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笔记

富豪饿死

邯郸淳《笑林》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嘱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老人饿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矣。

【赏析】

读这段文字,如同欣赏一幕喜剧演员表演的讽刺小品,令人捧腹。这位“汉世老人”真可谓一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家富钱财,生活富裕。十个铜钱,对吝啬老人来说犹如九牛一毛,微不足道,然而他却不肯施舍给乞讨的人。“自堂而出,随步辄减”,走到乞讨的人跟前时,手里就只剩下五个铜钱了。就这区区五个钱,也心疼得要命,“闭目以授”,简直像割了他的心头肉一样。还要嘱咐借钱人不要告诉他人,免的其他人也找他借钱。这就深刻地揭示老人的内心活动,不仅吝啬,而且虚伪。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个守财奴死后,他所积攒下来的那些财产,落了个“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的下场,使人在开怀一笑之佘,也不难体味其中的深意。

谈生妻鬼

曹丕《列异传》

谈生者,年四十,无妇,常感激读《诗经》。夜半,有女子年可十五六,姿颜服饰,天下无双,来就生,为夫妇之言,曰:“我与人不同,勿以火照我也。三年之后,方可照耳。”与为夫妇,生一儿,已二岁;不能忍,夜伺其寝后,盗照视之。其腰已上生肉如人,腰已下但有枯骨。妇觉,遂言曰:“君负我。我垂生矣,何不能忍一岁而竞相照也?”生辞谢不可复止,云:“与君虽大义离,然顾念我儿。若贫不能自偕活者,暂随我去,方遗君物。”生随之去,人华堂,室宇器物不凡。以一珠袍与之,曰:“可以自给。”裂取生衣裾,留之而去。后生持袍诣市,睢阳王家买之,得钱千万。王识之曰:“是我女袍,那得在市?此必发冢。”乃取拷之。生具以实对。王犹不信,乃视女冢,冢完如故,发视之,棺盖下果得衣裾,呼其儿,正类王女。王乃信之,即召谈生,复赐遗衣,以为主婿。表其儿为郎中。

【赏析】

人鬼相恋的故事,古来屡见不鲜,本篇独标异格,读来尤觉清新隽永。

主人公是谈生,但谈生实着笔不多,倒是与之缔结冥婚的睢阳王女写得颇有情致。在她身上,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婚姻观念。她追求爱情,夜半在谈生诵读《诗经》,为其中描写男女爱情的诗篇情感激动时,“来就生”,大胆表白内心爱慕之情,与谈生结为夫妇。她身为睢阳王之女,出于王府贵族,却破除门第观念,爱上一介贫士。这在当时自是不易。在她身上,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优良品质。她宽容:谈生由于“不能忍”,违背婚前“三年之后方可照”的约定,“盗照视之”,辜负了她的一片爱心,使她前功尽弃,不能“生肉如人”,她却只说了句“君负我”,接着便“涕泣不复止”,此外没有更多的责备;她仁爱:即使在“大义永离”的情况下,仍顾念夫妇之情和母予之爱,“以一珠袍与之”,让谈生与儿子“可以自给”;她聪慧而有远谋:在与谈生诀别之际,“裂取生衣裾留之而去”,这就使谈生日后变卖珠袍时不致以盗墓论罪。

谈生与睢阳王女间的冥婚是一场悲剧,但故事最后以谈生成为睢阳王府的主婿,其子表为侍中而告终。看来,作者还不忍心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完全撕毁。

定伯卖鬼

曹丕《列异传》

南阳宗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曰:“谁?”鬼曰:“鬼也。”鬼曰:“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也。”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共行数里。鬼言:“步行大亟;可共迭相担也。”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大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鬼悉何所畏忌?”鬼曰:“唯不喜人唾。”于是共道遇水,定伯因命鬼先渡;听之了无声。定伯自渡,漕氵崔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耳。勿怪!”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至头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着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乃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

【赏析】

世间无鬼,人造鬼来吓自己,宗定伯却善于和鬼打交道,并以其机智沉着“糊弄”了鬼。这个人鬼相遇的故事简洁而传神,趣味盎然。

故事一开头说,宗定伯夜行逢鬼,开口问曰“谁”,这一句“谁”虽然无比简短,却十足把当时鬼影幢幢、阴森恐怖的气氛营造出来,更把宗定伯悚惧惊恐、目光游移的神态刻画出来。结果鬼回答说“鬼也”,一个“也”字,便显得俏皮可爱,直把鬼的憨傻模样鲜活呈现。也因为鬼的憨傻可爱才有后来宗定伯机智套话、将鬼就范的情节发生。接着“鬼早复问之”,一个“寻”字,是时间的转折,是动作的暂停,更是鬼大感错愕的呈现。因为鬼原以为会吓到宗定伯,所以正等着看宗定伯屁滚尿流的丑态,没想到宗定伯镇定自若,令他大感意外。接着宗定伯回答他说“我亦鬼也”,这个“也”字是承上面“鬼也”的对话而来,显示宗定伯机智过人,懂得立刻模仿鬼的说话语气,让自己说话也带有“也”字,以免引起鬼的怀疑。此后宗定伯与鬼同行,鬼提议彼此互背一段路程,宗定伯回答他说“大善”。这“大善”二个字,流露出宗定伯不敢多言,又不得不虚与委蛇的心情。因为原先与鬼只是对视,后是同行,现在又要互背,他警戒的心情是随着身体的靠近而逐渐紧绷。等鬼背起了宗定伯,才发现宗定伯体重太重,怀疑他是人不是鬼。要注意的是,鬼质问宗定伯是在“数里”之后,而不是一背起宗定伯就立刻质问,如此鬼的憨傻鲁钝才能跃然纸上。更妙的是,鬼居然说“卿大重,将非鬼也”,一个“将”字,充满猜测意味,却没有立即拆穿对方底细,其憨傻之态真是无以复加。宗定伯以自己是新鬼作为辩护:接着“定伯因复担鬼”,一个“因”字,又再次看到定伯的机智与聪慧。他趁鬼半信半疑之际,立刻改换他来背鬼,借着这个小动作来打消鬼的疑虑。在人鬼互背的过程中,宗定伯问鬼最怕什么?作者在这里很懂得掌握宗定伯的谨慎心理,让宗定伯在人背鬼,鬼背人,“如是再三”,取得鬼的信任之后才提出“鬼悉何所畏忌”这个敏感话题。而鬼居然戒心全无,据实以告,说他们最怕被人吐口水,其憨傻之态真是始终如一。后来遇到水,“定伯令鬼先渡”,这个“令鬼先渡”的小动作,又一次显出宗定伯的机智,他怕自己先渡水会露出什么破绽,所以叫鬼先渡,以便自己依样画葫芦,学得有模有样。等快到目的地时,宗定伯一把抓住鬼。鬼后来化为羊,宗定伯便使出“致命武器”,吐口水在鬼的身上,让鬼法力全失,听其摆布。

能把非常精明的鬼骗着,宗定伯靠的是机智、勇敢、沉着。今天我们阅读这则笔记时,可以把寓意引申一下,“鬼”非善类,代表了坏的一面,是洪水猛兽,可统称为“鬼类”。宗定伯代表了“人类”,人要战胜“鬼类”,就一定要想办法,动脑筋,找出制伏他们的办法和窍门,加之以恰当的时机,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天河通海

张华《博物志》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赏析】

这是一个优美奇异的传说。汉代一个心怀奇志的人,乘着竹筏抵达天河,看到了天上的织女,遇到了牛郎,又安然返回人间,表现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愿望。篇幅虽短,却充满奇思遐想,首尾完备,变幻多姿。写景处,轻笔点染即有无限深情画意;写人时,描写简洁而神态毕现。由于读后使人产生无限遐想,经不断敷衍,形成了后世“牛郎织女”七月七日相会的浪漫故事。农历七月七日,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既拨动了无数少男少女温馨的情愫,又激发了诗人的灵感,留下了华美的词章:“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宋之问《明河篇》),令人神往;“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三首其一),一往情深;“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罢织一相闻”(李商隐《海客》),缠绵凄恻;“起草鸣先路,乘槎动要津”(杜甫《奉赠萧二十使君》),沉郁激昂。

