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苏南部队粉碎日军首次“围攻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 1937 年 10 月 12 日灭式宣布,在南方湘、赣、闽、粤、浙、鄂、豫、皖 8
个省 13 个地区活动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随后,中共中央经与国民党协商, 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 周子昆为副参谋长,邓子恢为副主任。为加强共产党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项英为分局和军分会书记, 陈毅为军分会副书记。
1937 年 12 月 25 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 年 1 月 6 日移至江西
南昌。新四军下辖 4 个支队和 1 个特务营。第 1 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
员傅秋涛,辖第 1、第 2 团;第 2 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辖第 3、第 4 团;第 3 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辖第 5、第 6 团;第 4 支队,司令员高敬亭,辖第 7、第 8、第 9 团和手枪团。特务营
由军部直辖。全军共 1.03 万余人,2 月至 4 月间,在江南的第 1、第 2、第 3
支队先后到达皖南岩寺地区集中,在江北的第 4 支队到达皖中舒城地区集中,军部亦由南昌移至岩寺。继之,各支队进行整编训练,准备开赴华中敌后抗日。
华中地区北起陇海路,南跨长江,西迄汉水,东至海滨,包括苏、浙、皖、鄂、豫等省和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徐州等大中城市与战略要点, 地多平原、丘陵和河湖港汊,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战略地位极其重要。1938 年春,日军以华中派遣军 3 个师团的兵力沿津浦路北进,协同其华北方面军夹击徐州地区中国军队,企图打通华北与华中地区的联系。此时,苏、浙、皖大片地区已被日军占领。但日军只能控制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线,广大乡村尚无敌踪。为开展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 4 支队展开于舒城、桐城、庐江、无为地区;由第 1、第 2、第 3 支队各一部组成的先遣支队向苏南敌后挺进,进行战略侦察。5 月 12 日,
第 4 支队一部在巢县南蒋家河口设伏,江北首战告捷,歼灭日军 20 余人。
5 月 4 日,毛泽东发出关于开展华中抗日游击战争的指示,要求新四军
在侦察部队出动之后,主力即可跟进,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 5
区之间建立以茅山力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尔后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和北渡长江开辟江北地区。5 月 14 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新四军行动方针的指示,要求新四军利用目前的有利时机,主动地积极地深入到敌人后方去,以自己灵活、坚决的行动,模范的纪律与群众工作,在大江以南创立一些模范的游击根据地。遵照上述指示,第 1 支队主力于 5 月中旬跟随先遣支队向苏南挺进。6 月 17 日,先遣支队于镇江西南之韦岗设伏,毙伤日军 20 余人,击毁汽车 4 辆。江南首战告捷。7 月,第 2、第 3 支队主力进入苏南和皖南沿江地区,军部也由岩寺进驻泾县云岭。此后,第 1、第 2、第3 支队分别展开于镇江、句容、金坛,江宁、当涂、溧水、高淳、芜湖、繁昌及青阳等地区,并取得新丰、句容、珥陵等多次战斗胜利。新四军各部进入上述地区后,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开辟华中敌后战场。
苏南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创,严重地威胁着日军的后方。日军为解除后顾之忧,遂调集 4500 余人,在飞机、坦克支援下,于 8
月 22 日和 23 日,由袜陵关、溧阳、当涂、采石、江宁等地分 8 路出动,水
陆并进,企图“围攻”小丹阳地区,消灭新四军第 2 支队,摧毁初创之抗日根据地。23 日黄昏,新四军第 2 支队获悉日军上述企图后,当即以一部兵力阻击和袭扰日军,主力则隐蔽集结于小丹阳以西之杨家庄,伺机打击日军一路;另以一部兵力转至外线,袭击陶吴和当涂之日军据点。与此同时,新四军第 1 支队则动员广大群众和地方武装对南京至杭州、南京至上海、句容至
丹阳等公路展开破袭战,并派出精干小分队袭击南京近郊麒麟门,策应第 2 支队的反“围攻”作战。24 日,日军合击小丹阳。第 2 支队主力于鸡笼山给进犯之敌以有力打击后,随即转移。日军合围扑空,加之其后方据点受到威胁,遂于 26 日开始撤退。新四军苏南部队取得粉碎日军首次“围攻”的胜利。
9 月以后,日军又连续对苏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至 12 月,苏南
地区军民先后粉碎日军“扫荡”近 30 次,初步巩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