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辉煌——盛行于世

宋元时期,在儒、释、道理论的影响之下,气功继续获得了发展。在明清时期,气功发展达到高潮,并得到医学的更多重视,开始向科学化方面大力发展。另外,儒、释、道各家也都有关于气功的专门论述。

明清两代名医辈出,他们不约而同地注意收集古代气功资料,并不同程度地将气功运用于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同时,社会上利用气功进行健身强体的风气也非常流行,使得气功得到了大发展。

陈抟创立“十二月坐功”

陈希夷生于872年。据说当地有个渔人打鱼,一网下去,很是沉重,提上来却是一团紫色的肉球。渔人饥饿,打算煮食充饥,锅中水才烧热,只听巨雷震响,摇动房屋,渔人慌忙丢了肉球,球跌裂了,露出一个婴儿。于是这个婴儿就跟着渔人姓陈,取名为抟,“抟”就是圆团的意思。

陈抟自出生后一直不会讲话,直至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玩耍,有一个穿青衣的妇女召唤他过去喂乳给他吃,从此以后才开口如常人。陈抟不仅能开口讲话了,并且聪慧过人,喜欢阅读经史百家典籍,一见成诵,15岁时,诗、礼、书、数及方药等书一览无遗,无不精通。

五代末年,陈抟隐居于武当山,修炼神仙炼气之术。曾跟四川道士何昌一学习“锁鼻术”,即不让气从口鼻进出的高深气功术,所以精于睡功,睡下去少则一月,多则半年,有时甚至熟三年。

后来,陈抟隐于华山,常和关西逸人吕洞宾等来往。当时有位文人金砺,漫游到华山脚下,拜访陈抟的朋友崔古,想请他引见陈抟。

崔古说道:“先生正睡呢等他醒来再见吧!”

金砺问:“他什么时候醒呢?”

崔古说道:“或者过半年,或者3个月,最少也要月余。你不如先到别处去,过些时再来。”

一年之后,金砺再访崔古,适陈抟也来到,金砺于是恭敬礼拜,向陈抟请教睡道,陈抟说:“现在一般人,汲汲担心衣食不足,饿了吃,困了睡,鼾声轰响,四周都可听到,一夜当中几回醒来,那是因为被名利扰乱了意识,被美酒和佳肴弄昏了心志,这是世俗的睡相。”

金砺问:“那什么才是仙家的睡法呢?”

陈抟于是侃侃而论,说出一番睡经来:“至于那仙家的睡法,留藏着真气内息,漱饮着甘泉玉液,肺气出纳的门户牢不可开,精神活动停止不可启动。然后召苍龙守住东宫,让白虎把牢西室,真气在丹田中运转,神水在五脏中循环。然后元神脱出泥丸九宫,恣意游行在碧霄,踩着虚空,如履实地,上升天际,如走平地。冉冉徐行,与祥风一起遨游;”

“飘飘荡荡,和闲散的云朵一起出没。因此经历昆仑山的紫府仙宫,周行洞天福地,嘴吸日月的精华,赏玩烟霞变幻的绝景,访问真人,讨论仙家的真谛,和仙子相约,到人世外去旅行,回看沧海扬起灰尘,指点阴阳,长啸以舒散形神。游兴尽,便足蹑清风,身体浮驾着落日的余晖回来。所以,这一睡,不知道岁月迁移。哪里还愁什么陵谷变迁?”

陈抟这一番话说得金砺如醉方醒,方知高人一睡与俗人睡相有如此大的差别。陈抟又送他几首吟睡诗,更深入地阐释了睡中真谛。其中一首写道:

至人本无梦,其梦乃游仙。

真人亦无睡,睡则浮云烟。

烟里长存乐,壶中别有天。

欲知睡梦里,人间第—玄。

原来,陈抟高卧,实际是在修仙家内功,他睡梦的底细,便在这最高深的玄功。

从周世宗至宋太祖、宋太宗,闻说陈抟名声,召他出山,但他很快又坚辞回华山,高卧修真。

一次宋太宗又派人带着亲笔信去请陈抟,陈抟却回信说:“数行丹诏,徒烦彩凤唧来;一片闲心,已被白云留住。”又说自己“精神超乎物外,肌体浮乎云烟”,就此长住华山,直至116岁时仙化,遗骨也葬在山中。

陈抟曾作《易龙图》,又刻《无极图》于华山石壁,著《太极图》、《先天图》流传于世。尤其是创立了“十二月坐功”,按二十四节气练功,练法医理,所列详明。

一为立春正月节坐功:每天子丑时,盘坐。两手相叠按左大腿上,上体连头向右转,目视右后上方。呈耸引势,略停几秒钟,再缓缓转向左方,动作如右。左右各15次。然后上下牙齿相叩,即叩齿36次,漱津几次,待津液满口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呼一吸为一息,如此36息而止。

二为雨水正月中坐功:每日子丑时,盘坐。两手相叠按右大腿上。上体向左转,脖项向左扭转牵引,略停数秒钟,再以同样动作转向右。左右各15次。再叩齿、嗽津、吐纳,方法同前。

三为惊蛰二月节坐功:每日丑寅时,盘坐,两手握固。头项向左右缓缓转动各4次。两肘弯曲,前臂上抬与胸齐平,手心朝下,十指自然拳曲。两肘关节同时向后顿引,还原。如此反复做30次。然后如前做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四为春分二月中坐功:每日丑寅时,盘坐,两手由体侧提到腋下,手心朝上,两手内旋,向正前方推出,使掌心向前,指尖向上,两臂伸直与肩同宽同高,同时头向左转动,两手收至腋下,同时头转向正前方。两手如前推出,头转向右侧。如此左右各做42次。然后如前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五为清明三月节坐功:每日丑寅时,盘腿而坐,两手作挽弓动作。左右两手交换,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各做56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六为谷雨三月中坐功:每日丑寅时,自然盘坐,右手上举托天,指尖朝左;左臂弯曲成直角,前臂平举在胸前,五指自然弯曲,手心朝胸,同时头向左转,目视左前方。然后左右交换,动作相同,各35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七为立夏四月节坐功:每日以寅卯时,一腿盘坐,一腿弯曲屈膝,两手交叉抱膝,手与膝力争两三秒钟。两腿交替,左右各抱膝三35次。最后,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八为小满四月中坐功:每日寅卯时,盘坐,左手按住左小腿部位,右手上举托天,指尖朝左。然后左右交换,动作相同,各做15次。最后,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九为芒种五月节坐功:每日寅卯时,起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由胸前上提,手心向上,然后外旋,向上托起,两臂伸直,手心向上,十指尖朝后,腹向前挺,背向后压,头后仰,目视双手,略停数秒,双手经体侧徐徐下落。如此反复做35次。最后做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十为夏至五月中坐功:每日寅卯时,屈膝蹲坐,两臂伸直,十指交叉,手心向胸,以右脚踏手心中,脚向外蹬,手往里拉,蹬拉相争,约两三秒钟。换左脚踏,同样动作,左右各做35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十一为小暑六月节坐功:每日丑寅时,两手于背后撑地,十指尖朝后,胳膊伸直,左腿向前伸直,脚跟着地,右腿折叠使大腿压住小腿,目视在脚尖,并使身体重心向后移,然后向前移。如此两脚交换,动作相同,各做15次。最后做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十二为大暑六月中坐功:每日丑寅时,盘坐,双手握拳拄在腿前,两臂伸直与肩同宽,两拳眼相对,身体重心前移,上体前俯,扭项转头向左右上方虎视。重心后移,头转向前;重心再前移,头转向右,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做15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十三立秋七月节坐功:每日丑寅时,盘坐,上体前俯,两臂伸直以撑地,两臂分开与肩同宽。然后含胸缩体,闭住呼吸,耸身向上,重心前移,稍停,还原。如此反复做56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十四处暑七月中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转头向左右上方举引,再缓缓转向右后上方举引;同时用两手半握拳,反向后捶腰背。每转头一次,捶背6次。头向左右各转35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十五白露八月节坐功:每日丑寅时,盘坐,两手按膝,头缓缓转,向左向右各推引15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方法同前。