叱石成羊

葛洪《神仙传》

黄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土见其良谨,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入山索初平,历年不能得见。后在市中,有道士善卜,乃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今四十余年,不知死生所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黄名初平,是卿弟非耶?”初起闻之惊喜,即随道士去寻求,果得相见。兄弟悲喜,因问弟曰:“羊皆何在?”初平曰:“羊近在山东。”初起往视,了不见羊,但见白石无数,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但兄自不见之。”初平便乃俱往看之,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初起曰:“弟独得神通如此,吾可学否?”初平曰:“唯好道便得耳。”初起便弃妻子,留就初平,共服松脂茯苓。至五千日,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诸亲死亡略尽,乃复还去,临去以方授南伯逢。易姓为赤,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鲁班。其后传服此药而得仙者,数十人焉。

【赏析】

这里讲的是一个道家修炼故事。丹溪牧羊人黄初平(又作皇初平),民间称为“黄大仙”,东晋金华丹溪人(今金华兰溪),自幼家贫,进山修道,成仙后与家兄重逢,其兄见道术如此神奇,便从弟学道,从此亦不食人间烟火,仅服食松籽茯苓。久而久之,兄弟俩均成仙,合称为二黄君(或作二皇君)。度兄成仙东山叱石成羊的故事。其中“叱石成羊最为生动传神,脍炙人口。相别四十余年,初起问及当年羊群的下落,初平指着满山白石,呼喝指挥,足有数万头之多。这是一个古老、美丽、浪漫的民间传说,最早记录此事的是葛洪的《神仙传》,而后唐孟松年的《仙苑编珠》、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宋倪守约的《赤松山志》都载有牧羊儿叱石成羊的故事。“叱石咸羊”的典故,历来都受到文学艺术家的传颂而千古流芳,成为经久不衰的文艺创作题材。李白《古风》:“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我愿从之游,来去发已白。”苏东坡《卧羊山诗》:“先生养生如牧羊,放之无何有之乡。止者自止行者行,先生超然坐其旁。”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留下过《牧羊儿土鼓》:“群羊朝牧逼山坡,松下常吟乐道歌。土鼓木包时山鬼听,石泉濯处涧鸥和。金华谁识仙机密,兰渚何知道术多。岁久市中终得信,叱羊洞口白云过。”清人赵翼诗云:“初平叱石仙踪在,安得相寻醉碧筒。”历代画家也喜用“叱石成羊”为创作题材,风格各异,精彩纷呈。据北宋《宣和画谱》载,东晋著名人物画家顾恺之曾作过《黄初平牧羊图》。明代文人胡应麟也画过《黄初平叱石成羊图》,清末著名人物画家苏六朋、任熊、任伯年等都精心作过《黄初平叱石成羊图》。花鸟山水画家也同样为“叱石成羊”喝彩,我国近代著名花鸟画家王梦白,曾画过《羊》图,并题诗云:“岁月蹉跎如梦眠,那知梦里已变迁。金华山上寻仙迹,叱石成羊又一年。”

中国是神仙的国度,仙人在中国为最受崇拜者,羊在我国是财富的象征,羊、祥谐音,因而羊是吉祥之物。仙人把石头变成羊,显然与点石成金同义。这种神奇之功正是中国老百姓所尊崇所向往和企盼的。或许“叱石成羊”会因人而异,给人留下更多的回味思索与寄托。

鲍君成神

葛洪《抱朴子》

昔汝南有人于田中设绳罥以捕獐而得者,其主未觉。有行人见之,因窃取獐而去,犹念取之不俟其主,有鲍鱼者,乃以一头置罥中。本主来,于罥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村里闻之,因共为起屋立庙,号为鲍君。后转多奉之,丹楹藻棁,钟鼓不绝。病或有偶愈者,则谓有神,行道经过,莫不致祀焉。积七八年,鲍鱼主后行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其鲍鱼主乃曰:“此是我鲍鱼耳,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赏析】

汝南人捕獐却误得鲍鱼,便以为是神明降临。更为滑稽的是,同乡人在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是神明,于是大家凑钱,在捕獐处建了一座“鲍君庙”。从此以后,此庙便香火鼎盛。“病或有偶愈者,则谓有神”,这种巧合,又使“鲍君”的信徒越来越多,庙宇也越修越大,在人们眼中,鲍君神也变得越来越灵验。几午后,鲍君的原主经过此地,发现了这种情况,便告诉人们:“此是我鲍鱼耳,何神之有?”一语道破这个鲍君神的真实面目。

神都是从来都是人造的。遇事不仔细想想,只凭主观臆断、人为地编造神话去盲目顶礼膜拜,既无任何实效,又劳民伤财、愚昧可笑。

金牛产金

罗含《湘中记》

长沙西南有金牛岗。汉武帝时,有一田父牵赤牛,告渔人曰:“寄渡江。”渔人云:“船小,岂胜得牛?”田父云:“但相容,不重君船。”于是人牛具上。及半江,牛粪于船,田父曰:“以此相赠。”既渡,渔人怒其污船。以桡拨粪弃水,欲尽,方觉是金。讶其神异,乃蹑之,但见人牛人岭,随而掘之,莫能及也。今掘处犹存。

【赏析】

这则小故事虽然仅百余宇,却写得颇有风趣,耐人寻味。故事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而成。事实上,我国古代有关金牛的传说很多,每一个有关金牛的传说,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类传说大都是金牛出现时,人们先是没有眼力,轻看了它,后来等到认清金牛的真实面目后,却为时已晚,金牛早已无影无踪。这里所表达的实际上人们希望摆脱贫困的美好愿望,然而“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其二),一场白日梦而已。

神剑显灵

王嘉《拾遗记》

汉太上皇微时,佩一刀,长三尺,上有铭,其字难识,疑是殷高宗伐鬼方之时所作也。上皇游丰沛山中,寓居穷谷里,有人欧冶铸,上皇息其傍,问曰:“此铸何器?”工者笑而答曰:“为天子铸剑,慎勿泄言。”上皇谓为戏言而无疑色。工人曰:“今所铸铁,钢砺难成,若得公腰间佩刀,杂面冶之,即成神器,可以克定天下,星精为辅佐,以歼三猾。木衰火盛,此为异兆也。”上皇曰:“余此物名为匕首,其利难俦,水断虬龙,陆斩虎兕,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斫玉镌金,其刃不卷。”工人曰:“若不得此匕首以和铸,虽欧冶专精,越工砥锷,终为鄙器。”上皇则解匕首投于炉中,俄而烟焰冲天,日为之昼晦,及乎剑成,杀三牲以衅祭之。铸工问上皇何时得此匕首,上皇曰:“秦昭襄王时,余行,逢一野人于陌上授余,云是殷时灵物,世世相传,上有古字,记其年月。”及成剑,工人视之,其铭尚存,叶前疑也。工人即持剑授上皇。上皇以赐高祖,高祖常佩于身,以歼三猾。及天下已定,吕后藏于宝库。库中守藏者,见白气如云,出于户外,状如龙蛇。吕后改库名曰“灵金藏”。及诸吕擅权,白气亦灭。及惠帝即位,以此库贮禁兵器,名曰“灵金内府也”。

【赏析】

古代帝王“发迹”后,总要编造“异迹”以显其“神权天授”。这里所写是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发迹前其父刘执嘉的一段“奇迹”。文中主要写了两个人物:一为“汉太上皇”刘执嘉,另外一个为铸剑工人。刘执嘉在没有发迹以前,就有了发迹的征兆。秦昭裹王时,他曾在路上遇到一个村夫,遇到一名工匠正在铸剑。“有人欧冶铸,上皇息其旁”,便站在一旁静立观看。工匠的动和刘执嘉的静相比较,表现了工匠聚精会神的劳动态度,以及刘执嘉平静随和的状态。紧接着,太上皇问铸剑公说“此铸何器?”工匠笑而回答道:“为天子铸,慎勿泄言。”篇中的铸剑公,显然不是普通人,原因有三:一是他已知道刘执嘉的儿子刘邦要成为皇上;二是他所铸神剑需要有刘执嘉的匕首,才能有神气;三是铸好的剑需刘执嘉转交于刘邦。但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却极富人情味,他的劳动精神、谈话风度以及举止笑貌,都是相当真实具体的。

