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词

弹词也叫“南词”,是明清时期流行的说唱相间的曲艺形式。开始的时候,弹词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后来流行区域逐渐缩小到江苏、浙江一带,以至于地域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弹词类说唱曲种主要有江苏的苏州弹词、扬州弹词,浙江的绍兴平湖调、四明南词以及广东的木鱼歌等。

弹词类曲种的伴奏以琵琶、三弦等弹拨乐器为主,由演唱者兼操。各种弹词曲种的曲调来源情况不尽相同,有艺人的创作,也有吸收民歌小调或南北曲曲牌及地方戏曲曲调的。

综合性说唱的苏州弹词

苏州弹词,简称弹词,又称小书,发源于江苏苏州,盛行于江苏、浙江、上海的长江三角洲一带,是一种散韵文体结合,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苏州方言说唱艺术。苏州弹词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说的部分融合叙事与代言为一体,既有第三人称的表叙,又有第一人称的角色。角色较多地吸收借鉴了戏曲的表演程式,于说法中现身,塑造各种人物,间以说书人的衬托和评点。苏州弹词的弹唱以三弦、琵琶为主要乐器,演员自弹自唱,又相互伴奏、烘托。再加上渲染书中的喜剧人物及情节,并穿插轻松诙谐的噱头,使之成为了一种高度发展的综合性说唱艺术,具有“理、味、趣、细、技”艺术特色。

自明末以来,弹词在苏州地区经过长期的衍变和发展,在民间流行日益广泛。到清代乾隆年间出现了名家王周士,嘉庆、道光以来又先后出现过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和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名家。

苏州弹词以说表为主,多吸收、提炼丰富生动的口语,注重用词、用语的精确生动。同时,讲究语音、语气、语调的变化运用,结合不同的书目,形成不同流派的说功。一般分为“滑口”、“方口”、“火功”、“阴功”、“慢口”、“快口”等几大类,各具特色,各有特长。

除说表外,苏州弹词兼重弹唱。弹词唱篇一般为七字句式,有时酌加衬字、垫字,但讲究平仄格律,按苏州语音押韵。唱篇从属于说表,也有叙事、代言之分,或用于叙述书情,或用于抒发人物感情。

苏州评弹所唱为明白晓畅的吟诵体的基本曲调“书调”。书调以语言因素为主,崇尚咬字清晰和行腔韵味。规范的基本曲调又可随内容而作即兴发挥,以适应各种书目唱篇,正所谓“一曲百唱”。

弹词所唱原为一种吟诵的曲调,根据语言的声调、语气来行腔,以明白易懂、清晰流畅、声情并茂、讲究韵味为其特点。又因演唱者和所说书目的差异,产生不同的风格,形成了多种唱腔流派,如陈调、俞调、马调、沈薛调、徐调、蒋调、祁调、夏调等近20种。

陈调创始人是清乾隆、嘉庆年间的苏州弹词艺人陈遇乾。他早年时是演唱苏州昆曲,后改习弹词,用嗓与昆曲相近。他以大嗓演唱为主,音色宽厚,苍劲,间或杂以小嗓,增加曲折、悲怆之感。

苏州弹词体裁形式有长篇、中篇、短篇。其中,长篇弹词多为传统故事,情节复杂、曲折,人物众多,容纳量较大,分回连日说唱,每一回的时间通常为四十五分钟,也有长达一小时以上的。题材以男女情爱、家庭纷争、冤狱诉讼等为主。

说唱兼备的扬州弹词

扬州弹词是以扬州方言为基础的弹词曲种,原名扬州弦词,流行于江苏扬州、镇江、南京和苏北里下河一带。

扬州弹词形成较晚,约始于明末清初。早期一人说唱,自弹三弦伴奏,故名弦词。在清初,评话艺人往往兼工弦词,清乾隆、嘉庆以后才逐渐分开。

清代中期,扬州弹词发展为双档演出,称为“对白弦词”,增添了琵琶伴奏,特点是说多唱少,唱词只有叙述性的表唱。

实际上,在清乾隆、嘉庆年间,扬州弹词就已相当繁荣。清乾隆年间诸生李斗《扬州画舫录》曾记载几位“工弦词”的名家,如王炳文、王建明、顾翰章等。清末,扬州尚有张敬轩、周庭栋、孔庄元三门弹词,各成一派,兴于茶肆。后来,周孔两家相继失传,唯张敬轩一派弹词艺脉不断,流传至今。

对于扬州弹词的专门论述,实际上只见于曲艺史专家陈汝衡的《说书史话》和著名学者韦明铧的《扬州曲艺史话》。

《说书史话》中有《弦词》一节,以简略的篇幅介绍了扬州弹词的历史、音乐、书目、艺术、演员,但全文不足千字。

《扬州曲艺史话》中有《扬州弦词散论》、《关于“张家弦词”》两篇,对扬州弹词的名称、起源、史料、书目、音乐、艺术特色以及张家弦词的传承系统、艺术造诣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两文长达3万字。

扬州弹词表演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是“说说唱唱,说中带唱,唱中夹说,说唱兼备”的一门最富有曲艺特征的说唱艺术。

扬州弹词的表演与评话大致相同,讲究字正腔圆,语调韵味。其说表多用扬州方言,起角色时也用外地“码头话”,以区别和刻画人物。

双档演出时,二人相应配合,以不同人物的口吻、声调对话,一人侧重叙述,一人侧重唱曲。器乐伴奏时,“上、下手”协调默契,三弦弹骨架音,疏放雅朴,琵琶则润、密多变,跌宕绮丽,谓之“三弦骨头琵琶肉”。

扬州弹词的唱词安排在书词当中,分为代言体和叙事体,一般为三字句或七字句,可适当增减字,多为偶句押韵。叠加的单句称为“凤点头”。

唱词还有加演于正书之前的“开篇”,内容多是咏人叙事、写景抒情之作。说白除要求掌握一般节奏外,还有快工、慢工、绕口之分,其中以快工最为常用和难说。

说白要求换气时没有停顿的感觉,须做到“书断意不断,意断神不断”,“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扬州弹词艺术表演形式相对简朴,但是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技术上讲究“说、表、弹、唱”,表演注重说功和做功融合兼具。

尤其是长篇书目说表,有大场面描绘,有人物心理表述,大到千军万马,小到一草一木,各色人等皆由一人表现,不仅在众多人物之间跳进跳出,频繁转换,同时也在演员“表”和角色“说”中变换自如,既有表演者客观评述,又有角色的主观感受。

扬州弹词的主要唱腔曲调有《三七梨花》、《沉水》、《锁南枝》、《海曲》、《道情》等,又以《三七梨花》为主要和基本的曲调。

扬州弹词的音乐曲调来源于3方面,一是由明代俗曲衍变而来。二是吸收南北曲和地方戏曲的部分曲调加以改革。三是艺人创作。

扬州弹词的常见曲牌有《锁南枝》、《耍孩儿》、《三七梨花》、《沉水》、《海曲》、《剪剪花》、《南调》等。

扬州弹词的传统书目有《玉蜻蜓》、《珍珠塔》、《双金锭》、《落金扇》、《刁刘氏》、《双珠凤》、《双剪发》、《白蛇传》等。传统书目大多讲述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家庭和社会生活故事,扬善惩恶,褒忠贬奸,所谓“小书”是也。

扬州弹词每部可演15场至20场,只有《玉蜻蜓》、《双剪发》书词较长,分别可演60多场。书目大都据说弹词印本改编,内容比印本丰富,颇有与印本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