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形态——气功萌芽
气功发源于我国,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在古代通常被称为吐纳、行气、布气、服气、导引、炼丹、修道、坐禅等。我国古典气功理论是建立在中医养身理论上的,自上古时代就开始流传了。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真人”、“中古至人”、其次“圣人”的说法,真人、至人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得自于他们潜心的修炼,一方面也基于他们上古天真、自然纯朴、精神内守、恬淡虚无的先天本性,并由此萌芽了最初对气功的认识。
上古由宣气舞而产生气功
传说那是在很古的时候,在无边无际的空中,有一个又大又圆的黑球,生长了整整十万八千年。十万八千年后,这个大黑球由静生动,开始旋转飞荡起来,搅得整个宇宙都混沌了。
静生动,动生静。在旋转中,这个大黑球里生长了一个巨人,他呼出的是黑气,吸入的也是黑气。不知道是黑暗孕育了他,还是他孕育了黑暗,这个巨人名叫伏羲。
传说伏羲开辟了天地,与女娲抟土创造了人类。而且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伏羲氏取火种、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的历史。
伏羲氏因此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在伏羲的年代,为了抵御自然界中的各种敌人,人类必须结合为一个群体才能够生存下去,而当时人们还主要是以狩猎为主,群体活动的方式,白天出去寻觅猎物和食物夜晚则选择比较安全的地方栖息,在晚上也是好多自然敌人活动的时间。
为了提前发现敌人的靠近,当然必须有人来站岗放哨,这些人因为白天仍然要跟随群体共同活动,所以为了保存体力,也为了能够尽早发现自然敌害的靠近,就习惯的采用闭目养神的简单方式,这就是气功的鼻祖。
我国气功的历史非常久远,不过气功究竟起源于何时,一直未见直接的文献资料,后世都是根据几个间接文献的互相佐证推测的。
关于上古气功,在先秦时期的一些医学和哲学著作中多有涉及。但较为形象地向人们反映当时气功存在的重要的资料,是陕西西安半坡发现的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
这件彩陶盆由细泥红陶制作,大口卷唇,斜腹浅圈底,环绕陶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图案。一组是两个图案化的鱼形纹,另一组为两个人面鱼纹图案,其人面做圆形,顶有三角形高髻或头饰,口衔双鱼。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头顶部开了一个三角形的天窗。此图案虽拙朴、简单,但又显得奇幻、怪异。
《天仙正理直论·胎息直论篇》记载:“犹有向上丹田炼神还虚……故起一出念而阴神于天门。”认为气功炼到一定的阶段,头顶上百会穴一开,就会产生灵气飘出的虚幻感觉。
而根据古代的记载,气功的最初产生,是与当时潮湿的气候有关。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这样说:在50000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成灾。
使用有宣导作用的舞来疏通经络,理气导滞,以防治淤滞不通的疾病,远古时的这种舞,已经类似于后世的健身气功。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也写道,中原地区,地面平坦湿润,所以有很多人得了痿厥寒热的疾病,所以就用导引的方法治疗。
以上文字都说明,距今5000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人们就开始用导引之法舒筋通脉。这是我国有关应用导引健身的最早记载。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黄帝生下来就十分聪慧与众不同,3岁时已经能说会道,10岁时对周围事物有很强理解力,长大后诚朴又敏达,到成年时当上天子。
他向天师岐伯请教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能活到100岁,而且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现在的人,年龄才到50岁,行动就已经衰老了,这是时代变迁的呢?还是现在人违背了养生规律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大都了解养生的道理,所以能效法于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身体,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规,因而能够使形体和精神协调,活到他们应该到的寿数,到100岁以后才去世。”
“现在的人就不同了,把酒当做浆水一样纵饮无度,经常沉迷于荒乱的生活中,乘着酒兴纵意房事,因过度色欲而耗竭精气,造成真元败散。正是由于不懂得要保持旺盛的精气,经常过分使用精神,贪图一时的快意,背弃了养生的乐趣,生活全无规律,所以才到50岁就衰老了。”
岐伯接着说:“上古的圣人经常教导他的人民:对一年四季中的各种病邪,要根据节气的变化而谨慎躲避;同时在思想上要安闲清静,不贪不求,使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守,这样,疾病又怎么会侵袭你呢?”
“所以那时的人都能心态安闲少欲望,心境安定不忧惧,形体劳动而不疲倦,真气从容而顺调,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所以都能以自己所食用的食物为甘美,所穿着的衣服为舒适,所处的环境为安乐,不因地位的尊卑而羡慕嫉妒,这样的人民才称得是朴实。”
“对这些朴实的人民来讲,嗜欲又怎能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论也不能扰乱他们的心态,无论是愚笨的、聪明的,或者是有才能的、能力差的,都能追求内心的安定,而不吸取外物的获得或丧失,所以能符合养生之道。因此,年龄都超过100岁,但行动不显衰老,是因为他们全面掌握了养生之道,才能避免身体受到伤害的缘故啊!”
有一天,黄帝又岐伯:“五运太过和不及之年,人们得了病,用什么方法可以平定呢?”
岐伯列举了不同年、月、日以及各种病的诊治方法。谈到肾病时,他说:“所有自来肾有病者,可以寅时面而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7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7遍,饵舌下津令无数。”
谈传染病时,黄帝问:“我听说,五疫发病,不论大人小儿,感染上这种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都相似,除针刺法可以防治外,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吗?”
岐伯回答说:“有啊,那就是气功的方法啊!在五疫流行时,有的人并不受传染,那是由于他们有正气充实于体内,以致邪气不能干扰侵犯。同时,他们又懂得避免毒气侵袭的方法,邪气虽然从鼻孔吸入,但又可以把它从鼻孔排出。正气出于脑,就可以不受邪气干扰。”
黄帝问:“那具体的方法是什么?”
岐伯答道:“具体方法是:首先,在室内振作精神,默想自己的心中有阳气充实,如同太阳一样光明。在将要进入病房时,先默想有一股青气从肝脏发出,向左侧运行在东方,变化成为繁茂的树林,以使肝气充实。”
“其次,默想有一股白气从肺脏发出,向右侧运行在西方,变化成为肃杀的金戈铁甲,以使肺气充实;默想有一股赤气从心脏出发,向南方运行在上部,变化成为光明耀眼的烈焰,以使心气充实。”
“再次,默想有一股黑气从肾脏出发,向北方运行在下部,变化成为凛冽的寒水,以使肾气充实;再默想有一股黄气从脾脏发出,存留在中央,变化成为生长万物的土地,以使脾气充实。”
黄帝问:“这样就可以了吗?”