夫人三绝

王嘉《拾遗记》

吴主赵夫人,丞相达之妹。善画,巧妙无双。能干指间,以采丝织云霞龙蛇之锦,大则盈尺,小则方寸,宫中谓之“机绝”。孙权常叹魏、蜀未夷,军旅之隙,思得善画者,使图山川地势军阵之像。达乃进其妹。权使写九州江湖方岳之势。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灭,不可久宝。妾能刺绣,作列国方帛之上,写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既成,乃进于吴主,时人谓之“针绝”。虽棘刺木猴、云梯飞鹚,无过此丽也。权居昭阳宫倦暑,乃褰紫绡之帷。夫人曰:“此不贵足也。”权使夫人指其意思焉。答曰:“妾欲穷虑尽思,能使下绡帷而清风自入,视外无有蔽碍,列侍者飘然自凉,若驭风而行也。”权称善。夫人乃扌片发以神胶续之。神胶出郁夷国,接弓弩之断弦,百断百续也。乃织为罗,累月而成,裁为幔,内外视之,飘飘如烟气轻动,而房内自凉。时权常在军旅,每以此幔自随,以为征幕,舒之则广纵一丈,卷之则可内于枕中,时人谓之“丝绝”。故吴有三绝,四海无俦其妙。后有贪宠求媚者,言夫人幻耀于人主,因而致退黜。虽见疑坠,犹存录其巧工。吴亡,不知所在。

【赏析】

赵夫人不愧一个是秀外慧中、心灵手巧的奇女子,更令人称奇的是她编织的三件稀世珍品。第一件绝技是“机绝”。她能用色彩缤纷的丝线,织成大到一寸,小至一寸的织锦,锦上彩云飞霞,龙竞蛇舞,形象逼真,因此被誉为“机绝”,第二件绝技是“针绝”。她能用一块丝织品,绣上魏、蜀二国的山川河海、域池以及军队布防等情况。第三件绝技是“丝绝”。赵夫人的工艺制造的幔帐,“能使下绡帷而清风自入,视外无有蔽碍”。赵夫人的三绝,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聪明才智。虽然谗毁,孙权听信了小人谗毁赵夫人之言,赵夫人被罢黜,但她的灵慧与超绝的创造,不能不使我们叹为观止。

灵芸针神

王嘉《拾遗记》

文帝所爱美人,姓薛,名灵芸,常山人也。父名邺,为赞阝乡亭长,母陈氏,随邺舍于亭傍。居生穷贱,至夜,每聚邻妇夜绩,以麻蒿自照。灵芸年至十五,容貌绝世,邻中少年夜来窃窥,终不得见。咸熙元年,谷习出守常山郡,闻亭长有美女而家甚贫,时文帝选良家子女以入六宫,习以千金宝赂聘之。既得,乃以献文帝。灵芸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帝以文车十乘迎之,车皆缕金为轮辋,丹画其毂,轭前有杂宝为龙凤,衔百子铃,锵锵和鸣,响于林野。驾青色之牛,日行三百里。此牛尸涂国所献,足如马蹄也。道侧烧石叶之香,此石重叠,状如云母,其光气辟恶厉之疾。此香腹题国所进也。灵芸未至京师数十里,膏烛之光,相续不灭,车徒咽路,尘起蔽于星月,时人谓为尘宵。又筑土为台,基高三十丈,列烛于台下,名曰烛台,远望如列星之坠地。又于大道之傍,一里一铜表,高五尺,以志里数。故行者歌曰:“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阙望崔嵬。清风细雨杂香来,土上出金火照台。”此七字是妖辞也。为铜表志里数于道侧,是土上出金之义。以烛置台下,则火在土下之义。汉火德王,魏土德王,火伏而土兴,土上出金,是魏灭而晋兴也。灵芸未至京师十里,帝乘雕玉之辇,以望车徒之盛,嗟曰:“昔者言‘朝为行云,暮为行雨’,今非云非雨,非朝非暮。”改灵芸之名日夜宋,入宫后居宠爱。外国献火珠龙鸾之钗,帝曰:“明珠翡翠尚不能胜,况乎龙鸾之重?”乃止不进。夜来妙于针工,虽处于深帷之内,不用灯烛之光,裁制立成。非夜来缝制,帝则不服。宫中号为“针神”也。

【赏析】

薛灵芸,一位生长于杏花春雨、尊飞草长的秀丽南国的绝色美人,不但姿色秀美,而且擅长女红,所绣花鸟栩栩如生,所缝制的衣物更是贴身合体,人们誉之为“针神”。

她本是赞阝乡亭长之女,因为家境贫苦,被常山郡守谷习以“千斤宝赂聘之”,献给魏文帝的。临行前,薛灵芸垂泪如血。但幸运的是,她受到魏文帝曹丕的宠爱,“帝以文车十乘迎之,车皆缕金为轮辋,丹画其毂,轭前有杂宝为龙凤,街百子铃”,薛灵芸的车驾还没有到达,“膏烛之光,相续不灭,车徒咽路,尘起蔽于星月,时人谓为尘宵”。曹丕亲自迎接薛灵芸,并将她与“巫山神女”相媲荚。薛灵芸心灵手巧,所缝制的衣物,新颖美观,手工精致,自从她入宫后,曹丕所着服饰,都是由她亲手剪裁缝制,宫女们也纷纷向她学习缝织和刺绣技巧,人们都称她是“针神娘娘”。身处深宫中的薛灵芸,就是一块没有人工雕饰的美玉,以她淳朴、自然、善良的风貌生活在宫中。她不懂得宫廷的繁文缛节,也不了解朝廷中的争斗倾轧;她只把曹丕看成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丈夫,以她所能了解的夫妻之情,温柔地、真切地、委婉地、无微不至地侍奉大君。薛灵芸的到来,仿佛一股原野里清新的风吹进曹丕历经沧桑的心田,使他享受到一般的帝王所难以体味到的真挚相依的夫妻之情。

钟灵毓秀的薛灵芸哟,何处能觅得你的芳踪?神奇精巧的“神针”哟,还能绣出好看的鸳鸯吗?

相思之树

干宝《搜神记》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

【赏析】

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相思是人生的一道靓丽风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相思树”的故事,即源于此。

韩凭夫妇恩爱甜蜜,宋康王依仗权势夺走韩凭之妻何氏。韩凭夫妇生不能相爱,而以死殉情。他们的爱情在他们死后还创造了奇迹,两冢相合。“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彻底实现了韩凭夫妇生不能相爱,死后也要相依相偎的志愿。这一故事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尤其是结尾部分,不论是“两树相交”,还是鸳鸯雌雄各一,都是作者幻想的产物。

这是一则凄美的爱情神话,至性至情感人至深,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也为之抒写赞颂。王勃《春思赋》诗云:“游丝空绢合欢枝,落花自绕相思树。”李商隐《咏青陵台》诗曰:“莫许韩凭为蛱蝾,等闲飞上别枝花。”韩凭夫妻用真情植下的那两棵传奇的相思树,千百年来在天下有情人的心头滋生成“爱的绿荫”,一代又一代,演绎着新的感人心扉的爱情故事。

兄弟奇遇

祖台之《志怪》

晋怀帝永嘉中,谯国丁祚渡江至阴陵界。时天昏雾,在道北有社,见一物如人,倒立,两眼垂血从额下,聚地两处,各有升余。祚与从弟齐声喝之,灭而不见。立处聚血,皆化为萤火数千枚,纵横飞散。

【赏析】

丁祚兄弟途中遇鬼,但两兄弟并没有被鬼所吓,反而将鬼吓得纵横飞散,令人惊叹不已。东晋末年,社会动乱,人们企图利用这种鬼神思想来解释压力,以求的心理上的平衡。基于这一社会基础,志怪故事在这一时期异常盛行。其中不乏宣扬鬼神超于常人能力、鬼神胜人的宿命思想,这则笔记则恰恰相反,它在承认鬼神存在的前提下,有否定了原有的宿命论思想,认为人只要心中无惧,就一定能战胜鬼怪。