十六秋分八月中坐功:每日丑寅时,盘坐,两手掩耳,十指向后相对,上体向左侧倾,至极而止。再慢慢向右侧倾。左右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各做15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方法同前。

十七寒露九月节坐功:每日丑寅时,盘坐,两手心向上,十指尖相对,缓缓上提至乳胸前,两手前臂内旋,双手慢慢向上托起,手心朝上,指尖分别朝左右侧方向,两臂伸直,而且成开放型。身体上耸,头转向左,手心翻向下,两臂由体侧缓缓放下。如此反复做十五次。然后,叩齿、咽津,方法同前。

十八霜降九月中月坐功:每日丑寅时,向前伸腿而坐,两手分别向前攀住左、右脚底,膝关节弯曲。然后脚向前蹬,手向后扳,力争数秒钟,屈膝,两臂随之弯曲。如此反复做35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收功同前。

十九立冬十月节坐功:每日丑寅时,盘坐。两手由体侧提到胸前,手心朝上,两臂随后缓缓落下,头转向正前方,两手臂再重复上述动作,头转向右,动作相同,左右相反,各15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方法同前。

二十小雪十月中坐功:每日丑寅时,盘坐,左手按住膝部,手指朝外,右手挽住左肘关节,并用力向右拉,左肘用力向左力争,相持数秒钟,左右名15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方法同前。

二十一大雪十一月节坐功:每日子丑时,起身站立,两脚左右分开约与肩同宽,膝关节稍曲,两臂伸直外展平举,手心朝外,指尖朝上,抬腿原地踏步走若干。然后,叩齿、咽津、吐纳,方法同前。

二十二冬至十一月中坐功:每日子丑时,起身平坐,两腿前伸,左右分开,与肩同宽,两手半握拳,按在两膝上,使肘关节分别朝向左右斜前方,拳眼向腹,拳心朝外,上身前俯,极力以拳压膝;重心后移,又拳轻轻按膝。如此做15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方法同前。

二十三小寒十二月节坐功:每日子丑时,盘坐,右大腿压在左小腿上,右小腿稍向前放,左手掌按在右脚掌内上方,右手极力向上托天,手心朝上,指尖朝右方向,转头目视上托之手。然后,左右手足交换,动作相同,左右各15次。最后叩齿、咽津、吐纳,方法同前。

二十四大寒十二月中坐功:每日子丑时,单腿跪坐,即一腿前伸,另一腿跪在床上,前脚掌着地,臀部坐在后脚后跟上,上体后仰,以两臂分别在身后左右侧撑地,指尖朝向斜后方,身体重心后移,再前移。两腿互相交换进行,左右各15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方法同前。

【旁注】

吕洞宾:是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唐宋时期以来,他与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八洞神仙”。在民间信仰中,他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间传说最多的一位。

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女娲炼石补天、精卫填海、西王母蟠桃盛会、白娘子盗仙草和嫦娥奔月等都与昆仑山有关。

惊蛰:古称“启蛰”,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三个节气。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5日前后。清明节自古就是我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其节期很长,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与除夕、盂兰、重阳三节也是我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6月6日前后,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此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白露: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每年9月7日或8日为白露。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这时我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冬至: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吃南瓜的习俗。

【阅读链接】

陈抟由儒入道,兼通佛学医理,又明天文地理,所以他的功法重点在于克制身心,培养三宝,探索生命本源,指明修炼途径,为后代内丹家和着重者所沿用。他以精为生命基础的看法,强调精气神合凝的作用,以意念专注引导真气运行、去疾健身、开发智力的修炼法,既不悖于我国中医理论,又颇具有古代朴素的唯物生命哲学因素。

宋元时期气功理论大升华

宋元时期气功的发展,儒、道、释、医各家都有一定贡献。在理论上,气功集道、儒、释三家之长融为一体。实践方面用以治疗各种神形失调性疾病,尤以健身、防治老年病见长。

北宋时期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苏轼,最推崇静坐养生。他曾在儋耳修建一亭“息轩”,题词写道:

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苏轼指出,静坐法要求坐姿端庄,头正颈直,下颌微收,含胸收腹,敛臀拔背,两目微闭,收视鼻端,呼吸柔和,周身放松,心神宁静,意守丹田。每次可做半个时辰,这便是休养生息、延年益寿的最好方法。

还有南宋时期大诗人陆游,少年身患疾病,体质较差,后遇名师指点,坚持习练吐纳功夫,以及按摩经络穴位,同时舞剑击拳。数年下来,就身轻体健,力可刺虎。活了86岁,实现了其“纵横万首诗”的宏愿。

在基本理论方面,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应用太极、八卦知识,说明整体与局部、动与静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气功认识动静之间的变化是一大促进。

以后,朱熹继承其说,兴理学的研究,有主静、德性、存心诸说,客观上促进了气功基本理论的发展,并应用理论指导实践。

宋元时期道家气功著述较多,虽然杂有宗教意识,但是为继承前人经验,保留了丰富资料。

张君房辑的《云笈七签》,是道藏辑要,被后世誉为小道藏,除宗教教义、教规的论述外,较多的是气功著述。

张伯端的《悟真篇》提倡悟性,是宋代很有影响的气功专著,与《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黄庭经》并列为道家四大经典。

陈泥丸的《大道歌》论述气功养生延年,曾慥的《至游子》认为气功健身“能通道化,虚明则通”,白玉赡讲气功有“万法归一”、“精神与气常保全”之论。

宋元时期诸医家重视气功养生法的研究,也应用气功健身及提高道德修养,防治七情内伤引起的疾病。

宋代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既有理论阐发,又有功法说明。《圣济总录》提出“治神”的主张,主张应用导引、服气等法。《苏沈良方》提倡习练“调气法”,并认为要取得成功,要持之以恒。《养老奉亲书》应用六字气诀,防治老年病,为后世广泛采用。

金元诸医家,也应用气功健身,并多有发挥。刘完素说,“饮食者调其形,起居者调其神”,李东垣认为“夜半收心,静坐片时”可“升发元气”,朱丹溪主张“调息养神”。

金元时期道家研究气功养生法也很活跃。王重阳著《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立教十五论》,对气功及养生多有发挥。

如《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为气功内丹术著作。此书是王重阳答其弟子马钰所提的30多个问题,主要阐述内丹术语、内炼口诀中所含的内丹理论思想。包括祖宗、性命、根蒂、龙虎、铅汞、刀圭、金公、黄婆、婴儿、姹女、龙蛇、心猿、意马、宾主、觉照、太上、三宝、九星、五刚、三才、抽添火候、金丹、七返、三命、九窍等。

