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黄金梦”
美国沉积学家米勒曼和麦迪认为,大陆上的黄金被河流、冰川、洪水带到海洋里,为数足以惊人,每年约有 160 吨金含在沉积物中冲入海洋。海洋学家还曾将海水中的含金量作过分析,每吨含有 0.004~0.02 毫克,全世界海洋中含金的总量至少有 1000 万吨,乐观地估计,可达 5500 万吨,超过大陆上的黄金储量。但各个海洋的地理条件不同,含金量亦有差异,例如加勒比海含金量高达 15~18 毫克/吨,为一般海水含金量的 750~900 倍。
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各海域的黄金储量约达 15000 吨。
但由于开采技术和开发费用高昂,目前从海水中提炼黄金的想法尚未付诸实施,只得望洋兴叹!但美国道氏公司曾用 15 吨海水作过试验性提取,获得 0.09 毫克黄金,还是令人鼓舞的。法国和前苏联的科学家也作过类似的试提取工作,但若大规模提取,耗资甚巨,颇有得不偿失之虞。将来如若提取方法获得改正,能降低费用的话,海水提金的办法能够推广并用于生产, 理想变成现实,并非不可能。
用什么办法呢!科学家们已注意到这一课题,他们发现某些海洋生物能够吸取海水中的金属元素,例如虾的血液中含有铜,扇贝的鳃中富含铁,某些鱼类骨骼中含铅的份量高出海水中含铅量的 2000 万倍。比如说,如能在海水中培植出一种能吸取海水中金元素的某种藻类,扩大放养,到期收获这种特殊的“黄金藻”,也许就能获取无穷无尽的黄金了。
科学家们也分析过陨石中的黄金含量,每吨可得 5~10 克,每年大约有3500 吨陨石落降到地面;前苏联的科学家研究后认为,陨石在降落过程中,
经大气摩擦燃烧后,还有 3 万吨微尘落到地面,其中也含金。这样,每年可从“天外来客”身上提取 17.5~35 千克的黄金。地壳的历史至今已有 46 亿年,总共将有多少黄金啊!由于地球上的水域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 这许多黄金更可能埋藏在海底,这是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在茫茫无垠的太空中,除陨石含金以外,还存在“黄金星”呢!这是科学家利用特殊的卫星装置探测到的,它可以观察星球的短波紫外辐射,许多重金属的光谱线是落在短波紫外辐射波段内的。
“黄金星”位于巨蟹星座中的巨蟹 K 星,巨蟹座位于狮子座的狮头附近, 夏夜可见。星的内部由锰构成,表面是黄金,含金量估计达 1000 亿吨以上。
距地球 175 光年,如用光速太空飞船前往,往返需时 350 年。这颗“黄金星”
的体积比我们的太阳大 3 倍。
但是,迄今尚无法将“黄金星”作为取金的目标。
即使在陆上开采的金矿中,我们也不能排除某地的金矿形成,或许与陨石有关,这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自从板块学说在地质界兴起以后,人们注意到海洋裂谷深达上地幔,那里发现热液多金属矿床,富集着金、银、铜、铂、铅、锌等,以红海中部裂谷带的“阿特兰蒂斯 11”海渊为例,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有经济价值的热液多金属矿床。在海底表层 10 米厚的金属泥中,含矿量达 5000 万吨以上,
其中金储量就有 45 吨,而大陆上的大型金矿也不过 10 吨左右的储量。只因为这类矿床隐埋在深达数千米的海底,开采技术与所耗费用之巨都成问题, 目前尚无法获得,各国正在研究,企图解决这一难题,如一旦能予解决,前途无量。
前几年,有许多研究火山的科学家,从火山气体中分析到含有黄金,例如意大利的埃特纳火山每天可以喷发出 24 千克的黄金和 9 千克的白银。但是,这些贵重的金属都以气体状态存在,没有发现液态和固态的。也就是说, 要回收它们目前还想不出办法来。将来,如果能解决回收火山气体中的金银成分,那么,像埃特纳火山将会变成名副其实的金银山了,也许还有更多的金银山呢!
日本,也是一个多火山国家,热泉也多,其中也发现了金。最有名的例子是大分县希塔山金矿附近,钻到一口热泉,每吨泉水中含有 228 毫克金, 还有一定量的银和铜,但这些金,像海水中的金一样,需要经过提取,费用高昂,有些得不偿失。
南极洲有一座最大的火山——埃里伯斯火山,喷发时,发现有黄金微粒, 其大小约为 0.1—20 微米,最大者可达 60 微米(直径),散落在周围的雪地里。这种固体微粒,似乎有希望去收集它,但事实上仍不可能,因为它每天的份量不到 80 克,分布面积极大,当地的气候条件极端恶劣,有谁愿意去做这种得不偿失的黄金梦呢?
科学家发现,金在有机酸的作用下,能形成有机螫和物,可以进行长距离迁移,还可以被植物吸收。例如玉米、金银花中的含金量较高,每吨水木贼含金量高达 160 毫克,风信子也能吸收较多的黄金。于是,在一些开采黄金的尾砂中,种植风信子之类,借此使低品位的金转化为含金量较高的副产品,然后再进行提炼,达到采金的目的,这些植物,将真正成为“摇钱树” 了。不过,目前还处于设想阶段,将来也许能变成现实。
动物也能富金。例如:捷克斯洛伐克一个金矿区内的金龟子,把它烧死成灰以后测量其平均含金量竟达 25ppm,而生长在不含金地区的金龟子的死灰中的金含量微乎其微。如此等等,说明利用生物富金,前途将是无量的。不过,目前所能开采的金矿不外乎两大类:一是砂金,即河流、海滨、
山坡等处与泥砂混合沉积的金矿,它们是含金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破碎、搬运、聚积而成,容易找寻,也便于开采。另一是山金,即生在岩石中的原生矿,此类矿床往往是在砂金发现以后,顺藤摸瓜,追踪而找到的。
山金之中,基本也有两类:一类是含金的岩浆在地层的断裂空隙处充填而成,呈条带状、窝囊状、网脉状等等,例如吉林夹皮沟的含金矿带长达 3.5 公里以上。另一类由含矿热液变化围岩而生成金矿床。在变化中,围岩的被熔化与矿质的沉积是同时进行的。新生的与被变化部分的体积是保持相等的,被变化的部分不断扩展,新生的矿体也就不断增大,在适宜的化学与物
理的环境里就造成范围颇广的矿床。这类矿床有呈块体、囊状或散点状,往往与黄铁矿、磁硫铁矿、黄铜矿之类共生。最有名的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金矿带就属此例,其富矿区长达 290 公里,宽 110 公里,金含量每吨矿石有 6.5 克。
由于我国开采和使用黄金的历史比较早,在不少地方的地名往往留下金字或银字之类,地质队甚至能根据这条线索找到矿体呢!例如本世纪 80 年代初期,河北省地质队就从金字的地名入手,访问老农,找寻古代开采金矿的遗址,后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勘探,果然发现一个大金矿。另一个地质队, 根据“洒金河”地名,也找到一个隐伏的金矿体。这些地名,通常有金山峪沟、砂金沟、金山子、金杖子、金厂沟、金宝沟等,通过工作,多多少少都发现了一些金矿,其中还有大中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