壶中有人

荀氏《灵鬼志》

太元十二年,有道人。从外国来,能吞刀吐火,吐珠玉金银;自说其所受术,即白衣,非沙门也。尝行,见一人担担,上有小笼子,可受升余。语担人云:“吾步行疲极,欲寄君担。”担人甚怪之,虑是狂人,便语之云:“自可尔耳,君欲何许自厝耶?”其人答云:“君若见许,正欲人君此笼子中。”担人愈怪其奇:“君能入笼,便是神人也。”乃下担,即入笼中;笼不更大,其人亦不更小,担之亦不觉重于先。既行数十里,树下住食;担人呼共食,云:“我自有食。”不肯出。止住笼中,饮食器物罗列,肴膳丰腆亦办。反呼担人食,未半,语担人:“我欲与妇共食。”即复口吐出一女子,年二十许,衣裳容貌甚美,二人便共食。食欲竟,其夫便卧。妇语担人:“我有外夫,欲来共食;夫觉,君勿道之。”妇便口中出一年少丈夫,共食笼中;便有三人宽急之事,亦复不异。有顷,其夫动,如欲觉,妇便以外夫内口中。夫起,语但人曰:“可去。”即以妇内口中,次及食器物。此人既至国中,有一家大富贵,财巨万,而性悭吝,不行仁义,语担人云:“吾试为君破奴悭囊。”即至其家。有一好马,甚珍之,系在柱下;忽失去,寻索不知处。明日,见马在五斗罂中,终不可破取,不知何方得取之。便往语言:“君作百人厨,以周一方穷乏,马当得出耳。”主人即狼狈作之,毕,马还在柱下。明旦,其父母老在堂上。忽复不见;举家惶怖,不知所在。开妆器,忽然见父母在泽壶中,不知何由得出。复往请之,其人云:“君当更作千人饮食,以饴百姓穷者,乃当得出。”既作,其父母自在床上也。

【赏析】

“壶中人”故事,在魏晋时流传颇广。主要通过一个担人所见所闻为线索,描写了一个来自国外的道人所特有的奇异功能。前半段主要写担人在途中遇到了一个外国道人,他自称自己走路走的太累了,想寄住于担人的所担的小笼子中,担人觉得他的要求很奇怪,但是外国道人却真的这样做了,而且笼子并没有因为他在里面而加重。于是二人这样走了数十里,外国道人便邀请担人与他一起吃饭,还没吃一半,外国道人又从口中吐出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与他一起吃饭。饭后,外国道人便睡了。这时,这名女子又从嘴中吐出自己的情夫。后来女子看到外国道人快要醒了,又将这名男子纳入口中。幻中出幻,颇为离奇。这则故事当取材于《旧杂譬喻经》中的“梵志吐壶”佛教故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无意中用之。”可见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之浸渍。

狗通人性

陶潜《搜神后记》

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养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后生饮酒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时方冬月燎原,风势极盛。狗乃周章号唤,生醉不觉。前有一坑水,狗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上。如此数次,周旋跬步,草皆沾湿,火至免焚。生醒,方见之。尔后,生因暗行,堕于枯井中,狗呻吟彻晓。有人经过,怪此狗向井号,往视,见生。生曰:“君可出我,当有厚报。”人曰:“以此狗见与,便当相出。”生曰:”此狗曾活我已死,不得相与。余即无惜。”人曰:“若尔,便不相出。”狗因下头目井。生知其意,乃语路人云:“以狗相与。”人即出之,系之而去。却后五日,狗夜走归。

【赏析】

狗腿予、走狗,是骂狗的话,其实狗有时要比人更通“人性”。杨生之狗不仅聪明、机警,而且善解人意,对主人十分忠诚,先后两次救了主人杨生的性命。但作者并非单纯写动物,他也从侧面塑造了那个贪婪的过路人,着墨虽然不多,但却自然刻画出了这种人的丑恶嘴脸。当过路人听到落井的杨生的呼叫时,他不是先救人,而是讲条件要求杨生将狗送给他,才肯伸出援手。最后还是狗巧设机关,既蒙过了路人,又保全了自己的贞节。看来,有时人不如狗!

话说到这里,想起了先前读过的一首“颂狗诗”。诗是清人慵讷居士写的,保存在他的笔记著作《咫闻录》中,题目叫《狗知朔望》。诗云:“摇尾摇头室内穿,吠星吹月晓风眠;能知朔望礼神佛,生死相随人性全。”诗算不上好诗,纪实性倒很强。前两句记狗的日常生活,摹狗辛辛苦苦守家看夜之状。第三句说的是那只狗在朔望日黎明,人们还在做着大头梦时,狗却在尽职尽责地看家护院。第四句却概括了一些故事,一是生死相随,那狗“闻其主死,呜咽七宵,绝食而毙”;二是人性全,那狗“见主人忧,则黑者低头垂尾,敛声不扬;主人喜,则摇首纵身,膝间虚绕”,“一日主人遇得意事,揪髯大笑”,“亦跳跃大快”。比之于狗之诚信忠贞,人啊,你该作何感想?

田螺姑娘

陶潜《搜神后记》

晋安帝时,侯官人谢端,少丧父母,无有亲属,为邻人所养。至年十七八,恭谨自守,不履非法。始出居,未有妻,邻人共憨念之,规为娶妇,未得。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后於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壶,以为异物,取以归,贮瓮中。畜之数日。端每早至野,还,见其户中有饭饮汤火,如有人为者。端谓邻人为之惠也。数的如此,便往谢邻人。邻人曰:“吾初不为是,何见谢也。”端又以邻人不喻其意,然数尔如此。后更实问,邻人笑曰:“卿已自取妇,密著室中炊爨,而言吾为之炊耶?”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后以鸡鸣出去,平早潜归,于篱外窃窥其家中,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门,径至瓮所视螺,但见女。乃到灶下问之曰:“新妇从何所来,而相为炊?”女大惶惑,欲还瓮中,不能得去,答曰:“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权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妇,自当还去。而卿无故窃相窥掩,吾形已见,不宜复留,当相委去。虽然,尔后自当少差,勤于田作,渔采治生,留此壳去,以贮米谷,常不可乏。”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端为立神座,时节祭祀。居常饶足,不致大富耳。于是乡人以女妻之。后任至令长云。今道中素女祠是也。

【赏析】

这是一则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青年农民谢端“少丧父母”,“恭敬自守”,但到头来穷困不堪,连老婆也娶不上。谢端的美德和遭遇感动了上天,于是,天帝便派天河中的“白水素女”下凡,帮助谢端过上好日子。神女藏于田螺之中,每天在谢端出去以后,出来为他洗衣做饭,帮助谢端操持家务,并帮助他发家致富。没过多久,谢端就对家中的巨大变化产生了怀疑。在谢端的追问下,田螺姑娘不得已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勉励谢端“勤于田作,渔采治生”,然后就飘然而去。而她留下的螺壳却能倒出许多米来,改变了谢端贫困的生活。从此以后,谢端的生活果然富裕起来,又娶妻生子,并作了“令长”之类的小官,获得幸福。作者笔下的这个地方,民风淳朴,人情融融,勤劳必然致富,好人必得好报。谢端的忠厚老实和白水素女的善良、热情表现得很生动,特别是索女的形象十分优美动人,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

