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夺回马尼拉

1945 年 1 月 13 日,吕宋岛登陆后的第 4 天,麦克阿瑟离开了“博伊斯”号,把司令部搬到达古潘镇。在莱特战役中,他多半在幕后指挥, 而这次他却出现在前台,完全像个战场指挥官了。他不怕把自己暴露在敌人狙击手的面前,乘坐敞篷吉普车深入到前线各个角落,鼓励士兵, 亲自去抓那些战术细节。

一天深夜,肯尼到司令部来向麦克阿瑟汇报工作。半夜 12 点,他才乘吉普车回来。肯尼见他面对丰盛的晚餐却没有一点食欲,就担心地问他:“您不舒服吗?”他说:“乔治,我太累了,吃不下去。”肯尼第二天清晨动身前,去向麦克阿瑟告别时,值班军官告诉他说:“总司令两个小时前就上前线了。”“什么?”肯尼叫道:“这家伙准是疯了, 这样干不了多久,人就要吃不消了。”

克鲁格的部队,左翼第 1 军和右翼第 14 军在几乎没遭到抵抗的情况下,4 天只向前推进 16 公里,麦克阿瑟很不满意。登陆前他曾向华盛顿保证,登陆后两周内就能解放马尼拉。马尼拉远在 180 多公里以外,按照现在这个速度前进,攻到马尼拉时,日军早就把战俘杀光了。要求加快推进速度的另一个原因是,尼米兹要求,他借给金凯德的舰只一个月后要送还,他要用来进攻硫磺岛。因此,为了对付日本海军的威胁,尽快夺取克拉克机场供肯尼的飞机使用,是非常必要的。

克鲁格是个小心谨慎的将领,他担心躲藏在山里的大批日军(他的情报处长说有 12.5 万人)会发动全面进攻,切断他与林加延湾供应基地的联系。克鲁格还争辩说,他没有足够的浮桥来代替被日军破坏的桥梁, 也没有足够的交通工具,所以他推进的速度才这么慢。

情报部门提供给麦克阿瑟的情报却是:躲藏在山里的日军只有 7.5 万人,所以麦克阿瑟态度非常坚决地要求克鲁格必须立即加快推进的速度。后来克鲁格写道:“麦克阿瑟将军好像一点也听不进我的话。当我们向南推进时,敌人很可能利用我们的战线拉得太长的弱点进攻我们的侧翼。这种危险性似乎并未引起他的重视。”

事后有可靠人士说,麦克阿瑟曾派萨瑟兰去告诉克鲁格,要是麦克阿瑟不得不亲自来催促克鲁格的话,“肯定他会发脾气的,并将解除老同事的职务⋯⋯”

也许是传过去的话起了作用,克鲁格于 1 月 18 日勉强下达了新的作

战命令:第 14 军要向前推进,夺取克拉克机场,第 1 军保护它的后方和

左翼。到 1 月 21 日,克鲁格的部队攻占了林加延湾以南 80 公里处的打

拉。到 1 月 24 日,又前进了 16 公里到达班班河,克拉克机场就在眼前了。在这里,由于遇到日军越来越顽强的抵抗,克鲁格命令暂时停止前进,以便补足给养,部队进行整编。

与此同时,第 1 军继续向东和东南方向推进,狙击隐藏在山区的日军,以保障后方安全。日军凭借洞穴和埋入地下的坦克负隅顽抗。“他们没有投降的”,麦克阿瑟后来写道,“每一个日本兵都坚持战斗到死。你必须砸碎他的脑袋,或用刺刀捅他个透亮。”日军在圣曼努埃尔发动了一次规模不大却很激烈的反击。“我们的战线动摇了。”麦克阿瑟写道,“我十分担心敌人突入防线,就亲自赶到那里去了。”麦克阿瑟还