王重阳的内炼思想主要体现在:一少言语养内气;二戒心性养精气;三薄滋味养血气;四戒嗔怒养肺气;五养饮食养胃气;六少思虑养肝气;七寡嗜欲养心气。

认为“凡人出家,绝名弃利,忘情去欲,则心虚。心虚则气住,气住则神清,神清则德合道生矣”。突出明心见性的思想。

《重阳真人金关五锁诀》内容涉及较广,主要以问答方式解说全真道的内丹理论和修炼方法。书中将道教秘传内炼法分为三乘,来阐述修炼的基本过程。

修炼者先从小乘入手,而后入中乘、大乘。并记载了九转还丹法、黄芽穿膝法、射九重铁鼓法、太子游四门法、金鞭轮法、陈希夷大睡法、仙人钓鱼法、金关玉锁法、七返还丹法、肘后飞金晶法、搬精补脑法、三车搬运法、抽添加减法、灌想法、黄婆匹配法等治病与修炼的小、乘功法。这些法诀多为北七真所继承发挥,成为全真道内丹法的基础。

王重阳的弟子有马钰、丘处机、孙不二等,号称“全真七子”,他们也各自有自己的气功论述。

《丹阳真人直言》为丹阳子马钰所撰。本书是作者在龙门山重阳会土讲述的内炼丹法理论与功诀的记录。作者认为修道贵在无为清静,不能急于求成。

指出“长要心定,行住坐卧,皆是行道。诸公休起心动念,疾搜性命;但能澄心遣欲,便是仙”。并指出性命、龙虎、铅汞、水火、婴姥、阴阳等全是神气两字的演变,不可执著。”

“但欲成内丹,还以清净为本,欲要养气全神,须常屏尽万缘,表里清净,绵绵固守动。三年不漏,下丹结;六年不漏,中丹结;九年不漏,大丹结圆备。此名九转大功,亦名三千功满,三因圆奋,谓之丹法,身轻举,永为神仙。”

还有《丹阳真人语录》也为马钰所撰,王颐中编。主要论述全真道修身养性的理法,以清静无为、柔弱谦下为主。清为清其心源,净为净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扰,故情定而神明;气海净则邪欲不能于、故精全面腹实。突出输净之法在修道中的重要性,“故道家留丹经子书,千经万论,可一言以蔽之,曰清静”。

此外,还主张薄滋味以养气,去嗲怒以养性,效污下以养德,守恬淡以养性。

《孙不二元君法语》为气功内丹术女功代表作。专论女子内丹理论与功法。全书有神道功夫诗14首,包括收心、养气、行功、斩龙、养丹、胎息、符火、接药、练神、服食、辟谷、面壁、出神、冲举,女功内丹诗7首。为女子习炼内丹所必读之作。

《大丹直指》为长春子丘处机撰。本书是早期全真道最系统完备的内丹著作,发挥了全真教的内丹理论,将其分为三成九法。

首先阐述了内丹修炼的基本理。认为人与天地禀受一同,始因父母二气交感,混合成珠,肉藏一点元阳真气,与母命蒂相连,受母气滋养,是为先天之气。出生之后,先天之气徽于九窍,呼吸从口鼻而出入,是为后天之气。先天真气逐时耗散,以至病夭。炼内丹求长生,关键在于用神火烹炼真精实气,使气满神壮。

其次用图、诀、诀义的形式详述9种内丹功法的修炼,其中五行颠倒龙虎媾法、五行颠倒周天火候法、三田返复肘后飞金精法为小成法,三返复金液还丹法、五气朝元太阳炼形法、神水交合三田既济法为中成法,五气朝元炼神入顶法、内观起火炼神合道法、弃壳升仙超凡入圣法为大成法。大成法为内丹最高境界。

三是成九法由浅入深,较完整阐述了内丹修炼的法则,其核心是修炼性命。此外,还叙述了练功入静时可能出现的幻景及排除方法。只有时闻乐声,异香阵阵,红光闪闪,状如莲花,遍身赛笼罩,色若金光,才是真境妙界。后世内丹家对此书评价甚高,誉之为“北宗丹经之首”。

除此之外,还有刘志渊撰《启真集》,主要讲述内丹修炼方法。简明易懂方法可行,对后世内丹术的发展较有影响。卷上有七言绝句71首,七言律诗4首;卷中有词56首;卷下分13章,即真心章,天中天章、真土章、心息相依章、死阴生阳章等,皆为内丹修炼之要诀。

《金丹大成集》为萧廷芝撰。书中以无极太极之理,《周易》八卦之数,天地阴阳、水火囊合升降之机,作为说理根据,来论述内丹的修炼。

其中所称“金液还丹”者,即为内丹。记载有无极图、天心图、玄地图、既济鼎图、河车图、周天火候图、泄天符火候图、六十卦火候图、大衍数图、金丹囊合图等图;

囊合歌、金液还丹赋、金液还丹诗、金液还丹论、金丹问答、七言绝句、乐道歌、茅庐得意歌、剑歌等文,以及崔公《入药镜》与吕公《沁园春》的注解。

有图有文,便于理解。全书内容丰富,说理透彻,其中《金丹问答》一篇,尤为初习内丹术者所必读。

《金丹大要》10卷为元代陈致虚撰。作者融合南北两宗内丹理论,对气功内丹术作了较为完备的阐述。

书中十分重视精气神的作用,以先天精气神为本,后天精气神为用,养生内炼之士贵在宝其精、壮其气、旺其神。同时还对金丹、药物、器、采取、真土、火候、神化等内炼要诀作了详细的论述。并对内丹修炼须知作了7个方面的说明,即:运火行符、朔望弦晦、防危护失、卵酉刑德、冰浴心虑、生杀爻铢、脱胎换鼎。

书中还常出现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又援引佛家之说来论述明心见性之理,三教合一的思想较为浓厚。是收为内丹理论较为成熟时期的著作,因此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内丹术的基本内容。

陈冲素所著《规中指南》也是气功内丹术代表作。上卷9章,从止念、采药、识炉鼎、入药起火、坎离交媾、乾坤交媾、攒簇火候、阳神脱胎、忘神合虚等方面,介绍具体炼养方法。下卷三论,从玄化、药物、火候等阐述内丹机理,颇为精辟。

书中认为玄牝即规中,在肾之上,心之下,人身上下左右之中,是内丹炼养之处。然此又系虚设之处,故“不可以有心守,不可以无心求。以有心守之,终莫之有;以无心求之,终见其无”。

并详论药物与火候的辩证关系,认为“盖采时谓之药。药之中有火焉;炼财调之火,火之中有药焉”,而火候的要诀,“尤当于真息中求之”。“盖息从心起,心停息调,息息归根,金丹之母”。此书直指内丹奥秘,要言不烦,颇受后代学者重视。

【旁注】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时期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艺术表现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开创“尚意”书风。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提倡“士人画”。

《苏沈良方》:又名《苏沈内翰良方》,本书近似医学随笔的体裁,广泛论述医学各方面问题,既有脉说、脏腑、本草及灸法,也有内科杂病及治疗方药、养生及炼丹。各种疾病多附以验案,对本草性味、采集、配伍、剂型的论述也很精辟。

王重阳(1112年~1170年)。是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创立者,后被尊为道教的重阳开化辅极帝君与北五祖之一。糅合儒家和道、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合一。指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认为“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

马钰(1123年~1183年),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世称马丹阳。在出家前,马钰与孙不二是夫妇。马钰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在山东收下的首位弟子。王重阳逝世后,马钰成为全真道第二任掌教。

丘处机(1148年~1227年),道教主流全真道掌教教主以及执掌天下道教的宗教领袖。金代著名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道教领袖、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丘处机为南宋、金朝、蒙古帝国统治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敬重。

陈致虚(1290年~?)。道教名人,元代著名内丹家。好道,通群籍。1329年遇赵友钦于湖南衡阳,受其所传金丹之道。其后,又遇青城老仙,传以“先天一气坎月离日金丹之旨”。于是精研道要,勤于著述,成为元代著名的内丹理论家。