亡母怜子

《杂鬼神志怪》

水嘉中,黄门将张禹曾行经大泽中。天阴晦,忽见一宅门大开。禹遂前至厅事;有一婢出问之;禹曰:“行次遇雨,欲寄宿耳。”婢入报之,寻出呼禹前。见一女子,年三十许,坐帐中,有侍婢二人。余人衣服皆灿丽。问禹所欲。禹曰:“自有饭,唯须饮耳。”女敕取铛与之。因燃火作汤,虽闻沸声,探之尚冷。女曰:“我亡人也。冢墓之间,无以相共,惭愧而已。”因歔欷告禹曰:“我是任城县孙家女,父为中山太守。出适顿丘李氏,有一男一女,男年十一,女年七岁。亡后,幸我旧使婢承贵者。今我儿每被捶楚,不避头面,常痛极心髓。欲杀此婢,然亡人气弱,须有所凭。托君助济此事,当厚报君。”禹曰:“虽念夫人言,缘杀人事大,不敢承命!”妇人曰:“何缘令君手刃!唯欲因君为我语李氏家,说我告君事状。李氏念昔,承贵必禳除。君当语之,自言能为厌断之法。李氏闻此,必令承贵莅事,我因伺便杀之。”禹许诺。及明而出,遂语李氏,具以其言告之。李氏惊愕,以语承贵,大惧,遂求救于禹。既而禹见孙氏自外来,侍婢二十余人,悉持刀刺承贵;应手仆地而死。未几,禹复经过泽中,此人遣婢送五十匹杂彩以报禹。

【赏析】

已成为“亡人”的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女.想办法借张禹的帮助,除掉了丈夫的后妻,很是奇异。后妻承贵残忍冷酷的对待丈夫前妻所遗儿女,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最终被孙家女的鬼魂杀死,罪有应得;张禹与孙家女本是萍水相逢,但在听过孙家女的倾诉后,便仗义而出,伸张不平,体现了疾恶如仇的性格本色。围绕孙家女的复仇,展开描写,整个复仇过程,前后连贯,不蔓不枝,在复仇过程中又夹杂了许多生活化的描写,亦真亦幻,又非真非幻,真切感人。

坦子怪病

东阳无疑《齐谐记》

江夏郡安陆县,隆安之初,有一人姓郭名坦,兄弟三人。其大儿忽得时行病,病后遂大能食,一日食斛余米。其家供给五年,乃至罄贫,语曰:“汝当自觅食。”后至一家,门前已得笤饭,又从后门乞其人,答曰:“实不知君有两门。”腹大饥不可忍,后门有三畦韭,一畦大蒜,因啖两畦,便大闷极,卧地。须臾至大吐,吐一物,似龙,出地渐渐大。须臾,主人特饭出,腹不能食。遂撮饭著向所吐出物上,即消成水。此人于此病遂得差。

【赏析】

郭坦子在染上一场流行病后,“遂能大食”,“一日食斛余米”,家中无法供给,只得让他出去讨饭。在郭坦子讨饭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奇持之事,因“饥不可忍”,就连续吞吃了两畦韭菜和大蒜,结果呕吐不止,竟吐出一条像龙一样的东西,而且此物“出地渐渐大”。更为奇妙的是,他仅仅捏了一撮饭放在似龙之物的身上,它就即刻间化为一滩水,郭坦子的病也一下子就痊愈了。情节险象环生,引人入胜;想像丰富,奇想联翩而出,美不胜收。

阳羡书生

吴均《续齐谐记》

东晋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彦以为戏言。书生便人笼。笼不更大,书生亦不更小。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彦负笼而去,都不觉重。

前行息树下,书生乃出笼,谓彦曰:“欲为君薄设。”彦曰:“甚善。”乃口中吐出一铜奁子,奁子中具诸肴馔,海陆珍羞方丈。其器皿皆铜物,气味香旨,世所罕见。酒数行,乃谓曰:“向将一妇人自随,今欲暂邀之。”彦曰:“善。”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丽绮,容貌殊绝,共坐宴。俄而书生醉卧,此女谓彦曰:“虽与书生结妻,而实怀怨。向亦窃得一男子同行。书生既眠,暂唤之。君幸勿言。”彦曰:“善。”女子于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颖悟可爱,仍与彦叙寒温。书生卧欲觉。女子口吐一锦行障遮书生。书生乃留女子共卧。男子谓彦曰:“此女子虽有心,情亦不甚向,复窃得一女子同行。今欲暂见之,愿君勿言。”彦曰:“善。”男子又于口中吐一妇人,年二十许。共酌。戏谈甚久。闻书生动声,男子曰:“二人眠已觉。”因取所吐女人,还纳口中。须臾,书生处女乃出,谓彦曰:“书生欲起。”乃吞向男子,独对彦坐。然后书生起,谓彦曰:“暂眠遂久,君独坐,当悒悒邪?日又晚,当与君别。”遂吞此女子,诸器皿均纳口中。留大铜盘,可二尺广,与彦别曰:“无以籍君,与君相忆也。”

彦太元中,为兰台令史,以盘饷侍中张散。散看其铭题,云是汉永平三年所作也。

【赏析】

这则故事的情节基本雷同于荀氏《灵鬼志》之《外国道人》前半段,但又能够将“外国道人”的故事进一步深入,把读者带入一个诡异的世界:身强力壮的青年书生“缩身”入鹅笼,人鹅相安并坐,而笼并不觉重,煞是惊人;书生口中含有一名美貌绝伦的女子,与他同行同卧;这名女子口中也藏着一名男子,以便随时偷情;女子口中的男子口中也另藏有一女子,更觉匪夷所思。最后,书生——女子——男子——女子,次第吞没,一切又恢复了原样,恍如南柯一梦,却留下一个“与君相忆”的大铜盘,还特意标明是汉永平三年之物,使你不得不信实有其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怪异中实蕴含着一个关于爱的命题:你是你爱人心中的一道风景,你爱人又是你心中的一道风景,这两道风景藉着时空的差异,竟可相安无事,各有各的看客,各有各的靓丽。更深一层思考,男女交媾、阴阳交汇孕育出生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环环相生,构成宇宙。如此深奥的哲理,竟出自如此简洁的游戏之笔,实在令人折能。

华王优劣

刘义庆《世说新语》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乘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赏析】

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精神,危急之时见真情。华歆和王朗同船避难,途中一个人想要搭乘他们的船。当这个人提出这样的请求时,华歆随即犹豫不决,然而王朗却非常爽快地说:“船上所剩的地方还很多,有什么不能接纳别人的?”但是到后来,当他们快要被贼人追上的时候,王朗却想要将这个人抛弃掉,华歆认为,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请托,在危急时刻就不能抛弃他。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处平则以和美德,遭变则以义断事。”(曹植《辅臣论》)舟成了考验人格高下的标尺。有限的空间,可见无限的胸襟,同舟又怎能不共济呢?

雪夜访戴

刘义庆《世说新语》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赏析】

《世说新语》里,有很多魏晋文人的潇洒故事,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雪夜访戴”这段佳话。他在一个大雪之夜,忽然想到戴安道,便立即前去造访,但到了戴安道的家门口后,没有进去就回来了。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却回答道:“我本来就是乘着兴致而进行这次旅行,兴致尽了就回来,为什么非要见戴安道呢?”乘兴而去,去到了;兴尽而返,回来了。说白了,去,等于没去,说等于没去,可实际又还是去了。这位名士要的就是这份意思,见不见到戴逵,那是无所谓的。在意的是这个过程本身,过程既然有了,其他就不在话下了。要论潇洒,能玩到如此令人叫绝的程度,从古至今,还无人与之颉颃。

石崇宴客

刘义庆《世说新语》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祟。丞相素不善饮,辄自勉疆,至于沈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承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赏析】

石崇每次宴请宾客,都要让关入劝酒,如果客人不喝的话,当即就斩杀美人。这种行径简直骇人听闻。有一次大将军王敦前去做客,竟然“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当宰相王导责怪他时,他却说:“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他认为杀的是石崇家里的人,和自己有没有什么关系。笔记通过细节,以对比手法,丞相王导儒雅温良的品性和武夫王敦凶狠残暴的性格,得以鲜明呈现。

石王争豪

刘义庆《世说新语》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祟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赏析】

