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航空大师
再说公元 1963 年 2 月 18 日上午,美国白宫玫瑰园里宾客云集,热闹异常。由美国总统肯尼迪颁发了美国第一枚“国家科学勋章”的颁发仪式即将在这里举行。
有幸获得这枚勋章的就是现代航空大师西奥多·冯·卡门。
80 高龄的冯·卡门显得有点疲惫,由于患有严重的关节炎,所以下台阶时差点摔倒了,肯尼迪总统忙上前去搀住他。
冯·卡门微微一笑,轻轻地摆脱了肯尼迪伸过来的手,意味深长地说: “总统阁下,下坡而行的人不需要搀助,只有那些举足登高的人,才渴
望得到一臂之力。”
当肯尼迪总统把金光灿烂的“国家科学勋章”挂上老人的脖子时,人们爆发出了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
白宫授勋仪式结束后,冯·卡门便乘飞机前往巴黎疗养。不久,老人因突发心肌梗塞在 82 岁生日前五天,心脏停止了跳动。
冯·卡门这位现代航空大师,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我们从空中乃至宇宙空间所越来越多飞行着的飞行器上,却无时不看到冯·卡门为现代航空学所建树的闪光的业绩。
西奥多·冯·卡门于 1881 年 5 月 11 日出生于匈牙利。父亲莫里斯·卡门是布达佩斯大学的教育学教授,为匈牙利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因此,受到皇帝的爵封,为他增添了封姓“冯”。
父亲把自己长期实践所形成的一套教育理论,应用到对儿子的教育中。当儿子还在母腹中的时候,就给他讲故事、听音乐,实行胎教。后来,又对儿子进行了一系列的超前教育。
良好的教育,极大地开发了小卡门的智力,六岁的时候,他就能够进行五位与六位数字乘法的心算,他还完全掌握了百分比的运算。
小卡门的数学天赋使父亲惊叹不已,同时,为了对孩子进行全面教育, 父亲又让他多接触一些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以陶冶他的情操,升华他的灵魂。
冯·卡门 9 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当时匈牙利的国家级重点中学——明达中学,这里人才辈出,群星灿烂。
冯·卡门的父亲又开始有意识地对他进行挫折教育,带领他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生活一段时间,在物质上,也不是有求必应,故意给他制造一些挫折, 以磨砺他的意志,培养他具有百折不挠,屡挫屡奋的性格特征。
而这种性格,使冯·卡门在今后的追求和探索中,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跌倒了又爬起来,终于成为一代科学巨匠。此乃后话,暂且不叙。
且说冯·卡门在 17 岁的那一年,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从中学毕业,进入了约瑟夫皇家工艺大学,在这里他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琼浆玉液。
有一天,冯·卡门在工厂见习的时候,忽然发现一种引擎,在高速运转到一定的速度时,便不要命地颤动起来,并发出刺耳的噪音。
冯·卡门便静下心来,认真地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是阀门的开关与引擎的转速之间产生了共振。
卡门便立即把这一现象提炼成一个数学表达公式,并根据这个公式推导出解决的办法。卡门的这一工作,受到了他的老师的高度评价,这位老师把他破格提拔为自己的助教。
25 岁的那一年,冯·卡门以自己刻苦的学习和辛勤的努力,争取到了匈牙利科学院的奖学金,前往当时科学圣地——哥廷根。
哥廷根是当时无数学者都向往已久的神圣的殿堂,是当时世界理论科学的研究中心,这里曾经培养了无数的学界名流,如数学大师希尔伯特、量子论的奠基人普朗克等。
被誉为“空气动力学之父”的路德维希·普朗特也在这里执掌教鞭,冯·卡门来到哥廷根后,就投师于他的门下。
普朗特不愧为大师级的教授,他主张从复杂的扑朔迷离的问题中,寻找出最基本的物理过程,然后再运用简化了的数学方法加以分析,从而把理论与设计结合起来。
在普朗特的精心指导下,卡门利用学校里良好的实验条件,对一系列机械工程问题,特别是非弹性杆弯曲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908 年,冯·卡门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得了博士学位,然后, 他就赴巴黎学习考察。
一个星期天,冯·卡门和几个朋友一起,到巴黎郊外去秋游,正好遇上了来自美国的莱特兄弟,在进行飞机滑翔表演,尽管飞机的飞行距离不足两公里,但这次飞行,给冯·卡门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并促使他从此献身于人类的航空航天事业。
那一天回去以后,冯·卡门激动得彻夜未眠,他为人类终于飞上了天空而感到激动,同时,他又想自己应该如何为这一壮丽的事业添上绚丽的一笔。
第二天,他就收到了导师普朗特从哥廷根寄来的邀请函。当时,普朗特正在筹建人类航空史上第一个风洞,并且正在设计“齐柏林号”飞艇。普朗特盛情邀请冯·卡门回去做他的助手,冯·卡门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便愉快地踏上了归途。
冯·卡门从此开始了他作为航空科学家的生涯。
1911 年到 1912 年间,普朗特正在研究边界层分离现象。他让自己的一位弟子设计了一个小水槽,用以观察流体流经圆柱体后产生的分离现象。
但是,在好几次的实验中,都出乎意料地发现水槽里的水流不断发生摆动。普朗特起初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他只是认为水槽做得不够对称。