岐伯说:“在五脏之气充实,可以保护身体之后,还要默想头顶上有北斗七星,光辉闪耀,使精神更加充沛,然后才可以进入病室。”
相传黄帝时代的名医俞跗在治病时,就常使用气功疗法。《史记·扁鹊列传》记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馋石、桥引、案抚、毒熨,一拔见病之应。”桥引、案抚即为气功疗法。
古人设计舞蹈和气功演练程式常常以禽兽的姿态动作为模本,禽兽的某些特殊行为和效果可能给古人以启发。
《黄帝内经·素问》中黄帝说道:“我听说上古的真人掌握了自然界无穷的奥秘和阴阳千变万化的道理,他们在气功修炼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所以他们的形体可以永葆青春,寿命不仅超过一般的人,而且可以与天地同在,没有终了的时候。这就是因为施行了气功的养生之道的结果。”
《庄子》中记载的上古真人与《黄帝内经》一脉相承:“古时候的真人,不违逆微小,不自恃成功,不谋虑事情;若是这样,过了时机而不后悔,顺利得当而不自得。像这样,登高不发抖,下水不觉湿,入火不觉热。”
这些真人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不忧愁,饮食不求精美,呼吸来得深沉。他们的呼吸直达足跟,而普通人的呼吸只用咽喉。
而且真人不悦生、不恶死,无拘无束地来去,不忘记自己的来源,也不追求自己的归宿,不用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人的作为去辅助天然。他们的精神穿越大山而没有阻碍,进入深渊而不受淹没,处在卑微而不觉厌倦,充满天地。
距今4000年至4500年前的半山马厂文化,相当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遗址中有一陶罐,双耳,小口,大腹,底部紧收,面积如罐口。罐体有一清晰彩绘浮塑裸体人像。
这人像双脚平放,比肩稍宽,下肢弯曲做蹲裆式,腹部微隆,双手环抱,置于腹部之前,口张开,做吐气状,两目微闭,似凝视守神,面部表情平和静穆。整个身体呈站桩功气沉丹田的姿态。
令人惊异的是,此裸体人像上身为男性,下身为女性,显示了下阴上阳,阴阳合和的思想。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以艺术的形象显现气功演练的实物。
这样一个意守丹田的姿势,对于古代提高气功的医疗保健效果,一定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人们竞相学习的榜样。因而古代的艺术家们才创作了这样的陶罐塑像。
这个双耳彩陶罐充分证明,我国气功不仅发现甚早,而且在远古时代就已十分流行,并已形成了相当成熟的演练方法和思想观念。
【旁注】
伏羲:我国传说中远古三皇之一,百王之先。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这是我国最早的计数文字,是我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还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任命官员等。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故被命名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在陕西关中、陕北一带。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8000年前,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
黄帝:华夏上古传说时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是我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本姓公孙,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河南新郑。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
岐伯:我国传说时期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我国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寅时:我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两小时。“十二时辰制”西周时期就已使用。后来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23时至1时为子时,1时至3时为丑时,3时至5时为寅时,依次递推。
俞跗:黄帝之时的一位良医,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知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我国姓俞的始祖。在5000年以前,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于“对症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外科技术,可以说为我国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丹田:原是道教修炼内丹中的精气神时用的术语。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储藏精气神的地方,因此对丹田极为重视,有如“性命之根本”。
【阅读链接】
《素问·上古天真论》对人体功能维持的4个方面作出了指导:意识训练、食物训练、生活习惯训练、工作习惯训练。
就目前人类能力而言,这种训练是提升人体功能的唯一可靠途径。心身健康指导专家应挖掘其科学内涵,制订具体操作手段,直接用于改善更多当代中国人的生存质量。
仙师教炎黄二帝学气功
炎黄时期,在西边的昆仑山上住着很多神仙家,在那里修心养道。而炎帝和黄帝都先后向昆仑山的神仙家虚心学习功法,并体验亲证,得到了很高的功能和智慧。其中著名的一个就是赤松子。
《列仙传》记载:赤松子为神农时雨师,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变得仙俱去。
赤松子最大的本领是呼风唤雨,而雨水在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中是至关重要的。由于他有如此神奇特异的功能,当时的老百姓称他所下的雨为“神雨”。
赤松子不间断地回到昆仑山西王母住的石房子修习吐纳导引,辟谷不食,常常吃火芝充餐。他喜欢吃的另一种食物是枸杞实,所以赤松子的牙齿生了又落,落子又生,不知道有多少次。
神农氏跟赤松子修炼一种特殊的气功“火功”,调动人体潜在能量,开发出很强的特异功能,当上了部落首领之后,人们才称其为“炎帝”。
炎帝的小女儿“少女”也跟着赤松子学习神仙术,赤松子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学得差不多了,她就找了一棵巨大的桑树,在上面筑巢,辟谷练功。远远看去不像个女孩子,倒像只白喜鹊。
过了不知多少天了,少女还不从桑树上下来,炎帝心里着急,就让人往下喊,但树上一点反应都没有。炎帝和皇后都慌了,但巨桑特别高,谁都上不去,这可如何是好?
有人出了个主意:“不如用火烧吧,火着上去她就下来了。”
炎帝心想也只好如此了,于是命人搬来柴堆点着了火。大火随着风势便向上烧去,一直烧到少女做巢的地方,大家都张着口,抬着头紧张地观察着。
突然,巢里少女腾空而起,像一只白色的飘带向天际飞去,此后再也没有回来,她成仙了。
炎帝要教南方的人民播种五谷,可是没有从北方带来的谷物种子,怎么办呢?炎帝向天上一发功,只见天空中飞来一只遍身通红的鸟,嘴里衔着一棵谷穗和禾苗,而且纷纷降落下来许多种子。
炎帝把这些种子收集起来,教当地人播种在开垦过的田地上。于是五谷丰登,百果兴旺,老百姓有了粮食充饥。
史称黄帝“且战且学仙”,所以他向赤松子学火功没有炎帝学得好,后来他只说有一个叫广成子的,住在西边不远的崆峒山中,于是黄帝就前往拜访。
找到广成子后,黄帝对他说:“我听说先生您明达‘至道’,我想用至道来摄取天地的精华,使五谷丰登,养活百姓,您说我该怎么办?”