陈冲素:宋代道士,居武夷升真玄化洞天,著《规中指南》,世以为其文尽发内丹三要之旨,是重要的道教经典,卓有影响。

【阅读链接】

宋元时期气功著述颇丰,另外还有李道纯撰《中和集》、《三天易髓》,王介著《还真集》,余洞真著《悟玄篇》,林辕著《谷神篇》,牛道淳著《析疑指迷论》,金月岩著《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纸舟先生全真直指》,玄全子著《真仙直指语录》、《诸真内丹集要》,李鹏飞著《三元延寿参赞书》,王硅著《泰定养生主论》等,均为中医气功养生著作。尚有“食后将息法”及“养性”等气功养生方面的内容。

张三丰论气功内丹功法

张三丰,元末明初武当山著名道士。

史书记载,张三丰是辽东懿州人,风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书经目不忘,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也”。或三五日一餐,或两三月一食;高兴时穿山走石,疲倦时铺云卧雪,行住无常,“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

关于张三丰其人,历来传说很多,他在武当山得道并创立了武当太极功。他对内丹功造诣很深,他在《玄要篇》中说道:“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所说的持心、炼性、修心,都是对炼己的要求。

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进一步指出:“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存心者,坚固城郭,不使房屋倒塌,即筑基也;养性者,浇培鄞鄂,务使内药成全,即炼己也。心朗朗,性安安,情欲不干,无思无虑,心与性内外坦然,不烦不恼,此修心炼性之效,即内丹也”。

炼己的要求之一,就是要建立正念,扫除杂念,所以正念是指在练功过程中不断排除杂念保持清醒的、集中精力练功的意念。较正念更胜一筹的,张三丰称之为“真神”。

他在《道言浅近》中说道:“神要真神,方算先天。真神者,真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丹家云,一念从规中起,即真神,即真念也。又云,微茫之中,心光发现,即真神,即真心也。又云,定中生慧,一意斡旋,即真神,即真意也。真神从不神中炼出,学者知之”。能做到这样,应该是已达到较高的炼己要求了。

与正念相对的是杂念,杂念的根源是情缘。杂念是指练功过程中,各种杂乱的念头纷至沓来或此起彼伏,以致意念不能集中到练功上来,又称“散乱”。

正如张三丰《玄要篇》中说道:“初下手时最难行,离了散乱又昏沉。”

一般的练功中杂念,大都是原来于生活中遇到或考虑到的问题;有些是原来不曾想到,或很久前的事情,在练功中反映出来,影响了练功的正常进行。亦有在练功中胡思乱想,想到一些使人气愤、懊丧、恐惧、恼怒之类的事情,以致情绪激动,心神不宁,这称为“恶念”。

在练功中某些杂念,是基于练功者不纯正的思想意识,不正常的欲望发展而来的,则称为“邪念”。上述产生杂念、恶念、邪念的思想、事物,即为缘。在练功中出现邪念、恶念时要停止练静功而只做动功。

在练功中不断出现杂念,这是正常现象,不可能要求一功中不出现些杂念,实际上也不会一功中都是杂念。只要情绪乐观,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专心在练功上,杂念就自然减少。对待杂念,既不能讨厌,又不能硬驱,而是要在出现时能及时警觉,能比较顺利地排除它,这问样可以收到练功效果。

张三丰所说的昏沉,则是指练功中用意不及,以致忘记了原来的练功要求,而出现昏昏沉沉的状态。发现此类情况,必须及时纠正,否则功夫下长进,也收不到应有的效益。

炼己的方法,就是凝神调息。张三丰《道言浅近》中说道:“凝神调息,调息凝神8个字,就是下手功夫”。

什么是凝神?他又说:“凝神者,收己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所以凝神是指已排除杂念,精神安宁,意念专一的练功状态。

下丹田的具体位置,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指出是脐下一寸三分,也即规中,也即玄关。由于凝神入气穴重要,所以被视为内丹功的诀窍之一。

张三丰在《注百字碑》中还指出:“眼口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一切事体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决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关于调息,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道:古仙云“调息要调其真息”。真息是指练功者在心情非常安静状态下,所出现的柔匀、深长、细缓的一种呼吸形态。但是这种呼吸又不是硬做出来的,而是在自然基础上形成的。

正如《道言浅近》中说的:“凝神屏息,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

内丹功法还强调要练先天气,但是先天气还是通过后天呼吸之气而进行调练的。

《道言浅近》中对这个问题也讲得很清楚:“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大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需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大呼吸。我唯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

因为通过以上的锻炼,“心静则息凋,静久则心自定,死心以养气,息机以纯心。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游,外三宝不透中而扰,呼吸绵绵,深入丹田,使呼吸为夫妇,神气为子母,子母夫妇,聚而不散,故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动,常熏蒸于四肢,此金丹大道之正宗也。”

《道言浅近》中指出:“学道之士,须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药物也……身中之药者,神、气、精也,精气神为内三宝”。精、气、神三者,在内丹功法中强调练先天的,忌用后天,称为“内药:。

通过以上凝神调息的下手功夫,原被虚耗的精气逐渐充盈起来,于是体内就会出现产药的景象,又称“药生消息”,各人的景象也不一致。至于得药的景象可分为小周天、大周天两种。

小周天的得药景象张三丰在《注百字碑》中说道:“修行人性不迷尘事,则气自固,将见二气升降于中宫,阴阳配合了丹鼎,忽觉肾中一缕热气,上冲心腹,情来归性,如大妇配合,如痴如醉,二气氤氲,结成丹质”。其中的如痴如醉4个字,即是小周天的主要得药景象。

大周天的得药景象张三丰描述说:“忽然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即药生消息也。赫然光透,两肾如汤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烈风之吼,腹内如震雷之声,即复卦天根现也”。

大周天产药于静极复动之机,该时称为正子时,所产之药为大药。该时的景象,有的称为“六根震动”即《丹道九篇》中所说“丹田火炽,两肾汤煎,眼吐金光,耳后风生,脑后鹫鸣,身涌鼻搐”。

张三丰《注百字碑》中说,药产之际,要“以神助之,则其气如火,逼金上行,穿过尾闾,轻轻运,默默举,一团和气,如雷之震,上升泥丸”。

他又在《玄要篇》中进一步说:“一阳来复体轻泄,急需闭性太玄关,火逼药过尾闾关,采时用目守泥丸”。

这里的神、火,是指用意念,金指肾中的精气。采药就是要加强意念作用,引暖气感觉穿过尾阎,避免从前阴遗泄,后阴矢气,使沿督脉逆行上升。

张三丰《玄要篇·打坐歌》中指出:“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密密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这是说要重视火候在练功中的重要性。

张三丰这种火候之说,是基于《周易参同契》但义相区别。因为《周易参同契》是以八卦结合月亮的盈亏消长来借喻火候。

如以一天的十二时辰结合卦象来比喻,则以子、丑、寅、卯、辰、已的上半刻六阳时进火,所以又称阳火,以午、未、申、酉、戌、亥的下半刻六阴时退火;所以又称“阴符“。

张三丰的《玄要篇》为气功内丹术著作。书中突出先修性后全命的观点,重视元气与真息,强调水火阴阳升降化生在内丹修炼中的作用。上卷是强调修身养性为炼丹修真之首要。

“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性在心内,心包性外,是性为定理之主人,心为牺牲之庐舍”;

“学道之士,须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药物也”。附篇为《三丰先生辑录》,节录了白玉蟾、陆西星、李西月等人的内丹名言,各有特色。

《无根树》,是《张三丰全集·玄要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张三丰的代表作、颇为后人所推崇。讲述阴阳匹配双修在内丹修炼中的重要作用。