国人间许多人几乎都拥有“一阔脸就变”的潜在劣质,假若令其一旦发迹,便会陡生以挥金如土来摆阔显富的恶念,并制造出一个个故作惊人的“壮举”。从古至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最著名的像石崇与王恺斗富。石崇与王恺争富,奢华到连皇帝都卷了进来,可见当时声势之大。皇帝为了支持王恺,赐予王恺一珊瑚树。这个珊瑚树高二尺有余,“枝柯扶疏,世罕其比”。但当王恺得意的将这棵珊瑚树显示给石崇看后,石崇随手用铁如意击毁了这棵罕见的珊瑚树,王恺认为他是因为嫉妒自己有此宝物才有这样的举动,所以便厉声责备石崇,但是石崇却不屑地说,“没有什么好遗憾的,我赔给你。”于是他吩咐下人将自己所收藏的珊瑚树悉取出来,“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王恺见此情景,怅然若失。因为比阔,石崇最终为赵王伦所杀,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见《晋书·石崇传》)。反观如今某些“达官显贵”,某些才华横溢的“人才”,某些“一生荣耀”但晚节不保的老者,正是在这种畸型“比”的阴影之下,上演了一幕幕同一类主题的悲剧,其情景实在令人扼腕叹息,使人警醒不断。)

焦湖庙祝

刘义庆《幽明录》

焦湖庙祝有柏枕,三十余年,枕后一小坼孔。县民汤林行贾,经庙祈福,祝曰:“君婚姻否?可就坼孔边。”令林入坼内。见朱门,琼宫瑶台,胜于世。见赵太尉,为林婚。育子六人,四男二女。选林秘书郎,俄迁黄门郎。林在枕中,永无恩归之怀,遂造违忤之事,祝令林出外间,遂见向枕。为枕内历年载,而实俄忽之间矣。

【赏析】

这是一则梦的故事。主人.公汤林,以商贩为生,处境窘迫,连老婆也讨不上。一天,他到焦湖庙祝向神灵“祈求幸福”。管香火的人,告诉他从一小孔钻进柏木枕里,就会收获幸福。果不其然,汤林进去以后,另是一番天地,富贵功名,娇妻美子都有了,大有乐不思蜀之势。然而好景不长,“遂遭违忤之事”,一觉醒来,繁华尽失,不过春梦一场而已。

梦是虚幻的,但梦反映的愿望却是真实的。故事深刻处在于,它通过汤林的奇特经历,对那些热衷功名利禄,一心向上爬的人浇了一桶冷水。汤林钻进柏木枕里的宦海生涯,荣华富贵,是偶然而得,又骤然而失,结构奇特,想象丰富,亦虚亦实,亦幻亦真,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焦湖庙祝的故事对后世影响很大,著名的唐传奇《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以及明代汤显祖的《邯郸梦》,都是受了《焦湖庙祝》的影响,创作而成的。

鹦鹉救火

刘义庆《宣验记》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意志,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居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为雨灭火。

【赏析】

这则故事的原型是吴康僧会所译的《杂譬喻经》。虽未提及佛教,但是鹦鹉的所作所为正是佛教普救众生、慈悲为怀观念的反映。

这是一个动物世界。禽兽们相互爱重,其乐融融,浓浓的情谊令鹦鹉难以忘怀,数月后,山林大火,鹦鹉投身水中,用羽毛沾水,洒向大火。情知以沾羽之微,不过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但“不忍见”情同手足的禽兽们葬身火海,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疑是在表现一种精神。联系《山海经》里面的“精卫填海”,我们就可以发现,鹦鹉湿羽灭火的行为明显与精卫街石以填大海具有类似之处,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很是悲壮。

国人常斥恶人“禽兽不如”,实际上恶人如何能与禽兽相比!

神鸡唾金

祖冲之《述异记》

南康雩都县沿江西出,去县三里,名梦口,有穴,状如石室,名梦口穴。旧传尝有神鸡,色如好金,出此穴中,奋翼迥翔,长鸣响彻。见之,辄飞入穴中,因号此石为金鸡石。昔有人耕此山侧,望见鸡出游戏,有一长人操弹弹之,鸡遥见便飞入穴,弹丸正着穴上,丸径六尺许,下垂蔽穴,犹有间隙,不复容人。又有人乘船从下流还县,未至此崖数里,有一人通身黄衣,担两笼黄瓜,求寄载,因载之。黄衣人乞食,船主与之盘酒。食讫,船适至崖下。船主乞瓜,此人不与,仍唾盘上,径上崖,直入石中。船主初甚忿之,见其入石,始知神异,取向食器视之,见盘上唾,悉是黄金。

【赏析】

本篇是《述异记》中少有的佳作之一。全文简洁凝练,仅用二百余宇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叙述得非常清楚。开头就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将读者带入金鸡的神话世界。紧接着,作者便在已勾勒的神话氛围中,绘声绘色的描述了几个相互关联的事件。先是巨人弹射金鸡,借巨人弹射神鸡不成,反衬金鸡之“异”,并用“弹丸正在穴上”,为以后的神话传说埋下了伏笔。其次,是在巨人射鸡的基础上,写“黄衣人”向船主“求寄栽”,船主不仅慷慨应允并厚待之,最后此“黄衣人”唾金相报。最后,写“黄衣人”“直入石中”,船主见此场景,方才知道“黄衣人”并非凡人。结合故事开始“犹有间隙,不复客人”,自然就会联想到这个“黄衣人”是金鸡所化。首尾连贯,前后照应。文字雅洁,章法利落凝练,给人以朴素自然的艺术享受。

黄苗失信

祖冲之《述异记》

宋元嘉中,南康平固人黄苗为州吏,受假违期。方上行,经宫亭湖,入庙下愿:希免罚坐,又欲还家,若所愿并遂,当上猪酒。

苗至州,皆得如志,乃还。资装既薄,遂不过庙,行至都界,与同侣弄船泊宿。中夜,船忽从水自下,其疾如风,介夜四更,苗至宫亭,始醒悟。见船上有三人,并乌衣,持绳收缚苗,夜上庙阶下。见神年可四十,黄白,披锦袍,梁下悬一珠,大如弹丸,光耀照屋。一人户外曰:“平固黄苗,上愿猪酒,遁回家,教录,今到。”命谪三年,取三十人。

遣吏送苗穷山林中,锁腰系树,日以生肉食之。苗忽忽忧思,但觉寒热身疮,举体生斑毛。经一旬,毛被身,爪牙生,性欲搏噬。吏解锁放之,随其行止。

三年,凡得二十九人。次应取新淦一女,而此女士族,初不出外,后值与娣妹从后门出亲家,女最在后,因取之。为此女难得,涉五年,人数乃充。吏送至庙,神教放遣。乃以盐饭饮之,体毛稍落,须发悉出,爪牙堕,生新者,经十五日,还如人形,意虑复常,送出大路。

县令呼苗具疏事,覆前后所取人;遍问其家,并符合焉。髀为戟所伤,创瘢尚在。苗还家八年,得时疾死。

【赏析】

这则笔记内容单纯集中,但是情节有波有折,极有情致。主人公黄苗“受假违期”,受到上司惩罚,本足理所当然之事。但是由于他在途中祈求庙神保佑,又向神灵许下呈献猪头米酒之愿。所以在庙神的庇护下,黄苗回到州府后非但没有因超假受到惩罚,而且又再次获假回家。许下的愿望全都得到了实现。事后,黄苗本该“言而有信”,许愿当还,有恩当报。但是他却以自己身上银两不多为由,“遂不过庙”,径直回家,失信于神,因此遭到报应,被鬼神捉去变兽五年。故事借黄苗被庙神捉去变成兽,后又复还为人,宣扬了人必须恪守“言必信,行必果”的传统道德观念。虽然充满了怪异色彩,但内容本身却显示出古代社会交往中,人们对正直、诚实这一道德品质的尊崇。

士人妒妇

虞通之《妒记》

京邑有士人妇,大妒忌;于夫小则骂詈,大必捶打。常以长绳系夫脚,且唤,便牵绳。士人密与巫妪为计。因妇眠,士人入厕,以绳系羊,士人缘墙走避。妇觉,牵绳而羊至,大惊怪,召问巫。巫曰:“娘积恶,先人怪责,故郎君变成羊。若能改悔,乃可祈请。”妇因悲号,抱羊恸哭,自咎悔誓,师妪乃令七日斋,举家大小悉避于室中,祭鬼神,师祝,羊还复本形。婿徐徐还,妇见婿啼问曰:“多日作羊,不乃辛苦耶?”婿曰:“犹忆口敢草不美,腹中痛尔。”妇愈悲哀。后复妒忌,婿因伏地作羊鸣;妇惊起,徒跣呼先人为誓,不复敢尔。于此不复妒忌。