然而,无论怎样调整实验装置,还是没有办法消除这种摆动现象。
冯·卡门看到这种情形后,把它当作一回事来看待,他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后,终于判明,流体在圆柱后面形成两排交叉的涡旋,而且这种涡旋是稳定的。
冯·卡门把这种现象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并对此进行了数学分析,完成了两篇出色的论文,这一发现成为流体力学中一次重大发现。
由于流体在经过障碍物的时候,在它后面留下两排交叉的涡旋,而这两排交叉的涡旋又好像是大街两旁的两排街灯,于是,后世纪把这一现象叫做
“卡门涡街”。
风吹高压输电线所发出的嗡嗡的声响,潜水艇潜望镜对水流产生的激烈振动,飞行体受到空气阻力等自然现象,都是由于“卡门涡街”的结果。
冯·卡门后来应聘,前往亚琛任教,这时他已经成为世界上流体力学方面的理论权威。不久,在一位数学大师的极力举荐下,卡门来到亚琛工学院, 担任了空气动力研究所的所长,并主持召开了三次国际应用力学会议。
一次世界大战后,他曾经在匈牙利国家教育部任职。1912~1929 年,卡门担任了亚琛航空学院院长。
冯·卡门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未曾婚娶,他的住房也就成了科学家们聚会的地方。
这一时期,经过卡门和他的老师普朗特的精心研究,至今依旧困惑着人类的“湍流”问题,终于获得了重大的进展。
他们第一次提出了“湍流”概念,把气体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移用在这个问题上,并初步阐明了它的理论基础。冯·卡门还在 1926 年召开的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上,作了题为《湍流中的力学相似》的报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卡门和普朗特的这一成果,直到今天,仍然是工程湍流计算中的重要依据,成为流体力学的经典理论。
1926 年,冯·卡门为了逃避德国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疯狂迫害,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邀请,前往美国西海岸的海滨城市帕萨迪纳·就任该院的航空研究生院实验室主任。因为卡门具有犹太血统。
从 1930 年到 1942 年,卡门所领导的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实验室,成为国际流体力学研究中心。卡门在流体力学、湍流理论、超声速飞行、工程数学、飞机结构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航空技术奠定了扎实的科学基础。
1936 年,卡门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对火箭推进技术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为了研究用火箭来尽可能地提高和扩大飞机的性能,尤其是如何更有效地缩短从地面或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距离,卡门和他的学生马利纳一起研制出飞机起飞助推火箭的样机。
1935 年,卡门前往罗马,参加国际高速飞行会议,和全世界许多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一道,探讨超声速飞行的可能性。
卡门很清楚地看到了超高速飞行的重大意义,以及对美国空军的重大意义。回到美国以后,他便向美国政府建议,立即建造大型风洞,加快向高速飞行迈步的步伐。当时的美国政府没有采纳卡门的这一建议。
与此同时,德国和意大利先后建立了高速大型风洞,并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全力发展涡轮喷气技术,并成功地制造出了喷气式飞机,这对美国空军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在这种状况下,美国政府才勉强同意建造四万马力大风洞和美国最大工业风洞。后来的事实证明,卡门的这一建议对于美国空军的建设起了多么大的作用。
1941 年,卡门与当时中国的年轻的力学家钱学森一起,解决了圆柱薄壳结构在轴向压力作用下的大挠度失稳问题,从而成功地解释了从前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的差异性。
1941~1944 年间,冯·卡门在火箭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果, 如固体和液体起飞助推火箭,火箭发动机飞机,自然点火液体推进剂等等。
1944 年 6 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冯·卡门参与制定了
美国今后 20 年至 50 年的空军发展计划,并领衔组织了一个由 36 位专家组成的科学顾问团,这个顾问团其实完全是一个具有卓越才能和超凡胆识的智囊团,他们为保证美国空中优势,详细制定了有关的科技规划。
当二次大战快要结束的时候,美国政府又派冯·卡门来到还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德国,帮助美国军方尽快地把德国的先进军事科学技术成果和技术专家接收过来。
卡门一行乘坐专机来到了隐藏在一片密林深处的德国空军秘密研究所, 审讯了近千名科技人员,分析了 300 多万份的秘密研究报告。
接着,卡门一行又去审讯了德国 V-2 火箭基地的共 400 名逃往慕尼黑的科技人员。