《无根树》是道情体裁的内丹秘诀,包括自题词两首和道情24首,提出了一套“阴阳裁接”功法,在内丹功法中别树一帜。丹词中写道:

无根树,花正微,材老重新接嫩枝。梅寄柳,桑接梨,传与修真做样儿;

无根树,花正偏,离了阴阳道不全。金隔木,汞隔铅,阳寡阴孤各一边。世上阴阳男配女,生子生孙代代传。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女子无夫为怨女,男子无妻是旷夫。叹迷徒,太模糊,静坐孤修气转枯。

这些诗词,将阴阳匹配作为修炼内丹、成仙成圣的重要法门和手段,可谓别开生面,另辟蹊径,自成一个流派。道教认为《无根树》在学术地位上,与《悟真篇》先后伯仲。

清代龙门派传人刘一明与西派代表人物李西月,先后给该丹词作注,有《无根树二注》行世。

【旁注】

武当山: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被世人尊称为“仙山”、“道山”。原名太和山,“武当”的含义源于“非真武不足当之”,意谓武当乃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的发迹圣地。因此,千百年来,武当山作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扬天下。

散乱:原是佛教用语,心所名,指令心于所缘之境流荡不定的精神作用。为唯识百法之一、随烦恼之一,又称散动、心乱,源于贪嗔等烦恼,使心思分散的那种心理过程。古代练功人士常喻喻为心猿意马,认为是练功的主要障碍之一。

《百字碑》即《吕祖百字碑》,又称《吕仙翁百字碑》,唐代末期吕洞宾撰,为五言20句诗歌,只有100个宇。前首为“命功百字歌”,后首为“性功百字歌”。内容简明深刻,讲述了内丹修炼的整个过程、内景、效验等。

致虚守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极、笃,意为极度、顶点。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闭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

泥丸:气功术语,脑神的别名。道教以人体为小天地,各部分皆赋以神名,《黄庭内景经·至道》称脑神为精根,字泥丸。梁丘子注:“泥丸,脑之象也。”一说为上丹田异名;一说百会为泥丸。

白玉蟾(1194年~?)。身通三教,学贯九流,融佛家与理学思想,纳《易》学以阐丹法,自称“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为南宗第五代传人。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

【阅读链接】

张三丰对内丹术有着若干论述,并且在《玄机直讲》中指出:“凡看书不可按图索骥”,“千经万卷,皆是异名”,而且书中都是“隐语譬喻”。所以从古到今都强调要在具体指导下进行实践,以免出现副作用。

但文字材料实为前人的经验总结,有些话更是通过实践所得的真实体会,可供练功者在实验中作“印证”之用。因此也一直受到后世练功家的重视。

明代气功医学的大繁荣

明代气功,伴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繁荣的局面,特别是气功在医学方面,出现了大量的书籍理论。

明代著名长寿老人、中医学家冷谦,据说活了150多岁。冷谦十分重视气功养生,在其著作《修龄要旨》中写道:

人乃气之聚,只有练好吐纳之功,才能固守真元。人体中有气海、血海、水海、谷海,但这四海皆由一气而生。因此,吐纳调息,练足丹田元气,乃养生之要旨。

为了增强民众的体质健康,冷谦还向人们介绍一些简易的气功保健法,如晨起叩齿、咽津、提耳,临睡缩谷道、摩肾俞,平时静坐吐纳等。冷谦的长寿,与他躬身气功修炼是分不开的。

王履是元代名医朱震亨的弟子,在明初医学界颇有影响。他所著之《医经溯洄集》一书,充分发挥了《内经》“亢则害,承乃制”的理论。

王履分析了气甚过极的危害性,强调要对其制止,进行导引则是一种制止气甚的好方法。

万全是明代著述甚丰的医学家,他所著的《万密斋医书十种》、《养生四要》,是专论养生术的。

《养生四要》中有一段以静坐养生的议论,强调了养生需要打坐、调息。书中还同时认为,打坐、调息时要思想安静。

万全的观点是,静坐不能只是一种形式,而应该注重以意领气,然后才能真正进入静的境界。否则的话,呆呆地坐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静坐的方法,万全在《养生四要》中介绍了锻炼静坐的诀窍,就是让人勿视、勿语,思想集中于呼吸。

万全强调的呼吸锻炼,主要就是胎息。小儿在胎中的时候,无呼无吸,气自转运。胎儿这种呼吸绵绵的状态,就是练习气功的最好状态。

徐春圃是明代中叶的医学家,他能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于医术中。

徐春圃在总结前人医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定了洋洋大观100卷《古今医统大全》。这部医学全书系分科汇编而成,最后几卷,著录了许多气功、养生方面的资料。

徐春圃不仅重视静功,还提倡动功锻炼,书中介绍的一套全身自我按摩法,很有健身之效,他建议人们不妨经常去做。

徐春圃说,每个人每天都要进行一次全身的按摩。从头到脚,只要是人身体的关节部位,都用手按摩数十次,对人的健康很有好处,还能够预防感冒。

按摩的顺序是这样的,首先是百会穴,头四周,两眉,目眦,鼻准,两耳孔及耳后,都用按的方法。再是风池,脖子左右,用擦的方法。然后是两肩,两臂骨缝,手腕,手指,用捻的方法。再是脊骨,或者按,或者捶都行。再后是腰和肾堂,用手搓的方法。然后是胸部,腹部,用揉的方法。再是大腿,用手捶的方法。最后是两膝,小腿,足踝,脚趾,足心,用手捻的方法。

关于练功与经络关系的分析,明代有两位医学家进行研究。一位就是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另一位是针灸学家杨继洲。

李时珍一生致力于整理我国医药文献,以一部《本草纲目》流芳百世。除了这部医药学经典之作外,所著《奇经八脉考》也很有价值。

《奇经八脉考》参考了道教内丹术的研究成果,得出了任、督两脉与阴跷极为重要的结论。书中指出,任、督两脉,是人身体的关键,人能打通这两脉,那么百脉皆通。

李时珍在对经脉做了全面考察后,认为练功与经络关系密切,从而得出了“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的著名论断。

针灸学家杨继洲他编撰的《针灸大成》中,论述了任脉与督脉的周流。他说,通过默想黍木之珠,可以让它在任、督二脉上下做圆形的旋转,前降后升,一直不停。如果能够经常这样练功,就能够不得病。

用气功治疗眼病,有两个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一个叫王肯堂,一个叫傅仁宇。

王肯堂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进士,后官至福建布政司参政。他精于医道,以至医名甚于功名。他的专著《六科证治准绳》中,根据自己的临症经验,认为气功对治疗青盲症有效,并分析说:“有能保真致虚、抱元守一者,屡有不治而愈。”

傅仁宇是明代眼科名医,他的眼科专著《审视瑶函》,内容十分丰富。他在治疗各种眼疾的论述中,对气功疗法屡有提及,认为气功治疗眼疾甚为有效,所以把动功六字延寿诀列于全书之首。

龚居中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他对气功治疗各种疾病的研究非常深刻。龚居中所著《红炉点雪》,是一部专治虚损痨瘵的医药书。在这部书中,与气功有关的有四部分,包括却病秘诀,却病延年十六句之术、动功六字延寿诀及静坐功夫。

在《却病秘诀》篇中,龚居中对练功者意守丹田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在《红炉点雪》中,龚居中还辑录了一些简单易学,行之有效的练功方法,主要有运睛除眼害法、自搓涂驻颜法、凝息袍固丹田法、运识五脏升降法、闭摩通滞气法、鼓呵消积滞法、兜礼治伤寒法等。

