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中朝人民的胜利

“联合国军”和韩国军队越过三八线,进展顺利。1950 年 10 月 10

日,在东线作战的韩国第 1 军攻占了元山,17 日攻占了咸兴。美军第 10

军奥立弗·史密斯指挥的陆战师于 10 月 26 日在元山登陆,美军第 7 步

兵师在元山以北 240 公里的利原登陆。在西线,沃克的第 8 集团军于 10

月 19 日攻占了平壤。

10 月 20 日,为切断北朝鲜政府官员和军队主力的退路,麦克阿瑟命

令最近刚从美国赶到的第 11 空降师第 187 空降团,在平壤以北 48 公里

的石川和顺川实施空降。像 7 年前在纳德扎布一样,麦克阿瑟在伞兵空降时坐着他的专机在上空飞行。后来麦克阿瑟在平壤机场降落,他向记者们发表谈话说:“我们出其不意地实施了空降作战。估计北朝鲜军队约 3 万人已被我们包围,这大约占他们总兵力的一半,敌人面临着或投降,或全部被歼灭的命运,别无选择。这次行动,表现出水平高超的军事艺术,敌人已陷入绝境。”事实上,因为伞兵空降时间太晚了,人民军早已撤到了安全地区。

这时,麦克阿瑟认为胜券在握了,为尽快完成“收尾”任务,他于10 月 24 日发布命令,指示沃克和阿尔蒙德“用他们所属的全部部队以尽

可能快的速度向北推进”。这一命令显然违反了参谋长联席会议 9 月 27 日的禁止在北部边境省份使用非韩国军队和在东西两线之间要建立一道防线的指示。当得到消息后,华盛顿方面感到震惊,参谋长联席会议除重申了既定方针外,还委婉地表示了反对意见:“参谋长联席会议知道你发布这些命令无疑有你的理由,由于你的行动为这里所关注,他们希望能了解这些理由。”

麦克阿瑟用他那典型的冗长的信件作了回答,其大意是:他取消在边境地区使用美军的限制,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他争辩说,韩国人既无经验也无领导才能来完成歼灭北朝鲜军队的任务。他还说 9 月 27

日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命令不是“最终的”,此外,马歇尔 9 月 30 日的信已向他授了权。麦克阿瑟说,更为重要的是,“整个问题在威克岛会议上已进行了讨论”。(实际上,会上并未涉及此事。)

到了这个时候,对麦克阿瑟违抗命令的言行,美国军界首脑本该站出来说话了,却没有人说什么。正如柯林斯说的:“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战果辉煌,他的威望随之大增,以致军事首脑们对他后来制订的计划和决策,本该提出意见的,而不敢再提了。”马修·李奇微后来写道: “在五角大楼如同在战场上一样,人们近乎迷信般地敬畏这个不同凡响的军界人物。⋯⋯有些人认为,要想劝阻他,不但是毫无用处的,反而会使他更加一意孤行,以回敬对他的批评。”当时,眼看就要打到鸭绿江边了,仍未见中苏两国介入,华盛顿也认为迅速造成占领整个朝鲜的既成事实,也许就能消除中苏介入的危险。收到麦克阿瑟的答复后,华盛顿方面并未要求他撤销命令,实际上等于默许了。于是,总追击的命令马上得到贯彻,多路部队纷纷渡过清川江,向鸭绿江挺进。

10 月 19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 4 个军和 3 个炮兵师秘密渡过鸭绿江,