【赏析】

打是亲骂是爱,怨愈切爱愈深。这位士人妻既是一个这样的“妒妇”。她对于丈夫“小则骂詈,大必捶打”,“常以长绳系夫脚,且唤便牵绳”。在这位似乎是虐待狂的暴虐之下,士人饱受肉体和精神的折磨。士人巫婆求救,巧施金蝉脱壳之计,以绳系羊。当她误以为自己的史夫变成羊的时候,又“抱羊恸哭,自咎悔誓”,急忙求救于巫婆。巫婆告诉她,只有祈请先人的神灵,改掉自己善妒的毛病,她的丈夫才能再次还原为人。妒妇听了巫婆的话,满口答应,发誓要改掉嫉妒的毛病,并斋戒七日,以求丈夫还原。七日丈夫“还原”后,她又十分心疼丈夫,关切的问丈夫这几日的生活怎样,丈夫一语双关的回答:“犹忆口敢草不美,腹中痛尔”。通过这一对话,又将妒妇心地善良,对丈夫体贴入微的一面表现出来。夫妻之间的事情,谁能说清楚?全文幽默风趣,令人忍俊不禁。

石虎降虎

沈约《俗说》

桓石虎是桓征西儿,未被举时,西出猎,石虎亦从猎围中射虎,虎被数箭,伏在地。诸将谓石虎曰:“恶郎能拔虎箭不?”石虎小名恶子,答曰:“可拔耳!”恶子于是径至虎边,便拔得箭;虎跳越,恶子亦跳,跳乃高虎跳。虎还伏,恶子持箭便还。

【赏析】

这则笔记讲的是桓石虎打猎时的壮举。桓石虎射中猛虎后,猛虎一时之间没有气绝。于是周围的人便问石虎是否敢于将老虎身上的箭拔出来,石虎说“可以。”在他拔箭的过程中,石虎随着猛虎的跳跃而跳跃,而且他比猛虎跳的还要高。最终制服了猛虎,持箭而还。全文短小精悍,在短短百余字中,将石虎矫捷绝伦、英勇无畏的形象塑造的淋漓尽致。

伯仁之死

沈约《俗说》

殷伯仁为何无忌参军,在浔阳与何共樗蒲,得何百万便住,何守语求,决不听。何大怒,骂殷曰:“戆子敢尔!取节来。”殷犹傲然,谓何曰:“朝廷授将军三千羸兵狗头节,以威蛮獠,乃复拟议国士,异事!”何便令百人收殷付狱中。殷啸歌自若,经一日,遂恚死。

【赏析】

这则笔记主要记述了殷伯仁的旷达行为。全文不过百余字,却能够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将殷伯仁的性格特征刻化得十分逼真。殷伯仁作为何无忌的参军,何无忌有不当的要求时,敢于拒绝。当何无忌恼羞咸怒,派人将殷伯仁收入监狱时,他还能“啸歌自若”,但是,表面上如此旷达的背后,却隐藏着极大的悲愤与怨恨。所以,殷伯仁在被收入监狱的时候虽然吟啸自若,但一天后竟然愤恚而死。他的死,正说明了他刚正不阿的品性以及不堪忍受不义行为的正直性格。

郡守化虎

任日方《述异记》

汉宜城郡守封邵,一日忽化为虎,食郡民。呼之曰:“封使君。”因去不复来。故时语云:“无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

夫人无德而寿则为虎,虎不食人,人化虎则食人,盖耻其类而恶之。

【赏析】

苛政猛于虎。为官一任危害一方,无异于“冠裳而吃人”的虎狼。文中的封使就是一个“吃人”的虎狼之官。官吏之苛剥于民,正如虎之食人,其凶狠冷酷,毫无人性,令人发指。“无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事虽匪夷所思,作者的态度却是严肃的,心情是沉重的。明人张禺山诗曰:“昔者汉使君,化虎方食民;今日使君者,冠裳而食人”;“昔日虎使君,呼之即惭止;今日虎使君,呼之动牙齿”;“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则吞人畜,小不遗鱼虾”(载《杨升庵全集》卷六)。官虎一体,残暴贪婪,“虎官”不除,国无宁日。

天下廉士

殷芸《殷芸小说》

汉武帝见画伯夷、叔齐形像,问东方朔:“此何人?”朔曰:“古之愚夫。”帝曰:“夫伯夷、叔齐,天下廉土,何谓愚夫邪?”朔对曰:“臣闻贤者居世,与时推移,不凝滞于物。彼何不升其堂,饮其浆,泛泛如水中之凫,与彼俱游,天子毂下,可以隐居,何自苦于首阳乎?”上喟然而叹。

【赏析】

伯夷叔齐二人为商代孤竹君之后代,伯夷为长,他与其弟叔齐互让君位,逃亡到周;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伯夷、叔齐二人叩马谏阻,认为以臣伐君是不义之举;商亡后,伯夷兄弟不食周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后人认为伯夷兄弟的义行非常高尚。因此,当汉武帝听到东方朔认为伯夷叔齐是“古之愚夫”时,便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东方朔便将自己认为“廉士”的标准说了出来。他认为士人应与时俱进,时代变了,“廉”的标准也就变了,“隐”的方式也随之变了。居华屋,饮美酒,我心悠悠做“朝隐”不是蛮好吗?何苦要到那荒凉的首阳山上去饮浊水,吃蕨莱呢?识时务者为俊杰,东方朔聪明人也。

正人束鬼

徐益寿《记闻》

琅邪太守许诫言尝云:幼时与中外兄弟夜中言及鬼神,其中雄猛者或言:“吾不信邪,何处有鬼!”言未终,前檐头鬼忽垂下二胫。胫甚壮大,黑毛且长,足覆于地。言者走匿。内弟肖正人,沉静少言,独不俱,直抱鬼胫,以解衣束之甚急。鬼举胫至檐;正人束之,不得升,复下。如此数四,既无救者,正人放之,鬼遂灭。而正人无他。

【赏析】

这则笔记描写的是两种人对待鬼怪的态度,以及他们在鬼面前的自我表演,幽默风趣,很有吸引力。作者为了表现肖正人胆大不惧的性格特征,采用了反衬法,把不怕鬼的肖正人与怕鬼的“雄猛”者放在一起描写。肖正人为人“沉静少言”,貌不惊人,既不善于言辞,也没有千斤之力,但是当真正的鬼出现时,只有他“独不俱,直抱鬼胫,以解衣束之甚急深”,使得鬼进退无门,狼狈不堪,从此再也不敢出来吓唬人了。而说大话,自称不怕鬼的人,在见到真正的鬼后,毛骨悚然,被吓得无影无踪。好说大话的名不副实之徒,与成语“叶公好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弘氏复仇

颜之推《还冤记》

梁武帝欲为文皇帝陵上起寺,未有佳材,宣意有司,使加采访。先有曲阿氏姓弘,家甚富厚。乃共亲族多赍财货,往湘州治生。经年营得一栰,可长千步,材木壮丽,世所稀有。还至南津,南津校尉孟少卿,希朝廷旨,乃加绳墨。弘氏所卖衣裳缯彩,犹有残余,诬以涉道劫掠所得;并造作过制,非商贾所宜。结正处死,没人其材,充寺用。奏,遂施行。

弘氏临刑之日,敕其妻子:“可以黄纸笔墨置棺中,死而有知,必将陈诉。”又求少卿姓名数十,吞之。经月,少卿端坐,便见弘来。初犹避捍,后乃款服。但言乞恩,呕血而死。凡诸狱官及主书舍人,随此狱事署奏者,以次殂没,未及一年,零落皆尽。其寺营构始讫,天火烧之,略无纤芥。所埋柱木,亦入地成灰。

【赏析】

这是一篇暴露统治者残暴虚伪,赞扬反抗黑暗、正义复仇的檄文!