明末著名的医学家张介宾,钻研了《内经》一书,颇有心得。他用了30年的时间进行整理、注释,著成《类经》和《类经图翼》。

《类经附翼》,在气功理论上颇多阐发。在书中,张介宾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理论,他认为,治疗着重于补益元阳和真阴。在他的著作中,有不少关于古代气功的资料。

张介宾以《黄庭经》中“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的说法为依据,强调命门的重要性,指出命门就是人的气海,人的盛衰安危,都在于此。气强则强,气衰则病。他的这个理论,对气功习练者意守命门、丹田,都有指导意义。

陆西星是明代气功理论中著述颇丰的一位,他在《玄肤论》系统地论述了东派丹法原理和功夫次第,具有代表性。首论三元,认为丹有三元,即天元、地元、人元,而又突出人元。人元又谓之“大丹”,乃“创鼎于外,炼药于内,取坎填离,盗机逆用之谓也”。

陆西星的《金丹就正篇》共3篇,其要旨在阐述成大丹必须阴阳双修的观点。

认为金丹之道必资阴阳相合而成,“阴阳者,一男一女也,一离一坎也,一铅一汞也,此大丹之药物也。夫坎之真气谓之铅,离之真精谓之汞,先天之精积于我,先天之气取予彼。何以故?彼坎也,外阴而内阳,于象为水为月,其于人也为女。我离也,外阳而内阴,于象为火为日,其于人也为男。故夫男女阴阳之道,顺之则生人,逆之则成丹”。

同时指出男子修丹,必须得先天其一之气方成,而真一之气必须向外求之,这进一步阐明阴阳双修才为内丹之正统。

陆西星《方壶外史》又名《方壶外史丛编》,收书15种,共计8卷。包括《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黄帝阴符经测疏》、《老子道德经玄览》、《周易参同契测疏》、《周易参同契口义》、《张紫阳悟真篇小序》、《崔公入药镜测疏》、《吕真人百字碑测疏》、《张紫阳金丹四百字测疏》、《龙眉子金丹印证测疏》、《丘真人青天歌测疏》、《玄肤论》、《金丹就正篇》、《金丹大旨图》、《七破论》。

或阐释丹经,或答疑解惑,其论精当全面,直揭丹道玄奥,颇具特色。

【旁注】

冷谦:著《修龄要旨》,是明代一部内容丰富的气功与养生保健专书。有运动健身法,属坐功类。

徐春圃:在1568年于北京发起创办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会“一体堂宅仁医会”,提倡精益求精的医术和高尚的医风医德,在历史上起到了先驱作用。曾著有《古今医统大全》、《豆疹泄密》、《医学未然金鉴》等书。

李时珍(1518年~1593年)。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龚居中:明代医家。精医术,擅长内、外、妇、儿诸科。著《痰火点雪》又名《红炉点雪》,详论肺痨病之证治。另著《外科活人定本》、《外科百效全书》、《幼科百效全书》、《女科百效全书》、《小儿痘疹医镜》、《福寿丹书》等。

陆西星(1520年~1606年)。明代道教人士,道教内丹派东派的创始人。自幼聪明,才华横溢,工诗文,擅书画,颇有名望。但早年考进士九试而不中,于是弃儒学道,入山隐居。数次遇异人,得受仙道秘诀。后声言吕洞宾降临其北海草堂,亲授丹诀。

【阅读链接】

明代气功与医学结合得最为紧密,其中多部气功著作都融入到医学之中。

如孙汝忠《金丹真传》,伍守阳《天仙正理直论》、《仙佛合宗语录》,高濂《遵生八笺》,朱权的《活人心法》,陈继么的《养生肤语》,铁蜂居士的《保生心鉴》,王廷相的《摄生要义》,罗洪先的《卫生真诀》、《万寿仙书》,混撼沌子的《锦身机要》,胡文焕的《类修要诀》、《养生导引法》,高攀龙的《静坐说》等,既重视气功养生炼养方法,也重视医学养生保健作用,书中都列有具体功法,颇为实用。

清代气功与武术交相辉映

至清代,由于武术、医学都进入了极其繁盛的时代,气功相应地走到了它的辉煌时代。

如少林气功,以静深静,静中求动为宗旨,苦练气沉丹田,调全身之宗气、卫气、元气。静者为内功,可以稳神养性,防治疾病,祛病延年,动者可以迸发虎劲,助生推山之力。内外相兼,独树一帜。

少林气功是在医疗气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内静崩外的独特气功。历代也涌现出了不少功深技绝的气功大师,如唐代的惠扇高僧、宋代的福裕方丈、明代的月空武僧、清代的贞俊大师等。

历代少林寺僧辛苦研练,并取院外众师之长逐步完善,成为少林武苑的一朵奇葩。同时,少林气功也日渐兴盛,至清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如“金刚拳”、“掌劈柴”、“顶分砖”、“头破石”、“飞云走”等。

少林气功有内功、外功两种。内功主要用于坐禅、修身养性,对于防治许多慢性疾病,效果尤为显著,如心脏病、神经衰弱、癔症等。久练可以轻身延年,传说还可由老返童。

外功,主要用于武术方面,运全身之宗气、真气、精气,贯穿于整个武术之中。拳谱写道:“手足弹处气先到,血为气之盾威力雄。”即为此意。

少林气功分内气功与外气功,内气功、外气功均为静功与动功的结合,使少林气功具有内外身心兼修的效果。

内功的坐功有端坐式、双盘式、单坐式、插花式;战功有三圆式、三合式、伏虎式、螳螂式;卧功有仰卧式、侧卧式;

少林气功的外功有四肢功,包括风摆柳、金刚拳、一指金、心意把;轻功包括飞毛腿、纵步上房、扶赶飞;硬功包括单指钻墙、单掌分砖、肉拳粉石、头碰石碎、单手劈柴;另外还有千斤腿、跨绝崖、铁身靠等。少林气功中的桩功包括泰山桩、弓步桩等。

而以内家功夫而著称的太极,自张三丰武当太极之后,又由陈王廷创立陈式太极拳。

中原一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战事频繁,这里尚武风气很浓,加上陈家沟陈氏家族功法浑厚的家传武术,为太极拳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武术基础。

温县位于洛阳、开封这两个我国数朝古都的中间地带。帝王将相在这一带的云集,带动了此地中医文化的盛行。

陈王廷自幼受中原一带文化的熏陶,擅长拳法。文武兼备。青年时就在豫、鲁、晋一带走镖征战,负有盛名。明清交替时期,由于中原战乱,时局动荡、政治荒芜,使他仕途失意。晚年归隐乡里,在家传武术的基础上,潜心收集、研究民间武术,集多家武术之长,吸取中原一带儒、道、释等多种文化的精华。

根据太极文化的阴阳之理、《黄庭经》等气功的导引吐纳术以及中医的经络学说,创编了太极拳。

武当、陈式太极各领一脉发展,后世杨氏、武氏、孙氏、武当、吴氏等,都以气功理论统领武术修炼,各种太极功夫都以站桩静功为入门,“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相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

太极气功是太极拳内功功法中的重要内容。所谓内功功法是太极拳的内练功夫,指以重点训练内在精、气、神,呼吸方法和内在劲力为主的功法系统。它是将太极拳看做一种气功方式,练拳时突出其内气修炼。由自然呼吸到更多地注意呼吸与拳势的配合,意念、内气沿一定路线的内向性运行。

太极气功不同于诊疗气功和硬气功,它是太极拳本身内功的高级内容。《太极拳论》以及《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等太极著述中,谈到气的就有十五六处之多,可见气在太极拳里是十分重要的。