写道,这一地区的步兵指挥官小詹姆斯·多尔顿上校“是我们最杰出的战地指挥官之一,我和他一起把部队稳住。敌人终于被打退了。”麦克阿瑟由于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出勇敢无畏,被授予第三枚“服务优异十字勋章”。麦克阿瑟建议提升多尔顿为准将,华盛顿很快就批准了。可惜, 不久多尔顿就在战斗中阵亡了。

经过短暂的休整后,克鲁格的第 14 军向克拉克机场发起了进攻。在

这次激烈的战斗中,第 40 师在进攻中首当其冲,任务十分艰巨,每前进

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到了第 4 天,终于攻占了克拉克机场。在麦

克阿瑟斩钉截铁的命令下,第 14 军的其他部队又向南推进了 40 公里,

于 1 月 30 日到达距马尼拉郊区大约 40 公里的卡隆比特。就这样,在 12

天的时间里,麦克阿瑟亲自督战,第 6 集团军距它的最终目标——马尼拉不远了。

当时,由于第 14 军在马尼拉周围做好了进攻准备,按原订作战计

划,在苏比克湾西北和马尼拉南面的纳苏格布登陆的时机已经成熟。第 8

集团军司令艾克尔伯格将军被从莱特岛召来,麦克阿瑟要他率第 11 军和

第 11 空降师来完成这次登陆任务,以实现对马尼拉的最后合围。

1 月 29 日,艾克尔伯格指挥的第 11 军 3 万人在圣安东尼奥附近上岸,它的背后就是布置在三描礼示山上的日军阵地。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向东猛攻猛打,阻止三描礼示山上的日军向巴丹半岛逃窜,并夺取圣马塞利诺机场。这支部队很快夺取了苏比克湾北岸的奥隆阿波(战前那里是美国海军基地),但 1 月 31 日在巴丹半岛北部的齐格扎格隘口遇到了

日军的顽强抵抗。日军的抵抗很快被粉碎了,第 11 军快速向南推进,与

第 14 军胜利会师后,该军便划归克鲁格指挥了。

1 月 31 日,第 11 空降师由艾克尔伯格将军率领,在纳苏格布登陆。麦克阿瑟有意安排艾克尔伯格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率领这支小部队向马尼拉“冲刺”。艾克尔伯格在肃清莱特岛“残敌”的战斗中吃尽了苦头,这次能有机会去完成解放马尼拉的光荣任务,这对他是很有吸引力的。

艾克尔伯格的第 11 空降师未遇到什么抵抗就顺利登陆了。上午 9 点

45 分,纳苏格布已被他们占领。他们在菲律宾人民的欢呼声中迅速前进。他们推进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致惊慌失措的日军来不及破坏桥梁。他们一路上还虚张声势,力图使日军相信(正像公开宣布的那样)整个美军第 8 集团军都登陆了。当他们在海拔 720 米的塔盖泰山上受到日军顽强

阻击时,肯尼的飞机于 2 月 3 日从民都洛岛把伞兵空运来。在增援部队的支援下,经过激烈战斗,他们终于攻上了山顶,站在山上已可以看到“马尼拉市的房屋在阳光下闪着白光”,这里离马尼拉只有 40 公里了。

  1. 月底,麦克阿瑟得到情报说,随着盟军的步步逼近,山下奉文上将已无力把盟军战俘全部运回日本,他把幸存的战俘集中关押到马尼拉附近的几所战俘营里,他说:“不能让麦克阿瑟看到一个活着的巴丹老兵!”由于不堪忍受日军变本加厉的迫害,在即将得救的时候,许多战俘悲惨地死去了。对此,麦克阿瑟非常痛心,为了能救出他们,他制订了一个大胆的营救计划。