向预定战区开进。根据敌军兵力分散,东西两路大军之间缺口宽达 80 多

公里的弱点,志愿军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围歼冒进之敌的方针。10 月 25

日,志愿军与韩国第 2 军遭遇,经过几天的战斗,志愿军重创第 2 军, 韩国军队全线溃退,这样就进一步暴露了沃克的右翼。这时,麦克阿瑟仍不相信中国的大部队已入朝,命令部队继续向北推进。志愿军利用敌人侧翼暴露的有利时机,采用迂回与正面突击相结合的战法,于 11 月 1~ 3 日,在云山地区重创美军第 1 骑兵师的一个团,并迫使沃克的第 8 集团军退到清川江以南。沃克向麦克阿瑟报告说,他遭到“组织有方、训练有素的生力军的伏击,其中有些是中共正规部队”。这一战役,美军伤亡 1.5 万人,我军伤亡 1 万余人。

麦克阿瑟一心一意想尽快消灭人民军,攻占全朝鲜,让士兵回家过圣诞节,同时他仍然主观地认为中国军队不可能大规模介入。在 11 月 4 日他给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复电中,仍坚持说中苏全面干涉的事情不会发生。然而,仅仅过了两天,当他得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的兵力远比他估计数大得多的时候,他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在一份公开发表的公报中说道:“目前的战争形势是,最初与我们交战的北朝鲜军队有的已被歼灭,有的已丧失了战斗力⋯⋯现在与我们作战的是一支生力军,它有强大的后备力量和充足的后勤补给。敌人的后方近在咫尺,资源补给垂手可得,但却处在我们目前军事行动的限定范围之外。这些后备部队是否会增援正在作战的部队,它会向前推进到哪里,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有待我们根据事态的发展作进一步观察。”

这时,麦克阿瑟在战术上犯了错误,这是他漫长军事生涯中犯的最严重的错误。他一方面低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力量,另一方面又过高地估计了他的空军的阻击能力。他命令他的空军司令斯特拉特迈耶,动员全部空军力量投入对敌作战。麦克阿瑟命令:“如果必要,作战机组人员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不断地飞行⋯⋯摧毁敌人的交通运输线和一切设施、工厂、城市和村庄。”

自从“联合国军”进入北朝鲜后,斯特拉特迈耶的飞机一直谨慎地在限定的范围内进行作战,以免激怒中国人或俄国人。他们不得越过两国的边界,如果遇上敌机,可以在北朝鲜上空对其开火,但不许越过边界“穷追”。他们不能轰炸鸭绿江沿岸的水电站或水坝。

在麦克阿瑟向斯特拉特迈耶下达的其他命令中,有一项是轰炸新义州和丹东之间的鸭绿江大桥,这座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是连接中、朝两国的交通要道。麦克阿瑟于 11 月 6 日,向华盛顿方面报告了这一计划。

这一消息再一次激怒了华盛顿官府,这是麦克阿瑟又一次抗上行为:违反了不得轰炸距边境 8 公里以内地区的规定。杜鲁门当即让参谋长联席会议复电:如部队未受到“严重威胁”,轰炸暂缓进行,并询问为何突然下此命令。当麦克阿瑟收到复电时,离轰炸机起飞时间只有 1

小时 20 分了,他气得暴跳,认为这是“在保护敌人”,是“强加给战场司令官毫无道理,糟糕透顶的命令”。他马上打电报给参谋长联席会议, 不再谈中国不会干涉的话,而是心情激动地提出抗议:

“敌方大量的人员和物资正通过鸭绿江上的桥梁从满洲(中国东北)源源不断地运来,这一行动不仅对我指挥的部队是个威胁,而且还使其面临被全歼的危险⋯⋯摧毁这些桥梁和北部地区的军事设施,是制止敌增援的惟一方法⋯⋯我执行你们的命令,暂停这一攻击,但我提出严重抗议,你们这样限制我的行动,将在物资和精神上造成灾难性的后

果,对于这一点,我想无论我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我认为贯彻你们的指示将导致一场大的灾难,我希望能提请总统注意事态的发展,而我对这一点是不能承担责任的。”

面对这一封带有威胁性的电报,参谋长联席会议再次屈服了。11 月7 日,麦克阿瑟得到指示:“如你认为采取这一行动,对保护部队安全确属必要,你有权按计划轰炸边境地区的目标,包括新义州和鸭绿江大桥朝鲜一侧,但仍不得轰炸鸭绿江上的水坝及发电站。”空军的一位爱开玩笑的人嘲弄地说:“你说说看,半座桥该怎么炸法?”