太极拳循经运气使气法,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遵循一定路线运气,一个是把气用意念支配到全身一定部位起作用,和使内气外放而产生更大攻击力。

长期练太极拳,通过练自身的内气,蓄自身内气,使身体的元气跟吃五谷杂粮得到的精微之气,以及天地呼吸之气,融会贯通,合在一起形成“宗气”,为我所用。使之由内脏到肌肉,由肌肉到腠里,由腠里到皮肤,由皮肤到毛细孔,再由毛细孔放出来,延长出去,达到对方身体。

而且使这个气跟对方的气结合起来,来指挥对方的一呼一吸,这就是太极拳的气。练得这个气功上身就不用顾朌拟合,即可信手而应,纵横前后,应物自然。

峨嵋派武术源远流长,与少林,武当同列为我国三大门派之一,在峨嵋派武术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气功内容。

从古至今,峨嵋武术都极讲究气功之配合。拳谚说道:外要练“砣子”内要练“桶子”,砣子指拳头上的外家功夫,桶子指内功修养。只有外功和内功都修炼,才能达到峨嵋武术中的“神功”,神功以气为本,以神为用,乃功夫中的上乘。

峨嵋气功内容丰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历代蜀人还兼行医。蜀中拳谚说道:“学武不学医,终是傻东西”,将医道作为武术内容之一。这样就将中医气功理论及养生法融进峨嵋武术中,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峨嵋武术气功。

峨嵋武术“内功”通常分为“南、填、静、气、柔、轻、禅”七类。

峨嵋派武术中地气功有两层含意,一是指“参贯玄机,超脱生死”地内气修养,以求临阵较技时神气自若,胆气不虚,相当于素质训练,心理训练之意;二是指气功锻炼非常重要地峨嵋武术中地拳种流派。如蜀中“松溪内家拳”,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气运为主,蛮力为下地练法,和太极八卦有相同之处。

又如峨嵋太极拳,同北方太极有区别,而讲究柔运,调气,凝神则同。从一些峨嵋武术中衍化出许多气功导引方式,究其实质,不外峨嵋武术气功中地气功部分而已。

故蜀中拳谚说道:“快打拳是拳,慢打拳是功”,即意谓武术快练狠打就是“练拳”,慢练调气就是“练气功”。

除少林、太极和峨嵋之外,其他各派武术也都把气功融入到练功之中,形成了武术气功。武术气功强调把神气集中到形上,加强形的功能;主张动静双修,内外兼顾。

武术气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武当派、少林派、峨嵋派、昆仑派、南宫派、形意拳、八卦拳等大的门派,包括轻功、硬气功以及点穴等内容。

【旁注】

拳谱:记录武术连续动作的史谱。拳谱,反映了不同拳种的独特技法、拳理和风格,以及练功方法、行拳要诀等内容。拳谱,大多是百年或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古色浓郁的珍贵武术文化遗产。是后人研究传统武术文化的宝贵资料。

陈王廷(1600年~1680年),陈王廷祖父和父亲均为明代下级官吏。他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不但深得家传武功的精髓,于武功一项出类拔萃,而且熟读诸子百家,涉猎经史子集,学识渊博,以致被誉为“文事武略,皆卓越于时”。

太极拳: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赵堡、武当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我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峨嵋派:历史上的峨眉武术起源于先秦时期;峨眉武术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的武师司徒玄空,因其曾模仿峨眉山白猿的形态创造了白猿剑法与白猿通臂拳,又称“白猿公”;峨眉派武术成型的时代是南宋时期,代表人物为峨眉山白云禅师和白眉道人。

形意拳:我国传统武术,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属内家拳之中。打法多直行直进,用于战阵中最为适合,无花俏之招法,长劲亦是最快,两军交战,千军万马中,要能有闪转腾挪之地不易,只有直行直进,走也打,打也走。

【阅读链接】

武术气功是锻炼人体内的气与力在意志支配下自由上下来去,是一种气与力的内在运动。它是旁人所看不见的,只能自己体会,因此必须自下决心,一旦练到量变到质变,即是功成之日。

武术历来都讲究“内外兼修”,因此武术气功在各派武术中也分为以技击为主和以养生为主之别:以技击为主的有少林派、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以养生为主的有少林派功法易筋经的神勇余力、峨嵋庄法等。在历史上,武术气功的发展对我国各派武术本身的完善都起过重要作用。

清代医学与气功完美结合

在清代气功与医学的结合更为紧密,并且成为我国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的诸多名医不仅精通气功理论,并且深入实践,提出了更多的气功修炼方法,大大丰富了我国气功文化。

清代医学家沈金鳌十分重视导引养主治病,他指出,导引运功可以达到医药达不到的效果。他认为,能够长生的人,首先能够却病,这个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在其所著《杂病源流犀烛》一书中,收集了许多气功养生的资料。

沈金鳌强调导引是却病的一大秘诀。他还针对不同的病症,提出了不同的导引方法。如治便秘的导引法是:以舌顶上腭,守悬壅,静念而液自生,俟满口,赤龙搅动,频漱频吞,听降直下丹田,又守静,咽数回,大肠自润,行后功效。

又如治哮喘的导引法是:以手摩擦两乳下数遍,后擦背,擦两肩,定心咽津降气,以伏其喘。

导引既有却病奇效,推而广之,沈金鳌提出了46种疾病的具体导引方法。可见气功的治疗范围,几乎涵盖了人身体的所有疾病。沈金鳌的理论,对医学气功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叶天士和吴鞠通都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他俩对古代气功深有研究,都投入了气功实践。

叶天士年近80岁时,仍红光满面,精神焕发,不知疲倦。他曾说:“子午参以静功,俾水火交,阴阳偶,是药饵以外功夫,皆植生气之助。”这是从练功的时间分析功法、功效。

叶天士还强调,练气功贵在坚持。这些心得,都是他从练功实践中得出的。

吴鞠通是继叶天士之后的大医学家,他在阐发调治奇经八脉的方法时,形象而又深刻地指出,奇经八脉有利于肝肾,是人身体的根本所在,这是医生必须知道的。由此可见,气功与医术相结合,疗效十分显著。

清代医学家沈嘉澍对导引术十分重视。他所著的《养病庸言》指出,导引的功效,是医药的百倍。所以不可不知,不可不努力学习。

为了推广导引术,沈嘉澍还专门介绍了一则简便易学的方法。他认为,导引一定从数息入手,从而达到心息相依的程度。要是开始心情烦躁,不能数息,那就观息,最后也能达到心息相依的境界。

沈嘉澍说的这种导引术,强调的就是心息相依。照他的方法练,必能充分发挥导引的作用。

汪庵是清代对气功很有研究的医家,在其所著《勿药元诠》中,对气功有精辟的论述。汪庵在这部书中,介绍了一些炼养功,他将“积”与“炼”两个步骤,从无为到有为,从有为到无为,作了具体的说明。

打通周天是每个练功者所梦寐以求的,《勿药元诠》中,就介绍了一种打通小周天的练功经验,对于后来学气功的人,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汪庵认为,炼养之法,调息十分重要。所以,他在《勿药元诠》中指出,调息可以不拘时候,不拘地点进行。调息的过程,还包括调身、调心,三者相结合,炼养功才能做好。