广成子对黄帝说,“你所治理的天下,候鸟不到迁徙的季节就飞走,草木还没黄就凋落了,我和你这样的人有什么好谈呢?”
黄帝回去后3个月不理朝政,什么事都不干,然后又去见广成子,很恭敬地跪着走到广成子面前,再三叩拜求教修身的方法。
广成子回答说:“修道所达到最高境界就是心中一片空漠,即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什么。凝神静修,你的肉体必然就会十分洁净,你的心神也会非常清爽。不是你的身体劳顿,不是你的精神分散,你就可以长生。注重内心的修养,排除完结的干扰,知道过多的俗事会败坏你的真性。”
“我能牢牢的专注于养性,永远心境平和清静无为,所以活了1200岁,而形体上没有一点衰老的迹象。得到我道术的可以成为君王,失去我道术的只能成为凡俗之辈。我的道将把你引向无穷之门,游于无极的原野,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凡人都将死去,而得我道的人却会长存于天地之间。”
后来,在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中,广成子下山作过黄帝的军师,帮助黄帝战胜了蚩尤。
战争结束了,黄帝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研究仙家气功了。黄帝学仙家功夫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天下老百姓的生存,利用功夫养生防病。
《庄子·知北游》中记载着黄帝晚年的一则故事:
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
问了好几次无为谓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回答。
知从无为谓那里得不到解答,便返回到白水的南岸,登上名叫狐阕的山丘,在那里见到了狂屈。知把先前的问话向狂屈提出请教,狂屈说:“唉,我知道怎样回答这些问题,我将告诉给你,可是心中正想说话却又忘记了那些想说的话。”
知从狂屈那里也没有得到解答,便转回到黄帝的住所,见到黄帝向他再问。
黄帝说:“那无为谓是真正正确的,狂屈接近于正确;我和你则始终未能接近于道。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所以圣人施行的是不用言传的教育……生是死的连续,死是生的开始,谁能知道它们的端绪!”
“人的诞生,是气的聚合,气的聚合形成生命,气的离散便是死亡。如果死与生是同类相属的,那么对于死亡我又忧患什么呢?所以,万物说到底是同一的。这样,把那些所谓美好的东西看做是神奇,把那些所谓讨厌的东西看做是臭腐,而臭腐的东西可以再转化为神奇,神奇的东西可以再转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只不过同是气罢了’。圣人也因此看重万物同一的特点。”
黄山本来叫黟山,后因黄帝在此修成正果羽化升天而改称为黄山,黄山上留下许多黄帝与容成子、浮丘公得道升天的故事,如轩辕峰、容成峰、浮丘峰等。
相传黄帝与容成子、浮丘子住在望仙峰上的石室中,他们在采药溪的深谷里挖掘草药,用洗药溪的泉水洗净,在晒药坪上晒干,放在药臼里捣碎,然后,到丹井里取水,放进架设在炼丹台上的炼丹灶里,一直炼了八千甲子,终于炼成了仙丹。
于是,黄帝与浮丘子、容成子服下仙丹,骑在神龙背上飘然升空而去。
后来,黄帝的曾孙帝喾时,一天忽报有一道人自称赤松子,求见帝喾。帝喾非常欢喜,连忙迎接他进入殿内,只见赤松子长得长身玉立,颜如朝霞,仿佛只有三四十岁的模样,不禁暗暗诧异。
赤松子对帝喾说:“山人以前在令曾祖轩辕黄帝时,对于黄帝成仙登天曾小效微劳。如今见王子功德高卓,与黄帝不相上下,那么成仙登天亦大有期望,所以今天前来造谒,想略有贡献,不知王子肯赐容纳否?”
帝喾大喜,立即起身北面,拜赤松子为师,并且仍然让赤松子当了雨师,又指定一所轩爽静僻的房屋请赤松子住下。而赤松子也传了帝喾一些气功导引和服食的方法,帝喾也获得了长寿。
【旁注】
西王母:即道教女神王母娘娘。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大神,后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慈祥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仙岛,王母的瑶池蟠桃园,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也称“金母”、“瑶池金母”、“瑶池圣母”。
广成子:为道家创始人,位居道教“十二金仙”之首。传说广成子活了1200岁后升天,在崆峒山留下了两个升天时的大脚印。一说广成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二说“道”的化身曾3次降于人间,分为黄帝时期的广成子、西周时期的老子、东汉时期的张道陵。
蚩尤:中华始祖之一。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约在4600多年以前,黄帝战胜炎帝后,在河北涿鹿境内,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战,蚩尤战死,东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
羽化: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称羽化成仙。羽化源自古代阴阳学,古人相信用寂断和四灵物法印可以提高阳气从而成为仙神羽化。
导引:修炼者以自力引动肢体所做的俯仰屈伸运动,常和行气、按摩等相配合,以锻炼形体的一种养生术,属气功中之动功。
【阅读链接】
《列仙传》还记载宁封子的事迹,与赤松子颇似:“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也,为黄帝陶正。有异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六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
宁封子既然是黄帝的陶正官,当然肯定也把火功的奥秘讲给了黄帝。民间传说,四川青城山建福宫后面的“丈人山”,就是宁封子给黄帝讲功的地方。
传说彭祖修炼气功而高寿
殷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时历,应用干支纪日法,还制造石器、骨器,进而是青铜器。农业生产较前发展,生活和文化较前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渐增进。
虽然天体运动与神话相伴,周天之说已见端倪,对身体各部分结构已有观察,对疾病的危害也已有所认识,并具有了一定的医药知识。这都为气功养生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传说商代活了800岁的彭祖,就善于导引行气。彭祖姓籛名铿,是远古时代颛顼帝的玄孙,他从少年时就喜欢清静,对世上的事物没有兴趣,不追名逐利,不喜爱豪华的车马服饰,把修身养性看成头等大事。
君王听说他的品德高洁,就请他出任大夫的官职。但彭祖常常以有病为借口,不参与公务。
据说彭祖从尧舜时代一直活到殷代末年时,彭祖已经767岁了,但一点也不衰老。
彭祖非常精通滋补身体的方术,常服用“水桂云母粉”、“麋角散”等丹方,所以面容总像少年人那样年轻。然而彭祖的心性十分稳重,从来不说自己修炼得道的事,也不装神弄鬼的惑乱人心。他清静无为,幽然独处,很少到处周游,就是出行,也是一个人独自走,人们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连他的仆从也不知道他哪儿去了。
彭祖有车有马但很少乘用,出门时常常不带路费和口粮,一走就是几十天甚至几百天,但回来时仍和平常一样非常健康。
彭祖平时常常静坐屏气,心守丹田,从早晨直至中午都端端正正地坐着,用手轻轻揉双眼,轻轻按摩身体的各部位,用舌头舐嘴唇吞咽唾液,运上几十次气,然后才收功,起来散步谈笑。
如果彭祖偶尔感到身体疲倦或不舒服,就运用闭气的方法来治体内的病患,让胸中所运的气散布到身体的各部位,不论是脸上的九窍,肺腑五脏、手足四肢以至于身上的毛发,都让气逐一走到。这时就会觉得气像云一样在身体中运行,从鼻子、嘴一直通到十指的末端,不一会儿就觉得通体十分舒畅了。
纣王去看望彭祖时,也常常不通知他,偷偷留下些珍宝玩物赏给他就走了。君王给彭祖的赏赐前后有几万金,彭祖也都接受下来,但立刻就把它们救济了穷苦的人们,自己一点也不留。
还有位叫采女的人,也是从少年时就开始修道,已经270岁了,看起来只有五六十岁,她也很精通修炼的方术。君王让采女住在嫔妃的掖庭宫中,为她建筑了华丽殿阁,赏赐她不少金玉。
有一次,君王让采女乘上华贵的马车去看望彭祖,向彭祖求教修行的要点和延年益寿的方法。
彭祖说:“如果想要升入天堂去在仙界做仙官,就要常服金丹。九召、太一都是因为常服金丹才白日升天的。不过这是道术中最高的,人间的君王是做不到的。其次就是要养精蓄神,服用药草,可以长生。但是不能搞那些驱使鬼神、乘风飞行的邪术。如果本身不懂得阴阳交合的道理,就是吃药也没有效果。”
采女高兴地问:“那您就给我说一说阴阳交合的原理吧?”