斯特拉特迈耶的飞机于 11 月 8 日开始轰炸,海军的飞机后来也加入

了。这时,志愿军已在大桥附近布置了防空部队,迫使美军飞机在 6000 多米的高空飞行。刚刚组建的志愿军空军,还出动苏制米格—15 喷气式战斗机在这一地区上空巡逻,对轰炸机进行攻击后就退到边界那一边的安全区去了。结果是,美机轰炸桥梁不仅迟迟不能奏效,而且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到了斯特拉特迈耶将桥全部摧毁时,鸭绿江已经封冻了, 美国人空忙了一场。

斯特拉特迈耶发动的空中攻势,看起来很壮观,北朝鲜上空成群的美军飞机横冲直闯,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燃烧弹的火光冲天,城镇乡村变成一片废墟。两周的空中攻势结束后,美军在北朝鲜境内未发现志愿军的踪迹,11 月 6 日发动的试探性进攻也没遇到激烈的抵抗,麦克阿瑟以为志愿军被猛烈的空中打击吓跑了,11 月 9 日,他又乐观地向华盛顿报告说,空军完全有能力阻止中国军队渡过鸭绿江,他的部队不会再受到威胁了。同时,他进一步建议于 11 月 15 日再次发动攻势,向北推进以彻底消灭敌人,并声称:“这次行动如果顺利的话,将一举结束战争,恢复朝鲜的和平与统一,使‘联合国军’能迅速撤出。”根据这一报告,杜鲁门立即召开了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决定,继续采取军事行动占领全朝鲜,除不得轰炸中国东北之外,麦克阿瑟有行使一切军事手段的自由。会议还决定,通过外交途径试探,以保证中国的利益为诱饵,阻止中国进一步介入(中国政府对此不予理睬)。

可笑的是,在麦克阿瑟对形势作出乐观估计的时候,志愿军的大部队早已带着充足的补给品进入了北朝鲜,美军空中攻势也没有发挥多大作用。“这些经验丰富的士兵轻装前进,利用夜间行军,白天则小心地隐蔽起来。斯特拉特迈耶对北朝鲜的狂轰滥炸,杀死了无数老百姓,但对中国军队没有造成值得一提的损失。他们大多数都躲在冰天雪地的山区,等待北京发出痛击‘联合国军’的命令。”

因为受到重要盟国英国的压力,华盛顿方面对实施进攻计划仍有许多顾虑。那时,英国已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香港同中国进行着有利可图的贸易。假如联合国部队(包括英国部队)同中国在北朝鲜发生公开冲突,中国人也许会用夺回香港来进行报复。英国人建议,起码要在边境附近建立一个“缓冲区”。另外,中国军队似乎在全线撤退, 其战略意图是很令人怀疑的。这时,参谋长联席会议谨慎地告诉麦克阿瑟,消灭北朝鲜军队的任务可能要重新审查,进攻可能要放弃。

麦克阿瑟在答复中又毫不掩饰地放了一炮:“消灭北朝鲜的武装力量,使朝鲜成为一个统一的自由国家,这是联合国的既定政策,我认为任何偏离这个政策的言行,都是极端错误的。”他坚持发动进攻,“任

何不实施进攻的计划都将彻底瓦解部队的士气,它在心理上的消极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这样势必使我们在北朝鲜困难的防线上,长期地保留我们的武装部队,在南朝鲜人民心中将产生反感,以致他们的部队要么垮台,要么可能掉转枪口打我们”。他还用下面的话恶狠狠地痛斥了关于“缓冲区”的提议:“在中国共产党的侵略面前,如放弃北朝鲜的任何部分,都将是自由世界在近代最大的失败。如果我们真的采取这种卑贱的立场,那将破坏我们在亚洲的领导形象并削弱我们的影响,使我们失去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地位”。他最后说,如果“我们的决心不背弃我们”,彻底的胜利是可以取得的。