清代医学家张璐,花了几十年时间,精心撰写了《张氏医通》。在这部书中,他提醒练功者防止走火入魔出偏差,并为此提出了自己的临症实践经验。

以往的医书,涉及气功的不少,但指出气功会出偏差的却极少。所以张璐在《张氏医通》专门进行了探讨。

张璐认为,练气功出偏差的原因是用心太甚的缘故。他还对走火入魔的症状做了专门描述。

此外,张璐在临症实践中,还提出了治疗走火入魔,可以用黄芪建中汤、天王补心丹。这些论述和药方,至今对练功者仍有参考价值。

清代末期医学家潘伟如,对前人关于气功的论述,已有较完整的认识,并对练功能预防疾病予以肯定。

潘伟如在《卫生要术》一书中指出,人很容易生病,与其得病后吃药、针灸,不如事先练习气功,防止生病。这种对疾病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对现代人来说很有指导意义。

《金仙证论》为清代柳华阳的气功内丹术著作。柳华阳为伍守阳弟子,世称“伍柳派”。此书共20篇,专论小周天功夫,自称“又恐学者错认门户,重加亲注,道合仙佛之真机,工用自己之效验,诚为二门登堂入室之良方者矣”。可见作者颇为自信。

柳华阳继承师说,以火候为小周天功夫的要领,特撰《风火经》大书特书,确实做到了无幽不阐、无微不显的程度。由于此书比较浅显明白,容易读懂,并且步骤井然,易学易练,因此受到后世的普遍欢迎。

柳华阳的《慧命经》图文并茂,内容精细。全经强调性命双修,《正道禅机直论》指出:“不识性命,则大道无所成。”又说道:“佛道性命喻龙虎,龙虎喻动静,动静喻禅机。”

性指心与神,命指身与气,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平阳秘,则慧命而不外耗,以风喻呼吸,以火喻意念,凝神气穴,风吹火炼而成真神,这是全书的要点,故称《慧命经》。

清代《金华宗旨》托名于“八洞之一”的吕洞宾,又名《太乙金华宗旨》,论气功静坐要旨,共13篇。书中强调“心传”、“心法”,简明直截,书末附有《金华宗旨阐幽问答》,独标心学,是气功中受禅学、陆王心学影响后的作品,对理解《金华宗旨》有一定帮助。

黄元吉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讲道于四川乐育堂,传授进门心法,由其弟子记录,并经核正而刊为《乐育堂语录》。其书授儒入道,因佛证真,理事兼举,性命并重。始则修性以立命,继则修命以了性,终则福慧双圆,性命合一,而证入圣登真之功。

道教学者萧天石先生认为此书:

深者能得其深,浅者能得其浅,无论上智下愚,皆可循此而升堂入室,诚性学之梯航,命家之津逮也。

清代李西月著有《道窍谈》,全书共40章,详论西派丹法。

计有藐诸友书、开关问答、后天集解、筑基炼已、养已炼已、后天次序、内外二药、药物相类、三品互养、练功五关、产药层次、药物层次、丹砂二种、神气性命、先天直指、神气精论、精气神论、性命顺逆、玄关一窍、玄关再说、两孔穴法、玄牡根基、中字直指、药物直陈、铅汞的辩、鼎器直说、乾坤离坎、采炼炒用、河车细旨、真心论、心神直说、神息妙用、神意再论、气息妙用、神意妙用等章。

这些内容基本上包括了内丹修炼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故对初学者有入门引路的作用。

清代傅金铨所著《试金石》,篇首强调内丹长生之道,以炼已筑基,修复巳损元体为本。认为“筑基成则具六通之一,所谓无漏尽通,即可以长生不死”。

论述筑基之法,力主“神仙栽接”之双修,以为“只知独坐孤修,不知离宫入定,坎府求玄”,是“爱身家而不惜性命”,难得长生。

书中通过与弟子答问的形式,就双修、可笑、心肾、家中、黄婆、伴侣、炉鼎、铅汞、火药、子时、潮信、卯酉、沐浴等24个方面的问题,引经据典,证诸圣真,作了具体的阐述。

刘一明是清代气功大家,他的《修真辩难》以师徒问答形式,阐述内丹功理,认为内丹乃性命凝结而成,所以必须性命双修,指出性命之道与阴阳之道密切相关,性命为阴阳之体,阴阳为性命之用。

修性即能立命,所以修行者必须重视修性,“不能修性,焉能立命?益性者命之寄,命者性之存,性命原是一家,焉得不修性?”要求性命双修而侧重先性后命。

闵一得著有《上品丹法节次》和《女宗双修宝筏》、《女修正途》、《养生十三则阐微》等。《上品丹法节次》论述内丹功法层次,简明扼要,全书共12篇。作者以儒合道,从养生角度来谈内丹修炼,强调“存诚”。后9篇系闵氏所撰,基本属于《性命圭旨》所架设的内丹体系。

《女宗双修宝筏》全称《泥丸李祖师女宗双修宝筏》,原书有副标题《女功指南》。作者述其师李泥丸女丹要诀,再传弟子闵一得重订。

陈樱宁论女子修炼有六派,其中“孙不二元君派”以“斩赤龙”下手为特征《教道与养生》。本书即属此体系。全书共分9节每节先列“泥丸氏曰”为正文再低一字列“大虚氏曰”为法文。书未有闵一得跋。“太虚氏”即为沈一炳号。

《女修正途》全称《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则》。原题“吕祖师申正重题,孙元君遵剔补述大虚翁沈太师授,授业弟子闵一得注”。本书系道教北宗龙门派女子内丹功法之一,属“孙不二元君派”体系,全书10则,每则皆冠“若曰”二字。每则正文之后皆有闵一得的注文,以“谨接”二字识之。

闵一得的弟子也著有《梅华问答编》,此书即秉承师说,发挥北宗龙门派内丹术的理论与功法。书中实为作者与来客陶既若、韩洞然、僧慧澈、许洞雷诸人,于八月望日赏桂于竹影梅华馆讨论内丹术。由作者记录上述诸人之发言,编成此书。

【旁注】

沈金鳌(1717年~1776年)。早年习儒,博闻强记,经史诗文、医卜星算。至中年矢志攻医,于临证各科,均甚精通。后又勤于著述,先后撰成《脉象统类》、《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等,总其名称《沈氏尊生书》,内容赅博,论述亦精辟,颇有精辟,颇有影响。

叶天士(1666年~1745年)。人称“半仙”,有手到病除的本事。连康熙皇帝也感激他治好了自己的瘩背疮,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他。

张璐(1617年~约1699年),被称为清代初期三大医家之一。早年习儒,在明末战乱时期,曾隐居于洞庭山中10余载,专心钻研医术。其学习态度非常认真,自少壮至老年业医60余年,孜孜不倦,及至老年,仍认真做学问,一生著述颇多。

柳华阳(1736年~?),道教内丹修炼的流派创始人,本为儒生,起家科第,后弃儒入禅,又出佛皈道。。著有《慧命经》、《金仙证论》。

李西月(1806年~1856年),清代道士。为人仿效道教“东派”的陆西星,虽然继承陆西星、张三丰及全真派的炼养之道,却不受全真、张三丰教团的约束,有意自成一家,世称“西派”。

闵一得(1749年~1836年)。世为吴兴望族,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于乾隆末年去官归吴兴,修真金盖山,并主持该山教务,从事著述。他隐居金盖山40余年,是继王常月之后,乾隆嘉庆年间江南全真龙门派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阅读链接】

清代气功著述繁多,大多与医学养生和道家修炼结合在一起。

与医学养生结合的如曹庭栋的《老老恒言》,汪昂的《勿药元诠》,尤乘的《寿世青编》,徐文弼的《寿世传真》马齐的《陆地仙经》,潘霓的《内功图说》等。

源于道教修炼的气功著作有彭定求编《重刊道藏辑要》,汪启菱编《道统大成》,董德宁编撰《道贯真源》、《修真六书》等,既为道家经典,也为气功养生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