彭祖说:“关于阴阳交合的原理,只能靠自己去推断体会,怎么能说得出来呢?所以觉得你问得很奇怪。我是遗腹子,3岁就死了母亲,又赶上了犬戎之乱,颠沛流离逃难到了西域,在那里待了100多年。”
“我从少年就死了父母失去了依靠,以后又陆续死了49个妻子,失去了54个儿子,多次遭难,损伤了我的元气。不管冷热,我的肌肤都没有光泽,营养护理得也很不好,形体瘦得像枯木,恐怕活不太长久,加上我的所见所闻也很浅薄,实在没有什么可向别人宣扬的。”
然后,彭祖告诉采女:“大宛山里有一位青精先生,据说已经活了1000岁,仍然像个童子,一天能步行500里,能够长年不吃东西,也可以一天吃九餐,你不妨去向他求教修炼之术吧!”
采女问道:“那么青精先生是位什么神仙呢?”
彭祖说:“他也不过是个得道的人,不是什么仙人。凡是仙人,或者能够纵身入云,没有翅膀而能飞翔,或者能乘着龙驾着云直达天庭;或者能变化成鸟兽翱翔在云中,畅游在江海,飞越穿行于名山大川。”
“还有些神仙以天地之元气为食,或者吃仙药灵芝,或者出入于人世间而凡人看不出他们是神仙;或者隐藏起自己的身形使人看不见。有的脸上长着非凡的骨相,身上有奇异的毛,孤独自处,不与凡人交往。”
“然而这些仙人虽然有长生不死的寿命,但他们与人情相去太远,与人世完全隔绝了,就像鸟雀变成蛤蟆,山鸡变成海蜃,已经失去了本身的真实,成为一种怪异的东西,以我愚笨的想法,是不愿意变成那种仙人的。”
采女听得更加专注了。
彭祖接着说:“修炼道术,也完全可以做官,修道的人应该骨骼健壮,面色和体肤十分有光泽,虽年老而不衰弱,年岁越大见到的事越多。长年在人间,冷热风湿伤不着,鬼神精怪不敢犯,五种兵器和百种毒虫都不能靠近,别人的褒贬议论都毫不在乎,这些都是最可贵的。”
采女问:“那应该怎么做才能长寿呢?”
彭祖说:“人生在世本来就接受着天地之荫之气,即使不懂得修道的方术,但只要有适当的修养,就可以活到120岁。如果稍微懂点道术,就可活到240岁。再要多懂些道术,就可以活到480岁。真正弄通了修炼的原理,就能长生不死了,只是不能成仙而已。”
彭祖想了想,又提醒说:“养身益寿不能掌握这些分寸,反而会对自己有所伤害。古代的圣人,担心愚钝的人们,不掌握事情的分寸,沉浸在欲河中流连忘返,因而要断绝人欲之源。”
“所以有些非常高洁的雅士们不与妻子同床,其次的一些士人们则不和妻子同被。就是吃上100副药,也不如一个人独自静卧修养。音乐听得过多会使人耳聋,美味吃得过了头反而败坏人的口味。如果对一切都有所节制适可而止,正确地处理通畅和堵塞的关系,就不但不能减寿,还能够获得好处。”
彭祖喝了一口水,看着杯子中的水说:“这一切种种都和水、火的使用一样道理,用得过了分,必然要受害。人们常常不理解,如果经脉受到了损伤,血气不足,内脏虚弱,髓脑也不坚实,身体必然要生病。而这病恰恰是因为受了外界的伤害,比如受了天气变化或酒色过度引起了内损,而并不是人自身就会生出病来。”
“所以男女之间的事更要讲究以气养神,不能过分而失去协调。天和地按着阴阳交接的规律就可以永无终极,人如果失去交接的和谐就会受到伤害。人如果避开伤害而得到阴阳和谐之术,就得到了长生之道。”
看看天色将晚,彭祖仰望着天空说:“天与地是白天分晚上合,一年有360次交接,天的阳气和地的阴气融合在一起,才使得万物滋生无有穷尽。人如果能符合天道,就能够长存。”
“其次就是吐纳运气的法术,得到这种法术的人,邪气就不能侵害他,这是修炼自身的根本所在。其他像吐纳导引、含影守形等的方法有1700多条,以及四季睡觉时头应朝哪个方向、经常检讨自己的过错、睡眠和起床的早晚等方法,都算不上修道的真谛,不过可以教那些初学修道的人入门而已。”
“一个人如果能够修身养性,运气炼身,那么万神都会来到他的心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调养自身,把身体搞得十分衰弱,那万神也就自然离去,就是再悲伤也不会把神留住。”
采女问:“那么修道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彭祖说:“修道的人如果不能找到最根本的道理而去舍本逐末,有得道的人郑重指点还不相信,对那些讲解真正修炼道理的书籍不去认真阅读却说书上讲得太浅薄,一见到论述天界、北神的大部经典就嫌太难懂而不去攻读,这样的人到死也不会有什么收益的,不是很可悲的事吗?”