梁武帝萧衍为文皇帝修造寺庙,缺乏上等木材,便命令下层官员寻找。为了讨好皇上,官员们不择手段的寻找上等木材,甚至不惜滥杀无奉,弘氏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罹难的。孟少卿看到弘氏有一堆上好的木材,就诬陷弘氏为盗,置弘氏于死地,然后又将弘氏的木材充公。但弘氏死后,不甘心忍受这种受侮辱的命运,化为厉鬼,向那些害他的人一一寻仇报复,就连用这些木材所建造的寺庙都不能幸免,也在一场大火中烧为灰烬。佛家宣传的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武帝曾三次舍身同泰寺作“寺奴”,每次都要由郡臣用巨款把他赎回,用来建寺院、做功德所用款项,竞沾满了民众的鲜血!看来,释家教旨他是一点也没领悟到,也不过是又一个“好龙之叶公”罢了。其实对于统治者来说,最大的佛并不是释迦牟尼,而是他普天之下的万千子民;要想使江山永固,唯一的办法不是参禅信佛,不是高压暴政,而是亲民。

王绚早慧

侯白《启颜录》

晋王绚,彧之子。六岁,外祖父何尚之特加赏异,受《论语》,至“郁郁乎文哉”,尚之戏之曰:“可改为‘耶耶乎文哉’。”绚捧手对曰:“尊者之名,安得为戏?亦可道‘草翁之风必舅’?”

【赏析】

这是一个有关早慧“神童”的故事,王绚的父亲名“王彧(音“郁”)”,与《论语》中“郁郁乎文哉”之“郁”同音,而吴越人又称父亲为“耶(爷)”,所以,王绚的外祖父故意要王绚将“郁郁”改读为“耶耶”,来戏弄他。王绚立即反唇相讥:“可道‘草翁之风必舅,”。因为何尚之的儿子叫何偃,《论语·颜渊》中有“草上之风必偃”之句,“偃”与何偃之名同字,王绚称何偃为舅舅,所以将“偃”改读为“舅”。“神童”之聪慧灵敏,如在目前。

继母爱子

常璩《汉中士女志》

穆姜,安众令程祗妻,司隶校尉李法姊也。祗前妻有四子兴、敦、觐、豫。穆姜生二子淮、基。祗亡,兴等憎恶姜。姜视之甚厚,其资给六子,以长幼为差,衣服食饮,凡百如之。久,兴等感悟,自知失子道,谒南郑狱,受不爱亲罪。太守嘉之,复除门户,常以二月八日社,致肉三十斤,酒米各二斛六斗。六子相化,皆作令士;五人州郡察举,基字稚业,特隽,举为南郡太守。

【赏析】

这一则关于继母善待前夫之子的故事。全文对穆姜的正面描写几乎没有,但是通过程兴等兄弟的前后变化,不难推测穆姜一视同仁的态度。起初程兴诸兄弟对继母怀有偏见,非常憎恶穆姜。穆姜对待这六个人一直如同已出,不仅把财产以长幼为顺序,分给这六个人,即使是在衣服饮食上,也是如此。时间一久,程兴兄弟被感悟,自己也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有失作为儿子的本分。他们幡然悔悟,主动的到官府去自首,认为自己犯了不互相友爱这一罪状。

说起继母后妈,往往同狭隘、自私连在一起。穆姜对待丈夫前妻之子如己出,用崇高博大的母爱,与没有血缘的儿女们写下了爱的华章,使一个特殊家庭充满了令人向往的人间真情。

捉刀人

裴启《语林》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当座,乃自捉刀立床头。坐既毕,令人问曰:“魏王何如?”使答曰:“魏王信自雅量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闻之,驰遣杀此使。

【赏析】

这是一个著名的故事。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者,生怕自己相貌平平,不足威慑对方,便让崔琰当替身,自己在一旁提刀而立,谁知被使者看出破绽。《魏武春秋》记载:“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三国志·崔琰传》记栽:“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这位来使非等闲之辈,透过曹操的“姿貌短小”,一眼觑定了他的“神明英发”。真可谓慧眼识英雄。谁知使者的“聪明”,竟为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史称曹操多“猜忌”,平生最恨窥破其计谋的人,杨修就是因为屡次点破曹操的心计而掉了脑袋。小小的篇幅中,一波三折,一代“枭雄”得以传神的刻画。

画工弃市

葛洪《西京杂记》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为牛马飞鸟众势,人形好丑,不逮延寿下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稀。

【赏析】

“昭君出塞”的事迹妇孺皆知,而与他相关的各种传说也在王昭君的传奇经历中代代相传。“这则笔记是其最早的记载。

王嫱容貌丰羌,仪态端庄,在汉元帝众多嫔妃中应属第一。可是后宫佳丽三千,汉元帝无暇一一临幸,就让宫中画师画美人肖像,然后“顺图摸瓜”,没想到画师没有职业道德,以“赂”之多少画中人之美丑。王嫱囚生性傲慢,自恃貌羌无双,未买其账,自然被“丑画”了。那些行贿的妃嫔,一个个先后被召见,唯独王嫱一人“终不得见”。后逢匈奴呼韩邪单于朝拜汉皇,且“求美人为阏氏”。元帝为安抚匈奴,正愁无方,以亲和番,决定以丑送人,搪塞了事,王嫱“不幸”被选中。告别之时,昭君仪态万方,光彩照人,顾影流盼,惊动上下,致使元帝惊叹不已,后宫竟有如此绝代佳人!汉元帝发现自己受骗,怒发冲冠,下令将画工毛延寿等人以欺君瞒上之罪斩首弃市,导致京中画师一时几乎净绝。

关于这一事件,后人多有评说。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还有欧阳修《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二,于事竟何益。”而另一首诗写的就更直接:“曾闻汉主斩画师,何有画师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诗人做诗,往往是借题发挥,别有寄托。就事件本身来看,需要深刻反省的是皇帝老儿自己。“后宫”近在咫尺,他却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让图谋不轨的毛延寿靠一支秃笔去选秀,结果贻误了大事。谁是谁非,且不去说它。不管怎样,昭君是永恒的。试想,一个力单身薄的弱女子,遭受恶人的陷害,背井离乡,用纤细之躯去立地擎天,换取国家的太平,不能不让人叹之、哀之、敬之。这位绝代佳人冰清玉洁之躯已玉坠香殒,化为一扌不“青冢”,但她的故事并未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而代代流传。

崔烈铜臭

司马彪《九州春秋》

崔烈,廷尉卿。灵帝时开鸿都门,榜卖官爵,烈时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及拜日,天子临轩,百僚毕会。帝顾谓亻幸者曰:“恨不小靳,可至千万。”程夫人于傍应曰:“崔公,冀州名士,岂肯买官,赖我得是,反不知姝邪?”烈问其子钧曰:“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钧曰:“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烈曰:“何为然也?”钧者:“论者嫌其铜臭耳。”烈怒举杖击之,钧走。烈骂曰:“死卒!父挝而走,孝乎?”钧曰:“舜之事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非不孝也。”烈惭而止。

【赏析】

与其说这是一则历史琐闻,倒不如说汉末官场上卖官鬻爵的忠实记录。崔烈本为廷尉卿,买官后,位列三公。问中写了三个人对他买官的看法。其一为汉灵帝,他后悔当初应该收崔烈一千万。其二为程夫人,她认为崔烈能位居三卿,全是因为自己。最后为崔烈的儿子,他认为自己的父亲的德行并不足以位列三公。他说的话使崔烈勃然大怒,举杖击子。其子以舜之事父的典故讥之,使买官的父亲羞愧难当。读来宛如一则笑剧,使人忍俊不禁,但是笑过之后,却又令人叹惋不止。

这皇帝也实在糊涂,拿官帽当商品廉价批发,为到手的区区“千万”小钱洋洋得意。殊不知,天下没有亏本的买卖,买官者的投入是要高额回报的,到时候你赔掉的将是整个江山。当你的脖子挂在景山上的歪脖树时,看你还如何得意!