再一次地,华盛顿没有人敢于同麦克阿瑟较量。尽管有种种忧虑, 进攻计划还是被批准了。艾奇逊后来回忆说:“这样,我认为,政府失去了阻止在朝鲜向灾难进军的最后一个机会。总统的顾问,不管是文职的还是军事的,都知道这件事是大错特错了,但是错在什么地方,怎样去认识错误以及采取什么措施去纠正错误,他们也搞不清楚⋯⋯我遗憾地感到,我们没有一个人,其中特别是我自己,真正地为他(杜鲁门) 效了劳。”

发起进攻的时间定在 11 月 24 日,感恩节后的第二天。麦克阿瑟在东京的美国大使馆,同全家人共进感恩节晚餐。在朝鲜的部队,在战场上吃了一顿丰盛的感恩节晚餐,第二天,麦克阿瑟飞到新义州附近的第 8 集团军司令部。沃克仍然严重缺乏补给,但是进攻已不能再推迟了。麦克阿瑟随后前往第 1 军司令部,他兴奋地对米尔伯恩军长说:“如果这一次行动成功的话,我们就有希望在圣诞节把孩子们送回家了。”

部队发起进攻后,麦克阿瑟及其一行登上专机,由几架战斗机护航, 飞回东京。当他们升空后,使大家惊愕的是,麦克阿瑟竟命令飞行员飞往鸭绿江口。惠特尼和其他人表示抗议。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行动。但命令没有更改。麦克阿瑟打算“亲自侦察”一下地形,并寻找敌人行动的迹象。到达鸭绿江后,麦克阿瑟命令飞行员转向东,以 1500 米的高度一直飞到俄国边境。幸运的是,没有米格飞机向这一编队发起攻击。

回到东京后,他发表了一份公报,宣布“联合国军”已开始发动总攻,目的是“夺取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在一份给安理会的“特别报告”中,他说:“空军已完全控制了纵深地区,左翼部队向前推进只遇到软弱无望的抵抗,右翼部队在海空军和地面部队支援下,可充分发挥其优势。当两翼完全汇合的时候,那就是战争的结束时候。”当一位记者问他“中国在朝鲜战场上兵力到底有多少时,麦克阿瑟脱口而出:“大约 3 万正规军,3 万志愿军。”他还说,一切都将非常顺利,损失也会非常小。

在同一天,华盛顿给麦克阿瑟发去一封电报,指示他在鸭绿江下游以南数公里外即应停止进攻,立即占领附近的制高点,在东北方面的部队不得越过清津江,以免过分刺激中国。麦克阿瑟对此挖苦说:“我认为,中国人的计划决不会因为我的胆怯而改变。”

在发起进攻时,“联合国军”一线地面部队的兵力为 22 万人,作战

飞机有 1200 架。他们自以为胜利在望,充满自信地快速向北推进。沃克

的第 8 集团军,在几乎未遇到抵抗的情况下,在 36 个小时内向前推进了

20 多公里。

美国作家小克莱·布莱尔这样写道:“⋯⋯11 月 25 日天黑不久,大难临头了。约 20 万中国人通过沃克的第 8 集团军与阿尔蒙德的第 10 军

之间的空隙,向第 8 集团军的右翼韩国第 2 军发起了攻击。韩国部队溃

败了,仓皇逃跑,使中部的美国第 9 军暴露出来。第 9 军先是收缩,然

后坚守,最后与在左边的第 1 军一起后退。两天后,11 月 27 日,在东部

战场,另一支中国军队攻击了第 10 军奥利弗·史密斯的第 1 陆战师,中国军队穿插到背后,将海军陆战队围困在楚新水库地区。

“局势很快就明朗了,‘联合国军’遭遇的是第一流的军队。令人吃惊的是,中国人纪律严明,指挥有方。沃克的第 8 集团军被这突然袭击打得晕头转向,很快开始全线后撤。”