“我的先师曾著过《九都》、《节解》、《指教》、《韬形》、《隐守》、《无为》、《开明》、《四极》、《九灵》等论述道术的经典,共有13000条,用以教导那些刚入门学道的人,你可以拿去参照着使用吧!”
采女从彭祖那里得到了这些学道的要点,回去后教给纣王,纣王试了一下很灵验。
彭祖不久就离开了,也不知去了哪里。过了70多年以后,听说有人在流沙国的西部见到了彭祖。后来有一位黄山君按照彭祖的道术修炼,已经活了几百岁,面貌仍似少年。
彭祖晚年的时候到了蜀地武阳,后世四川彭山县还有彭祖室,彭祖墓。从这些传说来看,吐纳导引派与西蜀的确有一定的关系。
强调动功、静功相结合的重要性,这正是彭祖思想的发展。彭祖的这套健身法,被后人继承总结写成《彭祖经》和《彭祖导引法》,对以后气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旁注】
殷商: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朝,是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即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周天:气功修炼常用词。无论是正圆、椭圆、长圆、短圆,真线之来去、曲折之往复、上下之接续、人天之交换,皆可称“周天”。小周天,常指任、督二脉之循环。大周天,有体内体外之分,体内大周天是指全身经络之大循环。
纣王:后世人称殷纣王。为帝乙少子,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欢心。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
太一:全名天乙贵人,属于四柱神煞,或称“泰一”、“太乙”、“天一”、“贵人”,星名,属紫微垣,在天龙座,为十二神之主。降祥赐福,解险扶危。古代传说中三神之一,而太乙形成天地万物之灵气。在紫微宫门外天一星南。
灵芝:又称“灵芝草”、“神芝”、“芝草”、“仙草”、“瑞草”,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吉祥、富贵、美好、长寿的象征,中华传统医学长期以来一直视为滋补强壮、固本扶正的珍贵中草药。民间传说灵芝有起死回生、长生不老之功效。
吐纳:气功中的练气技法。吐纳,即呼吸,呼吸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气功的呼吸,主要调整肺呼吸,使之达到古人形容的“吐惟细细,纳惟绵绵”的均匀、细缓、深长的程度。进而对内呼吸产生良好的影响。
【阅读链接】
彭祖的延年益寿秘诀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
其一,注意锻炼身体。每日凌晨即起、端坐、揉目、按摩、砥唇咽液、意守丹田、吸气数十遍;然后起身、熊径鸟伸、运气发功等;其二,是思想修养,他从不计较名利得失,不追求物质享受,经常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其三,是生活习惯,他坚持顺乎自然,,重视劳逸结合;其四,是注重饮食健康养生之道。
老子集道家气功之大成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道德经》除了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外,也为探索气功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末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关于他姓氏的来历,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某日夜晚,天空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忽然,一颗流星划空而过,老子的母亲受惊后怀孕,整整怀了81年,婴儿才呱呱坠地。因为母亲是在李树下生下他的,而老子落地就会说话,他指着李树说:“就以此为我的姓。”
老子肤色黄白,浓眉大眼,方口厚唇,地阔方圆,双耳垂肩,上面各有3个小洞;鼻子有两根骨柱支撑,显得特别肥大,行走时足蹈地支,手把天干,身藉阴阳之气,飘不定,由于一出生就已经满头白发,众人惊诧不已,干脆称他“老子”。
老子生活的时代,我国气功内炼术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如长沙马王堆一个2500年前藩王的墓葬中,有一个玉器,这就是著名的《行气玉佩铭》。
《行气玉佩铭》又称《战国玉铭》、《行气玉佩铭》、《行气玉铭》、《行气铭》。此器为一杖首,青玉,有灰黑色晕斑。棱柱体,中空但未穿顶,用来套在杖上,顶部为圆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与内腹相通,棱面经抛光。
在棱柱体上,每面自上而下阴文篆刻3字,有重文符号,共计45字,记述了行气的要领,是我国发现的有关气功的最早记录,也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较早的文献记载。全文如下:
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据考证,此铭文主要阐述小周天功的做法和行功时的注意事项。表明在老子时代气功功法确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老子曾在周文王时任过守藏史,“史官之学”是老子思想的渊源,虽然他独创了道家体系,但却凝聚了前人的经验和智慧,老子多次说:“古之善为道者”、“古之所以贵此道”、“古之所谓”,并且说:“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
老子一生潜心于道学,性情恬淡,只求长生不老,别无任何欲望,因此,他得了道之后,便立刻辞去官职悄然离去了。
老子在函谷关被尹喜诚意留下,住了100多天,给尹喜讲解了许多玄妙深奥的道理和秘法。
尹喜曾向老子请教“三一之道”,老子回答说:“人体两眉之间,入颅一寸是‘明堂’,二寸是‘洞房’,三寸为‘泥丸’,这泥丸是人体的上丹田;心脏所在的下部则是中丹田;脐下三寸就是下丹田。上丹田中有赤子,中丹田中有真人,下丹田中有婴儿;三者都形如小儿,长仅三寸,赤冠赤衣赤履,这就是所谓的‘三一’。”
“入体中,气变为精,精变为神,神化为婴儿,婴儿上升为真人,真人再上升为赤子,这就是‘真一’。你若能牢守真一,真一也就能牢牢地守护住你了。”
尹喜神往地问道:“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老子回答说:“你要修身养性,结气成神,首先就得学会静神。静神时,返听内视,心不妄念,口不妄言,形不妄动。在静神前,先得沐浴斋戒25天,将自己的魂魄精炼得平和安宁,然后才能入静室打坐。入室后,有时会有生蛇来诛心,有时会有神仙来现身,这些都是你身体中的神幻化来考验你的,不用惊慌,只要安心守志,那些幻象就会自动消失。”
尹喜听得连连点头。
老子接着说:“静坐180天后,室内就会无灯自明;280天后,身内诸疾自愈;一年后,浑身疤痕都自行消除;千天后,形神就都成为真人了。”
老子向尹喜传道后,又将5000字的《道德经》传授给他。尹喜大喜拜受,持诵奉行等他修成至道后,就将《道德经》再传授给后学之才,一直流传后世。