德国法西斯的所有的航空工程专家和技术人员,几乎完全被冯·卡门网罗在一起,这笔比什么都宝贵得多的人才资源,成为美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始终领先于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1945 年 12 月,卡门经过一年时间的调查和准备,向美国政府提交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分析了科学组织对大型武器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还探讨了超声速飞机和火箭的一些技术问题。该报告对美国政府的决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47 年,美国成立了超声速无人驾驶飞机发展中心。
1948 年,建立了阿诺德工程公司,同时,智力型机构“兰德公司”也宣告成立。
1957 年,美国政府宣布成立国家原子能委员会。
到了 1957 年,冯·卡门的许多计划和梦想都已经变成了辉的现实。
这时候,火箭、导弹已经大量生产,超音速飞机的速度也已超过 1200 公里/小时,并已横越大洋,人造卫星也即将飞上九天之外。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冯·卡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投入到发展国际航空事业里去了。
1949 年 4 月,卡门利用新成立的北约组织,设立了一个国际科学合作的试验工作。
接着,又成立了发展国际航空研究的咨询小组,并且在比利时筹建了气动力学训练中心,后来又被命名为“冯·卡门中心”。
50 年代,卡门主持召开了两次国际航空会议,并创建了国际宇航科学协会,成立了国际宇航科学院,有力地推动了人类宇航事业的快速发展。
冯·卡门还对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9 年,他来到了正处于风雨飘摇中的中国,当时中国正是血雨腥风, 民不聊生的时期,卡门觉得要想摆脱落后的面貌,就必须大力发展航天事业, 而发展航天事业,首先得培养出大量的人才来,于是,他建议在当时的清华大学开设航空课程。
1931 年,国民党政府企图建立一支空军部队,便从美国和意大利购买了一批飞机,在江西省南昌市创办了飞机工厂。
这时,清华大学已开设了航空系。卡门便派他的养子、航空技术专家沃登道夫来华担任该系的科学顾问,并在他的指导下,清华大学航空系师生, 在南昌建立了当时世界上一大风洞。
1938 年 6 月,卡门再次来到中国。他看到清华大学开设了航空系,心里
非常高兴。他前往上海、南昌等地,进行了参观、访问。对南昌的风洞,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卡门认为,一旦古老的中国摆脱了目前这种内忧外患的境地,它自身所孕蓄的巨大科学潜能,必将像火山爆发一样,喷发出来。
卡门在加州理工学院期间,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杰出的航空航天人才,如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等。
卡门对中国的良好祝愿,经过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终于在新中国变成了光辉的现实。
全国解放后,我国自行设计、制造了飞机,还组建了一批英勇善战的空军。
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用长征 1 号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 1 号。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1974 年,我国科学家又用长征 2 号火箭发射了可以回收的往返型遥感卫星。
1975 年以来,我国先后 8 次成功地发射并回收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1984 年和 1986 年,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同步通讯卫星,并使卫星定点
在 36000 公里高的静止轨道上。这标志我国航天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7 年初,我国正式宣布向国际出租整个可回收的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从而打入国际航天市场。
中国人民所取得的这一系列巨大的成就,应该感激冯·卡门先生,他所培养的中国学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其中领导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和研制原子弹氢弹的钱学森和郭永怀等人,便是劳苦功高,功不可没。
卡门先生不仅是宇航工业技术的研制者,更是国际航空事业的组织者。他的足迹遍布航空航天理论和应用两大领域。
卡门一生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真可谓一息尚存,苦学不止。到了 70 岁的时候,还精心研究燃烧学,并把燃烧化学与流体力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奠定了现代燃烧理论的基础。
卡门性格和善,开朗,一生没有结过婚,他的那一套宽敞的住宅就成了学术讨论的场所。科学家们在这里高谈阔论,畅所欲言,让智慧的火花在这里互相碰撞,从而逐渐形成了流体力学上的“卡门学派”。
这一学术群体从来不计较学术交流的形式,而是更加看重于学术思想的本身,他们在航空航天技术领域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