麦克阿瑟于 11 月 28 日,召集他手下的指挥官开了一次紧急会议。沃克和阿尔蒙德飞往东京,同麦克阿瑟在美国大使馆商谈到深夜。他们得出结论:中国已派精锐的正规军入朝参战了,兵力估计为 20 万人(实

际已达 38 万人);部队必须后撤到平壤至元山一线,或干脆撤到各自的防御阵地,待战局稳定后再说。接着,麦克阿瑟致电华盛顿说,他的部队现在“必须由进攻转为防御”,他还说“投入北朝鲜作战的中国军队是大量的,而且数量还在继续增加。任何以志愿或其他名义进行小规模支援的说法再也站不住脚了。我们面对的是一场新的战争”。

收到麦克阿瑟的报告后,参谋长联席会议表示对朝鲜的战局很担心。他们要求把部队尽快从楚山水库地区解救出来,并建议(没有说命令)将东、西两线的军队会合起来,在横贯半岛中部建立一条新防线(这一建议,麦克阿瑟后来以防线太单薄,补给困难为由拒绝接受)。

随后,麦克阿瑟又提出增派援兵的要求,他说:“我所指挥的小部队⋯⋯在不宣而战的情况下,面对的是整个中国。”他还建议与台湾当局联系,把国民党军队“调来划归联合国军司令部指挥,以增强我们在朝鲜的战斗力”。他还对英国在使用原子弹问题①上从中作梗感到恼怒, 说他们胆小怕事。

为研究东、西两线军队后撤问题,在五角大楼举行了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乔治·马歇尔、霍伊特·范登堡、马修·李奇微等高级将领都参加了会议。参谋长们再一次向麦克阿瑟屈服了,后来他们给麦克阿瑟回电说:“我们认为当前主要考虑的是保存你的实力,赞成在防御阵地加强部队。”那天散会后,李奇微问霍伊特·范登堡,为什么参谋长们不向麦克阿瑟下命令?告诉他该干些什么。范登堡回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呢?他是不会服从命令的,我们有什么办法?”李奇微大声说道: “你们可以撤掉任何不服从命令的指挥官,不是这样吗?”李奇微回忆当时范登堡的反应时说:“范登堡脸上的表情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他大张着嘴,以一种既困惑不解又惊奇的表情看着我。”

这时,“联合国军”仍在向南溃退,损失惨重,志愿军大举追击, 游击队也不断出击。美军第 2 师和土耳其旅被歼,美军第 1 骑兵师和第

25 师受到重创。中朝军队于 12 月 2 日攻到肃川、顺川和成川一线,平壤

① 关于使用原子弹问题,麦克阿瑟从未公开承认,但战后解密的美陆军档案资料证明,1950 年 12 月 24 日麦克阿瑟曾提交一份“迟滞目标”清单,他估计需要 26 枝原子弹;其中 4 枚原子弹用来轰炸“进攻部队”,

4 枚原子弹用来袭击“敌人空军的重要集结地”。

已近在咫尺,东线美韩军队正在拼死突围。

一般人在打了败仗的时候,都会明智地保持沉默,可这时从东京“一号大楼”却不断发出来玩弄词藻的公报和火气很大的答记者问。话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麦克阿瑟没有冒失地闯进中国军队的伏击圈,他们那一套他早就知道,他只是派出一支“武装侦察部队”,他的部队机智地“逃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另一个话题是,“联合国军”此时之所以被压缩在一块狭小的地区,是因为华盛顿当局强加给他的“特殊禁令”。在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记者谈话时,麦克阿瑟公开指责对“穷追”和轰炸中国东北的禁令,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在军事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麦克阿瑟说的这些话,显然是冲着杜鲁门政府的,杜鲁门再次被激怒了。杜鲁门仍然表现出很强的克制力。后来他写道:“我在当时完全可以解除麦克阿瑟将军的职务。我之所以没有那样做,是因为我不愿让人们误以为他是因进攻失利而被撤职的。我从来不愿意在别人倒霉时落井下石⋯⋯”