当盟军部队还在马尼拉以外 100 多公里时,麦克阿瑟就命令于 2 月 1

日刚刚登陆的骑兵第 1 师师长威恩·马奇,尽快组建一支“快速突击部

队”,穿过被包围的日军,冲进马尼拉去解救战俘。由威廉·蔡斯准将指挥的这支几百人组成的特种部队,很快就乘坦克和机动车辆出发了。部队边走边打,快速向马尼拉穿插,在敌人还未来得及炸桥前就夺取了桥梁。2 月 3 日下午 7 点,部队进入马尼拉市,这是盟军进入马尼拉的第一支部队。在菲律宾游击队的协助下,这支部队在大街上横冲直撞,冲散了三五成群惊慌失措的日本兵,到达了关押战俘的圣托马斯大学。坦克冲开了校园的前门,救出了 3700 名战俘。这支部队的另一部分占领了

马拉卡南宫。第二天,2 月 4 日,第 37 师的先头部队从老比利比德监狱

救出了 1500 名盟军战俘,其中 800 名是被日军称为“好斗的巴丹杂种”

的巴丹老兵。解放这 5 000 余名战俘,是太平洋战争中最动人心弦的时刻之一。

  1. 月 7 日,麦克阿瑟不顾手下人的劝阻,搭乘第 37

    师的一辆坦克进入马尼拉。进城后他立即到圣托马斯和老比利比德监狱去看望被解救的战俘。后来麦克阿瑟写道:“尽管在我的一生中有许多令人心情激动的时候,却没有那一次比我访问圣托马斯集中营时那动人的情景,更让人心潮澎湃了。当我到达那里时,炮声依然隆隆地响着,那些可怜的饿得半死的战俘们激动地大声呼喊起来。我走到跟前时,数以千计情绪激动的人立即向我涌来,把我挤到墙边。他们衣衫破烂,污秽不堪,个个泪流满面。他们用仅有的一点力气挣扎着靠近我,跟我握手。有一个人张开双臂抱住我,一头扎在我的怀里,毫无顾忌地放声大哭起来。许多人歇斯底里地又哭又笑,都争先恐后地对我说‘谢谢您!’他们拉住我的衣服,紧紧地拥抱我、吻我,作为一个救命者,这一时刻对我来说是十分美好的,也是永远难忘的。”

到了老比利比德监狱,那些顽强的巴丹老兵,看到自己的总司令来了,尽管他们骨瘦如柴,站都站不稳了,他们还是以立正姿势站立起来, 仿佛在接受检阅一样。看到这种情景,麦克阿瑟不觉泪流满面,他说: “我来晚了,但毕竟还是赶回来了。我将给你们所需的一切医疗照顾, 身体养好后就送你们回国!”

在此期间,2 月 4 日,艾克尔伯格亲自指挥的第 11 空降师,在距马

尼拉 4.8 公里处的伊穆斯遇到日军的顽强阻击,因为缺少重武器,无法攻克敌人坚固的工事。待克鲁格派去重型火炮,才将敌人歼灭。随后克鲁格接过了第 11 空降师的指挥权,不幸运的艾克尔伯格,没有能首先进入马尼拉,只好沮丧地回到莱特岛继续指挥他的部队“肃清残敌”。

当 2 月 7 日麦克阿瑟进入马尼拉市区后,他立即迫不及待地发表了一份公报:“现在,我站在马尼拉街头宣告,我军已突入马尼拉市区。我军正在迅速肃清残敌,秩序很快就会得到恢复。菲律宾群岛彻底解放已指日可待了!”

全世界都为此感到振奋。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甚至乔治·巴顿都发来了贺电。罗斯福在贺电中说:“由于这次战役行动迅速,用兵艺术高超,使我们对您的胜利更加表示赞赏。”

在马尼拉市被解放的那部分城区,“到处一片欢腾,人们走上街头, 载歌载舞”。麦克阿瑟所到之处,人们都高呼“马布嗨”(“万岁”)。麦克阿瑟曾下令举行一次祝捷游行,可是当他得知盟军控制的地盘还很有限时,只得将游行取消。他意识到,在重返马尼拉的漫长道路上,“最

后的几公里是最艰难的了”。

到 2 月 12 日,马尼拉的 2 万名日军已收缩到南海滨区,他们躲藏在老城区坚固的建筑物里拼死抵抗。他们储备有大量的武器、弹药、食物和水。他们铁了心要战斗到最后一人。