“道”是《道德经》最重要的范畴,故开章就说:“道,可道,非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说明他所创立的道,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出来的。老子接着解释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这就是说,道是宇宙生成的本根。“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归根”即指回复到先天的状态,由道生一,一生二,即是由元气分阴分阳,而“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阴阳二气互相作用而呈现出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负阴而抱阳”的万物。
老子阐述说,宇宙万物的产生与发展是处在阴阳矛盾的运动之中,而“和”是万物具备的基本形态。所谓“和”,即指阴阳的平衡。“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道所包含的调整性、互补性、和谐性。“和”之至即是保养元气最好的状态。
后来的道教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元气道论,使之进一步系统化,成为道教气功练养理论的基石,其互补和谐的思想,则成为道教养生学调整的原则。
老子指出,到达这种状态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要在一种静寂入定的精神境界中,即用直觉思维的智慧,去体验宇宙的基本统一,即道的一元性。而这种途径便是气功,老子正是在气功入静的情况下,才领略到了那种奥秘。
在入静状况下,老子解释那种绝妙的景象说:“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中有象兮!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真中有信。”
在恍恍惚惚中,感觉到体内有一种极其精微的、真实可信的物质,那就是体内运行的精气。
而要达到这种状态,则需要做一些特别的锻炼,老子指出:“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呼?修除玄鉴,能毋疵乎?”讲的就是炼气入静。“营魄”即“魂魄”。
“一”即“和”,为阴阳魂魄互相作用构成的稳定的统一体。如何“抱一”,须当“抟气至柔”,如婴儿一样。“抟”即结聚。气结聚而精生,精积而神用。精、气、神三者之中,精是内炼的根本。
在修炼过程中,必须清静心地,这就叫做“修除玄鉴”。“玄鉴”即玄妙的心境。排除外部感觉的一切干扰,保持心地的洁净无尘,使其明亮得像一面毫无纤尘的镜子,便能观照万物,明晓本元。
老子以自身的体验说明,用这种静功内养的方法,可以“挫锐”、“解纷”,排除一切干扰,使主体恢复无知无识的状态。这样,就能使心灵的智慧之光与大道和合,从而产生出超常的功能,能够直接感受其微观世界的各种情态。
通过练精、练气、练神,便可结成内丹,扭转自然界生老病死的规律,恢复青春的活力,到达“深根固蒂、长生久视”的目的。
【旁注】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我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周代楚康王之大夫,他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周昭王时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或以其官职称“关尹”。
斋戒:在我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来源于“齐”,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戒主要是指戒游乐,比如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后以此指称相似的宗教礼仪。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鉴:在远古时最初为大型盛水器,初为陶质,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鉴,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后来青铜鉴也常用来做镜子使用,因此后世将用青铜制成的镜子称为“鉴“。
【阅读链接】
老子的归根复命思想是气功练养理论的核心,也是道学气功理论的源头活水。《道德经》把气功养生的三大要素,“调心、调息、调身”,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另外,守一法也出自《道德经》,所以说《道德经》对后世气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守一的“守”是指“意守”,“一”是指意念集中为“一”。所谓守一,即指练功时意念集中于身体的一个点,或一件自然景物,或一件其他事物,也可以说是在众多的意念中,选择其中一项,并对此一项意念活动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
孔子向老子学习气功之道
孔子是我国的至圣先师,一生提倡修身,在气功方面,以守中一类功法传世。所谓“守中”,就是在练功的时候,意念集中于身体或脏腑,或自然景物之内,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恰好处在天和之中。
孔子的这种功法据说来源于向老子问道。
孔子岁数比老子小,他想去西边把经书储藏在周室。弟子子路对他说:“我听说周朝掌管典籍的史官是李耳,他正引退在家,您要藏书,可以请他帮忙。”
由此孔子认识了老子,在老子的引导下,生起了学道之心。
但孔子51岁时还没有得道,于是又一次找到了老子,说:“我从阴阳的变化来寻求,但多年来还没有得到。”
老子说:“对的。如果道可以奉献,人们就都可以得道了。然而这是不可能的,没有其他的因素,心中不自悟则道不停留,向外不能印证则道不能通行。出自于内心的领悟,不为外方所承受时,圣人便不告示。”
“由外面进入,而心中不能领受时,圣人便不留存。古时的圣人,假道于仁,托足于义,以悠游于逍遥的境地,生活在简略的田地,立身于不造作的园圃。这样便能逍遥无为,简略便容易满足,不造作便不耗费。从前称之为‘采真之游’。”
孔子更加恭敬了:“愿先生以真理功法教我。”
老子说:“以财富为追求目标的,便不会让人利禄;以荣显为追求目标的,便不会让人名誉;迷恋权势的,便不肯给人柄权。保有它便战战兢兢,舍弃它便悲伤,从自然的道理看来,他们像受着刑戮的人。”
“怨、恩、取、与、谏、教、生、杀这八种是纠正人的方法,只有能够顺其自然的变化而不为物欲所滞塞的人,才能使用它。所以说,自正的人,才能正人。如果内心不能这样,心灵活动便不能通畅。”
孔子见了老子回来之后,3天不讲话。
弟子颜回问:“先生见到老聃,有什么收获呢?”
孔子说:“我现在竟然见到了龙!龙,合起来成一体,散开来成文采,乘驾云气而翱翔于阴阳之间。”
从此孔子3个月不出门,静坐自修,然后再去见老子说:“我懂得了,乌鸦喜鹊孵化而生,鱼濡沫而生,蜂类是化生,弟弟出生,哥哥失爱而啼哭。很久了,我没有和造化为友,不和造化为友,怎能去化人!”
老子说:“可以,孔丘得道了。”
有一天,孔子去见老子,老子刚洗完头,正披着头发等晾干,凝神定立,好像一具木偶一样。
孔子就退出来等着,过了一会进去对老子说:“我是眼花了呢还是真的呢?刚才先生形体直立不动有如枯木,好像超然物外而独立一样。”
老子说:“这正是我游心于万物的本始啊!”
孔子问:“怎么说呢?”
