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玉

俗称翡翠(翡翠应是硬玉中最主要和最多的一类,尚有少数其他的), 素有“东方宝石”之称。它是硅酸盐类辉石族矿物中最为稀少者之一,通常是致密的块状体,有时成颗粒状,亦有呈不规则的柱状或纤维片状。颜色十分艳丽,以苹果绿最为常见,其它有葱绿、翠绿、淡绿、浅蓝、浅灰乃至白色。发出耀眼的玻璃或珍珠般的光泽。微透明或不透明。质地相当坚韧,如按矿物的硬度等级比较,约为 6.5~7,与铁差不多,稍逊于石英。比重 3.24~ 3.43,烧之能融熔,但酸类不会腐蚀它。正因为有这些优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产量极少,因此成为名贵的装饰品,一旦经过巧妙的艺术加工以后, 身价更高了。

目前所见到的硬玉,均寓存于变质岩系之中,后者在若干地区由于地壳运动将原来的岩层埋藏到地下,受到较强的压力和较高的温度使原来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性质不一样了,岩石就成为变质岩了。一般,此类变质岩石要比原来的岩石坚硬。硬玉往往以“岩脉”的形式和其他变质矿物一起充填于这些变质岩系的裂缝之中。由于硬玉不易风化,而其他共生矿物与围岩较易风化,所以在若干岩脉的风化露头上可以遇到这些宝石了。当然,这样的机会是极难碰到的。如果有意识地去找寻,首先要选择变质岩系广泛分布的地区,仔细检查那里的山地溪流,河谷中的河床砾石(鹅卵石),发现线索以后,缘溪而上,或能找到硬玉的老家(原生矿床)。

我国出产的硬玉比较少见,比较有名的,几乎都集中在河南省。独山玉因产于河南南阳独山而得名,又名南阳玉。

独山玉的产状,呈不规则的脉状、透镜状、团块状。矿体是蚀变辉长岩体中的黝帘石斜长岩及其他蚀变斜长岩。在蚀变辉长岩中,单矿体宽度达几厘米至几十厘米,长度达几米至几十米不等。

独山玉以含杂质的多少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其中以绿色与杂色者居多, 亦有紫、蓝、黄等色。硬度较大,约在 6~6.5 之间,呈玻璃光泽,微透明或半透明。

梅花玉产于河南汝阳西南 10 公里的关帝沟,又名汝玉。《水经注》有云: “其玉缜密,散见梅花,曰宝。”早在汉代即已经发现开采,光武帝刘秀曾封为“国宝”。其雕琢的玉杯国家体委指定为 1988 年国际象棋比赛的奖杯; 雕刻成酒瓶,内装杜康酒,曾被外交部礼宾司指定为赠送给外国领导人的礼品,可见不同凡响。一位美国友人获得用梅花玉雕刻的“梅花九环玉炉”, 十分感慨地说:“家藏万贯,不及梅花玉器一件。”

所谓梅花玉,是在墨绿的底色上散缀着白色、淡红色或绿色的“花朵”, 宛如画家笔下的“寒梅吐艳”。再加上玉质细腻、致密坚硬,光泽照人,所以自古以来便受人们的青睐了。

据地质资料,豫西地区在 18 亿年以前,曾发生过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 其中喷出的熔岩形成安山岩,这类岩石中含有较高的铁、镁成份,所以呈墨绿色。当安山岩岩浆在近地表冷凝过程中,气体从熔岩中往外逸散,留下气孔。后来在气孔内被石英、绿帘石、绿泥石、红色长石等矿物充填,于是形成“梅花”(岩石学上称为“杏仁状构造”)。后来,地壳运动时又使这些岩石发生裂隙,黄铁矿或石英脉也就顺着裂缝充填,形成“梅枝”,于是形成独特的“梅花玉”了。

回龙玉产于河南桐柏回龙地区。这是地质学家钟华邦于 1975 年初次发现,1979 年公布,于 1987~1990 年间继续研究,最后确定为新的玉种。

玉石呈苹果绿、黄绿、黄以及杂色等多种色调,其中以黄绿色者最多。玉石的结构细腻,致密块状,微透明或半透明,光泽明洁,花纹俏丽,硬度较大,约 6.5~7,符合硬玉要求。据地质资料,回龙玉产于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矽卡岩型(碳酸盐类岩石与岩浆岩侵入体的接触边界上的变质岩)岩石中,属于独特的符山石岩玉石,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

国外比较有名的硬玉产地,差不多一个多世纪以来,都认为只在缅甸北部亲敦江与伊洛瓦底江汇合处的高原地带。后来,在新西兰、危地马拉、墨西哥亦有发现。但在国际市场上够得上一级宝石价格的硬玉,仍以缅甸所产者为最。

1937 年开始,日本新泻县鱼川及青海川流域也发现硬玉,不到半个世纪,其出口量大增,跃居世界第二。日本发现翡翠是受到出土玉器的启示。近一个世纪以前,日本出土的绳纹时代的佩玉中发现硬玉制成的耳饰及硬玉制作的大珠(即鱼形玉饰),在江户时代晚期(19 世纪 50 年代左右)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才认识到这种玉器饰品的原料是产于本州中部地区。

新泻县鱼川市的姬川流域发现的硬玉饰物是当时从北陆至信州一带发掘古墓群时得到的。从墓葬玉器追寻到山上的原生玉料,则是翡翠商的功劳, 其中体积达 1 米见方者可有十几处,确实是名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