争夺马尼拉的战斗是极其残酷的。不经过殊死搏斗,日军决不肯放弃一寸土地。肯尼曾请求允许对守敌进行轰炸,为了减少平民伤亡,麦克阿瑟没有同意。他对肯尼说:“我们要用大量的重炮,在日军防线上打开突破口。不要着急,慢慢来,这样才能减少我们的伤亡。”话虽这么说,经过 20 多天的激烈战斗,马尼拉还是变成了一片废墟,马尼拉 70

万人口中,有 10 万平民在双方交战中丧生。

争夺马尼拉旅馆的战斗于 2 月 21 日打响,3 年前麦克阿瑟一家人就住在那里。翌日,麦克阿瑟挂念着他的家具和藏书,未等战斗结束,就去看他的住宅了。后来他这样写道:“在两旁枪手的保护下,我登上了通向顶楼的楼梯,我们是一边打一边走上去的。我的住宅里除了灰烬之外,一切都荡然无存了。很显然,这里曾是一个指挥所。指挥所的上校被我们击毙在烧焦了的门旁。摆在门口的花瓶打碎了,这花瓶是 1905 年父亲出使日本时,天皇亲自送给他的,花瓶的碎片散落在那上校的身旁, 成了他葬身之处的陪葬物。指挥这次搜索任务的那位年轻的中尉提着枪口还在冒烟的枪,脸上挂着胜利的微笑,对我大声喊道:‘干得很顺当, 长官!’但是,对我来说,此刻并未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我可爱的家被毁了,我正在品尝着这颗苦果。”(麦克阿瑟的银餐具,数千本图书, 还有凯迪拉克牌轿车等,后来还是找回来了。)

到 2 月 27 日,马尼拉的战斗终于基本结束了。在这场历时 23 天的

战斗中,日军有 3 000 人逃掉了,其余 1.7 万人被击毙。盟军伤亡 6 600

人,其中阵亡 1000 多人。

1945 年 2 月 27 日这一天,麦克阿瑟在助手们的陪同下,来到在战火中奇迹般幸存下来的马拉卡南宫,参加恢复菲律宾立宪政府的仪式。奥斯默纳总统及全体内阁成员已在那等候他了。仪式正式开始后,麦克阿瑟身穿笔挺的军服,走到话筒前发表演讲,他滔滔不绝地讲民主、献身精神和自由。他讲到:“现在,总统先生,我代表我国政府庄严地宣告, 把宪法规定的全部权力交还给共和国政府。这样,你们的国家又可以自立于光荣的自由民族大家庭中,由你们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你们的首都虽然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却会成为名符其实的东方民主堡垒。你们不屈不挠⋯⋯”

此时,麦克阿瑟的声音哽咽了,大厅里鸦雀无声。后来麦克阿瑟写道:“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令我心痛如绞的时刻,几乎每一个幸存的菲律宾大人物都来了,可在我脑海里浮现的却是故人的亡灵:先父、奎松⋯⋯”接着,奥斯默纳总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高度评价了盟军为解放菲律宾所作出的牺牲,以及麦克阿瑟的杰出贡献。最后,他宣布:“为了感谢麦克阿瑟将军为我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为了表达对他在这场空前的战争中表现出的高超指挥艺术的敬意,我代表菲律宾人民、菲律宾政府,授予麦克阿瑟将军菲律宾‘荣誉公民’称号。”这时大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克鲁格宣布马尼拉市区已被盟军占领后的第 3 天,琼带着小阿瑟

于 3 月 6 日抵达马尼拉。麦克阿瑟同他们已有 5 个多月未见面了,这是一次欢乐的团聚。麦克阿瑟一家在前线团聚,招致一些爱挑刺的记者的批评。后来,总司令部不得不对外宣布,琼的到来主要是为了帮助照顾战俘。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她到马尼拉以后就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报上的批评自然减少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