老子说:“至阴寒冷,至阳炎热;寒冷出于天,炎热出于地;两者互相交融而各物化生,或为万物的规律,却不见形象。死生盛衰,时隐时现,日月迁移,无时不在作用却不见它的功绩。生有所由始,死有所归趋,始终循环无端而不知道它的穷尽。如果不是这样,又有谁是它的宗本呢。”
孔子说:“那请您说一说游心于此的境界吧!”
老子说:“达到这种境界,是至美至乐,体味至美而游于至乐,称为至人。但这需要极其高深的气功修炼方法。”
孔子欣喜地说:“我正是希望听听达于至人的方法。”
老子说:“吃草的兽类不怕变换草场,水生的虫类不怕变换池塘,只做小的变换而没有失去根本需要,喜怒哀乐的情绪不会侵入心中。天下的万物都有共通性,了解它们的共通性而同等看待,那么四肢百骸便视如尘垢,而死生终始犹如昼夜的变化,并不致受扰乱,何况是得失祸福的分际呢!”
“舍弃得失祸福如同舍弃泥土一样,知道自身比得失祸福更可贵,可贵在于我自身的真气却不因变换而丧失。千变万化而未曾有穷尽,这有什么值得困扰内心。要修道就要了解这种最初的守气方法。”
孔子对老子说:“今天比较安闲,请问什么是最高的道?”
老子说:“你要斋戒静修,通导你的心灵,洗涤你的精神,去除你的智识,才能领略其中深奥的道理。”
孔子静心敛气,注意听着。
老子说:“显明的东西是从冥暗中生出来的,有形的东西是从无形中生出来的,精神是从大道中生出来的,形质是从精气中生出来的,而万物都是依各自的类型互相产生的,所以顺着这个道,四肢强健,思想通达,耳目聪敏,用心不劳苦,应物不拘执。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运行,万物不得不昌盛,这就是道。”
孔子小心地问:“只从人本身来说呢?”
老子说:“人应该不偏于阴也不偏于阳,住在天地之间,人将来总要返归本宗。从本源上来看,所谓生命,就是气聚而成的东西。虽然其中有的长寿有的短命,但相差多少呢?人的一生只是俄顷之间而已。”
孔子问:“有人修道却相悖逆,不可以的说成可,不是的说成是,这样可以称作圣人吗?”
老子说:“这样的人如同胥吏治事为技能所累,劳苦形骸扰乱心神。捕狸的狗被人拘紧,猿猴因为灵敏才被人从山林里捉来。我告诉你,你所不能够听到的和你所不能够说出的,凡是具体的人,无知无闻的多,有形的人和无形无状的道共同存在是绝对没有的。”
孔子从老子那里学到了道的真谛,从此提倡豁达乐观,不忧愁、不畏惧;修身养性,保养真气;不贪色;防止好胜喜斗;要知足常乐;注意饮食卫生;欣赏音乐。这其实就是以气功延年益寿的好方法。
孔子后来用以教育弟子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当这些情绪未发泄时,人的情绪就处于心平气静,中庸平稳;但有时因发生了事故,人们会有上述情绪的发泄,只要是适当、有节制,不过度与激烈的发泄,就是温和、平和。
孔子所提倡的中庸是天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平和是获得事物客观规律、道德和行为标准的道路。追求实现中庸平和,能使天和地处于融洽的位置,阴阳能调和,天下万物就能生育成长。
儒家学说中以和为贵的中庸观为历代气功家所借鉴,并将其合理融合后指导练功实践及其应用。
【旁注】
子路: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
颜回:14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历代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
真气:人体的元气,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结合而成。道教谓为“性命双修”所得之气。中医中指流动着而看不见且有生命作用的精微物质;血产生气,气又推动血液的运行给予活力,气血相生,气有质而无形。
胥吏:“胥”指的是一种基层的办事人员,即朝廷将平民按户口加以控制,并从中选拔出“有才智者”加以管理。“吏”本是指“官”,汉代以后“吏”逐渐专指小吏和差役。由于两者都是指代官府的各类办事人员和差役,后世遂有人将胥、吏并称。
【阅读链接】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修身为第一要。
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而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要努力观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获取高深的知识和智慧。有了高深的学问和智慧,就能心诚意实,保持情绪平稳,平常心,没有忧患,很好地修身。从而获得气功中“守一”的绝佳状态。
庄子发展道家的养神之道
庄子生活在战国前期,与魏惠王、齐宣王同时。
庄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世所共知;但他同时也是一位气功大师,他总结了先秦时期流行的各种养生方法,提出了“养形之人”与“养神之道”的区别,并通过对养形派的批判,以建立其养神之说。
从形、神的关系来认识人体健康与长寿的思想,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有了。《黄帝内经》认为,上古之人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就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形与神俱”。
从《庄子》一书中,可以找到很多与气功有关的内容或者气功功法,从这些功法和练功的效果来看,庄子本人不仅仅是一个热爱气功的人,更是一个气功修炼有成的大师。
《庄子·大宗师》记载:“何为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这段话从两方面描述了真人的能力。先是道德方面,真人不违逆少数,不以成功自居,不漠视士人;错过而不后悔,正当而不自得。
接着是从体能方面,登高不发抖,入水不沾湿,入火不觉热。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多年的气功修炼;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而这种境界,是只有气功修炼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表现出来的状态或现象。没有练过气功的人,不会有这种境界,也不会相信这种境界。
庄子接着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庄子这段话十分具体地说明了气功修炼者练功达到高深境界的状态。一般的气功修炼者,只要路子对头、方法得当,很快就能体会到睡眠好、不做梦,精神好、无忧患,呼吸绵长、轻柔、若有若无的感觉。
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一旦打通小周天后,一吸真气沉入丹田,一呼真气从丹田沿脊而上,润颈补脑,形成一个小循环,绵绵密密,祥和舒畅。奇妙的感觉难以用语言形容,他人更是难以理解。
再过些日子,一旦打通大周天,就会出现“真人之息以踵”的现象,即吸气时感觉气由胸腹而下、经膝盖踝关节、直达脚趾,呼气时气由脚底后跟而上、循腰背、贯颈入脑,形成一个大循环;这时候感觉仿佛全身的毛孔都张开了,都在呼吸,人好像已经不存在了,东西也好像不存在了,什么都没有了。
庄子的这段话说明,古之真人在气功修炼上已经打通了大周天,已经进入到逍遥自在的境界;同时也说明,庄子本人的气功修炼也达到了这个水平,他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位气功大宗师。
在《庄子》一书中,有关气功效果和状态的描述很多,如《庄子·知北游》记载:“人之生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形是基本元素,而神则代表人体精神方面的因素,如感知、意识、思维等。神是形所生,而形靠神而立,这才能呈现出一种生命的状态。
庄子的气功功法,主要见载于《养生主》、《刻意》、《在宥》、《达生》等篇。尤其是《达生》篇集中论述了气功养生的问题。
在庄子看来,养形派最大的缺陷在于有为,而这是违背清净自然的规律的。他说:“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
也就是说,养形离不开物,包括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为取得这些物品,必须劳其形体,由是造成了精神的亏损,这刚好违背了养生之旨。
庄子抓住生活中一些死于非命的现象批评“养形”,他说:“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
庄子认为,万物为天地所生,阴阳混合则成体质,气息离散则返归元始。生死往来,非己所能掌握。“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既然如此,养形是徒劳无益的。
针对养形的缺陷,庄子提出了“养神”的主张。他说:“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庄子进一步指出,养神最主要的是要求精神高度集中,“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志就是意念,集中意念,就能达到凝神的境界。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
针对养神的方法,《庄子》所载主要有心斋法、坐忘法、守一法、守舍法。
庄子借孔子与颜回的对话阐述了心斋的方法和要求。《人间世》记载,颜回说:“敢问心斋?”