12 月 6 日,总统通过参谋长联席会议发布了一道命令,要求所有高级将领,在公开发表任何有关对外政策的讲话时,事先必须得到上级的批准。这命令无疑对麦克阿瑟是个警告。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麦克阿瑟好像故意挑战似的,立即傲慢地给参谋长联席会议送去一份谴责华盛顿的公报,要求批准发表。公报主要内容是,他的部队已成功地完成了战术撤退,并正在等待“由于共产党中国参战而需要重新作出的政治决策”,并说“广泛流传的,部队被击退或遭到惨败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还把战争失利的责任归咎于中央情报局提供的情报失误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对他越界飞行的限制。这时华盛顿方面对他已开始失去耐心,表示不同意发表这份公报,并告诉他,以后公开发表言论时,只能谈已完成的军事行动。

12 月 4 日,麦克阿瑟下令放弃平壤,部队向三八线退却。麦克阿瑟的大溃退在国际、国内引起一片哗然。英国等西欧盟国指责美国刺激了中国出兵,它们认为现在约束美国比约束中国更为重要,而这一看法又得到了以印度为首的“亚非集团”的强烈支持。仁川登陆后,曾经把麦克阿瑟捧为军事天才的美国国内舆论,现在却批评他军事上无能。《时代》周刊说,“这是美军历史上最惨重的失败”。《纽约先驱论坛报》说,这次溃退是一次“严重的军事错误”,它表明麦克阿瑟“已不再是军事领域里的最高权威了”。关于麦克阿瑟的问题,李奇微后来写道: “大家都很清楚,我们的部队之所以不顾后果地在朝鲜全境分散部署, 就是因为麦克阿瑟拒不承认中国人大规模介入的事实⋯⋯如果一个人不是被荣誉迷住了心窍,他怎么会面对详细的情报和战场上的实情还坚持自己错误的看法呢?”

12 月 23 日,沃克将军在车祸中丧生。根据麦克阿瑟的推荐,华盛顿

任命马修·李奇微中将接任第 8 集团军司令。圣诞节后,李奇微飞到东京拜会了麦克阿瑟。在麦克阿瑟任西点军校校长时,李奇微是该校的一名年轻的体育教官,他们早就认识。他写道:“从那时起我就敬佩他的领导才能。他思维敏捷,能巧妙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并进行通俗易懂的说明,即使反应迟钝的人也能得到要领。尽管他也有一些弱点,但他仍不

愧是一位伟大的军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一位有魄力的领袖⋯⋯我为能有机会同这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人物再次共事而感到高兴。”

这次会谈的内容是广泛的。麦克阿瑟向李奇微抱怨部队的补给工作组织得不好,空军没有发挥应有的支援作用,特别是他在战场上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华盛顿方面只想通过外交途径找出路。他认为,“只有军事上的胜利才能加强我们的外交工作”,他希望“使敌人遭到严重的失败,保住南朝鲜”。他要求李奇微守住汉城。他还特别提醒李奇微, 不要小瞧了中国人,“他们是很危险的敌人”,“他们总是插入我们的纵深部位然后发起攻击,他们步兵手中的武器比我们运用得更要充分一些”。最后,李奇微问道:“如果我觉得战局对我有利,您不会反对我发起进攻吧?”麦克阿瑟似乎对发起攻势失去了信心,他说:“第 8 集团军归你指挥,马修,你认为怎样好就怎样干吧!”

