度化,实现反腐从治标向治本的根本转变,最终构建一个官员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体制机制。
记者:你在2011年出版《中国隐性权力调查》,又相继出版了《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中国社会病》《诚信:中国社会的第一项修炼》《有权不可任性》《要为人民用好权》《不能丢掉的优良传统》等,再到最近出版《牛栏关不住猫》,在短短7年的时间里,就针对腐败问题,以不同的视角写出了10多部相关专著,有新闻调查、评论以及随笔等,其中不乏在社会上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此,你的创作动力何在?
李松:多年以来,我始终以亲历者的身份,把所看所思的事件,通过精心梳理,然后沉淀下来,最后理性地呈现给读者。虽然是监督性报道,但其出发点是善意的、建设性的。每篇作品反映的问题,都通过探寻事件背后的真相,提出不少合理化建议。我认为,记者的责任不仅是揭露出事件的真相,更是要寻求到解决问题更科学、更合理的路径。
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把握好媒体、政治权力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共生关系,将事件真相还原给公众,从而恪守媒体的客观报道,既凸显了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也验证了记者的良知与职业道德。
这么多年,我一直关注反腐话题,并愿意为中国的反腐事业鼓与呼,将更多事件背后的真相还原给公众,也许动力就在于此。
3.还会继续关注反腐话题
记者:在多年前,你发表《驻京办:地方“第二行政中心”?》一文之后,记者曾与你探讨过驻京办是否还会以更加隐秘的方式存在。现在还有这种现象存在吗?这说明了什么?
李松:按照规定,国家近年集中撤销数百家驻京办事机构,并严禁以变换名称、转移驻地等形式变相保留。但很多应撤销的县级驻京办纷纷改头换面,有的改名为“在京工作人员服务中心”,有的改为“驻京联络处”或公司、会馆。一些高校也以“驻京研究院”等名义,变相设立驻京办。有的县级驻京机构内配备厨师、保姆,可为地方来京领导提供用餐、住宿、送礼等接待服务;一些省直部门表面上取消了驻京机构,暗地里把相关工作人员安排到省驻京办,下设处室专门对口联系相关部委。驻京办的办公地点也更加隐蔽。有的县级驻京办把办公室设在居民小区,有的依托酒店旅馆变通运作。
其实,跑项目、要资金需求不止,县级驻京办就会“死灰复燃”。从长远看,还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铲除“跑部钱进”的土壤,规范“三公”消费支出,从根本上杜绝驻京办乱象。
记者:十九大报告对反腐形势作出判断并明确目标:“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随着反腐的不断深入,你还会继续关注反腐话题吗?
李松: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要求,吹响了最终战胜腐败、解决腐败问题的战斗号角。十九大闭幕后首月,中央纪委拿下两“虎”。即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鲁炜、辽宁省原副省长刘强,向全社会释放中央反腐败力度不减、节奏不变的强烈信号。
中国的反腐形势仍然严峻,反腐任务依然繁重,这是一项长期的斗争。只要存在腐败,就必然会引起公众关注。一直以来,反腐都是我的作品中涉及的话题,今后我的作品也会继续关注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