仲尼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若一志”,就是专一你的精神。在气功修炼中,就是凝神入静的意思。后世气功把凝神入静作为修炼中的根本原则或者练功中的总要求,不论任何门派都很少例外。
紧接着是凝神入静的方法。不要用耳去听,而要用心去听;不要用心去听,而要用气去听。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耳朵的作用仅仅止于听声音,心的作用仅仅止于符合外物;只有气这个东西,空虚、透明,能够容纳万事万物。
气功在练功时,很多功法都要求在放松形体的同时,注意自己的呼吸之声,先是慢、细、长,接着若有若无,最后连呼吸也不存在了。这时候就进入了“听之以气”的境界。
“虚者,心斋也”。这个“虚”,就是空虚、透明,就是没有任何念头,就是我自身也不存在了,什么都没有,这种状态就是心斋。可以看到,后世流行的气功功法庄子在这里已经提出了,并且理论成熟,核心突出,操作性很强。
庄子借颜回的口解释了坐忘法。“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堕肢体”,就是放松身体,将全身的各个关节、部位全部放松;“黜聪明”,就是抛弃自己的聪明,什么都不想,没有任何念头;“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就是摆脱形体放弃智慧,与大道融合为一。
可见,坐忘就是气功最常用的静坐,在虚无中忘怀一切,与道为一。这段话里,首先提出了放松的要求,其次是入静,也就是离形去知;只要达到这两点,就能进入气功态,与大道融通为一了。而这两点,恰恰是气功中的两个基本点,缺一不可,十分重要。
庄子并且把坐忘分作“忘仁义”、“忘礼乐”、“坐忘”三个阶段。
又借女偊答南伯子葵问道讲述了坐忘的过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这就是要求弃耳目去心意,最后连自己本身的存在也得忘掉。
庄子托广成子答黄帝问,讲述了守一法。“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吾形未常衰。”
文中的“女”即“汝”,“你”的意思。
在这里,庄子强调的是形神合一。即以无视无听的方法达到精神的高度内敛,以清静无为、慎守身心的手段追求长生久视。后来的道教继承发展了这一方法,各种守一的功法多达几百种,并从理论上加以系统的阐述。
在守舍法中,庄子认为,形、气构成人的身体,它好比一个房子。“精”就住在这个房子里,所以说:“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支坚固,可以为精舍。”“精舍”就是精所住的宿舍,把它扫清了,流行于宇宙间的精气就进来了。
精气进来以后,人再能“严容畏敬”,精就自然住下了,从而使生命力更加充沛,聪明智慧更大更高,所以庄子说:“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
远古宣导术,曾经长期在民间流传。庄子曾对宣导术作过专门评论,他在《庄子·刻意篇》说道:“昀,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事,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昀”即吸气。“吹响”与“呼吸”意同,指呼气吸气。意思是,通过呼吸,吐出污浊之气,纳入新鲜之气,像老熊攀树时那样伸长脖颈,像飞鸟翱翔天空时那样展翅伸脚,这是气功家们为长寿而演练的动作。
庄子不仅在哲学上成为一代宗师,是惊世骇俗的哲学大家;在文学上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独树一帜;更为让人惊奇的是,他在气功方面竟然也有着如此高深的造诣,是气功史上前无古人的大宗师,开创了我国道家气功的先河。
【旁注】
《庄子》:《庄子》一书除了《杂篇·说剑》类似纵横家所著以外,其思想还是统一的。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写作。
《养生主》:寓说理于故事之中,意趣横生,富于启发意义。文章在提出论点后,能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明白易懂,又避免了说理的枯燥,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耐人寻味。
《达生》:第一部分至“反以相天”,是全篇主旨所在,“弃世”就能“无累”,“无累”就能“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这就是养神的要领。
入静:指在气功锻炼过程中,在思想安静、意念集中的基础上出现的清醒,保持意念专一,轻松舒适的一种练功境界。入静既不同于一般的清醒状态,也不同于入睡。它不可能是所谓万念俱息,寂然无物;更不可能是熟睡的“呆定”。因为它还保持着练功的意念。
稽首:出家人所行的常礼,一般在见面时用。行礼时,双手上不过眉,下不过膝。端身正立,两目垂帘,平心静气。行礼时手与鼻相平,不可高于鼻。掌心向内,掌背向外画弧,滑落于胸口上,右手画弧线向下右环绕,同时躬身。
《庄子·刻意篇》:本篇内容是讨论修养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修养要求,只有“虚无恬淡”才合于“天德”,因而也才是修养的最高境域。第一部分至“圣人之德也”;第二部分讨论修养的方法,中心就是“无为”。余下为第三部分,提出“贵精”的主张。
【阅读链接】
庄子认为,真人的“气功”不是先天生成,而是后天练习修养所得。
“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所谓的“气”,其实指的就是阴阳和谐,是“负阴抱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通天下一气耳!”所谓的“气”,说到底,就是道散发出的光芒,是万事万物包括人体对“道”的必然反映。道,是一种和谐,是一种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此,真正的得道高人,其实就是体道最深的人,也是循客观规律自然而为的人,是与天地共呼吸的人。气功所练习的最佳境界,不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