当天下午,李奇微就飞到朝鲜就职去了。在汉城,他向李承晚保证: “总统先生,很高兴能到朝鲜这个地方来,我是要长期留在这里的。” 在其后的几天里,李奇微视察了部队,他感到:“这是一支惊慌失措的部队,对自己、对上司都失去了信心,不清楚自己来干什么,老是盼着能早日回家。”

这时,华盛顿的决策者们对朝鲜战争的前途开始担心起来,特别是得到情报说,中朝军队正在三八线附近集结,随时可能南下,他们就更加坐立不安了。如果第 8 集团军被歼灭,那不但朝鲜保不住,连日本都没有力量保卫了。特别是,他们认为美国的重点在欧洲,担心在亚洲陷入一场不能自拔的持久战。

基于上述考虑,美国制定的政策是:把战争局限在朝鲜。不再派任何增援部队。稳住三八线附近的战线。顽强防守,尽可能多地杀伤敌人, 直至使其筋疲力尽,放弃战斗为止。如果能达到目的,就寻求达成停火协议,使朝鲜恢复到 1950 年 6 月前的状况。如果不能奏效,就撤出第 8 集团军去保卫日本。

12 月 29 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将华盛顿方面的意图电告麦克阿瑟。接到电报后,麦克阿瑟感到非常沮丧,他认为华盛顿方面已丧失了在朝鲜“取胜的信心”。12 月 30 日深夜,他拟了一份冗长的回电,敦促华盛顿采纳他的下述 4 点建议:1.强化对中国的经济禁运,同时对中国沿海实施海上封锁;2.用空军摧毁东北和沿海地区的工业中心、交通枢纽、补给基地和部队集结地;3.接受台湾国民党军队入朝作战;4.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

1951 年元旦前夜,三八线上炮声隆隆,中朝军队发起了全线进攻, 迅速突破敌军防线。1 月 3 日,李奇微被迫命令部队向汉江南岸撤退。1 月 4 日中朝军队攻占汉城,5 日渡过汉江,8 日占领仁川,并将战线推进到北纬 37 度线附近地区。这一仗以中朝军队歼敌 1.9 万人而胜利结束。

1 月 9 日,参谋长联席会议致电麦克阿瑟,称正在考虑他的建议,认

为目前采纳这 4 条建议的条件尚不成熟,仍要求他按 12 月 29 日电报指示精神办,并重申:“在确保部队安全和能完成保卫日本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杀伤敌军。当你认为,只有撤退才能避免惨重损失的时候,可以撤军至日本。”

麦克阿瑟认为 1 月 9 日的电报是个“圈套”,是否遭到“惨重损失”

要由他来判断,这实际上是把责任都推到了他头上。因此,他马上回电, 要求华盛顿明确答复,美国在朝鲜究竟要达到什么军事目的,是坚持打到胜利,还是坚持一段时间以后撤走?他说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他这个总司令就无所适从。麦克阿瑟的逻辑是:如不扩大战争,那就只有撤出朝鲜;不撤出朝鲜,就会面临“惨重损失”。艾奇逊说这份电报的用心之一是,一旦形势恶化,能为自己开脱责任,其二是向华盛顿施加压力,迫使其采纳他的 4 点建议。

12 日,参谋长联席会议给麦克阿瑟发去了电报,14 日,杜鲁门的信件以电报形式发给了麦克阿瑟,电报和信件的中心意思都是:要尽可能在朝鲜坚守,实在无望时才可以考虑撤到日本。得到这些信息后,麦克阿瑟对手下的人说:“先生们,现在关于是否撤出朝鲜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不存在撤军的问题了。”

1 月 25 日,李奇微利用中朝军队休整之机发动了攻势。到 2 月 11 日,西线“联合国军”推进到汉江南岸一线,并占领了永川和永登浦等地;东线进抵至砥平里和横城。这期间,麦克阿瑟曾两度带着助手和记者团到前线视察,以此炫耀自己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